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佛祖统纪中的本□观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蒋义斌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佛祖统纪中的本□观

佛学研究中心学报第一期 1996 出版
民国八十五年(1996年)出版
(P.147-165)
蒋义斌
中国文化大学历史系教授


147 页

一、前言

  南宋天台宗僧人志磐所撰《佛祖统纪》,近来已有不少
学者, 如陈垣、冉云华、Herber Franke、曹仕邦、( 注 1)
方豪等人均作过研究,( 注 2) 在中国佛教史籍文献中,本书
得到学界相当的重视。 不仅因为本书,代表了天台宗对“史
”的看法, 也因为本书成功地,运用纪传体来撰写佛教史。
  《佛祖统纪》的撰述, “本□观”是志磐相当重要的论
据, 同时亦是他撰述的动力,本□观是天台宗判别《法华经
》的重要观念, 志磐不仅继承了天台宗的家法,且将本□观
落实到历法时间、史观上, 本文之旨,不在讨论天台宗本□
观的发展、演变, 而将讨论重点,置于《佛祖统纪》所呈现
的本□观。

二、《佛祖统纪》〈释迦本纪〉编年法

  《佛祖统纪》以释迦牟尼为〈本纪〉之首,在中国正史
的撰述传统中,〈本纪〉是以编年的方式来论述帝王的正统,
刘知几《史通》〈本纪〉:
─────────
( 注 1): 参见曹仕邦,〈论佛祖统纪对纪传体裁的运用〉,
收于《中国佛教史学史论集》(台北,大乘文化出
版社),页 234。
( 注 2): 见方豪,〈宋代佛教对史学之贡献〉,收于《中国
佛教史学史论集》,第二章。

148 页

盖“纪”者, 纲纪庶品,网罗万物,其莫过于此乎
!及司马迁之著《史记》也, 又列天子行事,以“
本纪”名篇,后世因之,守而勿失。( 注3)

又说:“盖纪之为体,犹春秋之经,系日月以成岁时, 书君
上以显国统”, (注4) 志磐在其序言中说明《佛祖统纪》的
“本纪”,是效司马迁《史记》的“本纪”。(注5)   
志磐又说:“佛祖者何?本教主而系诸祖也”, 说明了
其书名“佛祖”二字的意义, “佛”指释迦佛,“祖”则指
传衍佛法正统的历代祖师, 至于“统纪”的意义为何?他说:

统纪者何?通理佛祖授受之事也。 (原注:〈史记功
臣表〉云,要以成功为统纪,〈汉高祖纪〉颜师古注
曰,“纪”,理也。统理众事,系之年月)。( 注 6)

《佛祖统纪》既是陈述佛、祖授受之事,佛教教义历来即处于
分歧状态,( 注 7) 何者为佛祖授受之事的正统,成为《佛祖
统纪》关心的重点之一,该书之“本纪”、“世家”,尤其可
以反应出他的撰述立场,志磐说:“本纪何者?始释迦终法智,
一佛二十九祖,所以纪传教之正统也”,“世家者何?世守
家业,以辅相祖道也者也”。( 注 8)
──────────────
( 注 3 ): 刘知几,《史通释评》,(台北,华世),内篇,
〈本纪第四〉,页 36。
( 注 4 ): 同前注。刘知几甚至以颁历与否,作为是否应列入
〈本纪〉的依据, 见蒋义斌,〈刘知几的语言观〉,
《华冈文科学报》, 第 20 期,页 115。
( 注 5 ): 志磐,《佛祖统纪》,(大正藏,第 49 卷),页
129C。
( 注 6 ):《佛祖统纪》,页 231a。
( 注 7 ): Paul Williams, Mahayana Buddhism: the
Doctrinal Foundations, (London, Routledge,
1989)pp.1-5
( 注 8 ): 《佛祖统纪》,131a。,

149 页

 《佛祖统纪》本纪中, 真正作到“系日月以成岁时”的,
只有〈释迦牟尼佛本纪〉, 而且以〈释迦本纪〉的编年最具
特色。 《佛祖统纪》定释迦佛出生于周昭王二十六年(甲寅
), 至于历史上的释迦是否真的出生于本年,是颇值得怀疑
的, 但这并不是本文的重点,而是著重于探讨志磐尝试于以
编年体的方式,来撰写〈释迦本纪〉的意义。  
志磐编写〈释迦本纪〉花了四卷的篇幅,而且是采逐年编
写的,既使当年无事可记,亦注记年及该年之干支,如周昭王
二十六年(甲寅)、二十七(乙卯)年记释迦出生后,二十八
年(丙辰)、二十九年(丁已)、三十年(戊午),这些年下
均无事可记,但仍罗列年序,以呈现时序,另外三十四年(壬
戌)、三十六年(甲子)、三十七年(乙丑)、三十八年(丙
寅)、三十九年(丁卯)等,亦属该年虽无事,但仍标示年序
。可见虽无事,亦标明年序,是《佛祖统纪》的通例,唯有周
穆王二十年至二十三年,未标示年序,这可能是现在的通行版
本漏刊之故,在周穆王二十四年(癸卯)之后,穆王二十五年
(甲辰)至三十三年(壬子)无事可记,仍标示年列。总计《
佛祖统记》中,虽该年无事,但仍标示年序之例,共达四十年
之多。 
 就印度佛经而言,并无编年撰史的传统,《佛祖统纪》以
编年来编撰释迦生平,也不一定合乎史实,然而志磐费了相当
大的功夫,为〈释迦本纪〉编年,以显其统,其深意何在? 
 
