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华严宗>>正文内容

华严宗法界缘起之成立条件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3日
来源:不详   作者:杜保瑞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华严宗法界缘起之成立条件
  杜保瑞
  本文全文由中国哲学教室(http//huafan.hfu.edu.tw/~bauruei/)提供,特此致谢
  --------------------------------------------------------------------------------
  华严哲学崛起于天台之后,就佛学知识体系在印度及中国隋唐创造期而言,若不算教外别传的禅宗而言,则华严哲学可谓佛学古典教理体系的最后一家创造系统。其作为创造性义理系统在于依华严经而开显的法界缘起观之哲学宇宙学知识体系,而有别于同为哲学宇宙学中小乘佛学的十二因缘论,及唯识宗的万法唯识之阿赖耶缘起,和大乘起信论的如来藏缘起,以及密宗的地水火风空识六大缘起。其差别之要点,在于当各教义体系纷纷在缘起性空的佛学宇宙观之基本立场上发展其各自适义的缘起宇宙学解释系统时,华严哲学独能把握佛化世界重重无尽的华严性海之浩瀚宇宙相,而可从最广大的世界观眼光中来铺陈此宇宙学的缘起说,并不类于十二因缘说之只述及宇宙事件相续发展之条件义,亦不类于阿赖耶识及如来藏识之只交代缘起事件的识藏海之染净义及其去染求净之行门义,更不类六大缘起之在处理缘起世界之原素构成义。法界缘起乃在如如给与无尽世界一切事相相入相即之实状上说出无尽世界互为缘起之无尽缘起义,且收摄前述诸缘起之义理于法界观法之中。
  此法界缘起之说,在华严知识体系之中,乃最核心之理论,且是以多次不同形式之内涵表达于华严历代祖师之著作中,法界,是华严诸祖展开论述的基本概念,在法界观法中其实是含所有华严观点下的佛学教义问题的理解纲领,因此佛学教义中诸重要核心观念诸如般若学、唯识学、判教理论等皆在法界观法的能入所入分别、染法缘起净法缘起分别、及各类法界分门之讨论中,收摄入法界观法之华严学中了。是华严宗哲学在法界观法之理解纲领下整体地涵摄了佛陀说法之所有要目,是以法界观法来作为表达华严佛学的形式体例及内容义理之概念纲领。
  至于法界缘起观之义理本身,作为华严哲学最核心观点内容,是从杜顺初祖提出修证悟入的观心法要开始,在其真空观、理事无碍观、周遍含容观三观之悟入华严最高境界一真法界的观法开始,直至四祖澄观大师建立理法界、事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之四法界说止,即已完整地建构完成法界缘起之哲学宇宙学理论面貌,此一法界缘起之理论洞见乃发掘于华严经华藏世界品中所述之重重无尽世界观之义解上,此重重无尽之华藏世界乃又皆在佛陀一心发用中得摄入无余,实言之是佛住于华严三眛中才得悟入而开显出来的,是在佛以无量劫修证悟入成无上正等正觉而后才能遍入遍知此一真法界之无量重迭相摄互入之华藏世界真相,故是依佛证入境界之实状才能开显出来的,是佛以佛性之真实才有华严性海之开显而起的哲学宇宙学世界观,是佛性之真实才有性海之推演,是故依于华藏世界而起的法界缘起观,实即正是依于佛性之真实而推演的华严性起哲学。故法界缘起说又即是佛性性起之学。
  佛陀住世乃因一大事因缘而来,为令娑婆世界众生开示悟入佛化世界甚深微妙境界海,佛陀特于此世住于此土,并在其悟道之后的第一次说法即以华严经铺演佛学义理,一方面揭示华藏性海世界观之真相,一方面揭示历阶次第之成佛修行法门,使我们知道如何作成佛修行之内在观解,也知道成佛修行过程中在心解与行证上必然面对的华藏世界真相,并即在心解与行证的修行观悟中依华藏世界之椄触理解而后可得相及相入之层重世界的世界观理解,亦正在此一理解中可因世界真实知见之掌握而即刻领悟世界在相入相即中即已以同一原理而互为缘起地依恃存有着,且此一缘起的世界观是在华藏世界无尽量广大范域的互依恃存中而行用的,是故是一特殊的世界之量的无尽缘起,然而此一缘起的得知又必须是在佛陀证悟得道之后以其自身亲证之境界推演才能得获,故是以佛之性在佛之境演佛之法才有此无尽缘起的世界观之出现于世,而此世界观也因而是带着入佛之观心法门、佛证之境界、众生之国土、上下回向之菩萨行等能同存之内涵的世界,此世界即在华严历代祖师所开创解诠之理法界、事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之四法界解释体系上,因华严诸祖皆以法界构说世界之范域,故此世界之无尽缘起的知识学体系,即可转化为法界缘起之学说义涵。
