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尼众对二十一世纪佛教的使命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3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尼众对二十一世纪佛教的使命
  ◆悟因法师:
  目前在台湾,尼僧的数量跟比丘真的差很多,这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二十一世纪是一个未来的时间;尼众,我把她界定为比丘尼、宗教师和佛教的教师,尼众的问题,在处理问题上需强调安全问题与体能问题;但是,女众的体性弱也可以变为她的可创发性。台湾出家女众这么多,已变成了世界的经验。从过去的历史,到台湾女众的现状,再到未来,我们可以这样来整理。女众群性强、创发力弱、体质弱、易衰老,但这不见得是弱点,这也可以成为善性发挥,我们要正视它。以女性的体质与特长,对于僧团,可以替未来的佛教完成什么?从佛陀允许女性出家,直至今天,在台湾这样一个现代时空下所展现的经验,能为自己和社会做的,就是自我提升,而且是相当自觉的。
  从佛教历史上我们看到,佛教僧团的比丘是不定居的。从最初在鹿野苑结夏安居以后,佛陀对这六十位比丘说,你们分开走,去弘法、去接触群众。可是女众好像一开始就是定居的,变成家居的生活。我们要不断的提醒自己,尤其现在在台湾,比丘或比丘尼,是在一个安定的社会,比较定居的,我们这样的定居情况有什么好处和坏处呢?现在我们的求法,已不像玄藏大师和义净三藏那样跋山涉水去取经,我们要从资料里面去深入,如果对于新的科技没有排斥的话,这是一个与二十一世纪结合最好的条件。
  但是否从这些网路与科技上面就可以得到满足呢?我想大家都清楚,修学佛法开始是从经教上去了解,最后是体证,女众用这样的方法来修学,是可以得道的。但不要忘记它是有层次、有步骤的。所以刚进入僧团的修学,每个阶段都有相应的修学内容,还需要大众相互的扶持,这就牵涉到管理的问题,这是一个三角形金字塔般的关系,要使它成为善性的、相互的支援力,必须更加确切的落实到戒律中的利和同均。
  最后要达到佛教最高的智慧,必须透过禅修,禅修不仅仅界定为了生死、开智慧,我们读经教,就是要得到佛教落实下来的思想引导,这种思想引导在我们的生活与工作里,要回归为禅修。所以修学包括科技的处理、团体的体验,最主要的还有抉择的能力,贯彻自己的思想脉路等等,最后是禅修,并把它落实在生活当中。
  最后说明几点:
  第一要国际化:佛教是世界性的宗教,要厘清根本与方便。
  第二要现代化:就是要有适应性,掌握原则,承前启后。
  第三最后要生活落实:这才能够上学下效,自利利他。
  曾经有一位学者跟我说,世间所有的各行各业里面,最敏感的是宗教。宋朝发明活字版,第一个要印《金刚经》;欧洲发明印刷术,第一就要印《圣经》,为什么?因为要传教、要布道,所以要把真理推广,要通过更精简、更科技、更落实的方法。
  ◆能净法师:
  两千多年前,摩诃波阇波提夫人率领五百释种女,得到佛的允许,依八敬法出家,成为最早的女性修道群体──比丘尼僧团。佛陀以他广博的胸怀和“众生平等”伟大思想的实践,给女性以无比的自信与尊严,使佛教推动整个社会,朝人类文明史上跨进一步。在种性和阶级制度相当严格的古代,妇女和奴隶一样,没有社会地位,只当作会说话的劳动工具,没有权力得到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分配,更不能与男性一起平等的接受文化教育,以及参加社会各项活动。
  佛教比丘尼僧团的出现,使当代社会的女性获得了追求真理,寻求解脱的途径和权力。但是由于人们愚昧固执的偏见,女性出家遭致世俗的非议与讥嫌;又因为生理上的原因和差别,女众出家修行要承受比男众更多的艰苦与磨难。但是作为佛教中重要组成部分的比丘尼,以坚定信念,不惧艰难的为佛教树立良好的形象,古今许多佛教典籍中,就记载有比丘尼大德证果的实例,几千年的历史也已经证明,女众和男众一样,为继承和弘扬佛法做出了不可抹灭的贡献。
