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试窥印顺法师的思想大要--以缘起贯通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陈水渊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试窥印顺法师的思想大要--以缘起贯通

陈水渊
法光学坛 Dharma Light Lyceum 第一期(1997年)
法光佛教文化研究所
页 89-101


--------------------------------------------------------------------------------
.

页 89

摘要︰

本文旨在以缘起思想贯通印顺法师的“思想大要”。明
各重点的因果系统及各环节的进一步应用,不涉枝节。
2.1: 八不缘起。
2.2: 缘起有即空–空有无碍。
2.3: 依缘起说二谛教。
2.4: 缘起的三法印。
2.5: 缘起的三重性和二大理则。
2.6: 缘起的观照–中观法。
2.7: 依缘起贯彻慈悲。
2.8: 缘起的应用之一–抉择宗教。
2.9: 缘起的应用之二–对佛教史四大问题的抉择。
2.9.1: 判分空宗与有宗。
2.9.2: 贯通原始佛法与大乘空义。
2.9.3: 判分大乘三系。
2.9.4: 抉择天佛一如。
2.10 ︰缘起的应用之三–印度佛教的)历史动力论。
2.11 ︰缘起的应用之四–研究方法论。
2.12 ︰缘起的应用之五–佛教思想的判摄准则。
2.13 ︰缘起的应用之六–抉择中国佛教思想。
2.14 ︰缘起的应用之七–成佛之道。
2.15 ︰缘起的应用之八–创造人间净土。


页 90

Peeking at the Gist of Master Yin-shun's Philosophy:
The Red Thread of Depen dent Origination

Ch'en Shui-yuan

The present paper aims at weaving a red thread
through the gist of master Yin-shun's philosophy by
means of dependent origination · It clarifies only
the major cause-effect relationships and their
further applications but does not deal with minor
problems.
1. Dependent origination negating aspects
2. The empty existence of dependent origination
–– emptiness and existence unempeded
3. The doctrine of the two truths taught on the
basis of dependent origin ation
4. The three dharma seals of dependent
origination
5. The threefold nature and two great principles
of dependent origination
6. Meditation on dependent origination –– the
method of the centrist view
7. Combining kindness and compassion on the
basis of dependent origination
8. One application of dependent origination ––
choosing one's religion
9. Another application of dependent origination
–– coming to a decision regarding the four
great questions of Buddhist history
9.1 Discerning between proponents of existence
and those of emptiness
9.2 Harmonizing original Buddhism and the
Mahayana teaching of emptiness
9.3 Discerning between the three great
schools of Mahayana thought
9.4 Deciding whether buddha and deva are the
same
10. The third application of dependent
origination –– the dynamics of the


页 91

history of Indian Buddhism )
11. The fourth application of dependent
origination –– research methodolo gy
12. The fifth application of dependent
origination –– the standard of cr itically
accepting Buddhist thought
13. The sixth application of dependent
origination –– discerning Chinese Buddhist
thought
14. The seventh application of dependent
origination –– the path to buddh ahood
15. The eighth application of dependent
origination –– creating a Pure La nd in
this world


页 92

1、序论

印顺法师的思想广泛影响当代华人佛教圈 (1)。讲述的
书文和弘扬的有声作品不胜枚举,可参阅的专书和博士论文
也有数本 (2)。为循导读者善得理趣,印顺法师也于近年写
了两本纲领性的小书 (3)。这些著作,都有其契理与契机,
可助益于学习印顺法师的思想。
本文旨在以缘起思想贯通他的“思想大要”。明其各重
点的因果系统及各环节的进一步应用,不涉枝节。取缘起为
线索,因为他的思想核心,简言之,“缘起”,或说“性空
”。综合言之,“缘起–性空”,更详细地说,“缘起–无
自性–空”。这是佛法的智慧,同时他认为缘起也是“慈悲
的根源”。立本于缘起的智慧与慈悲,而有进一步的种种应
用。所以,我们以缘起来统贯其思想。但,印顺法师宏传的
初期大乘佛法,主要的是其阐明的龙树中观大乘。我们为何
不用中观思想来贯穿其思想呢?简单地说,印顺法师的中观
见是根植于八不缘起,八不缘起就是中道。其次,立本于缘
起的生灭与不生不灭,较易陈述整理其思想。第八节到第十
五节,缘起的应用就更明显。再次,标宗缘起,就是立本于
佛陀。依缘起开显真理与慈悲,抉择佛教的一切,是更相顺
的 (4)。所以,本文以“缘起”贯通,“试窥探印顺法师的
思想大要”。
以下分一五节略述之。
2.1: 八不缘起。
2.2: 缘起有即空–空有无碍。
2.3: 依缘起说二谛教。
2.4: 缘起的三法印。
2.5: 缘起的三重性和二大理则。
2.6: 缘起的观照–中观法。
2.7: 依缘起贯彻慈悲。
2.8: 缘起的应用之一 _ 抉择宗教。


