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禅宗>>正文内容

论佛法与禅净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3日
来源:不详   作者:果严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论佛法与禅净
  果严
  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 70 册
  大乘文化基金会出版
  1980年10月初版
  页341-388
  --------------------------------------------------------------------------------
  341页
  研究佛学,必须修习佛法,如科学家然,理论公式,必
  付诸实验,方能收到预期之效果。夫佛学者,即自佛法中组
  织而成之有系统之学问,藉以明了佛法之旨趣者也﹔故从事
  修习佛法,可补研究佛学之偏。然修习之先,尤应明以解之
  ,故致力研究佛学,可免盲修瞎进之虞﹔两者相辅并重,则
  行之愈深,解亦愈真,而解之愈深,行亦愈密﹔若然,始可
  达于彻悟圆解之地,所发挥之言论方能臻于圆融精富而正确
  无误,庶几不于微细之中,瞎毁众生眼目而谬引于歧途也!
  此端极关重要,学佛志道之士,不可不慎,愿共勉之!
  或问:今日之下,禅宗日衰,人多好净土,偶提及禅,
  辄为所诋,未审何故?
  答曰:道在人弘,非道弘人﹔清朝以降,禅德渐稀,迨
  民国肇造,凡弘教者,多倡净土﹔且禅门流弊驯繁,或冒称
  知识而欺世,故弄虚玄以盗名,致闻者莫知所措,不得门而
  入者不胜其数,虽竟日坐香,奈不明其要及禅法之所以,爰
  实悟者几希,或有得定者,以未明离念灵知,均非
  342页
  禅宗上乘法道,但不失为其初方便,藉静定之力进而停息粗
  念,再作反照自心之工夫也。盖悟道者鲜,善知识难遇,遑
  论学禅为﹔宋门渐颓,禅法久荒亦有由来矣!而学净之士,
  多拾人唾沫,力诋禅弊而唱其高胜,于是乎人多好净土者此
  也。当知,过在人而非在法,岂得因人之过遂而谤法耶!
  又问:何以印光法师文钞中屡有毁禅之说?祈试言之!
  答曰:按印老乃生于清末民初之际,目睹当前宗门流弊
  甚多,加以时局不安,战气惶惶,人之根器及务道之心,多
  不如昔,言下知归者,千中无一,终年枯坐以度岁月,不如
  精进念佛以求往生,遂大弘净土之教。影响所及,靡不闻风
  偃草,依其劝导用功念佛获益解脱者,不计其数,海内尊宿
  ,名符其实也!而文钞中有毁禅之说,斯绝非实法﹔良以所
  述者,皆对当时请法者之根机因缘,其中数篇论文乃为护众
  而撰,俾净土行者,信愿坚强,勇猛精进,不致徘徊而莫知
  所衷,免其落空之虞也﹔洵非毁禅之法,为革禅之弊耳。古
  来大德作略多有似此者,吾人宜依义不依语,盖其明扬净土
  而暗扶禅宗欤!几阅古德语录,首须经教通明及有实悟者,
  始获其益,否则不知其为破执之具,而一味欣效反谓实法,
  将徒招自损云尔!唯根机有异,故对治之法亦以之异,吾人
  当以慧眼摘裁之可也。
  又问:若然,今之归净土者,每执是而抑禅,谓为不易
  之定律,如云:「末法亿亿人修行,
  343页
  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不知何解?
  答曰:弟观今之修净者,多徒事于标榜争执,禅净之所
  以少有了彻洞悉者。克实而论,扬净毁禅者,非特不懂禅,
  且不懂净,何以言之?盖未老实精进念佛故耳﹔以未真实用
  功,则心地昧然,心地既未开,经教焉能贯通,既未能圆解
  经教,则禅净之奥义又岂能晓了,既不晓了,终唯人云亦云
  ,拾人唾沫而已﹔不啻害己,兼或误人,极不智之举也。吾
  人学佛,处处首须明理,后方可谈事﹔如彼轻浮之辈,诚不
  足为效,而非仅辜负祖师一片苦心,且招谤法之愆﹔冀速省
  悟,庶免遭堕焉!至云:末法无人得道,亦非实法也。考印
  光,虚云、来果、章嘉等诸大德,皆众所周知也,胥生于末
  法之秋,其不为人熟稔而有悟证者亦不乏人,唯其法缘未熟
  或各有所钟之故。按此句乃出自大集经,为赞叹念佛法门,
  普劝同归净土者。余前阅大藏经,偶见至末法时期,尚有证
  阿罗汉者,岂非矛盾乎?殊不知大集经所云之末法无人得道
  ,概为诸经全没后,独多留阿弥陀经 (或谓无量寿经) 于人
  间百年之时也﹔此时众生恶业炽盛,广造众罪,若有得闻佛
  名,皈依敬念者,即得解脱,故云:「罕一得道,唯依念佛
  得度生死。」今距佛灭后,已近三千年,除正、像法各一千
  年外,末法尚存九千年。要之,法无正末之别,人有正末之
  分耳﹔人正于法则正法时期也,人末于法则末法时期也,吾
  人若能依教奉行,如法而住,此时即为末法之正法,否则,
  纵生于佛世,亦正法之末法矣!所谓正末也者,乃大体概括
  而言,非全数也,斯义不可不知,吾人万
  344页
  勿以是而懈怠向上精进之宏愿,致可一生成办之道业,因而
  功亏一篑!岂仅违佛本怀已也,恐将断送大众慧命,此乃不
  通经教不达佛意之大过,祈倍加注意,幸何如之!
  又问:多蒙开导,疑根释然,前举诸大德想皆菩萨再来
  ,吾辈凡夫且根器陋劣如是,何可同日而语哉?
  答曰:汝当应知,救法泽乎群明,由于个人根机因缘之
  殊异,及修学道力之深浅,故悟证有迟疾﹔绝不可谓今生悟
  证者,皆以菩萨再委称之,非但有负佛恩,兼亦糟蹋己灵,
  吾人得以聆闻教法,明解真理,即为有大善根,倘能更进而
  培养根苗,始终不辍,则悟证非遥,圣果自得矣!要之,修
  学佛法,断勿计执于根机之利钝,唯务道行之浅深,庶几能
  改转自业而扶植圣因,一旦功力绵密成熟,定有开花之时节
  也,如徒仗己根之殊胜而荒废道业,反不若愚夫之能兢兢于
  道为愈也,依汝之言,凡有悟证者,统谓菩萨再来,则凡夫
  永不能成佛矣,有是理乎?余谓吾辈皆佛再来者,惜不悟自
  己之佛性,以致头出头没流转于六道,以不悟自心,故随逐
  于外物及奔腾于妄念之中,由于迷自本心,起惑造业,以业
  力故,而感苦报,终为其所束缚而不得解脱也,世尊谓可怜
  悯者指此。当知,或称古今大德为菩萨再来者,考其鹄的,
  固在赞颂其伟大之成就,藉使吾人效法其德学,俾能迎头赶
  上,彼既丈夫我亦尔,不应自轻而退屈。虽法良意美,弊生
  于高推圣境,辜负己灵,乃至有以凡滥圣者,形成戏论之言
  矣,甚有称其菩萨再来者,凡其一言一举,皆
  345页
  奉为准绳,加以提倡,慨不知其惑业未净,只美其名耳,微
  细当中,观其言论已误了不少子弟,设无超人之见,少有察
  悉者,处于末法之秋,理宜以经典为师,若能通达乃至悟自
  本心,应加涵养定慧以弘扬法道,洗刷邪见眼目,扶持如来
  正法,不仅佛门之幸,亦众生之幸也,愿共勉之!
  或问:禅之于净,为同为异?
  答曰:染以直捷而见称,净以不退而殊胜,修净者以念
  念在佛,依熏习之力,转染念而成净念,念佛之心力强,则
  染污习气或伏或断,其间过程,尤宜多阅了义经典,以开吾
  人之智慧,如是双管齐下,庶几功力较为深强,烦惑较易断
  除,若仅持念力而缺乏智慧,于妄念奔腾中,少有不为其转
  者,除非刻不容缓而绵密念之,待念力纯熟,亦可臻于一心
  之境,如是不退,烦惑终可净除也。劝阅经典者,固在断汝
  惑根,庶不为妄念作用所转,而一其心以精进为道,此约未
  见性者而言,盖未见心体,故须以种种方法对治,使之收归
  一心也。吾人未明本心,故随生灭作用而迷着于六尘境界,
  由于惑自本心,乃起诸染念而造业,以心之作用染故,则所
  显现之器界亦与之相应而感苦报,所谓苦乐者也,乃吾人法
  性之感觉,非器界自言其有苦乐也,准此得知,染心感染报
  ﹔净心感净报,染报加之于身感苦,净所则乐,故苦者、染
  者不顺法性也,谓之违,乐者、净者不违法性也,谓之顺,
  此乃心之原理,一切万法之形成,皆此心之能力表现,万法
  之性即是自心,以心动故则有器界形成,吾人不了此心之原
  理,谓外物不涉自心,其实外物乃自心之动态
  346页
  表现之能力耳,经中极力破除吾人对身心器界之我执法执而
  谓空幻不实者,乃欲显吾人之自心本性也,以吾人一向执驰
  于六尘,故佛为对治此病,悲愍广劝念佛以求往生,心心念
  佛可转染念苦报而成净念乐报,另一方面,以心力念念在佛
  ,故感佛力之加被,此谓之相应,谓之心之原理也,故知极
  乐世界之无比庄严及往生者之殊胜清净,皆为因果使然,而
  一切皆此心之自作而自受者也。明乎此,始悉念佛之所以。
  虽然,斯亦概言之耳。吾人念佛之时,务必集中心力念之,
  能集中则定,定力念佛则净力强,以强故能破坏染污种子习
  气,习气既除,法性粗惑亦除,能除一分惑,则法尔本具功
  德自能显现一分,且净力亦因之强一分矣!故念佛之法乃转
  吾人习气,由染而净,以净顺法性,故能生起智德,进而永
  断烦惑也。或念佛人之所以作观者,旨在熏习清净念头,熏
  习之久则净力自强,庶不为染力所牵﹔若夫仅仗持名一法,
  务须猛力行之,俾业消障除,显现自性功德以断惑证真,否
  则朝三暮四,终难有成也。何以言之?盖净力弱,而吾人日
  常妄念强故,持名之功力弱,但消业障,惑则未必,倘能持
  至事一心,则烦恼或伏或断,若更由事一心而了悟本性,教
  下谓之理一心者,能至理一心则定慧成矣。可说念而无念,
  无念而念矣。既已悟心,则言而无言,行而无行,盖无妨其
  作用而安住其本体!唯悟心开士,方能亲切亲知,文字不足
  奇也。若夫禅宗之直捷者,乃直趋根源,了悟本性,而后再
  断烦惑,此约通常言之,但亦有即悟之时烦惑亦随消落者,
  亦有即悟即证,皆在于个人之根机因缘,未有定也。而禅宗
  之所谓开悟,
  347页
  并非想到一个玄玄妙妙的道理,而是明心见性之谓,否则均
  不得谓之开悟,虽舌笔纵横,论其阶段,皆在文理中,于实
  相第一义,仅彷佛认识而并未亲见,以未明心体,故其所修
  皆对治念头习气而已,从性起修,全修在性,唯有开悟自心
  者然也,故学禅不悟则已,一悟自心,若能日加功行而不间
  懈,则解脱如胜券在握,非为过语。何以言之,见性之人,
  时时安住本体,妄念渐除,烦惑驯断,了知佛性本不生灭,
  而生灭无常者由于妄作用,今悟觉性无妄,湛然灵寂,言其
  有则了无一物,言其空则灵妙常知,乃至非有非空,亦有亦
  空,一切皆非,无以名之。因有所形容则有对待之境,而妙
  心非境离诸对待,到此者始能深切体会也。而经论千说万说
  ,皆此心之形容词,若悟道开士,亦必以经典加以印证不误
  ,而后或参访真善知识 (解行并进于道有成者) ,以增广闻
  见智慧,磨除不相应习气,颠沛造次必在于斯,刻刻保住,
  定慧加深,一旦功力逼至山穷水尽处,又有一番显现矣,非
  此觉性变易,而为其功能妙用耳。却不可生心动念,否则又
  落于妄矣。总之,于本心中只要加一丝丝便非之,庶几觉知
  妙性圆明朗彻而自在也。斯义不可不知。禅宗首悟心源而烦
  惑渐以净除,净宗首伏烦惑而渐以悟心,前者由理而事,后
  者由事而理,初下手稍异耳,此概括言之,今论其归结,若
  念佛人至理一心则三昧成矣,约其断道之深浅则证道有高下
  之分,不可笼统,禅宗行者悟道后,积极用功,绵密保住,
  一旦定慧现前先断见惑,则证初果 (信初教圆) ,后亦依其
  断惑之深浅以论其位次,皆不可笼统,禅净行者其后虽同至
  一心之境,而惑之粗细
  348页
  故位次亦有高下之分。然则既圆悟妙觉真性,位次之别,宛
  若空中鸟迹耳,然亦不可不知者,庶免以凡滥圣以浅渎深之
  虞也。
  又问:惠蒙详释,心意畅然,偶阅金刚经云:「三心不
  可得」是否有三个心,智慧未开,祈再劳明教!
