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工巧明>> 雕塑>>正文内容

金铜佛造像特展精品介绍(四)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3日
来源:不详   作者:李玉珉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金铜佛造像特展精品介绍(四)
  ─柬埔寨和泰国的金铜佛
  李玉珉
  故宫文物月刊
  第五卷第11期(1988)
  页118-125
  ?1988 故宫博物院出版组
  台北市
  --------------------------------------------------------------------------------
  页118
  金铜佛造像特展精品介绍(四)─柬埔寨和泰国的金铜佛
  故宫文物月刊第五卷第11期(1988)
  历史背景
  柬埔寨旧称高棉(Khmer),位居中南半岛南部。当地早期的文献史料极为匮乏,因此柬埔寨的古代史状况模糊,我们仅可从中国史传记载的一些零星数据,来钩画一个简单的轮廓。
  在柬埔寨最初建立的国家,中国史书上称作扶南;隋唐时,此地称为真腊或吉蔑;元明以后,始以柬埔寨名之。扶南国约创建于纪元前后,〔梁书〕卷五十四言及,扶南「王憍陈如(Kau??iya),本天竺婆罗门也。有神语曰:应王扶南。憍陈如心悦,南至盘盘。扶南人闻之,举国欣戴,迎而立之,复改制度,用天竺法。」可见,印度的文化制度是扶南立国的重要基础。虽然,由于资料欠缺,佛教传入扶南的确实年代今已无从查考。但是毫无疑问地,随着印度文化的输入,佛教也被引进扶南。南齐永明二年(四八四),扶南王阇那跋摩(Jayavarman)派遣天竺高僧那迦仙(Nāgasena)携带国书,并赉金镂龙王像、白檀像、牙塔等,献送齐武帝。所携国书言明,扶南信奉佛教,且以大自在天(I?vara,即湿婆?iva)为守护神,显然扶南的宗教是佛教和印度教并重。从来自扶南的高僧,如僧迦婆罗(Sa?ghapāla)、真谛(Paramārtha)等,在华所译之经典,我们可一窥扶南佛教的信仰内容。他们所翻译经典包括〔文殊利般若波罗蜜经〕、〔大乘十法经〕、〔菩萨藏经〕等,这可证明扶南所信奉的当是大乘佛教,至今,扶南考古遗迹中,仍保存了大乘佛教作品。
  七、八世纪时,扶南争战不断,最后吉蔑人赢得最后胜利,成立真腊国。据〔旧唐书〕所言,神龙(七0五─七0六)以后,真腊分裂为二,临海者谓水真腊,靠山者称山真腊。九世纪初,来自爪哇的阇那跋摩二世(Jayvarman Ⅱ,八0二至八五三年在位)统一二真腊。九世纪末,王耶输跋摩(Ya?ovarman,八八九至九0二年在位)迁都吴哥(Argkor),吉蔑文化发展日渐成熟。公元一一七七年,占婆(Champā)入侵,四年后,阇那跋摩七世(Jayavarman VII,一一八一至一二一八年在位)即位,驱逐占婆,于吴哥通(Argkor Thom)成立新都,国势日隆,版图日张,泰国、寮国以及占婆与之毗邻的地区,都曾一度受治于吉蔑。九世纪至十三世纪,这段期间是吉蔑文化的黄金时代。
  页119
  金铜佛造像特展精品介绍(四)─柬埔寨和泰国的金铜佛
  故宫文物月刊第五卷第11期(1988)