页 93

2.9: 缘起的应用之二 _ 对佛教史四大问题的抉择。
2.9.1: 判分空宗与有宗。
2.9.2: 贯通原始佛法与大乘空义。
2.9.3: 判分大乘三系。
2.9.4: 抉择天佛一如。
2.10 ︰缘起的应用之三 _ 印度佛教的)历史动力论。
2.11 ︰缘起的应用之四 _ 研究方法论。
2.12 ︰缘起的应用之五 _ 佛教思想的判摄准则。
2.13 ︰缘起的应用之六 _ 抉择中国佛教思想。
2.14 ︰缘起的应用之七 _ 成佛之道。
2.15 ︰缘起的应用之八 _ 创造人间净土。
2.10、2.11、2.12,本文只说大要, 详见作者的另文
。2.9.4、2.13、2.14、2.15,存目略说,以全其思想大要。
本文也将一些节目的重要参考文献附于注解,以利读者
进一步参考。

2、正文

2.1: 八不缘起。缘起即具八不,这是印顺法师一切洞
见的根本。何谓八不缘起?那就是“不生不灭、不常不断、
不一不异、不来不出的缘起” (5)。缘起所生的,就是生灭
的存在。凡是生的,就有灭;未有生而不灭的,这正是世间
的实相。深一层观察,既然生起的本身就会灭去,则其生起
、存在并不是实体自性的存在,“生”本身并不是自生。所
以,“生”本身含著「灭”,“生”即“不生”。从“生”
没有自性,亦即生无自性,亦即生的自性是空。所以说,生
是自性空。依于缘起的世间是生灭下手,观见胜义的“不生
”,就是悟入“生无自性”,亦即证得“自性是空”。这样
子,从缘起的生,到缘起生的无自性,归结于无自性即是空
。也就是,“缘起自性空”。其余诸相亦可例此析论、作观
。生灭、常断、一异、来出是世间一切现


页 94

象都具备的特相。所以即缘起世间的八相,深观内具的八不
,就是即俗显真。这不仅是真理深入的次第,也是观察悟入
真理的次第。
依此缘起无自性的根本真理,印顺法师判断宗教是否究
竟,详见 2.8。 同时,可以判分空宗与有宗,详见 2.9.1

2.2: 缘起有即空–空有无碍。空有无碍,这是缘起的
“宛然有而毕竟空,毕竟空而宛然有”。简要地说,“即空
的缘起,所以能成立一切有;同时,因为缘起即空,所以能
从此而通达实相” (6)。 “ 2.1: 八不缘起”和以下的“
2. 4: 缘起的三法印”、“ 2.5: 缘起的三重性”,都重在
即缘起有而明空。相对地,为了佛法的觉世大用,“反转过
来,从空去建立正确合理的有–一切实际的思想行为” (7)
,这是印顺法师明显胜于古德,特别发挥的。简言之,可见
其以缘起性空通达诸法的性、相,体、作、力,因、缘、果
、报,成立中观之诸法实相。详言之,人间佛教可谓总归趣

空有无碍,意趣不在和会佛教史上的空宗与有宗。但佛
教史上确然存在著空宗与有宗,如何抉择呢?空有无碍是另
一判准。详见 2.9.1。
2.3: 依缘起说二谛教。 “依缘起说二谛教” (8),这
二谛教可说是“凡圣二谛”。凡夫的常识境界是“世俗谛”
。凡夫所见的一切,虽也是缘起法,但因颠倒无明的认识,
执著实有自性,所以是世俗谛。究其实,它是错误的。而称
为“谛”,是因为在世俗共许的认识上,仍有其相对的确实
性、妥当性。胜义谛是圣者自觉的境界,缘起的有空无碍。
其次“说二谛教显胜义空”。佛依缘起说二谛教,目的在导
迷启悟,引凡入圣。所以说︰“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
。如何依二谛而从凡入圣呢?“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
,所以得说世俗谛。依著世俗谛,指出凡夫常识所见,是缘
起有,即空性,显第一义。反过来,又随顺凡夫可渐次理解
的名言语言文字),施设缘起的世俗有,世间的善恶等。名
言只是依缘起而假施设,施设的假有。
施设二谛,指出凡夫的世俗谛是执著而成的,顺依俗证
真的次


