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教育”之省思
“人的教育”之省思
简茂发
台湾师范大学副校长
人的素质(1999)论文集
1999.12
页46-54
--------------------------------------------------------------------------------
人是教育的核心概念,教育系人影响人的过程。人为万物之灵,幼稚期特别长,由出生至成熟而能在社会上独立谋生,约需二十年之久。在人的成长期间,具有相当的依赖性和可塑性,从中可说明人类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能性。田培林(民42)在其所著《教育史》一书中阐释「教育之爱」的意义,认为「教育之爱」的对象乃是尚未发展完备的个别儿童,而儿童本身的价值,无论在知识上或技能上,都不如教师,可是尽职的教师,对于不如自己的儿童,仍然是无条件的去爱他们。这种「诲不倦」的专业精神,正是「教育之爱」的充分表现。
壹、人的本质与教育
教育旨在变化人的气质,而人的本质正是教育所要探讨的主要课题之一。詹栋梁(民80)在「教育的人类学基础」一文中指出人具有七项重要的本质,即群性、自由、思想及语言能力、发展能力、自我肯定、追求意义、超越等本质。
教育即在人的本质之认定上,了解受教者的特性,进而积极发挥教化的功能。田培林在《教育史》一书结论「中西教育思想的比较」一章中指出「中国教育思想,一贯的是注重人的本质和人的关系,直到近代,才又注意到自然科学和技术的价值。而西洋的教育思想,永远是把自然科学的知识和技能,当作核心,到了现代,才注意到人的问题。以「人」的研究作基础,慢慢的接受「物」的知能,是很容易有前途的;至于由物的研究,再转向到人的研究,虽然是一种进步,可是要获得良好的成就,就不很容易了。因为人的本质是比较难以研究的,不经过最大的努力和较长的时间,是不容易得到结果的。中国的教育思想,在过去对于人类文化的创造有过贡献,现在是正在朝着重视文明(科学、技术)这一个方面发展;西洋的教育思想,在文明方面的贡献,为任何民族所不能比拟,现在则又有了重视文化(正确的人生观或世界观)的倾向。」(田培林,民42,第236页)
贰、「人的素质」一文的要义
黄光国教授从教育与心理学的观点,提出「自律的道德情操」、「适应性的认知及行为能力」、「追求卓越的动机」、「均衡的价值体系」、「统整的自我规约系统」和「豁达的人生观」等六项理念,作为提升「人的素质」之重要指标。在学理的研究上,有其理论的依据;在实务的应用上,亦相当契合于现代社会之情况,与李总统亲自倡导「心灵改革」的理念相辅相成,有助于导正目前社会的偏颇心态与脱序现象,同时可藉以培养国人正确的价值观念,营造兼顾人文关怀与科技发展的和谐社会。
参、人本心理学的教育见解
人本心理学是现代美国心理学界新兴的运动,发展历史尚短,各家倡说立论,未必完全一致,乃形成许多支派,诸如自我心理学(self psychology)、知觉心学(perceptual psychology)、存在主义心理学(existential psychology)等。兹仅就各支派之间相同的主要论点,略述于下:
一、主要论点
(一)积极的人性观: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天赋具有高度的理性与发展的潜能,个人的前途与命运由自己所决定。人本心理学者一致强调个人的尊严与价值,把个人视为正在成长中的机能整体,应使其在适当的情境中,不断谋求自我的充分发展。
(二)个人的行为为其当前的知觉场地所决定:所谓「知觉场地」(field of perception)包括:1. 个人对自己的看法,2. 个人对其所在环境的主观判断,3. 个人与环境之间的交互关系。人本心理学者认为个人系生活在其经验世界之中,一言一行均受其自我概念所影响。因此,欲了解个人适应环境的行为,首须认识其知觉历程及自我在知觉场地中的决定力量。
(三)保持与增进自我效能是个人发展的主要动力:一个人自出生至死亡,无时无刻不奋力追求自我的成长与充实,其目的在于保持与增进自我效能,使自已的人格获致健全而均衡的发展。换言之,凡人皆有充分发展其潜能的倾向,并且设法使自己逐渐达到完美的境界。此种不断向上求进的意志,乃是个人行为发展的主要动力。
二、教育主张
基于上述的共同观点,人本心理学者在教育设施 方面也有一些相同的主张。兹将其大要分述如下:
(一)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中心:学生人格应受到充分的尊重,教育情境的安排务必以学生身心的生长与发展为着眼点,举凡教材的选择与教法的运用,均须力求配合学生的能力、经验、兴趣与需要,以促进学生完整人格的健全发展。
(二)学习是学生个人知觉改变的历程:学习活动应以学生当前的知觉场地为出发点,教师必须辅导学生建立正确的自我概念,并对其所在环境中各项事物有适当的了解,进而教导学生以积极的态度与切实的方法吸收并改造经验,使个人的知觉经由学习活动而获致建设性的改变。
(三)以学生自我发展为行为的动机:教师应该利用学生自我发展的天赋倾向,使学生自动自发追求进步。在整个教育进程中,教师必须参照学生个别差异现象,不断提供符合其发展阶段的教育情境,适时给予各种发展机会,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得以发挥,并从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满足,以加信心,保持与增进学习兴趣,谋求自我的充分发展。
