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智慧学——般若
甚么是佛教的智慧?
佛教的智慧与世俗的聪明不同
世俗所讲的聪明是知识的积累,博学多闻,各种技巧、技能的掌握与熟练。如电脑技能、工程技能、会计技能、通讯技能等都是。
佛教所讲的智慧叫做“般若”,它是梵文prajn(a( 的音译。佛教所讲的智慧,是对宇宙人生的洞察与认识,换句话说、就是对自我和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的洞察,所以它可以使我们得到解脱,获得涅盘。从这个意义上讲,佛教的般若与解脱同等。根据《大智度论》解释,般若的意思是“无上智慧”、“无比智慧”、“圣深智慧”,无有胜者。它是通过修习八正道,六波罗密等,而显现之真实智慧,也是修习四禅八定而得来的直觉的智慧,明照法界,洞达真理的智慧。世界的聪明就像盲人摸象一样,只看到了局部,没有看到整体,而有般若的人能看到一切事物的整体。所以它不同于世间的世智聪敏,超出了世间所讲的聪慧。所以古代的大德在译经的时候就没有把它译成中文,而是保持了原来的梵文发音。
古代在译经的时候有“五不翻”,其中一条就是“意义殊胜故而不翻”,换句话说,由于它的意义深刻,而且殊胜,无法用中文来表达,如果免强译出来,那就会失去它所包含的殊胜意义,因此不翻。这样的词汇很多,如“涅盘”、“波罗密”、“叁藐叁菩提”等等。“般若”本是智慧的意思,但为了保持其殊胜的意义,故没有译成中文。
我们平常所说的聪明是一种分别的能力,是一种理解的能力,是一种认识的能力,它可以是好的善的,也可以是不好的恶的。譬如我们应用科学创造了电话、电视、电脑、电影、飞机等等许多有利的东西,它不仅给人们带来享受,而更重要的是给人带来了方便,提高了人的生活水准。过去玄奘大师去印度取经,来回的路上就走了四五年,而且是冒着生命危险。但是今天,我们到比印度远几倍的英国,只需要几个小时就到了,而且生命危险很小,可以说没有生命危险。但是科学也给人类带来了生存的危机,如核武器的发明,原子弹、氢气弹、导弹,还有甚么飞毛腿等等,都给人类的生存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因为在几小时之内,原子弹就可以毁灭整个地球。
佛教所讲的般若是以戒,也就是伦理道德为基础,然后通过修习禅定而得来的无分别智。所以佛教讲的般若是有利而无害的。因为,般若中包括无缘大慈与同体大悲等菩萨思想与精神1(这一点将在后面的第叁、四讲中作祥细的讨论)。有般若的人视一切众生,包括动物在内,平等无二,看到他人受苦,他会以般若之智去解除他的痛苦。其实这种精神早在原始佛教就有了。
所以从这个义意上讲,佛教所讲的戒定慧叁学,如香炉的叁只脚一样,一个也不可确少。而且戒定慧叁学是要同时修的,而不是一个一个的去修。因此叁学是一体的,戒学中有定学与慧学,定学中有戒学与慧学,慧学中又有戒学与定学。就拿戒学来说吧,当我们修学戒的时候,不能以散乱心去学,要一心一意地去学才有所成,这就包括了定学。在学戒持戒的时候,我们又不能生搬硬套,要灵活地去学,要有智慧,这就包括了慧学。在印度古代,有人认为牛一样吃草,就可以获得解脱。这就是一种错误的持戒,佛陀曾批评道:“这样的人来生转牛。”
般若智慧的重要性