  上承扶南宗教信仰遗绪,吉蔑仍维持印度教与佛教并重的局面。例如阇那跋摩七世笃信佛教,并宣布佛教为皇室宗教,但民间信奉印度教者仍众。只是此时佛教信仰内容,较扶南时期更为复杂。从一十世纪的石刻铭文观之,吉蔑时期,大乘晚期的瑜伽、密教经典已经输入,可想而知,除了大乘显教外,吉蔑的佛教信仰必含蕴着密教色彩。同时,吉蔑的石刻碑文往往将佛教和印度教相提并论,显示人们对此二教的分野并不清楚,这又说明,吉蔑宗教佛教和印度教混融相通的样态特殊。而九世纪初的吉蔑王阇那跋摩二世来自爪哇「很自然地又将爪哇流行的天王(Devarāja)信仰引入,与当地流行的佛教和印度教思想结合,形成吉蔑宗教的另一特色。天王信仰认为帝王是神佛转世,神权与王权实为一体。今天,我们还可发现不少作品,反映吉蔑佛教和天王信仰混融的现象,十二世纪末至十三世纪初在吴哥通所建巴壤(Bayon)寺寺顶的观音菩萨像,据说与阇那跋摩七世酷似,即是一例。从上所述,吉蔑佛教和扶南时代所信奉的大乘显教已大异其趣,面貌迥别。
  十三世纪,泰族势力南下,吉蔑的政治、文化、宗教已逐渐地受到泰国影响。公元一二九五年,周达观奉元世祖之命,出使真腊,即发现流行于泰国的南传上座部佛教已在吉蔑出现。十四、五世纪,吉蔑军屡为泰族所败,泰族宗教对吉蔑的影响遂更趋明显,上座部越加盛行,以至于大乘佛教以及佛、印二教混合的特质,慢慢地退出了柬埔寨宗教舞台,而变成上座部独尊的情势。
  在美术方面.由于扶南和印度关系密切,所以扶南造像的风格与印度笈多时期的作品有不少近似之处,不过,扶南晚期的雕像已呈现出杏眼、厚唇、宽嘴等面相特征,柬埔寨的民族特色已开始萌芽。十世纪起,柬埔寨造像里印度遗风尽除,已树立自我风貌。到了十二、三世纪,吉蔑美术已发展至一颠峰状态,此次展出的柬埔寨金铜佛造像皆是这一时期的杰作。十三世纪以后,吉蔑文化衰微,造像的本土特色及原创性渐失,柬埔寨的佛教美术已无太大突破。
  泰国旧称暹逻,是中南半岛上佛教鼎盛的一个国家。〔泰国佛教弘传史话〕言道,公元前三世纪中叶,印度的阿育王派遣娑那(Sona)和郁多罗(Uttara)两位僧侣,至金地(Suvarnabhūmi)弘扬佛法。部分泰国学者认为,金地即今泰
  页120
  金铜佛造像特展精品介绍(四)─柬埔寨和泰国的金铜佛
  故宫文物月刊第五卷第11期(1988)
  国南部,故而指出,佛教传入泰国的年代可远溯至阿育王时期。可是,考古资料尚未证实此一说法。虽然如此,泰国佛教历史悠久却是一无需争论的事实。至今,泰国宪法还明文规定,每位泰皇必须皈依佛教,为佛教的护持者,否则不得继承王位。在两千余万泰国人口里,佛教信徒竟高达全国人口的百分之九十九。这些皆足以证明,佛教对泰国的影响极为深远。
  泰国种族众多,十八世纪末叶以前,一直处于分裂的局面。每一时期固然有主导的文化体系,可是不同地区又各有自己的民族特色,因此,泰国佛教史上的信仰宗派错纵复杂。
  佛教传入泰国的年代,今已无从查考。〔梁书诸夷传〕记载:梁中大通元年(五二九),暹逻湾畔的盘盘国遣使中国,并贡牙像、佛塔、以及沈檀香等数十种。无可置疑地,此时佛教在泰国经扎根。从考古文物观之,四、五世纪时,泰国佛教与南印度以及斯里兰卡的关系密切,故而推知,泰国佛教应以上座部为主流。此外,又因与泰毗邻之扶南国兵强国盛,势力远达湄南河(Menam River)流域,这一地区自然也受到扶南信奉的大乘佛教影响。