综上所述,人本心理学是美国心理学界异军突起的第三势力(Goble ,1970),其观点与我国人本哲学的主张相近,重视个人的尊严与整体性,正符合民主教育的基本原则。人本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已渐为美国教育界所采纳,尤以学校辅导工作人员服膺此一学说者更多。目前,我国各级学校正积极推行学生辅导工作,以谋求学生健全人格的充分发展,如能酌采此一学派的新观点,研拟适合我国国情的辅导实施计划,则可增进其效果。
肆、适性教育与人尽其才
教育最基本的理念与方法,就是「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因势利导」与「人尽其才」。学龄儿童开始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由于来自不同的家庭社经背景,在身心发展及行为表现各方面,都有个别差异的现象。在当前以班级教学为主的教育体制下,应先充分了解学生个别差异,以便普遍实施适性教育,促使学生各有所长的才华,都能因多样化的学习情境,而获得有尊严且快乐的成长,这是教育改革关注的重点之一。
一、适性教育的涵义
正在成长中的儿童及青少年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对象,由于学校的教学以班级为单位,一位称职的教师想要进行有效率的教学与辅导,必须从智力、性向、兴趣、成就、情意特质等方面,深切了解学生的个别差异和发展需求,始能诱导每个学生从事有意义的学习活动。在整个教育进程中,教师必须参照学生个别差异现象,不断提供符合其发展阶段的教育情境,适时给予各种发展机会,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得以发挥,并从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满足,以加强自信心,保持并增进继续学习的兴趣,谋求自我的充分发展。
教育以人为本,学校应注重全人的教育。基于人本教育理念,教师必须设法营造适性教育的校园环境,开拓儿童及青少年快乐成长的生活空间,实行人性化的教学与辅导措施,把每个学生当作人才来教育,确信每个学生都有天赋的潜能,经由学习活动可以展现其才华。天生我材必有用,不可放弃任何一个学生,纵使学习落后,暂时赶不上教学进度,只要有不断向上求进的意志,在和蔼可亲的教师悉心照应和提携之下,加倍努力,必能突破困境,化阻力为助力,把个人与众不同的长处显现出来,获致某方面的成就,而肯定自己的地位与价值。
二、人尽其才的教育措施
从教育的观点来说,人人都是可造就之才。唯有精心设计安排的教育环境,才足以提供儿童及青少年充分发展其潜能的机会。儿童及青少年是国家未来的主人翁,其潜能有待教育的启发与培养,若能有计划地予以培育,使人尽其才,必能促进国家富强与社会繁荣,为人类共同福祉之增进而奉献心力。至于如何激发学生的潜能进而人尽其才,一向为教育与心理学者所关心与重视。兹论述其可行途径如下:
(一)提供适宜的学习环境,进行多样化教学活动
学习是学生本分的工作,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内容丰富、生动变化的学习环境。唯有多彩多姿的学习环境,才能造就多才多艺的学生。欲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真正受益,应安排理解性、有意义的学习情境。现代心理学者欧斯柏(D.P. Ausubel)提出「有意义的学习」(meaningful learning)理念,强调学生所学的材料内容及方式,应力求与其身心发展成熟程度、旧学习知识及当前生活经验背景密切配合(Ausubel et al., 1978)。因此,学习活动应以儿童为主,考虑儿童能学些什么及想学些什么,据此安排各种教学活动,使儿童在适切的情境中,快乐地进行有意义的学习,以激发其学习潜能。
1.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在学习过程中,由教师相机指导学生灵活运用各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并磨练其进一步学习的能力。有些学生属视觉型,看过的东西会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过目不忘,教师应多写板书,注重图片或实物的讲解;有些学生属听觉型,听过的事物不易淡忘,教师不妨多作口头讲述;有些学生属触觉型,必须亲自动手去做,从实际操作中去体验感受,教师宜设计安排动态的情境,使学生从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以增进学习的效果。在班级教学中,上述各类型的学生可能同时并存,教师应有教无类,更须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活用教育专业的知能与技巧,依学生的知觉类型(perceptual pattern)及认知风格(cognitive style),造就各有专长的英才。
2. 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教师应有计划地把学生带进刻意安排的问题情境中,使其接触某些材料,并能加以运用。固然,教师有必要的时候,可以暗示学生探索问题的门径及思索问题的方向,但勿做越俎代庖的过度服务,更须避免急于告知学生最后的答案。盖因告知答案虽然可使学生很快学会,但不能得到学习成功的喜悦;如能让学生由问题探索中,自己进行独立思考,进而发现解决问题的答案,那么其所得到的成就之喜悦必然较大,如此才能真正领会学习的乐趣。