页 95

第,破执证得性空。而又以名言重构世俗谛,施设“建立合
理的有–一切实际的思想行为”。明第一义,又善巧地建立
合理的世俗言行。空有无碍的胜义,更稳健的行于世间。
2.4: 缘起的三法印。本于缘起无自性空的见地,印顺
法师重构释迦佛开示的三法印 (9)。简单地说,三法印的诸
行无常印显示诸法没有常住性,诸法无我印显示没有独存性
,涅槃实相印显示没有实有性。所以从即空的缘起之差别示
现,说明三法印。就缘起的即空观察三法印,同显无自性空
,也就是一实相印。所以说,从缘起无自性观察,三法印即
一实相印。
“诸行无常”是“从前后延续去观察”。诸法的生灭现
象,即使于最短的时间,也还是在变化。所以,诸法的生灭
,即显其没有“常”住;相续流变,即显其不是“断”灭。
换言之,“不常亦不断”就是无常性的一体两面。“常”的
无自性,就是空性。“诸法无我”是“从彼此依存去观察”
。现起的诸法是相聚的一合相。相对存在的独一个体是揽诸
法而得到,所以是“不一”;个体乃依因待缘而起,所以不
是绝对的差异,换言之即是“不异”。换言之,“不一不异
”就是无独存性的一体两面。“一”、“异”的无自性,就
是空性。“涅槃寂静”是“从一一法的当体去观察”。事相
看似无限差别,但实只是缘起的幻相,似有似无,似生似灭
。通达其真相,去除迷妄,就能实现平等寂静的涅槃。
缘起的三法印即性空的一实相印,这也是印顺法师贯通
原始佛法与大乘佛法的主要线索之一。详见 2.9.2 。
2.5: 缘起的三重性和二大理则。 缘起为佛法的根本原
则,古来学者有不同的参究。印顺法师就依“缘起无自性空
”的见地,将其类别为三层 (10),这就是缘起的三重性。
依深入真理的次第。首先,“果从因生”的缘起现象论
。“从相关的因待性”观察。现实存在的事象是相依相待而
成,相凌相夺而灭。对现实存在的果有其所因待,所以说“
果从因生”。其次“事待


页 96

理成”的缘起理则。一切事象,不论是对果名因,或对因说
果,都是“事”。事象的因果生灭有其存在的理则,这“序
列的必然性”的理则,就是缘起。最深一重,“有依空立”
的缘起空寂性。第一重的因与果,第二重的理则,都是“有
”。这“有”是依“空”才能成立。若自性不空,则生者常
生、生者自生、生者实存,就没有现象的相续流转、组织和
合、生灭灭生。所以,凡是存在的,必然是空的;空的,所
以可以存在。换言之,这是缘起的空寂;即空的缘起有。
缘起的二大理则由何而显现呢?“佛法的因缘论,虽有
此三层,而主要的是事待理成,依此而成为事实,依此而显
示真性” (11)。本于事待理成的法则。 依“此有故彼有”
,成为流转的缘起支性,说明世间杂染因果相生的法则。要
想超越世间杂染,悟得清净法,必修圣道。换言之,依“此
无故彼无”的圣道支性,还灭无明与爱欲缘现的生灭法,此
流转法的寂灭,就是涅槃。一切法都是缘起的,缘起的生灭
就是杂染法,缘起的寂灭就是清净法。依缘起的二大理则就
摄得染净的一切法。
缘起的二大理则处处支撑著印顺法师的文思,而应用于
研究佛法教理, 主要是作为判摄大乘三系的准则。 详见 2
.9.3。
2.6: 缘起的观照–中观法。 八不缘起,就是不落两边
的中道。 悟入缘起中道的真理, 那就非使用中观法不可
(12)。
依佛法的闻、思、修次第悟入,智证真理实相。闻思之
要在于建立缘起性空的中道正见,进而离名言的意义,直临
缘起事相,修习抉择、审察,就是修习行中观法。中观法的
原则是从缘起内容的彼此关涉中考察︰从缘起法的内在相依
相待中,次第深入,观察事物的本性。此一原则的次第,就
是即俗证真,依世俗谛得第一义谛,“先得法住智,后得涅
槃智”。具体而言,“随顺世俗的中观法”是“由缘起法以
观察无自性的因果事相,即从缘起到缘生”;“随顺胜义的
中观法”是“依缘起法以观察法法无自性的本性,洗净众生
的一切错谬成见,即从缘起到寂灭”,随顺胜义的中道而倾
向于胜义,证得一切


页 97

法空。中观法的施行,以信戒闻思为基,而其前行则可从四
念处的观身下手 (13)。 若依闻思修证的次第,成就缘起无
自性空的过程可简分八阶段 (14)。 一、闻思慧,二、散心
观,三、依定起观的修慧,四、以缘起无性空修安住,五、
止观杂修,六、观心纯熟无一法可当情而住,七、成就止观
相应,八、脱落空相善入寂灭。
修中观法,以信戒闻思为基,依四念处的观身等为前行
。依中观法的原则,次第修行,终可证得缘起的空寂性。
2.7: 依缘起贯彻慈悲。 缘起作为慈悲的根源,进而依
缘起修慈悲观,其成就则是悲智双运。经论上有种种慈悲观
的修行法, 但依缘起而贯通慈悲则是印顺法师的创见 (15)

