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天台宗>>正文内容

如实了知天台一乘圆顿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3日
来源:不详   作者:沈仁岩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如实了知天台一乘圆顿
  沈仁岩
  偶尔因缘,见到一本详述“天台宗”的撰编,翻到最后一页,忽然如“图穷匕见”只见写道:不过,即使真正明白了圆教的道理,也还并不就等于是“了生脱死”。因为五品观行位的人,已是大开圆解,能圆伏“五住烦恼”,实际上仍没有“断”,“仍在生死中”;必须初信断见惑,七信断思惑,方才真能超出“分段生死”;初住破一品无明,方才登“法身位”。所以即使用了阅经、参禅等方法,彻悟圆教妙理,“还是在生死中”。唯有念佛则不然,只要能真信、切愿、持佛名号,临终便可蒙佛接引往生净土,如能彻悟圆理,便登上品;没有彻悟也能生中下品。只要一生净土,便“决了生死”,横见四净土,圆证三不退,一生成佛。这是特别的法门,较之其他一切法门,都要超胜。
  说得好极了。然而好极了的说法,必须是圆明、圆妙、圆顿、圆满的。使闻道的人“疑根”断尽。狂心顿歇。真明了了。
  “撰编”说中,似乎使人但见:天台圆顿一乘,并不圆顿——“五品观行”,虽能圆伏“五住烦恼”,而实际没断“烦恼”,仍在“生死中”。至初住破一品无明才登“法身位”。
  我们说,切切不可把圆顿一乘之秘妙:“诸法实相——性具之性恶法门”忽却。天台圆顿:圆同太虚、顿同佛体。纯圆独妙、功高理绝:功在于性具之性恶法门。怕敢说性恶,即是“天外别谈”。天台传佛心印云:修善恶即性善恶。无修善恶可论。斯即断义。修善恶既即性善恶,修善恶何尝断。斯不断义。断:不断。不断:断。妙在一心三观,三谛圆融:观于“一念三道”(以‘实相一乘’为观智)即三道全体三德——离三道无三德。离烦恼无菩提。离生死无涅槃。离修善恶无性善恶。诸佛:不断断“断诸法中恶”。性恶丝毫不动。故六祖云:淫性本是净性因。除淫即是净性身。性中各自离五欲。见性“刹那(瞥尔一念)”即是真。(以佛戒制其身、口、勿使放逸)
  幽溪传灯《性善恶论》云:(卍续藏经101册0869页)能以一念将此法门,于末劫中开示末学,是人罪障“应念消灭”(全灭)。变所受“地狱苦因”成安乐国。
  我们说:一乘就是最实事。根本没有二、三。二(空方便)、与三(假方便)、是佛为实:施方便者。法华妙圆天台宗,就是“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无上道就是圆同太虚、顿同佛体。广大“如”法界(六根是佛法界。六尘是对法界。)究竟若虚空。咸同真如——一心妙性。
  我们说,微妙净法身即是法性身——即是凡夫“幻化空色身”。微:幻也。妙:化也。净:空也。法——色也。天台永嘉证道云:绝学无为闲道人。不除妄想(烦恼)不求真(暗明不相除。显出佛菩提)。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法身觉了无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五阴浮云空去来。三毒水泡(性恶法空)虚出没。
