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佛教漫谈第二讲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嘉实: 又到了佛教音乐漫谈节目了,上次节目田青老师谈了很多佛教音乐方面的知识,尤其是佛教对中国音乐的影响,其实它的影响是很广泛的,田青老师举了好多例子,比如佛教作为一个“活化石”,像一个“冰箱”这样很生动的例子,谈了寺院文化对保留中国文化遣产起了巨大的作用。我们所听不到的很多东西,在那儿保存了下来,但由于我们很多人对佛教知识了解很少,所以对庙里的演奏、音乐,好像看热闹、“赶庙会”一样,热闹一阵就过去了,岂不知里面有很多深刻的知识,这次,请田青老师继续为我们讲解这方面的知识。
  看来佛教本身,自传入中国以来,一直与音乐有着紧密的联系,也就是音乐一直伴随着佛教的各种仪式呀、庆典呀,所以我就想问问田青老师,佛教音乐的历史究竟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是不是跟佛教一起兴起的?进入中国以后,是什么时候开始发展起来的?
  田青: 你提的这个问题,也是我刚开始研究佛教音乐时所接触的、也是首先想解决的问题。佛教是一个外来的宗教,是从印度传来的,这是大家都知道的。第一个问题,现在的佛教音乐里面是否也有外来的东西,也像佛教一样,是从印度传来的东西。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有几种不同的说法,不过大致是在公元前。佛教音乐的起源呢,有两种不同说法,第一种,是很大胆的一种说法,说佛教音乐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前,就已经传入中国了。持这种说法的人,是从《汉书》上看张骞出使西域得知的,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带回一首曲子《摩诃兜勒》,据有人考证,《摩诃兜勒》就是一部佛曲。不过有学者提出不同意见,说当时张骞从西域回来,不像我们现在想象的衣锦荣归,他几乎是差点丢了性命,是逃出来的。那时是公元前二世纪,那个时候,当然不可能有磁带或 CD盘,一般来说也没有乐谱。所以很难想象以当时那种情况能把一首大的曲子完整地带回来,所以这种说法还有待考证。
  第二种观点,一般接触佛教音乐的人都能知道,佛教书籍上记载,说曹植在鱼山制梵,大家都很熟悉曹植的《七步诗》,很有名的。佛教的书认为,曹植就是中国佛教音乐的创始人,是梵呗的创始人。这种传说流传很广,不仅在中国佛教书上是这样,在日本也是一样。日本的《大藏经》里面有几部关于佛教音乐的书,其中有《鱼山私钞》、《鱼山声明集》,就是把所有佛教音乐的唱颂,都称为鱼山或鱼山呗,就是把曹植在鱼山创作梵呗的故事当作一种信史。
  嘉实: 学术界是不是持这种观点的居多 ?
  田青: 学术界对这个问题没有展开过充分的讨论。不过,也有学者对此提出过疑问。我是持这种观点的,曾有一位学者写文章反驳过我,我们的分歧主要是对史书上记载曹植在鱼山创作梵呗时一句话的理解不同,是慧皎的《高僧传》里面说的,说曹植在鱼山:“传声则三千有余,在契则四十有二”,我曾经写过文章,谈到过“契”字,就是“契约”的器,那么,“传声则三千有余,在契则四十有二”是什么意思呢?,三千声我认为就是三千首曲子,“契”就是刻录下来,记下来,也就乐谱的意思。这位学者就反驳我,他有一理由,他考证过曹植在鱼山没呆多少年,又去世的很早,不可能创造三千多首曲子。当时,我也觉得他的反驳很有力,因为我也是学作曲的,我现在写一首曲子都很难,何况三千首呢。不过后来我想想,不是不可能的,借用佛经里的“不可思议”这个词,有很多事是不可思议的。我不可能,你不可能,不见得别人也不可能。对曹植创曲三千首持怀疑态度的,我奉劝他们去看一下莫扎特的传。莫扎特也是三十多岁就死了,死的很早。莫扎特创作的交响乐、歌剧,还有很多其他类型的曲子,有多少呢?光歌剧就二十二部,交响乐四十九部,各种乐器的协奏曲四、五十首……一个歌剧里有多少个曲子呀,要按单个算的话,莫扎特写的曲子总数会有好几万。有时啊,历史上的事是不好说,所以呢,他有他的看法,我有我的看法。今天我就学术界认可的观点谈一谈,我也不强调我的这个观点……。
