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南传>>正文内容

南传小乘部执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3日
来源:不详   作者:何载阳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南传小乘部执
  何载阳
  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95册
  (原刊内学第二辑)
  1978年11月出版
  页159-174
  --------------------------------------------------------------------------------
  159页
  南方佛教家所传小乘派别源流,详于锡兰岛史、大史等
  藉。其说略谓佛灭后百年至二百年间,僧伽分裂为十八部。
  先有上座说与大众两宗,上座次分犊子、化地二部。犊子次
  分法上、贤胄、六城、正量四部。化地次分说一切有、法藏
  二部。说一切有次分饮光部,饮光次分转、说经二部。如是
  本末有十二部。其大众宗次分鸡胤、一说二部。鸡胤次分多
  闻、说假二部,后又分说制多部。如是本末有六部,并上座
  各部为十八也。此与北方异部宗轮论等所传分裂次第有异,
  各部名字亦详略开合不同,对勘可知。锡兰菩提史等又谓阿
  育王时大众宗中有以外道义杂入佛说者,因此复分六部。先
  有雪山部,次有王山、义成、西山住、东山住四部,此四称
  为案达罗派也。又次有西王山部,合为六。又后世锡兰更有
  分别说 (即南方上座本宗) 、北道、大空、说空性、说因等
  部云,盖小乘派别入后愈繁,通途称十八部,不过举最初分
  判以言之耳。 
  南传小乘各部执义,仅有论事一书撮其大略。论事原名
  迦他跋偷 Kathavatthu,为南方七部
  160页
  阿毘达磨之第五。昔相传是阿育王第三次结集时,上座目犍
  连子帝须所出 (约当佛灭后二百二十余年)。 后即流布锡兰
  ,口相授受,至佛灭后四百余年其地大寺重为结集,始有巴
  利文定本。又五百年而注书曰品类义释者成 (传为大德觉音
  所作) ,于论中异义十九皆能详其部别,于是数百年来南传
  部执之异同大略见矣。西纪一九一五年,缅甸学者翁肖曾氏
  Show-Zan Aung,与英国达维夫人 Mrs. Rhys Davids 校译
  此论并附注讫,题名 The Points of Controversy ,系以
  序文目次等多种,由英伦巴利圣典协会刊行,通途遂能详此
  论之奥蕴。今勘译本,可见原书凡二十三品,二百十六章,
  每章皆分别说部设他宗异义为题 (即论议之事) 而辟之。宾
  主往复不厌其详。至于引证经论之多盖难悉举,其分别说宗
  虽别无所立,然从所破反观,亦可约略得其主张也。又论出
  异宗至十六部以上,尤以案达罗派之说为详,北方所传重要
  之部派反少论及,此或时地使之然 (旧传此论有五百章,宾
  主对扬,以成千论,今所存者或非全豹也) 。乃若北道、大
  空,诸派异义,均甚晚出,在帝须时不应即有破斥,故此论
  文必多经后来增益,非即帝须一人之作矣﹗依译者达维夫人
  所考,此论注家于正量、一切有、鸡胤、贤胄、饮光、犊子
  、案达罗等部宗义,多用彼部现如是说等词,其时当仍存在
  云 (见英译绪言三十四页以下) ,藉此亦可考见各派先后盛
  衰之一斑也。 
  英译本卷端有目录三种﹕第一依品段次第作,第二依论
  题义类作,第三依部派同异作。今译即其第三种,以原译立
  名遣辞未免粗俗,佛教学者读之反难明其意旨,故于译时一
  一覆案论文,