  我们说,生死。断除。实际上是颠倒互发之现象:不达诸法实相。如果顿觉不复颠倒,生死如暗,止观寂照,则生死全体大般涅槃:止:寂也。观:光也。——常寂灭光。生死成了假名字。“断除”成了戏论语。幽溪传灯《性善恶论》(引《魔逆经》性恶法门)不当毁坏诸所独见,因而“行空”也——真空者:诸见无性。皆空。(止观观之即俗而真当妙高深)不当毁“念”。昧于无念。昧于无相。——敢可所念,悉皆无相(知法常无性故)不当毁生死而求涅槃。恐畏生死,欲得解脱。当了:生死不可得处即是涅槃,即是解脱。
  我们说,信、敬释迦如来“正直捨方便,但说无上道”:则必然信、敬天台圆顿一乘。果信、敬圆顿一乘天台宗,必会:当妙高深:拳中非实“掌原在”。捏拳展掌一性能——即真正彻信灵鹫山中老释迦。我与释迦:体同一性。释迦即毗卢遮那。以故:我闻疑网裂。圆明常自在。
  我们说,真源湛寂。觉海澄清。寂灭妙源不迁不变。清净旷大。常住坚凝。
  而一念“妄”动:三细“瞥尔”。幻化无因亦无“生”。法尔当处“见如是”。如意“见、相、一念心”。幻化无性长六粗——智相。相续相。执取相。计名字相。起业相。业系苦相。
  若计“心生一切法”便堕“纵(自生)”性过。若计“心含一切法”便堕“横(本有)”性过。若计“心不具一切法”便堕“断(断灭无常)”性过。若计“心即一切法”便堕“常(确定死常)”性过。所以说:断除烦恼重增病。厌离生死堕二乘。佛性即是生灭心。无去无来亦无今。自心若惑取自心。非幻立地成幻映。深达实相圆明照。非幻尚无。幻何“生”。
  我们说,法华妙经——“是一切过去未来现在诸佛神力所护故”(法华经·迹门·安乐行品)。
  我们说,天台一乘圆顿:甚深真法性。触目咸菩提。了了无纤尘。
  根本性离。毕竟寂灭。此是天台宗真空观:妙明‘佛慧’眼。一切人法。如意究竟。此是天台宗妙假观:元明‘净法’眼。常寂灭光。大般涅槃。此是天台宗圆中实相观:圆觉‘真佛’眼。
  岩曰:苦瓜连根苦。甜瓜连蒂甜。边中一实相。唯在“刹那”际。圆明寂灭道。洞达诸三昧。载(《普陀山洛伽山誌》679页)
  今举蕅公于《法华经·如来寿量品》之明见:(全集6612页)经文:如来如实知见三界之相,无有生死,若退若出。亦无在世及灭度者。非实非虚。非如非异。不如三界见于三界。如斯之事,如来明见。无有错谬。
  蕅公言:夫“现前一念真如法性”,本无一法可得。(觅心了不可得——达磨印证二祖慧可)。而无法不具,无法不造。一切凡圣平等无差。然凡夫及二乘人,则滞于二死。不能自度自脱。因位诸大菩萨,则局于数量,不能横遍竖穷。皆由于此真如法性,未能圆满彻证故也。惟有如来久远劫来,圆满彻证此真法性。故能以“种智佛眼”如实知见“分段、变易”二种三界之相,当体即是真如实相。了知二种生死即非生死。无有“若退而在世者”。既无“生死可退”,则无生死可出——故无有“若出而灭度者”。无有“生死若退若出,是十界实法皆空”。无有“在世及灭度者,是十界假名皆空”。生死涅槃,等如昨梦。故非实。迷为生死,悟证涅槃,“缘起”宛然(一性无性。事相宛然)。故非虚。无差别而十界差别,故非如。即差别而当妙:一性融通,故非异。(此即大乘顿觉:当妙高深——妙:妙明心元。高:顿同佛体。深:常寂灭光):不同二种三界之人:或见三界为“有”(凡夫四倒)。或见三界为“空”(二乘四倒)。故谓不如三界见于三界也。如斯之事:真俗妙谛(二谛融通)——即生死无有生死。即退无有退。即出无有出。即在世无在世者。即灭度无灭度者。即实非实。即虚非虚。即如非如。即异非异(是即非即。离即离非。)是名:即俗而真之事——如来以“如理智”而明见之无有错谬——故能随智,说于“随自意语”:开权显实。开迹显本也。而着者则:无有生死而妄见生死。无有退出而妄见退出。无在世而妄见在世。无灭度而妄见灭度。非实而妄见实。非虚而妄见虚。非如而妄见如。非异而妄见异。(下智之人妄兴福力,妄见应身如来。中智之人妄断烦恼,妄见报身如来。上智之人妄证菩提,妄见法身如来。)是名:即真而俗之事——如来以“如量智”而明见之无有错谬。故能随情,说于“随他意语”:为实施权。为本垂迹也。四悉檀令获十妙三千。(理具:“本住常住”)但灭心垢,性德全彰。故破四十二品住地无明大网也。