修学佛法的人,目的是成佛,成佛需要两种资粮,一是智慧,二是福德。佛经里讲“佛法如大海,唯智能入。”我们都知道,释迦牟尼佛未成道之前叫乔答摩.悉达多,悉达多的母亲是摩耶夫人,大众知道佛陀的母亲是谁吗?就是般若。所以《大智度论》中讲,“般若波罗密”是诸佛之母,一切诸佛,辟支佛,阿罗汉,阿那含,斯陀含和须陀洹皆从“般若波罗密”生。这里,“般若”是智慧,“波罗密”是到彼岸,所以,“般若波罗密”就是由智慧而到达彼岸,也就由智慧而得解脱。因为慧是断惑证真。智慧可以使我们看到世间万物的真相,即诸行无常、诸行皆苦和诸法无我,即无实体的真相。佛在经中曾讲了一个比喻,学佛的人如果没有智慧,就像盲人进入宝山,只能空手而归。可见智慧在佛教中所占的重要地位。那么有人一定会问,没有智慧的人就不能学佛了?从佛教的意义上讲,只有证道成佛的人才算是有了般若波罗密智,证得了慧眼,普通的人都没有这种智慧。那么如何才能获得这种大智慧呢?这就要修慧。
平常我们一样的生活,但是当我们生活中有了般若,我们的生活就不同了。古语道:“平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更不同。”一个农民也渡过他的一生,一位教授也渡过他的一生,一位哲人也渡过他的一生,但是他们的人生是各自不同。有人渡过有意义的一生,有人渡过无意义的一生,有人渡过烦恼的一生,有人渡过快乐的一生。人生中有了般若,我们就可以渡过有意义的一生,快乐的一生。
叁种般若
《大智度论》里讲到有叁种般若∶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这是最常见的一种分法。文字般若是指诸部般若经典,以及其它的大乘经典,还有所听到的同类言论,这都属于文字般若。文字虽非般若,但它是有诠释般若之方便,又能因此而生起般若,故称文字般若。我们应从文字般若入手,在文字般若的启发下,去体悟佛法的深意与真实,然后以此为依归,来观察我们身心内外的一切事物。从外观察,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有叁个特性,第一:一切的事物都是无常的、变化的,第二,由于是无常的,所以一切的事物也是不如人意的,用佛教的话讲就是苦的,第叁,一切的事物都是都没一个常住不变的主宰,换句话说,一切的事物都不是独立的存在。所以辟支佛在观察树木的春生秋落而悟道。
而更主要的是返照自身自心的本源。在观照般若之中,若能忽然了悟自己的本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清净,就证入了实相般若。
实相般若是般若的本体,实相就是实实在在的情况,它既不是表面的现象,也不是幻觉。它是佛教所说的最高境界。因此,实相就是没有青黄赤白,长短大小;不是有相,也不是相,不是非有非无,也不是亦有亦无,它离开一切语言文字。所以佛经里经常讲,离言绝相。
现在我们举个例子来说明叁种般若的关系。如果我们把文字般若比作车子,那么观照般若就是驾车之技术,目的地就是实相般若。我们可以依靠观照般若的技术,驾着文字般若的车子,而达到实相般若之目的地。
现在,我们从《心经》来理解叁种般若,可能就比较容易了。《心经》是整部六百卷《大般若经》的精髓,如果我们对《心经》有所理解,我们也就了解大般若经。《心经》的全名是《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我们从上面所讲知道,般若可以简单地译为智慧,波罗密的意思是度,或到彼岸。度是度过烦恼之河,而到达无烦恼的彼岸,度过痛苦的生死洪流,而到达远离生死的涅盘彼岸。一般人认为,涅盘是一种可想而不可知,可言而不可证的虚幻飘渺的境界,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理解。用白话来讲,涅盘就是安乐、幸福、祥和、宁静、清凉。所以整个经题的义思是,用智慧度到安乐、幸福、祥和、宁静、清凉的人生之彼岸。