  答曰:非真有三个心,乃心体之妄作用耳,吾人因不明
  心地,故随妄作用以升沈生灭,而本性常寂常知也。当妄作
  用生起时,此心体未尝生也,当其灭时,此心体亦未尝灭也
  ,故知生灭乃心之作用而非性体也。经云三心者,乃约时而
  言,谓过去、现在、未来,以有生灭变易故有时间,而性体
  本无生灭,永不变易,故超时间也,即今予汝以实际体验,
  当汝念头起时,直下反观,一剎那间,即消迹于无形,空无
  所得,此乃集中精神而停息妄作用耳,故云三心不可得,其
  实只有一真常妙心云尔。余且问汝有几个心,莫将谓法相云
  八识即说八个心,如是答者,枉费于纸墨工夫矣!斯欠实修
  使然,殊为可惜!
  又问:若然,何为真常妙心?
  答曰:简言之,汝知觉之性即是,当汝反观而空无所得
  之际,莫谓一切断灭了,汝能了知一切无所得者即汝之觉性
  也,此谓空而不空,乃教下所言也。故三论宗以八不为中道
  ,天台立三观之旨,法相立圆成实性,华严立法界唯心,所
  有言句,皆此妙心本来面目之形容词也。此觉性乃
  349页
  离念灵知,万法之生起,俱由此而显现故,缘生之说乃破外
  道之计执而对治者,论其究竟了义,则唯心所造所现耳,乃
  其能力之表相也,以心动故,则能力生起,于本性中遂显现
  器界根身,万法不自生灭,实为心之生灭 (非心体,乃其作
  用) 也。教下言其假幻不实,或缘生性空者,在破吾人迷惑
  之妄执,以显现本具之佛性也。以众生根机无量,故法门对
  治亦无量,说有谈空,种种玄妙言句,无非对病下药,吾人
  断勿各执己见而是一非余,斯学佛本旨也。如三论宗所言之
  毕竟空,愚人闻之即谓一切断灭,空无所有,或否认有真常
  佛性之说,其殊不知,三论多宗般若,而般若正为破执除见
  之利斧也,以有一丝微细念加之于本性,即便非之而使之净
  尽,俾法身圆满显现,故云毕竟空,一无所得,此乃绝对待
  到至极处也,研究佛学,必要实践方能领会奥义,否则徒长
  邪见,于事无补矣。故三论旨在毕竟空中显大不空,其为遮
  诠,非表诠也。又如法相云八识,初闻而莫知所指者比比皆
  是,今稍详之,盖以无明无始而有,且佛性亦无始而本具,
  若以佛性而言,本来清净无染,倘就无明言之,本来流转五
  趣,世尊为令一切众生皆成正觉解脱,故云本来清净﹔而无
  明乃迷于本性而起之妄幻作用者,故其体犹佛性也,以无始
  即有妄幻,且与佛性混之,吾人谓之八识,虽佛性本净而带
  有妄幻者也。而其妄幻作用始终不停生灭,执而不舍,此谓
  之七识也,且对六尘亦有生起喜乐憎恶种种情绪之作用,此
  谓之六识也,余感官作用者,则前五识也,故前七识者乃无
  明妄幻之作用耳,皆以佛性为本体,而佛性无始来即与无明
  混之,吾人谓其八
  350页
  识,如无明迷惑断尽,则觉性圆明矣!故有立第九识者,实
  指佛性本体清净无疵之谓也,或谓法相不究竟,云尚有圆成
  实性,若如其言,则落于断灭空矣!要之,圆成实性即佛性
  ,金刚经云实相,以防人陷于断灭坑而不悟广大不空之真实
  心相也,凡圆觉、真如、法界、法性、般若、涅盘等,皆为
  佛性之形容词,若否认佛性之存在,则不仅于佛法未经实际
  体验,更可表示其人之无明邪之深也,以盲引众盲,凡学佛
  志道之士,尤当谨慎为愈也。又如天台有性恶思想观,闻之
  者谓佛性本具恶,遂大发其邪说,惜不知佛性绝善恶,善恶
  者乃作用耳,而性体空寂灵知,何有善恶可言,以无明妄幻
  作用之迷惑于性体,故与染法相应,斯亦无始而有,然一到
  无明惑尽,则染法永断矣!而染法违乎本性,善法顺乎本性
  ,故成佛后于无边世界救度无量众生,广作利益,永不休止
  而真正灭度也。若谓成佛后,性犹具恶者,则何成佛为也,
  性既具恶,则无明未尽,既未尽又焉能成佛,佛者觉也,既
  已圆满觉悟,照破无明之虚妄作用,则永断无明相应染,既
  已无染又岂有恶哉!故所谓性恶者,实非佛性具恶也,乃迷
  于佛性所起之无明惑之染恶也。盖以性恶一词,不宜存用,
  恐人因而误解则其害无穷矣!不可不知!
  或问:昔闻法相唯识及性空唯名之说,未审其旨于禅为
  何?
  答曰:禅宗属教外别传,其不立文字者,非毁之谓不立
  也,乃不依文字作观,直捷明悟本心,其手法干净利落,此
  与教下稍异耳。既能了悟,而后始谓从性起修,全修在性,
  逮定慧功成
  351页
  ,一旦烦惑脱落,便可超凡入圣。禅悟者,了知三界万法,
  唯心所现,故我法二执较易破遣。若未明心地,见解终难达
  于圆深之地,故佛法极重解行相应者在此。法相立唯识,广
  说此心之种种作用,言善恶心所及染净诸法,令人知以择戒
  。言遍计所执性,今人知其虚妄而舍之。依他起性者,则令
  人了知万法缘生,本无其自相所在,欲因而悟其无体以空之
  也。圆成实性者,云一切法虽依他起即空,而来源则归乎此
  ,故一切法之本性即圆成实性,若无圆成实性则无一切法也
  。此即禅宗所谓之本来面目。修法相者,先舍虚妄之遍计所
  执性,进了器界根身及心所之一切活动作用,皆依他起并无
  实体,能作此观,则缘念当下冰消,并于一念不生之际,愍
  然空寂之时,有一不空者在焉,如能真实会得,不虚钻研之
  苦功矣!始知万法之由来,当倍感亲切焉。法相密意,旨在
  了依他起之无自相可得而空一切法----身心器界,再由之而
  悟圆成实性,以圆成实非依他起,不生灭而不可空故,一切
  法以有生灭故无实,以无实故空,此于大空之中显不空之圆
  成实性也。言依他起或缘生乃对治之方便法门,以破外道之
  有无偏见,及计自生、无因生、和合生、共生之外道,性空
  唯名之说,旨在明缘生无性之理,唯有假名耳,其言句皆为
  破执之利斧,密意则在缘生性空中,显出中道,亦即吾人之
  妙心也,中论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
  ,亦名中道义。」此密显遮诠,先破执见而后显出中道,令
  吾人不着有不落空,离四句绝百非,必须解行相应,从实际
  体验中,始能悟到其所以然也。斯为空宗之真正旨意,能了
  悟中道----自
  352页
  心,方知其所以能性空缘生之理,而后谈空说有,对症下药
  ,始能恰到好处。余尝闻弘空宗者,反复变化其文字,聆听
  者多谓饱学之士,今细按之,仅是一套玄理耳,考其所言,
  皆形容解释万法之所以,而不悟其所以然者,如云:生而不
  生非不生,灭而不灭非不灭,以不生故生,以生故不生,似
  此言句,唯要实见中道,禅门之谓见性者,始真能明彻,不
  然,一切所说皆在文字玄理之阶段中,而不依文字之指见文
  字所诠之理体,执之不舍,斯为文字障欤!讲者如是,闻者
  亦唯有依稀彷佛之观念云尔,彼所谓中道者,乃空洞玄理已
  也,以不明自心,故否认真常唯心之说,若然,则亦无佛性
  矣!既无佛性,则诸经所说皆为妄语,一切归于断灭空乎。
  吁嗟!邪见横生,谤法误人,盖未有真实遣荡工夫,则凡其
  见解未必真确,而经教又岂能贯通,既不贯通,焉能畅佛本
  怀,唯徒执己见以自是。斯谓佛法中之外道,以乱法故。学
  佛志士,尤宜谨慎,勿中其毒也。或谓缘生性空乃佛法究竟
  根本义,余谓大不然矣,何哉?以缘生性空乃对治当前偏见
  外道之妄执,令离而舍之,而后再密显广大不空之佛性----
  中道,俾断惑执证入本体。故说缘生性空之法门为其方便,
  如抛砖引玉欤!原乎万法之何以能缘生者,乃自心能力之起
  动所表现形成也,故言其虚幻假名,以自心为其实体故,而
  自心灵妙寂然,故曰缘生之法,其性空寂,自心虽空,而本
  具无边广大能力能显现一切万法,故又曰性空缘生,吾人若
  能于万缘放下愍然空寂之时,则不空之妙觉法性脱体现前,
  以吾人逐于妄执作用,故自蔽耳。妄执作用依觉性为体,以
  生灭故虚幻不
  352页
  实,空宗所言,要皆破除妄执以停息虚幻作用,俾本妙觉明
  朗然显现,禅宗悟道之后,必须绵密保任守护者,乃为净除
  染习之虚幻作用,若以法相而论,即转六七识而圆成四智也
  ,以六七识一转,则本体自明矣!故学佛首在破除我法二执
  ,我执破则断烦恼障----见思惑,法执破则断所知障----尘
  沙惑,然后再断根本无明,俾觉性妙心彻底圆彰也。夫万法
  之所以能缘生者,源于自心能力之起动所显现,缘生之说,
  并非了义,以只明其所以,未明能所以之本体故,语出一半
  ,而另一半则由吾人亲会之。斯谓旁敲侧击,令人省悟也。
  凡研空宗者,不可不知。至如性宗者,谓法界唯心,诸法唯
  心所现,乃直显本体心源,为表诠也,禅定与华严即是,然
  教下悟心,必依文理所诠而作观,或以遣荡工夫破执,庶几
  中道了义,不问自明,然后反观以前之戏论争执,当笑然置
  之焉。再者,法相云万法唯识者,乃约觉体带妄而言,由于
  自性之妄幻作用能力起动,因变现生出一切法,故云万法唯
  识。此但约众生界,若佛界者,正依二报,皆纯净妙心所现
  ,自在愿力所成,不得谓唯识,以自心已无带无明染妄故,
  或以第九清净庵摩罗识言之者,然考法相旨犹在众生界而论
  也。法界唯心与万法唯识,理虽相侔,唯心之说,似较究竟
  ,以识犹依觉心为体故。三论言空,殊为彻底,节节遣荡,
  步步破执,以其所遣所破乃无明之妄幻作用,若妄尽则真显
  ,觉性圆明而如丽中天矣!盖妄幻乃依觉性所起之生灭作用
  ,以有生灭故非实,以非实故,可遣而空之,觉性体无生灭
  ,离诸染幻,故不可断灭,妄执空尽之时,亦即不空觉性彻
  底现前之时也
  354页
  。学教者须有体验功夫,方能与经论相应,庶几大开圆解,
  彻达佛意。故能通达于教者,必能了悟于禅,能得髓于禅者
  ,必能洞谙于教,以禅为妙觉心源,乃教法之所从出者。以
  教为指标路引,乃禅道之所必经者,斯义不可不知也。
  或问:未审天台三观于禅之旨趣为何?
