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华夏第一寺:慈云寺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3日
来源:不详   作者:耿金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华夏第一寺:慈云寺
  □ 耿金超 《新闻爱好者》 2007年第01期
  古碑记载,慈云寺,古名慈云大白马寺、释源、祖庭,称上寺(洛阳白马寺为下寺)、北寺(尚文,南寺少林尚武),东汉永平7年由最早进入中原的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在此建立寺院、设立道场,因而有“少林共祖、白马同乡”之语。唐贞观23年,佛学大师玄奘法师奉敕重修,并在此讲经说法。宋、元时期奉敕再修,明初南宗顺大规模复修,在此奉佛修身,苦演梵义。寺院占地60余亩,直辖面积100余平方公里,涉及全国11个省和近百个府、州、县的官员和善男信女,清代又多次重修,至清末民初,寺院衰落。
  坐落在巩义市青龙山的慈云寺,南依中岳嵩山,北瞻黄河洛水,东连浮戏阳城,西托北宋皇陵。东西青龙两山逶迤并行,将53座山峰层层叠叠摆放在青龙山峡谷盆地的四周,使慈云寺所在地形成了天圆地方罕见的独特环境,群峰因峡谷而呈现峻秀,云雾环绕其间,使群峰显得婀娜而神秘,峡谷依群峰而更显幽深;错落有致的峰谷,常年不断的山涧流水,勾勒出一幅壮美的山水画卷。
  据史书记载,青龙山原名“天陵山”,是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选择皇陵的重要依据,被封为“天下第一风水宝地”。公元960年,宋太祖即位后钦命“司天监”组织大批堪舆专家,在全国各地选择皇陵,最后选中天陵山。此山远观宛若两条青龙腾起,山势雄伟,环护一水,藏龙卧虎,气象万千,遂赐名为青龙山。宋太祖登基后的第三年,便把其父赵宏殷的陵墓从汴梁(今开封)迁至青龙山脚下。此后,北宋七位皇帝均葬于此,并陆续在此地葬皇后22位,王公大臣1000多位,形成了规模恢弘的“七帝八陵”,是中国最大的陵墓群之一。青龙山是皇陵的重要龙脉,因而皇帝敕令对慈云寺重新修建,使其成为受国家保护的重要寺院。宋朝前后统治319年,是中国历史上统治时间最长的朝代。皇陵选在河洛文明发端的洛汭地区青龙山下,此地集中原之灵秀,地脉之绵长,确属风水宝地。
  依山傍水的慈云寺被奇花灵木所环绕。诱人的山川胜景,湖光水色和灿烂的佛教文化以及独特的演变历史给深藏不露的禅院涂抹了一层空灵和神秘。
  慈云寺始建于东汉明帝年间,公元64年,据今已有1900多年,可谓年代久远,较之建于公元495年的少林寺,整整早了431年。慈云寺历经沧桑,或兴或废,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秀丽的山水风光,是一座禅机深藏的千年古刹。最盛时期,慈云寺的主体建筑曾把整个台地占得满当当的,僧众达500多人。在中兴寺院的过程中,南宗顺大师是应该提及的高僧,因为他见证了慈云寺最为辉煌和鼎盛的时期。南宗顺祖籍四川成都,其父为长沙府太守。第六代信公曹洞乃是他初识佛门的蒙师。后投礼弘善妙智国师,经其点化,深入菩提路皈依佛门。南宗顺禅师曾遨游天下名山,朝拜海内古刹,询访至慈云寺,看到此处幽雅静谧,是个非常清净的地方,便决意挂杖此刹,潜修禅门佛学。慈云古刹,年久失修,南宗顺想重修寺院,但初来乍到,人生地僻,皆无所出。恰好这时有罩怀施主广明秋月居士,积极赞助此事,而且广为号召,发动捐赠。南宗顺全力投入再造丛林之举,画图拓址,应材鸠工,不惮劳苦,于明景泰六年秋(公元1455年)动工重建,至明天顺二年夏(公元1458年),历时3年而成。此次大修在朝廷和河南府的支持下,筹措资金,牵涉全国的十个省府,当时巩县的知县是孙让。大明国天顺四年(公元1460年)河南知府虞廷玺,朝议大夫广东左参议扬铭书撰写“重修青龙山慈云禅寺碑刻”上面有所记载。大明国天顺六年(公元1462年),南宗顺书:慈云寺管辖面积75平方公里,使用占地60余亩,僧众达500多人,其中有皇帝御赐的“万岁牌”和“金花”。
  经过修葺的慈云寺焕然一新,不仅大殿雄伟楼阁庄严,而且也将此处的佛教文化传播四方,使前来朝拜修行的人络绎不绝。
  古老的慈云寺,经历了千年岁月的沧桑,逐渐走了下坡路。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政府下令拆庙建学,寺院殿堂的砖瓦木料被运至北官庄建校,而且院中的一棵巨株白果树也被砍伐,建了一座教学楼,使慈云寺几乎被夷为平地,仅存僧房数间、白衣阁一座,还有一座残破的钟楼躯壳。大殿、钟鼓楼、白衣阁虽历经数百年风雨,尚未遭到破坏。尤为珍贵的是,寺院遗址还完好地保留着五十多通明清两代的碑刻,无论是艺术价值还是历史价值,都可以当作珍贵文物加以保护。还有一明碑上刻着“青龙山慈云禅寺五十三峰圣境之图”,四周群峰竞秀,万壑争流,摄摩腾、竺法兰遥立青龙峰巅,飘飘欲仙。在许多碑刻中,书法隽秀的亦不在少数。
