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开智慧
在巴利文原文经典里,时常可以看到一些脍炙人口的格言,被认为是佛陀(公元前六世纪顷生于印度)在普渡众生、广施教化时亲口演说的。其中有这样的佳句:“一切命中,慧命为最”,“智慧乃人类之宝”,“智慧之光,胜一切光”。
根据佛教来讲,人生的目的在于证得般若。般若一词,一般地都被翻译成“智慧”,但是,巴利语般若比英语“智慧”一词的含义更为深广。般若,依佛教所说,它不但是指人客观地观察事物、领悟真理的能力,而且还指人从私欲、瞋恚、暴力等染法中得以彻底解脱的能力,以及他对一切众生,慈悲摄持、普同爱护、无有分别的无限愿力。这种智慧,决不可将之与现实生活中的常识,或者是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之积累,或者是任何能以智力测验来衡量的那种智慧相混淆。
佛教的戒规,目的在培养身心平衡的人,在于使人发展成为一个完人,而不是不平衡的人。人除了有自己的色身外,他还具有另外两个为了成为完人而必须等量地培育和发展的方面,这就是我们的“心”和“意”。现在,我分别将它加以象征性的说明。“心”代表着爱、慈悲、怜悯和同情等情感方面的这类高尚情操,也即是心的品性。而“意”则代表着理智方面或思想方面的品性,如原因、分析、判断和构思等。
如果一个人只是单一地去发展情感方面,而忽略了理智方面,他可能会成为一个好心肠的傻瓜;如果一个人只发展理智方面而忽视了情感方面,他或许会成为一个铁石心肠的学问家,自私自利,而对人没有丝毫的怜悯或同情。因此,要成为完人,就必须要将这两个方面予以同时的等量的培育和发展。这就是佛教的般若的目的。
当今,世界上正盛行着一种公立教育体制。总的来看,这种教育体制的目的是为了培养有一定知识的、训练有素的职业人员,或者是具有普通知识的人员,或者是高等专业人员。这样的体制偏重于知识训练和提高功效的一面,而忽视了伦理道德和精神素质方面的培养。因此,它所培养的要么是那些在德智二者上得不到平衡和协调发展的人,要么是常常与自己的意愿或社会的意志背道而驰的人,要么就是另一种骄傲自大、自以为是、满足现状、苟且偷安的人。认为对人的道德和精神情操方面的培育应属宗教的责任,乃是极大的错误。在今天,绝大多数的人对“宗教”一词仍是一知半解,其原因之一,就是把宗教看作是一种陈腐过时的受时空限制的修习和传统。
现代科学和技术,发明创造了许许多多的奇妙的机器,这些机器在运行操作时,通常都要比人的效率高、准确性强。然而,它们都是不具智慧的机器。有人会诧异道,我们的教育体制,是否在培育和生产那些不具效率和欠精确度的人类机器!而世界上的事务,多半都是由这类不具智慧的人类机器所管理、操纵着。
前面我已经说过,佛教的人生观是为了证得般若(智慧),那么,这种智慧又是什么呢?它由两个要素组成:正见和正思维。
修习和培养正见有以下四个重要步骤:第一,如实了解事物的客观实在,或生命的变化规律,以及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充分认识我们的人生是不完美的,不圆满自在的,充满着纠纷和冲突,需要不断地提高和改善。第二,了解我们生活中的这类问题和冲突皆来源于我们自己的私欲,而这种私欲又是由我们所念念不忘、时刻执持的“我见”,以及处处在在“人我中心”的虚妄邪信而滋生的。第三,必须认识到,从我们所存在的这些痛苦的冲突和问题中能够获得宁静祥和,自由和解脱。我们并没有绝望地深陷于这类永远痛苦的死潭里。第四,必须觉悟到,从我们现有的一切纠扰中,可以拓出一条通向宁静和平、自由和解脱之道。而它就是由那无上的道德、精神、才智相应地、平衡地发展而共同形成的。
以上这四重修习和培养正见的程序则叫做四圣谛。而四圣谛也就是阐释一切事物,包括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任何问题和冲突的真相的。首先,我们必须清楚地了解一切问题和冲突的客观实际;寻求发现滋生这类问题和冲突的原因或根源;其次,看看是否可能从这类问题和冲突中得到自由解脱;最后,如果可能的话、那么,就设法找出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来加以对治和根绝。
现在,我们来看一看,什么是正思维?正思维所表诠的是对一切众生慈悲爱护、无有分别的思维,非暴力的思维,及舍己离欲、不执着的自由思维。这里,“我见”的涤除净尽,正是由于到了“真爱”的心地,所以没有“我见”存在。
