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译佛经中的弥勒信仰--以弥勒上、下经为主的研究
一、序论
由于弥勒(Maitreya)在佛经中,常以“未来佛”的姿
态出现,也由于弥勒具有某些平易近人而令人喜欢的特殊性
格,因此,当这些经典被译成中文之后,弥勒的信仰即盛行
于中国。
弥勒信仰的盛行于中国,可以从两魏南北朝到隋唐间的
几件事情看出来:(1) 许多当时具有影响力的高僧,例如
晋.道安(西元314~385)、唐.玄奘(西元606~664)等
人,都笃信弥勒(注1);(2)隋唐前,为数甚多的
─────────────
* 本文乃在国家科学发展委员会辅助下所完成。计划名称:
北朝至宋代弥勒信仰之流变及其影响。计划主持人:陈华(
国立清华大学人文社会学院历史研究所)。其他参与者:黄
敏枝、古正美、何湘妃(以上皆清华历史研究所)、李玉□
(故宫博物院书画处)及笔者。另外,本文撰写期间,承蒙
李玉□博士借阅资料,特此志谢。
───────
注 1:梁.慧皎,《高僧传》卷五,〈释道安〉传,曾说:
“安每与弟子法遇等,于弥勒前立誓愿生兜率。后至
秦建元二十一年正月二十七日,忽有异僧,形甚庸陋
,来寺寄宿,寺房既迮,处之讲堂。时,维那直殿,
夜见此僧从窗隙出入,遽以白安。 ...... 安请问来
生所往处,彼乃以手虚拨天之西北,即见云开,备睹
兜率妙胜之报。 ”(引见《大正藏》卷 50,页 353
,中~下。)可见道安笃信弥勒,死后也希望往生到
弥勒的住处──兜率天。其次,由于在中国盛传唯识
宗的代表作──《瑜伽师地论》(又名《十七地经》
)乃兜率天的弥勒菩萨所说(参见《婆薮槃豆法师传
》; 《大正藏》卷 50,页 188,下),因此,唯识
宗的学者,例如玄奘等人,都信仰弥勒。例如,唐.
道宣,《续高僧传》卷四,〈释玄奘〉传,即有两段
描述玄奘之弥勒信仰。其中,第一段描述玄奘西天取
经时,遭遇?#092;难,因“注想弥勒如来”而获释的情形
。 (参见《大正藏》卷 50,页 449,下。)另一段
则描述玄奘平时及临终时之弥勒信仰:“奘生常以来
愿生弥勒。及游西域,又闻无著兄弟皆生彼天;又频
祈请,咸有显证。怀此专至,益增翘励。后至玉华,
但有隙次,无不发愿生□史多天见弥勒佛....... 于
嘉寿殿,以
120页
弥勒造像(注 2 );(3 )隋唐间帝王们的假托弥勒下生
转世,例如唐.武则天即是一个最为明显的例子(注3 ),
另外,隋文帝也多少有此倾向(注4 );(4)隋
────────────
(续1 )香木树菩提像骨,对寺僧门人辞诀,井遗表讫,便
默念弥勒,令傍人称曰:‘南谟弥勒如来应正等觉。
’......至五日中夜,弟子问曰:‘和上定生弥勒前
否?’答曰:‘决定得生。’言已气绝。”(引见《
大正藏》卷50,页458 ,上~中。)
注2 : 依据 Alexander Coburn Soper,Literary Evidence
for Early Buddhist Art in China,Ascona:Artibus
Asiae Pub.,1949,pp.124-131 所列举的数据,而加
以统计的结果,南北魏和南北朝之间,云岗、龙门等
地所雕塑之佛菩萨像的数目,主要的有:释迦 112
尊;弥勒115尊;弥陀29尊;观音82尊。可见这一时期
弥勒信仰之盛行。到了隋代,情形才慢慢有了改变。
依据《金石萃编》卷 38-40, 以及《八琼室金石补正
》 24-28所列,隋代的造像数是:释迦3尊;弥勒9尊
;弥陀13 尊; 观音9 尊;弥勒的造像数目,较弥陀
少了一些,但仍居第二顺位。入唐后,弥陀的造像数
超过弥勒的情形,虽然更加显著,但弥勒的造像数却
和观音一样,仍然同居第二顺位。这从大村西崖,《
中国美术史雕塑编》,东京:图书刊行会,昭和55年
(第二刷),页598当中的统计,即可看出:释迦40
余尊,弥勒 60 余尊;弥陀 280 余尊; 观音 60 余
尊。弥勒信仰之所以从首位而被弥陀信仰所取代,原
因是入唐后,崇拜阿弥陀佛的净土宗成立了的关系。
注3 : 武则天自称弥勒转世的最明显证据是, 她在长寿二年
(西元 693 年)自封为“慈氏越古金轮圣神皇帝”
。(参见《新唐书》卷四。)其中,“慈氏”即“弥
勒”(Maitreya)的义释。最值得注意的是,封号中
又自称是“金轮圣神皇帝”,明显的是“转轮圣王”
(cakra-varti-raajan)的思想。依据《俱舍论》卷
12所说:“转轮王....有四种,金、银、铜、铁轮应
别故。如其次第,胜上、中、下,逆次能王领一、二
三、四洲。谓铁轮王王一洲界,铜轮王二,银轮王三
,若金轮王王四洲界。”(引见《大正藏》卷29,页
64,中~下。)可见“转轮圣王”(相当于中国人所
说的“明君圣主”),依其德行及其统领疆土的大小
,分成了金、银、铜、铁等四种。金轮王最大,统领
“四洲”(一般是指包括“阎浮提”洲在内的整个世
界)。而武则天既然自称“金轮圣神皇帝”,可见她
自认为是四种轮王当中的金轮王。然而,弥勒佛....
“慈氏”,与“金轮王”有关吗?这一问题,当在下
文详细讨论。另外,武则天的自封“慈氏”和“金轮
皇帝”,一般是认为依据僧人法明(或法朗)等人所
“重译”或“伪造”的《大云经》。(原为北凉.昙
无识所译。)例如,王国维,《大云经疏跋》即说:
“案《旧唐书.则天皇后本纪》,载初元年,有沙门
十人伪撰《大云经》,表上之,盛言神皇受命之事..
....。又〈薛怀义传〉,怀义与法明筹造《大云经》
,陈符命,言则天是弥勒下生,作阎浮提主,唐氏合
微。故则天革命称周。”(引见陈寅恪,《金明馆丛
稿二编》,台北:里仁书局,民国70年,页148。)
王国维下结论说:“今观此卷所引经文,皆与凉译
无甚差也。岂符命之说皆在疏中,
121页
唐间,民间亦屡次利用弥勒下生的传说,来做叛乱或革命的
活动(注5 )。由以上的四件事情,足证弥勒信仰在隋唐及
其之前的盛行。
隋唐后,弥勒信仰似乎明显地衰微下来了,也不曾有帝
王自称是弥勒下生的事情发生。但是,实际上却不是如此,
因为弥勒下生的传说流入民间,被民间的革命团体及民间宗
教所利用、所吸收,成了历代动乱的巨流(注6)。 这一巨
流,一直流变到民国以来,虽不再有利用弥勒下生的传说而
行革命之实的事件发生,却仍有以弥勒为信仰中心的许多教
派存在。盛行于华北的黄天道、皈一道、一贯道、一心天道
龙华圣教会等,即是其中最为显著的几
─────────
(续3)经文稍加缘节,不尽伪托欤?”(同前引,页149。
)王氏的意思是,武则天自称弥勒下生一事,《大云
经》中固然未曾明言,却可能在法明等人的注疏中出
现。但陈寅恪却认为,薛怀义、法明等人,“既不伪
造,亦非重释(《大云经》)”。而且,也不像王氏
所说的,还有《大云经》的注疏。(同前引,页149
-150。)然则,北凉.昙无识所译之《大云经》中
,所说如何?卷四,〈如来涅槃健度〉第36说,有一
天女,“舍是天形,即以女身,当王国土,得转轮王
所统领处四分之一。”(引见《大正藏》卷12,页10
98,上。)卷六,〈增长健度〉第37之余也说:“我
(释迦)涅槃已,七百年后,是南天竺,有一小国,
名曰无明,德国有河名曰黑闇,南岸省城名曰熟谷,
其城有王名曰等乘,其王夫人产育一女,名曰增长.
