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毗昙宗>>正文内容

说阿毗昙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3日
来源:不详   作者:魏善忱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说阿毘昙
  魏善忱
  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95册
  1978年11月出版
  页257-266
  --------------------------------------------------------------------------------
  257页
  今说毘昙略分六义:一、释名。二、藏摄。三、辨宗。
  四、类别。五、部执。六、各论。
  一、释 名
  阿毘昙者,秦言大法也。众祜有以见道果之至赜,拟性
  形容,执乎真像,谓之大也。有以道慧之至齐,观如司南,
  察乎一相,谓之法,故曰大法也(出三藏记第十)。又阿毘
  昙秦言无比法,出自八音,亚圣所述,作之虽简,成命曲备
  ,重徽广济,神要莫比(道标舍利弗阿毘昙序)。无比者为
  无漏法慧为最胜故(翻译名义集)。又为圣人智慧分别法义
  故(四教仪)。此皆旧释阿毘昙义,盖本于分别功德论所释
  。分别功德卷上云:阿毘昙者大法也。所以言大者,四谛大
  慧,诸法牙旗,断诸邪见,无明洪痴,故曰大法也。亦名无
  比法,八智十慧,无漏正见,越三界碍,无与等者,故曰无
  比法也。
  258页
  旧译阿毘昙是俗语(非雅语非梵语,乃印土地方之俗语
  ),正云阿毘达磨。阿毘是增上之义,达磨即法之梵语。解
  释广演一切法义,故云增上。又阿毘达磨亦云对法,对有二
  种﹕一者对观,心境相对之谓,即以净慧心观察四谛之法。
  二者对向,因果相对之谓,即乘无漏圣道之因,感趣涅盘圆
  极之果。法亦有二种:一者胜义法,谓择灭涅盘,以涅盘之
  果,其性是善是常曰胜,有实体曰义,故曰胜义法。二者法
  相法,即通四圣谛,以四谛之理为一切诸法之性相,故名法
  相法。此中对观者对法相法,对向者对胜义法(参俱舍论卷
  一)。又阿毘达磨之体有二:一、胜义阿毘达磨,无漏慧根
  以为自性。二、世俗阿毘达磨,兼及有漏三科所摄、余资粮
  等(参大毘婆沙论卷一)。是则阿毘达磨包括分别决择有漏
  无漏一切慧论。婆沙所释尚有多种,此不俱引。
  二、藏 摄
  自来佛教圣典,或分为声闻与菩萨二藏,或分为经律论
  三藏,或分为经律论杂之四藏,或分为经律论杂禁咒之五藏
  。此中二藏为大乘家所说,四藏为大众部及譬喻师所说,五
  藏为密教所说,其说皆属后起。唯三藏之说,传说最古。但
  此三藏(素怛览、毘奈耶、阿毘达磨)中,阿毘达磨一藏,
  在原始佛教与最初结集,是否即与素怛览、毘奈耶之二藏,
  并传平列,占有同等地位。质言之最初结集时,经律之外,
  有无阿毘达磨一藏,此一问题当为我等所最应注意。据中阿
  含,世尊责优
  259页
  陀耶曰:汝致诘阿毘昙乎﹖又传说佛在世时,舍利弗、目犍
  连、迦旃延,各有造论(相传异门论为舍利弗造,法蕴论为
  目犍连造,施设论为迦旃延造),似乎阿毘昙于佛在世时,
  即认为一种课程。但至佛灭结集法藏之时,有谓有阿毘昙者
