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以蕅益智旭為例探究晚明佛教之「復興」內涵(1)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釋見曄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頁207 提要 比起晚明三大師而言,智旭所處的時代,其政治、經濟、 社會之狀況更是混亂。智旭扮演的角色是以宗教心、行宗教行 ,遠離世俗,不涉入世事。面對人間苦難,是以祈求、發願等 宗教力量處之,採取改善人心的唯心方式之路徑。 智旭個性頗為剛猛,將其剛猛之氣,化於一生的宗教行持 中。這種「照我忠義膽,浴我法臣魂。九死心不悔,塵劫願猶 存」的修行,可說是智旭一生修行最好的寫照。由於他真摯而 奮力的實踐修行家之風格,帶給晚明佛教一許清流,使得它再 次生輝。 綜觀智旭一生行誼,選擇克己的律師生活型態,厭棄名利 而過出世離俗的生活,以閱藏、著述為業,含涉禪、律、教、 淨土;遍通性、相,大、小戒律。因此,智旭集近代佛教思想 之大成者。其實,智旭不只代表明末佛教思想最後之學者,甚 至可以說是近代佛教思想最後之學者。 關鍵詞:1.蕅益智旭 2.行事風格 3.晚明佛教之復興  4.宗教清流 5.近代佛教思想 頁208 一、智旭的修學歷程 (一)學佛、出家的因緣 智旭古吳木瀆(江蘇省吳縣西南)人,俗姓鍾,名際明。 出家後自號蕅益、八不道人等號,最為一般人所通用、熟悉是 「蕅益智旭」。五十四歲(1652),自傳〈八不道人傳〉,對 其學佛、出家因緣有如下的敘述: 十二歲,就外傅,聞聖學,即千古自任,誓滅釋老,開 葷酒,作論數十篇闢異端,夢與孔顏晤言。十七歲,閱 《自知錄序》,及《竹窗隨筆》,乃不謗佛,取所著闢 佛論焚之。二十歲,詮論語,……大悟孔顏心法,冬喪 父,聞地藏本願,發出世心。二十三歲,聽《大佛頂經 》,謂世界在空,空生大覺。遂疑何故有此大覺,致為 空界張本,悶絕無措。但昏散最重,功夫不能成片,因 決意出家,體究大事。〔註 1〕 由上文「十二歲就外傅,聞聖學,即千古自任」,知智旭未出 家前是位儒生,以傳承千古儒學自任,誓滅釋老,頗有以「儒 學傳燈者」自居之意味,從此略可管窺智旭自幼即具使命感之 特質。讓他由謗佛到學佛的關鍵是,閱讀雲棲祩宏《自知錄序 》,及《竹窗隨筆》。於文中,智旭並未交代為何閱讀上述之 文後,會改變謗佛的態度,盡焚曾經所寫的闢佛論。但我們可 以由此書的性質,推測其端倪。以《竹窗隨筆》而言,是祩宏 對儒釋和會、出家學道等論題,作辨析、澄清,或許這些的辨 析、澄清,說服智旭而改變他的闢佛觀。 至於智旭發出世心之關鍵點在其逢喪父之餘,聞地藏本願 ,而生出世心。何謂「地藏本願」?《地藏菩薩本願經.忉利 天宮神通品第一》提及地藏菩薩為婆羅門女時,借救母親脫離 地獄苦難之因緣,看到地獄 ─────────────────────────── 註 1:釋成時編輯:《靈峰宗論.上》(臺南:和裕出版社, 1993),頁28~29。 頁209 眾生之苦難,而發弘誓願:願我盡未來劫,應有罪苦眾生,廣 設方便,使令解脫。由此知之,智旭於喪父之餘,聞地藏菩薩 昔因,知道地藏之修道因緣是從孝開始發心,而推及到廣度一 切眾生。或許這樣由孝發跡的修行,激發了智旭想離俗染、報 親恩的心。 二十歲發出世心,直到二十三歲聽《大佛頂經》,疑何故 有此「大覺」又因自己嚴重地昏沈散亂,不能專注參究,故決 意出家,體究己躬大事,以報親恩。〔註 2〕《大佛頂經》全 名為《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主要 闡明「根塵同源,縛脫無二」之理,並解說三摩提(正定)之 法與菩薩之階次。它是開示修禪、耳根圓通、五蘊魔境等禪法 要義的經典。由此知之,引發智旭決定出家,是習禪、參禪的 經典,由疑而決定出家,體究大事。綜合言之,引發智旭欲出 家之基點,是緣於地藏菩薩的大孝、大願。而決定要出家的關 鍵,是因為自己生死大事未明,想要體究己躬大事,所以由儒 生走上方外修行之旅程。 (二)一生修行輪廓之綜觀 智旭二十三歲出家,五十七歲逝世,法臘三十四年。綜覽 其一生修行旅程,或可分為三期:二十三歲~三十歲是出家初 期;三十歲~五十歲是出家中期;五十歲~五十七歲是出家晚 期。縱觀智旭修行之梗概如下: 智旭痛念生死大事,而決志出家,所以出家初期,猛志參 究,希證果位,急剋聖果,以報父母恩。如他所云:「予少年 猛志參究,視佛祖果位猶掇之,冀欲以此報父母不報之恩。」 〔註 3〕所以初出家時,他念念趨向宗乘,矢志參禪,希能急 證聖果,所以暫把教、律的修學放緩,因為他「妄謂單傳之道 ,實出教外,一味作蒲團活計,一切經論置諸高 ─────────────────────────── 註 2:釋蕅益:〈端氏往生記〉,收於釋成時編輯:《靈峰宗 論.上》,頁850~851,智旭明說:「予少年猛志參究 冀欲以此報父母不報之恩。」 註 3:釋蕅益:〈端氏往生記〉,收於釋成時編輯:《靈峰宗 論.上》,卷五之三,頁850~851。 頁210