......有为之法无常迁代,其王未免忽然崩亡。尔时
诸臣即奉此女以继王嗣。女既承正,威伏天下。阎浮
提中所有国土悉来承奉,无拒违者。”(同前书,页
1107,上。)值得注意的是,两段经文中都没有说到
弥勒下生一事。
注4 :隋文帝利用“月光童子”的传说,来统理国家一事,
请参阅蓝吉富.《隋代佛教史述论》,台北:台湾商
务印书馆,民国63年,页4-5。其间,月光童子与弥
勒的关系,将在下文详细讨论。
注5 :例如,隋炀帝大业六年(西元610年 ),有盗数十人
,皆素冠练衣,焚香持华,自称弥勒佛为乱。(详见
《隋书》卷3,〈炀帝妃〉上;又见卷235,〈行志〉
下。)又如,大业九年(西元613 年),唐县人宋子
贤,扶风桑门向海明,皆自称系弥勒出世,?#092;乱事。
(详见《隋书》卷235,〈行志〉下。)
注6 :民间革命团体,利用弥勒下生之信仰的最有名例子,
自然是历代的“白莲教”(白莲菜)其中,革命成功
的例子只有一个,即明太祖朱元璋。(详见吴□,〈
明教与大明帝国〉,刊在《清华学报》,13期1卷 ,
民国30年。)另外,白云菜与末尼教,也是弥勒的信
仰者。这两个民间宗教,在危九停斗鹱娼y纪》
卷54,和“白莲菜”一样,三者都被称为“事魔邪党
”或“吃菜事魔”。(参见《大正藏》卷49,页474
~475。) 依据吴□,〈明教与大明帝国〉乙文所说
122页
个例子(注7 );而其中的一贯道,还盛行于台湾,成了台
湾争议最多的教派之一(注8 )。可见弥勒信仰并没有在隋
唐后衰微下来。
本文希望透过各类有关弥勒信仰的佛经(下文将泛称之
为《弥勒经》)之研究,考察其中的政治思想,以说明何以
弥勒信仰在中国一直扮演著政治舞台上的重要角色。
二、《弥勒经》的种类
有关弥勒信仰的经典,部类庞多,本文只希望处理那
些与政治思想有关的《弥勒经》。就这些与政治思想有关的
《弥勒经》来说,又可分成几大类:首先,是那些以弥勒为
主角的《弥勒经》,亦即那些专门讨论弥勒思想,或以弥勒
为对话主角的经典。这类《弥勒经》的部类最多,也是本文
考察的最主要对象。其中,又可分成两小类:(1 )描述弥
勒从人间上生兜率天的经典,本文将泛称之为《弥勒上生经
》或《上生经》;(2)描述弥勒未来从兜率天下生到人间
的经典,本文将泛称之为《弥勒下生经》或《下生经》。
另外一类的《弥勒经》,并不是以弥勒为主角;也就是
说,全经并不是以弥勒的政治思想为主题,但却或多或少地
讨论了弥勒的政治思想。这一类的经典,自然也是了解弥勒
之政治思想所必备的,因此,本文也把它们列入《弥勒经》
的部类当中。
本文所要考察的最后一类佛经,既不以弥勒为主角,也
不以弥勒为配角;换句话说,完全与弥勒信仰无关的佛经。
但是,这类经典却在中国政治舞台之上,和《弥勒经》共同
扮演了重要的政治角色。这类经典所说的主角(
─────────────
(续6 ),在宋末、明初,这三者或者已经合而为一,并且
以“弥勒下生,明王出世”为其政治革命的口号。
注7 :有关黄天道等之教义及现况,请参阅李世瑜,《现在
华北秘密宗教》,台北:古亭书屋,民国64年。
注8 :有关台湾一贯道的现况,一个人的简略报告,请参阅
杨惠南,〈我所知道的一贯道〉,收录在杨惠南编著
,《当代学人谈佛教》,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86
,页139~154。
123页
主要是“月光童子”)由于和弥勒具有相似的政治角色,因
此在中国往往被视为就是弥勒的化身。既然这样,这类经典
当然也是本文所要考察的对象。
总之,本文所要考察的经典,可以用下面的简表列举出
来:
(一)以弥勒为主角的《弥勒经》:
1.《弥勒上生经》;
2.《弥勒下生经》。
(二)以弥勒为配角的《弥勒经》。
(三)其他:与弥勒没有直接关连的经典。
下文将依据上表,顺著译出年代的先后,将各类《弥勒
经》列举并简略说明如下:
(一)以弥勒为主角的《弥勒经》:
1.《弥勒上生经》:
(1) 《佛说观弥勒上生兜率天经》,一卷,刘宋.
沮渠京声译,收录在《大正藏》卷14,页418
~ 420 。
此经描述释迦佛时,有一菩萨,即弥勒菩萨,
又名“阿逸多”( Ajita ),释迦佛曾预言
他“次当作佛”(即未来佛)。他的特色是:
“具凡夫身,未断诸漏”;“虽复出家,不修
禅定,不断烦恼”。他在十二年后,会上升到
“兜率陀天”( tu.sita )。 人间的人,如
果有“不厌生死,乐生天者,爱敬无上菩萨心
者”,只要“持五戒、八斋、具足戒,身心清
净,不求断结,修十善法”,死后也可以往生
兜率(陀)天,亲近弥勒菩萨。然后,五十六
亿年后,弥勒将从兜率天下生到人间───“
阎浮提”( jambu-dviipa ),“如弥勒下生
经说”。(从最后一句,可见本经的集出,较
下面的《下生经》稍晚。)
124页
2.《弥勒下生经》:
(1) 《佛说弥勒下生经》,一卷,西晋.竺法护译
收录在《大正藏》卷14,页421~423。
本经描述“将来久远,弥勒出现,至真等正觉
”,亦即弥勒下生成佛的情形。那时的人间─
─“阎浮地”( jambu-dviipa ),已经净化
而成一个“净土”,而且有一位“法王”,名
叫“蠰佉”(儴佉,'Sa^nkha ) 出世,“正
法治化”。蠰佉王有一大臣,名叫“修梵摩”
( Brahmaayu ),妻名“梵摩越”( Brah-
maveatii ),二人即是弥勒之父母。后来,
弥勒“出家学道”,在一棵名叫“龙花”的树
下修行,夜半出家,“即于其夜成无上道”。
成佛后的弥勒,在龙花树下说法,“最初之会
.九十六亿人皆得阿罗汉”,“第二会时,有
九十四亿人皆是阿罗汉”,“第三之会,九十
二亿人皆是阿罗汉”。
(2) 《佛说弥勒来时经》,一卷,失译人名(注9
),收录在《大正藏》卷14,页434~435。
本经与前经内容相同,但更简朴,人名汉译略
有差异:国王名为僧罗;弥勒之父母分别名为
须凡与摩诃越题,而且都是“婆罗门”,而不
是前经所说的国王的大臣;龙花树则译成龙华
。另外,经末明言弥勒下生是在“却后六十亿
残六十万岁”之后。
(3) 《佛说弥勒下生成佛经》,一卷,姚秦.鸠摩