  在佛学系统内部而言,华严哲学之殊胜处在于以法界观法收摄所有佛学重要义理,及以法界缘起说胜擅于其它诸门之缘起说,然而,若就哲学系统而言,华严学之成立更有其特殊成立之条件有待肯定,首先,华藏世界之观点的提出,当然是基于其宗教背境而来的,然而作为在哲学理论中的世界观之一而言,我们必须给出其成立的理由,即使还是宗教性的也仍然有其意义。更进而言,发萌于华藏世界观而建立的法界缘起观,方东美先生谓其为超本体论者,此当即是立基于宗教活动而后之超觉悟入之超,亦是超于人存有者感触能力之超,更是超越一般哲学知识力眼光之超,然就其仍是哲学宇宙学主题中事而言,其不可摆脱成立条件之察考之境仍是依然。
  先就缘起说言,十二因缘论提出的是一套宇宙生发过程的解释模型,以十二支的过程来解释世界中诸事的理论类型而言,只要其能相当程度地具备解释力即可承认其在该程度上的效力,剩下来的问题只是效力高下及值得推广与否,此已非重点,重点应在,一念无明心起之基础问题,简单地问即是,人为什么会有一念无明,如果不能说明此来源,十二因缘说即无由成立。唯识学之阿赖耶缘起可针对此作若干说明,其实即是给此一念无明心之基础说明,唯识学是从凡圣众生之在存有世界中对外沟通的感通能力角度去说明存有界之结构及成立基础,是知识学进路之本体论,存有是唯识所变的命题又是一种宇宙学的规定,至少基于佛之亲证可给与理据,然亦可基于所有存有者皆是基于对外感通能力才有存有界存在的证据力之确定之事实来说明唯识的道理,在唯识的观点下,根、尘、境之重层架构撑起了存有界之结构图,凡圣众生各以其能力限度中之感通条件来生存于其所认识之世界,也因此有佛陀所见而人所不见之华藏世界出现之缘由,在此继续推论即可得感通能力即此识即存有之本体基础即宇宙存有之来源的命题可出现,故而唯识便以阿赖耶识染(或净) 法缘起之说界定存有之根缘,亦即扩深了十二因缘说一念无明缘起的来源基础,但是唯识理论的问题并未结束,阿赖耶( 甚或阿摩罗) 本身是一个存有者之识能还是所有存有者之识能还是唯一的那个最高存有者之识能呢? 这个问题可以这样处理,识依能之故与能通一亦依能之故与所合一,即各别存有者各与其它存有者在同位阶之能境上因内容之相同而融通为一共俱之能境,并同一地作为存有界之存在依据,即造共一之境,并且依能力之阶别而有上境之能者可收摄下境之能者之境的实况,即杂多之凡界众生唯识所共造之世界可以在唯一且最高之圣者之能中所完全感知而收摄涵具而成其唯识所变之存有界,故而可有佛以入某三眛之境而感召诸天神佛共证某佛理之实事之可能,接下来又因识依能之故与所合一,所是识所造,故最终极之全感者即最后之存有界造作者,华藏世界即为佛所遍在,亦唯佛所全识,亦为佛性佛身而已。此时此佛身义之华藏世界已不是六大缘起之元素学所可推及的,但就佛识所及之各境各界存有而言,因其皆在佛识之任运之中,故而法界缘起观中之各个法界其实便可以即是各个识境,又因佛自身之任运,各法界之作为佛识之境者便即可在识运中融流交错相即相入,而造就其互为依恃互为缘起之法界缘起之实况,亦得用于由修证观门进驻解释法界观相的推进进路,杜顺三观不就是佛识之观门,不就即识之所而得所观之法界矣。并即识之能与能之通汇而得所识之所与所之通汇而证法界互为缘起之法界缘起说。
  然上述之证其实仍只在佛学内部义理设定上之自证,根本问题还存在佛所证之真实确定性问题上,可贵的是,佛陀留下了丰富的修证法门,即便是法界缘起观之义理也有华严大德设置的观心法门可依法修行,当然,在宗教领域内的知识体系不可避免没有可立即现示的证据,但是也并不就是没有亲证的门路,问题是在受教者能不能依法亲证,而此一依法可亲证之进路其实就是保证宗教命题可被公开确认的根据,故而我们必须回归佛教修证通法之信解行证的路途上去,由信入解由解入行由行入证,再由证更进而行由再行更进而解由再解更进而再信,如此层层深入层层转进而终证最高之能所最高之境而得佛菩萨地位,此法已是最后最直接也最唯一之证入佛境的方法了,此一实践的进路之哲学理论其实也非唯一,而是东方多数哲学体系的通相,也是我们唯一能为佛学知识体系护法的门路了。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