我们可以把二百六十多字的《心经》看作是文字般若。《心经》的一开始,我们就读到∶“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这是《心经》的第一层。我们都知道,在写文章时,每一个段落的开头都有一个主题句,它概括整段的内容。这一句就是整部《心经》主题句。下面所有的文字是,解释这一主题句的。这句话里的“照”字,是非常重要的,它是“观照”的意思。就是说,观自在菩萨以观照般若而澈悟“五蕴皆空”。“五蕴皆空”就是实相般若。这理“五蕴”既包括了我们人的自身,也包括了外部的宇宙世界。五蕴皆空是很难理解的,它的大意是说,我们的人生和外部的物质界,都是无常的,迁流变化的,其中无有一个实实在在的,永恒的主宰,所以是空的。由于观自在菩萨,以观照般若证得了实相般若,所以度脱了一切的痛苦与灾难。这就是《心经》的大意。
这叁般若是一体的,我们不能把它们分开。实相般若是文字般若与观照般若的本体,而观照般若所照的就是文字般若与实相般若,文字般若所表达的内容,就是实相般若与你如何观照。
在佛陀的教法中多处提到般若智慧,如叁学戒、定、慧中有智慧,六波罗密,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也提到智慧。八正道中的正见、正思维就是智慧、正语、正业、正命是戒学,正精进、正念和正定是定学。大般若经六百卷讲的全是佛教的智慧学。所以我们这次讲就依照八正道中的正见与正思维来讲慧学。
正知正见
正见的重要性:正知正见是学佛的关键
现在我们从八正道来讲慧学。八正道中的正见与正思维组成佛教的慧学。正见就是正确的见解,即对人与事物的真实正确的认识与了解,而不是表面的肤浅的认识。说的更确切一点,正见是对有为法的正确的认识,有为法就是指我们所在的这个现象世间。根据佛教来讲,由于我们没有对这个现象世间和生命的真谛有一个彻底的正确的认识,所以我们才流转于六道轮回。所以佛经中常讲,学佛人若无正见,就象盲人进入宝山一样,只能空手而归。
因此,正见对于一个学佛的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正知正见是学佛的关键。只有了正见,即对佛教正确的认识,你才能真正掌握佛教的精髓,从而得到法益,得到学佛的受用,而不会误入歧途。有了正见,才能明辨邪见,即不正确的见解,从而不被误导。正见就像人身体内的抗体一样,如果你的身体内有了抗体,病菌就很难侵入,那么你就会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反之你会经常生病。持有邪见的人是非常危险的,他不仅危害自己,而且危害别人,就像一个人得了传染病,不仅仅是自己痛苦受罪,凡是与他接触的人也会染上这种病而受罪。所以佛在经中讲,要亲近善知识,远离恶人,因为善知识是有正见的人,他能使我们转迷入悟,能使我们在修行道路上前进而不后退。
从日常生活中来说,学佛的人有了正见,他就能够明辨是非、明辨邪正、明辨真伪。有了正见,家庭就会和合;有了正见,生活就会安定;有了正见,工作就会顺利;有了正见,朋友就会永久;有了正见,邻里就会和目;有了正见,同事之间没有斗争。如人人都有正见,社会就会和平、繁荣。因为有了正见就会有正确的认识,遇事就不会乱来,并能作出正确的决定,采取正确的行动,从而避免不必要的你争我斗,减少不必要的精力上的消耗,时间上的消耗,甚至是金钱上的消耗。因此,有了正见我们就可以专心学习和工作,造福自已,也造福人类。