罗什译,收录在《大正藏》卷14,页423~425
。
──────────
注9 :在《大正藏》卷14,页434 中,本经译者栏中,写有
失译人名,附东晋录”几字。检阅唐.智升《开元释
教录》卷三,东晋失译部份,确实列有此经。(参见
《大正藏》卷55、页509,下。)可见本经乃在晋时
所译出。就其篇幅、内容看来,都比西晋.竺法护(
西晋末年卒)的译本简略,因此,挺断是各类《下生
经》中最早集成者。
125页
本经内容与前两经大同小异,国王蠰佉被明白
地称为“转轮王”;弥勒的父母名字,分别译
为妙梵和梵摩波提,二人皆是“婆罗门”而非
国王的大臣;“龙花”仍被译为“龙华”,并
明言是一棵菩提树。另外,还说到“弥勒住世
六万岁”,“灭度之后,法住于世亦六万岁”
。已经有“末法”思想在内。
(4) 《佛说弥勒大成佛经》,一卷,姚秦.鸠摩罗
什译,收录在《大正藏》卷14,页428~434。
本经篇幅比较前面三经都多,应是较晚集成者
。其多出的篇幅,大多用来描述未来人间净土
的情形、国王(已明言“转轮圣王”)所具“
七宝”(详下文)的美妙、弥勒身体与释迦身
体的比较、以及目前之人间───“五浊恶世
”与其形成之原因等等。另外,本经不但说到
“弥勒佛住世六万亿岁”、“正法住世六万岁
”,还说到“像法二万岁”(注10),显见已
有“正法、像法、末法、灭法”的思想。在译
名方面,蠰佉译成了穰佉;弥勒之父母名为修
梵摩和梵摩拔提,都是婆罗门;菩提树名龙花
。最值得注意的是,本经已有“般若”思想在
内,可说是一部受到《般若经》影响的《下生
经》(注11)。另外,经末又自称名为“慈心
不杀不食肉经”,可见亦受提倡素食之如来藏
系经典(例如《涅槃经》、《楞伽经》等)的
影响。而在中国,宋明时的革命教派──吃菜
事魔,恐怕也和这类提倡素食的《弥勒经》有
关。
(5) 《佛说弥勒下生成佛经》,一卷,唐.义净译
,收录在《大正藏》卷14,页426~428。
──────────
注10:有些版本还把“像法”写成了六万或八万岁。(参见
《大正藏》卷14,页434,注4。)
注11:经中说到“无上道业摩诃般若”,又说到六波罗密中
的“般若波罗密”。(以上皆见《大正藏》卷14,页
429,上。)可见本经受到“般若”思想的影响。
126页
本经最大的特色是诗歌体,而非前面四经的散
文体。相信这是弥勒下生之信仰流行之时,为
了传教的方便(诗歌较易背诵),而编辑成的
。经中,蠰佉译成了饷佉,并说他是“金轮王
四洲”;弥勒的父亲是大臣,名为善净,母名
净妙;菩提树名龙花;也说到“正法住于世,
亦满六万年”的“末法”思想。
有关《弥勒上升经》的汉译本,唐.智升,《开元释教
录》卷14说:“前后六译,三存三阙。”(注12)依卷12、
14所列,这六译应是:第一译,《弥勒当来生经》,一卷,
西晋失译;第二译,《弥勒作佛时事经》,一卷,东晋失译
;第三译,《弥勒来时经》,即前文中的第2本;第四译,《
弥勒下生经》,即前文中的第3本,另外,前文中的第1本(
竺法护译),也是本经的异译;第五译,《弥勒下生经》,
一卷,粱.真谛译;第六译,《弥勒下生成佛经》,即前文
中的第5本。在这六译中“三存三阙”,三存的是第三、四
、六译,其余都已遗失了。
(二)以弥勒为配角的《弥勒经》:
这主要还是有关弥勒下生的经典。现依其译出的年代
及其与弥勒有关的部份,略述如下:
1.《贤愚经(卷12).波婆离品》,元魏.慧觉等译
,收录在《大正藏》卷4,页432~436。
本经与弥勒有关的地方,有二处:一在经文开始,一
在经末。经文开始,说到弥勒是释迦时代的一个人,
生在波罗□(Vaaraa.nasii)国的一个大臣家里。其
后,由于国王波罗摩达要害死弥勒,因此,避居到波
梨弗多罗国的舅父波婆梨(Baavarii)家;后者乃波
梨弗多罗国的国师。
本经另一处与弥勒有关的地方,是释迦预言未来弥勒
成佛的事情。其
────────
注12:引见《大正藏》卷55,页630,上。
127页
中,“转轮圣王”的名字译成“胜伽”;弥勒生长在
婆罗门家;成佛后“转尊法轮”,“第一大会度九十
三亿众生之类,第二大会度九十六亿,第三大会度九
十九亿”,这些人数与上文所说诸《下生经》的说法
,稍有出入。更值得注意的是,释迦佛说完了这段预
言之后,弥勒发愿说:“愿作彼世尊弥勒。”而释迦
则印可之;另一方面,有一个名叫“阿侍多”(Aji-
ta)的比丘,也发愿说:“我愿作彼转轮之王。”但
释迦佛却教训他说:“汝但长夜,贪乐生死,不规出
耶!”而阿侍多,又译为阿逸多、阿氏多、阿恃多、
阿夷哆等,一般被认为是弥勒的名字或姓。(详下文
)
本经的最后,还说到了弥勒的“本事”,亦即过去世
的事迹。说他曾在阎浮提当过“大国王”,名叫“昙
犘留支”,“领阎浮提,八万四千国,六万山川,八
十亿聚落,二万夫人婇女,一万大臣。那时是弗沙佛
在世的时候,由于弗沙佛的教化,“入慈等定”、“
习此慈三昧”。从此以后,“常字弥勒”。(按,“
弥勒”的意思是慈悲。)由这段“本事”,也可以看
出弥勒与“转轮圣王”之间纠结一起的情形。
2.《增壹阿含经(卷44).十不善品》,第三经,东
晋.瞿昙僧伽提婆译,收录在《大正藏》卷2,页787
~789。
本经虽然和其他各经共同列在<十不善品>当中,其实
也可以单独集成,而成为一部独立的《弥勒下生经》
。而且,由于《阿含经》被认为是最早集成的佛经,
因此,相信本经乃所有其他《弥勒下生经》的原型;
也就是说,前述各《下生经》,都可能是本经的衍生
。
本经和其他《下生经》一样,描述了未来世界的景况
乃一净土,“如彼□单曰( Uttara-kuru)人,而无
有异”。其中□单曰又译为郁单越、北拘卢洲等等,
乃四大洲之一(详下文)。
128页
除了未来人间净土的描述之外,本经也说到了“法王
”,名叫蠰佉。弥勒的父母乃法王的大臣,名叫修摩
梵与梵魔越。长大后,弥勒在一棵名叫“龙华”的“
道树”下修行、说法:初会,九十六亿人得阿罗汉;
第二会时,九十四亿人得阿罗汉;第三会时,九十二
亿人得阿罗汉。经末还说:弥勒“般涅槃后,遗法当
存八万四千岁”,这明显的也是“末法”思想。
3.《中阿含经(卷13).王相应品.说本经》,东晋.