  如今人类已进入科技突飞猛进的二十一世纪,现代物质文明已经发展到巅峰时期,然而现实生活中,一些难调和的矛盾也在急剧积累,如:世界上每天都在爆发局部战争;一些强权国家对全人类的核武器威胁;民族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生态环境破坏所引发的自然灾害;贫穷国家和地区的饥荒等等。日益恶化的社会分歧与生态环境使人们毫无信仰、道德沦丧、精神空虚。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纯净人们的心灵,是当代有识之士共同关注的重大课题。一位发达国家的领导人曾经说过,“人类的发展要提倡奉献主义和利他的思想”,而这种思想正是通过佛教的大慈大悲来表现的,这也表明了佛教的博大精深。
  比丘尼要面对社会和适应社会才能去改变社会,首先应从自己做起,提高自身的素质。近些年来,各佛教的组织机构中涌现了不少比丘尼人才,因此办好僧伽教育培养合格僧材、促进出家二众的平衡发展,是使佛教适应社会的必然趋势。
  广大的佛教信徒以女性居多,她们信仰虔诚、护法踊跃,比丘尼可以运用自身的优势和特点与女性信众广泛接触,引导她们正信、正行。此外,还要带领她们投身到扶贫济困、救灾助学等社会公益慈善事业中,以“同体大悲、普度有情”的菩萨精神,用实际行动来实践佛法,服务人群。比丘尼还要注意自身修养,做到自尊、自爱、自强。自尊就是坚定信念、严净毗尼;自爱就是要维护集体荣誉,纯洁僧团,完善人格、僧格;自强,就是要努力学习,超越自我,成为通达佛法教义,有文化知识和实用技能的弘法人才。
  我们站在承前为后、千年之交的重要历史关头,应当珍惜和把握良好的机遇,为佛法在世间的推广与普及,为实现“人间佛教”的崇高理想和美好愿望,尽形寿、献生命!
  ◆悟德法师:
  佛教的发展随著时间的流逝跨入了二十一世纪,佛法东来经过了两千多年的传播和发展,不断的壮大,二十一世纪是科技发展的时代,但是人们并没有彻底解决贫困和灾难的问题。身为新时代的尼众,我们应当如何续佛慧命弘扬佛法,利益众生,这是值得大家深思的。
  首先我们要回顾过去,才能展望未来。历史上,很多的古大德都是尼众,他们在自己的修证和弘法利生上都做出了很多的贡献,这是我们的楷模。做为新时代的尼众,我个人的看法有以下几点:
  第一要严持戒律,扩大办学:为什么要严持戒律?戒律是三学之首,是佛弟子最根本、最基础的问题,只有持戒才能杜绝佛门里的不正之风,才能使我们僧人的品德完善。之后,就要扩大办学,提高自身素质,在二十一世纪的丛林中,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要培养尼众中的佛教人才、教学人才、寺院管理人才。在教学中,我有以下三点看法:1、解决学制问题,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2、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改善教学条件;3、编好统一教材,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第二点就是完善丛林制度:前面说的是理论,下面说的是实修。光有理论而不能结合实际,我们就成了口头的僧人,只能纸上谈兵,而不能真正了脱生死。所以要完善丛林制度,我们必须依靠大众的力量来互相提携。当年马祖为了更好地培养佛门人才,创办了丛林,从历史到今天现实来看,僧团的六和精神必须得到充分体现。为什么僧团大众都很分裂,不很和合?因为我们在实修方面没有著重,反较著重名利、地位。所以完善丛林制度,是一个最根本的问题。
  第三是发展慈善事业,服务社会、利益群生:这是利他。我们有了实修,自利后才能利他,比方说你看到一个人掉到河里,快被淹死了,你发慈悲心要去救他,但你自己都不会游泳怎么可能去救他呢?盲目的跳下去,不但没能救起别人,连你自己也会淹死。所以我们在完善丛林制度得到实修的利益之后,接著就要去利他。《八大人觉经》里讲的很好“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在二十一世纪物质文明相当发达的时代,天灾人祸的降临,还是令众生感到充满了危脆。所以女众要以贤惠、善良、慈忍的传统美德来发扬慈悲济世的精神,在国际间要加强尼众在佛教慈善事业团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这一点台湾的慈济人做得相当好,大家有目共睹,让佛法的甘露通过慈善事业遍撒人间,净化人类的心灵。