正见是针对于邪见来讲的,《梵网经》中提到九十六种外道,也就是九十六种邪见。而这九十六种邪见,佛教把它归纳为五种∶一,身见,就是认为这个五蕴之身就是我。二,边见,就是认为我们这个五蕴之身,是断灭的或是永恒的两边。叁,邪见,就是否认因果,不承认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如佛在世时的顺世外道。四,见取见,就是认为以上的身见、边见和邪见为真理。五,戒禁取见,是遵守一些错误的戒律,以为由此可以得到解脱。如佛世时的耆那教徙,认为像牛或狗一样的生活,就可以得到解脱。
还有许多人认为,有神通的的出家人,才是真正的得道的出家人。这也是一种邪见。在佛陀的一生中,有两次被要求现神通。第一次是佛陀的一位弟子,由于佛陀不表演神通,所以他非常失望。于是佛陀对他讲∶“沙格陀,我有没有曾对你承诺过,你做我的弟子,我给你表演神通?我并没有这样的承诺。”然后佛陀继续讲到,“不论你有没有神通,只要你依法而修,你就可以证得涅盘,得到解脱。”所以神通与解脱没有任何关系。所以佛陀在戒律中明文规定,佛弟子不得表演神通,否则犯戒。佛把表演神通比作是,很有修养地位的妇女,在公众场所表演女士的东西。
佛陀在世时,有一个外道住在河边,专门修练神通,经过多年的苦修,他终得到了神通。不用渡船,他可以踏着水面过河。有一天,佛陀来到了这条河边,等渡船过河。这个外道非常骄傲地对佛陀说∶“我有神通,不用渡船,我可以渡过河去。”佛陀问到∶“你修了多少年才得到这样的神通?”外道答到∶“要得到我这样的神通非常不易,我修了几十年才得到。”这时佛陀讲到∶“你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就得到这样的神通,仅仅可以渡过这条河。我花几毛钱,就可以乘渡船渡过河去,所以你经过几十年修来的神通也就值这几毛钱而已。”
正见的两个先决条件:听闻正法和如理作意
正见有两个先决条件,即听闻正法和如理作意。《经》中讲∶“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用白话来讲就是,从善知识那里学习和聆听正确的、真实的教法,并如理如意地去思考,然后以此来指导我们的言行。前者是外在,即从他人那里听闻学习,而后者是内在的,我们必需培养。佛陀在《阿含经》中强调善知识的重要,经曰∶“我由善知识故,成无上正等正觉,以成道果,度脱众生,不可称计,皆悉免生老病死......。与善知识共从事者,信根增益,闻、思、慧德皆悉备具。”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因此,与善知识相共事,我们就可以成为一个聪明的人,智慧的人,善辨真伪的人。
从甚么样的人才能听到正法
从善知识处听闻正法。根据佛教来讲,善知识分以下几种∶第一,父母是我们的善知识,父母生育、养育我们,没有父母希望自己的子女学坏的,所有的父母都有盼望子女成龙成凤的心,所以我们要常听父母的忠告,每做一大的决定都要与父母商义,征求父母的义见。第二,兄妹是我们的善知识,我们的兄弟姐妹,就如我们的手足一样,对我们有益而无害。第叁,师长是我们的善知识,我们的师长把知识传授给我们,把我们从黑暗带到了光明,从无知带到了知识的大海,所以是我们的善知识。这里的师长包括一般的老师,也包括出家的法师。第四,有修有学的人是我们的善知识,有修学的人必具正见,因为正见指导人向善,远离邪恶。具有正见的人是非分明,不做坏事,心意清净,道德高尚。与他们交往,既能增长我们的见识和阅历,又能得到自我修养,从而放弃那些不良的习惯。《华严经》中讲到,善财童子参拜了五十叁位大德,最后得以证道,是最好的例证。反之,如果我们的朋友都是赌博汉,酒鬼,烟鬼,或者吸毒等等,那我们还能够清白吗?因此《法句经》中讲∶“莫与恶友交,莫友卑鄙者,应与善友交,应友高尚士。”2“与愚者同行,长处忧悲;与愚者同居,如与敌居;与智者同住,如会亲族。与智者同游,如星随月。”3古有孟母择邻的故事,今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成语。这都是同样的告戒。