  答曰:天台之三观,即从自心而立者,慧文禅师阅中论
  因缘偈悟道,遂立一心三观之旨,为欲学人如法作观,以转
  向来之执迷,俾顺法性之德而证入本体,故依文字起观照,
  观照功深,方悟实相也。逮智顗禅师乃大弘旨趣,自成一家
  ,天台宗于是生焉。唐朝以降,禅德辈出,凡为善知识者,
  多经禅门之遣荡工夫而磨炼染习,故法教多为其所扶持,禅
  宗所以能独耀于震旦者,有由来矣!盖天台之假观,谓万法
  缘生无自性故空,以空故不实,不实故假。禅悟行者,了知
  万法唯心之能力所现,本以自心为体,故一切法唯心之幻象
  而已,吾人若从自心真实体会,方知所以假幻者何在,当较
  溺于文字推敲者,大为亲切。修假观为对治堕于断灭空之偏
  见,虽心体本空,而本具无边之大能大力可显现一切法故。
  空观者,谓万法假以因缘而生,无自相可得故空也。破迷着
  外境之妄执以断烦惑。禅悟者,了知万法之生起,源于自心
  之起动所显现,万法之性,即为自心,且自心体恒空寂,故
  一切法性空也,究一切法之所以生灭者,由于自心能力之作
  用耳,此为根本义也。中观者,唯在密显吾人之妙心,其言
  一切法虽缘生而性空,且性空而缘生,即假
  355页
  即空,即空即假,即空即假即中也。不堕二边,以显了义中
  道。禅悟者,灵觉妙心,体虽寂然恒空,然本具无边能力可
  生起一切诸法,故心外无法,法不离心。万象森罗,以心为
  其体性,故法外无心,心不离法。心之于法乃不一不异也。
  虚空为吾人妙心之一部份----空性,妙心真空,本具灵觉,
  而妙有,故万法同归于自性,整个宇宙,十方虚空,只此觉
  海心源而已,法界唯心,至妙乎哉!故即假即空即中也。一
  色一香无非中道者正指此耳。斯为究竟了义之说,融摄一切
  教法之所诠,学人务要因指见月,不然唯有徒增戏论邪见云
  尔,准知,中道并非只是一套玄妙道理令人说说罢了,却实
  有东西在焉,志道之士,尤宜解行相应,庶几悟而得之,天
  台一脉,论理虽属圆深,修证犹属于渐次,一心三观,唯真
  见性者始然,否则,还依文字妙理,如法思维观照,以期契
  证法性之德。所谓依文字起观照而证实相也。初修者,极力
  观惟空假中,而谓一心三观者,此约熏习无漏而言,非实悟
  亲证之一心三观,不可笼统。慧文禅师首立此说,在明彰旨
  要以应时机,先谈玄理以转执见,仍更密显中道以悟本心,
  盖不啻其为然,教下诸宗多类此也。禅宗称直捷者,乃不依
  文理作观,唯以快刀斩乱麻之手段,令人当下了悟,此为达
  摩西来之真正意旨所在,故有祖师禅之称,以别于一般教下
  禅法也。禅宗所修,以不生灭觉性为因,能断一分惑,即显
  一分德,直至妙体圆明,净无瑕疵,以因果相应故,成佛后
  犹此觉性,其间过程,则在净除无明染习而已。禅宗谓顿超
  者,以其直捷了当,径显本体故也。其它法门,多以对治熏
  习涤清妄染,
  356页
  仍再契入法性。教下作观为悟证之方便,虽属渐次,然绝不
  可轻忽,药无贵贱,愈病则良。且根利者,虽渐亦疾,其根
  钝者,虽顿犹迟。斯义不可不知。
  或问:教中所诠与禅之旨意为何?
  答曰:诸经了义之教,所诠皆归第一义谛,即禅宗之本
  地风光也。以教须对机,故有表有遮。直示密显,无非在开
  吾人本具之佛之知见,使悟入佛知见道故。以根机互异,故
  对治法亦因而异,然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研教者,须
  依文字之指,见所诠之理体,而后方能洞达佛意,法施于人
  ,始能得当。经中所云之圆觉、实相、真如、涅盘、法界、
  妙心等诸名相,皆本来面目之形容词,为对治迷惑,乃有多
  方面之说法,俾众生闻而得度也。禅教本自合一。故凡禅宗
  之悟达者,亦宜广阅教典,增广差别知见,以为摧邪扶正之
  利斧,使甘露法味遍洒于处处,无上法幢高建于十方,广作
  利益,普结净缘,以顺法性之德用,而圆满妙觉也。然则教
  中修观,旨在破除染习以显清净觉性。盖善恶之源,皆从心
  起,邪念因缘,能生万恶,正观因缘,能生万善,故心为万
  法之根本也。今如法作观,定慧力强,邪念妄执渐轻,贪瞋
  染着自灭,若无明尽,本具无边妙用功德,彻底现前矣。教
  中所诠乃禅之本体,故学教必须通宗,修禅必须通教,两既
  无偏,解脱斯成。
  或问:禅、律两宗之修法为何?
  357页
  答曰:凡学佛必须持戒,首固其基,能持戒者,则使善
  法生而恶法断,以善顺法性故应生,恶违法性故应断。戒力
  一深则生定,定力一深则助慧,慧力一深则破惑解脱矣,皆
  相辅而相成也。修律者,初由身口律仪之端正,进而达于意
  念之清净,三业清净,必与无漏相应,以相应故,法性本具
  功德及诸定慧由是生焉。此时,当断烦恼证入圣位。盖其自
  粗入细,节节约束身心,及至净善力强,自有防非止恶之功
  能,明察秋毫而不犯。且离染恶故,恶道因断,善法生故,
  天福报成。如更能明悟本心,日用云为顺乎法性,了知烦恼
  本空,定慧本具,以烦恼空故,自离染恶,以德本具故,广
  行六度。乃从自心生起功德妙用以普结法缘,如是始谓大乘
  真持戒者。凡修律者,必由身口达乎心,常须念诵戒经,读
  阅教典,以加熏修,启发本智。能感圣者或护法之垂加,以
  增戒慧道力,俾断染习而成就无漏净法。其中过程,或偶观
  他人之犯戒而生轻蔑等诸烦恼心所,虽属细微,第既求于悟
  证,终亦障道因缘,对治之法,宜发悲愍之心开导度脱之,
  顺性德法体故。此但约个人修习言,若弘戒大士,对求法亲
  切者,教诫手段,恩威并济,又另当别论矣。盖主律弘戒者
  ,务必戒德庄严,身心清净,始能统理大众,同登解脱之门
  ,使正法之光,复明于末世,人闻之唯有肃然起敬,讥谤无
  由起。僧团之健全与否,影响于人,当为至巨。如来灭后以
  戒为师者,良有以也。至于参禅者,犹须以戒为根基,则得
  力尤速,一旦悟后,再加绵密保任,久而功行日深,烦惑便
  可削落。此时,自心即戒即定即慧,昔因染习搅故,遂无由
  显现,今所修
  358页
  者,为净除幻影以复本真耳。所以一再勤加守护,旨在令吾
  人不随虚妄作用而生灭,以断一分惑,则显一分德,以显一
  分德,则断一分惑。若轻浮之气重者,可修律以治之,静定
  之功深者,可示禅以启之,观机逗教,并无定法,唯慧眼摘
  之可矣!
  或问:密宗所谓即身成佛与禅宗之见性成佛何别?