閣。」〔註 4〕雖然他一心一意地專注於參究,急剋聖果,但 智旭亦坦承地說道:「矢志參禪,逃家行腳,雖數發悟解,剋 證無期。」〔註 5〕這句話說明智旭參禪的景觀,雖放下一切 ,心無旁鶩,專注於參禪,希能急證聖果,然而卻遙不可期。 綜合言之,此時的智旭因痛念生死大事,決志出家,故志 在急證聖果,了生脫死,以報親恩。但急剋聖果之志,非急功 垂手可得,所以不能如智旭之所願,而是剋證無期。 上述是智旭出家初期的修行景觀,對這樣的修行景觀,他 曾如反省:少年誤中宗門惡毒。」〔註 6〕何謂宗門惡毒?智 旭於〈靈嚴寺請藏經疏〉提及: 予本棄儒學佛,亦妄謂單傳之道,實出教外,一味作蒲 團活計,一切經論置諸高閣。見真寂、博山等耆宿,反 照古今得失,方知末世禪病,正坐無知無解,非關多學 多聞。〔註 7〕 此時的他反省地說,少年時棄儒入佛,以為直指人心,明心見 性,此單傳之道,實出教外。一心一意地認為只要枯坐蒲團, 即可到達明心見性之路,而把一切經論、言教義理束諸高閣。 後來遇到真寂聞谷(?)、博山無異(1575~1630),方知末 世禪病原來是「正坐無知無解,非關多學多聞」。這樣的認識 ,改變了智旭的修學觀──由猛志究禪到兼教、兼律的修學, 這樣的修學觀,正是智旭出家中期的修行大觀。 〈大佛頂經玄文後自序〉智旭更明白地說:「己巳春(16 29),與 ─────────────────────────── 註 4:釋蕅益:〈楞巖寺請藏經疏〉,收於釋成時編輯:《靈 峰宗論.下》,卷七之三,頁1138 ~1139。 註 5:釋蕅益:〈梵網合註自序〉,收於釋成時編輯:《靈峰 宗論.下》,卷六之二,頁912。 註 6:釋蕅益:〈復松溪法主〉,收於釋成時編輯:《靈峰宗 論.上》,卷五之二,頁793。 註 7:釋蕅益:〈楞巖寺請藏經疏〉,收於釋成時編輯:《靈 峰宗論.下》,卷七之三,頁1138 ~1139。 頁211 博山無異師伯盤桓百日,深痛末世禪病,方一意研窮教眼,用 補其偏。」〔註 8〕於此,他提及與博山無異禪師的會談,是 其修行生涯過程中,一個衝擊性的時刻。在會談中,明瞭末世 禪病為何,深痛之,方一心一意研窮教眼。 除與博山無異禪師之會談,對智旭產生衝擊之外,他於 〈燃香供無盡師伯文〉亦云:「後出入禪林,目擊時弊,始知 非臺宗不能糾其紕,臺教存,佛法存。臺教亡,佛法亡。」〔 註 9〕出家後的參學,智旭曾出入於禪林,目擊時弊,有感於 非天臺教觀不足以救之。到底智旭所謂「後出入禪林,目擊時 弊」為何?於文集中,常見智旭之批評,略舉一二。如〈示漢 目〉: 末世禪和,不為生死大事,裝模作樣,詐現威儀,不真 實學禪、教、律,徒記兩則公案,辨幾句明相,受三衣 衣缽,以為佛法盡此矣。」〔註10〕 這些禪和子,不是為究明自己生死大事而參禪,參禪只是一個 殼子,裝模作樣,詐現威儀一番。不真實地學禪、教、律,只 是徒記一、兩則公案,啃咬幾句名詞解釋。上一上戒壇,受三 衣一缽,就以為浩瀚佛海,全盡於此。對這批禪和子裝模作樣 的參禪行徑,智旭很不客氣地罵道: 今時喪心病狂無恥禪和,影響竊掠,聽其言超佛祖之先 ,稽其行落狗彘之下。〔註11〕 ─────────────────────────── 註 8:釋蕅益:〈大佛頂經玄文後自序〉,收於釋成時編輯: 《靈峰宗論.下》,卷六之二,頁928。 註 9:釋蕅益:〈燃香供無盡師伯文〉,收於釋成時編輯:《 靈峰宗論.下》,卷八之三,頁1278。 註10:釋蕅益:〈示漢目〉,收於釋成時編輯:《靈峰宗論. 上》,卷二之二,頁250。 註11:釋蕅益:〈示象巖〉,收於釋成時編輯:《靈峰宗論. 上》,卷二之一,頁219。 頁212 於上文,智旭指出時弊之一,是當時的禪和子不為生死參禪, 參禪只是裝模作樣,詐現威儀,修行已流於形式,佛法徒剩一 具空殼。 其實,智旭與博山無異會談之前,於1625(27歲)、1626 (28歲)兩個夏天為友人講演《大佛頂經》兩遍時,多有會心 處,本想好好加以著述闡發,但此時仍一味志在宗乘,所以無 暇筆述。〔註12〕由此知之,智旭於三十一歲,與博山無異禪 師會談之前,其修行重點由一心參究宗乘,轉為兼教乘之種子 已漸萌芽。 智旭初發心便從事宗乘,數年後兼涉律、教,上文已處理 他由猛志於宗到兼教之由,下文則探討智旭由專於宗轉成兼律 之跡。智旭在三十八歲(1636)時曾自述其學戒之因,他說: 念念趨向宗乘,教、律咸在所緩。後因幾番逼拶,每至 功夫將得力時,必被障緣侵惱。因思佛滅度後,以戒為 師。然竟不知受戒事,何為如法,何為不如法。〔註13 〕 於此,他提及初出家是以念念於宗乘,而將教、律放緩。後來 有幾次用功,功夫將得力時,卻被障緣所侵惱。幾次之後,使 智旭去思考佛指示其弟子以戒為師之事,乃想到自身不知戒法 ,從而開啟學戒、受戒的機緣。 此外,智旭於〈梵網合註自序〉亦提及,當他猛圖出世, 矢志參禪時,雖數發悟解,卻剋證無期。於是「念宿因力薄, 應兼戒、兼教以自薰修。」〔註14〕所謂宿因力薄,則修定仍 須戒、慧以相輔相成,若宿因力強,戒、慧之薰習已有成就, 則這世修定可以很快進入狀況,「宿世善 ─────────────────────────── 註12:釋蕅益:〈大佛頂經玄文後自序〉,收於釋成時編輯: 《靈峰宗論.下》,卷六之二,頁928。 註13:釋蕅益:〈退戒緣起并囑語〉,收於釋成時編輯:《靈 峰宗論.下》,卷六之一,頁868 ~869。 註14:釋蕅益:〈梵網合註自序〉,收於釋成時編輯:《靈峰 宗論.下》,卷六之二,頁912。 頁213 根」即此之謂。但智旭念及自己無此福德善根,所以此生的修 學仍須兼戒、兼教,而不能只是一味地矢志參禪。 除了自身因緣外,還有他痛心正法衰替,戒律不明,而有 學戒的動機。如二十七歲寫〈寄剃度雪嶺師〉,文中痛陳今世 有三可痛哭,其中之一是 毘尼法,三學初基,出世根本,僧寶所由得名,正法賴 以住世。 而罕有師承,多諸偽謬,遂令正法墜地,僧倫斷絕,一 可痛也。〔註15〕 此處,他痛心正法賴以住世的戒法,多諸偽謬,遂令正法墜地 ,僧倫斷絕。還有三十一歲,隨博山無異禪師至金陵,盤桓百 日「盡諳宗門近時流弊,乃決意宏律。」〔註16〕因此二十七 歲至三十一歲之間,他曾仔細閱讀《律藏》三次之多,〔註17 〕開啟往後他學戒、持戒、弘戒的事蹟。 三十歲至五十歲之間,是智旭出家修學的中期,其修學重 點除如上所述,由猛志宗乘轉到兼戒、兼教之外,另一特徵即 是自述所說:「中歲多障多病」。〔註18〕釋聖嚴曾對智旭一 生的病苦,作較全面性的收集,從28、29歲到57歲逝世,他面 臨瀕死的大病即有十一次之多。〔註19〕由於中歲時的多障多 病,對智旭的修學生涯構成另一種衝擊,那就是決志隱遁,他 說: 予又病苦日增,死將不久。