瞿昙僧伽提婆译,收录在《大正藏》卷1,页508~5
11。
本经的后半部,释迦预言了未来人间净土的出现,以
及“转轮王”──“螺”的统领天下和弥勒的下生成
佛。会中,有两个释迦的徒弟,一名“阿夷哆”(
Ajita ),一名“弥勒”;前者发愿要当未来的转轮
王──螺,但释迦却呵斥说:“汝愚痴人,应更一死
而求再终。”另外一方面,弥勒却发愿要当未来佛,
而释迦则赞美说:“善哉!善哉!汝发心极妙,谓领
大众。”这和前述《贤愚经.波婆离品》所说,极为
相近。经末,魔王波旬与释迦展开一场激辩.魔王说
,弥勒未来会堕落成为螺王;释迦却反驳说,弥勒未
来会成为佛。
另外,还值得一提的是,本经说到释迦送一件“金缕
织成衣》给弥勒。
4.《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缘不食肉经》,一卷,失译
名(注13),收录在《大正藏》卷3 ,页457~459。
本经一方面说到弥勒的“本事”,另一方面则预言了
未来弥勒的成佛。在“本事”方面,说到过去有一乱
世,国名胜花敷,“国王淫荒,
─────────────
注13:收录在《大正藏》卷3,页457下的本经,经题下有“
失译人名,今附秦录”一行字。今检阅唐.智升,《
开元释教录》,卷四,确实列有此经名,经名后还有
下面几句:“似是秦时译出,诸失译录并未曾载,今
附此秦录,庶免遗漏焉。”(引见《大正藏》卷55,
页519 ,上。)可见本经大约是姚秦时代所译出的。
129 页
彗星横流,连雨不止,洪水暴涨”。那时有一佛,名
叫弥勒,“以慈心、四无量法教化一切”,所说的经
典名叫“慈三昧光大悲海云海”。那时,有一个“大
婆罗门”,名叫一切智光明,皈依了弥勒佛,一心诵
持这部佛经并发愿未来也要成佛,名字也叫弥勒佛。
因为恰好是乱世,一切智光明只好“端坐”,“不得
乞食,经历七日”。森林里有五百只白兔,其中一只
母兔王和她的儿子,为了救助一切智光明,所以自杀
了,希望尸体留给一切智光明食用。但是,一切智光
明不忍吃这两只兔子的尸肉,于是“入白光明慈三昧
”,燃火自杀而死。释迦说,一切智光明就是现在的
弥勒菩萨,白兔王就是释迦自己。像这种强调不食肉
的教义,和前述《佛说弥勒下生成佛经》应有关连。
至于预言弥勒成佛的事,仅简单几句:“我涅槃后五
十六亿万岁,当于穰佉转轮圣王国土,华林园中,金
刚座处,龙华菩提树下,得成佛道,转妙法轮。”
另外本经提到了《弥勒菩萨下生经》,因此,应当是
较晚集出的作品。
5.其他:除了以上所列各经之外,说到弥勒下生但却不
是以弥勒为主角的佛经,还有很多,例如,《增一阿
含经(卷11).善知识品》,第六经(收录在《大正
藏》卷2 ,页600 ,上),说到“弥勒菩萨经三十劫
,应当作佛至真等正觉”;并说到释迦由于具有“精
进力勇猛之心”,所以比弥勒早成佛。其次,《增一
阿含经( 卷38 ).马血天子问八政品》,第二经,
也说到了弥勒成佛后的“声闻三会”。(参见《大正
藏》卷2 ,页757 ,上。)另外,东晋.佛□跋陀罗
译,《大方广佛华严经( 卷60 ).入法界品》,也
说到弥勒自称是“此阎浮提南界摩离国内,拘提聚落
,婆罗门家种姓中生”,不久将会“于此命终,生兜
率天”,并且“(兜率天)寿终下生,成正觉时,
130页
汝(指善财童子)及文殊师利,俱得见我(弥勒)”
(注14)。这显然是《上生经》和《下生经》的简略
但却是综合的说法。
(三)其他与弥勒没有直接关连的佛经:
这主要的是有关“月光童子”( Candra-prabhaa )
的传说。佛经中,有关“月光”( Candra-prabhaa )
的经典,大约有三类:第一类是释迦的“本生”,亦
即他的过去生的事迹;这大部份不是本文所要讨论的
(注15)。第二类有关“月光”的经典,是与药师佛
有关的经典,因为,月光(遍照)和日光(遍照),
是药师如来的两侍菩萨(注16)。这也不是本文所要
探讨的重点。
第三类有关“月光”的佛经,才是本文所要讨论的对
象。这类佛经又可细分成两种:1.以月光童子(或其
父亲申日)为主角的佛经;2.以月光童子为配角的经
典。现在依其译出时间的先后、次序,一一简略介绍
如下:
1.以月光童子(或其父亲──申日)为主角的佛经:
(1) 《佛说月明菩萨经》,一卷,吴.先谦译,收
录在《大正藏》卷3 ,页411。
本经乃释迦佛特别为申日的儿子──栴罗法(
义译为月明)(注17)
─────────────
注14:引见《大正藏》卷9 ,页783 ,上~中。
注15:这类的代表经典,例如,吴.支谦译,《菩萨本缘经
(卷中),月光王品》(收录在《大正藏》卷3 ,页
62~64);又如,刘宋.法贤译,《月光菩萨经》收
录在前书,页406~408)。
注16:参见唐.玄奘译,《药师玻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
收录在《大正藏》卷14卷,页404~408);又见隋.
达摩笈多译,《佛说药师如来本愿经》(收录在前书
,页401~404)。
注17:按,梵文Candra-prabhaa 有时译成月明,有时译成
月光或月灯。音译有时译成栴罗法,有时译成旃罗法
。其中,candra译为月;prabhaa 则有灯光、灿烂、
美丽的现象等意思。参见:Monier-William, M.A.,
K.C.I.E., Sir Monier,A Sanskrit-English Dictio
nary,Delhi:Motilal Banarsidass,1970,p638c.
131页
,所说的一部短经,经中强调要对那些“疾病
穷厄”的人,“给予医药”;不但给予医药,
,而且“尚当不惜肌肉,当供养之,趣令得愈
”也就是说,甚至用自己的血肉来治人病,也
在所不惜。
为了强调这一主题,释迦说到他过去世的“本
生”。他说,在过去一个叫做“谛念愿无上王
”如来的时代,有一位国王,名叫智力,他和
一位比丘浮昙末(义译为至?#092;意)有“亲里”
的关系。有一天,浮昙末生病了,智力王为他
请遍名医,却仍然医不好。国王的第一太子若
罗卫(义译为智止),就用自己的血肉来医治
浮昙末的病,终于把病治好了。
释迦说,在这则“本生”的故事当中,浮昙末
(至?#092;意)比丘就是后来的提和竭罗佛(注18
);智力王就是弥勒菩萨;而若罗卫(智止)
王子即释迦本人。
(2) 《佛说申日经》,一卷,西晋.竺法护译(注
19),收录在《大正藏》卷14,页817~819。
本经描写释迦佛时代,王舍城大富豪旃罗日的
弟弟申日,和不兰迦叶(Puraana-kassapa )
(注20)共同设计,以火坑与毒饭陷害释迦,
结果反被释迦所感化的故事。经中,申日的儿
子月光童子(音译为“旃罗法”),曾力劝父
亲申日不要陷害释迦,并在释迦面前发愿说:
“设我来世得作佛时,令我国土一切人民无有
恶心,皆应质朴。有诸恶国,人民刚强,五浊
贱世,我愿于中而开化之。”结果
───────────
注18:提和竭罗佛(Diia.mkara),义译为定光、锭光、燃
灯佛等。
注19:《大正藏》所收录的本经题下,有两行小字,写有:
“《开元录》中无法护译,恐是支谦误为法护。”支
谦是三国时代吴国人,较东晋.竺法护早。因此,本
经排在第二位,恐怕是较早译出之《月光童子经》的
缘故。
注20:不兰迦叶(Puraa.na-kassapa)乃佛经中所谓“六师
外道”之一,属“顺世外道”( Lokaayatika),亦
即“唯物论”( Caarvaaka)学派的学者。参见《长
阿含经(卷17).沙门果经》,收录在《大正藏》卷
1,页107~109。
132页
,释迦预言说:“我般涅槃千岁已后,经法且
欲断绝,月光童子当出于秦国作圣君,受我经
法,兴隆道化。秦土及诸边国,鄯善、乌长、
归兹、疏勒、大宛、于填,及诸羌虏夷狄,皆
当奉佛尊法,普作比丘。”
(3)《佛说月光童子经》,一卷,西晋.竺法护译
,收录在《大正藏》卷14,页815~817。
本经大体和前经内容相同,但“王舍城”改成
了“罗阅大城”(注21);另外,申日是罗阅
国的“国相大臣”。
最大的不同点是,本经没有月光童子的发愿,
也没有释迦佛的预言。月光童子在本经中,只
扮演劝告父亲申日不要陷害释迦的角色。因此
,本经恐怕是有关月光童子之传说的原型。
(4)《申日儿本经》,一卷,刘宋.求那跋陀罗译
,收录在《大正藏》卷14,页819~820。
本经较前二经都要简朴。申日是一个“四姓长
者”,“事余道,不事佛道,不信佛经”,但
却没有说到六师外道中的不兰迦叶。旃罗法(
月光童子)只扮演劝告父亲的角色,没有发愿
,也没有记载释迦对他下生的预言。因此,本
经恐怕也是月光童子之传说的原型。
(5)《佛说德护长者经》,二卷,隋.那连提耶舍
译,收录在《大正藏》卷14,页840~850。
本经乃前面三经的扩充。月光童子的父亲译为
“德护”(音译为“尸利崛多”或“尸利多”
),“外道”的名字有:遮罗迦、波利婆阇迦
、卢竭多密多尼延□、尼捷陀若提子、末迦利
拘舍梨子、般浮多迦旃延、删阇耶毗罗坻子、
阿支罗翅舍甘婆罗、富阑那迦叶。后
────────────
注21:罗阅和王舍,都是梵文Raaja-gaha的翻译。前者音译
,后者义译。
133页
六人乃经中提到的“六师”及“裸形外道”(
注 22)。
本经最值得注意的是释迦的预言:“又此(月
光)童子,我涅槃后,于未来世,护持我法..
