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天台宗>>正文内容

怎么可强改天台传灯大师《性善恶论》之大师原文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3日
来源:不详   作者:沈仁岩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怎么可强改天台传灯大师《性善恶论》之大师原文

天台宗研究社 沈仁岩

《台州佛教》2006年4月,173期。发现“幽溪大师之性具思想”一文。於:真如不变,十界冥伏。云:传灯在《性善恶论》则说:“诸佛众生自无始劫前。尤有识心时。而真如妙心。不迁不变。清净广大。常住坚凝。

查传灯大师原文云:余曰:真如不变。十界冥伏。此论诸佛众生。自无始劫前。未有识心时。而真如妙心。不迁不变。清净广大。常住坚凝。

大师是示————未有识心时。(即未有“异熟能变。思惟能变。徧计执能变”)时:而真如妙心。不迁不变。清净广大。常住坚凝。————若自无始劫前:尤有识心时。则显然真如妙心。必随“迷悟识心。应业识解量。循业识分别事识之善恶业”成纷纭万差。森罗妍醜之迁变。这就是:百界千如“理具。事造”两重三千。波浪涌腾焉。

今举三经一录以鑑:

一. 圆觉经:未出轮回而辩圆觉。彼圆觉性即同“识心”流转。若免轮回。无有是处。

二. 楞伽经:佛言:陀那微细识。习气如瀑流。真非真恐迷。我常不开演。

三. 楞严经: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审除微细惑。令我早登无上觉。於十方界坐道场。微细惑(即陀那微细识“行阴:我痴。我见。我慢。我爱。”审除。方能早登无上觉)。

一录:《宗镜录》云:真源湛寂。觉海澄清。绝名相之端。无能所之迹。最初不觉。忽起动心。成业识之由。为觉明之咎。因明起“见分”。随照映“相分”。————顿起根身。见分相分喻如翳眼见空华。非是相待二法。全落幻化梦境。顿起根身————如蕅益大师:云棲听“唯识”一听了了。但听来与佛顶宗旨矛盾。问之。交光说“性相二宗。不许和会。”甚怪。“云何佛法二歧?”。问古师:“不怕念起。只怕觉迟。且如中阴入胎:念起受生。纵令速觉。如何得脱?。”古师问“你今入胎也未?”。蕅公茫然。微笑。古师说:“入胎了也”。蕅公惑然。古师说:“你谓只今此身。果从受胎时得来的么?”。————(此即是识徧计执于‘现象’之大惑)————蕅公被问。流汗湿背。乃去径山。逼拶功极。身心世界忽然消殒。因知:“此身从无始来:当处出生。随处灭尽。”:但是识心坚固妄想。刹那刹那。念念链锁流注:彼圆觉性。即同流转。根本非识心所识:非从父母‘生’也。从此性相二宗。一齐透彻。了知佛性是佛法不二之法。性相交彻如湿于水。交光邪说大误人耳。是时。一切经论。一切公案。无不现前。旋自觉悟:‘解’发。非为圣证。故绝不语人。久之。胸次空空。不复留一字脚焉。————心地若空。慧日自现。性光透耀。馀瑕自尽。永嘉证道歌云:心是根。法是尘。两者犹如镜上痕。痕垢尽除:光始露。心法双忘。性即真。

宗镜录所揭示:皆因无始不觉识心之由。一微涉境。渐成戞汉之高峰。滴水兴波。终起吞舟之巨浪。————宗镜录卷十九(297页)引华严经:如来初成正觉时。於自身中见一切众生已成佛竟。已涅槃竟。————皆同一性。所谓无性。根本无故。情生。故天真灵知便隔。识起。天真佛性便流。毫厘‘有’差。天地悬殊。世尊于‘夜睹明星’豁然大觉。喟然叹曰:是法不可示。非法。非非法。不可取不可说。我于此法。智不能行。目不能见。无有行处。慧不能通。明不能了。问无有答。心不可测。智不可知。道尚不存。

《摩訶止觀》卷三·一云:得意亡言。心行亦斷。隨智妙悟。無復分別。————苦即法身。非修證顯現名法身。貪嗔癡即般若。非能明名般若。性自明了無所可照。業行繫縛即解脫。非斷縛而脫。無體可繫。亦無能繫所繫。