追思出家初志,分毫未酬, 數年苦 ─────────────────────────── 註15:釋蕅益:〈寄剃度雪嶺師〉,收於釋成時編輯:《靈峰 宗論.上》,卷五之一,頁719。 註16:釋蕅益:〈八不道人傳〉,收於釋成時編輯:《靈峰宗 論.上》,頁32。 註17:釋聖嚴著,關世謙譯:《明末中國佛教之研究》(臺北 ,學生書局,1988),頁412。 註18:釋蕅益:〈端氏往生記〉,收於釋成時編輯:《靈峰宗 論.上》,卷五之三,頁851。 註19:釋聖嚴著,關世謙譯:《明末中國佛教之研究》,頁29 5~299。 頁214 心,亦付唐喪。……故決志行遁,畢此殘生。〔註20〕 寫此文時,智旭才38歲,他就想志行隱遁,畢此殘生。只因病 苦日增,覺得不久人世,想到出家初志,分毫未酬,加上數年 苦心經營的事情,亦付之東流。於此,智旭未明言其數年苦心 經營之事為何,但由其他線索,可追出端倪。如〈復陳旻昭二 書〉他說出家15、6年,「欲傳得一人,勿令最後佛種從我而 斷,亦竟未遇其人。」〔註21〕又在38歲時他說:「予運無數 苦思,發無數弘願,用無數心力,不能使五比丘如法同住。」 〔註22〕由上知之:智旭出家15、6年苦心經營之事,是促成 如法的五比丘共住,以完成復興戒律之願,及找尋能傳佛慧燈 者,結果二者皆不能如願。 由於多障多病,及面對這些挫折,使智旭生起決志隱遁之 心,所謂借大病為良藥,方遂入山本志。由上知之,出家中期 的智旭身體是多障多病,而在心靈上覺得志終不伸,及曾有決 志隱遁之念。 綜合言之,出家中期的智旭修學大觀是由單究宗乘,轉而 兼戒、兼教,而呈顯於身體的是多障多病,在心靈方面是曲志 難伸,生起決志隱遁之念。 50~57歲是智旭出家修學的晚期,依他自述:「今(47歲 )乃一意西馳,而散心弘法。」〔註23〕將近出家晚期的智旭 自白:此時他已一心一意地求生西方淨土。釋弘一《蕅益大師 年譜》記述編輯《靈峰宗論》的編者釋成時,於智旭50歲始晤 智旭的一段談話,智旭說: ─────────────────────────── 註20:釋蕅益:〈退戒緣起并囑語〉,收於釋成時編輯:《靈 峰宗論.下》,卷六之一,頁870。 註21:釋蕅益:〈復陳旻昭二書〉,收於釋成時編輯:《靈峰 宗論.上》,卷五之一,頁751。 註22:釋蕅益:〈退戒緣起并囑語〉,收於釋成時編輯:《靈 峰宗論.下》,卷六之一,頁873。 註23:釋蕅益:〈端氏往生記〉,收於釋成時編輯:《靈峰宗 論.上》,卷五之三,頁851。 頁215 吾昔年念念思復比丘戒法,邇年念念求西方耳。」因為 智旭力以戒、教匡救近世禪者之病,尤志求五比丘如法 共住,令正法重興。後決不可得,遂一意西馳。冀乘本 願輪,仗諸佛力,再來與拔。〔註24〕 雖然一心一意西馳,依智旭自云: 戊子(50歲)……蓋雖念念思歸樂土,而利人之夢未忘 。……逮壬辰(54歲)秋,波旬效力,助破夢中利人之 想。……寢語從此息矣。〔註25〕 50至54歲的智旭,雖念念思歸樂土,但仍未忘「利人之夢」, 所謂利人之夢大概是指說法,弘法利生,但因自己尚未證悟, 仍是迷中之人,所以說「利人之夢」。但54歲以後,不知他遇 到何種挫折,只說「波旬〔註26〕效力」助破夢中利人之想, 從此「寢語(夢語)息矣」。如果再對照《蕅益大師年譜》: 「先是秋(54歲),大師決志肥遁。」〔註27〕二者相對,離 逝世前三年的智旭,已由一意西馳,但仍未忘利人之夢,轉成 利人之夢已破,而又想決志遁世。 (三)智旭的自我認知 上文從縱軸來處理智旭一生修行的輪廓,下文則要探究智 旭修行生涯中的心裡世界。閱讀智旭文集時,發現他有一股對 自己強烈不滿的色 ─────────────────────────── 註24:釋弘一:《蕅益大師年譜》,收於《蕅益大師全集.21 》(臺北,佛教書局,1989),頁26。 註25:釋蕅益:〈西有寢餘自跋〉,收於釋成時編輯:《靈峰 宗論.下》,卷七之二,頁1120。 註26:波旬,為釋迦在世時之魔王名字。出自釋慈怡:《佛光 大辭典.4》(高雄,佛光出版社,1988),頁3437。 註27:釋弘一:《蕅益大師年譜》,收於《蕅益大師全集.21 》,頁29。 頁216 彩,與其說它是智旭的謙卑,勿寧說它是對自我強烈批判的產 物。首先智旭對他人讚嘆他是今世「持戒第一」、「宗說俱通 」、「解行雙到」,他都感到慚愧恐懼。這樣的讚嘆,讓他一 直有罪惡感,認為自己是「虛名盛而實行微」。〔註28〕這種 自感虛名日盛而心虛的心理,幾乎伴隨智旭一生的修行。如54 歲8月11 日完成的〈棱伽義疏後自序〉有言:「予愧為虛名所 誤,犯達磨明道而不行道之記。」〔註29〕對自己這種虛名盛 而實行微的行徑,智旭批判自己犯了宋儒所說的三病:才過德 者不祥,名過實者有殃,文過直者莫之與長。〔註30〕 其次,智旭批判自己「薄德少福」、〔註31〕「障厚慧弱 」、〔註32〕「夙生惡習」、〔註33〕「宿生業重」〔註34〕 等等,像這樣不斷地自我批判,已不是他個人謙卑,口頭說說 ,客套一番而已。而是一番深深地、強烈的自我要求,批判自 己的不足。時時自念障深,所產生的連結效應是,智旭有時會 將自己不能剋證歸因於此,所謂「旭業障深纏,未登正位。」 〔註35〕「予憾障惑重,不能剋證。」〔註36〕為甚麼智旭會 有如此深的自責,認為 ─────────────────────────── 註28:釋蕅益:〈復胡善住〉、〈復卓山車〉,收於釋成時編 輯:《靈峰宗論.上》,卷五之一,頁749~751。 註29:釋蕅益:〈棱伽義疏後自序〉,收於釋成時編輯:《靈 峰宗論.下》,卷六之四,頁1021。 註30:釋蕅益:〈與了因及一切緇素〉,收於釋成時編輯:《 靈峰宗論.上》,卷五之二,頁781。 註31:釋蕅益:〈與見月律主〉,收於釋成時編輯:《靈峰宗 論.上》,卷五之二,頁803。 註32:釋蕅益:〈贈石淙掩關禮懺占輪相序〉,收於釋成時編 輯:《靈峰宗論.