在未探讨此问题之前,若先参考其他传统的撰史态度,察
看逐年编史的意义,可能有助于了解《佛祖统纪》编年撰写〈
释迦本纪〉。《春秋》是重要儒家经典,其编撰以事系年月,
若该年无事,亦保留年、季,《春秋》逐年编序,每年分四季
,虽此季无事可载,亦书之,刘师培〈春秋左氏传时月日古例
考〉“空书时月及时不具例”谓:

《汉书》〈律历志〉上引刘歆《三统历》云:于四时
虽无事,必书首月,易四象之节也。 时月以建分至、
启闭之分,易八卦之分也。 《经》于四时虽无事,必
书日月时,所以记启闭也,月所以记分至


150 页

也。( 注 9)
刘师培虽以《左传》名家, 但《春秋经》确实是“四时
虽无事,必书日、月、时”。 虽无事可记,年、季必书的原
因, 历来学者,容或有不同的意见,而儒家所说的天、人关
系, 并不是概念式的玄思,《春秋》即是呈现“天人之道”
,《汉书》〈律历志〉:“夫历春秋者,天时也, 列人事而
(因)以人事”。( 注 10)   
西方学者曾指明,西洋文明的特色,并不仅是科学,“历
史”理念, 才是西方文明的重要的特色。 ( 注 11) Karl
Lowith 曾说明欧洲历史思想, 是在希腊循环的时间观,及线
性的基督教时间观中,交织发展而成。 ( 注 12) 基督教认为
,时间是上帝所创造,而且上帝的意志,将在人类的历史中呈
现,在历史内部沿著时间之轴,可以找到基督教的主导原则,
( 注 13) 柯灵鸟说:“上帝的意志,具体实现在人的生活、
行动”,对欧洲史学产生重大影向。 ( 注 14) 有趣的是,中
古时期欧洲的编年史中,亦出现该年虽无事可记,但仍记载其
时序的现象。 ( 注 15)
  虽然,儒家、中古欧洲编年史家
、志磐等,“空书年”──年下无事的现象,各有其教义基础
,若要作进一步了解其异同,必须作个案研究,
──────────────
( 注 9 ): 刘师培,〈春秋左氏传时月日古例考〉,收于氏撰,
《刘申叔先生遗书》, (台北,华世),第一册,
页 364 上。
( 注 10): 班固, 《汉书》,(台北, 鼎文,新校本),页
978。
( 注 11): 杜维运,《与西方史家论中国史学》,(台北,史
学出版社),页 8。曾介绍 Herbert Butterfield
谓:“虽然我们常常自我提醒,西方文化独能发展
自然科学,可是我们每每忽略西方文化同样地,以
富有历史观念,而卓然与世不同”。
( 注 12): Karl Lowith, Meaning in History, (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1949 ) PP.7-19.
( 注 13): 郑乐平、胡建平译,《文化与时间》,(台北,淑
馨),页 205。
( 注 14): R. G. Collingwood, The Idea of History, (乐
天, 台北, Reprint in 1969 ),p. 48.
( 注 15): Hayden White, The Content of the Form, (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1987 )
,pp.6-8.

151 页


始能了解“空书年”意义的异同。本文,则旨在讨论志磐《佛
祖统纪》的空书年意义。  
前文,已述及《佛祖统纪》〈本纪〉部分,只有〈释迦本
纪〉编年记事,其后之〈西土二十四祖本纪〉,可以解释因为
史料不足,编年有困难之故,但释迦牟尼生平史料同样不足,
相反地,东土诸祖的史料相对地充分,但亦未编年。西土诸祖
本纪、东方诸祖本纪,主要是说明佛法传播的正统,稍加注意
,便可发现,东土诸祖其实均为天台宗诸师,其正统的依据为
释迦的说法教化。《佛祖统纪》〈通例〉谓:“(本纪)上稽
释迦示生之日,下距法智息化之年,一佛二十九祖,起周昭王
二十六年甲寅,至宋仁宗天圣六年戊辰合二千二年,通为本纪
,以系正统,如世帝王正宝位,而传大业”, (注 16) 正说
明了本纪的本质。  
《佛祖统纪》〈通例〉解释“本纪”时, 又说:“今约如
来在凡因行,至今出兴为大法王,明本□,叙圣源”,说明
释迦为“大法王”之故,得如世间之帝王“正宝位”,更重要
是“明本□,叙圣源”。