  六世纪末至七世纪初,蒙(Mon)族在湄南河平原立国,名为堕罗钵底(Dvāravatī),〔新唐书〕称之为堕和罗。蒙族君民笃信上座部佛教,上座部佛教在此占压倒性的优势。八、九世纪时,以苏门答腊为据点的室利佛逝王国勃兴。逐渐地并吞暹逻湾北岸的蒙族小国,最后堕罗钵底也被它灭亡,泰国南部遂受室利佛逝文化熏陶,崇信大乘显教和金刚乘,使得泰国佛教派别更加纷杂。十世纪,柬埔寨的吉蔑政权声势日隆,扩张版图,十一、二世纪时,泰国华富里(Lopburi)一带已在吉蔑统治范围之内。在吉蔑的影响下,泰国再度掀起金刚乘信仰之高潮;同时,流行于柬埔寨的真邻陀龙王护佛像和与吉蔑皇室穿载相同的装饰佛像,在泰国此期的作品中亦时有发现。当吉蔑人占据泰国中部的时侯,蒙族在泰北的诃利盘猜(Haripu?jaya)定居下来,发展上座部佛教,十一世纪中叶始,此地已成为泰国上座部佛教的一重要中心。
  十三世纪中弃以后,原住在中国广东以及越南一语的泰族,经过长期迁徙,终在泰国定居,成为泰国新统治者,泰国历史发展遂进入一新阶段。泰族诸支里,在泰国中、北部的一支最早建国,十三世纪中叶,推翻吉蔑统治,以素克泰(Sukhohai)为都,成立素克泰王朝(一四三八年为大城王朝所灭)。一二九二年,一位,名孟莱(Mang Rai)的泰放族酋长灭蒙族所建的诃利盘猜王国,在泰北建立兰那泰(Lan Na Thai) 王国(一五五八年亡于缅甸之手),都清迈(Chiang Mai)。一三五0年或一三五一年,控制湄南河口的泰族乌通侯(Prince of U Thong),定都大城(Ayutthaya),建大城王朝。三世纪末,素克泰王康恒(Rāma Kanhéng)邀请斯里尔卡上座部大德至京,开传戒法。十四世纪初,素克泰僧侣还到斯里兰卡朝圣。一四二四年,二十五名清迈僧侣在斯里兰卡受戒,归程中,他们曾在大城与素克泰停留。自此时起,南傅斯里兰卡上座部佛教在泰披靡风行,成为泰国独尊的佛教部派,早期流传的大乘、金刚乘等渐被泰国人民淡忘。而斯里兰卡自十六世纪起,屡遭欧洲人侵略,佛教惨遭严重破坏,一七五0年,为振兴佛教,国王反自大城迎请大德优波离(Upali)等十人赴斯里兰卡弘传上座部佛法,重建僧团。由此可见,十八世纪中,泰国已成东南亚上座部佛教的研习中心。
  一七六七年,缅甸破大城王朝,泰族将领达信(Taksin)不堪蹂璃,纠结泰兵,反抗缅军,将之逐出泰境,迁都通武里(Thon Buri)。一七八二年,拉玛一世(Rāma I)都曼谷,建却克立(Chakri)王朝,即今泰皇的祖先。却克立王朝诸王积极恢复大城文化和佛教。人民普遍信奉上座部佛教。
  综上所述,泰国有史时代,依文化形态,大致可分为早、晚两期。自纪元以来至十三世纪初,谓之早期。这一阶段,蒙族、爪哇、和吉蔑对泰国文化影响甚巨。在不同文化的影响下,泰国人民或信上座部佛教,或奉大乘佛教,部份则为金刚乘
  页121
  金铜佛造像特展精品介绍(四)─柬埔寨和泰国的金铜佛
  故宫文物月刊第五卷第11期(1988)
  的信徒,派别众多。因此,佛教造像题材丰富,佛、显教菩萨、密教菩萨等,无一不有。美术方面,外来文化色彩浓厚,各地风格迥异,多彩多姿。十三世纪中叶迄,称为晚期。此期,泰族文化抬头,主导着泰国历史的发展,故又名为「泰文化时期」。这个时期,泰国摆脱外族影响,孕育独特的民族风貌,大乘和金刚乘佛教衰微,专弘上座部佛法;所以,佛像数目激增,菩萨像数目锐减。此外,造像作品虽有地区风格的分野,但均呈现泰族特色,原创性强,泰国流行的佛行像不见于其它国家,即一最好例证。