《圓覺經》云:一切障礙即究竟覺。得念失念無非解脫。成法破法皆名涅槃。智慧愚癡通是般若。菩薩外道所成就法同名菩提。無明真如無‘異境界。’諸戒定慧及淫怒癡俱是梵行。眾生。國土。同一法性。地獄天宮皆為凈土。有性無性齊成佛道。一切煩惱畢竟解脫。法界海慧(法界體性智)照了諸相。猶如虛空。

《法華經》:諸佛兩足尊。知法常無性。————見‘無性’即解脫(微)。即法身(妙)。即般若(凈)。龍女云:深達罪福相。徧照于十方。微妙凈法身。具相三十二(三賢十圣。等妙二覺):知(依法而起)、法(依知而有)、此法即知。此知即法。無知無法唯法唯知(非權非實法身寂滅體。能權能實般若二智用。)無生無性。唯不覺識心知法。識心即不覺。即知法。不覺即識心即知法。知法即識心即不覺。(覺便‘未有识心时。’真如妙心。不迁不变。清净广大。常住坚凝。)————性德金光明:無心(識)無無作(無作四諦)。妙色湛然常安隱————滅諸法戲論之糞(唯獨自明了,馀人所不見。寧波七塔寺瑞光根慧方丈示寂云:“安安安安安。無無無無無。”但得心垢滅。取證如翻掌)。種種過十方界極微塵數性相功德:“無量無邊未曾有法。佛悉成就”即一切種智————唯獨自明了,馀人所不見。如同章太炎先生做閻王。不見陰司‘業力所現之鐵床銅柱。’————佛言‘我智、力、如是:慧光照無量。壽命無數劫(無功用道)。真凈(功)覺業(德)。久修業所得。汝等有智者。勿於此生疑。當斷(疑根)令永盡。佛語實不虛。’

《法華經》云:如來知是一相一味之法:所謂解脫相(業道)、離相(惑道)、滅相(苦道)、究竟涅槃。常寂滅相。終歸於空。佛知是已。觀眾生心欲而將護之。是故不即為說一切種智:即諸法實相。

諸法實相為諸佛之師。————大乘因:諸法實相。大乘果:諸法實相。諸法實相。唯此一事實。馀皆墮魔說。諸法實相即性德緣了三佛性也。正如荊溪‘迷中實相’所揭示:理即性德緣了。事則修德三因。迷則三道流轉(迷三諦即‘三道流轉’)。(未出無明輪回而辯圓覺。彼圓覺性即同‘惑業苦’三道流轉故)。悟即果上勝用。

法華妙經·藥王菩薩本事品:藥王菩薩即一切眾生喜見菩薩。於日月凈德佛舍利。燃百福莊嚴臂七萬二千歲供養。令無數求聲聞衆。無量阿僧祗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皆使得‘現一切色身三昧。’爾時。諸菩薩。天人。阿修羅等。見其無臂。懮惱悲哀。而作是言‘此一切眾生喜見菩薩。是我等師。教化我者。而今燒臂。身不具足。’時。一切眾生喜見菩薩於大眾中。立此誓言:‘我捨兩臂。必當得佛金色之身。若實不虛。令我兩臂還復如故。’作是誓已。自然還復。由斯菩薩福德智慧淳厚所致。當而之時。三千大千世界六種震動。天雨寶華。一切人、天得未曾有。————我捨兩臂必當得佛金色之身者:良以不生滅與生滅和合名‘世間阿賴耶識。’乃由依持故成生滅流轉現象。————生滅流轉者。‘依他起{‘生’無性}(業識行陰)’、‘徧計執{‘相’無性}(五俱‘分別事識’)’————所謂‘一寂滅持‘依他起’‘徧計執’;‘依他起’‘徧計執’依一寂滅。’如磁石既攝鐵:鐵流易。磁石即同流易。如‘未出無明輪回而辯圓覺。彼圓覺性即同‘無明輪回流轉。’若能捨:依(依他起)、持(徧計執)、兩臂。則阿賴耶(一寂滅)‘勝義’無性。當知‘依他起性即緣因佛性(福德莊嚴)’。‘徧計執性即了因佛性(智慧莊嚴)。’一寂滅即正因佛性:性德。

《觀無量壽佛經疏·妙宗鈔》卷一12頁:又應了知法界圓融不思義體。作我一念之心。亦舉全體作生、作佛、作依、作正、作根、作境、一心一塵。至一極微。無非法界全體而作。既一一法。全法界作。故恁舉一色一香咸皆法界全體。既法界全體性(法界體性智)。有何一物一境一名。不具足一切諸法。故諸法實相(無相無不相)具足百界千如。清凈(不受污染)、本然(非由造作。自然成現)、周遍一切處(毗盧遮那。本來絕待)。