  ◆杨惠南教授:
  佛法大概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是古圣之道,通常是指佛教教义部分、哲理部分,是不可变易的,变就会变成一贯道,或变成法轮功了,就不是佛教了。但是佛教也有很多可以变化的部分,这部分通常是为了适应不同的时空背景发展出来的,包括很多戒律。戒律、制度本身都是属于这方面的方便之法,教义部分也可能发展出一些方便法门,这些都是反映时空的;既然是反映时空的,就可以变化,特别是二十一世纪的比丘尼该如何应用它,我想这非常重要。
  我提出三个关于二十一世纪整个世界的潮流,以及对此比丘尼应有的认知:
  第一、女男平权的时代特性:相对于比丘尼跟比丘之间的关系就是地位平等的观念。
  第二、无限开放的心灵,适合新知识的吸收:所谓时代的特质,就是心灵的开放,任何东西都想知道。常常我们在很多道场听过,知道太多会障碍修行,即所谓的“所知障”;我特别去查看经典,“所知障”按照唯识来说,并不是现在我们认为这样,而是正好相反,就是凡“障碍我们所知”,就无法解脱。有两种东西障碍我们解脱:一种是烦恼,一种是所知。换句话说,只要有一件事不知道,你就无法解脱,它原来的意义是这样的,我们必须恢复它原来的涵义,这样才能了解佛陀的真正用意。现时代的人就是要有充足的知识,经典上告诉我们要学“五明”等等;要有开放的心灵,才可以接受这些新知。另外请恒清法师提供给我们的意见就是当代比丘尼必须要学电脑、要学会如何上网,因为网路实在是无远弗届,可以吸收来自世界各地的知识的资讯。
  第三、保护珍贵物种,尊重弱势团体:二十一世纪整个社会的特性,是对于一些珍贵的物种,以及弱势族群的权宜,给予尊重和保护。对于珍贵的物种必须要保护、要照顾到生态的平衡,否则等到那些物种一个个死掉灭绝以后,轮到的就是人类。所以对于珍贵的物种,必须要重视,这对佛教来说是没问题的。但是弱势族群权宜的重视,我们做的还不够,反而通常是跟大资本家结合,或跟权势结合。我想这是二十一世纪包括出家及在家二众都应该要做的,如果要落实前面所说的三个原则,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四点:
  第一、戒律中有关比丘、比丘尼不平等的戒条的检讨:我承认比丘跟比丘尼有生理上及心理上的差异,这些差异用基督教来说是上帝造成的,佛法中说是业力所造。比丘尼是有很多生理上、心理上的限制,这是天生的,没有错;但是反过来,我们男人(我不敢说比丘)难道就没有心理上、生理上的限制与障碍吗?喜欢发脾气、搞权力、斗争、控制别人,这些都是男性的缺点,也是男性比不过女性的地方,这是我们做为男人的也该反省的地方。我想比丘跟比丘尼有不同的差异,基本上是因为男性跟女性生理及心理上的差别,所以对这些戒条,我们应该拿出来检讨。这个观点也许很多人不能接受,但我想我还是这样说。
  第二、制定比丘尼的新戒:后来我想,制定新戒不好,基本宪法不能改,增修条文可以,缓和一点说,制定适合比丘尼的、以比丘尼思考角度的新的清规。
  第三、比丘尼寺院的创建:悟因法师已经创建了一个,我想还应该有更多的。
  第四、开发比丘尼的佛教事业:这可以针对比丘尼的心理、生理特性来做,无非是慈善和教育事业。我要强调的是必须要照顾到前面三个原则
  现场提问:
  1、僧伽要荷担如来家业,而智者大师曾经感叹法务繁忙,只证五品之位。二十一世纪的比丘尼,如何调合禅修方面的止观运心,以及化解弘法利生所产生的身心上的矛盾?第二个问题是当需要我们去弘法利生时,如何检视自己是以名利心,还是以清净心去做?
  悟因法师:按理来说,出家人应该没有名利、没有烦恼,但这要透过禅修。
  我认为适度的名利没有关系。在处理禅修与世间的关系时,我们应该先找到宗教在世间的意义,这是自我安顿的一个方法。完全没有名,这会把标准定的太高,而事实上根本动弹不得,这是不客气的话,我一直都不会觉得有一点名就不好。问题是这个名是留在我们个人身上,还是回向到佛教上去,如果是回向到佛教上去,又有什么不好呢?