  佛三尊像
  柬埔寨
  公元十二世纪
  高二三公分
  〔佛本行集经〕卷三十一提到,释迦成道后,目真邻陀龙王往诣世尊,并奉己之宫殿以为布施。释迦佛「受宫殿已,跏趺而坐……时彼七日虚空中,兴云注雨,起大冷风。于七日内,雨不暂停,遂成寒冻。尔时目真邻陀龙王……以其大身,七重围绕,拥蔽佛身,复以七头,垂世尊上,作为天盖。」本作主尊双手作入定印,于一圈圈盘绕的蛇身上,半跏趺坐,顶上尚有七头巴龙护卫,显然是在表现目真邻陀龙王保护释迦佛的故事。这个题材在三世纪印度阿玛拉伐提(Amarāvati)的作品中已有发现,但是在吉蔑文化里尤受重视。因为受到天王信仰的影响,吉蔑人民以为他们的君王乃目真邻陀龙王所护卫的释迦佛的化身,所以,这种造像在吉蔑时期数目甚多。此三尊像的主尊顶戴宝冠,胸佩璎珞,恍似菩萨,但着右袒式僧服,故知为一装饰佛。其头冠与璎珞和吉蔑王穿戴的形式相同,又为吉蔑佛教与天王信仰结合的具体证明。
  释迦佛右侧的胁侍菩萨为一四臂观音,各手分持念珠、莲花花苞、经卷、以及水瓶。左侧的胁侍菩萨则是般若波罗蜜多,一手执〔般若蜜多经〕,另一手持莲花花苞。在吴哥通附近的他普隆(Ta Prohm)精舍里,仍保存了阇那跋摩七世于一一八六年所立的碑铭,此碑铭文提到,首先归敬佛陀,其次礼拜观音菩萨和佛母般若波罗蜜多。此二菩萨受到吉蔑的重视,于此可见一斑,观音与般若蜜多在吉蔑实乃最受崇拜的两位菩萨。
  释迦佛与胁侍菩萨皆额方面阔,眉平略隆,双眉相连,和鼻准衔接,鼻塌嘴宽,两唇丰厚,已具吉蔑人种特征。二菩萨上身壮健,腿部肌骨结构表现极为简略,仿似圆柱,而所佩腰饰华丽,腰前结带之尾状形式,以及衣褶作形式化紧密平行细线的安排,甚至于佛与般若波罗蜜多菩萨的锥状发髻 ,数层堆栈,呈宝塔状,都是十二世纪吉蔑造像典型的特色。
  金刚萨埵菩萨坐像
  柬埔寨
  公元十二世纪
  高三六?九公分
  金刚萨埵菩萨身佩璎珞、环钏与腰饰,顶有高髻,四首六臂,头戴五佛宝冠,于一须弥座上半跏趺坐,座上东南西北四
  页122
  金铜佛造像特展精品介绍(四)─柬埔寨和泰国的金铜佛
  故宫文物月刊第五卷第11期(1988)
  方位上,各有一三股金刚杵。这种六臂金刚萨埵菩萨在东南亚较为常见,但在日本密教中却极为稀有。
  金刚萨埵菩萨是大日如来的应化身,〔五秘密轨〕云:「金刚萨埵者,是普贤菩萨,即一切如来长子,是一切如来菩提心,是一切如来祖师,是故一切如来礼敬金刚萨埵。」此菩萨像的主要二手分握金刚杵和金刚铃,二者乃金刚萨埵菩萨最重要的二持物,前者象征诸佛的金刚智体,即清净菩提心,后者则代表启发众生菩提心的法音。
  此菩萨像无论是面部特征、璎珞腰饰的式样,或是壮硕的身躯,皆与前述之三尊像类似,当属同一时期的作品。
  佛立像
  泰国
  公元八世纪
  高八四.三公分
  这尊立佛左手已残,右手作说法印。
  页123
  金铜佛造像特展精品介绍(四)─柬埔寨和泰国的金铜佛
  故宫文物月刊第五卷第11期(1988)
  身着通肩式法衣,薄如禅翼,内穿长裙,曲线毕露,而且衣上并无褶纹,显然是由印度鹿野苑风格衍化而来。状若圆锥的肉髻则源自南印度雕刻。