  嘉实: 你说的确实很有意思,这也是大家很想知道的事情。如果张骞去印度,在佛教没有传入中国之前,就带回了佛乐。从现在听这些佛乐也听不出印度味来,那么有没有这种可能,佛教是传来的,但佛乐是滋生在中国的这边的。有这么一说呀,说佛经还存在,但梵音无存了。
  田青: 对、对,你说的对,你说的这句话是梁代的一位僧人慧皎在《高僧传》里面的一段论述,说“金言有译,梵响无授”。过去的很多音乐学家,包括我的导师杨荫浏都从这句话得到一个结论:佛乐没有从印度传进来。其实,历史上有很多记载,说印度、西域的僧人到中国来,传授了一些印度或西域的佛教音乐。但中国文化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包容性和融合性。任何一一种文化,只要到中国来,都要化成中国的东西。
  嘉实: 变成我们自己的,也就是中国化了。
  田青: 包据现在,你像在北京吃肯德鸡,我相信也是中国味,也不是什么别的味…
  嘉实:也就是说,你不能因为佛教音乐是中国味的,就否定有从印度传入的可能 ?
  田青: 对。不光是佛乐,就是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也有在中国华化的过程,像现在的中国佛教就与印度佛教不同了。尤其是禅宗、净土宗,这些产生于中国的宗派,与印度佛教已有很大不同。特别是禅宗,是最好的代表,它完全是在中国的土地上产生的。还有呢,我就想讲一讲东晋时候,有一种唱导制度。就是当时的唱导师 (出家人)用唱和说相结合的方式把老百姓听不懂的佛经讲给大家听。它编上压韵的词,配上音乐,听起来就比较容易。东晋的唱导制度发展到唐代,就有了俗讲,俗讲在唐代是非常兴盛的一种艺术形式。不仅出家人,就是俗人,在家也有俗讲。从东晋的唱导,唐代的俗讲,到明清时的宝卷,以及近代的弹词,是一脉相承的。俗讲实事上就是说唱形式,唱一段,讲一段,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说唱艺术的前身。讲到唐代,唐代的佛乐是最兴盛的。那个时候的音乐已基本上华化了。当时有一首诗这样写到:“街东街西讲佛经,撞钟吹螺闹宫廷”。就是从宫廷到民间,佛教音乐非常盛行。宫廷里面燕乐很著名,《九部乐》、《十部乐》里面很大部分是佛乐,这里,我要加一句,因为讲到佛教音乐的历史,唐朝之前,梁武帝在佛乐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他在位49载,做了很多事情,其中在音乐上最重要的一件。就是他所谓的“名为正乐,皆述佛法”。就是在正乐的时候,在制定梁代音乐的时候,他写了十部佛教的音乐,加进《雅乐》里面去,所以中国的宫廷音乐,从梁代以后,就有了佛教音乐。
  嘉实: 由于皇帝本身喜欢,亲自作乐。
  田青: 对。到了唐代,《十部乐》里面有了很多佛乐,比如《龟兹乐》、《疏勒乐》。民间更是这样。当时长安的戏园大部分都在寺院里。不仅老百姓喜欢天天到里面去听出家人俗讲,甚至就连公主也都去听。当时非常盛行俗讲,在寺院里面,佛教的赞呗也已华化了。唐代时,有一位日本和尚叫圆仁,到中国求法,回日本以后写了一部《入唐求法巡礼行记》。里面就记载了他在山东赤山院,听当时新罗,也就是朝鲜的僧人在中国的佛教寺院里面做法事,里面就讲到他们以“唐风”,就是按照唐代的风格,用唐语所唱的“戒香、定香、解脱香”。《戒定真香》这个梵呗一直流传到现在,我们可以想象这个梵呗在唐朝,也就是从圆仁听到的时候已经存在了。
  嘉实: 那么这个乐曲一直还保留下来?
