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北传佛教面面观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3日
来源:不详   作者:慧明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北传佛教面面观
  主讲: 慧明法师 报道:文才
  《北传佛教面面观》是台湾慧明法师于五月二十四吉打的弘法。其内容是探讨汉系佛教的多方问题。法师是以宗教体验与分享;点线面体与成道;佛法僧宝与流传;契理契机与师徒;接触了解与接受;融合创新与变化;佛法消长与政经;回如来家与共勉,八个课题来讨论汉系佛教的今后问题、佛教方向和修学者应如何等。
  宗教体验与分享
  何谓宗教:宗,生活体验;告诉人家就是“教”。传播体验名宗教。
  点线面体与成道
  面之观是要从多方面看问题,也要从每个点看;全面看;整体上看问题。如佛般,从点看到整体,破除“自我”,把“自我”融入整体,见海、冰山等为一体,超越时空。
  凡夫,以点为我,所以才有我最重要,名字为我的,我名下的东西皆属我等观念。其实只要懂得欣赏而不占有,一切就成为自己。
  以点联接成整体需的是,一、用般若智慧,以内观切入;二、透过慈悲心来与整体(宇宙万有)连结。
  “自我”就是魔:“魔”是“麻”和“鬼”合成的字,意思说,被(烦恼)鬼捉到就“麻烦”。
  “魔”最早佛经译为“磨”,后来经典才全译为魔鬼之“魔”。从磨损的“磨”义来看,烦恼(错误情感、意志与知见)的存在就是自我“折磨”。
  佛法僧宝与流传
  1. 佛教发源于印度,是迦毗罗卫国王子──乔达摩悉达多,29岁出家参学实修,35岁悟道成佛之后所流传的。其生灭年代,说法不一,据各家学者推论:佛陀灭度,约为公元前三百八十多年,加上世寿八十岁,生年约是公元前四百六十多年。现世界各国的佛教徒们,所采用乃依据斯里兰卡的传说,认为公元前 544 年为佛灭纪元元年,这是在世界佛教徒友谊会第三次大会中通过的,到今公元 2007 年,便是佛灭纪元 2551 年。
  2. 根本教法:四圣谛、十二因缘、八正道、三十七道品、惑业苦,断见思惑,修戒定慧,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三界、缘起性空、三法印、三觉 三身、三德 ...... 佛陀 45 年说法。
  3. 十如是: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本末究竟等。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4. 印度佛教的发展与传播有三期:
  A 、从印度向南流传(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等东南亚诸国地)的属上座部佛教或声闻乘佛教,遵巴利文佛典,所以南传佛教,亦通称巴利语系佛教。
  B 、从印度向西北方流传的分作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的大部份是通过西域的丝路而进入汉地,一小部份是从南方的海路,从中国的广东传入。公元第一世纪,相当于从后汉明帝时代开始,陆续地将印度梵 文的经律论三藏圣典,译成了汉文,至经过一千多年,到北宋开宝年间(公元 968 ~ 975 年),即有 5048 卷的汉文大藏经了。所以向北传(中国、韩国、日本、越南等地)的属于菩萨乘佛教或统名为汉传佛教。
  C 、向北发展的第二阶段,相当于公元七世纪,进入四藏高原,主要流传的是印度晚期( 7 至 13 世纪)的大乘密教。与西藏原有的苯教相融,发展了具有西藏民族特色的大乘密教。又由于佛教的输入而发明了藏文,用藏文翻译了大量的佛典,也用藏文写了大量的佛教着作。藏传佛典数量之多,多过南传的巴利语三藏圣典,也不少于汉文系的佛典。经过一千二百多年的传流,也发展出了许多教派,乃至传入了蒙古以及青海、四川、云南、山西五台山等地。此藏传(西藏、蒙古等地)又称金 刚乘佛教。
  每个人自性都是佛法僧。只要不思善、恶(放下分别心,非没有分辨善恶的正见)和懂得放下,最伟大的品质与功德就会涌出来。
  契理契机与师徒
  契理是与法相应;契机是与听众相应,故在佛法弘扬上得顾及这两方面的必要。就因此,佛教的传播往往顾虑到时空,许多善巧和法门的流传,与祖师的体证及智慧有关。
  融合创新与变化
  1. 佛教传入中国经历了:接触期 ──汉朝;了解期──魏晋;融合期──南北朝、隋朝;创造期──唐;儒化时期──宋至清,演变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份。佛教与东方文化的关系有三个注意的方面: a 、佛教的广博圆融贯通性,使中国文化在吸收佛教过程中丰富自己; b 、汉传佛教善于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充实发展自己; c 、由佛教的传播于东方文化的关系,可供世界文化交流,相互学习的参考。
  2. 从思想上来看,汉传佛教也是具备有兼容并蓄的特性:它包含印度佛教发展初期教法的俱舍宗、成实宗、律宗;它有承继印度大乘佛教的中观学、唯识瑜伽学的三论宗、法相宗;也有融合大乘佛法后开展出具中国特色的禅宗、天台宗、华严宗、净土宗。也具有印度佛教发展后期的密宗等。现今马来西亚与台湾的佛教界也比较开放、自由、不会 僵 化,它能接受学习北传、南传、藏传佛教,且不会排斥外来思想与实践。如果我们能善于掌握这些优点,有利于未来佛教的弘扬。
  回如来家与共勉
  要回如来之家就得:一、尊敬;二、感恩心;三、供养心;四、参学心:除了多向人学习外还不评他人,领悟对方态度等;五、不思善、恶。有了以上美德,再加上懂得爱护和体谅别人,这样就能富有,就是佛命。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