  持诵法华经深达性恶法门,为法:能燃身烧臂。为法:“以逆法落恶道,因果不虚”——教化众生。能住地狱——无畏于生死。举提婆达多、及四明尊者知礼之事明之。《报恩经》(引自《卍续藏经》101册0895页):尔时如来,即遣阿难往到地狱,问讯提婆达多。苦可忍否?尔时阿难受如来教,至地狱门外,问牛头阿旁:为我唤提婆达多。牛头阿旁言:汝问何佛提婆达多?过去诸佛皆有提婆达多。阿难言:我唤释迦牟尼提婆达多。尔时阿旁即语提婆达多:阿难在外,欲得相见。提婆即言:善来!阿难。如来犹能怜念于我耶?阿难言:如来遣我问讯:“苦痛可堪忍否?”提婆言:我处阿鼻地狱,犹如比丘入三禅乐。(世间乐之最极)。尔时世尊言:诸菩萨摩诃萨修大方便接引众生,具受生死无量大苦,不以为患。《般若心经》: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若有人言“提婆达多实是恶人入阿鼻狱者”无有是处。如来尔时即为大众,显发提婆达多“微密妙行大方便”时,无量百千菩萨得无生法忍。无量百千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无量百千人得须陀洹果,乃至阿罗汉。虚空神,雨众天花,遍覆大众,作天伎乐,放大光明。赞言:善哉,如来所说,未曾有也。一切大众,闻佛说法,头面作礼。欢喜而去。
  令复举知礼燃身“求生极乐净土”——真法供养《妙法莲华经》:知礼生平极重实际修持及弘宣妙法华经。五十七岁(1016)偕僧十人共修“法华忏”三年。至六十岁忏满,决定焚身供养《妙法莲华经》。谓其徒曰:半偈亡躯。一句投火。圣人之心为法如是。吾不能捐舍身命以警发懈怠,胡足言哉!杨文公,驸马都尉李遵勗等竭力守护,请师住世弘法利生。知礼知焚身不得,乃烧三指供养。覆杨文公等书(岩撮其意)。知礼今欣净土,特厌“患身”。亦有其由:若其一心三观,虽非洞达,敢不依凭。知礼四十余年,寻其筌蹄。学其去、就。缘“神根既钝”,证入无由。三观者,一念即空即假即中也。恢扬肇自于如来。妙悟近推于智者。全由性发。实匪修成(一发永无破坏。性不可改。非为修成故)。故于一心,宛有三用。所谓空者,一切皆空。即三观悉彰“破相之用”。假者一切皆假。即三观悉明“立法之功”。中者一切皆中。三观悉是绝待之体。是则终日破相,诸法皆成。终日立法,纤尘毕尽。终日绝待,二边炽然。故般若谈空:八十法门得显。净名立法:三界见爱皆忘。法华一乘:世间相常住。皆由三观相即,致令诸法无遗(圆妙六即“相即”故得当妙高深:顿同佛体——持妙经者即持佛身《妙法莲华经·见宝塔品》。)故三即非三。一即非一。非次第而入(说之次第,理事圆顿)。非并别而观。不可以“有、无”、求。不可以“中、边”、取。故不并不别。非纵非横。岂识心之所测。何言说之能诠。强云:不可思议妙观。说即非说。无说而说。能知此已,对一切境,以此观·成就之。立一切行,以此观·导达之。修此观·能所必忘。取舍斯泯。设一切教,以此观·敷畅。真如无念。向则心绝。终日说示,不异无言。捨此则必同众魔。离此则未超诸外(天然外道)。故龙树云:除诸法实相,余皆魔事。