甚么是正法
根据佛教来讲,只要符合下面的叁个条件的都是正法,都是佛法。用佛教的术语来讲就叫叁法印:即诸行无常、诸行皆苦和诸法无我。
诸行无常就是指一切的世间法,包括人、动物和物资都不是瞬息万变的,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这也是平常我但所讲的一切皆空的道理。因为我们所在的这个世界和我们人本身都不永恒的,所以它给我们来的也是苦多乐少。诸法无我是说,一切法,包括佛教的最高真理涅盘都是没有一个常住不变的主宰来控制它。
我们所听闻学习到的知识是我们思考的资料,从而形成自己的认识和见解。因此我们必需学习。这里所讲的“听闻正法”中的“正法”很重要,正法是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可以帮助我们形成正确见解的,我们要远离那些有害的不健康的东西。这理需要解释一下听闻正法当中的“法”。这里的法不仅仅是佛法,它包括所有的知识,语文、历史、化学、数学等等。现在社会上有许多各种各样的所谓的宗教也好、哲学也好,气功也好,他们都说自己所讲的是致高无上的法,是超出宇宙的大法,可以让你立地成佛,可以让你马上得到神通,开天眼开天耳,可以让你马上成为百万富翁,可以让你去病延年等等。听起来非常有吸引力,但静下来一分析,都是水中月,镜中花,没有一点实实在在的东西。这些都非正法,是有害的不健康的法。所以我们要远离。
还有些人认为,如果你不去做某件事,佛或菩萨就会不高兴,所以会惩罚你了,如给你儿子降灾,让你生病等等。这一切都是邪法,而非正法。因为佛与菩萨都是大慈大悲的之人,佛陀在过去无量劫以前,修菩萨行时,曾舍身喂虎在所不惜,还会为你的一点小事而生气而惩罚你?我们所要注意的是自我的语言和行为。根据佛教来讲,我们自己生活的幸福与否,都是由我们自己而造作的,是我们自己的业力所致,没有任何的外在力量可以改变它,所以我们要对我们的一言一行负责。所以祖师大德多次地讲,自作业不可改。
我这里有两个例子。大家都知道气功,最近几年气功在大陆特别盛行,因此也出现了种种不如意的现象。我们并不是批评气功,气功本来是非常科学的,它根据人体的生理机能,通过某种方法的修习,从而能达到养生延年的目的。但是有些人学了气功之后,对它一知半解,以谋利的心理又去教授他人,所以产生了许多不良的后果。
一位乡间的老太太,患胃病多年,久治不愈。一天听人说,邻村有一间茶馆,专卖“信息茶”。那茶很灵验,包治百病,而且茶师傅还开班传授信息。老太太一开始怀着试试的心理去了。边喝茶边听讲,茶师傅说,只要心诚意诚,人人可以在茶里带上信息。喝了几天信息茶之后,感到病情果然好转了很多,于是她更加虔诚起来,高价买了信息茶,回家把茶供奉起,日思夜想。突然有一天,供桌上依稀出现了菩萨的形象,并且还说∶“如果你不恭敬,我就不现身。你还有孝心,只罚你叁天不吃饭。”此后叁天,无论谁丈夫或该子如何询问、劝解,老太太都滴水不沾。后来菩萨终于允许她吃饭了,但是又要她与丈夫离婚,嫁给茶师傅。她刚要表示不同意,就感到全身难受,而且听到茶师傅说,“你要不听菩萨的话,我就杀了你全家。”她感到无论怎么想,茶师傅都知道。老太太被逼的没辨法,只有一死了之。就要上吊,幸好被儿子发现,急时送到了精神病院。医生检查后发现,老太太己出现严重的胃出血。