三、本□与〈释迦本纪〉

  〈释迦本纪〉首先解释本□之意,“本”是指法身,“□
”则是指降兜率、托胎、出胎、出家、降魔、成道、转法轮、
入灭(入涅槃)等八相。法身若就现实面讲,即是佛的说法,
及佛说法所指的真实,而 所说的八相,则是释迦的事□。在
宗教的意义,释迦佛,有长远、久远的生命旅程,释迦佛的久
远旅程,犹如游记,不著、不执,精进于菩萨道,乃至于成佛
,对此世的俗世间而言,释迦的说法,才使得此世间的众生,
有机会亲近佛法,因此,释迦佛的降生,无疑地,是此世间,
最有意义的。也就是说,佛法可以在永远之前便存在,但因释
迦佛的最后身,所呈现的成佛的过程,才得以将佛法,完整地
呈现于此世。
──────────────

(注16) 《佛祖统纪》,页134b。
(注17) 《佛祖统纪》,页230a。
(注18) 《佛祖统纪》,页134c。

152 页

  由志磐看来,释迦的示现生、老、病、死等事□,便是要
呈现佛法,因此,八相中的降生出胎、出家、降魔、成道、转
法轮、入涅槃等必须在凡俗的历法时间中完成,而降兜率则无
法于世俗的时间中作表述,这也是〈释迦本纪〉所描述释迦生
平 ( 旅程 ) 中,下兜率、托胎等没有编年撰写的原故,要到
释迦降生, 才呈现出“大法王” ( 释迦 ) 之□ ,“本纪
”在中国史学传统中, 原本就是用来记录“王”者之“□”
的。用“本纪”来记录释迦“大法王”之□,在志磐看来,
无疑是最自然不过的了。 
 〈释迦本纪〉“下兜率”章下, 引四明知礼之言,来论述
释迦佛下兜率的动力及佛说一乘佛法之原故,其言云:

序曰:四明法师之言云:如来昔于大通之时,覆讲《
法华》,与无边众生作一乘之因矣。(注 19)

引文中所说“大通之时”,指《妙法莲华经》〈化城喻品〉中
的大通智胜如来,《妙法莲华经》固是大通智胜佛所说,亦是
释迦佛所说,该品经文说:“我(释迦)以如来知见力故,观
彼久远犹若今日”,也呈现《妙法莲华经》古佛、今佛一佛的
主题。〈化城喻品〉谓大通智胜初说十二因缘法,在经过其他
第二、第三、第四时的说法,最后则说《妙法莲华经》,但不
同时的说法,并不是真理不同,而是“如来方便之力,于一佛
乘分别说三”,志磐所谓“与无边众生作一乘之因”即指此。
  不过,大通智胜佛或释迦佛的法身,须在“过程”中呈现
,犹如一乘佛法,是呈现在第一、二、三、四、五时,〈释迦
本纪〉序曰:

以由中间退大乐五尘,如来大悲,恐其堕苦,于是更以
小乘而为救拔,或用衍三而为导引,如此大、小,种种
成熟,堪于今世悟入佛乘,是故如来为此一事,出现于
世。然其机发,复少差殊,故于一代分五时。 ( 注 20)
──────────────
( 注 19) 《佛祖统纪》,卷 2,页 140b。
( 注 20) 《佛祖统纪》,卷 2,页 140b。

153 页

《妙法莲华经》〈化城喻〉以释迦为大通智胜佛之第十六王子
,于娑婆国土成佛,释迦为“大法王”,其教化之 ,犹如正
史“本纪”之述王者之□,释迦佛出现于世之大“事”因缘,
为开、示、悟、入众生,《妙法莲华经》〈方便品〉谓:

诸佛世尊,唯以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舍利弗!云何
名:诸佛世尊,唯以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诸佛世尊
,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
众生, 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
,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舍
利弗!是为诸佛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

〈释迦本纪〉前文所说“如来为此一事, 出现于世”,即指释
迦为达到开、示、悟、入众生说种种法,现种种“事” 。《
佛祖统纪》的撰述目的,即为呈现教化“事□”。
  《佛祖统纪》有“六重本□”之说,以“通论诸佛本□”,
( 注 21) 其六重本□, 为理事、理教、教行、体用、实权、
已今,其中本□的第一重意义如下:

本者,理本。 即是实相,一究竟道。□者,除诸法实相
,其余种种皆名为□。( 注 22)