迦叶云:未闻大涅槃前(法华三开之前)我辈皆是邪见人也。大矣哉!一心三观妙宗也。故知礼所求安养而生,“所欲烧尽”而死者,凭此三观遣彼百非也。言极乐之界盖觉皇示权者。经论既以净土之教为胜方便。验知是如来善巧权用也。不局“权名”,亦通实理。体外之权须破。体内方便须修。离事之理则粗。即权之实方妙。故小乘无他佛之说。大乘有刹海之谈。盖心性遍周,法界无外。理极故令事广,华大故省池深。刹如帝珠网:出现重重无尽,方显寂灭之理。身类天馔——感报彼彼不同:乃显遮那之性。岂云极乐不预唯心。故如来藏中,涅槃(真常、真乐、真我、真净)具足。随缘(如意)发现。(故天台慧祖,一生“觉意三昧”)应汝:“如理如量而知”。既能彰地狱天宫,岂不造秽邦净国。本性虽具——心发心明。弥陀以大慈无缘:法界藏身——四十八愿成殊胜净土。故智者曰:净愿功德庄严净土,华池宝树易往无人。释迦以乐说之辩,示“下中上三根”得往生之门——斯皆善巧之权方:摄彼沉沦之品汇,(一)令惧退转者不退,(二)使“不善观者”能观净土。权相无量今且略述此二——此即法华之“无量义处意——离‘心意识颠倒限量’之境”。故《起信论》云:初学大乘正信,以在此土不常值佛,惧谓“信心”意欲退者,当知如来有胜方便——摄护“信心”。但令专念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真如法身:毕竟得生(生即无生)。住“正定聚”。其实专念“真如法身者”:即专念“现前之一念真如法性”。如来方便令依“彼佛”为境。即:“性为法性所依复为法界之体”:缘、了、二修:全修在性。四性叵得即空假中。如来权施“(娑婆)折、(极乐)摄、”二门。二修一性:三道即是三德,摩诃止观一念圆证。净土法门此之权巧方便,既约圆以论——即与法华之“微妙方便”无二无别。诸天及人,声闻缘觉,事度菩萨,渐修大士(三根)充满世间,数等河沙——尽思度量不能知觉。唯佛与佛乃能究尽。圆信圆解方能造修。知礼虽是钝根,滥沾圆教,不离当念,愿达彼方,庶“即下凡便阶不退”。复闻法华:大通智胜佛世,结缘之徒,已历“尘点劫”来,(如来“微妙净智”观之不离当念。)尚住声闻之地——皆由退大以故涉长时。舍利弗六心退落五道。况悠悠学佛者乎!盖由此土多值退缘。故云:鱼子、庵罗华、菩萨初发心,三事因中多,及其结果少。若求生安养,即于博地,能藉胜缘,才获往生,永无退转(九品往生“莲苞保任”。)。闻兹利益,得不欣求。乃用一心三观为舟航,复以六时五悔为橹棹。求往唯心之净土,愿见自性之弥陀(现前寂灭真如)。然后运同体之大悲,度法界之“含识”(即度颠倒之识心)。顺佛权巧,求生乐邦。所言“倘存欣、厌、即起爱憎,既萌取舍之心——乃生“能所”之见者”。曰:此起过之相,但藉“欣厌取舍”之权法:能“转过成功”。故马鸣立“始觉”之基。智者示“净土之渐”。净名以“爱见”为侍者。文殊以“贪恚”为功能。斯皆用之在人,乘(度脱)之有法。且含识有情,广劫住此娑婆,贪彼“粗弊色声”,恋自“下劣依正”。既无“厌离之心”,但增“系缚之缘”。纵有熏修,鲜有克遂。以此土多障,致道行难成。故《大经》云:得人身者如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是故诸佛愍此众生,以愿行功德取清净土,令起欣慕作“受生因”。以苦切言,说“垢秽相”——令其厌恶:成“出离心”。若非此心不成始行。故非厌离,捨此无由。不起欣求,生彼无分。盖受生之法,以“受”为缘。始自初心、终至“等觉”——变易未尽,欣厌叵忘。何况始行。今求净土:不求身受诸乐,心染妙尘。