  161页
  务取佛家术语易之,以便比较旧说。其仍有难详者,以未能
  勘巴利原典,姑意译存之,以待订正。每题下皆注出处,如
  云一、一,即论文第一品第一章,可更推勘也。又锡兰北道
  、说因等部有异义数十条,以与北方学说关涉较疏,皆从略
  不译云。
  一、犊子部执      
  (一)谛义胜义中补特伽罗可得。 (此与正量同执﹔一、
  一) 
  (二)阿罗汉有退。 (此与正量、一切有及一部大众同执
  ﹔一、二)
  二、正量部执      
  (一)诸天中无梵行。 (一、三) 
  (二)有学分断烦恼。 (一、四) 
  (三)异生能断欲贪及不善思。 (一、五) 
  (四)胜义谛义中补特伽罗可得。 (此与犊子同执﹔一、
  一) 
  (五)表色是戒。 (此下二则与大众同执﹔一○、一○) 
  (六)随眠是无记、无因与心不相应。 (一一、一)
  162页
  (七)初果向断恶见及疑。 (此下六则与案达罗同执﹔三
  、五) 
  (八)肉眼为观方便,可成天眼。 (三、七) 
  (九)色界成就六处,亦有香味触。 (八、五) 
  (一○)色界色贪随缚。 (一四、七) 
  (一一)业与业集异。 (一五、一一) 
  (一二)色法是异熟果。 (一六、八) 
  (一三)身语表色是善不善性。 (此与案达罗、化地同执
  ﹔一六、七) 
  (一四)有中间静虑。(此与一部案达罗同执﹔一八、七)
  (一五)有中有。 (此下三则与东山住同执﹔八、二) 
  (一六)命根非色。 (八、一○) 
  (一七)阿罗汉因谤他宿业有退。 (八、一一) 
  (一八)福业功能增长。(此与王山、义成同执﹔七、五)
  (一九)身语表色同能引思有善不善性。 (此与化地同执
  ﹔八、九) 
  (二○)八正道中正语正业正命三是色法。 (此与化地、
  大众同执﹔一○、二)
  (二一)阿罗汉有退。 (此与犊子、一切有及一部大众同
  执﹔一、二)
  163页
  (二二)四谛渐现观。 (此与一切有、案达罗、贤胄同执
  ﹔二、九) 
  三、说一切有部执      
  (一)一切法有。 (一、六) 
  (二)过去蕴有。 (一、七) 
  (三)四谛渐现观。 (此与正量、案达罗、贤胄同执﹔二
  、九) 
  (四)阿罗汉有退。 (此与犊子、正量及一部大众同执﹔
  一、二) 
  (五)有心相续为等持。 (此与北道同执﹔一一、六) 
  四、一切有中饮光部执      
  (一)过未法一分是有。 (一、八)    
  五、大众部执      
  (一)修道中起五识。 (一○、三) 
  (二)五识是善恶性。 (一○、四) 
  164页
  (三)戒非心法。 (一○、七八) 
  (四)戒得后自增长。 (一○、九) 
  (五)无表色非戒。 (一○、一一) 
  (六)神通能延寿一劫。 (一一、五) 
  (七)受持即是业。 (一二、一) 
  (八)一切业有异熟。 (一二、二) 
  (九)声是异熟果。 (一二、三) 
  (一○)六处是异熟果。 (一二、四) 
  (一一)不善根无间,善根得起。 (一四、一) 
  (一二)缘性决定。 (一五、一) 
  (一三)行由无明为缘,非无明由行为缘。 (一五、二) 
  (一四)有老死非世间法。 (一五、六) 
  (一五)能调伏他心,增益他心。 (一六、一,二) 
  (一六)用眼见色。 (一八、九)
  (一七)阿罗汉断余结未尽,智不如佛。 (二一、三)
  165页
  (一八)佛及弟子有不思议力,成就所愿。 (二一、四) 
  (一九)佛遍在。 (二一、六) 
  (二○)表色是戒。(此下二则与正量同执﹔一○、一○)
  (二一)随眠是无记、无因与心不相应。 (一一、一) 