在〈释迦本纪〉“六重本□之图”中,志磐有所解释谓:理,
为“观一切法空,如实相”;事,因缘有从颠倒生。其经典之
依据为《妙法莲华经》〈安乐行品〉,经云:

复次,菩萨摩诃萨观一切法空如实相,不颠倒、不动、
不退、不转,...
──────────────
( 注 21) 《佛祖统纪》,卷1,页135a。
( 注 22) 《佛祖统纪》,卷 1,页 134c。

154 页

但以因缘有,从颠倒生故,说常乐观如是法相,是名菩
萨摩诃萨第二亲近处。

〈安乐行〉讨论的重点, 为菩萨的“亲近处”,在俗世中如何
忍辱行道。  
六重本□的第二重意义为理教,“理之与事,皆名为本,
说理说事皆名教”,理是指“是法不可示言辞相寂灭相”,教
为“以方便力故为五比丘说”。第三重意义为教行,教为“诸
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行为“佛子行道已,来世得作佛”
。第二、第三重本□的经典依据为〈方便品〉。 
 理事、理教、教行是“以□例本”(注 23),佛理必须就
事、教、行等事□以呈现。后三重意义:体用、实权、已今,
则是“指□为本” ( 注 24), 若细分则可发现后三重意义,
则有浓烈的“时间感”。体,“吾于成佛已来,甚大久远”,
相“但以方便,教化众生”;实,“是我方便,诸佛亦然”,
权,“今当为汝说最实事”;已,“诸佛法久后”,今,“要
当已真实”。很明显,体用、实权、已今,是由时间的今古相
贯通来论述,《妙法莲华经》的时间感,是该经的重要特色,
尤其〈多宝品〉中,古佛多宝如来与今佛释迦佛同一莲华座中
出现,予人以特殊感受。

四、永远佛的历史呈现

  学者早已指明,《妙法莲华经》诸品的形成年代不同,是
长期发展而成的,现传《妙法莲华经》可分为前、后二部分,
前半部以〈方便品〉为中心,而〈方便品〉可能是最早的形成
的经文 ( 注 25),后半部则以〈如来寿量品〉为中心。   
天台智者将《妙法莲华经》分为“ ”门、“本”门二部
分,□门由序品、方便品至安乐行品等前十四品;本门则由从
地涌出品、如来寿量品
──────────────
( 注 23)《佛祖统纪》,卷 1,页 135c。
( 注 24) 同前注。
( 注 25) 平川彰等著、林久稚译,《法华思想》, (台北,
文殊),页 10。

155 页

至普贤菩萨劝发品等后十四品。“□门”意即垂 此娑婆世界
的释迦佛的教化事□,而“本门”则阐述久远实成佛,所谓“
我成佛已来,甚大久远,寿命无量阿僧祇劫,常住不灭”。 
( 注 26)  
前文述及《佛祖统纪》“六重本□”之经典依据,大致符
合智者分《妙法莲华经》为二部的传统,但仍有些不同,兹列
之于下,至于品名之后的数字,为《妙法莲华经》的品目:

第一.理本事□ 安乐行 (第14品)
第二.理本教□ 方便品 (第2品)
第三.教本行□ 方便品 (第2品)
第四.体本用□ 寿量品本(第16品)
第五.实本权□ 药草喻本(第5品)
第六. 已本今□ 方便品本(第2品 )( 注 27)

理事、理教、教行三者,以〈方便品〉为主要依据,体用、实
权、已今三者,以〈寿量品〉为依据,是符合智者分二部的统
传,前半部以〈方便品〉为主,后半部以〈寿量品〉为主轴的
意旨。近代学者由《妙法莲华经》整体结构来看,可以肯定智
者的分法,亦即《法华经》前半部是以〈方便品〉为中心,宣
说一乘佛法,而后半部以〈如来寿量品〉为中心的“久远释
迦”。《佛祖统纪》〈释迦本纪〉所主张的六重本□亦符合上
述的本旨。
《佛祖统纪》六重本□, 虽符合智者大师前半部以《方便
品》为主轴,后半部以〈如来寿量品〉为中心的区分,但《佛
祖统纪》六重本□之本门中实权、已今等,所引用的经典依据
,为〈药草喻品〉、〈方便品〉等,都是属于前半部的□门,
如此看来,□门是《佛祖统纪》更重视的部分。《佛祖统妃》
〈释迦本纪〉“明本□”, 志磐引《读教记》谓: “六重本
□, 唯体用一重,是引本文,余五皆□”,而“实权、已今
即指□文为本
──────────────
( 注 26) 同前注引书,页 45-50。
( 注 27) 《佛祖统纪》,卷 1,页 135b。
( 注 28) 《法华思想》,页 111 。

