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风雨千秋白马寺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3日
来源:不详   作者:王文元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风雨千秋白马寺
  □ 王文元 《丝绸之路》 2008年第04期
  再过60多年,中国第一古刹——洛阳白马寺就2000岁了。2000年的岁月,可以改变无数人们无法想象的事情,佛教也从一个外来宗教,最终完成了本土化,演化成独具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大凡来白马寺的人多是为了感受那近2000年的历史。
  白马寺在洛阳城东12公里处,北依邙山,南望洛水,隐身于郁郁葱葱的古木丛中,红墙青瓦的殿阁和高耸的宝塔,显出与众不同的风采。“中国第一古刹”的声誉使每一个人不得不小心翼翼地走在这个地方。
  洪钟响起,法香袅袅。漫步寺内,近2000年的古朴与厚重油然而生。“祖庭衣钵遍名山,白马真经传奕世。”在寺内一个不起眼的地方我看到了这副对联,它写透了白马寺浓缩了近2000年的历史。
  在人们眼中,白马寺早已成为一种精神象征,类似于今天人们所说的标志性建筑。这座象征着佛教正式传入中国的建筑,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68),而“白马真经”的故事却是从东汉永平七年(64)开始的。
  东汉永平七年的一天,汉明帝做了一个梦,梦见一金人,身长丈六,飞绕殿庭。第二天召集大臣,说到此事,太史傅毅答曰:“臣览《周书异记》,谓西方有大圣人出,灭后千载,当有声教流传东土,陛下所梦,将无是乎?”汉明帝听后即遣大臣中郎将蔡愔、博士王遵等18人出使西域,拜求佛法。
  这18人一路西行,饱受磨难。当时东汉刚建立不久,还没有取得对西域的控制权,因而他们的行程非常艰难,据说最后抵达今阿富汗一带时,仅剩蔡愔和王遵两人。碰巧他们遇到了在当地游化宣教的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二位大师,还见到了梵本佛经60万字及释迦牟尼白毡佛像。他们便敬请二位高僧东赴震旦弘法传教,以白马驮载佛经、佛像同返国都洛阳,汉明帝极为礼重二高僧,躬亲迎奉,并请其禅居鸿胪寺。
  翌年,汉明帝敕令于洛阳城西雍门外三里御道北兴修僧院,建起以作精舍,为铭记白马驮经之功,便命名这座精舍为白马寺。
  佛教就这样传入了中国。
  我国古代三公所居称为“府”,九卿所居称为“寺”,秦朝凡宦官出任外庭职务,官舍统称为“寺”,如大理寺、太常寺、鸿胪寺,后来官府都被称为官寺,自从出现白马寺后,“寺”逐渐成了一种专有的称呼。北魏太武帝始光元年,以“伽蓝”为寺的名称。隋炀帝大业年间,又改为“道场”。唐朝复改称寺。
  这些称呼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对佛教接受程度的变化。今天,人们往往将寺和庙连在了一起,笼统地称之为寺庙。其实,寺与庙之间是有区别的。在古代,寺是外来宗教的宣传场所,供奉的是佛;而庙则是为纪念忠贞人士建立的场所,如文庙、关帝庙等。
  据说,佛教传入我国的时候,西域同汉朝的关系再次处于隔绝状态,蔡愔和王遵的西域之行实质上也是一次侦察活动。有些专家甚至认为,当时汉明帝派遣他们前往西域求佛,其实就是为了调查西域各国的实际情况。史料记载,佛教传入中国的第五年,窦固出击匈奴,追至天山,夺得伊吾等地,汉政府遣班超出使西域,西域才又一次归属中央政府。此时,西域已经与汉朝断绝关系65年了。
  我们抵达白马寺,正是9月底,秋雨飞舞,促人清醒。秋雨洗去了白马寺的尘土,给人留下了无尽的遐想。白马寺并不大,占地仅200多亩,但却历经沧桑。近2000年的岁月中几经重建,如今仅有山门的部分券石为汉代遗物,这是白马寺内现存最古的文物。
  白马寺山门前150余米处是新建的石牌坊,过牌坊后,是放生池,有三孔石拱桥跨池南北。进入山门,依次看见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毗卢阁五层殿堂。整个建筑群左右对称,体现了中国特色。山门前两匹石马站立左右,温顺乖巧,完全没有汉唐作品中昂扬蓬勃的气韵。它们是宋代的作品,由青石所雕,马高1.8米,身长2.2米。据说原为宋代太师太保、右卫将军、附马都尉魏咸信墓前之物,20世纪30年代,白马寺住持德浩法师将这两匹石马迁置于寺门前。
  进了寺门沿着左右两边的甬道一路前行,就到了白马寺的最高处——清凉台。传说这里是汉明帝刘庄乘凉读书的地方。白马寺建成后,摄摩腾、竺法兰二位大师移锡其内,在寺内清凉台共译出了中国第一部汉文佛经《四十二章经》。
  从汉代到现在,白马寺几毁几建,经风历雨,折射出佛教融入中国社会的历程,见证了改朝换代的兴亡。从佛教传入中国到唐朝中期完成本土化改造,在这期间有北魏大兴佛教的行动,也有唐代毁佛灭佛的手段。
  佛教虽起源于印度,而发展却在中国,然而这种发展却是非常艰难的。白马寺内的焚经台,就见证了这种艰难。传说佛教传入中国后不久,佛、道之间就展开了辩论,当时贺正之、褚善信等690名道士上书汉明帝,要与“西域胡僧较试优劣”,以辨真伪。于是,在城外筑二坛,佛、道之徒用火焚烧两家经书,结果道士经书化为灰烬,佛经烈火不燃,“惟见五色祥光独天”,佛教取得了初步胜利,开始逐渐传播。虽然这个故事的真伪值得怀疑,但是它却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佛教传播的艰难。
  到了两晋时期,佛教兴盛起来。北魏末年,北方各地的佛寺达到3000多座,僧尼达200万之多。今天我们所见到一些石窟大多是在这个时候开凿的。白马寺也由中国佛教发祥地而逐渐成为中国佛教活动中心,声名远播日本、朝鲜、越南等地。
  白马寺内有一对联:“宝笈东来,经归清凉,法藏兰台贯古今;金人西应,声焦化下,寺启白马昭日月。”最先将佛教传入中国的是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他们也许并没有想到,佛教文化给中国带来如此深远的影响,但是中国人却记住了他们。在白马寺山门的左右两面就是摄摩腾、竺法兰的墓,墓前不远处,是两座石碑,一座墓碑碑文记载了白马驮经的故事,另一石碑上刻着《四十二章经》。
  不知不觉中雨下大了,风也刮起来,我们已经无法浏览《四十二章经》了,虽意犹未尽,却也只能离开。
  出了白马寺,站在公路上回望,风雨中白马依旧,红墙依旧,名闻洛阳的“马寺钟声”也应该依旧吧!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