第二个例子。小张出生自知识分子家庭,父母都是老中医,还都练气功。但他们只是静坐调息,练了几十年,虽然练得红光满面,精力十足,但没有像气功大师那样开天眼、开天耳。小张嫌他们不灵,于是就去拜某大气功师,学习功法。气功大师的教法就是不一样,不用你静坐,他离你老远就给你发功,然后随你怎么想怎么动都行,一会儿就让你进入飘飘然无我无他的奇妙境界。学了几天,小张的天眼天耳就开了,他看到如来佛向他微笑,并感到各种信息不时地涌进他的身体。于是他大喊大叫,还用刀子割破自己的皮肤放“气”。有时他还听到仙乐声中还伴随着师傅的声音,教他如何练功,他就照了去故。师傅叫他把电线吃到肚子里去,这样可以收到更多的信息,他就照办,吞下大把大把的电线。最后不得不进精神病院治疗,先给他注射了强烈的镇定剂,才给他做了手术。从以上两个例子,我们就可以了解到善知识与正法的重要了吧。
如理作意,这是比较难培养的,因为它需要我们对每日生活中所遇到的事时时有清晰的了知观察和分析,这样你会对遇到的事物有便深的认识,而不是肤浅的认识。所以听闻正法之后,再进行如理作意,这样才能形成正见。佛陀经常说他是一个分别说者。就像科学家一样,把人分析到了最小的细胞,佛陀把有为法分析到了最小的法,分为百法。所以在《卡拉麻经》中,佛陀教导卡拉麻族的人,不要道听途说,不要自以为是,甚至不要依赖报导、传统,不要依赖逻辑推理,不要依赖表面现象,不要依赖意测“卡拉麻,要多加分析。当你们确认,这是不健康的、错误的、不善的,就放弃它。只有当你们确认,这是健康的、善益的、正确的、好的,你们再接受,并依之而行。”
然后佛陀对他的弟子们讲,对所听到的教法,不要马上就接受或拒绝,要细细的分析,佛陀甚至教诫他的弟子,对自己所讲的法也要分析,“汝不应由尊敬如来故,而接受如来的教法,要像用火来检验金子一样,先进行分析,而后再做决定。”只有通过正确的分析,一个人才能够理解一切万事万物之因果关系,生灭规律,也只有这样,你才能够领悟佛法的真意,而不是通过抽象的哲学思维与推测,更不是通过邪见和盲目的信仰。所以佛教不是迷信,而是正信。凡是迷信的东西都盲目的信仰,还没有弄它的来历之前就去信它。而佛教所讲的东西都是可以实践的,是人生的真谛。而且也只有对佛法有一个正确真实的了解,一个人才能对佛法生起真正的正确信仰,这样的信仰是长久的,能经得起考验。所以正见是修学佛法的关键。因些佛陀说∶“佛法如大海,唯智能入。”
不仅是世间的一切法如此,就是佛法也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我们追求的最终目的。因此佛陀经常把他的教法比作渡河的船只。同样地,佛法是帮助我们度过生死之河的船只而已,所以佛法只是起到一个工具的作用而已,我们不应当对之生起贪着之心。所以佛陀在《中部经》以及《金刚经》中讲∶“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就是佛法最后都要放弃,更何况那些不善之法呢!由此可见,大乘佛教对上座部佛教的批判,认为小乘只讲我空,不讲法空是错误的。这是由于对上座部佛教的不了解而引起。
佛法的作用,在于它能使我们借此而证悟真理,求得解脱。如此佛法只是相对的真理、俗谛,而非真谛。它是相对于证悟实相而说的。所以根据佛教来说,强迫他人信仰或不信仰都是不对的,不好的,受到佛陀的遣责。佛教是以理服人。所以佛教只承认一种奇迹,那就是弘法的奇迹,因为在弘法时,佛法是以理服人。所以当佛陀在那兰陀时,有些人来见佛陀,并且问到∶“为甚么你不表演神通,这样很容易地就使那兰陀的人民归信佛教了?”佛陀讲到∶“我不喜欢那样做,我喜欢表演的神通只有一种,那就是弘法的神通。”4