3. 安排合作学习情境以发挥团体成员之间社会助长的作用:学生之间互切互磋、质疑问难,是促进创造力及学生潜能发挥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教师平时应安排各种合作学习的情境,营造大家一起来的团体动力气氛,积极鼓励主动参与,敦促学生多想、多问、多讨论、多动手去做,对问题有穷究到底的精神,且能群策群力,精益求精,以达圆满解决问题的境界。诚然,养成学生发问的能力,能问得切题而有意义,进而针对主题,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则真理愈辩愈明,具有益智启迪的作用,较诸只追求书本中有限的知识,更有助于潜力之发展。
(二)培养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增进学习兴趣与效果
教师的主要任务在于帮助学生进行顺利有效的学习活动,从中获得成功的经验,如此才能真正体会学习的乐趣。有人曾为「求学」或「读书」的心路历程进行因素分析,发现其中苦乐参半,但具有苦尽甘来的后续效应。有种种的譬喻:如倒吃甘蔗,可以渐入佳境;如啃橄榄,回味无穷;更有如苦瓜的清香,终生乐此不疲。其实,学习的甘苦谈,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为了有效激发学习潜能,辅导学生快乐学习,必须协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进而运用适当的学习方法和技术。
1. 订定适当的抱负水平:教师若将教学目标订得太高,学生无法达到此一水平,必然灰心丧志,有失败及挫折之感。因此,教师所期望于学生的成就水平或学生自订的抱负水平,较学生现有的能力程度稍高一点即可,宜循序渐进,慢慢激发其潜能,应避免揠苗助长。潜能发展的过程并非一蹴可及,有时欲速则不达,操之过急,可能适得其反。有些父母或教师对其子女和学生要求过高,奢望他们多才多艺,欲使各项潜能齐头并进,达到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的境界,但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有限,要同时发挥多项才能,可能会负荷太重或顾此失彼,反而效果欠佳,得不偿失。
2. 指导有效的学习方法,增进学生的过程技能,磨炼其进一步学习的能力:从现代教育的观点而言,基本知识之传授与技能之训练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去学」(learning how to learn),而能活用过去的经验,经由思考、推理、判断等认知历程,以适当有效的方法,解决各种新的问题。诚然,学习方法的指导,比教材内容的传授更重要,也更为有效。中小学自然科学的教学有三项重点:a获得正确的科学观念和知识;s训练过程技能(process skills),使学生懂得科学的实验方法及步骤;d培养科学的态度和精神。其中以过程技能的教学最为重要。除自然科学外,其它学科也应强调「过程技能」的重要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受方法论的训练,并磨炼其进一步学习的能力。有适当的学习过程,当可导致良好的结果。
3. 藉观察、发问、游戏等方式启发学生的思考活动:近来有些学科的课程专家提倡「问思教学法」,与我国古圣先贤所倡导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治学之道,有异曲同工之妙。教师应让学生在接触问题或看到某些现象时,先思索一番,如仍疑惑不解,应有勇气提出疑难问题,向老师或同学请教。学生必须问与思两者并用,发问要问得得体,切中要点,且能深思熟虑,遂层加以探讨。教师平时必须指导学生养成「问思」的求学态度与习惯,看到各种问题,都能追根究柢,以求融会贯通,获致确实的了解。此外,教师透过各种活动或游戏方式,以引导学生学习,对学生兴趣的维持及动机的激发,必有相当的帮助。至于研习的场所,校内校外均可,旅游参观有助于拓展视野,增广见闻,可多接触一些社会上活生生的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敏锐的眼光,在教师的指导下观察与学习,一定可以增进学习兴趣,激发学习潜能。
(三)采用脑力激荡术、发现学习、探究训练等方法促进思考能力的发展
1. 脑力激荡术(brainstorming):这是创造思考教学的一种方式,利用集体思考活动,促使参与的学生对某一问题的意见相互激荡,引发连锁反应,藉以导致创造性思考的效果。在教学进行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延缓评断」(deferred judgement)的原则,鼓励学生尽量发言,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然后加以归纳组合与比较,如此可以集思广益,产生新主意,对学生潜能的激发,颇有帮助。
2. 发现式学习(learning by discovery):教师配合教学目标和学生程度,安排学习的问题情境,提出探讨的主题,让学生自行了解事实,分析问题所涉及的情境因素之关系,进而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此种教学法可以引导学生主动自发的学习,易于维持学习动机,且有助于学习迁移,足以促进学生潜能的发展。发现式学习不只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且能进一步引发更多的探索、求知动机,使学习活动持续进行,不断增进解决问题的能力,扩大学习的效果。