天臺圓頓(圓同太虛。頓同佛體)百界千如‘理具、事造、’兩重三千。同在一念(心具三千諸法實相)、同在一塵(色具三千諸法實相)、同在一名(理具三千諸法實相)————天然之理。具一切法故。————真性無心無‘無作’(無作四諦)。妙色湛瑩(湛寂澄清)常安隱:唯獨自明了。馀人所不見故:四眼二智‘森羅萬象。’佛眼種智真空冥寂。

《妙宗鈔》卷一26頁(引《宗鏡錄》卷十九)疏:(理即佛)斯理灼然 世間相常住。有佛不能益。無佛不能損。得之不為高。迷昧不為失。————四顛倒‘迷中。’理即不動。性即不改。————如荊溪‘迷中實相’。不動真際。為一切法立處。非離真而立處。立處即真也(如理智【如來】)、即如(如量智【如來】)。故永嘉於六祖處云:“生死事大。無常迅速。”祖云:“何不體取無生。了無速乎。”永嘉曰:“體即無生。了本無速。”祖曰:“如是如是。”故言眾生即是理佛也。

鈔:世間相常住者。即十法界三十世間(正報世間十。依報世間十。眾生世間十)一一皆住真如法位法位常故世間相亦常。然‘世’相本代謝言常者以一切法即真實性性不可改故。故稱:常如其性。若情識見其‘遷流’。正是‘依他起(生。無性也)’、徧計執(相。無性也)、互。依。俱生‘我執’(俱生)‘法執’(俱生)互為之‘情識之祟故。良以生法(生住異滅之生)即性故常。則住、異、滅、法、亦即性故常。即性之常。非常無常.本不可思議。言偏而意圓。故得言:一生一滅無非中道。一中一切中:無空無假不中:邊皆圓中。正是‘生死輪轉。安樂妙常。同是六根。更非他物。’《殃掘魔羅經》云:“圓明六根境————於諸如來常。具足無減‘修。’了了(真源湛寂)分明(覺海澄清)見。”《見佛三昧經》:佛告父王‘一切皆佛。’王問:“一切眾生即是佛不?”。佛答:“若如實見眾生。於其即是佛。”即:諸法實相。一切種智。唯生。唯住。唯異。唯滅。————法華跡門顯云‘世間相常住。’佛於道場知已。是法寂滅相。導師方便說。法華本門。乃云:如來如實知見三界之相:非如非異(即金剛藏佛甚微智:色空。不二。不異。不盡。)故知世間即是三界。常住豈乖非如非異。————本跡雖殊:不思議一也。此理秘妙。佛能明見。故云灼然。故妙樂云:顯露彰灼稱為真秘真秘妙理.即世相常————世間相常住故:眾生即佛。我智者大師天臺華頂峰十年。三旋陀羅尼妙悟之‘秘妙觀。’雖是‘肉眼’而名佛眼。如蕅益大師於名字即開真佛眼。喟然曰:名字位中真佛眼。不知究竟(六即之‘究竟即’)付何人。究竟即:從來真是‘妄。’今日‘妄’皆真。但復本時性。更無一法新。《妙玄》卷二147頁云:“馀經拔眾生出生死。如最早‘五佛子’。於凡夫為第一。或拔眾生出涅槃。如菩薩居無學位上。今妙法蓮華經。拔出眾生過‘方便教菩薩上’:即成法王。最最第一。”《法華經》云:“持法華即持佛身:頓同佛體。”:正直捨方便。但說無上道明暗不相除。顯彰佛菩提。性光透耀.餘暇自盡。五即(名字即、觀行即、相似即、分證即、究竟即)得之。何足為高。理即未顯。未始暫下也。

《妙宗鈔》卷二。36頁:疏(分證佛)分證佛:圓教初發心住。一發一切發;發一切功德。發一切智慧。發一切境界。不前不后亦不一時。

初住:發本覺心也。常寂常照。寂照雙融是本圓覺。即一而三不發而發而成三發(功德智慧境界 ∴)。皆言‘一切’————法界無外。攝法不遺(無不實相)。諸佛眾生色。心。依。正。同一覺體。全體為緣(善心):功德。全體為了(慧心):智慧。全體為正(理心):境界。緣因發故:了、正、亦發。了因發故:緣、正、亦發。正因發故:緣、了、亦發。良由三法圓融 發則具發。緣發名功德。能資成故。(能顯);了發名智慧。能觀照故。(能照);正發名境界。是真性故。————是所顯故。:但盡凡情 莫作圣解 若作圣解 即受群邪。

問:三德既是一本圓覺性。由證顯發。今云一(正)是所顯境界二名能顯之緣(功德)、了(智慧)。若是‘能顯’之二‘緣’‘了’。則是修德。何得名證本圓覺三德?