盖欲“托彼净缘,速增胜道”。以彼:寿命无尽,依报自然,无有女人及以根阙。虽圣凡共处而无恶道之名。虽声闻无边且离“执真之见”。弥陀为良导。观音为胜友。一生补处甚多,十地圣人无数。风吟宝叶,波动金渠,皆出妙音,尽诠至理,既无违顺,永息贪瞋。凡有见闻悉资寂照,皆正定聚,功在于斯。今之众园(丛林),尚须求预,彼之宝刹,宁不愿生。但知净土唯心(心之具:即心变:全体用。)秽邦即性(二修一性)不二绝妙:即厌无厌,即欣无欣。是则正助合修,解行兼运——顺佛正教,非己曲情。况《观经》说上品生因:须大乘妙解第一义谛,加修六度,兼劝众生。故知礼今以三观攻心,五悔助道。又恐净因未备,故以毕命自要,庶凭最后强缘,以作往生之定业。而又,若不烧身、臂、指、非出家菩萨。《梵网》之诫明:燃身命财,是真法供养《妙法莲华经》。明文焕矣。《楞严》燃臂香一炷,宿债俱酬。轮王剜身作千灯,妙果斯尅。故:真空岂有能烧之相——所烧自亡也。又知佛体圆妙。岂存所供之人——则能供亦寂矣。两重能所既泯,一切功德斯成。是名苦行法门,所谓火光正受。四土净境顿现此心。诸佛道场咸彰此处。但随所愿必遂往生。故智者云:临终在定之心,即是净土。(应知能观心性,即是上定。能观一念:全体(体现)三德。德:常乐我净)动念即是往生之时(故知十世古今,始终不离于当“念”:能所、体用、寂灭真如。河沙刹土,自他不隔于毫端。世尊示:真如界内绝“生佛之假名”。平等大慧无“自他之形相”。凡所有相皆虚妄。若见诸相“寂灭真如”即朗然大寤。古佛无异)如此舍秽身,则尽垢秽之际,何理不彰。如此取净土,则清净之源,何惑不遣。是以韦提希欣净土业报之处,刹那即证无生。萨埵舍痈疽疾之身云求常乐。此之取舍与不取舍,体同一性。俱用俱体。得名三种法门:“取”法门。“舍”法门。“不取不舍”法门。亦是三毒法门,具一切法。《诸法无行经》云:贪欲即是道。恚痴亦复然。如是三法中,具一切功德。文殊自云“我是贪欲尸利。我是嗔恚尸利。我是愚痴尸利。”深得此意:即一心三观导一切行、办一切事、处一切缘。以一切法空:法本法无法故。(法:假。本法:中。无法:空)捨秽必尽。一切法假:取净无遗。一切法中:非一二三而一二三不纵不横。无生无灭故无取无捨。此三法,如来同证。菩萨共修。故知礼今舍秽身,欣求净土。辄敢仰效也。然则修心万行,入道多门:随乐(世界悉檀)、随宜(为人悉檀)、随修(对治悉檀)、随悟(第一义悉檀)。敢将测管,局彼太虚。
  二、又,此间圆顿行人,以根、尘、起“识”之时即了法界(根:佛法界。尘:对法界。识:“缘起”法界)。实非“心外之境、境外之心”——正是心外无法。满目青山。则:心自知“心”,境自见“境”。般若无知。般若无见。般若了了。圆明了知。非因“心念”。知法常无性——对缘常寂照:甚深真法性。强名“不思议境”观也。又若强论:所离之“境差别相者”,若谓粗中之粗凡夫境界。细中之细是佛境界——斯盖是教道分别之说耳。今圆论:不离而离:“初心能离”佛之所离——以一心三观即佛之如实智。佛云:如实见众生,于其即是佛。
  三、佛之与魔。相去几何。邪之与正。有何欠剩。良由“本理具:魔佛性。”不二而二、二而不二、随缘发现。成佛成魔,性既本融。修岂能异。故圆实教,称性而谈:魔界如(即法界印)、佛界如(实相印)、法界印即实相印。一如无二如。一魔一切皆魔。一佛一切皆佛。一迷俱迷常迷。一寤出矿真金,永不复为矿。既俱称法界,一体遍周,故悉得称王——皆“诸法朝会”故。若于魔佛起胜劣见——自是邪思。殊非正见。然“魔法本妙”(一性(理具)二修(事造:缘、了)——二修暗、明、)。如富豪家满中七宝。