下》,卷六之三,頁963。 註33:釋蕅益:〈讚禮地藏菩薩懺院儀後自序〉,收於釋成時 編輯:《靈峰宗論.下》,卷六之二,頁915。 註34:釋蕅益:〈書慈濟法友托缽養母序後〉,收於釋成時編 輯:《靈峰宗論.下》,卷七之一,頁1090。 註35:釋蕅益:〈裂網疏自跋〉,收於釋成時編輯:《靈峰宗 論.下》,卷七之二,頁1127。 註36:釋蕅益:〈唯識心要自跋〉,收於釋成時編輯:《靈峰 宗論.下》,卷七之一,頁1088。 頁217 自己是障深惑重?依筆者推論,這是智旭一種直覺的感覺。比 如敘述早年的修學參禪,智旭認為每至功夫將得力時,必被「 障緣侵擾」。〔註37〕還有他對本身多病的體質,讓他對「罪 報」或「業報。」異常敏感,〔註38〕常常將病苦視為事業障 現行,而在描述「病」時是與「障」連結,所謂「多障多病」 。 面對自己障深,智旭同時亦「復悲生晚」,〔註39〕悲痛 生不逢時,不逢佛世,或遇前賢而生。如「予生也晚,弗及受 先輩鉗錘。」〔註40〕所謂「弗及受先輩鉗錘」,智旭曾說習 儒時,不能親炙陽明。後學佛,不能躬承紫柏等人。〔註41〕 總之,智旭憾己業障深重,復悲生晚,由此可見,他對自己出 生的時機、或資質,都有遺憾。 最後,智旭批判自己個性、言行皆是違背時宜,僅可僻處 深山。如他認為印度律學在中國流傳千年,但失真已久,流傳 的乃是偽的律學,如果要革非矯弊,定是與時俗相違,所以智 旭認為「僅可僻處深山,鳩真同志,作傳火計。即欲行之天下 ,以觸時諱,或且不測。」〔註42〕智旭不僅批判自己的學律 是違背時宜,連學教亦然,所以自己的出路只有在山中苦行, 代一切眾生求消夙業,去障而已。〔註43〕除對自己所行是違 背時宜之外,智旭也認為自己「復性僻拗,不近人情,所有言 句,多觸時諱。」〔註44〕總之,智旭對自己的言行、個性皆 認為是與時宜相背,只適 ─────────────────────────── 註37:釋蕅益:〈退戒緣起并囑語〉,收於釋成時編輯:《靈 峰宗論.下》,卷六之一,頁869。 註38:釋聖嚴著,關世謙譯:《明末中國佛教之研究》(臺北 ,學生書局,1988),頁299。 註39:釋蕅益:〈《毘泥事義集要》緣起〉,收於釋成時編輯 :《靈峰宗論.下》,卷六之一,頁862。 註40:釋蕅益:〈預祝乾明公六十壽序〉,收於釋成時編輯: 《靈峰宗論.下》,卷八之二,頁1264。 註41:釋蕅益:〈贈石淙掩關禮懺占輪相序〉,收於釋成時編 輯:《靈峰宗論.下》,卷六之三,頁962。 註42:釋蕅益:〈與胡遠志〉,收於釋成時編輯:《靈峰宗論 .上》,卷五之一,頁742。 註43:釋蕅益:〈復胡善住〉,收於釋成時編輯:《靈峰宗論 .上》,卷五之一,頁750。 註44:釋蕅益:〈閩遊集自序〉,收於釋成時編輯:《靈峰宗 論.下》,卷六之二,頁939。 頁218 合僻處深山。他這種的形事作風,可謂是曲高和寡,所以會有 「宗庭獨立除荒草,教律誰能共執柯?」〔註45〕或「法門寥 落少知音」〔註46〕之嘆。 二、智旭修學生涯中所關注的重點 釋聖嚴認為智旭是一位: 偏向以信仰為本色,與真誠地實踐於佛教生活的一面。 ……他不只是明末不出世的思想家,更是一位傑出的佛 教信仰修行者。〔註47〕 這段話指出智旭一生修學的特色是在佛教思想、義理之整理、 講述,與宗教實踐,所以他是一位佛教思想家,更是一位佛教 信仰的修行者。如果是以實踐佛教信仰與整理、講述佛教義理 為修行生涯的重點,則可見智旭是較偏個人性的發展,非以團 體性(如祩宏其一生的成就之一,是建立雲棲僧團,過著領眾 、安眾,與眾共學的修行生涯)或社會性的關懷(如憨山、紫 柏等,其一生修學的重點之一,是採取入世菩薩道的修行,關 懷社會及民生苦迫)為主。 既然智旭的修學是以實踐佛教信仰與著作、講述為主,但 二者實難以劃分,如「戒」可分為持戒或講戒、註釋戒經。若 持戒則屬於智旭的宗教實踐層次;而講戒、註釋戒經則屬於整 理、講述層次。所以在本文不以二者為分類標準,而以「發願 、拈鬮及禮懺、持咒、燒身等」、「決意及誓不為之事」、「 宗」、「戒」、「教」、「淨土」為分類範疇來探討智旭一生 修學中所關注的重點。 ─────────────────────────── 註45:釋蕅益:〈病餘寫懷四絕〉,收於釋成時編輯:《靈峰 宗論.下》,卷十之二,頁1497。 註46:釋蕅益:〈坐狎浪樓二首〉,收於釋成時編輯:《靈峰 宗論.下》,卷十之四,頁1560。 註47:釋聖嚴著,關世謙譯:《明末中國佛教之研究》,頁ix ~xi。 頁219 (一)發願、拈鬮及禮懺、持咒、燒身等 發願、拈鬮 智旭生於萬曆27年(1599)至順治12年(1655)。十六、 十七世紀交替的中國,面臨改朝換代的亂世,此時社會天災人 禍相逼而來,民眾淒楚無依,流離困頓。處此亂世,智旭是如 何面對?在下文裡,將智旭生平大事與時代大事對照,列表如 下: 智旭生平大事與時代大事對照表 ┌─────┬────────────┬──┬─────────────────┐ │ │ │智旭│ │ │ 時間 │ 大事記 │ │ 智旭大事 │ │ │ │年齡│ │ ├─────┼────────────┼──┼─────────────────┤ │萬曆27年 │派遣太監四處徵稅;楊應 │ │俗姓鐘,名際明。以父持白衣大咒十 │ │ (1599) │龍陷綦江,大掠殺;土蠻 │1歲 │年,夢大士送子而生,時父母皆年四 │ │ │犯錦、義二州。 │ │十。 │ ├─────┼────────────┼──┼─────────────────┤ │萬曆28年 │「妖書」事起 │ 5歲│ │ ├─────┼────────────┼──┼─────────────────┤ │萬曆33年 │命礦稅務歸有司,然太監 │ 7歲│始茹素。〈禮大悲銅殿偈〉云:「我又│ │(1605) │並未撤回,其虐如故。 │ │持齋甚嚴肅,夢感大士曾相召。」 │ ├─────┼────────────┼──┼─────────────────┤ │萬曆38年 │山東、山西、河南、陝西、│ │就外傅、聞聖學,即以千古道脈為任,│ │(1610) │四川等省飢荒;河南陳自 │12歲│誓滅釋老。開葷酒、作論數十篇,闢異│ │ │管等起事。 │ │端,夢與孔、顏晤言。 │ ├─────┼────────────┼──┼─────────────────┤ │萬曆43年 │「挺擊案」事起;京畿旱 │ │閱《自知錄序》,及《竹窗隨筆》,乃│ │(1615) │饑、山東旱、蝗,湖廣 │17歲│不謗佛,取所著闢佛論焚之。 │ │ │水、旱。 │ │ │ ├─────┼────────────┼──┼─────────────────┤ │萬曆46年 │金帝以七大恨告天,起兵 │ │詮論語,至天下歸仁,不能下筆。廢寢│ │(1618) │反明,取撫順。 │20歲│忘食三晝夜,大悟孔顏心法。冬喪父,│ │ │ │ │聞地藏本願,發出世心。 │ ├─────┼────────────┼──┼─────────────────┤ │萬曆47年 │福建漳州民李新起事,建 │ │至星家問母壽,言六十二、三必有節 │ │(1619) │元洪武,旋敗死;山東蝗;│21歲│限。遂於佛前立深誓,唯願減我算,薄│ │ │再加賦,以補遼餉。 │ │我功 名,必冀母臻上壽。 │ ├─────┼────────────┼──┼─────────────────┤ │萬曆48年 │再加賦,以補遼餉;「紅 │ │專志念佛,盡焚窗稿二千餘篇。 │ │(1620) │丸案」、「移宮案」事起;│22歲│ │ │ │熹宗即位。 │ │ │ └─────┴────────────┴──┴─────────────────┘ 頁220 ┌────┬───────────┬──┬─────────────────┐ │ │金陷沈陽、遼陽,遼民紛│ │聽《大佛頂經》,謂「世界在空,空生│ │ │走山東,或赴皮島依毛文│ │大覺」,遂疑何故有此大覺,致為空界│ │天啟元年│龍;永寧土司奢崇明起事│23歲│張本。悶絕無措,但昏散最重,功夫不│ │(1621)│,建號大梁。 │ │能成片,因決意出家,體究大事;七月│ │ │ │ │三十日,撰〈四十八願願文〉,時名大│ │ │ │ │朗優婆塞。 │ ├────┼───────────┼──┼─────────────────┤ │ │金陷西平堡、廣寧、義州│ │夢禮憨山,哭恨緣慳,相見太晚。一月│ │ │;山東白蓮教徐鴻儒起事│ │中,三夢憨山。因憨山往曹谿,不能遠│ │天啟2年 │,號中興福烈帝。 │24歲│從。乃從雪嶺剃度,名智旭;夏、秋作│ │(1622)│ │ │務雲棲,聞古德講唯識,疑佛法性相二│ │ │ │ │宗,豈有二岐。 │ ├────┼───────────┼──┼─────────────────┤ │ │安南犯廣西;命魏忠賢總│ │坐禪徑山,透徹性相二宗;至杭州雲 │ │天啟3年 │督東廠。 │25歲│棲,苦請古德為阿闍梨,向祩宏像前 │ │(1623)│ │ │,受四分戒。 │ ├────┼───────────┼──┼─────────────────┤ │ │杭州、福寧兵變;河決徐│ │重到雲棲,受菩薩戒,發心看律藏。 │ │天啟4年 │州、山東飢;兩當民變,│26歲│ │ │(1624)│殺縣官。 │ │ │ ├────┼───────────┼──┼─────────────────┤ │ │毀天下東林講學書院。 │ │就古吳閱律藏一遍,錄出《毘尼事義要│ │ │ │ │略》;此後仍一心究宗乘;同二三法友│ │天啟5年 │ │27歲│結夏;今夏及明夏,為二三友人逼演《│ │(1625)│ │ │大佛頂經》要義二遍,實多會心,以志│ │ │ │ │在宗乘,未暇筆述。 │ ├────┼───────────┼──┼─────────────────┤ │ │蘇州民變;北京等地地震│ │母病篤,四割肱不救;六月初一,母 │ │ │;河決廣武,北京大,、│ │亡,賦〈四念處〉以寫哀;葬事畢, │ │ │江北、山東旱蝗;陝西 │ │焚棄筆硯,掩關於吳江之松陵,關中 │ │天啟6年 │民不堪虐政,紛起反抗,│28歲│大病,乃以參禪功夫,求生淨土。 │ │(1626)│攻入四川;河決淮安,江│ │ │ │ │北大水,河南蝗;潯州民│ │ │ │ │起事,殺兵官。 │ │ │ ├────┼───────────┼──┼─────────────────┤ │ │杭州等三府大風雨,飄沒│ │出關朝南海;第二次閱律藏一遍,始成│ │ │數萬人;寧遠兵以欠兵餉│ │《毘尼事義集要》、《梵室偶談》;遇│ │ │,兵變;陝西以連歲飢荒│30歲│惺谷、歸一兩友,最得交修之益;刺舌│ │崇禎元年│,官吏苛虐,飢民紛紛起│ │血書大乘經律,撰〈刺血書經願文〉,│ │(1628)│事,高迎祥稱闖王,王大│ │及書〈佛名經迴向文〉。 │ │ │梁稱大梁王;固原兵變,│ │ │ │ │取州庫銀,東與亂軍合。│ │ │ └────┴───────────┴──┴─────────────────┘ 頁221 ┌────┬─────────┬──┬─────────────────┐ │ │蘇州兵變;思宗中金│ │為同學比丘講《四分戒本》,並刺〈血│ │ │反間計,下袁崇煥於│ │書願文〉;隨無異禪師至金陵,盡諳宗│ │ │獄。 │ │門近時流弊,乃決意宏律,然律解雖精│ │ │ │ │,而煩惱習強,躬行多玷,故誓不為和│ │ │ │ │尚;撰〈持咒先白文〉,願持滅定業真│ │ │ │ │言百萬,觀音靈感、七佛滅罪、藥師灌│ │崇禎2年 │ │ │頂、往生淨土真言各十萬,次當結壇持│ │(1629)│ │31歲│大悲咒十萬;撰〈為母三周求拔濟啟〉│ │ │ │ │及〈為母發願迴向文〉;至除夕,第三│ │ │ │ │次閱律藏畢;撰〈禮大報恩塔偈〉〈持│ │ │ │ │準提咒願文〉〈禮大悲銅殿偈〉〈起咒│ │ │ │ │文〉〈除夕白三寶文〉〈尚友錄序〉。