  ,有谓无阿毘昙者,其说极不一致。如龙树智度论、玄奘西
  域记、真谛部执论疏咸谓大众数有千人,所集之法昙磨毘奈
  耶之外,加阿毘昙为三藏。诵毘昙者,龙树则谓是阿难陀,
  玄奘传为迦叶,真谛传为富楼那,虽所传异词,要皆主三藏
  之说。若南传则不然,善见律Samantapasadika但传四阿含
  ,与小阿含之经藏结集,洲史Dipavamsa但传经藏与律藏之
  结集,据近代研究,当时结集,汇佛说九分数而为阿含,演
  佛戒本而有毘奈耶,仅得此两类,至阿毘达磨,为渐次发达
  ,经久成为独立一藏,始加入经律之中,遂有三藏之目。日
  人境野哲佛教史纲有曰:
  经律论三藏之区别由来久矣,然此等区分,绝非第一
  结集时所应有。何以言之﹖经藏之诵出者阿难,律藏
  之诵出者优婆离,自来古籍所流传,大概相同,然论
  藏之诵出者谁耶﹖或云迦叶,或云阿难,或云法藏律
  藏之外无论藏之诵出者;毕竟第一结集之时,唯法与
  律,此外未闻有结集者。……佛既不无说论之传说,
  然今日无存,不足征信。又佛弟子中,亦或有说论,
  以解释佛之说法者,……故论藏之为解释的,多成于
  后世人之手,或成于佛以外之人,随之而有三藏之名
  称,若在第一结集之时,则可信其无也。
  260页
  观境野此言,则南传洲史说,比较为翔实可信,主三藏者不
  足取也。于以定阿毘达磨一藏,确为第一次结集所无,迟至
  于二三给集,及第四结集,始渐行加入,而有三藏之名称也
  。
  三、辨 宗
  依三法印,抉择法门,分别法相,是名阿毘达磨(皆为
  佛弟子所说)。十二分教(十二为后加,然传说甚古),世
  尊自广分别法义,则是邬婆第铄(此为佛说)。其后弟子,
  标释研寻,解释法义,亦乞邬婆第铄(此一部份为佛弟子说
  )。又诸圣弟子已见谛迹,依自所证,无倒分别诸法体相,
  以之研究经文,宣畅宗要,是名摩怛履迦(多佛弟子说)。
  昔在天竺,此三者体各有别,不容混淆。自大乘崇扬智慧,
  特重视摩怛履迦,于是依摩怛履迦释经,而概邬婆第铄(参
  瑜伽论八十一),又以此摩怛履迦,亦名阿毘达磨(参显扬
  论卷十二)。遂致阿毘达磨蔚为法藏,凡大小慧论,皆纳于
  中,其实摩怛履迦可包阿毘达磨,而阿毘达磨绝不能包括摩
  怛履迦,如六足论之性质多属摩怛履迦,纯粹为阿毘达磨者
  ,惟一品类足论而已。只以婆沙师推崇六轮,辅翼发智,故
  皆冠以阿毘达磨字样。大乘之互名如彼,婆沙师之通融又如
  此,致后世不详其体制也盖巳久矣﹗
  四、类 别
  261页
  龙树大智度论,分解释佛语之籍为四类﹕一、身义毘昙
  ,即发智毘婆沙论。二、六分毘昙,即六足论。三、舍利弗
  毘昙,佛在世时舍利弗作。四、□勒,佛在世时磨诃迦旃延
  作。据吾人所知者,身义与六分,皆为有部毘昙,而龙树分
  为二类者何也﹖论曰:迦旃延婆罗门道人,智慧利根,尽读
  三藏,内外经书,欲解佛法,作发智经八干度。……后诸弟
  子,为后人不能尽解八干度,故作鞞婆沙云云。既曰婆罗门
  道人,又曰欲解佛法,再曰后诸弟子,似对身义毘昙,致不
  满之词,意者龙树乘有部之弊而弘空,对有部含轻菲之意,
  故其言也如此。其言六分毘昙曰:分别世处分,此之一是目
  犍连作;六分中初分八品,四品是婆须密菩萨作,四品是罽
  宾阿罗汉作;余四分是诸论议师作,曰目犍连,曰婆须蜜菩
  萨,曰罽宾阿罗汉,曰诸论议师,虽系据人而言,却有几分
