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梵网经》简介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一)二卷。全称《梵网经卢舍那佛说菩萨心地戒品第十》。又称《梵网菩萨戒经》、《梵网菩萨戒本》。后秦·鸠摩罗什译,收在《大正藏》第二十四册。上卷主要在说明卢舍那佛、十发趣心、十长养心、十金刚心及十地等;下卷则叙述应说十无尽藏戒品,以及说十重、四十八轻戒。因全部与《华严经》的说相有相通之处,自古被判定为华严的结经。

此经最受重视的部分,是下卷所说的大乘戒。《梵网经》所说的戒,称为梵网戒。其特性是,并无在家与出家的区别,而以开发自己的佛性为目的。因此,此种戒亦可谓为‘佛性戒’。即以劝人孝顺父母、师僧、三宝等及重慈悲,说‘众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位’,以及立于佛子的自觉而行菩萨道等为主。

又,本经除了提到十重、四十八轻戒的大乘戒戒相之外,也论及受戒的作法、大乘布萨的集会作法等,为一完整的戒经。十重(十波罗夷)就是十波罗夷罪。即:杀生、劫盗、无慈行欲、妄语、酤酒、谈他过失、自赞毁他、悭生毁辱、嗔不受谢、毁谤三宝等十条。据说是采自《菩萨善戒经》的八重戒及《优婆塞戒经》的六重戒混融而成。四十八轻戒是不敬师长、饮酒、食肉、食五辛、不举教忏、住不请等。

此经另有禁止食肉、食五辛、名利私欲,以及劝放生、追善供养等日常行仪的规定,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地持经》(《菩萨地》)的瑜伽戒是含有小乘戒律的大乘戒(通三戒),而《梵网经》则是大乘独有的戒,因此颇受中国、日本佛教重视。讲说频繁,注疏亦多。

关于本经的注释本,天台大师认为《梵网经》乃鸠摩罗什所译,并为该经作二卷《菩萨戒义疏》,而纳入自己的教义体系之中。此外,还有贤首法藏所撰的《梵网经菩萨戒本疏》六卷;新罗·太贤的《梵网经古迹记》。此三部注释对后世的影响甚大。又有义寂、元晓、玄奘、智周、袾宏、智旭等著名佛教学者所作的注释。在日本,最澄依据此经在比睿山建立大乘戒坛,并著有《显戒论》。其他另有善珠、空海、睿尊、凝然、凤潭等佛教学者亦著有注释。……(参阅附录)

(二)南传巴利圣典,《长部》第一经,巴利语谓之为《Brahmaja^lasutta》。相当于汉译《长阿含》第十四经〈梵动经〉与《梵网六十二见经》。‘梵网’,又名‘见网之法门’,意谓本经犹如渔夫之网,能网罗世间所有的见解。因此,汉译的‘梵动’,并不恰当。

全经内容共分二部分。第一部分叙述世人对如来或赞或毁,只是依据当时沙门、婆罗门所守持之戒律作为依准。其次,经文又对‘戒’,分大、中、小三种而详加叙述。

第二部分指出,能了解如来得正觉,有甚深微妙之诸法者,才是真正地赞叹如来。其次又列出当时正统婆罗门及一般思想界的各种见解,并说‘如来知道彼等所执取之诸见,将导引彼等趋向地狱、饿鬼、畜生等趣。如来所知犹甚于此,然如来不执取,以不取相故,内心能得寂灭。如来如实知诸受之原因、灭、味、患、出离,不执取,解脱。’

所谓六十二见,几乎网罗当时所有思想家的学说。内容大体可分为如下二类:

(1)与过去有关的:(A)常住论四见。(B)一分常住论四见。(C)边无边论四见。(D)诡辩论四见。(E)无因论二见。

(2)与未来有关的:(A)关于死后的,包含有想论十六见;无想论八见;非有想非无想论八见。(B)断灭论七见。(C)现在涅槃论五见。


◎附:游侠〈梵网经〉(摘录)

此经在唐代《开元录》以后写本题‘梵网经卢舍那佛说菩萨心地品第十’(参照唐·玄逸《开元释教广品历章》卷十五),北宋初刻本和高丽复刻本藏经都依着它,并在‘品’字上加一‘戒’字,汉文大藏经把它编入大乘律部。通常诵习,用下卷说菩萨戒相部分,称为《梵网菩萨戒本》或《梵网菩萨戒经》。