  堕罗钵底乃一蒙族建立的王国,此佛额方脸阔,面短鼻塌,颧骨高,嘴巴宽,这些都是蒙族的人种特征。双眉微隆,相连作弓形,上眼睑下垂,身躯纤长,宽肩细腰,身体重心平均分置两腿,姿势挺正,衣裾前缘作U字形,皆为堕罗钵底雕刻特色。此次展出的金敲花佛三尊像,用锤将金片敲出一佛二胁侍菩萨的图像,佛与菩萨头部比例过大,与身体并不相称,但其面形、五官特征、身体结构,以及无褶的薄衣,都足以证明此金敲花佛三尊像当是堕罗钵底之作。同时,主尊立佛双手均作说法印,这种佛像是堕罗钵底最具原创性的作品,在其它各国或泰国其它时期的美术中,均不曾发现,更为此金敲花三尊像断代的重要依据。
  页124
  金铜佛造像特展精品介绍(四)─柬埔寨和泰国的金铜佛
  故宫文物月刊第五卷第11期(1988)
  佛立像
  泰国
  公元十三世纪末至十四世纪
  高五二?四公分
  这尊立佛右手施无畏印,左手垂放身侧,姿势挺直,足下莲华台座为收藏者后加。
  此佛双眉略弯,相连成弓形,仍保留堕罗钵底造像特色。而小螺发,高颧骨,额头和螺发间束一发带,使得面部更加方阔,杏眼宽嘴,嘴角含笑,身穿通肩袈裟,腰束宽带,衣薄贴体,无衣纹刻划,这些特征直接继承华富里的吉蔑美术传统。全作身体结构形式化,双肩和僧衣衣缘形成一长方形,为典型乌通风格的作品。
  乌通风格是指先大城(Pre-Ayuttha-ya)期与大城初期的造像风格,依其特质,可细分为甲、乙、丙三类。甲类深受蒙族和吉蔑文化影响,髻顶或有一小锥形饰物,有时肉髻平滑,作锥状。乙类造像与甲类近似,但肉髻顶端饰物采火焰形状。甲、乙两类合称为先大城期风格,制作年代应在大城成为大城王朝的首都之前;换言之,即在公元一三五0年以前。丙类作品乃乌通乙类和素克泰造像风格融合的结晶,方宽的脸形,高额阔嘴,这些甲、乙类佛像面部的特征,已被素克泰美术中的鹅蛋脸和娟秀的五官所取代。从本像的面相与肉髻平滑,形如尖锥这些特点观之,这尊立佛当属乌通式甲类的作品。
  页125
  金铜佛造像特展精品介绍(四)─柬埔寨和泰国的金铜佛
  故宫文物月刊第五卷第11期(1988)
  释迦牟尼佛坐像
  泰国
  公元十五世纪
  高六0.五公分
  须弥座上,释迦牟尼佛半跏趺坐,左手平置腹前,右手作触地印,象征释迦佛降魔成道,得证菩提。这种佛陀降魔像在印度帕拉美术中非常普遍,泰文化时期,此一形式的佛像在泰亦极为流行。可见,这时的佛教造像和帕拉雕刻的关系仍深。坐佛的肉髺顶端可能原有一蓓蕾形饰物,代表智慧之光,今已不知去向。
  这尊坐佛颊颐丰满,眉目、眼眶、以及嘴唇轮廓均以阴刻线条加强。曲眉垂目,神情庄严,几近高傲。方肩细腰,腰挺身正,肌肤结构毫不写实,手指纤长,指尖略向后弯,形似莲花花瓣,这些皆为泰族造像的重要特征。佛像下颔丰厚,并用椭圆状阴刻加强之,右袒式法衣的衣角自左肩垂下,止于左乳上方,是泰北那兰泰的典型特色。而椭圆的脸形,则又显示泰中素克泰美术的影响,故而推测。此佛像是那兰泰晚期的作品。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

    办公地址:北京昌平区望都新地南区18号楼三单元501室 办公电话:010-81754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