  崇敬相信之意,然婆须密何尝非有部论师,罽宾何尝非有部
  盛行之地,而其语意,遽然与论身义毘昙另一格调,或者六
  分毘昙,在龙树以前,不独为有部所宗(其中传说,有佛时
  舍利弗、目犍连等所造三论,或在早不止为有部所宗),故
  龙树分而论列欤﹗至舍利弗毘昙,在阿毘昙中资格最老,出
  三藏记第一,有佛以身子五法为大阿毘昙之传说,考其旨格
  ,亦与后出毘昙有异,当为最古一种毘昙,吉藏三论玄义,
  说毘昙有六类:一、佛说,二、舍利弗论,三、迦旃延论。
  足见舍利弗毘昙,不与有部后起之毘昙并论,由来已久,宜
  乎龙树之另为一类也。□勒(旧作□勒,秦言箧藏也。梵文
  原名作Pitaka,应是□勒之误)、勘丽藏智论(日本缩刷藏
  经,往十八页)、有□勒广此诸事,以类相从,非阿毘
  262页
  昙之句,又智论第十八云﹕一者□勒门,二者阿毘昙门,三
  者空门,问曰云何□勒﹖……答曰□勒有三十二万言。……
  其中有随相门、对治门等种种诸门,则□勒与毘昙虽此并举
  ,而其体性迥乎不同,日人木村阿毘达磨之研究,依荻原云
  来之说,以□勒为南方毘昙,未免误会也。
  于龙树所论三类毘昙之外,尚有南方所传三类毘昙,
  (一)Dhamma Sangani;(二)Vibhanga﹔(三)Dhatu
  Kataha;(四)Yamaka﹔(五)Patthana;(六)Puggala
  ponnatti﹔(七)Kataha Vattha。似与印土学说关系较疏
  ,故龙树未论及之。
  又在龙树之后,有拘摩逻罗多所著诸论,及其弟子诃黎
  跋摩,所著成实论,其说皆界乎大小乘之间。至世亲之俱舍
  论,与众贤之顺正理论,则有部最后之尾声也(二论虽宗婆
  沙却出新意)。此数者大小乘过渡之著作,以其晚出在龙树
  之后,故智论亦不论及。
  由上所说,龙树所论毘昙有三类,未论者有两类,今试
  以先后次第表明如下:
  ┌舍利弗毘昙┐
  ┌最早┤ ├─┐
  │ └南方毘昙─┘ │
  │ ┌异门论┤
  │ │ │
  │ ├法蕴论┤
  263页
  │ ├施设论┘
  │ ┌六分─┼识身论
  │ │ ├品类论
  │ │ └界身论
  毘昙┼后出┤
  │ │ ┌发智论┐┌俱舍论─┐
  │ └身义─┤ ├┤├┐
  │ └婆沙论┘└顺正理论┘│
  │ │
  │ ┌交涉┐ ┌经部论┐ │
  └晚出┤ ├─┤ ├─────┘
  └大乘┘ └成实论┘
  附注:日出论者在佛后百年与八百年后,弘经部之拘摩逻罗
  多别是一人,已经近人考定。
  五、部 执
  我国研究小乘分部者,多以宗轮论为依据。无论该论为
  婆沙师说,偏于一家之言,不足尽信,即该论分派,纯以学
  说异同而裂出,亦恐未必得最初分部之真相。考文殊师利问
  经,分别各部称部主为律主,出三藏记第三,有律分五部律
  分十八部之记录,是则当初分部,与律学有关,殆
  264页
  无疑议。以情势而论,佛灭度后,各弟子分处领众,散在各
  地,授受法律,不免互有同异,以致展转而起变化,遂渐趣
  分派。吾侪观佛灭后百年,吠舍离结集,七百比丘断定跋耆
  Vajji 十非法事(觉音 Buddhaglosa 释毘奈耶,及真谛部
  执异论疏),可知在百年时,为律的争执时代,亦遂开分部
  之端。不久大天即唱五事之异说(事载婆沙百九十八卷,虽
  未叙年代,然至早当在律结集之后),上座大众二部之分裂
