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遗骸流落之争再起波澜
玄奘遗骸流落之争再起波澜
□ 《新西部》 2004年第02期
编者按:2002年《新西部》第11期,一篇《玄奘遗骨流落之谜》的报道向读者传达出这样一条信息——有关专家在对西安市户县境内的紫阁寺进行初步考察后认为,这里的敬德塔很可能就是玄奘大师顶骨迁移供奉之地。2003年岁末,在西安举行的“玄奘大师与户县紫阁寺学术论证会”,使这一信息得到确认,与会专家的一致结论是:玄奘顶骨就在紫阁寺!
然而,消息刚刚发布,就出现了另一种质疑甚至反对的声音,而最强烈的反应首先来自兴教寺……
2003年11月5日至7日,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和西安市户县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玄奘大师与户县紫阁寺学术论证会”,来自全国23位佛学、历史学专家对户县玄奘遗骨调研组提交的《关于玄奘遗骸的调研考证》报告进行反复论证后得出结论:户县境内的紫阁寺就是古代玄奘大师顶骨迁移供奉之地。
有了这个结论,户县政府立即开始着手制定“紫阁玄奘文化旅游区开发规划”。
然而,就在这时,另一种声音出现了。2003年11月30日,与户县相邻的西安市长安区的兴教寺邀请陕西省十余位唐史、佛学和考古学专家在西安举行了“‘黄巢发塔’真伪辨学术论证会”。兴教寺监院宽池法师在会后发布了专家的论证结果:“玄奘法师的墓塔,至今完好地矗立在兴教寺中。所谓‘黄巢发塔’等说法是以讹传讹,不能成立。”
由此,关于玄奘遗骸流落的千年之争在2003年岁末陡然升级……
87岁的老和尚打破沉默
2003年12月25日,本刊记者在幽静古朴的兴教寺见到了87岁的老和尚常明法师,他向记者娓娓道出在这座千年古刹沉默了几十年的声音。
1942年占领南京的日本侵略军在南京中华门外天禧寺旧址挖掘出一石函,上面刻有文字,即“玄奘顶骨”“因黄巢发塔,今长干寺演化大师可政于长安传得。”从这以后,兴教寺玄奘舍利塔被黄巢“发塔”、“玄奘顶骨”由僧可政传于金陵的说法流传于世。常明法师告诉记者:“这件事情从南京流传开,既然已经传开了也就算了。后来日本、台湾都有(玄奘法师部分顶骨)供奉,这都是对玄奘法师爱戴尊重,所以我们对这事也没作过反应,不管哪里开发也罢,都是对玄奘精神的弘扬。这回户县开发紫阁峪,以南京石函上极为简单的铭文为历史依据,引发出连篇累牍的杜撰、臆造的文章和说法,认为唐朝末年“黄巢发塔”,玄奘遗骨迁葬到终南山里的紫阁寺。他们认为(黄巢)把兴教寺挖空了。兴教寺已经没有(玄奘遗骨)了,部分顶骨从兴教寺迁葬到紫阁寺。”
据历史资料记载:公元664年玄奘圆寂后,原葬于西安河东岸的白鹿塬上;公元669年,唐高宗下诏,以隆重的仪式将玄奘法师的遗体迁移到长安杜曲东南的少陵塬畔,建方塔五级供养,并建立寺院。唐肃宗参谒玄奘塔时,题塔额为“兴教”,此后,寺院随塔名而得名。
常明法师说,兴教寺建寺以来一千多年,确实有兴兴衰衰的过程,但是一直香火不断,代有住僧,法事一脉相承。兴教寺也遭到过破坏,但是修缮不止,玄奘灵骨塔从没有开过。1961年,兴教寺就被国家列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单位。
“一千多年来,(玄奘遗骨迁葬户县的)历史在户县没有反映,(户县)没有确凿的考证,就把兴教寺给说没了。这是不应该的。”常明法师说话的语气始终是平和徐缓的,但记者依然能从中感觉出法师的愤然与伤感。
黄巢不可能发塔?
长安兴教寺方面举行的“‘黄巢发塔’真伪辨学术论证会”,基本上否定了“黄巢发塔”的可能性。那么,他们的依据又是什么?
