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律宗>>正文内容

戒幢佛学研究所办学方针的思考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济群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以佛学院的方式培养人才,佛教界已经走过将近一百年的历史了,事实证明这种方式并不十分理想。作为戒幢佛学研究所的办学和人才培育,是走教界现成办学的路子,还是另辟蹊径?我与本所的几位副所长及其它法师多次商量,总结了长期以来佛教界在办学中存在的不足,提出本所办学的一些想法,经过一年多来的实践,使之不断得到完善。在原有理念的基础上,提出以下九点:


一、集中式的开设课程

  目前,多数佛学院都采用灌输式的教育模式,课程安排得非常紧密,学员只能被动地接受教育,一门课程结束后,所学内容尚未消化,又换了另一门课。学员整日忙于听课、应付考试,既不利于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又没有整块时间用来思考问题。而有关佛学的课程,每一门内容都非常丰富,如果没有较为完整的时间,学员无法在短时间内进行消化吸收。
  有鉴于此,本所在教学中采取了集中式的教学方式。每学期安排四、五门佛学专业课作为重点课程,并采用集中式的安排,使每门课都有相对独立的时间。为保证学习质量,佛学专业课通常安排在周一至周五上午的黄金时间,根据课程份量在三、四周内修完,文化基础课穿插其间。
  专业课的授课,除课堂教学外,再由教师根据课程内容提出重点,指导学员查找相关资料,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然后组织课堂讨论,在相互交流中取长补短。最后,由学员根据自己的学习心得撰写论文,作为该课程的考核成绩。


二:教学与研究相结合

  一般的佛学院也像社会的综合性大学一样,安排的课程总是又多又杂。学员通过几年学习,虽掌握了不少佛学知识,但往往是支离破碎的,缺乏系统的认识,更谈不上深入的研究。所以,在僧教育恢复后的十多年来,各地佛学院虽然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学员,但真正能够学有所长,既有研究能力又能走向社会弘法的却凤毛麟角。
  学员的综合能力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培养起来,本着这一目的,本所将在研究生教学阶段将教学与研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研究所既是教学机构,也是研究机构。
  佛教教育和制度建设是当前教界面临的两大问题,它们的健康发展直接关系到中国佛教的兴衰存亡。本所结合自身律宗道场的传统,将“中国佛教制度史”的研究作为本所重点课题和发展方向。邀请教界法师和有关学者共同加入到这一研究队伍中,同时,在未来研究生的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中国佛教制度史”的课程,并要求学员在教师指导下制定研究计划。首先,收集学术界长期以来对制度史的研究成果,编出论文索引,再结合与制度史相关的戒律、清规、僧制,作进一步的整理工作,进而对“中国佛教制度史”进行深入细致的专题研究。旨在继承佛教优良传统的基础上,规划出一套完整的、适合当今社会的佛教制度。教学与研究的结合,既能培养学员独立的学习和研究能力,又能使师生双方教学相长,在相互切磋和探讨中产生研究成果。


三:学分制的管理与免修

  研究所以学分管理制作为学员学习考评的重要依据。课程设置分佛学专业课和基础文化课,预科生两年课程共计87个学分,学员取得这些学分才能毕业。
  其中,有佛学专业课、文化基础课、周末论坛、社会实践。每门课分别为5分、4分、3分和2分,学员达到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并通过考核即可获得相应学分。一学期内有两门以上课程没有取得学分,或连续两学期没有达到规定学分,由正式生降为旁听生。
  对于本科毕业,在校期间已完成该课程学习的学员,可申请免修并给予规定学分。如通过大学四级英语考试可免修英语,中文系毕业生可免修古代汉语,其它课程依此类推。已达到或超过该课程学习水平但没有正式文凭或证书者,经任课老师批准可不参加该课程学习,但必须通过考试才能取得学分。根据佛学研究的特点,部分文化基础课(如外语、马哲)可申请免修,以便将更多精力用于专业学习,但学员应在教师指导下,制定并完成相关研究课题,以专业研究成果来弥补免修学科的学分。
  预科两年是基础教育阶段,这一阶段也是淘汰的阶段,经过两年的了解,我们才能看出学员今后的发展方向。而文化基础课的设置是为了全面提高学员的文化水准,有了相应的学术能力,将来才可能对佛学进行深层次的研究。


四:周末论坛

  佛法在弘扬的过程中,非常重视思辩能力的运用。佛陀所具足的四无碍智,包括了词无碍、义无碍和辩说无碍。在佛教发展的过程中,龙树、提婆、无著、世亲等高僧大德,无不以无碍的辩才著称于世,他们对佛法甚深教理的阐述和弘扬,使得佛教在印度历史上发出璀璨的光芒。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佛教教理大多建构在逻辑思辩的基础上,无论是中观的辩证法,还是唯识的因明学,都拥有严密的理论体系,也正是由于这一点,才使佛法在弘扬过程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并为人们广泛接受。
  随着佛教的传播,这一优良传统也得到了继承,如西藏流传至今的辩经制度,作为僧人的必修课,造就了一代又一代出色的僧众和弘法人才。因此,研究所在教学中,也致力于佛教思辩传统的发扬,以“周末论坛”配合专业课教学。
  讨论内容由任课老师根据学习重点事先布置。论坛的讨论将采用抽签方式选择论主,而由全体学员自己投票的方式计分。每次由二、三位同学作重点发言,其余学员可针对他们的论点、论证提出补充看法,或发表不同意见。立论者应针对大家的意见给予回应,直到问题澄清。
  通过思辩,可以激发学员的思维能力,培养学员的表达能力;通过思辩,可以引发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大家深入认识学习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思辩,也可以活跃教学气氛,促进师生间的相互沟通和交流。实践证明,“周末论坛”是一种很好的辅助教学方式,对学员思辩能力的提高大有益处。