  ,于是确定。由此迄于二百余年,波咤厘子城之论藏结集(
  参论事论 Kathavattuppakarna), 其间因分部而起异说,
  因异说而又分部。乃至三百年中,阿毘达磨之制作即日见其
  多(参木村阿毘达磨之研究)。据吉藏三论玄义云:佛灭度
  后,迦叶以修多罗付阿难,历末田地、舍那婆斯、优婆倔多
  、富楼那、寐者柯,至迦旃延尼子,二百年来无异部。……
  从迦叶至掘多正弘经,从富楼那稍弃本弘末,故正弘毘昙,
  至迦旃延大兴毘昙,上座弟子见其弃本弘末,四过宣令,遣
  其改宗,遂守宗不改,上座弟子移住雪山避之,因名雪山住
  部。其留者则名萨婆多部。由此观之,二百后渐为学说分执
  时代,亦即毘昙发达之初期也。
  此后佛徒盛行讨论其哲学问题,毘昙之学陵过经律。唯
  以意见与解释之不同,遂形成十八部之分裂(真谛部执异论
  、义净南海寄归傅,及洲史 Dihavamsa、大史Mahavamsa 皆
  说小乘分十八部,盖古说也)。其派别源流,我国旧传四说
  ,锡兰旧传一说,西藏旧传八说,其间不免有偏袒自宗,颠
  倒先后之弊。吾人欲于今日一一考其同异之故,穷其派流之
  源,不唯不胜其烦,抑且为甚难之事。然吾人所
  265页
  敢断言者,当时除一部份保守的戒律主义家之外,其余之分
  派,完全以分执阿毘达磨而论其趣。如分派之部数,旧传与
  新传不同,南传与北传不同,所以然者各部随时变更,屡有
  分合故也。由异解一阿毘达磨故分,由共宗一阿毘达磨故合
  ,此亦一定之理。其分合之大势,今日可得而知者,如北方
  大众部末流与余部合为外别论者(参木村说分别论者与部派
  之所属),南方大众部末派又裂为案达罗各派(参论事英译
  本Points of Controversy. P.5),其后又成为四大宗之对
  峙(义净南海寄归传卷一),即以此而论。若谓各派各自有
  其毘昙,证之现存典籍实觉不足。因现存典籍中,除萨婆多
  一派毘昙外,仅余舍利弗毘昙。舍利弗毘昙虽传来甚古,然
  为分别论者所宗。故有谓大众各部皆宗此书(阿毘达磨之研
  究),又有谓有部以外其余各派皆同此书(吕秋逸阿毘达磨
  论)。据古来传说,犊子部诵此毘昙(大智度论),由犊子
  部分出之法上部、贤冑部、正量部、密林山部,亦皆释此毘
  昙(宗轮论述记),可见舍利弗毘昙在各部应用甚广。不过
  所释乖异,遂尔分部,智论以之列为一类良有以也。按晚出
  各部,共享一种阿毘达磨,尚在情理之中,若大众部另有根
  本阿毘达磨(慈恩传卷四,载玄奘法师从苏部底、苏利耶二
  僧学大众部阿毘达磨,此可为大众另有阿毘达磨之证),及
  后出经量等部之著作,其不传者亦当有若干也。又南方所传
  七分毘昙,经近年学者之考证,谓亦由舍利弗毘昙推演而出
  。然在欧西学者,皆早认为上座部根本毘昙,胥在于是矣﹗
  兹就上论略列如次:
  266页
  (一)身义毘昙┐
  ├有部宗之
  (二)六分毘昙┘
  ┌犊子等部↘
  (三)舍利弗毘昙┤ 宗之
  └大众等部↗
  (四)七分毘昙──南方上座部宗之
  (编者按﹕本文共有六节,第六节「各论」,原刊「微
  妙声」第四期中脱漏,第五、六期中亦未见续补,是一遗憾
  ﹗但为珍惜当时研探「阿毘昙」之文献,虽未完善,然片鳞
  只字,亦有其可贵处,乃特予选入。)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