..于当来世,佛法末时,于阎浮提大隋(注23
)国内,作大国王,名曰大行。以大信心、大
威德力,供养我□。于尔数年,我□当至沙勒
国。从尔次第,至大隋国。”
(6)《首罗比丘经》,一卷,收录在《大正藏》卷
85,页1356~1358。本经是敦煌出土的残卷,
应属伪经(注24)。经中内容描写一个名叫“
首罗”的比丘,和一位“大仙”之间的对话。
一开始,大仙即说:“月光出世,唯有善者尽
得见之,五逆大恶众生,终不见也。”接著,
描写月光出世时的“城池巷陌”,其中有几句
说:“城作紫磨金色,中有兜率城,高千尺,
下基千尺。”
大仙又说:“月光出世之时,必有大魔而出..
....三十三天有一童子,名曰赫天......唯有
此人,能却此大魔。”并说,“如此大魔三十
六人”。
月光出世时,虽然是净土,但出世以前的世界
,却是一个乱世──所谓“月光出世,前恶后
善”。在乱世当中,“唯有阳州,次有玄兔,
固都棘城、柳城、破资阳河涧,于此之城,最
是为良”。这几
─────────────
注22:六师中的尼健陀若提子,乃耆那教(Jaina)的领导
人,亦即经中所说的“裸形外道”。按,耆那教有“
裸形派”(Digambara)与“白衣派”('Svetaamba-
-ra )两种;前者是保守派,后者则为开明的修正派
。六师中的另外五人,则属“顺世外道”(Lokaaya-
-tika)。参见注译□。
注23:原注:宋、元、明、宫内省图书寮本(旧宋本),以
及正仓院圣语藏本(天平写经)当中,“大隋”二字
皆作“脂那”。参见《大正藏》卷14,页849,注?
。
注24:《大正藏》卷55所收录之本经经题,注有“大英博物
馆藏炖煌本,S.2697,首题新加”等字。(参见《
大正藏》卷55,页1356,注?。)从内容、文字等各
方面判断,本经应属疑伪经。检阅隋.法经等,《众
经目录(卷 2).众经伪妄》,也列有《首罗比丘见
月光童子经》一卷。(参见《大正藏》卷55,页126
,下。)二经或许就是同一经吧?
134页
句的意义不甚清楚,但无非预言某些城市可以
免除乱世当中的灾难。大仙又说:“三相大灾
皆起,血流城河,白骨如山,唯有东西乃得无
为。”这也是预言某些地区可以免除“三相大
灾”。
最值得注意的是,本经说到了“明王大圣(指
月光童子),今在汉境”,并提到了八个“贤
士之人”的名号:石贤、德严贤、明孙贤、奇
花贤、德吴贤、使郑贤、当观贤、宝赵贤。另
外,还提到了其他十一个“贤士”:秦超士、
、潘道成、卢惠愿、板国兴、扶男阳、刘道贵
、王延寿、赵显宗、张道板、故世安、李罗刹
。我人相信,这些“贤士”都是本经集成时代
的革命分子,他们假借月光童子的信仰,来进
行革命的工作。也就是说,这部经其实是一部
政治性的“谶语”。
经文接著描述“君子国王、大臣、宰相、一切
士官三千余人”,在太宁寺大仙的引导之下,
去到“荙来山中,海陵山下,闵子窟所”(离
君子国七千余里)拜见“月光明王”的情形。
(注意:经文用到了后世宗教性革命团体,如
白莲教之“明王出世”的语词──“明王”。
)然后是月光童子对“君子国王”等一行人的
说法,大意是:天下马上就要大乱了,水灾“
从西北角出,东南而流”,只有“受三归五戒
”、“诵观世音千遍”的人才可以免除灾难。
此时,“吾(月光童子)当出世,黄河以北,
弱水以南,于其中间王于汉境”。
本经提到了《观音经》一卷、《月光童子经》
一卷、以及“迦叶石像”;还说“金龙城中见
一菩萨,龙华树下见一道人”,乃至“法王欲
待,圣君欲下”、“月光童子欲出,圣成欲现
”、“月光菩萨欲来下,说持戒可得见明君”
等。并说到“申酉年时,公不识儿,母不识女
”乃至“洛阳口西欲知比恶,在于箜西,复有
箜北....”
135页
等等语意甚不清楚的事情。
2.以月光童子为配角的佛经:
(1)《佛说宝雨经(卷1 )》,唐.达摩流支译,收
录在《大正藏》卷16,页283~288。
《宝雨经》共有十卷,但提到释迦预言月光童子
出世的事情,却只出现在第一卷。经文描写月光
童子说:“尔时东方有一天子,名曰月光,乘五
身云,来诣(释迦)佛所。”其中,“名日月光
”一词,原注说:明本、宫内省图书寮本(旧宋
本)皆作“名日月光”。(参见《大正藏》卷16
,页284 ,注7 。)紧接著,则是释迦对月光的
预言:“我涅槃后时分,第四、五百年中,法欲
灭时,汝于此赡部洲东北摩诃支那国,位居阿鞞
跋致,实是菩萨,故现女身,为自在主。”释迦
又说:“然一切女人,身有五障,何等为五?一
者、不得作转轮圣王;二者、帝释;三者、大梵
天王;四者、阿鞞跋致菩萨;五者、如来。天子
!然汝于五位之中,当得二位,所谓阿鞞跋致及
轮王位。”
最后,释迦又预言说:“汝于彼时住寿无量,后
当往诣□史多天宫,供养承事慈氏菩萨。乃至慈
氏成佛之时,复当与汝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
。”
有关《宝雨经》的译本,至少还有两本: (1)《宝雨
经》,七卷,梁.曼陀罗仙译,收录在《大正藏》卷16,页
209~240 ;(2)《大乘宝云经》,七卷,梁.曼陀罗仙共僧
伽婆译,收录在《大正藏》卷16,页241~283。这两部经的
卷一,都没有月光童子的记载,一开始就描述东方世界的“
莲华自在”国(《宝云经》)或“芙蓉花”世界(大乘宝云
经》)的情形(注25)。从经文内容来看,这两国(两世界
)是同一国的不同译名。另外一
─────────────
注25:参见《大正藏》卷16,页209,下;页241,下。
136页
方面,《佛说宝雨经》在描写了月光童子之后,紧接著就描
写东方的“莲华”世界(注26)而其内容也和前述两经相同
。可见《佛说宝雨经》中有关月光童子的一段,是最后集成
的时候(或许在中国吧?),才加入的。
三、《弥勒经》中的净土思想
综上所述,以弥勒为主角的《弥勒经》有《上生经》与
《下生经》两类,因此,下文将依照这不同的分类,参照其
他以弥勒为配角的经典,叙述其中的净土思想。
(一)《弥勒上生经》的净土思想
有关弥勒上升兜率天的描写,已知的只有一部经,亦即
刘宋.沮渠京声译,《佛说观弥勒上生兜率天经》。(参见
前文。)本经有下面几个重要的思想和重要观点:
1.预言弥勒将在释迦说法后的十二年后往生兜率陀天:
“此人从今十二年后命终,必得往生兜率陀天上。”(注27
)
2.弥勒与阿逸多( Ajita)为同一人:“尔时优波离亦
从座起,头面作礼,而白佛言:‘世尊!世尊往昔于毗尼中
及诸经藏,说阿逸多次当作佛......佛记此人成佛无疑,此
佛命终生何国土?’佛告优波离:‘......今于此众说弥勒
菩萨摩诃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此人从今十二年后命终
,必得往生兜率陀天上......。’”(注28)可见弥勒与阿
逸多是同一人。隋.吉藏,《弥勒经游意》曾说:“但相传
,或云阿逸多是名,弥勒是姓;或云阿逸多是姓,弥勒是名
。两释未详取舍也。”(注29)
────────────
注26:参见前书,页284 ,下。
注27:引见前书,卷14 ,页418 ,下。
注28:同前书。
注29:引见前书,卷38 ,页263 中。引文中,“弥勒是姓
”及“阿逸多是姓”二词中的“姓”字原来皆作“性
”字。今依文意改正。
137页
3.对兜率天之胜境的描写:这即是一般所谓的“兜率净
土”。例如:“一一宝宫有七重垣,一一垣七宝所成,一一
宝出五百亿光明,一一光明中有五百亿莲华....。”(注30
)其后,唐.窥基,《观弥勒上生兜率天经赞》卷下,曾把
这些胜境,归纳成“十重严饰”:宫、园、宝、光、华、树
、色、金、天女、音乐(注31)。
4.对弥勒本人的描述:本经对弥勒的描述,有下面的几
句:“此阿逸多,具凡夫身,未断诸漏”;“其人今者虽复
出家,不修禅定,不断烦恼”(注32)。古来,常有论师依
照这几句话,判定《弥勒上生经》为小乘经。例如,新罗.