│ ├────┼─────────┼──┼─────────────────┤ │ │金兵陷遷安等地;陝│ │春,病滯龍居;正月初一,燃臂香,刺│ │ │北亂 軍入山西;殺 │ │舌血;經三閱律,始知受戒如法不如法│ │ │袁崇煥;增 田賦。 │ │事,但見聞諸律堂,並無一處如法者;│ │ │ │ │撰〈閱律藏禮懺總別二疏〉〈安居論律│ │ │ │ │告文〉〈為母四周願文〉〈為父十二周│ │ │ │ │求薦拔啟〉;結夏安居,為惺谷、如是│ │崇禎3年 │ │ │、雪航三友細講《毘尼事義集要》;擬│ │(1630)│ │32歲│註梵網,作四鬮問佛,宗賢首、或天臺│ │ │ │ │、慈恩、自立宗,得天臺鬮。於是究心│ │ │ │ │臺部,但不肯為臺家子孫,以近世臺家│ │ │ │ │與禪宗等各執門庭,不能和合故;撰〈│ │ │ │ │結壇水齋持大悲咒願文〉〈為父迴向文│ │ │ │ │〉。 │ ├────┼─────────┼──┼─────────────────┤ │ │陝北民軍陷保安,結│ │撰〈毘尼事義集要序〉〈楞嚴壇起咒及│ │ │河套蒙古兵敗官軍;│ │回向二偈〉〈惺谷、壁如二友合傳〉;│ │崇禎四年│王自用號紫金梁,結│ │禮大悲懺於武林蓮居庵;惺谷病,割股│ │(1631)│高迎祥、張獻忠等十│33歲│救之;在靈峰講《毘尼事義集要》七卷│ │ │六家會於山西,米脂│ │,次夏續完;託人往雲棲請《占察經》│ │ │李自成亦參與策畫。│ │,撰〈讀持回向偈〉。 │ ├────┼─────────┼──┼─────────────────┤ │ │亂軍破華亭等地;河│ │結夏靈峰,為自觀秉羯磨授具戒;撰 │ │崇禎5年 │決孟津口;紫金梁、│34歲│〈龍居禮大悲懺文〉及〈禮大悲懺願 │ │(1632)│高迎祥、張獻忠合兵│ │文〉。 │ │ │,連破山西州縣。 │ │ │ └────┴─────────┴──┴─────────────────┘ 頁222 ┌────┬───────────┬──┬─────────────────┐ │ │亂軍來往於山西、河南交│ │是春,為靈峰請藏至;撰〈西湖寺安居│ │ │界諸地;河套諸部犯寧夏│ │疏〉,結夏金亭西湖寺,細講《毘尼事│ │ │;高迎祥、李自成、張獻│ │義集要》;撰〈前安居日供鬮文〉,燃│ │崇禎6年 │忠等入湖廣。 │35歲│香十柱,一夏持咒加被。至自恣日,更│ │(1633)│ │ │然頂香六柱,撰〈自恣日拈鬮文〉,遂│ │ │ │ │拈得「菩薩沙彌鬮」。撰〈禮淨土懺文│ │ │ │ │〉二首,述《占察行法》。 │ ├────┼───────────┼──┼─────────────────┤ │崇禎7年 │高迎祥等入四川;亂軍出│ │35歲、36歲之際,智旭匍匐苦患;是 │ │(1634)│入湖廣、陝西、河南交界│36歲│冬,在吳門幻住庵,講《毘尼事義集 │ │ │諸地;河決沛縣。 │ │要》;撰〈禮金光明懺文〉。 │ ├────┼───────────┼──┼─────────────────┤ │ │ │ │撰〈講金光明懺告文〉;夏初,住武水│ │崇禎8年 │ │37歲│智月庵,講演《占察經》;述《戒消災│ │(1635)│ │ │略釋》《持戒犍度略釋》《盂蘭盆新疏│ │ │ │ │》。 │ ├────┼───────────┼──┼─────────────────┤ │ │寧夏兵變,殺巡撫;山西│ │輯《淨信堂初集》;三月,遁跡九華,│ │崇禎9年 │大饑,人相食;高迎祥死│38歲│禮地藏菩薩塔,求決疑網,拈得閱藏著│ │(1636)│,部下奉李自成為闖王。│ │述一鬮,續閱藏經千餘卷;撰〈九華地│ │ │ │ │藏塔前願文〉〈亡母十周願文〉。 │ ├────┼───────────┼──┼─────────────────┤ │ │兩畿、山西、江西大旱,│ │述《梵網合註》《梵網玄義》。 │ │崇禎10年│浙江大饑,至父子、兄弟│39歲│ │ │(1637)│、夫妻相食,山東、河南│ │ │ │ │蝗。 │ │ │ ├────┼───────────┼──┼─────────────────┤ │崇禎11年│兩畿、山東、河南大旱蝗│40歲│結夏新安;輯《絕餘篇》,撰〈陳罪求│ │(1638)│,山西、陝西旱、饑。 │ │哀疏〉。 │ ├────┼───────────┼──┼─────────────────┤ │ │清帝親攻明,不克,退,│ │述《大佛頂經玄義》《大佛頂經文句 │ │ │入明侵擾之師亦還,凡破│ │》,撰〈誦帚師往生傳〉〈為如是師 │ │崇禎12年│城六十餘、凡俘四十萬餘│41歲│六七禮懺疏〉〈輓如是師詩〉。 │ │(1639)│人、掠得金、銀等;加征│ │ │ │ │練餉;北畿、山東、河南│ │ │ │ │、山西旱,蝗。 │ │ │ ├────┼───────────┼──┼─────────────────┤ │ │李自成至河南,飢民紛紛│ │述《金剛破空論》《蕅益三頌》《齋經│ │ │歸附,勢復振;增天下關│ │科註》。 │ │崇禎13年│稅;兩畿、山東、河南、│42歲│ │ │(1640)│山西、陝西大饑,人相食│ │ │ │ │;河南登封民李際遇起事│ │ │ │ │。 │ │ │ └────┴───────────┴──┴─────────────────┘ 頁223 ┌────┬───────────┬──┬────────────────┐ │ │李自成破洛陽,殺福王朱│ │結冬溫陵月臺;述《周易禪解》。 │ │ │常洵,發王府金賑飢民;│ │ │ │崇禎14年│清兵分番攻錦州;兩畿、│43歲│ │ │(1641)│山東、河南、浙江、湖廣│ │ │ │ │旱、蝗,飢民紛紛起事。