  田青: 对,像这种的梵呗,所有的中国和尚都会唱。
  嘉实: 啊?!那么这首曲子名字叫什么?
  田青: 叫《戒定真香》。
  嘉实: 哪几个字?
  田青: 戒就是戒律的戒,定是禅定的定,真假的真,香炉的香。
  嘉实: 哦,《戒定真香》。
  田青: 这首曲子,一般在上香,或初一、十五上晚课的时候唱。下面就听听这首曲子。
  (放《戒定真香》音乐)
  嘉实: 唉,田青老师,听起来这首曲子很熟悉,有时上寺院都能听到,我有一问题想问,就是他们现在演唱的方法、曲调是不是从唐朝那个时候沿袭下来的?中间有没有改动?
  田青: 你问的这个问题,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从曲调上讲,它既和现在的中国民间音乐不同,又和印度的不一样。也就是说你在中国民间音乐里找不到和它相似的东西,所以我相信这个曲调是唐代就有的,它很有特点。我有一个论点,就是空间上的一致性,可以证明时间上的延续性。这首曲子,从五台山到峨嵋山,从南到北,甚至到台湾、新加坡,所有汉传佛教的僧人唱的都是一个调子,其中有很小的差别,但大体上都是一样的。我觉得空间上、广大地域里流传的一致性,能证明时间上的延续性,我相信这些曲调是从唐朝沿袭下来的。
  嘉实: 那就是可以证明它是真化石?
  田青: 对,这些曲调是很古老的。但是,要说唐朝时的唱法是不是这样,我认为不是这样。因为中国佛教音乐的唱念,典籍上叫“雷音”、叫“海潮音”,所谓“梵音海潮音,胜彼世间音”。是类似海潮的声音, 雷的声音。我们现在听到的声音和唐朝时的恐怕有变化。我可以给你放一段日本的声明,日本的声明是从中国传入的,它很好地保留了原来的样子,声明的唱法不但跟西藏的喇嘛一样,而且,除了汉传佛教外,几乎所有佛教唱念的发声方法都是一样的,比如韩国,都是声音很低沉,发音的位置比较靠下,用丹田气,胸腔共鸣,不象我们发音那么靠前。声明的唱法就像雷声、海潮音一样,这实际上是唐风,我们可以听一段日本声明。
  嘉实: 那好。
  (放日本声明音乐)
  嘉实: 田青老师,我听着这段音乐,很像以前我听到过的日本雅乐团到中国演奏的雅乐、唐乐。
  田青: 对,日本在之方面很好地保留了中国的一些古代的东西,但我们中国的学术界、音乐界对日本保存的一些中国古代的音乐究竟是不是唐代的音乐,是有不同的看法。但我认为,从声明的唱法来看,更比我们更接近于唐代的唱法。那么,我的观点是,现在我们这些唱念,大部分是明、清时代形成的一种风格。明清的时候呢,正是我国戏剧音乐空前繁荣的时候,从昆曲,一直发展到后来的皮黄(就是现在的京剧)。都是当时的各种地方戏,因为明、清时代是戏剧音乐的天下,戏剧音乐这种唱法,发音的方法,影响了中国佛教音乐。
  嘉实: 就是刚才你说的发音比较靠前的那种方法。
  田青: 对,它实际上发音很像昆曲,所以我始终怀疑,它是受戏剧的影响。那这里我要讲,到了明、清,尤其到了近代以后,佛教音乐非常通俗化、大众化,深入到民间的各个角落。而且和地方上的民族的器乐曲结合起来,比如五台山的佛乐,就非常有特点。甚至影响了整个山西的吹管乐。
  (放吹管乐)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