元晓,《弥勒上生经宗要》即说:“或有说者,此《上生经
》是小乘教,声闻藏摄。所以然者,说阿逸多具凡夫身,未
断诸漏;又说彼果为十善报。以之故知非大乘教。”(注33
)其中,“又说彼果为十善报”一句,是指释迦在描写了兜
率胜境之后,总结地说:“此名兜率陀天十善报应胜妙福处
。”(注34)依照佛教的一般说法,“十善”(不杀生、不
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绮语、不两舌、不恶口、不贪、
不嗔、不痴)是属于小乘的“人天教”,而非大乘教的范围
(注35)。
另外,唐.窥基,《观弥勒上生兜率天经赞》卷上,也
说到有人判定《上生经》是小乘经:“依《上生经》,下文
优波离问云,‘此阿逸多具凡夫身,未断诸漏’、‘虽复出
家,不修禅定,不断烦恼’等,明知此等皆小乘经,大乘菩
萨无是义故。”(注36)。
───────────────
注30:引见《大正藏》卷14,页418,下。
注31:参见前书,卷38,页287~288。
注32:以上二段引文,俱见《大正藏》卷14,页418,下。
注33:引见《大正藏》卷38,页299,下。
注34:同前书,卷14,页419,下。
注35:《杂阿含经》卷37 ,第1042 经说:“谓离杀生乃至
正见,十善业迹因缘故,身怀命终,得生天上。”(
引见《大正藏》卷2 ,页273 ,上。)可见“十善”
是属于人天教的范围。
注36:引见《大正藏》卷38,页278,上。
138页
不管《弥勒上生经》是属小乘教或大乘教(注37),本
文所关心的是弥勒本身的性格,及其树立的修行典范。他的
性格是人间性的、有缺陷的(但却可爱而平易近人的);他
所树立的修行典范,则是在安乐当中修行成佛。这和释迦佛
那种强调苦行的修行风格,完全不同。唐.窥基,即曾引《
佛藏经》等,来比较弥勒与释迦的不同:
《佛藏经》云:弥勒发心先四十劫,释迦方发心。
《佛本行经》第一卷云,昔有如来号曰善思,弥勒
菩萨于彼佛所,最初发心,在于我(释迦)前四十
劫余,然后我发无上道心......但以舍身、苦行、
修业不同,所以弥勒成道终后。(注38)
引文中说到弥勒比释迦早四十劫余发心,却因为“舍身
、苦行”等等“修业不同”,而比释迦晚成佛。所以,《佛
本行经》卷一也说:“截头目手足,心定得忍辱,情悟发求
佛,逮进超九劫,弥勒等应先,勇猛出其前。”(注39)这
可见弥勒与释迦所树立的修行典范完全不同。释迦是苦行、
精进,因此迅速成佛;但也因此并非一般人所易于修习或乐
于修习的。而弥勒则是在安乐当中求得缓慢、渐进的解脱,
因此也是较易为一般人所接受或学习的法门。
5.对弥勒信仰者的描述:
本经对弥勒的信仰者,曾有详细的描述,并列举往生
兜率净土、亲近
────────────
注37:虽然很多人把《弥勒上生经》判定为小乘经,但是,
却也有许多人把它判定为大乘经。例如,隋.吉藏,
《弥勒经游意》即说:“一往大判,《上生经》者,
以大乘为宗体。”( 引见《大正藏》卷38,页263,
下。)又如,唐.窥基,《观弥勒上生兜率天经赞》
卷上也说明了古德判《上生经》为大乘经的理由:“
今依《上生》,初列跋陀波罗、文殊师利诸菩萨等;
后陈化佛说陀罗尼,佛以一音声说百亿陀罗尼门;复
言,身圆光中有首楞严三昧;又云,令五百亿天子不
退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等。明知是等皆大乘经,小
乘中无是事故。”(引见《大正藏》卷38,页278,
上。)
注38:《观弥勒上生兜率天经赞》卷上,引见《大正藏》卷
38,页278,中。
注39:引见《大正藏》卷4,页57,中。
139页
弥勒的方法和条件。下面是其中最重要的两段落:
(1) 若有比丘及一切大众,不厌生死,乐生天者,爱
敬无上菩提心者,欲为弥勒作弟子者....应持五
戒、八斋、具足戒,身心精进,不求断结,修十
善法,一一思惟兜率陀天上妙乐。作是观者,名
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注40)
(2) 佛灭度后,我(释迦)诸弟子,若有精勤,修诸
功德,威仪不缺,扫塔涂地,以众名香,妙华供
养,行众三昧,深入正受,读诵经典,如是等人
,应当至心,虽不断结,如得六通。应当系念,
念佛形像,称弥勒名。如是等辈,若一念顷,受
八戒斋,修诸净业,发弘誓愿,命终之后,譬如
壮士,屈伸臂顷,即得往生兜率陀天,于莲华上
,结加趺坐。(注41)
在(1) 段中,告诉我们想要往生兜率净土的人必须守“
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诳语、不饮酒)、守
“八斋”(即“五戒”外加不坐高广大床、不著华璎珞歌舞
视听、不非食食──即“过午不食”等三)、守“具足戒”
。前二者(五戒与八斋)是在家戒,而“具足戒”则是出家
戒。也就是说,在家人要守五戒、八斋,而出家人要守出家
的具足戒。
在(2) 段中,说到往生兜率净土者,必须“修诸功德,
威仪不缺”乃至“念佛形像,称弥勒名” 。
唐.窥基,《观弥勒上生兜率天经赞》卷上,曾在注解
(1) 段时,把往生兜率净土的方法,归纳成“五因”:持五
戒、持八戒(八斋)、持具足戒、身心精进不求断结、修十
善法。并把往生兜率净土的人,分成三类:菩萨行法不厌生
死受生死苦行乐利故生天者、爱乐无上菩提心者、欲为弥勒
作弟子者。窥基在解释五因中的“身心精进不求断结”时说
:“不求断结者,非
────────────
注40:《大正藏》卷14,页419,下。
注41:同前书,页420,上。
140页
作精进六行断结。断结便生上二界故。”他的意思是,如果
精进断结,就上生到色界、无色界中,而无法生在欲界的兜
率天中了。另外,他在解释第一类往生兜率净土的人时,也
曾说:“故不同二乘厌生死苦,恐天放逸,不乐生也。”(
注42)这是最值得注意的。弥勒信仰的特色之一是:不厌生
死、不求断结。这是大乘菩萨道慈悲度众的精髓,和小乘人
厌生死苦、急求断结的心态完全相反。
窥基在注解第(2) 段经文时,曾把往生兜率净土的原因
,归纳成为“六事法”(注43):“一、精勤修福,敬恩悲
田中所作业等。二、威仪不缺,坚守诸戒行,自住轨则等。
三、扫塔涂地,修饰道场,正理制多等。四、香花供养,四
事什物,随给济等。五、凡夫行三昧,闻思等定;圣人入正
受......。六、读诵经典、演说修习十法行等。”(注44)
从上引《弥勒上升经》的(1)、(2)两段经文,以及窥基
的注释看来,兜率净土的往生法门,无疑的是“易行道”(
注45)。所以,窥基在说完了往生兜率净土的“六事法”,
紧接著说:“且举偏胜易行”(注46)。他又引据《菩萨处
胎经》说:“《菩萨处胎经》第二卷云,弥勒初会九十六亿
受我(释迦)五戒者,次九十四亿受持三归者,后九十二亿
一称佛名者。故知微善回向,皆是往生成佛。”(注47)检
阅《菩萨处胎经》卷二原文如下:
──────────────
注42:以上引文皆见《大正藏》卷38,页291,上~中。
注43:“六事法”一词是《上生经》中说到的:“如是等众
生,若净诸业,行六事法,必定无疑,当得生于兜率
天上,值遇弥勒。”(引见《大正藏》卷14,页420
,上。)
注44:《观弥勒上生兜率天经赞》卷下,引见《大正藏》卷
38,页293,中。
注45:“易行道”乃相对于“难行道”而言,二词皆出自龙
树,《十住毗婆沙论(卷五).易行品》(收录在《
大正藏》卷26,页40~45)。其中,难行道是“不惜
身命,昼夜精进,如救头燃”的菩萨正常道;而易行
道则是“儜弱怯劣,无有大心,非是丈夫志干之言”
的方便法门。
注46:《观弥勒上生兜率天经赞》卷下,引见《大正藏》卷
38,页293,中。
注47:《观弥勒上生兜率天经赞》,卷上,引见《大正藏》
卷38,页277,下。
141页
弥勒当知,汝复受记五十六亿七千万岁,于此树王