│ │ │ │ │ │ │ │ ├────┼───────────┼──┼────────────────┤ │崇禎15年│安慶兵變 │44歲│輯《閩遊集》,述《大乘止觀釋要 │ │(1642)│ │ │》, 撰〈鐵佛寺禮懺文〉。 │ ├────┼───────────┼──┼────────────────┤ │崇禎16年│張獻忠散楚王府金賑飢 │ │結夏靈峰,簡閱藏經,僅千餘卷。 │ │(1643)│民;京師大疫,死者無 │45歲│ │ │ │數。 │ │ │ ├────┼───────────┼──┼────────────────┤ │ │李自成稱王,國號大順,│ │撰〈遊鴛湖寶壽堂記〉;述《四十二│ │崇禎17年│入北京,思宗自縊死;多│ │章經解》《遺教經解》《八大人覺經│ │順治元年│爾袞入北京,明福王朱由│46歲│解》;是歲退作但三皈依人;撰〈禮│ │(1644)│崧於南京即帝位,改元為│ │慈悲道場懺法願文〉〈佛菩薩上座懺│ │ │弘光。 │ │願文〉。 │ ├────┼───────────┼──┼────────────────┤ │ │清破揚州,大殺十日,史│ │自去歲退作,但三皈依人以來,勤禮│ │順治2年 │可法死,弘光帝被俘,唐│ │千佛、萬佛及占察行法,於今歲元旦│ │弘光元年│王及位於福州,建元龍武│47歲│獲清靜輪相;撰《周易禪解》竟、〈│ │(1645)│。 │ │大悲行法道場懺文〉;是秋,住祖堂│ │ │ │ │及石城北,共閱藏經二千餘卷。 │ ├────┼───────────┼──┼────────────────┤ │ │隆武帝死於福州,丁魁楚│ │撰〈占察行法願文〉。 │ │順治3年 │奉桂王,改元永曆,蘇觀│ │ │ │龍武2年 │生另立唐王於廣州,改元│48歲│ │ │(1646)│紹武,兩方治兵相攻,清│ │ │ │ │兵破廣州,紹武帝自殺。│ │ │ ├────┼───────────┼──┼────────────────┤ │順治4年 │ │ │述《唯識心要》《相宗八要直解》《│ │永曆元年│ │49歲│彌陀要解》《四書蕅益解》,撰〈顓│ │(1647)│ │ │愚大師誌銘〉,輯《淨居堂續集》。│ ├────┼───────────┼──┼────────────────┤ │順治5年 │ │ │一日對釋成時曰:「吾昔年念念思復│ │永曆2年 │ │50歲│比丘戒法,邇年念念求西方。」 │ │(1648)│ │ │ │ ├────┼───────────┼──┼────────────────┤ │順治6年 │ │ │撰〈北天目十二景誦〉,力疾草《法│ │永曆3年 │ │51歲│華會義》,翌年正月告成。 │ │(1649)│ │ │ │ └────┴───────────┴──┴────────────────┘ 頁224 ┌────┬───────────┬──┬─────────────────┐ │ │ │ │結夏北天目,究心毘尼,念末世欲得淨│ │順治7年 │ │ │戒,捨占察輪相之法,更無別途;述《│ │永曆4年 │ │52歲│占察疏》《重治毘尼事義集要》,撰 │ │(1650)│ │ │〈重治毘尼事義集要序〉〈重治毘尼事│ │ │ │ │義集要跋〉;與見月律主書,談論律學│ │ │ │ │。 │ ├────┼───────────┼──┼─────────────────┤ │順治8年 │ │ │結夏長干,重訂《選佛圖》。 │ │永曆5年 │ │53歲│ │ │(1651)│ │ │ │ ├────┼───────────┼──┼─────────────────┤ │順治9年 │直隸、山東、河南、山西│ │結夏晟谿;草《楞伽義疏》,輯《續西│ │永曆6年 │、江南北、湖廣、浙江旱│54歲│有寢餘》,撰《八不道人傳》;住長水│ │(1652)│。 │ │,閱藏經千卷。 │ ├────┼───────────┼──┼─────────────────┤ │順治10年│ │ │結後安居於歙浦天馬院;五月著《選佛│ │永曆7年 │ │55歲│譜》;閱《宗鏡錄》,刪正法、永樂、│ │(1653)│ │ │法真諸人所纂雜說,引經論之誤,及歷│ │ │ │ │來寫刻之偽;又汰袁宏道集,名《袁子│ │ │ │ │》;冬,結制天馬,著《起信論裂網疏│ │ │ │ │》。 │ ├────┼───────────┼──┼─────────────────┤ │ │河決大王廟 │ │輯《幻住雜編》;夏臥病,選《西齋淨│ │ │ │ │土詩》,製《淨土十要》,七月述〈儒│ │ │ │ │釋宗傳竊議〉,九月成《閱藏知津》《│ │ │ │ │法海觀瀾》,撰〈閱藏畢願文〉;冬,│ │順治11年│ │56歲│病,復有〈獨坐書懷四律〉、〈病中口│ │永曆8年 │ │ │號偈〉、〈病間偶成一律〉,臘月初三│ │(1654)│ │ │,口授遺囑;臘月十三起淨社,撰〈大│ │ │ │ │病中啟建淨社願文〉,嗣有〈求淨土偈│ │ │ │ │六首〉,除夕有〈艮六居銘〉。 │ ├────┼───────────┼──┼─────────────────┤ │順治12年│ │ │元旦有偈;正月二十日,病復發,二 │ │永曆9年 │ │57歲│十一日,逝。 │ │(1655)│ │ │ │ └────┴───────────┴──┴─────────────────┘ 本表依據釋弘一:《蕅益大師年譜》(臺北,佛教書局,1989 );華世編輯部:《中國歷史大事年表》(臺北,華世出版社 ,1986)。 本表旨在說明智旭存活的時代背景,而非代表智旭曾聽聞 每件天災人禍的消息。因為智旭存活的時代,其交通、資訊並 不發達,所以消息 頁225 傳布有其區域性限制,並非全國性的流通,可能北方的天災人 禍對南方人而言是不知情的。 