答:妙理如是。方不思議。何者。三雖性德性具。緣、了、是修。二雖是修。非適今有。二若非修。三法則橫:…二若非性。三法則縱┇。《釋簽》明三點不縱不橫∴(圓伊)。雖一點在上。不同點水之縱┇。三德亦爾:雖法身本有————不同別教之為‘惑’所覆。雖二點在下。不同烈火之橫…。三德亦而。雖二德修成。不同別教人理體具足不相收。(文畢)。今出其意:別教:法身為惑覆者————良由不知本覺之性具染惡德。由(不知)是故染惡非即緣、了、二德也。故別惑、通惑、業識、事識、煩惱、結業、三乘、六道、變異、分段、……此等一切迷中二法:非緣因佛性。了因佛性。性惡既非佛性。乃成定‘有’能覆之‘惑’。是故但有法身本覺————隨於染緣:作上一切迷中之法。以是名曰為惑所‘覆’。應知‘覆’義。非同泥土覆彼頑石。祗是‘覆’別人(不知故)。但中佛性妙理————如純善人。一切惡事非本所能。為惡人逼令作衆惡。故說善人為‘惡’所‘覆’。應須還用‘隨染’‘始覺’性:別緣‘真諦’及以俗諦、中諦、次第別修空、假、緣了。或中、邊、緣了。種種二因。或初緣次了。或初了次緣。————次第翻破一切‘迷法’。顯於法身本覺之性。是故覆理成於縱┇義。圓人不爾。以知本覺具染惡性。體達染惡修。即是緣了二佛性。————通別惑。事業識。等一切‘迷法當處’即是緣、了、佛性。豈有佛性更覆佛性?如君子不器。善惡俱能。或同惡人作諸惡事。則彰己能。何‘覆’之有。故即二迷(能迷 所迷)以為緣了;顯發於正。故知緣了二德————體‘迷’而得。義當所發。元是修德。復當能顯。雖分修性。皆本具故。義不成縱┇。言別人:理體具足。而不相收者。————亦為‘別人’不知本覺之性具染惡德。不能全性起染惡‘修’。乃成理體橫具三法…。言不相收者。以其三法。定俱在性。皆是所發。猶如三人各稱帝王。何能相攝。————是故不知:性中三法。二是‘修’者。乃成…俱橫。圓人不爾。元知本覺具染惡性。故達迷中一切‘染惡。當處’即是緣了佛性。以此二修。顯於一性。如一主二臣。主攝二臣。二臣歸主。三德相收。正是如是。

今圓初住所發三法。皆性具性德。發則俱發。故云不前不后。以此三法。緣了二為能顯。一性德(正)是所顯:修性宛爾。故云亦不一時。不一時故非橫。不前後故非縱。不縱不橫。不思議發是故名為圓初發心(∴)住。

菩提自性 清凈本然 周遍圓明 一切皆佛

‘五陰’靈山古佛堂。毗盧晝夜放金光。能於目前如實見。————真源(湛寂)覺海(澄清)圓明常。

岩曰:既情’覆’而理不隔(俱用即是俱体),既三惑(见思,尘沙,无明:体上之虚妄)而性不改(不变随缘-----随缘不变).清净.本然.周遍一切处:即妙湛.总持.不动.--------理性不隔不改:则发心即毕竟也.一念体了:常寂灭(解脱德),圆觉(法身德),光明(般若德).

如是:即幽溪之谓’诸佛众生,自无始劫前,未有识心时,真如妙心,不变不迁,清净广大,常住坚凝’.------ 真源湛寂,覺海澄清,圓(圆觉) 明(光明) 常(常寂灭相)。

真心无心.无’无作’.妙色湛莹.常安隐.

真源湛寂 覺海澄清 圆觉光明 常寂灭相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