  答曰:密宗修习,初依三密加持观想之力,熏转有漏业
  而成无漏,俾身口意与本尊相应,以相应故能显现法性,若
  法性显现,功行力强者,则依断惑之深浅契入圣位,斯谓即
  身成佛,亦谓即生成道。非指断尽无明圆满成佛,方为即身
  成佛也。凡依密宗所修者,即生能断惑证真,皆谓即身成佛
  。且密宗修法至繁,由初而深,从熏转吾人之三业,与本尊
  相应,进而如实了知自心,达到不生不灭之境界,如圆满大
  手印者,即密宗之最高法门,最后则通于禅,故禅为无上密
  也。唯禅宗之向上手法,似较利落。禅之见性,或有随即断
  惑而超凡入圣者,或有悟而未证,须历事锻心,铲除染习以
  期实证者,其谓见性成佛者,乃见成佛之性,本具之灵觉,
  由此即可进入成佛大道之门耳。由于功行之深浅,悟证有高
  下之分。故凡开悟佛之知见----本觉心体,皆可云见性成佛
  。密宗之即身成佛,仅约实证而言,禅宗之见性成佛,则约
  悟或证也。尝闻修密者,辄抑显教必经三大阿僧祇劫,方能
  成佛,大不若密宗之即身成佛来得快,余问自古迄今,除释
  迦如来于菩提树下,圆满成佛现身说法外,孰为究竟成佛者
  ?纵大圣示现,俱在等觉以下,隐本示迹,尊
  359页
  崇法道,以防滥圣之虞。修密者未始不可成究竟即佛,且显
  教亦无不可之,道在勇猛精进,勤恒不辍,始可达乎所期,
  三祇之数,乃约通途法门及部份根机而说,非全皆然也,如
  修楞严大定者,首须悟性,而后再作反闻反照之工夫,因浅
  入深,由粗而细,直至生灭灭已,寂灭现前,便证入圆教初
  住位,此时,即能现身百界作佛,广度群生,如耳根圆通法
  门是也,此与禅相侔,皆为顿超故。以其直趋心源,为究竟
  了义之道,爰能弹指超无学,成就法性身,实为十方微尘佛
  ,一路涅盘门也。密宗之三密加持,犹为初基之助行,藉以
  增强定慧之力,破除染习之业识,求得本尊相应,俾蒙其加
  被摄护,以成就道业也,此与念佛观想,大同小异,不过修
  法各有其力用,根界稍为悬殊而已。若未契入法性本体,则
  绝不能究竟成佛,以属生灭因,与不生灭之觉性不相应故。
  凡修密者,必须了达经教旨趣,庶几烦惑易断,真常不难证
  得,否则,纵然得定得通,外功成就如何之高,皆属生死边
  事,以我执未破,分段不能了故,或甚而倚之造业,则必堕
  无疑。佛法本无显密之分,不可各立门庭互相争执,以有争
  执即未贯彻融通,既未贯通,理则不明,理既不明,于事有
  碍,所以修密之必通教典者在此。且真正之最微密者,犹吾
  人之妙心耳,禅宗谓本来面目,教中谓真如、实相、法身、
  圆觉、涅盘、中道等是也,盖为一切无漏有漏法之所从出。
  吾人流转五趣,迷惑不能解脱者,以未得此之故。显密所说
  ,无非在显示妙心之体用,使吾人契入实际无生。法华经云
  开佛知见,示佛知见,令众生悟入佛之知见道者,亦在此也
  。显密教中各
  360页
  有了义与不了义,直捷及渐次之法门,成就与否,唯在功行
  之浅深与根机之利钝而定,明乎此,一切无谓之戏论,当骤
  然迎刃而解矣。或修密者,尤宜多阅经典,使知迷悟之根源
  ,俾熏修进益,定慧功强,不致为外境及妄缘所转,即生成
  就,靡负所期。修禅见性者,尤应时时守护,使定慧功力深
  强,若能显现本体一分之明德,则便铲除烦惑一分之垢障,
  以妙心本具明德,为修除无明之障蔽,令其彻底朗然而现前
  也。或加持诵,对治染习,以圣号真言皆具大威德力,精诚
  敬念,即可破坏业识种子,湔祛吾人染习,另一方面,以念
  力相应,可感圣者摄护,能增吾人道力也。统而言之,修密
  者,不从自心契入,均属熏习渐次,研教者,若能因指见月
  ,皆为直捷顿超,显密各具顿渐二法,随人根器择而习之,
  岂可是一非余,执彼诋此,明智之士,祈细察焉。
  或问:永明禅师之四料简流传既久,禅净之争,或因而
  滋之,未审究竟旨义为何?请劳明教。
  答曰:永明洞观当前学人多未实证,烦惑未除,分段难
  了,虽悟或恐迷失,故大力提倡念佛,极劝行归净土。且日
  课十万,为众楷模,欲显禅净义趣,遂作四料简以对时病,
  吾人必须了会实义,庶乎妙理自明,而争端戏论,想可当下
  冰消也。其言有禅有净土者,指见性后,行归净土之谓,以
  能深解第一义谛,故能洞达经教之旨趣,而为人之导师,又
  因极乐之高超殊胜,故一往生便能位登上品,速疾成佛,故
  谓犹如戴角虎也。有禅无净土者,指虽见性,并未实证,以
  未实
  361页
  证,故烦惑犹存,虽免分段生死,分段未脱,则随未了之业
  报,偿而受之矣。当知,四料简中之所谓禅,为仅约悟而未
  证者言,此乃对当时之弊病,不可不知。十人九蹉路者,云
  其多蹉跎流转,不若往生即登不退者为愈,此劝归净土也。
  有以蹉为错者,皆不知所以然故,见性若十人必有九错,一
  切未悟之人,当百有千错,不堪设想矣!有是理乎!永明云
  十人有九,顾笔下之形容,非指全数。或宿生熏修,今出头
  来,一闻千悟者不乏其人,以道力深强,故可疾证也,绝非
  见性者,一经转世便各各迷失,在人根利钝因缘及修持功行
  之深浅作定论。见性亦与熏修教法者同,若皆必迷失,则佛
  法无少助于解脱亦彰彰明矣,祖师出语,多对症下药,宜融
  会之。或以草堂清及真如囗等辈,诘为禅所误之者,殊不知
  彼辈纵属见性,而未精进行道以断除惑业,加以宿生染习亦
  强,道行不能敌故,遂为业力所牵,以偿宿债,设彼未经悟
  修,则更惨矣,此约极少数言,万勿以偏概全,致招谤法愆
  尤。不悟则已,苟能见性,精进不辍,即生便能超凡入圣,
  以禅宗本属顿超直捷之法门,过与弊在乎人而非在法也。不
  得因人之过遂而坏法,宜加谨慎。无禅有净土者,指虽未见
  性,若能专勤念佛,信愿具足,便可仗如来之大悲愿力所加
  摄,必能往生极乐,待华开见佛,即能闻法悟道。盖以极乐
  之殊胜因缘,终可明见自心也。此间所云有净土者,乃信愿
  行具足之谓,绝非一曝十寒,朝三暮四,敷衍持诵,随便念
  念者流。无禅无净土者,指既未明心,又不依殊胜之念佛法
  门,精进行持以求往生,则终在三界浮沈,六道流转,头出
  头没,如水中
  362页
  浮萍随风飘荡,无所依倚也。既未明心,则妄习无以断之,
  故迷惑由之起,恶业因之造,苦报于是受矣。盖未能往生横
  出三界,遂万劫千生轮回无有已时。但并非无禅无净土者,
  皆报感铁床铜柱之苦,倘能如教熏习,力行众善以广植德本
  ,仗此圣善之因即能生天,而终亦能得度也,此谓之渐,不
  若禅净顿超之为速耳,永明此说,为欲令人疾得解脱,立登
  不退,俾免飘沈于五趣,徒受苦辛之一腔悲天愍人之佛口婆
  心也,祈加熟味,是为幸甚。
  或问:近闻禅净之说,颇有反对及赞同者,乃至各执己
  见,相互攻讦者有之,祈赐法音以明所以,俾正法慧光大白
  于世,亦佛教之幸也。
  答曰:禅净双修者,克指悟道之后,精进念佛,对治微
  细染习,以期速证无生也。此时,虽念而不着于念,以能安
  住于本体,不过藉净念之力,破除业障及污染种子,为转识
  故耳。究竟言之,染净诸念俱妄,然一违一顺于法性,故净
  念可与无漏相应而生起功德也。念佛若能了悟本心,则行持
  即可大进,浅则一心不乱,深则三昧成焉,斯谓禅净双修者
  也。倘未见性,则不得谓之禅。或念佛者,趺坐以修禅定,
  参禅 (未开悟) 者,念佛以求往生,俱非禅净双修之实义,
  乃美其名而已。或一面念佛一面参禅者,为念佛究心之工夫
  也。又谓念佛贵在信,参禅贵在疑,两者不可得兼。语调固
  非尽善,要不失为令人一门深入以探得其穴,盖道在精,精
  则能通,此亦劝勉之苦心。余谓其欠善处者,在未谙禅之疑
  ,并非与烦恼心所相应者同,乃禅门参话头时,为斩断奔
  363页
  腾浮燥之妄念,使其集中精神之一种方便手段 (容后精细剖
  析) ,不可与疑佛谤法之疑,混而谈之。故凡称禅净双修者
  ,必悟道后,且积极念佛以求往生者,始足以当之。否则,
  主净兼禅者,称其修净可也,主禅修净者,称其参禅可也,
  两者并兼者,则称念佛究心可矣!
  或问:何谓祖师禅?
  答曰:祖师禅乃教外别传,即不依文字之观维,直指自
  心本性,令人当下会得,手法干净利落,无诸啰苏。利根者
  ,言下便得,否则,较不易即刻了悟。达摩初至东土,洞观
  当前弘教者,多未得体,不能因文字之指,见所诠之理体,
  故有「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说。
  此为对治时病之药耳。及至神光求法,于其觅心了不可得处
  ,当头一棒,示以本体,神光因而悟道。此段公案,传颂千
  古,学人务必直下反观自心,躬行体会。逮六祖大弘禅旨,
  爰有坛经之流传,后人多患执着文理之病,故悟者渐稀。祖
  师再更教导手段,遂有机锋转语,变化莫测,以勘验学人所
  得,俾遣破执见,令其实证实悟。复至宋朝大慧杲禅师,由
  于时人之根机,乃极倡参话头,令其死心塌地,此亦极不得
  已也。之后,乃有设立禅堂坐香,精进求悟者。到此,生活
  形式已大不如昔之活泼洒脱。且清朝以降,学人多抱一句话
  头昼夜死参,或经一二十载,始得个入处者,悟道开士,已
  难逢其人矣。法传迄今,禅宗益衰,或几经禅堂之磨炼,饱
  受寒暑之苦辛,未克所期者,亦非少数。间有得静定之功者
  ,均属轻安境界,及八触转变之一般禅定,
  364页
  俱非禅宗上乘之心地法门也。不过藉其定力方便,以为明心
  而已。能见性则定慧自存乎其中,不必强制使之定,道在不
  为妄念所转耳。六祖之前,多以直指之手法,如快刀斩乱麻
  ,令人言下悟道,并无参话头之说。良以后人不能当体认得
  ,迫不得已,祖师于是教伊死参,欲使集中心思以铲除妄念
  ,进而明悟本性也。后云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者
  ,但约参话头禅言,以参话头必须起疑情,疑情之妙用,则
  在斩断妄念,昭明自心,绝非东猜西想之谓,乃集中心思达
  于寂然无妄之地,令人了悟灵觉妙心之一方便法也,如抛砖
  引玉乎。参禅之士,或每以寻思为疑情,殊非祖师本意。如
  余问曰:「昨日汝碰见谁?」其实汝并未外出,当时即自行
  反问:「谁?」此一疑之剎那间,并无其它念头,即是真正
  之疑情也,若待心思潮涌,离题远矣!疑情妙用,寓乎斯焉
  。会得此义,功力庶有着落,始称参禅者。否则,纵坐破蒲
  团,于道无涉。故谓参话头,即欲吾人起疑情,待于一念不
  生之际,悟得虽空而妙有之灵觉妙心,故疑情为见性之方便
  也。若能见性则谓打破疑团矣!疑情之大者,则其定深,疑
  情之小者,则其定浅,参禅须起疑情者,在生起定力故,定
  力一生,妄念自伏,妄伏真则自显,故大定则可大悟,小定
  则可小悟,不定则随妄生灭,何能悟哉?或以话头即自心,
  参话头即参自心说者,概为接引方便之略词,倘知真正疑情
  之妙用,乃在一疑一拶之下而粉碎妄念者,则不须任何话头
  ,便可直接用功矣!参话头之目的,在起真正之疑情 (非寻
  思) ,若到真疑现前,打成一片之际,则见性迟早可期,一
  旦见性,则谓打
  365页
  破疑团也。悟后重疑者,在更涵养定力以裨慧心,使达于圆
  满之境。或有一悟即证者,乃定慧深强故断其惑耳。悟后起
  修者,在修除染习以显本具之妙德也。故见性后,尤应善加
  护持者指此。参禅亦即参话头禅也。如念佛是谁,父母未生
  以前之本来面目,此为有义句者。麻三斤,庭前柏树子,此
  为无义句者,胥以引发吾人之真疑为鹄的。溯六祖之前,并
  无此说,皆以直指令人了悟,此中差别,唯根利钝有殊。克
  实而论,参禅已稍失直指之实义矣,此乃勉强施设,不得已
  而为之,并非究竟不变之实法,斯义不可不知。曩昔余素好
  了义之教,尝研性相诸宗及习天台止观,初未明实相中道之
  所以,乃仅及于文理中之推敲观维揣思。后转修净土,极力
  精进,微获实益焉,然自惭未达乎一心之境。时务道心切,
  欲游访各处知识,思惬所愿者,几经磨苦与挫折,最后,在
  被人逼紧反问念佛到底是谁之下,忽然悟旨,始知差之毫厘
  即失之千里矣!爰更掀阅经论典籍并求诸大德克实加以印证
  不误,于是解力渐开,烦恼日轻,凡阅经籍,极感倍加亲切
  ,其味无穷,当时并将灵觉之境,书之于偈,如今思来皆多
  葛藤,遂将付诸祝融,此乃近半年事。今悟境亦微有增焉。
  当知,自心非一切境,凡一切言句,皆形容不到者,说什么
  便非什么,以自心究竟离对待故,乃勉强形容其一部份于自
  心中之本具者,以心非境,心不见心,有所见皆境也。其理
  至深,兹不在此发挥,幸善体会。
  或问:净宗既为高超殊胜,何以得一心者鲜?