由時代大事記,知道此時是政治紛擾,流賊四起,清兵入 關之際。社會亦是天災人禍頻仍,旱、蝗、河決相尋,連年饑 荒、兵變的時代。由上表可略窺當時的社會是苦難的,民眾淒 楚、孤苦無依,甚至父子、兄弟、夫妻相食。出家為僧的智旭 ,面對這樣的社會,他不是直接入世,參與救度,而是選擇以 宗教行持來回應時代與眾生,以滿懷的悲心、同情心相傾注。 首先可以看到智旭為國家、社會、百姓祈願常享太平豐樂 ,不遭離苦饑荒,如40歲(1638)〈陳罪求哀疏〉,44歲(16 42)〈鐵佛寺禮懺文〉,46歲(1644)〈甲申七月三十日願文 〉,47歲(1645)〈大悲行法道場願文〉、〈禮千佛告文〉、 〈祖堂結大悲壇懺文〉,48歲(1646)〈占察行法願文〉、〈 大悲壇前願文〉……等,在這些願文裡,可以看出智旭的悲天 憫人,而以發願方式,祈求國泰民安。如〈鐵佛寺禮懺文〉智 旭感嘆自身障重,生不逢時,目擊時艱「斗米幾及千錢」,而 嘆民生之苦;面對「病死日以千記」,而驚訝眾生業報之深。 以為這一切都是「良由同分惡緣,感此非常幻相,了知心外無 法,何容坐視漠然。……發五種願。」〔註48〕在此,智旭認 為眾生共同感知這份惡緣,共同感受到這分苦報,但這分苦報 亦是幻相一場,如能了知心外無法,則怎能坐視不管這場的劫 難呢?所以代眾生發願祈求疾疫消除,刀兵寢息,風雨順時, 穀價豐稔。 此外,或許如此艱困的時局,讓人有「心有餘而力不足」 之憾,如: 疾疫飢荒洊至,已足寒心。干戈兵革頻興,尤堪喪膽。 ……哀哉同體之痛,慘矣切膚之悲。憾道力未全,徒懷 悽愴思拯援無策,秖裂肺肝。爰鳩同志,五體投誠,代 為大地被難眾生,頂禮三劫 ─────────────────────────── 註48:釋蕅益:〈鐵佛寺禮懺文〉,收於釋成時編輯:《靈峰 宗論.上》,卷一之四,頁165。 頁226 三千諸佛……,仰願大悲拔苦,出苦海之沈淪。……即 離驚竄之怖,永享太平之安。〔註49〕 當智旭面對艱困時局,思無對策以救之,而遺憾自己道力未全 ,此時的宗教提供人類無力時的一種希望、慰藉,所以他藉宗 教行持,代大地一切苦難眾生祈願,願能超出沈淪的苦海,永 享太平之安。 智旭這種以宗教祈願方式,來表達對國家、社會、人類之 關懷,早在五、六世紀的北朝即已存在。盧建榮〈從造像銘記 論五至六世紀北朝鄉民社會意識〉,即透過造像銘記來探討五 、六世紀時,北朝鄉民的祈願。他們祈願的對象有四類:1.族 的祈願,2.類全體祈福,3.家祈福,4.族、人類、國家一起祈 福。〔註50〕上文說明智旭對國家、社會、人民的祈福,下列 則敘述他另一種祈願的對象──為法門、正法的祈願。 智旭生逢世運行至盡頭,法運混亂的時代。於世運之不濟 ,他皆以宗教形式來面對,矧法運的混濁,當然更以宗教行儀 處之。在智旭發願中,常祈願如來正法復興,末世弊端盡革。 如〈持咒先白文〉、〈持準提咒願文〉、〈祖堂結大悲壇懺文 〉、〈閱律禮懺總別二疏〉、〈禮大悲懺願文〉、〈西湖寺安 居疏〉、〈禮金光明懺文〉……等等。智旭自念生逢法亂,但 身為釋迦的追隨者,不忍聖教衰的苦心,使他藉宗教行持,以 一份祈願的心,祈願正法久住,外魔不擾;自己能扶法運,密 荷法門,痛懲時弊,力追古風而能紹隆僧種,使邪魔外道,遁 影藏蹤,並使教、戒、禪定日昭月朗。 除上述二者之祈願外,智旭亦祈願自己道業增進,業障消 除。如〈起咒文〉、〈己巳除夕白三寶文〉、〈閱律禮懺總別 二疏〉、〈九華地藏塔前願文〉、〈持咒文〉、〈占察行法願 文〉、〈閱藏畢願文〉、〈完梵網告文〉、〈十周願文〉、〈 陳罪求哀疏〉……等等。為自己祈 ─────────────────────────── 註49:釋蕅益:〈禮千佛告文〉,收於釋成時編輯:《靈峰宗 論.上》,卷一之四,頁175~ 176。 註50:盧建榮:〈造像銘記論五至六世紀北朝鄉民社會意識〉 《師大歷史學報.23》(臺北, 1995),頁124。 頁227 願的內容,除消極性地祈願自己能戒根永淨,定慧圓明,滅除 重罪,轉我定業,長壽無病之外,還積極地祈願自己能廣化眾 生,廣作佛事,所有誓願無不圓成,所有著述允可佛意,所有 佛事速辦無難,所有開化悉皆領悟,使得自己能興釋迦正法於 支那,作彌陀輔弼於樂土,紹地藏家業,……以迦葉尊者結集 深心護法護眾等。 由個人這些祈願,讓人覺得智旭是完美、理想主義、烏托 邦式的祈願,因為這些願在人世間是難以完成,唯有在宗教領 域中方可得到心靈的安頓。不只如此,還可以由願文中,知其 心量廣大,如願代眾生受無量苦,並且深信願是真實不虛。〔 註51〕智旭願代眾生受無量苦,這種唯心式的心量廣大,荒木 見悟提出他的質疑: (智旭)是否會有一心的愈厚化,愈對歷史性的現實感 應力感到遲鈍的危險呢?戒行精進和念佛三昧,如何與 病死日以千記的現實來結合呢?〔註52〕 這是荒木見悟對智旭的批判,縱使智旭的願心多麼廣大, 戒行、念佛多麼精進,但與病死日以千計的民生塗炭如何結合 ?他的宗教行持對現實苦迫有何助益? 若從宗教社會觀點言之,或許會有荒木見悟的質疑,智旭 一切的宗教行持,對當時的苦難社會,可說是杯水車薪,遠水 救不了近火。但是從另外角度觀之,或許未必如荒木見悟所言 。因為大廈將傾,非一木能獨撐,況且非一定要直接投入,參 與社會、政治活動,方名為不對現實感應力感到遲鈍。對一位 宗教行者,以面對「不忍眾生苦」而言,可以有不同類型的反 應,或許可如憨山、紫柏般地直接參與世事,進行以卵擊石, 求仁求義的濟世濟民之方式;反之,也可以如祩宏、智旭般地 不是直接入世濟度,而是以虔敬的宗教心靈,精進的宗教行持 ,代眾生祈 ─────────────────────────── 註51:釋蕅益:〈受菩薩戒誓文〉,收於釋成時編輯:《靈峰 宗論.上》,卷一之一,頁59。 註52:荒木見悟:《佛教陽明學》(東京,第三文明社,19 79),頁120~121。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