3. 探究训练(inquiry training):其主要目的在于养成学生面对问题时有积极求解的心理倾向,能透过自己的思考探索活动,以求充分了解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儿童及青少年接受探究训练,可经由有系统的探讨活动,大家共同切磋,借着经验的充分沟通,产生社会助长作用,使潜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致进一步的发展。
伍、结语
教育乃积德之业,亦即成人之美的工作。「人」为教育的核心概念和关键因素,教育在本质上就是教人成人的过程。每个儿童及青少年都是可造就的人才,教育应配合各人的秉赋、才华与需求,给予不同的教导,使其身心充分发展。「学生是教育的主体,而学习权则是国民的基本人权。要带好每位学生,发展适性适才的教育,应该在确认学生的主体性与保障其学习权的基础上,从事课程与学生行为辅导方式的根本性改革,并在以人为本的校园环境中,重师生伦理,以营建正确教育理念。」(行政院教育改革审议委员会,民85,第34页)
诚然,学生的人格应受尊重与肯定,各种教育设施均须以学生身心的成长及人格的健全发展为主要着眼点。学校教育与辅导工作应在「有教无类」和「因才施教」的基本原则下,以全体青少年学生为对象,营造无障碍的校园环境,充实教学与辅导的基本设施,提供多样化学习情境,基于爱与关怀及对学生个别差异的深切了解,实施适性教育,经由师生互动历程,以激发潜能,获致个性与群性的调和发展,以达到人尽其才、自我实现的境界。
在「求新求变」的现代社会中,国人固然不能故步自封,但也不可冒失急进,应立定「止于至善」的志向,一方面要有「择善固执」的定力,另一方面也要有「从善如流」的雅量,相互沟通,建立共识,既能坚持原则,又能广结善缘,涵养私德与公德,修己善群,由家人、亲族而扩及社会人群,发扬我国伦理文化的人性光辉。目睹今日工商社会竞逐物欲、利令智昏的百态,凡有理想和远见的国民都应该洁身自爱,力挽狂澜,仅抱持「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态度是不够的,必须进而拿出道德勇气来,重振伦理精神,转移社会风气,化干戈为玉帛,化戾气为祥和,迎接更为美好的新世纪。
参考文献
田培林(民42):《教育史》。台北市:正中书局。
行政院教育改革审议委员会(民85):教育改革总咨议报告书。台北市:作者。
高雄师大教育系(民80):国民中学适性教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纪录。高雄市:国立高雄师范大学。
黄光国(1999):论「人的素质」。发表于法鼓人文社会学院主办之人的素质学术研讨会。
杨亮功(主编)(民60):云五社会科学大辞书第八册教育学。台北市:台湾商务印书馆。
詹栋梁(民80):教育的人类学基础。登载于黄光雄(主编),《教育概论》(第173-211页)。台北市:师大书苑。
简茂发(民80):教育的心理学基础。登载于黄光雄(主编),《教育概论》(第127-143页)。台北市:师大书苑。
简茂发(民87):适性教育的心理观。国立教育数据馆教育数据集刊,第23辑,第13-24页。
Ausubel, D.P., Novak, J.D., & Hanesian, H. (1978).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 cognitive view (2nd ed.).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Berliner, D.C., & Calfee, R. C. (Eds.). (1996). Handbook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New York: Macmillan.
Goble, F. G. (1970). The third force: the psychology of Abraham Maslow. New York: Grossman.
Hogan, R., Johnson, J., & Briggs, S. (Eds.) (1997). Handbook of personality psychology. San Diego, CA: Academic Press.
Klausmeier, H. J. (1991). Adapting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to differences among students in U.S.A. paper presented at the Symposium on Adapting Instruction for Junior High Schools. Kaohsiung: National Kaohsiung Normal University.
Woofolk, A.E. (1998). Educational psychology (7th ed.). Boston: Allyn and Bacon.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