  不管是名、是利,这一定要透过僧团来运作,回向团体,自己就不会背得那么重。例如在大学教书,出家人拿薪水,这些怎么说呢?我觉得应该用现代的诠释来说明这些。纵使有薪水,回归团体;需要就给他用,买书、出国禅修,如果这样处理,又有什么不好?我们首先应释放某些东西,要用新的方式来解释我们还没有解脱以前所有的行为。之所以用禅观,因为它是佛教的最高智慧,但落实在生活中,它是不违背僧团的戒律的。
  能净法师:我觉得万法都是唯心的。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不可得。在弘法利生上面,是不是有名利心?要看你这个人能不能放下。如果放不下,为了名生存,就会活的很累;如果能够放下,一切万缘都可以放下。
  现场提问:
  2、“只要有一件事情不知道”就叫所知障,但我觉得知道的太多却会有烦恼障,该怎样去平衡这两障?
  杨惠南教授:我想在学佛的过程中会有很多烦恼,包括知识都会带给我们烦恼。比如我现在得了绝症,我若不知道,我不会烦恼,等到医生告诉我:“你马上就要死了。”那我就会开始烦恼。所以知识会带给我们烦恼。这没有错。
  但我认为经论里“所知障”的意思是,当我们去度化众生,有一件事不知道,就不能成佛。因为你要去度化无边的众生,那么就要学无边的法门;既然如此,你当然需要学很多的东西,否则就无法度化众生。换句话说,学习很多东西会障碍你的修行,没有错;但你为了度众生,你必须牺牲自己,我想这是大乘佛教区别于小乘佛教之处。
  3、请能净法师具体化的说明当代比丘尼要如何注意自身的修养?
  能净法师:我认为现在科技发达了,社会进步了,我们不要保守陈规;但并不是在根本上改,而是其他的地方可以改。我们二十一世纪的出家人不要太守旧,要能够适应社会。因为我们大力提倡人间佛教,要面对社会,学习菩萨的精神,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实现人格,实现人间佛教,深入到人民群众的生活中去。
  4、网际网路对于二十一世纪未来佛教的弘化、生存与发展,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力?
  悟因法师:我自己也不会打电脑,甚至连上网有时还会困难,但是躬逢这么一个伟大的时代,这样好的工具,我们如果不用,等于糟蹋了福报。
  从人类的资源来说,推广电脑输入,不要再砍树木了,减少了浪费,加强资源的综合利用。如果把大藏经输入电脑,目前输入了的三十五本,只是一个CD片的几分之一而已,现代人手指一按电脑,藏传的、南传、巴利文的,什么都出来了,这么好的科技不用,我们不是开倒车吗?古代用活字版来刻印经书,我们到韩国的法宝处──塔印寺,它用两大间来保管这些经版。为什么刻印经书伟大,我们现代的电脑化不伟大呢?这是伟大的工程,大家要很努力地把这些东西推广,推广的目的不是只有佛门能用,学术界乃到所有要看大藏经的人,都可以受益,又好携带、又方便。
  或许有人会说用网际网路的电脑,会使人越来越疏离,许多用电脑的人都产生这样的问题。但这还是会给佛教留下空间,因为人不可能用电脑来完全取代人与人之间的接触;就像电话,虽然电话中接触,但还是需要碰面。我们看网路网际时,把各种藏经全部输进去,手指一按就出来,但这就是佛教吗?这些还是不够的。资料可以很快收集,但要把它读通才能够建立正知正见、要先了解才能阐述,现在是搜集资料的时间可以减短,但是还会给佛教留下人与人接触的辅导空间。
  杨惠能教授:我的意思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要学,所谓的“所知障”并不是真的每一件事都要去学,那是不可能的。因为法门实在无边,不可能学尽的。还好我们有三大阿僧祇劫,慢慢学,今生学不完,来生再学,没人会说你不懂电脑就落伍了。我想李登辉也不会上网,马英九、宋楚瑜他们也不会上网,因为有人帮助他们做这些,但是没有人说他们落伍了。我想所谓的落伍是心态的封闭,把自己关起来,新的时代来了,却不愿接受新知,这才是落伍与老化的现象。老化的人就不想再学了,像我就是老化了,别人写的论文我也懒得去看了,出了一本新书,也懒得买来阅读,这些都是老化的现象。不愿接受新的知识,把自己关起来,以为自己所知道的这些就是全部。