156 页

门”, 他认为“后三既是通中复别, 故须指□为本”,( 注
29) 接著志磐说明“以□中密示本”,是符合天台家的宗门意
,又说“方便之名通于本□”。 ( 注 30)
  志磐引《观音别行玄记》,论述此处所说六重本□是天台
家的特色,其中理事、理教、教行、体用四重本□,其他宗派
亦或论及,唯独实权、已今二重,其他“诸经绝议”,其言谓 :

《观音别行玄记》云: 若理事、理教、教行、体用、四
重本□,不独今经,诸部容有 ,若尘点劫,前最初成
佛,而为实本,中间今日示现成佛 ,皆为权□此名权
实本□。本门开竟,此身即本□门已说,及诸部谈,
皆名为 ,是名今已本□。此之二重,诸经绝议,故云:
诸教不明,《法华》方说。( 注 31)

志磐认为“最初成佛, 而为实本,中间 ( 历法时间的历史佛 )
今日示现成佛”之实权本□,及“诸佛法久后”,为度众生,
当时所说种种教化的已今本□,是《妙法莲华经》中所独有的。
  众所周知《妙法莲华经》有一宏伟的“佛身观”,一个
具有人格身分,但又“久远实成”的佛身,此一佛身并不是概
念式的永远佛,而是具有历史时间性 ( 人身 ) 的具体佛身,
〈如来寿量品〉即在描述此一佛身观,〈如来寿量品〉谓:

汝等谛听!如来秘密神通之力,一切世间天人及阿修罗
,皆谓今释迦牟尼佛,出释氏宫,去伽耶城不远,坐于
道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然善男子!我实成佛已
来,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那由他劫。我成佛已来,复过于
此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劫。 自从是来,我常
──────────────
( 注 29)《佛祖统纪》, 卷 1,页 135c。
( 注 30)《佛祖统纪》,卷 1,页 136a。
( 注 31) 同前注。
( 注 32)《法华思想》,〈法华经的佛陀观〉,页 121-127。

157 页

在此娑婆世界说法教化。
佛言:我亦如是。成佛已来,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那由
他阿僧祇劫,为众生故,以方便力,言当灭度。

示降生于此娑婆世界的释迦,久远以来实成佛,为众生故,以
方便力,而示现灭度,志磐引〈如来寿量品〉谓:“然我实成
佛以来,甚大久远若斯,但以方便教化众生,令入佛道”。
( 注 33)
  出示降生、出家、修道、降魔、入涅槃的释迦佛,是一永
恒的佛,其示现生、老、病、死,是为了要应 教化不同众生
。用大乘佛教的术语,应 说法,即“方便说法”。
 “方便”在鸠摩罗什的译本,常译作“方便力”,方便
有其时空性, 在不同时空,有不同说法,似乎是教学上的常
识, 并没有太特殊之处,大乘经典似乎没有必要特别强调“
方便”, 而方便很明显有其时空性,既有时空性,便非可置
诸四方皆准的真理,当然并非了义、第一义,然而, 大乘经
典特别强调“方便”,( 注 34) 除了世俗权宜教化之意外,
可能尚有其他意义, 早期大乘经典“方便”有不同的其他译
法, 至鸠摩罗什译文作“方便力”,若将鸠摩罗什所译的《
妙法莲华经》, 与法护所译的《正法华》比对,常可发现,
在《正法华》无“方便”的经句, 而于《妙法华》的经句中
, 则多出了“方便”,但这并不是说《正法华》中无方便的
译语, 而是说在《妙法华》中似乎更重视,以“方便”来绾
合,佛教的伦理。 在《正法华》亦有“方便”的译语,但在
对应的经句中, 《妙法华》则常译为“方
──────────────
( 注 33) 《佛祖统纪》,卷 1,页 136b。
( 注 34) 如《正法华》〈应时品〉经文: “我等所顺而被衣
服, 所建立愿不以频”,(见《大正藏》,第九册,
页 73b )而《妙法华》〈譬喻品》对应的经文作:
“然我不解方便,随宜所说,初闻佛法,遇便信受思
惟取证。 ”(见《大正藏》,页 10c。《正法华》:
“尔缘此故,兴在吾法”(《大正藏》, 页 74a )
而《妙法华》则译为:“我以方便, 引导汝故,生
我法中”(见《大正藏》, 11b )凡此之例尚多,
不再一一例举。

158 页

便力”。 ( 注 35) 鸠摩罗什译文有“方便力”是值得重视的,
鸠摩罗什的“方便力”是否意即以佛神力,贯通行为权法,而
有方便力?如此的方便,才是佛教所要说的方便。佛的智力为
达开、示、悟入众生的“本”怀,而方便说法,其所说的佛法,
无论三乘或一乘,其中均有佛的本怀,释迦佛的说法本中,有
“本怀”贯通其中,因此说是方便力。佛以本怀、十力、神通
力,而方便说法,若套用天台家的术语,即世俗的方便中有本
─指□为本、□中密示本意。
 在中国佛教史中,《妙法莲华经》〈如来寿量品〉所宣示
的佛身观,有其特色,但亦引起争论,智者《妙法莲华经》主
张:“法身非量非无量”、“报身金刚前有量,金刚后无量”
、“应身随缘则有量,应用不断则无量”,法身偏于抽象,智
者虽认为〈寿量品〉之佛身“诠量通明三身”,但智者实特重
视报身,智者大师说:

此品诠量通明三身,若从别意,正在报身,何以故?义
便文会。义别者,报身智慧上冥下契,三身宛足故言义
便。文会者,我成佛已来,甚大久远,故能三世利益众
生,所成即法身,能成即报身,法、报合故能益物,故
言文会。

智者认为报身“上冥(法身)下契(应身)”,三身俱足。并
认为“从个本而垂□,将个 而显本”,并认为《法华经》之
不同于其他经典,便在于其佛身观,“本□虽殊,不思议一”
,因此,智者很自豪地说:“如此
──────────────
( 注 35) 关于这方面的例子,亦甚多,兹举一例说明如下:
《正法华》〈善权品〉佛有尊法善权方便(《大正
藏》, 页 68c )《妙法华》〈方便品〉佛以方便力
示以三乘法(《大正藏》, 页 6a )
( 注 36) 《法华思想》,页 111。
( 注 37) 智者,《妙法莲华经文句》,(《大正藏》,
第 34 卷)〈寿量品〉,页 128c。同前注,页 129a。
( 注 38) 同前注, 页 29a。


159 页

本□,何得不异众经!何得不异诸师!”。( 注 39)   
天台宗的佛身观,由□显本,为志磐《佛祖统纪》提供
了理论基础,志磐说:“由实相真本,垂于俗, 寻于俗□,
即显真□本,本□虽殊,不思议一” ( 注 40),释迦佛的理
本, 须在历法时间中去探索,盖“方便力”与时俱移,《佛
祖统纪》〈法运通塞志〉谓:

欲知如来出兴大意, 必先明乎本□,而终至结集三藏
,以垂范于天下后世。 中间八相,次第以论,所谓下
兜率、 托母胎、住胎宫、示降生、出父家、成佛道、
转法轮、入涅槃,于是一代化事,为之大备, 始昭王
甲寅,终穆王壬申,以为大纲云。( 注 1)

欲明了释迦佛出世的“大事”因缘, 必须“先明乎本□”,
至于释迦佛“一代化事”,亦须由历史中呈现。

五、〈法运通塞志〉的本□

  前引文中, 志磐于〈法运通塞志〉说:“一代化事,为
之大备, 始昭王甲寅,终穆王壬申”,其中昭王甲寅在〈释
迦本纪〉中, 系年作“昭王二十六年甲寅”,而穆王壬申,
则作“穆王五十三年壬申”。 系年以干支,是志磐叙述释迦
生平的用例, 在〈释迦本纪〉中,每年均系以干支,而〈法
运通塞志〉则仅于释伽佛之降生、示寂, 始以干支系年,其
他则一律仅用俗世君王之年号。
  为显示释迦教法在此世教化的传承正统, 《佛祖统纪》
有〈历代传教表〉:“智者始以五时八教开张一化, 宗本□
之妙,既发其解,必立之行 ... 作〈历代传教表〉”,此传
教表, 亦以编年记录,无事可记,亦标示年序,如梁武帝大
通元年至八年无事, 〈历代传教表〉以“大通元年丁未尽八
年”,
──────────────
( 注 39) 同前注,页129b。
( 注 40)《佛祖统纪》,页 135a。
( 注 41) 同前注引书,页 325b。

160 页

空书年序。
 〈佛祖统纪序〉谓:“〈通塞志〉法司马公”,司马公即
司马光, 〈法运通塞志〉在中国史学传统中,是个创例,原
本“志”是纪传体独有的体例, 而《佛祖统纪》由整体架构
来看, 应是纪传体,纪传体的“志”,并不强调编年,然而
〈法运通塞志〉虽名为“志”, 但却编年纪事,志中有编年
,是《佛祖统纪》所独有的。
 〈法运通塞志〉的撰述主旨,在说明“一代化事”,与世
俗的关系, 其序言曰:“佛之道本常,而未始离乎世相推迁
之际”,( 注 42) 尤其注重佛教化 ,与世俗其他教化传统
的关系,其言曰:

儒宗道流之信不具者, 时有排毁,然终莫能为之泯没
,以此道本常也。 夫世称三教,谓皆足以教世,而皆
有通塞, 亦时使之然耳,列三教之 ,究一理之归,
系以编年,用观通塞之相。( 注 43)