本经题后秦·鸠摩罗什译。据梁·僧祐《出三藏记集》卷十一所载〈菩萨波罗提木叉后记〉(无作者名字),只说鸠摩罗什在姚秦一代译经时,最后从《梵网经》中诵出菩萨十重四十八轻部分(罗什译目内不载此种)。至隋《法经录》才著录《梵网经》二卷,编于众律疑惑类,并注云:诸家旧录多入疑品。同时费长房《历代三宝纪》卷八,依经前旧序列此经入罗什翻译目录内,其后写刻本就相沿题为罗什所译(经前的序是依〈菩萨波罗提木叉后记〉改作,并说到全经有一一二卷、六十一品。此序后来并加了作者僧肇名字)。

本经内容,上下两卷分说菩萨修道阶位和菩萨重轻戒相。上卷说释迦牟尼佛问卢舍那佛,一切众生以何因缘得成菩萨十地之道及所得果是何等相。卢舍那佛为说菩萨修道阶位四十法门。初说坚信忍中舍心、戒心、忍心、进心、定心、慧心、愿心、护心、喜心、顶心等十种发趣心向果;次说坚法忍中慈心、悲心、喜心、舍心、施心、好语心、益心、同心、定心、慧心等十种长养心向果;次说坚修忍中信心、念心、回向心、达心、直心、不退心、大乘心、无相心、慧心、不坏心等十种金刚心向果;最后说坚圣忍中体性平等地、善慧地、光明地、尔焰地、慧照地、华光地、满足地、佛吼地、华严地、入佛界地等十种地向果。下卷叙释迦牟尼佛受教已,示现降生、出家、成道,十处说法,并说无量世界犹如网孔,一一世界各各不同,佛教门亦复如是,以此说明经题取喻梵网之义。

次于菩提树下,复述卢舍那佛初发心时常所诵的一切佛大乘戒──菩萨十波罗提木叉及四十八轻戒相。十波罗提木叉即菩萨十重戒,顺次为:(1)杀戒,(2)盗戒,(3)淫戒,(4)妄语戒,(5)酤酒戒,(6)说四众过戒,(7)自赞毁他戒,(8)悭惜财法戒,(9)嗔不受悔戒,(10)毁谤三宝戒。四十八轻戒依经文逐段结释,分为五聚。(中略)

本经的传播,向来都重视下卷说菩萨戒相部分。相传梁·慧皎曾撰《梵网戒义疏》,似乎本经在梁代即已流行。到了隋代,智顗为了令学人易于了解受持,特提出讲说弘扬,有《菩萨戒义疏》传世,于是本经在大乘律里开始受到重视,影响于后世,使它成了中国汉地传授大乘戒主要的典据,且为诸宗同所通用。唐代且由汉文译成藏文(略称《法大母经》),现存藏文大藏经《甘珠尔》内。

关于本经的菩萨戒法,在中国汉地较之瑜伽菩萨戒更为流行。这是由于本经所说的内容和其他经律有很多相契之处:如关于菩萨重戒条目,北凉译《菩萨戒本》和《菩萨地持经》都说菩萨不共重戒只毁、悭、忿、谤四项,刘宋译《菩萨善戒经》加和声闻戒相共的杀、盗、淫、妄为八重,本经即在此八戒外再增《优婆塞戒经》六重中的后二重不酤酒、不说四众过失而为十重。又关于菩萨轻戒条目,《菩萨戒本》举四十二,《菩萨善戒经》举五十,所说大体相类。本经轻戒四十八条和上二本条目有些出入,如(3)食肉戒,(4)食五辛戒,受别请戒,(32)畜作非法戒,(33)观听作恶戒,(34)暂念小外戒,及(36)不发誓自要戒所举的十二愿等,都是上二本所没有的而和《大般涅槃经》卷十一〈圣行品〉所说相契。又如(28)故别请僧戒,43毁戒受施戒,据唐·法藏《梵网经菩萨戒本疏》说和《比丘应供法行经》(今佚)有关。又如(46)说法乖仪戒、(47)非法立制戒、(48)自坏内法戒,都与《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嘱累品〉所说相契。至于经末‘明人忍慧强’偈颂,说持如是法获五种利,与《菩萨地持经》〈戒品〉末后所说依戒得五种福利相契。特别是本经强调‘孝名为戒’,宣扬‘孝顺父母三宝师僧、孝顺至道之法’,很适合于中国封建社会的伦理思想,而有利于本经在当时社会的传播。因之此经在中国佛教界流传甚盛,宋、元以后汉族各宗出家比丘受菩萨戒多依此经的菩萨戒本。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