而凡夫生盲在宝藏中:动辄罣碍,为宝所伤。二乘热病,见是鬼、虎、蛇、龙。怖故逃避。渐修权乘,犹夜间视:人、杌、矇眬。但见华敷。不了甚深真法性。唯圆顿一乘:从初洞达诸法实相:诸佛众生一口吞尽(此即天台慧思:一念顿证莲华妙性。灵山海印)三德全彰(迹谓“但登铁轮”耳,当知一证一切证),无念心体,唯佛独证。:无量无边未曾有法,佛咸成就。魔是法界印。魔是法王。博地唯“理性”是。初学为名字是。五品位观行是。十信位相似是。法身菩萨分证是。妙觉如来究竟是。以妙觉:觉穷“魔法界事理边底故”断尽“微细惑”。种智佛眼、慈善根力、于魔界统摄自在——即:魔王义成就也。应知波旬称魔王者,有名而无实——以乖统摄自在之能。故《大经》云:世谛,但有名。无实义。第一义谛有名有实:最实事。无戏论。魔王与觉者,一体异名。如帝释:一身具千德遂有千名,岂“因陀罗网”说,异“憍尸迦”说耶!以方便力教化众生,现作魔王。法华决了声闻法,是诸经之王,岂非决了“魔罗、外道、”为觉皇耶。但魔、外、易开(开即废也)。诸大乘说声闻灰身灭智,根断性沉,甚为难开。唯法华妙经,令一切菩萨裂大网断疑根。令一切声闻皆出沉空化城。如华严:胜热婆罗门“投身火山”化人——全用“外道之行”。和须密多“染欲摄生”住“离欲际三昧”——全用魔罗之法。若非深住“魔、外、”法界,安能令无量人得证三昧:行于非道,通达佛道。
  今更应在天台圆顿一乘极衰微时,不惜身命护佛慧命。《大经》中世尊示迦叶:我于往昔护法因缘故,今得成就金刚身。常住不坏。佛云:护持正法者,不受五戒,不修威仪。应持刀剑弓箭矛矟,守护“持戒清净比丘”。世尊举一持清净戒比丘觉德,多众恶“狮子虫”,食狮子肉群起逼害觉德比丘。时国王有德,出而护法,与恶狮子虫极共战斗,刀剑所伤,体无完肤。命终于阿閦佛国作第一弟子。其王眷属从战斗者,有随喜者,一切不退护法菩提心,命终悉生阿閦佛国。觉德比丘却后寿终,亦生阿閦佛国为第二弟子。觉德比丘即迦叶佛是。有德国王即释迦是。
  更应知若能护法华一乘实相无上道,则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神力护念——佛佛以法华得成佛。故护念是佛佛甚深本怀本愿本德也。
  今更举明太祖时,护佛法僧宝之逆川禅师。
  逆川禅师诞生在浙江温州瑞安的碧溪之潮漈。名智顺,字澄垢。他母亲是位姑娘——正当婚嫁之年。她极信奉天台智者大师,闺房外室供礼智者大师塑像。虔诚礼拜。一夕忽见一个僧人,在漈流中逆川而上。姑娘见了正奇时,僧人竟手招她说:我当做你儿子。姑娘大惊而寤——却是一梦。天明时,飞来一只苍蝇模样的东西,直入姑娘口中进到肚里去了。谁知就此怀孕。父亲是个刚直君子之儒士,知了大发雷霆逼姑娘自杀。姑娘跪在父前说:女儿遵守父训三从四德。从未离开闺房一步。只是那夜梦见僧人要做我儿子,那天那只“苍蝇进口入肚”,从此怀孕。女儿深疑此事,怀的究竟是个甚么?请父莫逼,待此怪胎分娩,儿要看个分明,死也瞑目。父亲听了亦然。十月满足生下个端庄的男孩。虽十分可爱,姑娘家难明清白。把孩子丢入漈溪急湍中,孩子丢入急湍,却是逆川而上至山寺口,禅师捞起抚养。七岁于永嘉“实际院”皈依“即空禅师”。年青时去福建“铁关枢禅师”闻“心要”。一个月后,一次他去厕所,见园中瓜忽有所悟。求枢禅师印证。枢说:只是入门。于最上乘尚远。应把“所悟”弃却净尽。专提逼拶。一天,他拟离开禅床,霍地脱落。至枢禅师处说:南泉败阙,已捉得了。师问:不是心。不是物。是个甚么?曰:地上砖铺。屋上瓦盖。师问:南泉即今在何处?曰:鸡子过新罗。师曰:错。逆川说:错。师说:错错。逆川五体投地拜了一拜。枢禅师集众勘验他真明何处。逆川云:未开口时已本不相涉。向上眼在甚么处?又为这个来一曲戏剧乎。师曰:也令大家知道真实不虚耳。