五:升降有序的淘汰制

  在一般的佛学院,学员入学后就如进了保险柜般稳定。因此,很多学员在佛学院的几年是混过来的,而同时,教界一些出色的僧青年或居士却缺乏正当的求学途径。所以,我们希望研究所向更多的人敞开,以成就那些真正想学而又能学的人,也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和造就人才。
  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本所建立了升降有序的制度,同时招有正式生和旁听生,但两者的性质不是一成不变的。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将对学员进行全面考核,每学期两门课不及格,经补考依然不能通过者,由正式生降为旁听生;而旁听生若各科都能取得良好成绩,也可升为正式生。除学习成绩外,操行也是考核的重要因素,研究所不仅要训练学员的学术能力,更着眼于健康人格和宗教情操的造就。学习期间,学员如果不能跟上寺院的宗教生活或品行恶劣,也将降为旁听生,乃至退出研究所,以确保研究所的整体素质。
  从管理上来说,升降有序的制度是保障研究所教学质量的有力手段。学员若想在研究所长期学习,就必须努力学好每门课程,同时认真遵守研究所和常住的制度,否则就面临被淘汰的可能。这一奖惩分明的制度既能调动学员的主观能动性,又在一定程度上使他们有相应的危机感,从而激发他们自强不息地努力。


六:自新大会

  人格必须通过不断的反省和忏悔来完善,孔子的“吾日三省吾身”正说明了同样的道理。人非完人,孰能无过?忏悔作为人格的清洗剂,可以帮助我们纠正行为上的偏差,改正生活中的过失。
  几乎所有宗教都非常重视忏悔的作用,在佛法的修行中,忏悔更是必不可少的。丛林中的布萨制度,就是比丘修行生活的重要内容。布萨是以戒律来检查自己的身、口、意三业,一旦发现犯戒的行为,或起心动念的不如法,就及时进行忏悔,使自己始终保有清净的人格和健康的心态。
  作为佛学教育的组成部分,研究所也以忏悔自新来培养学员的宗教情操。配合丛林的布萨,每半月举办一次“自新大会”,组织学员诵戒,在庄严而隆重的宗教仪式中启发学员反省半月以来的思想行为,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从而达到自我完善的目的。


七:相应的禅修及丛林生活

  佛教之有禅定,犹如基督教之有祈祷,是修行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方式。离开禅定,三藏十二部典籍就会失去生命力。当年,佛陀正是在菩提树下通过禅坐而见性成佛,在佛教的基本修学法门--三无漏学中,禅定是其中的关键;菩萨所奉行的六度,同样将禅定作为修学项目之一;至于对真理的证悟,更离不开禅定的帮助。所以说,三乘圣者的成就都是建立在禅定的基础上,由禅定安住身心,由禅定成就种种神通,由禅定开发无漏智慧,由禅定成就世出世间一切功德。
  研究所以培养住持佛法的人才为己任,因而,将禅修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教学实践中。在课程设置上,为学员们安排了有关禅学著作的导读,包括小乘的禅观及大乘的禅宗典籍,使学员能够具备相应的理论基础;在具体修持中,要求学员严格遵照丛林生活规范,通过上殿、过堂、经行等如法的生活使身心得到安住。同时,每周安排三次固定的禅修活动,由法师指导学员通过禅坐来调节身心。并计划于每年冬季邀请国内外在禅学方面有修有证的大德组织“禅七”,集中训练学员们的禅修能力。使学员能够学修并重,通过理论的学习来指导实践,又在实践中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的认识。


八:参与适当的弘法活动

  从佛教的发展来看,需要的不只是学术人才,更包括弘法人才。道在人弘,弘法人才的培养直接关系到佛法的兴衰。佛学院的教学应结合佛法弘扬的实际情况,把多种人才的培养落实到教学过程中。
  学佛不仅是个人的事,还要进一步利益众生,因此,弘法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参与适当的弘法活动,使学员有机会接触现实的社会人生,才能时时不忘自己的使命。在接触信徒的过程中,会遇到形形色色的问题,需要我们用佛法的智慧去解答、去引导,就会使学员在实践中认识佛法的意义和作用。如果一味埋首于书本,完全不接触社会,就容易将佛法当作哲理式的说教,进入学术研究的象牙塔,久而久之,使所学的佛法和现实人生严重脱节,不知学佛的究竟意义是什么。难怪许多从佛学院走出来的学员信仰单薄,道心不坚固,理论固然掌握了一些,就学佛的目的来说,却是本末倒置了。
  因而,本所将参与弘法活动作为教学的组成部分。本所设有弘法部,在戒幢律寺的弘法讲堂及下院定慧寺的“定慧弘化中心”,每周定期开设弘法讲座,向信徒普及佛法知识,宣讲正信佛教。目前,讲座基本由本所的法师学者担纲,并挑选品学兼优的学员共同参与。学员在法师指导下选择讲题,在编写提纲、寻找素材到登台说法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完善演讲风格,为将来走向社会弘法奠定扎实的基础。


九:参访行脚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人才的造就不是通过课堂教育就能完成的,还要借助于生活的磨练。佛陀出家伊始,为寻求真理而遍访印度九十六种外道;善才童子的五十三参,也是我们修学佛法的典范;在中国,古德们为参禅悟道踏遍千山万水,为我们留下了“八十犹行脚”的佳话。 
  在今天,我们同样要继承先贤宝贵的修学经验,使之在现代佛学教育中继续发扬光大。本所将适当组织学员徒步行脚,朝拜名山古刹,参访高僧大德,通过这一活动启发并坚定同学们的信心道念,并在锻炼体力、磨练意志的同时,加深对自然的领悟,培养超然的出世心态。



   2001年春季于阿兰若二处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