  (二二)八正道中正语、正业、正命三是色法。 (此与正
  量、化地同执﹔一○、二) 
  (二三)阿罗汉有退。 (此一部大众与犊子、正量、一切
  有同执﹔一、二)
  六、案达罗四部同执      
  (一)一切法是念住。 (一、九) 
  (二)一切法有,三世各住自位。 (一、一○) 
  (三)静虑等中一心多时相续。 (二、七) 
  (四)佛语皆是出世。 (二、一○) 
  (五)唯有贪心得解脱。 (三、三) 
  (六)解脱渐次解脱。 (三、四) 
  (七)第八人 (初果向) 无五根。 (三、六)
  166页
  (八)无想有情生死时有想。 (三、一一) 
  (九)非想非非想界不可说有想。 (三、一二) 
  (一○)断一切结为阿罗汉。 (四、一○) 
  (一一)解脱智自性解脱。 (五、一) 
  (一二)静虑加行入诸胜解所知非实。 (五、三) 
  (一三)一切智无碍。 (五、五) 
  (一四)世俗智不但以谛为所知。 (五、六) 
  (一五)缘他心智显似他心为所知。 (五、七) 
  (一六)有未来智,有现在智。 (五、八,九) 
  (一七)有记别圣闻果智。 (五、一○)
  (一八)决定道是无为。 (六、一)
  (一九)空、四大、五尘及表色皆是有见。(六、七,八)
  (二○)器界及老死是异熟果。 (七、七,八) 
  (二一)圣者无异熟心。 (七、九) 
  (二二)异熟法自相引续。 (七、一○)
  167页
  (二三)色 (之) 界是色法。 (八、五) 
  (二四)无色界有色。 (八、八) 
  (二五)证涅盘者断结。 (九、一) 
  (二六)过未有成就。 (九、一二) 
  (二七)五蕴续生时五作业蕴常起。 (一○、一) 
  (二八)因说「此苦」入苦法智。 (一一、四) 
  (二九)法性法尔,无常亦法尔。 (一一、七,八) 
  (三○)有静虑味着。 (一三、七) 
  (三一)随眠异缠。 (一四、五) 
  (三二)缠任运起。 (一四、六) 
  (三三)色贪色界所摄。 (一六、一○) 
  (三四)阿罗汉积集福业。 (一七、一) 
  (三五)空是行蕴所摄。 (一九、二) 
  (三六)涅盘界是善。 (一九、六) 
  (三七)地狱无狱卒。天中有旁生。 (二○、三,四)
  168页
  (三八)诸佛报身寿量光明各别。 (二一、五) 
  (三九)阿罗汉善心入灭。 (二二、二) 
  (四○)菩萨安忍苦恼,往生恶趣。 (二三、三) 
  (四一)初果向断恶见及疑。 (此下六则与正量同执﹔三
  、五) 
  (四二)肉眼为观方便可成天眼。 (三、七) 
  (四三)色界成就六处,亦有香味触。 (八、七) 
  (四四)色界色贪随缚。 (一四、七) 
  (四五)业与业集异。 (一五、一一) 
  (四六)色法是异熟果。 (一六、八) 
  (四七)身语表色是善不善性。 (此与正量、化地同执﹔
  一六、七) 
  (四八)有中间静虑。 (此一部案达罗与正量同执﹔一八
  、七) 
  (四九)灭谛有择非择二类。(此与化地同执﹔二、一一)
  (五○)得剎那出入静虑,但无越次。 (此一部案达罗与
  化地同执﹔一八、六) 
  (五一)释迦佛值迦叶佛时入决定道。 (此下十则与北道
  同执﹔四、八) 
  (五二)得阿罗汉者成就前三果。四、九)
  169页
  (五三)灭定是无为。 (六、五) 
  (五四)有阿修罗成六道。 (八、一) 
  (五五)随眠无所缘。 (九、四) 
  (五六)见是无记。 (一四、八) 
  (五七)佛一切法无差别性。 (一八、四) 
  (五八)一圣道得四沙门果。 (一八、五) 
  (五九)一切法自性决定。 (二一、七) 
  (六○)一切业决定。 (二一、八) 
  (六一)有和合想成不净行。(此与大空同执﹔二三、一) 