  如今的慈云寺风景如画,那五十多通有研究价值的碑刻,那古木萧森所掩映的寺址,加上周围山色依旧,绿水长流,空气清新,堪称佛门之圣地,人间之天堂。当我们离开喧嚣的城市,游览这古刹之中,大有心旷神怡、六根清静、顿减宦情之感。站在高山上,清风徐来,面上三斗俗尘,也被这山灵扑尽。禅声悠远,似乎又听到当年的钟鼓之声,使人流连忘返。
  在一个偶然的机缘,巩义市天久公司总经理崔光显到这里游览,发现了这片世外桃源,随着时光的流逝,一座座古塔或颓坍或被拆,为了不使这沐浴着圣洁余晖的深山、幽谷和古寺丧失它的魅力,崔光显决定对青龙山慈云寺进行保护和开发。1998年,崔光显带领国内知名考古专家、文物专家等,走进深山,矢志不渝地修葺古刹,发掘慈云寺,重整美丽的青龙山山水。在开发过程中,他们始终坚持“保护——开发——保护”,力求保证天然景观与自然原生态不被破坏,走文化合理开发的路线,并且招商引资。此举受到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历时八个春秋,投入8980多万元人民币的崔光显,醉心编织着一个山里人独特的文化情缘——佛缘。
  慈云寺在中国佛教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寺内现存的碑文不仅为研究中国佛教发展提供了许多珍贵的资料,还在许多方面解决了中国佛学文化发展中悬而未决的问题。尤其是摄摩腾与竺法兰圆寂之地祖林的恢复,为研究建筑学、佛学提供了珍贵的艺术价值和实物价值,丰富并填补了历史空白。一系列的重大发现,让对地域文化心仪已久的崔光显感到震惊,更让他想不到的是,这个残缺不全的寺院和其中的石碑,在佛学界竟有如此重大的地位和研究价值。崔光显如获至宝,进而为他的文化苦旅标出了明确的起点,为了探寻慈云寺及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他开始重新审视与自己朝夕相伴的青龙山——这座在中国建筑风水学上极具盛名的山系,暗自发誓,即使倾其所有也要让这一文化瑰宝与世人共享。
  在做好文物古迹、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上,崔光显特邀李传泽等国内著名专家坐镇指挥,巩义市文物管理所老所长赵玉安老师、办公室主任席彦召老师及《巩义报》副总编贺宝石老师跨峻步险、攀崖越谷、踏遍峰流之间,发现不少弥足珍贵的实物史料,整理塔铭、碑拓,鉴定遗物、考证年代,查阅文献,本着修旧如旧、仿古如古、严格尊重历史的原则,开始了规模浩大的慈云寺修复工程。目前,后大殿、禅房、钟鼓楼、山门以及寺院院墙已经修复完毕,后大殿30尊佛像的雕刻彩绘也已全部竣工。2001年10月,慈云寺被河南省批准为佛教活动场所。河南省佛教协会会长、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大师多次到慈云寺考察,对这座与“少林共祖、白马同乡”的千年古刹大加尊崇,欣然同意兼任慈云寺住持方丈。
  现今,已拥有51平方公里初具规模的青龙山慈云寺风景区,以青龙潭飞流桥为界,东南部是以森林公园为主的自然生态游览区,西北部是以慈云寺为主的人文景观,两大景区被山水环抱,互相依托,景区千岩叠翠,峰回路转,幽谷流水,古刹耸峙,碑刻林立。一年四季景色各异:春日,漫山桃杏吐蕊,云蒸霞蔚;夏日,清风穿谷送爽,沁人心脾;金秋,霜叶映红群峰,层林尽染;隆冬,青松银装素裹,冰湖如镜。
  目前,青龙山有四大令人叹为观止的人文景观和自然奇观。第一观就是号称“华夏第一寺”的慈云寺;第二观就是高198米的纯天然大佛;第三观和第四观就是大型摩崖石窟和野生山桃花。尤其是覆盖在青龙山51平方公里的野生山桃花,参与世界文化遗产评估的专家张家泰等同志看后盛赞不已,说青龙山野生山桃花完全可申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
  2001年《西游记》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河南大学和青龙山慈云寺召开,国内外专家论证:青龙山是《西游记》的载体,慈云寺是《西游记》的灵魂。
  当年吴承恩在捧日峰下编写和整理《西游记》,现存有故居,留有清晰可辨的“吴”字。《西游记》书中的传奇故事与青龙山五十三峰的名字、民间传说都相吻合,并且慈云寺碑刻记载唐玄奘印度取经回来奉敕重修慈云寺,在此弘扬佛法。吴承恩是来到慈云寺看到碑文有关唐玄奘的记载,亲游青龙山五十三峰,到民间收藏传奇故事,而构思出《西游记》这部名著。
  因此,历史名著《西游记》的诞生地是河南巩义青龙山慈云寺,正是有了青龙山慈云寺,吴承恩笔下的《西游记》才会如此精彩。
  虔诚并与佛教结下不解之缘的崔光显还热衷于公益文化事业,他表示:“青龙山慈云寺是国家和社会的资源,它的浑然天成和奇特景观是属于大家的,我们所做的就是发现、修建并保护它。让越来越多的人享受这美好景观,感受其中浓厚的文化底蕴。”
  凭着锲而不舍的韧性和持之以恒的精神,背负着青龙山山民的希望,崔光显誓让慈云寺这个文化宝藏绽放出更绚烂的花朵。今天,偏居一隅的民权村将掀开历史上最为辉煌的一页。是日,修复中的千年古刹慈云寺和青龙山的各个景区将敞开怀抱,广纳四海宾朋。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