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律宗>>正文内容

三坛大戒的意义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传戒仪式 藉事显理

   佛教初传至中国时,并无传戒仪式,直至曹魏嘉平二年(西元250年)始有昙摩迦罗于白马寺译出《僧祇律》戒本,此为东土依律传戒之滥觞。曹魏正元年间(西元254年)昙谛沙门译出《昙无德羯磨》,传戒仪式始具正规。

  三坛大戒,乃中国大乘佛教于出家僧众所特有之传戒仪式。依初坛正授、二坛正授以及三坛正授,分别传授沙弥戒、比丘戒、出家菩萨戒。戒子于正授三坛大戒时,领悟自性戒体;依此戒德,内激上求佛道之心,外发下化众生之愿,由戒相之行持任运于日用中,规范身心,进而藉事显理,契悟如来自性。《大智度论》云:“譬如大地,一切万物有形之类,皆依地而住,戒亦如是,戒为一切善法住处。”如来法子,以戒为本;出家沙门,既发大乘心,圆受三坛大戒,即成大乘僧伦法器。

具足众缘 方得求戒

  凡戒子意欲求受大戒,须具众缘,其中以临坛大德为要,即须于受戒前如法恭请“三师七证”,作为十方戒子之得戒、羯磨、教授三师和尚以及尊证七师,以便成就戒场法仪之如法进行。又“戒坛”亦为场地要缘,先须结界,受戒期间,戒子于界场内净心求戒,不得出离。除此之外,尚须戒仪如法,众僧和合。登菩萨坛时更以释迦如来、文殊菩萨、弥勒菩萨为三师和尚,十方诸佛为尊证,一切菩萨为同学伴侣。倘若以上诸缘,有一不具,便不得如法受戒。

戒乃各宗根本行持

  戒为佛教各宗派之根本行持,《楞严经》云:“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盖因心为净染之由,以戒摄之,内外一如,名之为定;净极光通,发起妙用,名之为慧。戒乃定之本,定乃慧之体,慧乃定之用。佛陀更于《遗教经》中垂示:“因依此戒,得生诸禅定及灭苦智慧。”“若无净戒,诸善功德皆不得生。”不仅如此,《根本律》之中更明示:“若不持此戒,纵有多智禅定现前,皆成魔业。”故知三坛大戒,乃发心出尘之行者继剃度大典之后,更具重大意义之法仪。

一戒一解脱

  戒者,梵语毗尼,又名波罗提木叉,此译“保解脱”,以能保证行人得出离生死苦海;又译“别解脱”,于一一戒中护持不犯,即得于一一处得其解脱。如薄拘罗尊者,因宿世持守一不杀生戒,严持不犯,五度遭人杀害不果。出家之后,毕生无有病苦,寿享一百六十岁,世称长寿第一。

  《萨婆多论》云:“波罗提木叉戒,唯佛弟子独有,外道所无。夫能维持佛法,有七众住世,三乘道果相续不断,尽以波罗提木叉为根本。”故《大智度论》载:外道空持苦行戒法,如牛戒、狗戒、哑戒、聋戒,无益于解脱,如是等戒,为智者所呵斥,徒自招苦而无善报。佛住世时,閰浮阿罗汉,随佛出家而得道,尝言:“我昔作外道,五十有五年,但食干牛屎,裸形卧棘上。我受如是辛苦,竟无所得,不如今得见佛闻法,出家三日,所作皆办,得阿罗汉。以是故知,于佛法中,持戒者安乐,身心不热恼。”

  沙弥持守十戒,乃了生脱死、出世解脱之要道;比丘持满二百五十戒,即得解脱三界,彻证罗汉果;若依达磨“一心戒文”入菩萨行,于一心念中具足八万四千戒,即得毕竟解脱,圆证无上佛果。

三坛

(一)沙弥坛

  凡行者发心出家,必先受持沙弥律仪。沙弥者,有“息慈”之义,谓息世恶染而慈济众生,欲行“息慈”之事,则须依十戒内护自心、外慈有情,并习威仪,摄化众生。故言“沙弥律仪近为比丘戒之阶梯,远为菩萨戒之根本。”

  据《阿育王经》载:王见一七岁沙弥,将至屏处而为作礼,语沙弥言:“莫向人道‘我礼汝’。”时,沙弥前有一澡瓶,沙弥即入其中,从澡瓶中复还来出,而语言:“王慎莫向人道‘沙弥入澡瓶中复还来出’。”王即语沙弥言:“我当现向人说,不复得隐。”
                       
  是以诸经皆云:星火虽小亦不可轻,王子虽小亦不可轻,龙子虽小亦不可轻,沙弥虽小亦不可轻。盖星火虽小,足以燎原;王子虽小,终登王位;龙子虽小,能致风雨;沙弥虽小,能度众生。故不可以其小而轻之。

(二)比丘坛

  比丘坛传授之“具足戒”,又作“大戒”、“近圆戒”,有亲近涅槃之义。欲受此等具足戒者,当得身体强健,六根具足,无有聋盲等患,身器清净,无有边罪,具出家严相,剃除须发,披著袈裟,且已受持沙弥戒者。尼众二坛则先在亚僧三师七证主持下,受本法尼戒,再往比丘部,于尼十师与比丘十师共同主持下,正受比丘尼大戒。持守具足戒者,于一切境界中精勤修习,择善离恶,趋于圆足,故名“具足戒”。

  进受具足戒之出家众,即登比丘位。比丘者,乃七众佛弟子之首,故又名大僧。此外,比丘有“破恶”之义,勤修戒定慧,破除贪嗔痴等恶烦恼。其恶既破,烦恼既息,便出魔界,更且转化众生,减少魔眷,使魔惊怖不已,故又称“怖魔”。比丘依于此戒,荷担如来家业,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了知诸法实相,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身求安乐,发弘化度众之愿,行广利有情之事。

(三)菩萨坛

  菩萨戒,于《梵网经》云:“是诸佛之本源,行菩萨道之根本,是大众诸佛子之根本。”

  菩萨者,汉译“觉有情”。一者“自觉”,指觉悟之大道心众生;二者“觉他”,使有情众生觉悟之义。《法华经》中指出,佛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在于开示佛之本怀,引导众生悟入佛之境界。出家佛子既已自知生死苦趣,进而当回小向大,以佛之悲智愿行,为己之悲智愿行,于利他中完成自利,即所谓“为利有情愿成佛”,是故菩萨戒为行菩萨道之根本,是诸佛之本源。

  菩萨戒之内容为三聚净戒,亦即三种含摄大乘菩萨慈悲济世的圆融戒法,以使佛子发广大心量,誓度无尽众生。一者、“摄律仪戒”,乃断舍一切恶行,含摄诸大乘律仪,密护根门之止恶门;由覆恶离痴,功成德现而为法身佛之因。二者、“摄善法戒”,乃修习一切善法,摄持菩萨行,广行六度之修善门;由供养三宝,圆修三业,而为报身佛之因。三者、“摄众生戒”,又作“饶益有情戒”,乃以慈心积极利益一切有情,由摄受众生,信乐学佛,而为化身佛之因。

  《大般涅槃经》云:“谈常者,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扶律者,佛子持戒清净,心中即见本性。”禅门持戒是于起心动念处时时观照,于心意发动之机,微处作观:“已生善念令增长,未生善念令速生;已生恶念令灭除,未生恶念令不生。”以四正勤为行持,时刻觉察贪嗔痴之妄动,期使身口意三业远离杀、盗、淫、妄等恶行;倘若观心返照,进趣无念,清净戒体顿即领悟,自然契入清净法身佛之常寂光境界。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