  366页
  答曰:所谓超胜者,乃阿弥陀佛悲愿宏深之摄受,及吾
  人信愿念力之相应,故能横超三界,立登不退也,法门固为
  殊胜,然一心之功,端赖躬行之力,成就与否,在人之精进
  与懈怠乎。第观今之集众打佛七者,多为接引初基以熏其缘
  心耳。且道场之设备,诚非真正求取一心者所宜。若久修贤
  德,倘世务纷繁,须另择清静之地,以一七或二七乃至九十
  日为限,勇猛行持,求克期取证,至获实益方休,能数数行
  之,即数数得之矣!务必心口合一,净念之力方强,以口念
  功能,可破坏自身染习之业障,令熏之转净,以心念功能,
  可坚强信归极乐之行愿,使因之往生。如是不退,功力渐强
  而业习愈轻,及至念心纯熟,世法八风,无动于衷,则烦恼
  伏矣,净念相继,便趋一心之境。更能明悟本性,了彻唯心
  ,证入念佛三昧便垂手可得也。初基念佛,方法至多,或从
  一至十,反复数之以系念,或搯珠定数持诵,以防懈怠之病
  ,或观想佛像与极乐妙境,以增欣向之心,或趺坐持念,以
  求静定之力,或恭敬唱诵,以调染习之气,或雅和鱼罄,以
  束粗浮之念,要皆对症下药,行人可自择而习之也。唯用力
  之极,受用便得,专勤之功,不可忽焉。今集众念佛者,尤
  应奋发精进,痛念生死之苦痛,急求出要,勿耽恋于世事,
  庶几不徒丧光阴及失殊胜机缘哉!岂为凑凑热闹,敷衍了事
  ,不啻有违佛恩,兼且辜负己灵,学佛志士,宜加慎勉。大
  抵末法时期,人多驰于世务,五颜六色,应接不暇,未克专
  勤行持,悟证之所以鲜者,此其一。无益友良师以切磋砥砺
  ,道力不足,外境缘强,虽求出要,难免为其所转,此其二
  。法教未克熟
  367页
  谙,徒以盲进自许,终致弊端之横生,此其三。累于文字之
  钻研,欠缺实履之操持,增长邪见,逞其狂傲,作茧自缚,
  殊亦可悲,此其四。唯随人势所摇摆,不知法道之所宜,以
  盲引众盲,相牵入火坑,此其五。不体生死无常之苦患,只
  求现实短暂之欢愉,贪图虚名,荒废道业,此其六。不加涵
  养,唯务世缘,诸事烦搅,功行不逮,靡获真实受用,此其
  七。一曝十寒,朝三暮四,东飘西荡,轻浮不定,结果毫无
  所成,此其八。不从断惑破执以开本智,唯迷妄识幻境以自
  炫耀,或因之着魔造业,堕于歧途,此其九。正见不明,信
  愿未深,虽遇圣因,无力行持,徒丧光阴,自失法益,岂非
  入宝山而空手回欤!此其十。今举十端,梗概言之,以昭警
  惕,防患于未然也。
  或问:某闻佛法可以救人,亦可害人,未知然否?
  答曰:夫佛法者,破迷启悟之法也。依众生之病,予以
  疗治,诚对症下药者乎!如多贪众生不净观,多瞋众生慈悲
  观,多痴众生因缘观,散乱众生数息观,多障众生念佛观等
  ,要皆不外转其染习,归顺于觉海心源,法华谓之开示悟入
  佛之知见也。是故佛法洵为芸芸众生之醍醐,茫茫苦海之灯
  塔,其有功于群萌,直若虚空之无极,吾人感德而尚嫌不足
  ,何更诬为有害于人类者,吁嗟!道眼未开,真诠不明,故
  有此说也。溯其原由,盖因不谙教典或盲修瞎进及溺执文字
  而欠实修使然,殊不知弊起于自招,过在人而非在法,如吾
  人饭食,设不善节制,则违和不适,讵谓食物之过耶?明乎
  此,斯说便可迎刃而解矣。深慨顽愚之士,或不依法道进止
  及善知识之劝导,
  368页
  即卤莽乱修,既不知法要,何能明悟心地,自心既昧,终随
  妄幻作用所左右,且于染正交加之际,又不归投三宝,唯自
  是其是,流弊终于生焉,不知者谓佛法误之,明眼人当喟然
  太息矣!修道之士,必须经教通明,以其根本义理故,而后
  知所迷悟,明其染净,斩截惑根,破除障缘,俾与无漏相应
  ,不致为烦恼我执所使。若非实悟实证,凡一切阶段境界,
  多业识虚妄作用,粗细影像之幻境而已,勿生恋着之心,淡
  然处之而不动,则诸碍自消也。或宜请教善知识,以为引导
  于正道之指标,凡在修习中者,不可不知。研学最忌于狂,
  修行最忌于盲。洵应解行并进,相辅而相成,明智贤德,当
  知所取舍也。
  或问:某闻学禅要十年八载方可开悟,甚至一年未遂,
  更待来生者。如此悠长岁月,曷若念佛信愿往生为愈﹔否则
  ,终其生也,设无真实把握,将恐流于阴境,岂志道之士始
  料所及,乌乎可?子何阐释,庸截鄙疑?
  答曰:善哉此问,非独汝疑,第观今日教界中,抱此成
  见而谈禅色变者,比比皆是,以故抑禅扬净,弃宗弘教,为
  首者登高一呼,步趋者随附百应,殆势所必然。冰冻三尺,
  已非一日之寒。倘不审究根源,綦详剖析,尔后,唯徒事争
  执,枉使真诠湮没而已,夫复何益之有?不敢妄加评论,谨
  将历年修学经验之实际心得,坦坦白白,公诸同好,以资策
  进。但愿人人明其旨,会乎心,法门凋零景气,或可挽回几
  分,俾报佛恩于万一,今仗如来加摄,聊述梗概,冀十方贤
  哲,
  369页
  明镜高悬,俯垂朗鉴。溯自世尊于灵山会上,拈花示众,默
  传心印,独迦叶破颜微笑。世尊乃曰:「吾有正法眼藏,涅
  盘妙心,实相无相,付瞩摩诃迦叶。」 (出自大梵天王问佛
  决疑经) 其后道道相传,法唯以心印心。逮达摩西来,目睹
  当时弘教者,每浸滞于章句,不能因指见月,遂标不立文字
  ,唯以直指本心,欲人当下顿悟,是为教外别传。其实,若
  显若密之教义精髓,舍此妙心,其孰与归?其间用种种施设
  ,或遮或表,观机逗教,应根诠释,无非令人舍妄染复真净
  ,悟入佛之知见故。不立文字乃不依文理作观、思维、揣摩
  、参究,直趋根源,斩枝截叶,的指当前灵妙觉性之谓,就
  其手段简捷而异乎教中悬谈,故曰教外别传也,莫谓离却经
  论诠示之第一义谛外,尚另有过于此而可求者,致为邪见所
  惑而不之知!后世昧心之辈,谬将不立文字解作舍经弃论之
  说,实属鲁莽无智,非狂即妄。纵悟道后,还应依教奉行,
  如法进止,广阅教典,深入法海,俾增差别知见,引导众类
  之于宝所。古德作略或异乎寻常乃至呵佛骂祖,旨在破除诸
  方学人之通病,令去细障,识自本心,诚不获己而施钳捶者
  ,俱非实法。倘蒙懂效模,境界不到胥受损无益,害莫大焉
  。宗门教下,入手方便稍异,究竟则无二路,前者径升堂奥
  ,后者广示秘藏,教必指归于宗,宗须印证于教,两者不可
  支离,苟失之于偏,殆非圆融也明矣!法脉传至六祖,慧能
  一出,震烁古今,禅道大行于天下,朝野人士,闻风向偃,
  仰慕者繁。六祖之后,高僧辈出,知识如林,临济、曹洞、
  沩仰、法眼、云门先后迭起自成一家,高树法幢,镕铸来哲
  。影响所及,缁俗靡
  370页
  不崇之,禅寺于兹遍布全国矣!唐朝以降,凡为善知识者,
  多经禅门一番锻磨以遣荡情执,故中国佛学之特质在禅,洵
  非偶然。盖禅为一切佛法之根本,十方菩萨修因克果之不二
  法门,为宇宙万物之真主,独尊独贵,妙绝无伦,世尊云:
  「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即克指明觉真性,不变不坏也,
  能悟此我,则诸法皆归于己矣,人人到此,心静气和,平等
  如如,毫无高下不平之纷争,达到真善美之领域欤!震旦得
  此而发扬光大,耀古腾今,辉煌中外,爰再传之于日本、韩
  国等地,乃至今之欧美各国﹔义海精深完备,令人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包罗万象,大而无外,小而无内,斯皆自世尊
  实证觉海心源,彻见十方宇宙之广大智德中所真正流露出者
  ,绝非一般学说之推测猜卜可比其万一,科学物质仪器之发
  达,固可弥补短暂之需求,但尚未臻于极顶之境,犹管窥蠡
  测,难免偏差,随有新发现,旧说便遭淘汰,后后取代于前
  前,形成进展之现象。今者立论,讵知奚时异日复为他之所
  推翻而代替耶?所见未彻,故屡屡变易,其间过程,莫不止
  于生灭流注之妄念中,欲以有限之知,穷于无限之事,终难
  底于成也!既惑乎至理,遂尽情向外驰求,思觅其真谛,殊
  不知,十方宇宙一切万物,皆含容于吾人之觉海心源中而未
  出其外,设能启此无尽之宝藏,使其圆满显现,无有不了彻
  洞悉者。会通诸法即心自性,理固精湛,世间学说俱未深明
  其底蕴,唯佛法超出一切,已非世智辩聪之范畴,故言之也
  綦详,阐发也无遗,浅智小德,靡不骤闻而不惊惧者,欲探
  人生宇宙之奥秘,舍佛法莫属。余尝检阅今之某天主教徒学
  禅心得之著作
  371页
  ,姑勿论彼有否实悟,但观其极尊崇上帝创造万物之谬说,
  便可灼然。彼犹止于恍惚阶段。见惑不断,绝难入圣也。若
  上帝狂言万物皆其所生所造,试问,余觉性本无生灭,本无
  变易,本非形态,本自圆明,何造为哉?!况造必有形以成
  之于物,今既无形相可模可取,显然超乎众象之表也彰彰明
  矣,湛然灵妙,恒常寂知,料上帝尚未梦见在,遂有此妄谈
  。若能真见自心,邪说不攻自破。吁嗟!彼智如是,岂余所
  期哉!殆欲笼络人心,别有所图乎?不妨以慧眼摘裁之可也
  。若诸佛谓万物皆其所生所造,余即劈面一撑,毫无留情,
  遑论其它,苟上帝有此说,谅皆居于三界中之欲天凡天,见
  思、尘沙、无明惑俱在,宁能与之论及圆觉圣道耶?祈智者
  明以鉴之!兹言归正传,禅宗裨益中国佛教之隆振发达,其
  功无可没焉。慨流衍迄今,法久弊生,令人喟然太息!禅之
  本旨,几已面目全非,加以不明之士,辄因人过,诋斥不休
  ,因噎废食,岂为诸贤之楷模?今欲明此段因缘,聊听分述
  。昔神光求法于初祖,并乞安心,祖曰:「将心来与汝安」
  ,光于是返觅自心,思有可得者,正当观照之际,妄念夙已
  消声匿迹,少无所获,光乃曰:「觅心了不可得」,此何时
  也,殊不知灵明独露,灼然不昧,仅差一线之隔耳,亏得达
  摩毕竟不同凡响,如快刀斩乱麻,即接云:「予汝安心竟!