佛教在中国有所谓“三武之祸”, 佛教经历了多次严酷的考
验, 仍能流传于世,志磐认为这就能证明佛教是颠朴不破的
常理。 至于佛教与其他儒、道二教的关系,他认为应维持和
平关系,儒、释、道三教, “皆足以教世”,而三教又各有
易为接受,或遭到排斥的时代,故说三教“皆有通塞”。 因
此, 〈法运通塞志〉的反省,是由三教关系的角度,“列三
教之 , 究一理之归”,以观佛教教化事 ,于其间的通塞
之现象。  
 于讨论北魏太武帝毁佛时, 他认为要由时代的大环境来
理解, 虽然,他认为“佛道广大,则凡世间九流悉为所容,
未有一法出乎佛道之外”, 但仍有难传播之时,因此,他说:

初未尝创毁释之论,毁释自太武崔浩起也。 夫法运之
通塞数也,人心之好恶势也。 势与数合,佛力不能移
也。 故知太武崔浩之毁释势
───────────
( 注 42) 《佛祖统纪》,卷 34,页 325a。
( 注 43) 同前注。
( 注 44) 《佛祖统纪》,卷 41,页 383a。

161 页

与数合,非谦之之过,炀帝师智者及智者亡,弑父窃
位,下罢僧毁寺之诏,而卒沮于事,岂智者教之,卫
元嵩教周武,赵归真教唐武,比诚教之也,君与臣俱
遭冥罚,非不幸也。( 注 45)

志磐认为法运之通塞, 与“天命人事,互相参会,默定于先
时”。( 注 46)
  志磐认为“佛道本常, 有时而厄”,这是因为“世人之
业感”所造成的, 大势若对佛法不利时,佛教大德的努力,
有利于日后的复兴, 如周武帝时运势对佛教不利,但有智炫
、道安、静蔼等大师的努力,感动世人, 使佛法能在最短的
时间内复兴,志磐说:

佛道本常,有时而厄者,世人之业感耳。 以故大小三
灾业感之大, 三武灭僧,业感之小,然每当灭则必有
圣贤者出, 魏武有昙始,周武有知玄、道安、静蔼,
皆为法忘身, 求复大教,而(静)蔼条肉捧心,世或
谓其徒自苦辛, 殊不纵无益于当朝,犹足以感动世人
, 俾知为法之切,有若此者,武帝废之,宣帝复之,
曾不数年其道复振,畴知非蔼师诚感之应乎。( 注 47)

智炫、道安、静蔼的事□,载于《续高僧传》之〈护法篇〉。
佛道之常“本”,在俗世中,须不断地累积其善 ,才是佛法
常住世的保证。
  佛法在运势通畅期,若君主为奸人所蔽,虽会发生佛法的
厄运,但佛法终究会兴盛,宋代基本上,不是佛教的塞厄期,
但北宋末年,徽宗为林灵素所蔽,其文曰:

佛法厄运,故必有奸人为之乱法,而主上竟受其蔽,及
运当泰来,故众人交攻,主上一寤,于是降诏自洗,指
灵素为奸人,而且大复
──────────────
( 注 45) 《佛祖统纪》,卷39,页359b。
( 注 46) 《佛祖统纪》,卷 44,页 407a。
( 注 47) 《佛祖统纪》,卷 38,页 358c。

162 页

佛法,初蔽后明,皆法运使之而然也。( 注48)

也就是说,在法运通畅期,即使君主所人所蔽,但佛教的法
运终将否极泰来。
  志磐认为“佛道大道”、“佛身真身”,“大道”则于法
界无所遗, 而“真身”则常住不灭,( 注 49) 佛道虽广大,
但与中国固有的儒、道,须保持共存的关系,他说:“道事天,
天事佛,故为国者必两存之”。( 注 50)
虽然在中国有不少人,认为佛教是夷狄之教,甚至如欧阳
修等学者,主张“佛法为中国患”,志磐则认为,这种见解,
是不知中国之意义,亦不知夷狄之意义,他说:

韩氏则曰:佛者,夷狄。欧阳作〈本论〉曰:佛法为中
国患。二子不知佛为圣,不知天地之广大故,不知奚为
夷,奚为中国,不知佛法之妙故。( 注 51)

在他看来,“中国”并不是地理名词,也不可以用地理的方位,
来理解中国,若由地理来理解中国,士人所说中国,并不是中
国,而是东土,他说:

人无通识,不足以知佛。故韩愈夷其佛,欧阳修亦夷其
佛,太宗以苏易简指佛为夷而恶之。 ...... 佛圣人也
,五天中土也,此方即五天之东境也,今称中国者,此
方自称尊也。称四夷者,且约此方四境之外论之也。儒
家乏通识,即目睫以言之,故多失言。( 注 52)
──────────────
( 注 48) 《佛祖统纪》,卷46,页422a。
( 注 49) 《佛祖统纪》,卷 45,页 409b。
( 注 50) 《佛祖统纪》,卷 44,页 403b。
( 注 51) 《佛祖统纪》,卷 45,页 411b。
( 注 52) 《佛祖统纪》,卷 43,页 400b。 关于佛教经典中
的“中国”与“边地”,请参见印顺, 《初期大乘
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台北, 正闻, 民国 70 年),
页 397-402。