  时,明太祖忌于出身于僧中,对僧人轻戒德,重供养,忽修持,蓄钱财。深为恶感。借故把僧人抓来关的关,杀的杀,无迹无象地进行诛绝。正当杀机普开时,寺庵大为震荡时,金碧峰禅师与逆川挽转这劫机,使明太祖正信三宝正法。保护佛道和僧伽。明太祖甚信逆川禅师,召他与季谭禅师作偈游嬉,逆川第一个写道:凡香杂在沉香内,欲教臣僧无理会。即令把火来焚烧,沉香自有沉香味。季禅师写道:金砂杂在黄砂内,欲教臣僧无理会。即令把水来溶淘,黄金自有黄金贵。明太祖慧心已领,写道:恶人杂在善人内,却教寡人无理会。恶人自有恶人磨。善人请上龙华会。逆川资助太祖,使太祖开智慧,亲手书写《般若心经》。后来当逆川示寂时,太祖问了许多治国大事。逆川答已,说一偈,偈中明示要太祖护法保僧,并寓含“姚斯道辅明成祖”的历史因缘。示寂后,明太宗深切悲痛。把手写之《心经》亲置逆川怀中,以沉香为龛,亲自护送“报恩寺”祭奠火化。五色舍利彩光照炫山谷。几年后,太祖派遣季谭禅师去国外求经。在潼关岭上,感叹道路艰苦。忽见山顶趺坐一僧。近前问讯。那和尚开口说“谭兄别来无恙!为何远来这里?”一看,竟是逆川。一惊非同小可。说:你去后,太祖日日切念于师,信心与日俱增,故令我去西域求法宝。可是路途艰险!逆川递予他一卷《般若心经》。说:你就拿此卷《心经》去。就可以了,不须再费跋涉。谭禅师云:《心经》国内甚多。何得以覆太祖之旨?逆川云:太祖见了《心经》自然心满意足。言讫忽失所在。谭禅师将《心经》呈上,太祖恭敬地打开《心经》,竟是自己手书之置于逆川怀中,一起火化了者。而眼前的旧写手迹,字字鲜明有光!由衷增信,敬之不已。在天地坛,望空三拜。从此,崇敬三宝。正信更强。
  《妙法莲华经·普贤菩萨劝发品》示:佛告普贤:若如来灭后,后五百岁,若有人见受持读诵法华经者,应作是念:此人不久当诣道场,破诸魔众,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转法轮、击法鼓、吹法螺、雨法雨、当坐天人大众中狮子法座上——此即世尊金口诚谛之记。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妙法莲华经。
  南无弘传法华一乘实相贤圣僧。
  附:《魔逆经》(岩摘录)。文殊说无极妙慧之法,魔王波旬扰乱之。文殊入“如像三昧”令魔五处见缚。寻便堕地。文殊令魔作佛,波旬曰:我于佛无所妨废。亦无所坏。当以何因兴作佛事。文殊于是入“如像三昧”,使波旬变作佛形,三十二相庄严其身,坐师子床,智慧辩才所说如佛。向大众而宣此言:所欲问者一切众生,诸所狐疑,自恣所启,当为发遣。时,大迦叶等俱向问法,五百比丘心逮清净。世尊赞波旬:善哉,善哉,快说于斯菩萨魔事。波旬具如经说二十事。须深天子赞波旬巧为如来所嗟叹。波旬曰:今吾所说,文殊师利之所发动。不当宣传言是我说。天子说:仁者变成佛形,相好庄严,坐师子床,讲说经法,不亦乐乎。波旬曰:我自观枷锁系缚。波旬求文殊赦缚,文殊曰:谁为缚汝。自想为缚。一切愚痴凡夫之士,其亦若兹。心本悉净。无所思念。无端想著(色、情、识、业)系缚。蠲除此垢,名曰解脱。波旬遂感而如故。泣泪如雨而说此言:若此经典所流布处,诸魔波旬不得其便。设有受持。断绝魔事。语竟便没。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