下,成无上等觉。我以右□生,汝弥勒从顶生;如
我寿百岁,弥勒寿八万四千岁;我国土土,汝国土
金;我国土苦,汝国土乐。....汝生快乐国,不如
我界苦。汝说法甚易,我说法甚难。初说九十六,
二说九十四,三说九十二。我初说十二,二说二十
四,三说三十六。汝所三说人,是吾先所化,汝父
梵摩净,将八万四千,非我先所化,是汝所开度。
九十六亿人,受我五戒者;九十四亿人,受持三归
者;九十二亿人,一称南无佛....汝乐我勤苦,汝
怠我精进。(注48)
从上引《菩萨处胎经》的经文看来,知道释迦所树立的
修行典范,是“难行道”的典范;而弥勒所树立的,则是“
易行道”的典范。这和《弥勒上升经》所说,完全契合。
(二)《弥勒下生经》的净土思想
《弥勒下生经》的主要内容有三:1.未来世界──所
谓“人间净土”的描述;2.未来转轮圣王──蠰佉的描述;
3.未来佛弥勒及其信众的描述。下文将依照这三个主题,一
一述说其中的重要思想。
1.《弥勒下生经》中的人间净土
《弥勒下生经》的部类庞杂,前文中即列有五部之多。
在这五部当中,其实又可细分成两类:前文所列的第4 本《
下生经》──姚秦.鸠摩罗什译,《佛说弥勒大成佛经》,
是第一类;剩下的四本,则是第二类。从篇幅上来看,第一
类比第二类的篇幅为多;从内容上看,第一类比第二类也多
了正、像、末、灭等四期的“末法”思想,以及“般若”的
思想等等。可见,二类《下生经》确有不同之处。古来即有
人称第一类《下生经》为《佛说弥
────────────────
注48:《菩萨从兜率天降神母胎说广普经》卷2 ,引见《大
正藏》卷12,页1025~1026。
142页
勒成佛经》,而把第二类《下生经》,当做真正的《弥勒下
生经》,并已意识出二类经的不同。例如,新罗憬兴的《三
弥勒经疏》,即把有关弥勒信仰的所有经典,分成《弥勒上
生经》、《弥勒下生经》、和《佛说弥勒成佛经》三大类。
并认为第一类的《弥勒上生经》,是为了度化“上品”或“
中品”的众生;第二类的《弥勒下生经》,是为了度化“下
品”众生;第三类的《弥勒成佛经》,则是为了度化“下下
迟晚流”或“最下根智”的众生。这从下面《三弥勒经疏》
的两段话,即可看出来:
(1) 异生有三品,谓上品修者,或修观佛三昧,或忏众罪,
□(注49)于□身,得见弥勒□□优劣见形大小,广如
方等陀罗尼经,及上生经说。中品修者,或修观佛三昧
、或修净业、舍身之后,生于彼天,始□弥勒,至不退
转,亦如上生经说。下品修者,修施戒等,种□□发宏
誓愿,□□弥勒,舍此身后,随业受生,乃至弥勒成道
时,得值弥勒,三会蒙度,是即如下生、成佛二经说。
有说上生经为化中品,余二经为化下品;其上品者,正
是方等经所被机。(注50)
(2) 此(佛说弥勒成佛经)将释,略作三门:一辨来意....
言来意有二....二为化下下迟晚流,令得度脱故。何以
故?前略虽示慈氏如来下人教化,令上、中人殖善本,
而未广辨慈氏威力,令最下根皆祈圣心故。以此二义,
下生经次说此经也。(注51)
我人不一定同意憬兴那种把《弥勒经》分成上、中、下
,甚至下下品的说法,但是,却可以同意《弥勒下生经》确
实又可细分为两大类的说法。《弥勒下生经》既然又可细分
为两大类,因此,下文在讨论其中的弥勒信仰时,也自然地
应该依照这两大类来说明。
───────────────────
注49:引文中有□符号者,表示原版蚕食不清,而缺字。
注50:引见《大正藏》卷38 ,页303 ,下。
注51:同前书,页324 ,中。
143页
首先,先就第二类《下生经》来说,因为它们是内容比
较朴实、年代比较久远的一类《下生经》(注52)。为了说
明上的方便,我们就以西晋.竺法护所译的《佛说弥勒下生
经》(下文简称为晋译《(弥勒)下生经》),来做为第二
类《下生经》的代表。
晋译《弥勒下生经》,对未来的“人间净土”,有下面
的三段描写:
(1) 将来久远,于此国界,当有城郭,名曰翅头(注53)
东西十二由旬,南北七由旬。土地丰熟,人民炽盛,
街巷成行。尔时城中有龙王,名曰水光(注54),夜
雨香泽,昼则清和。是则翅头城中有罗刹鬼,名曰叶
华(注55),所行顺法,不违正教。每向人民寝寐之
后,除去秽恶,诸不净者。常以香汁而洒其地,极为
香洁。(注56)
(2) 尔时阎浮地东西南北千万由旬,诸山河石壁皆自消灭
,四大海水各减一万。时阎浮地极为平整,如镜清明
。举阎浮地内谷食丰贱,人民炽盛,多诸珍宝。诸村
落相近,□呜相接。是时弊华果树枯竭,秽恶亦自消
灭。其余甘美果树,香气殊好者,皆生于地。(注57
)
────────────────
注52:在前列的五部《弥勒下生经》中,第五本是唐.义净
所译的《佛说弥勒下生成佛经》。在时间上,这应该
是最晚译出的《下生经》。但是,由于它和第二类《
下生经》的内容大同小异,只是以诗歌的形式来表现
其中的思想这点,有所不同而已,所以,我人还是把
它列入第二类的《下生经》当中。
注53:原注说,在宫内省图书寮本(旧宋本)的晋译《下生
经》中,“翅头”一词作为“□头”。(参见《大正
藏》卷14,页421 ,注(11)。)另外,在后秦.鸠摩
罗什所译的《佛说弥勒下生成佛经》中,“翅头”作
“翅头末”;在唐.义净所译的《佛说弥勒下生成佛
经》中,“翅头”作“妙幢相”;而在东晋失译的《
佛说弥勒来时经》中,则作“□头末”。(以上分别
参见《大正藏》卷14,页423 ,下;页426 ,中;页
434 ,下。)这些都是梵文Ketuma的汉译。
注54:“水光”一词,在秦译《下生经》中,作“多罗尸弃
”。(参见《大正藏》卷14,页423 ,下。)另外两
译则缺。
注55:秦译《下生经》中,“叶华”作“跋陀波罗赊塞迦”
(原注:秦言善教)。(参见《大正藏》卷14,页42
4 ,上。)另外唐译及东晋失译《下生经》中,则无
罗刹(夜叉)一事。
注56:以上引见《大正藏》卷14,页421 ,上。
注57:同前书,页421,上~中。
144页
(3) 尔时时气和适,四时顺节。人身之中无有百八之患,
贪欲、嗔恚、愚痴不太殷勤。人心均平,皆同一意。
相见欢悦,善言相向。言辞一类,无有差别。如彼优
单越人而无有异。是时阎浮地人民,大小皆同一向,
无若干之差别也。彼时男女之类,意欲大小便时,地
自然开,事讫之后,地便还合。尔时阎浮地内,自然
生粳米,亦无皮裹,极为香美,食无患苦。所谓金、
银、珍宝、车渠、马瑙、真珠、琥珀,各散在地,无
人省录。(注58)
在以上所引这三段描写未来“人间净土”的经文当中,
(1) 段描写了未来的人间首都──翅头(又译翅头末,Ketu
ma ),(2) 段描写未来世界──阎浮地( jambu-dviipa )
的全景,而 (3)段则是描写未来人类的生活情形。这三段描
写,可以归纳出未来“人间净土”的几个重要特色:
(a) 土地辽阔、交通发达:如(1) 段中的街巷成行,以
及(2) 段中的“阎浮地东西南北千万由旬”(注59
)、“四大海水各减一万”、“时阎浮地极为平整
”等。
( 工商进步、经济富足:如(2) 段的“谷食丰贱”、
“多诸珍宝”;(3) 段的“自然生粳米,亦无皮裹
,极为香美,食无患苦”“金、银、珍宝、车渠、
马瑙、真珠、琥珀,各散在地,无人省录”等。
© 环境优雅、无有污染:如(1) 段对龙王水光及对罗
刹鬼叶华的描写;又如(2) 段对“弊华果树”和“
甘美果树”,以及(3) 段对大小便的描写等。
(d) 医学发达、人民健康:如(3) 段的“人身之中无有
百八之患”,另外
──────────────
注58:同前书,页421,中。
注59:“由旬”(yojana)是印度的长度单位。一由旬有说
是四或五英里,有说是九英里,有说是十八英里,但
也有说只有二英里半。参见:Sir Monier Monier-
Williams,M.A.,K.C.I.E.,A Sanskrit-English Dic-
tionary,Delhi:Motial Banarsidass,1970,p.858a.