  (六二)四谛渐现观。 (此与正量、一切有、贤胄同执﹔
  二、九) 
  七、东山住部执      
  (一)阿罗汉有无知。 (二、二) 
  (二)阿罗汉有疑。 (二、三) 
  (三)阿罗汉有他胜法。 (二、四) 
  170页
  (四)得定者有言说。 (二、五) 
  (五)道由苦言引得。 (二、六) 
  (六)四谛是无为。 (六、三) 
  (七)欲界但谓五欲。 (八、三) 
  (八)执不死 (涅盘) 见为结。 (九、二) 
  (九)声是心上转变行解。 (九、九) 
  (一○)无如意语。 (九、一○) 
  (一一)无如意身业。 (九、一一) 
  (一二)智与识不相应。 (一一、三) 
  (一三)法欲是无记。 (一三、九) 
  (一四)法欲非苦集。 (一三、一○) 
  (一五)得静虑者见是不系法。 (一四、九) 
  (一六)定中闻声。 (一八、八) 
  (一七)沙门果及道是无为。 (一九、三,四) 
  (一八)转法轮时十二根本智是出世间。 (二○、六) 
  171页
  (一九)有中有。 (此下三则与正量同执﹔八、二) 
  (二○)命根非色。 (八、一○) 
  (二一)罗汉因谤他宿业有退。 (八、一一) 
  (二二)缘起是无为。 (此与化地同执﹔六、二) 
  八、东山住西山住二部同执
  (一)阿罗汉有遗失不净。 (二、一) 
  (二)菩萨前生已得决定道。 (一三、四) 
  (三)入胎即成就六处。 (一四、二) 
  (四)一切法一时遍知,皆无常故。 (一六、四) 
  (五)一切法皆一心剎那住。 (二二、八)    
  九、王山部执
  (一)业报长者必尽一劫。 (一三、一) 
  (二)灭定中得舍寿。 (一五、九)    
  172页
  十、王山义成二部同执      
  (一)法不相摄。 (七、一) 
  (二)法不想应。 (七、二) 
  (三)无心所法。 (七、三) 
  (四)施是心法。 (七、四) 
  (五)施皆有报。 (七、六) 
  (六)阿罗汉无非时死。 (一七、二) 
  (七)一切皆由彼业。 (一七、三) 
  (八)福业功能增长。 (此与正量同执﹔七、五)
  十一、鸡胤部执
  (一)一切行等是灰聚。 (二、八)
  十二、贤胄部执
  173页
  (一)四谛渐现观。 (此与正量、一切有、案达罗同执﹔
  二、九
  十三、化地部执
  (一)正道唯五。(正语正业正命非心法故略﹔二○、五)
  (二)身语表色同能引思有善不善性。 (此与正量同执﹔
  八、九) 
  (三)八正道中正语正业正命三是色法。 (此与正量、大
  众同执﹔一○、二) 
  (四)身语表色是善不善性。 (此与正量、案达罗同执﹔
  一六、七) 
  (五)灭谛有择非择二类。(此与案达罗同执﹔二、一一)
  (六)得剎那出入静虑,但无越次。 (此与一部案达罗同
  执﹔一八、六) 
  (七)缘起是无为。 (此与东山同执﹔六、二) 
  (八)空是无为。 (此与北道同执﹔六、六) 
  (九)世间无五根。 (此与说因同执﹔一九、八)
  十四、大空部执
  (一)胜义谛中僧 (八辈) 无所得。 (一七、六) 
  174页
  (二)僧无所净。 (一七、七) 
  (三)僧无受无食。 (一七、八) 
  (四)施僧无大果。 (一七、九) 
  (五)施佛无大果。 (一七、一○) 
  (六)佛不住此世间。 (一八、一) 
  (七)佛不说法。 (一八、二) 
  (八)有和合想成不净行。(此与案达罗同执﹔二三、一)
  余有北道部执四十则,说因部执七则,不详何部执十三
  则,皆不录。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