  至于说到网路,实际上别的宗教,如基督教,他们在美国已有好几百个网路教会,在台湾也有。佛教也有网路,但是很少;教会还没有。这些我们可以开发,比如惠空法师,不一定要懂电脑,底下有人愿意出来做就可以了,派人到广净法师那里去学,回来就可以设一个网路佛堂,在网路佛堂里可以拜拜,可以诵经,说法可以听到声音,也可以看到文字,这些我想我们可以做。
  广净法师:对于电脑,我是客观的,出家后好多年都没有碰,但是它的趋势发展很快。按照我们的术语,网路把旧有的社会、旧有的结构整个颠覆掉。工业革命只是颠覆我们的生产基础理论而已,然而在实际生活中就有很多地方受到它的影响,比如电视出现以后,不管你是否喜欢,都已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方式,甚至影响到整个人类的生活。
  网路出现以后,人类活动的生活形态,整个都会变形,至于变形成什么样子,有很多的趋势,因为它太深远了,到目前人们还讲不出它的底处。社会已面临著一个大的运动,我们正好身处其中,你要不要去做、去了解它?我们没有办法避免它的影响。它是怎样影响,我们还不晓得;是不是里面有很好的、利于弘法的东西?例如惠空法师,您的文章与演讲上网路的话,就会像有神通一样,突破时间的限制。网路里有一句话说“你给我一分钟,我给你全世界”。网路里没有距离,它也没有白天晚上,这样有很多可以运用的地方。
  5、请问关于大陆寺院里面电脑网路网际的普遍性?
  悟德法师:我们江西尼众佛学院是广泛推动的,学僧们也有在学习。
  我对杨惠南教授提出的制定“比丘尼新戒”的观点,有一些看法。当初佛陀制戒是随犯随制的,由于六群比丘尼的犯戒,佛陀就制戒。我想请问杨教授,是不是现在有比佛陀更高、更有智慧的人能制定比丘尼的新戒呢?
  杨惠南教授:我只懂台湾的历史,所以我只讲台湾,谁会比国父孙中们先生他们那一批人制定出中华民国的宪法更加高明呢?但为什么已经那么高明了,现在还要修改宪法,还要增加一些条款呢?谁会比华盛顿那一批美国建国的人制定的美国宪法更好。但是我们知道,它的增修条款已超过了原有的篇幅。因为时代不同了,为了适应时代,我们不得不修改一些东西,实际上有一些东西的确是滞碍难行。对戒律我只懂一些皮毛,比如说“众学”戒法,比丘一定要蹲下来上二号,不能跳过水沟等等,诸如此类的戒律,在这个时代我想是行不通的。这一类戒律是不是还要坚持?当然,“众学”就是一定要学的。诸如此类的例子,实在太多。所以中国禅宗要另外弄一套,建立清规,我想目的也是如此,因为他知道,那是不可能实现的。比如一定要过午不食,实际上我们已不这么做了,这些我想都是可以改的。当然,佛陀制定的戒律,我们应尽量不要去动它,这是必然的;但是有一些实在可以改的,我们就应该要改。当然有一些绝对不能改的,比如不杀生改为可以杀生,不偷盗改为偷盗,这当然是不行的。至于其他的一些比较枝节的戒律,我不妄议,僧众的事应该由自己去做。我在这里,有所得罪,请大家多多包涵。
  能净法师:刚才杨惠南教授讲到孙中山是国父,我们也承认孙中山是国父。在中国古典书籍,或在历史上,孙中山是不是同释迦牟尼佛有同样的称号?因为释迦牟尼佛是圣人,这是已经确定了的,那么孙中山先生是圣人,贤人,能人,还是人呢?
  杨惠南教授:佛经上说“智者因喻而解”,就是说比喻只是比喻而已,通过比喻来帮助我们了解。我并没有说孙中山是圣人;释迦牟尼佛当然是圣人。但是我只是想说在这个时空,我主要是这个意思。
  惠空法师:杨老师刚才所说比喻是没有错,可是还有一句话,叫做“引喻失义”啊!比喻的事物之间都有它的相应性,有些东西不是完全可以比喻出来的。当然杨老师的意思我们懂,可是所比喻的内涵我们不接受,这才是问题的关键点。所以我赞同能净法师的观点,关键在于佛的戒律,只有佛才可以制定。而宪法本身就有可以修改条文的规定,但在佛的戒律里并没有说谁可以改,或多少个比丘就可以改,没有这一条。我觉得佛法的本质和宪法的本质是有差异的,关键是这个问题,而不是比喻对不对的问题。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