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因明>>正文内容

佛法中的哲学及其逻辑(二)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三、“无言性”哲学简介

  在这里,我想为自己的哲学辩解几句。我觉得,“无言性”哲学并不是佛法与西方哲学的简单拼凑,而是顺应时代的产物。因为,人类的认识能力是由两个能力构成的,即一般的认识能力和具体的认识能力。而认识的发展、运动就是一个基于人与自然对立的矛盾运动。这个运动过程就表现为一个一般与具体相互转化的动态:最初是哲学一般占据着本质的,基础的地位。于是,具体知识与哲学不可分离。具体知识不过是对哲学的支持和论证!以后,随着认识的发展,认识由哲学的一般形式逐渐转化为具体分析的知识形式了。于是,科学诞生并取代了哲学的基础地位。科学的巨大成就使得哲学退居到了第二位,成了对科学成果的一般性总结,使得哲学由总经理降到了秘书的地位了。然而,在认识的飞速发展下,仅仅用了几百年的时间,科学就基本完成了他的具体认识世界的使命。于是,边缘科学的大量出现逐渐弥补着先前还是独立的科目划分的明显界限,从而使得对世界的具体认识日益变的不可能了。这样,认识方式就由于认识自身的发展而不得不发生变化了。于是,认识的一般性必然要重新获得其基础的本质性的地位,从而使得认识不再是具体的知识,而是对世界的整体的、全面的认识了。

  于是,哲学必然要重新夺回自己的统治权。但是,这种对认识领域的新的统治已经不是西方哲学可以胜任的了。因为西方的文明之所以能够后来者居上,恰恰是因为认识在建立了自己以后首先要解决具体认识问题,而由此使命所必然运用的认识方式就是以分别为基础的逻辑认识方式。这种认识方式从概念的确定出发,最后只能回到一般性的概念中去,即回到他的哲学中去,这就是西方的发展了两千多年的哲学。这样,这种认识方式只能以概念的方式来把握世界,而人的实际运动就是以这个概念所获得认识为指导的局限性活动。因为,人的生命的本质就是局限性,而人的活动的目的就是不断地超越自我,就是试图摆脱这种局限性,从而获得生命的最高级的形式,即绝对的自由。

  因此,认识通过两千多年的发展使自己的观念彻底成熟以后,就要向新的方向发生转化了,即由观念向真实本身转化了。于是,“无言性”哲学应运而生了。因此,我们看到,“无言性”哲学一开始就把其哲学的基础确立在“无言性”这个事实上。而什么是无言性呢?或者说,无言性这个事实是什么呢?就是“语言同语言所表达的对象是不同的”这个事实。而这个事实明确地启示着我们:真实的无言性。而“无言性”哲学之所以以无言性这个事实为基础,就是为了实现认识由观念向真实的过度。

  但是,人类认识的发展虽然与绝对时间比较起来不过是白驹过隙,但是,在人类自身的真实运动中,却是非常缓慢地进行着的。也就是说,人类不可能一下子从观念中解脱出来,从观念造成的虚幻中步入真实。人类只能逐步地从观念中解脱出来,从而首先表现为认识方式本身本质性的转变,也就是说,人类必须首先学会使用新的认识方式来重新认识世界,这就是“牟尼寂静观”,或者叫“无言性”直观。而“无言性”哲学的使命也就是帮助人们了解、认识并最终掌握这种与西方文明完全不同的认识方式,即非逻辑的“无言性”直观的认识方式。而全面地认识西方哲学,认识到西方哲学的使命已经完成,进而认识到时代需要我们的认识发生彻底地转型。这是我现在宣传“无言性”哲学思想的最现实的目的了。而为了实现这个目的,帮助朋友们清晰地认识到两种认识方式本质性的差别看来是首要的。这也就是我写这个东西的目的,而写作的方式,即以解读《楞伽经》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是因为我人轻言微,所以,我借助佛教的经文来阐述我的看法,更容易取得朋友们的信任。