从这简短的解析里,你也许会清楚地看出:智慧,如佛陀所展示的那样,它不仅包括顿悟真理,而且也包括对广大众生无私无畏的爱护和悲悯。它摆脱了一切自私的欲望、瞋恚、憎恨和暴力的思维。因此,巴利语的般若,其完整的涵义,应该翻作为“悲慧”。而一切私欲瞋恚、憎恨和暴力的思维,都是由于缺乏“悲慧”的结果。在任何的生活圈子里,无论是个人的,还是社会的、政治的,都是如此。
这种智慧的特征之一就是思想自由,远离一切陈见(如宗教的、民族的、种姓的以及社会政治)的自由。不要做任何体制或传统的奴隶,尤其是不要做某一知识者的奴隶。知识的奴役比任何形式的奴役更难以识别和摆脱。今天,在众多的宣传机构或组织里,通过报刊、电台、电视、电影、书籍等传播媒介来宣传的情况下,这种奴役,不仅牢牢地束缚着普通人的头脑,而且还深深地扎根于一些所谓的知识分子的头脑里。人的大脑是容易被这类传播媒介有系统、有规律地灌输和奴役的。
自由思想,自由询问,没有任何盲从主义、偏执主义、教条主义,这是佛陀一贯主张和倡导的,这在其它宗教史上是向所未闻的。有一次,一群迦罗摩部落的人因被某一问题弄得疑惑不堪,而去拜见请教佛陀。佛陀教诫他们:“是的,迦罗摩人啊!你们的怀疑,你们的迷茫是正当的;因为对于一件可疑的事是应当生起怀疑的。迦罗摩人啊!你们要注意不可被流言、传说,及耳食之言所左右,也不可依据宗教典籍,也不可单靠伦理或推测,也不可单看事物的表相,也不可溺好揣测而得的臆见,也不可因某事物之似有可能而信以为实,也不可作如此想:‘他是我们的导师’。迦罗摩人啊!只有在你自己确知某事是不善、错误、邪恶的时候,你才可能革除他们。……而当你自己确知某事是善良的、美好的,那时,你再信受奉行。”佛陀曾经告诉他的弟子们,弟子甚至须审查如来本身,这样他才能充分地相信他所追随的师尊的真正价值。
佛教的信永远是个知见的问题,而不是相信的问题。佛的言教曾被形容为EHIPASIKA,就是请你自己“来看”,而不是“来相信”。也就是说,佛陀的言教是可以自由审查的,是导向智慧之道,而非教条主义的。
一个追求智慧的人,必须摆脱一切固执的观念和理论。佛曾经这样说:“凡执着于某一事物(或见解)而藐视其它事物(或见解)为卑劣,智者称之为桎梏(缠缚)。”人的思想一旦被任何教条主义——无论是宗教的、科学的、社会的还是政治的——所束缚,若不能予以及时的摆脱的话,那就会停滞,甚至腐烂在你的大脑里。智慧的标记之一,是非缠缚的自由和开放。
一次佛给了一群婆罗门教徒一些极为重要的忠告。他说:“对于一个尊重和护持真理的智者,不应当作如此结论:‘只有这个才是真理,其它的任何东西都是虚假的。’”他进一步说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有感情或信仰,他也许会说那是他的信仰。至此,他尊重真理了。但是,如果他进一步地得出一个绝对的结论的话——只有他信仰的才是独一无偶的真理,其它的一切都是虚假的,那么,他就等于没有尊重和护持真理了。
宽容和了解的精神被视为是佛教文化最珍贵的思想之一,这是自由思维的必然结果。虽然有些佛教国家曾由于政治或其它方面的原因而发动了战争,但是,在那里,绝对找不到一个佛教迫害他教的例子。佛教也从来不曾因为弘法或劝人归信自己的宗教而流过一滴血。这种自由思想、宽容、慈悲和了解的精神是建立在“悲慧”的观念之上的。这也许会被视为当今世界能够向佛教学习的一个极重要的课题。
智慧还赋有另外一种基本特性,那就是了解和认识世间的一切事物皆是因缘所生、互相关联、刹那生灭、无有恒常的宇宙规律。根据佛教哲学,世间无常,没有恒常不变、亘古永存的绝对事物;所有的事物,包括我们的生命,都是相对的、缘起的、无间无常、迁流不息、轮回相续的。没有力量可以阻挡这一事物运动的规律。不明了这种客观宇宙规律的人,当他亲睹他的心爱而有价值的东西,或者他的亲朋好友,或者他的社会、他的政治制度等涤除净尽的时候,他会痛心疾首,甚至于绝望。觉悟了这种变化规律的智慧之人,他不但不因此而痛苦悲哀,反而是以其智慧力,百倍精进,锲而不舍。
有一次,有人询问佛陀这样一个问题:“世间有缠,内缠外缠,世人一旦被纠缠于此缠缚中,谁能解此缠(困惑)?”
佛答道:“凡已立足于德行(戒)上的人,凡于禅定和慧学上有所进展的智人,能够解脱这种困惑。”唯有那些获得巨大成就的人,具有正思维和悲慧的人,才能解除这样的缠缚。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