  」言下神光悟旨。夫慧明请益于六祖,祖劝令摒弃万缘,勿
  生一念,良久后,祖云:「不思善不思恶,这么时,那个是
  明上座本来面目?!」慧明言下大悟。干净利落,妙绝无比
  ,请贤何妨试看,只须将缘虑攀想,一齐歇下,正在虚寂当
  中,有一不空者,即能知
  372页
  能觉此虚寂之主人也。老老实实,睹面承当,毋劳远觅,急
  宜着眼!又如灵默禅师参希迁时,便曰:「一言相契即住,
  不契即去」,迁则默然据坐,师便行,迁随后召曰:「阇黎
  !」师回首,迁曰:「从生至死,只是这个,回头转脑作么
  ?」灵默于是大悟。他悟得什么,莫谓心血来潮,想出一套
  理论胡扯,糟蹋自己。良以灵默回首之一剎那际,西来旨意
  ,早已堂堂露出,非特此时,即吾人日用云焉,莫不皆然,
  唯毫厘有差,天地悬隔,不得含混。迁卒以金刚手眼,直指
  根源,不是这个,还有谁?不立刻认定,何苦来哉?却极干
  脆,怎不教伊庆快生平!再看大珠慧海禅师参马祖道一时,
  祖曰:「来须何事?」对曰:「来求佛法」,祖曰:「我这
  里一物也无,求什么佛法?自家宝藏不顾,抛家散走作么?
  」师曰:「那个是慧海宝藏?」祖曰:「即今问我者是汝宝
  藏,一切具足,何假外求?」师言下识自本心。妙哉!一问
  一答,煞是痛快简捷,那有啰苏,遶圈圈乎?慧海初计有个
  玄妙的法儿可捉取得,没想到被马祖一脚踢翻,逼不得不向
  自己瞧瞧,可喜的,这一下子,总算了却了心愿,没白费跋
  山涉水之一番苦心,于是依止马大师,经数载保任,徒珠光
  莹彻,再大振宗风,提携后昆去。要之,教汝放下缘念,原
  为见性之方便,倘过量大人,当下便是,毋容少赘。迷悟乃
  指顾间事,十年八载之说,原是一般死参死究之钝法宝,非
  为的论。临济义玄上堂云:「汝等赤肉团上,有一无位真人
  ,在汝六根门头放光动地」,又云:「是汝目前历历无一个
  形段孤明,是这个解说法听法者」,善乎!此老婆心太切,
  分分明明,亲亲
  373页
  切切地将这本来面目,介绍给诸人,为何犹豫而不自肯承当
  ? 即今汝阅读杂志的,除眼睛脑部与其它神经外,请道出
  看,勿谓物质反应以外,介无其事,这些陈腔烂调,只可愚
  惑人心于一时,岂为永恒不易之真理哉?唯物邪说之污染,
  当为佛法甘露所净洗,实意料中事。再者,本篇所论之妙心
  究竟了义,非与世之唯心学说相侔,以其有偏失,不可不拣
  辨于其中也。幸祈注意,前来征引古德入道因缘,资用省发
  ,不得错认定盘星,将六尘缘影为自心相,须离却境尘妄缘
  ,唯灵明觉知,历历孤孤,虚寂无念,恒常不失而罄然独存
  者始得,稍涉乖违,则悖道远矣!原乎攀想缘念,皆此灵觉
  之幻影,不离本体。且古德由外界触及见闻觉知而领会者,
  指不胜屈,若灵云之于桃花,洞山之于过水,香严之于抛瓦
  ,临济之于受棒,沩山之于睹火,德山之于见暗等,皆一超
  直入之大丈夫辈。悟后保任,乃从性起修,全修在性,谓之
  真修正行,举凡念佛、持咒、阅经等,俱能得心应手,升入
  堂奥,较昔时心行,固成霄坏之别,今之云修,则在格除无
  始旷劫习气,自心本自清净,本无烦恼,原自解脱,以无明
  惑染障蔽,故起妄幻作用,既悟觉性非幻,离幻即觉,妙心
  圆明本无可修,所修者盖铲其惑根幻影,使此心源觉海,返
  复本元大光明藏,赤洒洒,光灼灼,无纤尘存乎其中而一切
  本具殊胜妙用功能,便全然显现矣。古来诸方大德悟后,韬
  隐于水边林下,或历事锻心者,皆务保任工夫,一旦超凡入
  圣,更显群众机缘,振锡弘化,出为人天师表,遗泽永世。
  少有矜夸伐善,怠失保任而可为上善知识者也。凡佛门子弟
  ,亟应慎勉!六
  374页
  祖前后,法多直指,悟者如麻似粟,道风俨然,几遍天下。
  及五宗分立以还,诸师每旁敲侧击,令学人克实体悟,多不
  直说,故言下知归者渐稀。宋时禅道仍兴,实悟者殆已寥寥
  ,大慧宗杲禅师亦一变而强调参话头,学人从其言,苦参力
  究,如咬铁馒头然。逮其去不得把不得干脆统通放下时,妄
  想似风卷残云一扫而空,此时唯有灵觉历历孤明,罄然独存
  ,睹面识得,谓之开悟,斯逼不得已而施设者,殆学人机缘
  使然乎!参禅夙失直指风范的意,将原本顿悟之祖师禅,演
  成死参苦究之钝根禅矣,转顿为钝,宗门衰颓,事非无因,
  智者鉴之。自宋历元明清,有志于禅者都尚参究,而宗师少
  以直指接人,学禅之士又无古人根机之晰利,故转入参究之
  路,并未足奇,然耽延岁月,夫复何言。民国肇造,若丛林
  禅堂中,真实悟达者已难逢其人,十年二十年尚坐在冥寂窠
  臼者,屡屡有之。或在光影门头,立为玄妙,禅法久荒,由
  斯概见!且群以相传,辄谓学禅要十年八载才有个入处,闻
  者莫不悚然,望崖而退。加以一般蒙懂汉充为悟道,耍些公
  案语句,播弄精魂,指天画地,把大法慧灯一口吹得晃晃欲
  熄,诚堪悲痛。恒为欲问津于禅海者,裹步不前,望洋兴叹
  。彼辈如斯作为,皆偷心不死耳,企图名利,以博世人之清
  誉云乎哉!纵有悟处,多属知解,或冥寂死定,讵得与悟心
  之士同日而语?有谓参禅贵在疑,无疑不是祖师禅,余曰:
  顿悟之祖师禅若未直下亲见,许汝参钝根禅以起疑情可也。
  然则疑情之妙用何在,众多罔措,诚令人浩叹,兹略述之。
  夫参禅固非顿悟上乘禅,自明代禅匠屡见学人识心飞扬,每
  以疑情一法,
  375页
  截断众流,谓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并极力提倡
  ,后人袭之,殆离原本祖师禅远矣!慨时人根机使然,徒唤
  奈何!然则参禅之重要关键,端在疑情一节。夫话头者,易
  言之即问题也,如念佛是谁,父母未生前之本来面目,麻三
  斤,庭前柏树子等,有理路或无理路,皆以起吾人之疑情为
  鹄的。或谓话头即未说话未起念前,一念不生之谓,斯盖为
  强释,欲令人明自本心透参禅之的旨,加个头字乃俗语尾腔
  ,如念头、心头等。或以观世音之反闻闻自性例与参禅相侔
  者,余曰:耳根圆通,首须悟心----根性,之后,兹兹保任
  ,观照功深,直至寂灭现前,入法身大士之行例。参禅犹在
  初步阶段,焉能与之比拟,若言下便得,曷用参为?讲参已
  是门外汉。唯观照一词,通浅通深,浅之所谓照顾话头,即
  令其心专精莫移,以为见性方便。深之所谓悟后保任,即令
  净除微细染执,以期克证无生。前者乌可与后者相提并论?
  妙精明心,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曰嗅,在舌曰尝,在
  身曰觉,在意曰知,本是一体,分为六用,性则无异。由耳
  根入道即悟闻性,参禅或在意根悟知性,能悟性后而安住于
  本体,始真正观照也。天台宗之一心三观,其为自心之画像
  乎?理虽圆融,学人每滞于文字,故难超入耳。天台之观心
  ,古有真妄之辩者,余曰:不顿悟本心,还从妄处观照下手
  ,久之自定而真心现矣,观妄为观真之方便。凡修观者,务
  须依指见月,否则皆止于文理中,三论、法相、华严各宗,
  莫不皆然。兹言参话头禅之起疑情者,此非与百法中之烦恼
  心所之疑同,为斩断识情妄缘之一把利刃,嗯----一拶之下
  ,一切想思当
  376页
  下冰消,于此剎那之际,无第二念生起者,方乃真正之疑情
  也。当一拶之间,心地即归空寂,更将此疑念粉碎,统通放
  下,不落无记昏散,则唯灵妙觉知,历历孤明,于兹会得,
  便可超入。有辈人,尽管疑得水泻不通,似铜墙铁壁,到头
  来还须脱然歇下,舍此微细疑念,许有见性份。虽然,斯犹
  是渐,若反问能疑的是谁,当下晓了,即超格丈夫。或揣测
  四大分散败坏后,到何处去,及捉摸口念心念等问题者,皆
  非真正疑情,乃寻思拟测,不过为一般初机方便谈说云尔。
  倘参禅不依真正疑情用功,枉随妄念四处搜索猜想者,难有
  悟期。依此参禅,善用真疑,悟则在咫尺间,直教嗯----一
  拶之下,妄念消失得无影无踪,只有能疑的这个常觉不动的
  主人,罄然独露,一切皆空,唯此真我不空,一切皆幻,唯
  此真我非幻,一切皆生灭,唯此真我无生灭,管将本来面目
  ,活活泼泼地剖出,利根智土,当下承当,受用不尽也,如
  或未然,只有抱句话头,昼夜死参,孰之过欤,幸祈谅察!