163 页

在此,可能要先探讨一下,他所说的“通识”,在〈世界名体
志〉“东土震旦地理图”,志磐认为此方 ( 中国 ) 在閰浮提
世界之东方,而“世儒谓之中国”,“世人乏通识见”,故见
佛经所描述的宇宙世界,多不相信。 ( 注 53) 可见“通识”
一词除了博通之外,更重要的天下观、世界观意义的通识。在
他看来,宣说大道佛理的地方,即是佛“本”,垂□之处。

六、结言

  《佛祖统纪》自序中说:“志磐手抱遗编,久从师学,每
念佛祖传授之□, 不有纪述,后将何闻”,( 注 54) 记录是
中国文化的特色,甲骨文公认为是中国记录的起源,司马迁《
史记》自序,载司马谈、司马迁父子,因“史记放绝”,“余
为太史, 而弗论载, 废天下之史文,余甚惧焉”,( 注 55)
志磐“每念佛祖传授之□,不有纪述,后将何闻”,可谓深受
中国文化之影向。
  志磐认为“史者,所以记当时失得之”,志磐既认为释迦
为“大法王”,其教化之□,当然须加以记录,其实释迦的“
一代之□”,包含了释迦佛,印度、东土诸祖,这些成为《佛
祖统纪》一书的主轴。
  中国史法,主张善恶必书,不溢美、不隐恶,才是信史,
志磐亦由此史观,指出许多史书,对佛教的不实记载,其言曰:

有一代君臣,必有一代之史,所以记诸言动法不法也。
尧、舜之德必书,跖、跷之行必书。天时人事善恶臧否
,莫不毕录,有可法有可诫,谓之信史,若是其可也。
... 通人胜士钦挹风规,历代修史之家,未尝不列叙其
事。... 欧阳氏之修《唐书》也,凡释氏之事,有裨国
政,开人心者,悉删去之,适足以存旧史之该赡,其乏
通学守
──────────────
( 注 53) 《佛祖统纪》,卷 32,页 313a。
( 注 54) 《佛祖统纪》,卷 1,页 129c。
( 注 55) 《佛祖统纪》,〈序〉,页 129c。

164 页

隘见有若是,谓之信史,未信也。(注56)

在〈法运通塞志〉志磐说:“无通识者,不足以当修史之任”
,也就是说,他不认为欧阳修是以“通识”撰写《新唐书》,
所谓“通识”指具有世界史观,不以私见,否定其他学者、学
派的见解。《佛祖统纪》的撰述目的,毫无疑问地,有澄清一
般世俗对佛教误解失实的目的。
  佛教与儒家,是处于竞争的局面,但以志磐的“通识”,
对儒家、道家,有相当的肯定,〈法运通塞志〉谓:“后代人
主,尊称先圣,通祀天下,为万世师儒之法者,自汉家始,岂
不盛哉!” ( 注 57)
  佛教的时间观, 有其独到之处, 《法华经》多宝如来 (
古佛 ),与释迦如来 ( 今佛 ), 共坐一莲华座,已强烈指出
古、今合会的可能。在中国的史学传统,“知往察来”是重要
的命题,知往须立基于今,察来亦立基于今,古今对话,一直
是中国史学的基调。志磐由《法华经》、天台宗的本□观,将
抽象的时间,落实到具体的历法时间,其实为佛教开创了一个
新的思考面向。
──────────────
( 注 56) 《佛祖统纪》,页356c。
( 注 57) 《佛祖统纪》,页334c。

165 页

摘要

  《佛祖统纪》是天台宗人志磐所撰的纪传体史籍,历来学
者,对此书多所称述,近来学者,亦多所研究,但似乎并不重
视志磐撰史的教义基础,因此本文,由天台宗的本□观来探讨
志磐撰史的意旨。
  天台宗的佛身观,主张由显本,为志磐提供了理论基础
,并由此建构其《佛祖统纪》。佛教的时间观,有其独到之处
,《法华经》多宝如来 ( 古佛 ),与释迦如来 ( 今佛 ),共
坐一莲华座,已强烈指出古、今合会的可能。在中国的史学传
统,“知往察来”是重要的命题,知往须立基于今,察来亦立
基于今,古今对话,一直是中国史学的基调。志磐由《法华经
》、天台宗的本观,将抽象的时间,落实到具体的历法时间
,其实为佛教开创了一个新的思考面向。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