四、佛法与哲学的关系

  佛法乃无言之教,佛法不同于哲学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无言性”哲学绝对不是佛法,它只能是一种哲学,不过我相信是哲学最后的形式。那么,佛法中有没有哲学?当我依照逻辑的思维方式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又一次地发现:真实中没有绝对地肯定和否定。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说佛法中有哲学,或者没有哲学。我们只能依照语言的习惯去描述二者的关系,这种描述是基于对认识本性的观察,而不是逻辑推理出来的。因此,“无言性”哲学所运用的“无言性”直观的认识方法的本质不是逻辑推理,而是对直观本身的逻辑考察。这样,“无言性”直观的认识方法的本性就是考察而不是逻辑推理,而逻辑推理就是“无言性”直观考察的手段,而决非本质了。这是因为,“无言性”直观的认识方法从直观中出发,最后又回到直观中去,与逻辑推理的从观念出发,最后又回到观念中去的方法是完全相反的。虽然,严格地说,人的认识方式其实只有一种,因为真实地存在只有一个,而不能有两个,认识方式的不同完全是认识进行时所占据的立场和阐述的角度不同造成的。逻辑思维由于是依靠观念的产生而产生的,所以,它就从观念出发又回到观念中去,这样就造成了认识的观念性、虚假性、间接性。然而,观念不是凭空产生出来的,观念认识的基础却是现实的,真实的。因此,一切的认识都是从这个直接的现实出发的,只不过,逻辑思维用观念替代了这个真实的现实罢了。而“无言性”哲学就是要我们把认识重新确立于这个真实的、现实的地基上罢了。因此,两种不同的认识方式的基础却是同一的。

  好了,还是让我们言归正传吧。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佛法与哲学的关系呢?我们应该明白,为我们人类所不能完全感觉出来的真实存在只有一个,而人类不过是这个真实存在的具体产物,或者说一种特定的存在形式。人类的特殊性在于他与真实存在的关系已经上升为一种知性,这种知性使人有可能认识到自我存在的本原性,从而依靠自己的认识活动达到向本原的回归。(在这里所谓的知是狭义的,即为西方哲学所定义的知,即“知”就是知道自己在知。)而观念恰恰是知性得以产生的基础,而西方的哲学就是观念在产生以后走向成熟的产物。因此,哲学是精神自我回归的开始阶段。而佛法是佛陀彻底觉悟以后对世界真相的描述,因此,佛法的基础不是语言,既不是建立在如西方哲学的观念上,也不是建立在依靠语言才能显示出来的无言性本身,而是建立在真理即真实地存在本身上的。因此,佛法是了义,而哲学只属于妄想的范畴,包括“无言性”哲学本身,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人类就如同大海中的一滴水,虽然不是真实存在的全部,但毕竟是一种真实的、具体的存在,而哲学既然是精神自我回归的开始,那么,它就与佛法共同构成了这条回归路的始终——哲学是起点,佛法是终点。当然,需要强调的是,哲学作为精神自我回归的起点不能是西方的哲学,而只能是“无言性”哲学。因为,哲学如果不表现为无言性的形式,就只能走向与真实背道而驰的相反的方向上去。如果没有“无言性”哲学,哲学就只能是在抽象中自我循环的圆。“无言性”哲学在经历了西方哲学以后的时代,一开始就以否定的方式扬弃了西方哲学,从而一方面表现为西方哲学的终点形式,另一方面,又与宗教联系起来,成为了宗教认识世界的基本方式。这样,“无言性”哲学就冷酷而残忍地一脚踹开西方哲学,从而为西方哲学的完结划上了句号,并进而从认识的宏观上,或者说整体上架起了真实与虚妄之间的桥梁。

  这样,我们就明白了:佛法不是哲学,而《楞伽经》也不是一部哲学著作。但是,佛法既然以语言的方式存在着,就必然具有着依靠语言所显现出来的逻辑性。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只能把通过佛教经文所显示出来的义理称为佛法,也就是“法’,而不能把佛法直接叫做佛,或者无上正等正觉的缘故。这也就是为什么佛法只是舟,最终要舍弃的缘故。而我现在要作的,就是把佛法的精神以哲学的形式显示出来,而我之所以选择了《楞伽经》是因为这部经文的哲学方式非常突出罢了。

  因此,在这里,我们认识到,由语言所显现出来的逻辑性是佛法和哲学可以互通的桥梁,也是我们可以把佛法转化为哲学的唯一的依据。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

    办公地址:北京昌平区望都新地南区18号楼三单元501室 办公电话:010-81754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