145页
,晋译《下生经》还有片段的经句,也是象征未来
世界的医学发达和人民健康;例如:“尔时人寿极
长,无有诸患,皆寿八万四千岁。”(注60)而秦
译《下生经》更说,未来的人“唯有三病,一者便
利,二者饮食,三者衰老”(注61)。三病的说法
,基本上应该是从《中阿含经(卷 13 ).说本经
》演化而来的;因为该经说到了未来的人们有“寒
热、大小便、欲饮食、老”等四病(注62)。
(e) 教育普及、人民善良:如(3) 段的“贪欲、嗔恚、
愚痴不太殷勤”、“人心均等,皆同一意”、“相
见欢悦,善言相向”等,皆象征人民的善良;而“
言辞一类,无有差别”,则可视为教育普及的象征
。
“人间净土”(甚至其他净土)的发达,往往被视为与
“优单越”(Ut-tara-kuru)有关;这也可以从(3) 段的“
如彼优单越人而无有异”一语看出来。晋译《下生经》共有
两次提到“优单越”,另外一次是:“时阎浮地内,自然树
上生衣,极细柔软,人取著之,如今优单越人,自然树上生
衣,而无有异。”(注64)其他,像《增一阿含经(卷44)
.十不善品》,也把未来的“人间净土”和“□单曰”相比
较(注65)。可见“优单越”(或□单曰)与未来“人间净
土”之间的密切关系。
优单越,是指印度北方的一个国家,共有十部份(注66
),早就记载于《爱提利亚梵书》( Aitareya Braahma.na
)、《大战歌》( Mahaabhaarta )
──────────────
注60:引见《大正藏》卷14,页421 ,下。
注61:引见前书,页423 ,下。
注62:引见前书,卷1,页509,下。
注63:参见望月信亨,《望月佛教大辞典》卷 1,页 219~
220,“郁单越”条。
注64:引见《大正藏》卷14,页421,中。
注65:引见前书,卷2,页687~688。
注66:十部份是Paa~ncaala, Cedi, Matsya,'Suurasena,
Pa.taccara,Daa'saama,Navaraa.s.tra, Malla,
'Saalva, Yuga.mdhhara.参见J.A.B. van Buitenen,
The Mahaabhaarata, Chicago:The Univ.ofChicago
Press,1978,vol.3,p.27.
146页
等印度古籍当中。例如,《大战歌》4( 45 ).1.5 ,即说
:“优单越国当中,有可爱的田村,食物丰盛....。”(注
67 )一般相信,优单越乃印度雅利安( Aaryan)人侵入印
度前的原住地(或其理想化)。雅利安人由于怀念祖先们的
原住地,因此,在代代相传中,渐渐把它美化、理想化,而
成为一个人间的净土。而佛经,更加以进一步地宗教化,成
为类似《弥勒下生经》中的“人间净土”(注68)。
以上是西晋译、东晋失译、秦译、以及唐译《下生经》
中“人间净土”思想的简介。这几本《下生经》,前文称之
为第二类的《下生经》。还有第一类的《下生经》,即秦.
鸠摩罗什所译的《佛说弥勒大成佛经》(或简称为《(弥勒
)成佛经》)。下文将继续讨论其中有关未来“人间净土”
的思想。
秦译《弥勒成佛经》中,对于未来“人间净土”的描写
,比前述第二类《下生经》的描写更为详细。我们仍然分成
五点来说明:
(a) 土地辽阔、交通发达:如“四大海水面,各减少三
千由旬;时阎浮地从广正等十千由旬,其地平净,
如琉璃镜”(注69)。又如“有一大城名翅头末,
纵广一千二百由旬,高七由旬....街巷道陌广十二
里....行人往来无有尘土”等等。
( 工商进步、经济富足:如“处处皆有金、银、珍宝
、摩尼珠等,积用成山”。又如“夜光摩尼如意珠
华,遍满世界”。再如“天园成熟,香美稻种,天
神力故,一种七获。众生福德本事果报,入口销化
,百味具足,香美无比,气力充实”等等。
© 环境优雅、无有污染:如“时彼国界城邑聚落,园
林浴池河流沼
──────────────────
注67:J.A.B. van Buitenen,The Mahaabhaarata, vol.3,p
27.
注68:参见望月信亨,《望月佛教大辞典》卷1,页219~22
0,“郁单越”条;又见:Monier-Willams,A Sanskr
it-English Dictory.p.294a
注69:本段及下面各段引文,皆见《大正藏》卷14,页429
,上~下。
147页
,自然而有八功德水。命命之鸟,鹅鸭鸳鸯,孔雀
鹦鹉,翡翠舍利,美音鸠雕,罗耆婆阇婆快见鸟等
,出妙音声”。再如对于“翅头末”大城的夜间描
写:“巷陌处处有明珠柱,光喻于日。四方各照八
十由旬,纯黄金色。其光照耀,昼夜无异。”
(d) 医学发达、人民健康:如“亦无寒热风火等病、无
九恼苦。寿命具足八万四千岁,无有中夭。人身悉
长一十六丈....唯有三病,一者饮食,二者便利,
三者衰老”。
(e) 教育普及、人民善良:如“时世人民,若年衰老,
自然行诣山林树下,安乐淡泊,念佛取尽”。又如
“其土安隐,无有怨?#092;劫窃之患。城邑聚落,无闭
门者。亦无衰恼水火刀兵,及诸饥馑毒害之难。人
常慈心,恭敬和顺,顺伏诸根。如子爱父,如母爱
子。语言谦逊,皆由弥勒慈心训导,持不杀戒,不
啖肉故”等等。
除了以上几个重点之外,本经说到了“般若”;这是最
值得注意的。
2.《弥勒下生经》中的“转轮圣王”
两类《弥勒下生经》,对于未来的“转轮圣王”──蠰
佉(或译穰佉、儴佉、饷佉、僧罗、胜伽、螺),虽有
详细与简略的不同描述,但其内容却大同小异。因此,
下文合并讨论。首先,以第一类《下生经》──秦译《
佛说弥勒大成佛经》为例:
(1)其国尔时有转轮圣王,名曰穰佉。有四种兵,不以
威武治四天下,具三十二大人相好。王有千子,勇
猛端正,怨敌自伏。(注70)
(2)王有七宝:一、金轮宝,千辐毂辋,皆悉具足。二
、白象宝,白如雪山、七胑拄地、严显可观,犹如
山王。三、绀马宝,朱鬣髦尾,足下生华,七宝蹄
甲。四、神珠宝,明显可观,长于二肘,光明雨宝
,适众生愿。五、玉女宝,颜色美妙,柔软无骨。
六、主藏臣,
─────────────────
注70:本段及下面各段引文,见《大正藏》卷14,页429~
430。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