  明清迄今,学人多已走向禅定之途,直指素已昧却久矣,宗
  门禅客,竟有以定功计时日而论优劣者,多坐于冥寂顽空,
  既无涉乎自心,终归无常有为法摄。其间,或生理四大之转
  变及八触等现象者,若不明本性,纵有神通,皆落于生灭法
  中,甚至起邪见恶行者,十九堕于魔外。学佛之士,应多阅
  楞严经,俾加警惕!或云开悟时,顶门有声巨响,及汗流浃
  背,大笑大哭者,余曰:此均非直指顿悟之上乘禅,彼辈因
  用死参死定,生理稍呈变化,容有可能,至云大笑大哭者,
  古德勿论,今人多偷心未死,欲袭前人作略,冒充悟道,自
  炫其高以沽名
  377页
  钓誉,实居泰半,轻浮可见也。良以初心参禅及悟后保任中
  者,由于定力加深,精勤不辍,勿睹光明如画,或身体放光
  ,及视觉听觉超越平常界线,透过墙壁等障碍物,远及外面
  山河人物,种种奇异现象生起者,皆为定中心光迸露所致,
  偶而现起,非为实证,若作圣解,即受群邪,但不恋不厌,
  不取不舍,一种平怀,愍然自尽,继续行持,孜孜无间,则
  唯有益而无损,否则反之。若道眼未开,求玄觅妙,逞其奇
  特,恐遗害无穷矣。倘有破法正见,误人慧命,皆堕魔道,
  入地狱如箭射!如白莲教一贯道者,每盗取佛经皮毛,断章
  取义,私意颠倒,表面以佛教为号召,四处哄骗愚夫愚妇,
  暗怀鬼胎,不知多少善男女,被这些野狐拉了去浸毒液,还
  耍几套花样呢!什么点窍、得道、还丹、三花聚顶、三期普
  渡、三教合一、一步直超、弥勒收圆等,种种名目,似是而
  非,鱼目混珠,以伪乱真,欲达其魅化之阴谋。智解浅陋者
  ,多遭波及,投入其教之先,首须发恶咒誓,申示忠耿,永
  不背叛,故终生迷昧莫返者,所生皆有,悲哉!弃邪归正,
  一念省觉,则昔之因迷而所发之咒誓胥成无效,邪不胜正故
  。若精诚皈依三宝,多读佛门初机书籍,使智慧增广,照见
  其邪谬,不但为诸佛菩萨加护摄受,即彼邪魔亦毫无技俩。
  一贯邪道之言性命,尽是东扯西拉之一派胡说,岂堪一击,
  瞎人眼目,断众慧命,罪不容恕!服其邪论,不丧身病狂,
  亦几残废不治。其各处潜滋暗长,秘密组织,诚见不得天日
  ,唯时与鬼魅相处,鼠窜作祟,拐诱愚人。台中瑞成书局印
  行之「暗路明灯」,为普陀山回明法师所著,深将一贯邪道
  (名目甚多,主旨皆
  378页
  同) 之来龙去脉,历代祸害因由,及其谬说,施以针砭,彻
  底揭露,令人有怵目惊心之感,此俱信而有征,井条分明,
  学佛者应人手一册,莫可轻忽,倘或广印此书,普赠各界,
  使大众得以晓畅正邪之分,以扫迷云于大地,显慧日于中天
  ,俾正法眼藏大白于世,尤见其功德之宏溥矣。兹再言归正
  传,民国以来,各地缁俗之志乎禅宗者,皆步参禅之路,靡
  不死参力究,期以开悟,道念深切之人,日不足则继之以夜
  ,精勤恳挚,其为法之精神,至堪敬慕。然则已夙失直指本
  意而转为偏向静虑之途,时虽有明眼宗匠,盖亦难挽其旧习
  ,且话头几成风尚,只得应机说法以作旁敲侧引。悟达既鲜
  ,宗门弦响,庶近尾声欤,况其流弊哉?印光大师亟亟以弘
  净土为素愿,殆有深见禅门之弊端乎!其文钞虽尝涉贬禅宗
  人法,但多非真实旨趣,第欲人专精恳切,老实念佛也。印
  老深获念佛正受,故人之有道,其德必明,懿范俨然,真仪
  可观,因其真操实履,道力深强,影响所及,翕然从化。初
  机入门或读阅文钞者,可力修净土,不可轻诋禅法,良以道
  眼未开,不知个中密意,恐招谤法之愆。若悟心之人,固可
  一目了然,文钞义趣,当势如破竹,无少滞碍矣。至若言下
  不得知归,欲致力于参禅者,须依前言,善用真疑,毋劳十
  年八载即刻便明此大事。悟后尤宜密加守护,孜孜保任,刻
  刻不离,一旦烦惑脱落之时,即证入圣域之时也。其间断惑
  之深浅粗细,法性皆随分显现智德妙用,而灵觉真性,毫无
  变异,所异者乃除无明障染,显法身净德耳。古德有大悟数
  次者,系在保任绵密不间之阶段中,铲除惑业以开显智慧之
  谓,若断见
  379页
  惑,便可超凡入圣。初保任时,遇境逢缘,偶而被转,此尚
  未臻于熟养之故,只须牵面,勿犯禾稼,如牧牛人,照顾提
  撕,不敢放肆。待数月之久,渐能得力,定慧功深,超乎昔
  者,更经一段时期后,便由熟而忘而化,唯此灵觉历历孤明
  ,时时现前,身心清凉,日用云为,安谧泰然,事来则应,
  事去则空,虚灵不昧,寂然自在,已近一心之境,若于兹不
  退,又有一番进展也。当可发掘无尽宝藏,得大妙用,虽然
  如此,并勿昧却主人翁,犹时时无住而住焉。但得本,何愁
  末,神通是附产品,到者即到,有一些些便一些些,绝非侥
  幸可得,这事也甚平常,毫无奇特。唯要得悟本心,方入成
  佛大门,行履不退,便能升堂入室,智能辩才,神妙功能,
  只是闲家具,何异之有?不了此心,都为其炫惑,迷昧可知
  !楞严经之修耳根圆通者,殆为悟后积极保任,从细密处,
  逐层深入,及至「生灭既灭,寂灭现前」时,则位登圆教初
  住,破一分无明,显一分法身,能分化于百个三千大千世界
  ,现作佛身,广度含识。故文殊拣择圆通而独赞耳根者,以
  其直超殊胜,成就速疾,复观此土众生,耳根较为晰利。于
  是世尊独加嘱付,乃十方如来一路涅盘门也。若夫禅人末后
  一着未有把握,便信口归罪于禅法,如念佛而未真实往生,
  即讥斥净土,试问可乎?如学孔孟而为小人,即诋圣贤者,
  然否?理固明甚,曷用辩为?若谓修禅十居八九堕于阴境,
  则世俗一切之人,想三涂苦报,必无能免矣!阴境即未了之
  业缘,悟后失误保任,且夙业深重者,因道力不足,或为其
  所牵,容少有之。设其孜孜绵密,守护真心,惑业之消,如
  日照霜,瞬间
  380页
  解化,超入圣域,操之在我,并非难事。倘以死参苦究者而
  言,其犹止于初阶,因心地未开,终生不悟致流于阴境者,
  极有可能,岂可望悟达之士于项背哉?死参者虽美其名曰禅
  ,却非真禅也,盖未实见本心,未入大门故,斯义不可不知
  。禅也者,妙心而已,诸佛阶圆证此心而智周沙界,鉴彻微
  尘,菩萨亦悟入此心而成法性身,登涅盘域,广度无量有情
  ,圆满自性功德。离此妙心,违此实相,纵有修福,总属有
  漏,以生灭为因,终得生灭果。既明此大事后,若欲往生,
  但栖心极乐,忆念如来,便可如愿。或以圣号为助行,求证
  无生,念而无念,深入三昧,殁后决登上品。至于仅图口念
  ,心不系道,不常观想如来净土等微妙功德,耽恋世尘,以
  心力偏重,强者先牵,往生与否,难可骤断。或念佛人,慧
  解不开,未到一心不乱及未见性者,俱难上品生。然下品已
  超天界,更不堕落,唯继续修行,其清净妙乐,亦殊胜无比
  矣。愿共勉勖!
  或问:有云:「赵州八十犹行脚,只为心头未悄然」,
  学禅之难,如赵州之大根器,八十高龄尚南北参叩,今人根
  陋劣,恐此生罔有悟期,子何滔滔为禅门析疑哉?
  答曰:此句的旨,汝未亲见,爰申斯问,余不怪之,兹
  略分明些。赵州从谂禅师,既在南泉处开悟后,便日日这么
  无事去,只身游方,超然物外,绵密功力,弥臻于玄奥,其
  间悟境又大非昔比 (觉性如故) ,不在话下。至云心地未悄
  然一语,若果证阿罗汉道,断见思惑,妄想缘念,迹影俱消
  ,世法八风,无以动摇,自在解脱,入小涅盘,强名之无生
  。到此,粗惑已除,尘沙、无
  381页
  明未破,尚有法执,差别智未全开显,沙界度众,力或不逮
  ,大圆镜智未洞达故也。及破一分无明,显一分法身,本具
  殊妙智德功能,彰彰显现,心之微细妄执始断,细惑既除,
  生灭既灭,圆寂便朗然现前而如日丽中天,到此,乃真正超
  入无生,心头始彻底悄然,已与十方如来法流相接,自觉觉
  他,普润群萌。后加圆明自性菩提,纤无执取之极微细念在
  ,故曰归无所得也。赵州之行脚参叩,讵可断言其未悟未证
  ,纵等三果位,心头犹未悄然,必逮破无明之法身大士,始
  当之而无愧欤!且此名之未悄然,远非世人之识心飞扬可拟
  ,一线之隔,面目全非,今若不亶亶以辨真伪,法道几湮埋
  于末世之秋,宁能袖手旁观,忍视其任遭摧拽哉?学佛志士
  揭起而携手振兴之!
  余尝参学各地,禅门道风,庶已荡然无存,欲觅真实见
  地,彻悟向上之贤哲,殆寥若晨星,目前未为人所知而实明
  此事者,不得谓无,以人多不之信,故未大力提倡也。道场
  之中,或少有纯真向道以资策励者,但多奔驰世务,罔暇顾
  及死生大事,甚有沽名钓誉,争权夺利,什么当家呀,知客
  呀,纵有作为,尽在门面排场上挤眼,法门安危,何曾思及
  ?为一己之私,意气用事,逆我者撵,顺我者住,分疆立界
  ,形同俗流,结交了几位靠山,壮壮胆子,耍耍弄弄,真是
  要命,这不是出家学佛,而是搬家造业,智识高者,每见闻
  之,遂谓佛教无裨益于世。僧格没落,人多不齿,狮子身中
  虫,自食其肉!古德斥曰光头俗汉,难怪太虚大师要极力改
  善僧团,实深睹其
  382页
  弊端也!末法中或此波旬辈,窜入佛门,非为修心养道,弘
  扬教法,却另有心机,暗怀不苟,一般滥行剃度者,唯恐徒
  弟不多,藉以捞利誉之工具,彼辈便乘隙而入,大为猖獗矣
  !道场如同虚设,几无佛法味,凡道念深切而戒腊浅者,不
  为其所化,即为其所斥,或用无形之威胁,逼其另寻安身,
  乃至以恶言讥诽,破坏其道念,若行持愿力不坚,投入其穴
  ,鲜有不同流合污者,至堪悲痛!彼辈狂妄作为,罔顾佛教
  存亡,架裟下失却人身,亦始料所及,何苦来哉?今日之下
  ,凡欲出家为人天师表者,首须拣择真善知识之后,依法进
  止,精诚修学,待道眼一开,邪见谬说,洞若观火,始出为
  接众,弘扬教义,革腐去弊,重建法门,俾报四重恩德,无
  忝所生也。设无冲天大志,盲目割发,又不依教奉行,徒予
  世人以口舌,自他皆无所益。蒙懂出家,不务修学,并非好
  事,以其要求高,一不及格,便遭堕矣。此理不可不知。愿
  同勉旃!