本刊记者走访了其中的几位专家。
刚刚度过80岁、参与考古工作整整半个世纪的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名誉所长石兴邦从考古学的角度谈到“黄巢发塔”问题,他说:“我们考古上现在还看不出来黄巢到长安后发掘过玄奘墓塔,丝毫看不出这个迹象。黄巢进入长安后主要打击的对象是皇室贵族,对宗教方面还是尊重的。实际上南京方面的三个资料并不难理解。”石兴邦向记者一一摆出这三条史料,并分析道:“一个寺院要取得众生的崇拜都要有所依附,这三个记载一次比一次具体,显然是后来历史演化形成的。说明在历史发展过程里,他们都觉得具体一些才能取得信徒的崇拜。当然这是历史的演变随形势的发展形成的一个积累,或者说是社会的需要。”
原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宗教所陈景富研究员从佛学角度分析了可政和尚这位“演化大师”是如何演法教化的。按各代的《高僧传》分类,僧人一般划分为译经、义解、习禅、明律、护法、感通(神异)等十类。从《建康志》所记可政惟一的一次弘法活动中,可以判定,他是一位地地道道的“感通类”僧人,是以各种感应、显示种种神异为弘法手段,并藉以教化众生的。除此之外,再未见其有其他说教。凑巧的是,这件事的发生,据其所谓从长安传得“玄奘顶骨”的时间竟不过十多年。这样,结合前面的分析,关于“早因黄巢发塔”而传得“玄奘顶骨” 的记载自然是不可信的。
“可政和尚弘扬佛法的释子之心是可以理解的。但历史事实也不能随心所欲地更改。而对于一代佛教宗师、文化宗师,我们更不应该为了推崇他而反倒亵渎了他。何况,玄奘墓塔至今巍然屹立。”陈景富有些激动地对记者说。
陕西师范大学唐史研究所的马驰教授,十多年前负责撰写了《陕西通史》晚唐五代部分。由于黄巢进入长安建立大齐政权的两年多时间是晚唐五代最重要的一章,为此他搜集了十多万字资料。“从我掌握的资料来看,黄巢根本没有发掘过兴教寺玄奘灵骨塔。”马教授摆出了他的理由:“一是‘黄巢发塔’论没有任何史料依据。再一个是以黄巢为首的农民军,大都是比较虔诚的佛教信徒。”
据《太平广记》等记载,响应黄巢起义的佛家僧徒为数极多,仅汴州(今河南开封)和滑州(今河南滑县东)两地,积极响应黄巢起义,“并是巢贼之党”的佛教僧侣就多达“数千人”。还有史料表明,在参加黄巢农民军的僧众中,还有成为军中大将者。
唐末佛教信徒们对黄巢起义趋之若骛,马教授认为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黄巢本人也是一个比较虔诚的佛教信徒。”南宋文人方回有诗云:“世间何不有,巢贼亦斋僧。”“作为这样一个人不可能去挖玄奘的墓塔。‘黄巢发塔’论可以不攻自破。”马驰教授十分肯定地说。
历史中断的链条在户县连接?
带着长安兴教寺和有关专家的反应,本刊记者前往户县采访了玄奘遗骨调研小组的部分专家。
刚从户县调到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古籍所的副研究员孙立新认为,兴教寺把这个问题看得太认真了,他说,“一般大师遗骨播迁不可能把遗骨一下子全部拿光,兴教寺作为佛教圣地的地位并不会发生改变。”户县原民政局宗教科科长史生辉也认为“兴教寺在认识上有些偏狭”,他说:“玄奘是世界名人,他的遗骨播迁到国内外十几个地方,这对兴教寺是好事。不管玄奘遗骨播迁多少地方,它都是从兴教寺出来的,况且我们并不否认兴教寺现在就没有玄奘遗骸了。”
“事实上户县关注这个问题很早了。”户县图书馆馆长刘高明对记者说:“早在1986年,户县一位历史老师就提出:玄奘遗骨流落之迷,作为户县是应该探讨的。”
而73岁的户县原民政局宗教科科长石扬英认为户县第一次提出这个问题应当更早些。他给记者讲了这样一段往事:1956年印度总理尼赫鲁访华,当时有个意向要到户县来,参拜草堂寺。因为草堂寺是鸠摩罗什翻译经典的地方。鸠摩罗什是西域人,是大翻译家。当时草堂寺破落,县上派了三个人(包括石扬英在内)训练僧人。当时的书记还说曾经有人提出过玄奘遗骸到过紫阁,尼赫鲁还要上紫阁。“由于后来尼赫鲁总理到户县没有来成,就把玄奘遗骨在户县这事撂下了。这也是户县人第一次提出这事。”