所有的见也都要去掉,这里的见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观点,见解,理论等等。因为佛教的最完美的境界是离开一切言说,一切言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就是佛陀的教法也只是手段,它是我们消除其它一切邪见的手段。这也是为甚么龙树菩萨不立任何论点,成了叁论宗的特点,只破不立。因为通过学习佛法,也就是通过文字般若,我们可以获得一种正见,从而生起观照般若,然后依此而证悟实相真际,及实相般若。
虽然佛法是一种很好的理论,但是我们也不能教条地执着它。我们也不能教条地执着我们自己的观点。因为,当我们教条地执着自己的观点、哲学、理想时,我们就不能深入洞察真理,看到真际。原因是,我们会对我们的思想、观点、哲学、理想等等生起执着心。一但执着心生起,我们就会认为,这是我的理想,我的宗教,我的哲学,只有我的是正确的,其它都是不正确的。如此我们生起了贪心。佛教把这种见称为“见取见”,它是十种烦恼之一。
对见解、认识的执着比对物质的贪要危险的多。中东的战争就证明了这一点。还有许多人为了圣战而牺牲。我们已经不止一次,从收音机、电视台等的报导中得知,近年来美国已有好几批人集体自杀。第一次英译圣经的人,由于他在翻译时出了一个错误,他因此而失去了生命。以上都是对见解的教条的执着。对物质的贪求最起码不会舍命。
佛教认识到,我们的贪心对我们的观念或意识形态有很大的影响。所在论讨常见和断见时,佛教说断见是对空的一种贪,常见是对有的一种贪。因为这些邪见都是从思想的因素而产生,所以在批评邪见时,佛教总是从思想上分析,从心理上分析。我们的一言一行,都源于我们的思想观念,因此绝大多数的思想观念都可以追溯到我们的意识形态——贪。首先我们把我们的观点理论化,然后使之升化到更高的层次,成为一种意识形态。随之我们为之而奋斗、宣传。所以所有的意识形态或理想主义都是乌托邦。理想主义给我们社会带来许多问题,所以我们不能执着于理想主义。理想主义的危险,佛陀早在公元前六世纪就已认到了,今天,人们在第一次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看到也体验到了它的危险。
附:有人认为,佛教有那么多戒条,不让做这个不让做那个,我做不到,所以我不能信佛教。其实,想自由必需持戒,不持戒你就会失去自由。看看各个国家的监狱,满满的都是犯人,他们为甚么失去自由呢?就是因为他们没有持戒。佛教讲的五戒就是每一个社会都要遵守的共同的规则,犯了就要受到处罚。
a. 二种般若
佛教把般若分成许多种类,有两种般若,叁种般若,五种般若之分。
两种般若,(1) 从经典而说,有共般若与不共般若。共般若是为声闻,缘觉,菩萨共同而说之般若,如四阿含经等是也。不共般若,则是仅为菩萨所说之般若,如大般若经等十八部般若是为菩萨而说。(2) 从层次而说,有世间般若和出世间般若之分。世间般若,即是世俗的,相对的般若,而出世间般若,是超俗的,绝对的般若。(3) 从能观与所观上来讲,有观照般若,实相般若。观照般若,就是智慧之心的本体,能够照见诸法皆空,换句话说,就是能够洞察宇宙万事万物皆是无常、苦与无我的智慧,故称观照般若。实相般若,就是由智慧观照所了知之境界,它本身并不是般若,但它能生起般若,故称实相般若。
五种般若
依般若心经,般若又分五种,(1) 实相般若,指真如之理,此理为般若之实性,故称实相般若。(2) 观照般若,指清净无漏之慧,此慧能照见诸无相,悉皆空寂,故称观照般若。(3) 文字般若,指般若之章句,语言文字能诠般若之理,其性空寂,故称文字般若。(4)眷属般若,指六度万行,六度万行与妙慧相应,而能成就般若,为观照慧性之眷属,故称眷属般若。(5)境界般若,指一切诸法,诸法为般若真智之境界,境无自相,由智显发,故称境界般若。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