  或问:宗下参禅之言三关,义趣安在?
  答曰:按三关即本参、重关、牢关,禅宗初无此说,系
  后人依参究而权巧施设,为勘验学人悟境,以资策进。六祖
  先后时期,宗师每直指开示,令人言下识自本心,嗣后勤加
  守护,绵密涵养即得,及定慧功醇,益臻玄奥,烦惑不期脱
  而自脱,涅盘不期证而自证。五宗分立以还,宗乘举扬已多
  隐说,旁敲侧击以截学人识流,使其实悟实证,而当下不得
  知归者,乃教以参公案话头,俾明此事,故流衍迄今,凡秉
  志于禅道之士,几以参究一法,奉为圭臬,于是三关之名,
  不胫
  383页
  而走,遂盛行寰内,闻者既众,谈讲驯蕃,今但取原意,以
  阐发旨要,盖学人不能顿悟当前灵妙觉性,转入语句,苦参
  力究,一旦去不得把不得时,忽然心思停息,妄想顿歇,不
  起善恶诸念,不落昏散无记,心地归于空寂,虚灵不昧,睹
  面承当,不负此生,谓之破本参也。尔后尽将有义无义话头
  抛向大海随它去,便不被他人舌头所瞒,只这么如如,超然
  物外,更无别事,二六时中,历历孤明,灼灼烁烁,愈觉绵
  密,愈觉精湛,惟此真我,罄然独耀,即过重关也。益趋圆
  化,纵横无碍,了生脱死,断惑证真,即透牢关也。简言之
  ,明心见性为破本参,动静一如为过重关,超凡入圣为透牢
  关,然牢关后,不可定指任何位次,统谓证道而言。修禅之
  士 (克指见性者) ,约上上根之较高成就,即生便证无生法
  忍,以其直趋根源,径显法体,故为十方如来一路涅盘门,
  圆觉经云圆照清净觉相,殆即此也。夫见道方修道,不见复
  何修?苟未明心,则不得名为禅 (习一般教下禅定法者勿论
  ) ,以免混滥之虞而卒滋疑谤。近世以来,辄见教内人士谬
  将初基参究,谓其修禅,儱侗与悟证者相提并论,令人对禅
  宗之认识,有模糊不清之感,殊堪浩叹。讲参已是门外汉,
  此盖为钝根设,若上根利智,到此处来,只须一言半句点醒
  便悟,教伊庆快生平,还要十年八载死参苦究,闻之真不堪
  入耳,纵打禅七开悟,犹渐非顿,直教他言下便会,见此虚
  灵不味之觉性,了了常寂知,方许为超格丈夫也。或以破第
  六、七、八识配三关者,稍嫌含混,毋必泥执。行者悟后保
  任,正是转化六、七识之妄想执着,惟此真我光灼灼、赤洒
  洒,似皓月当空而明明
  384页
  历历,日用云为,腾腾任运,任运腾腾,染习业障,如日照
  霜,疾可化解,修因时六七识既转,证果时八识亦同转也,
  六七识乃妄作用,今能涤除,本体不明自明矣,转则第六识
  为妙观察智,第七识为平等性智,前五识为成所作智,第八
  识为大圆镜智。
  行者初破本参为悟道,此时第六意识不行,妄念粗惑渐
  伏,应更善自护持,俾真我朗然耀然,如高高山顶立,不为
  一切盖覆。逮数月之久后,弥加灼烁,定慧愈深,已渐能胸
  无点尘,洒脱自如,但尚有微细执念在,即在着此真我也,
  望乎究竟,犹属眼中金屑,终为胜进之障,必再遣之,使妙
  觉彻彰而后已。初离尘住觉,再离觉相,毕竟无住,破法执
  之病。良以自心非境,不落能所,绝对待故,心不见心,无
  相可得,如指不自触,刀不自割,有所见皆境也,此约究竟
  了义说,楞严经云:「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
  不能及。」理綦精湛,非初学能了,必待言语道断,心行处
  灭,始可契入少分而与之相应,即耳根圆通法门,节节遣荡
  微细生灭,步步超入法性无生,直至能所俱泯,生灭既灭,
  寂灭 (妙觉大光明藏) 现前,方证圆教初住,化身百界作佛
  ,广度无量含识。或谓明心而不许见性者,非也,心之体即
  性,性之用即心,就灵妙言曰心,约虚寂说曰性,本为一体
  ,岂有二耶?三关义趣,原极平实,顾一般懵懂汉却画蛇添
  足,牵强附会,真惑人耳目。学佛志士,只要识自本心,孜
  孜保任,善自护持,并时以经典印证,用资策进,自可达乎
  所期而登于宝所,何须管它什么关,一大堆葛藤,但能随时
  如如即得,胡惧生死之不了
  385页
  ?菩提之不成乎?倘一悟后即绵密不失,便过重关,即悟即
  断惑证真,便透牢关,根固有利钝,证亦有迟疾,第于修功
  一层绝勿少忽,以行深则速,行浅则缓,亦赖务道之精专与
  否耳。大乘起信论云能观无念者,即为向佛智,此无念即真
  我也,乃无妄念之谓,非指顽空死寂也。斯为一切法之根源
  ,从本以来,离言说相、名字相、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
  变异,不可破坏,唯是一心,故名真如。今禅宗以直指而令
  人当下了悟,先获法身,为直捷顿悟之法门,是十二部经之
  眼目,但守一心,即心真如门,故云向佛智也。维摩诘之默
  然,文殊叹为不二法门者,即显示此真我也,最上乘即一心
  ,一切法行,不出自心,心为迷悟之源,十法界皆此心所造
  ,若能契入一心,成就菩提,并非难事。或云古有悟后数十
  年始打成一片者,余曰此乃极少数,盖于修功上力有未逮,
  致失保任而耽延岁月,故然。设其刻不容缓,精勤观照,数
  月之久,便大有受用,得力处尤倍蓰于前,但恐汝未实悟本
  心云尔,毋庸疑虑!昔俱胝禅师逢人问道,每竖一指以答之
  ,试问何义,幸勿在一字上讨活计,强作知解,今示曰:此
  即的指当前灵妙觉性,欲令人直下承当,乃密示真我,使其
  知归,非利根难以悟入也。一旦悟入,即所谓破初关,日久
  功醇,绵密成片,即所谓过重关,了脱生死,超凡入圣,即
  所谓透牢关。宗下立三关,其义大略如是,权巧施设,以为
  勘验悟境,目的在使学人百尺竿头更进步,十方世界现全身
  ,用心虽良苦,然宜晓其原委,不致失其旨趣而流于话柄。
  又有以化寂境界为极则事,谓不经此不得开悟者,殆非直指
  顿悟之祖师禅
  386页
  也明甚!彼迹近静虑之一般渐次禅定,讵可与上乘心地法门
  并驾齐驱于哉?凡兢兢于禅道之士,祈三措意之!
  或问:诸法无我义,与真常妙心之旨,其同异何如?
  答曰:一权一实,毫无抵触,同异之别,为究竟不究竟
  之分耳,禅宗之直指心源,实撮经典之醍醐,阐发最上之要
  义,而大乘诸经,表诠遮诠,横说竖说,无非欲显示此真我
  ----觉性,令人悟入佛之知见故。由于众生机缘不同,说法
  对治亦随之而异,总令解黏去缚,咸沐毘卢性海而后已。初
  说无我,为破生灭法之妄执,以昭本觉性之方便,言四大、
  五蕴、十八界诸法,皆从种种因缘和合凑成,并无实质,欲
  觅一生主宰于其中,竟不可得。观近世科学云脑即是心,与
  古代认心脏为心者,均谬之甚矣!脑部心脏原由许多神经细
  胞所组成,今以缘生之理,推求剖析乃至于空无,主宰者乎
  ?卒叵获焉!显而易见,身体为假合形相,其非真我也彰彰
  明矣!心理现象亦然,流离转徙,剎那变易,昔日已非今朝
  之我,从受、想、行、识念念生灭中,求一永恒主体,宛若
  刻舟求剑,缘木求鱼。准知,生理心理方面俱假而非实,但
  由无数因缘合成,虚现幻想,了无实质可得,故曰:诸法无
  我,缘生性空,意谓在生灭作用中求不到真我,因真我体恒
  空寂,不属物类,故一切形相非真我。灵知常觉,不属冥顽
  ,故虚空非真我,离念妙明,不属生灭,故五蕴非真我。然
  此一切色心诸法,靡不从此真我法界流出,胥以之为本体,
  既为本体,究其主宰,
  387页
  实归自于真我矣!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十方宇宙,无与伦
  比,至妙乎哉!世尊最后说涅盘经,处处揭发佛性,即处处
  指示此真我也,悲心何等之切!
  夫无我义,乃就妄幻之假我论,言生灭无常法中无真我
  ,并非否认真常佛性。举凡无性、无自性、诸法空、本性空
  、不可得空等名词,仅约万法生灭之本身而说,云于其间求
  一不变不坏之实质了不可得之谓,非言断灭而一切归无也。
  三论宗每先遣破执见,由毕竟空中显扬实相中道,法多为遮
  诠,学人设无遣荡工夫,辄落于文字玄谈中,既不见佛性,
  遂泥执空义,自圆其说,反复变化其理以为极则,几成戏论
  之言。又有所谓思想云者,多以妄识为主观,毫无克实操持
  之见地,便管窥蠡测侈言佛法,真诠于是渐形支离,邪见日
  益炽盛!再者,法相宗云圆成实性之胜义无性者,愚人辄谓
  无圆成实性之存在,仅徒有其名,亦甚差谬。盖妙觉体性中
  ,纤无名相可着,一法不立,泯然空寂,执见既已澈消,复
  岂有胜义之名存介其中,故曰胜义无性,绝非否认圆成实性
  (真如) 也。诸法之本身,生灭无常,并无实体,主宰既归
  于真我,故真我为诸法之真正体性,此所以能缘起能显现,
  不然,将何以生出万象耶?真我虽空寂,本具无边之大能大
  力,可现起一切法故。凡夫于生死之无常无乐无我无净,计
  为常、我、乐、净﹔二乘于涅盘之常、乐、我、净,执为无
  常无乐无我无净。前者我法二执宛然,恒与烦恼相应为业,
  感分段生死,报诸五趣,流转六道﹔后者法执未空,所知障
  在,犹有细惑未除,虽得解脱,终滞化城之境,尚感微细变
  易
  388页
  生死。一为有漏四倒,一为无漏四倒,断此八倒契证心源,
  即入菩萨位,成就菩提道矣!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