石扬英还向记者讲道,2001年2月至3月,原省委书记张勃兴和原省委副秘书长刘万兴分别在国家政协常委会上、陕西省政协常委会上提出提案,要求调研保护存在于户县紫阁峪中的玄奘遗骸。至此,这个事情才算纳入正轨。
2002年4月,户县政协组织了个调研小组,对紫阁寺遗址、紫阁寺塔、紫阁峪摩崖石刻、有关的佛事活动遗迹及人文历史,进行了大量、详细的踏勘,查阅了很多资料。经过一年多时间调研,提出了《关于玄奘遗骸的调研考证报告》。
中国玄奘研究中心主任黄心川教授在“玄奘大师与户县紫阁寺学术论证会”上认为:“关于玄奘遗骸迁存户县紫阁寺的问题,户县调研组从七个方面论证了玄奘遗骸在黄巢起义后确实迁葬至户县紫阁寺,这个结论十分慎重、可信,其中的《建康志》、《金陵志》和南京出土的玄奘顶骨石函两侧的文字等记载这三条依据,可以说是铁证如山,使这一问题大白于天下。”
但是,将会议形成的《专家意见书》对照黄心川老人的发言稿,户县方面觉得有不少遗憾:一是会议忽略了黄老强调的因黄巢发塔,是“玄奘遗骸迁存紫阁寺”问题,不仅仅是“顶骨”迁存紫阁寺;二是会议淡化了该遗址存在的大量的寺院遗物及塔铭中存在的“紫阁”二字对遗址就是紫阁寺遗址的佐证作用,只下了“极有可能就是”的结论;三是忽略了“无主”葬骨塔与玄奘遗骸迁存之间存在的时间、规格、葬地、遗嘱、世情等诸多吻合关系,回避了这一现实存在。
不过,户县方面最大的遗憾莫过于原本只是“想把这段历史弥起来”,没想到介入陕西学术界对“黄巢发塔”这一史实的争论,而这一史实正是户县调研小组考证玄奘遗骸的出发点。“户县的调研只是想衔接起这段历史。”石扬英几次强调说,“我们开始搞这个调研,没有想证明南京供奉的玄奘顶骨是真是假?也没想澄清黄巢发塔没发塔?当时只是想着玄奘遗骨从白鹿塬到兴教寺这两段历史记载都很清楚,播迁到南京这段的记载也很清楚,有塔铭有石函。就是从长安到户县这一段不清楚。我们只是想把在户县这一段弄清楚。把玄奘遗骨流落到户县的具体地方找到,没想介入争论。一些专家学者也认为需要把这段历史连接起来。”
不过,户县的调研组还是对专家的科学态度表示了敬佩:“我们在专家学者那里学到好多东西,他们是‘言出必有依据’,不像咱搞行政的急于下结论。”刘高明最后告诉记者:“整个调研的收获很大,能参与本身就是件很高兴的事。”
户县旅游开发不应受到影响
对于“玄奘大师与户县紫阁寺学术论证会”引发的学术界的激烈争鸣,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宗教所所长王亚荣说:“我们研究玄奘的目的是为了继承和弘扬玄奘精神。”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杨学义则认为,争论双方应该“静下心来,各自再去挖掘新材料。”
两次论证会的针锋相对,让户县“紫阁玄奘文化旅游区开发规划”的实施陷入尴尬境地。有专家指出,户县政府应以开阔的视野重新规划紫阁寺玄奘文化资源的开发,将紫阁寺文化融入整个宗教文化的大环境之中,而不是将自己的开发建设建立在对已有资源的破坏之上。
近年来,宗教旅游持续升温,在东部的一些地方,与宗教有关的一个传说或一个典故,都能被演绎成一个旅游热点,吸引大批游客前往。陕西是一个旅游资源极其丰富的地方,宗教旅游资源更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与东部的一些地方相比,陕西宗教旅游的开发显然要迟缓许多。早在几年前,就有专家提出应将宗教旅游培育成陕西旅游业新的支撑点。户县政府能在这方面迈出可贵一步,单是这种行为就值得肯定。况且,玄奘遗骸是否流落紫阁寺的悬疑,不管能否弄得清楚,本身就是一个可以利用的资源。佛学专家宋立道教授的看法是:“玄奘大师遗骸与紫阁寺的关系问题,并不影响户县发展旅游业。宗教文化旅游是旅游的组成部分,而旅游又是大文化,户县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设想,放开手脚,宣传自己,发展旅游。”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