为何缘起是慈悲的根源?若不根源于缘起观照,未破除
自我的主宰欲,这样的慈悲必带情执染爱。所以,真正的慈
悲必须以证得缘起的自我之寂灭性为基础,必须是无我的真
情,不是自我主宰欲的美化。这也初步证明,真智慧与真慈
悲,同基于缘起的正觉。其次,慈悲如何可能生起与长养呢
?生起慈悲是必须缘众生相的。所以,“从缘起的相关性说
”,有情相依待存在,泛起共同意识,表现为同情。觉得彼
此有一种共同关系,由此而有亲爱的关切,生起分享快乐与
同苦拔苦的慈悲心。进而广观承受的恩泽照拂,“一日之所
需,百工斯为备”,乃至今生所使用的一切,即成互助感恩
的人生观,无我的人生观。乃至观三世流转来的无量父母恩
、众生恩,广及一切有情,而达到一切众生的共同意识,这
即是慈心的无量成长。但,这是假想观。如实观地培养慈悲
心,切要于事上磨练,从切身亲历中体会“吃果子拜树头”
,如实就事而观其缘起,生发滋养慈悲心。最后,慈悲心如
何圆满呢?“从慈起的平等性来说”,从众生缘起的无限差
别相,深到底,即通达众生无自性的平等。在这平等一如的
心境,就是“同体大悲”。从众生平等,就不限定限量于某
些众生,也就是无量慈悲的大乘深义。
总结而言,慈悲是根源于缘起,依缘起而生而长,进而
圆满。真


页 98


智慧与真慈悲融合,就是悲智双运。其究竟,圆满正觉缘起
的空寂性。慈悲心运于空有无碍的观照,就是起而慈悲行,
总的实践,就是履行人间佛教。
缘起的智悲相应,也是印顺法师贯通原始佛法与大乘佛
法的另一主要线索。详见 2.9.2。(待续)

注释︰

(1) 印顺法师早年的著作集 _ 《妙云集》, 通常敬称为小
藏经。可见其地位与影响。早年的《印度之佛教》及晚
年的佛教史著疏,更系统且深入地研究(印度)佛教史
与教理。有关法师的著作与出版,请参考印顺著《平凡
的一生》(增订本)(台北︰正闻出版社,1994 年 8
月初版)“二六写作的回忆”、“二七出版的殊胜因缘
”。 另可参考田博尧著 A Modern Buddhist
Monk-Reformer in China5 (《印顺导师思想与人生》
)( A Disser tation Presented to the Faculty of
the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Integral Studi es
San Francisco, California. by Po-yao
Tien,April,1995 ),pp.38-46 ·
法师的著作中,流通最广的,首推《成佛之道》与《佛
法概论》,佛学院常用作教本。特别是《成佛之道》,
华人佛教圈常讲授或共组读书会研讨。笔者一九九六年
随宏印法师访美,得知杨泳汉医师已译此书成英文,交
由 Wisdom Publications 出版。 印顺思想于台湾造成
的广泛影响,也可由下列诸文见到一些讯息。江灿腾的
〈台湾当代净土的新动向〉(高雄︰净心文教基金会,
民国 84 年, 原载于《东方宗教研究》第二期, 民国
77 年), 印顺的〈‘台湾当代净土思想的动向’读后
〉(收于《华雨集》卷五, 台北︰正闻出版社, 民国
82 年 4 月初版)。印顺述意,照慧记〈初期大乘与在
家佛教〉(《狮子吼》, 第 32 卷第 5 期,台北),
以上三文是关于创造人间净土。印顺思想对禅的影响,
江灿腾的〈战后台湾禅宗研究的争辩与发展〉(收于上
引书),林朝成与陈水渊合写的〈玄学与达摩禅中国化
的再评价-读《中国禅宗史》〉(发表于成功大学中文
系主办之第三届魏晋南北朝文学与思想学术研会,1996
年)。近年,印顺与现代禅的论究是实践面的一端。新
雨杂志有宋泽莱的〈印顺思想的危险性––评印顺的中
观思想〉(《新月》,第 27 期,台湾),这是原始佛
教者反应的一面。


页 99

(2) 对印顺法师的各专书及主题的述介,可参见蓝吉富编的
《印顺导师的思想与学问》(台北︰正闻出版社,
1989 年 10 月 3 版)。
各种评议可参见印顺编《法海微波》(台北︰正闻出版
社,1989 年 10 月 3 版)。这两本书的文章有很多重
覆,各文章均就一著作或一主题述解评论。有声作品则
以台南妙心寺的传道法师讲授最多,昭慧法师的讲述亦
多。二位法师及注一提到的宏印法师,弘扬印顺法师思
想,不遗余力。有助促进印顺思想普及台湾,并流通于
整个华人佛教圈。
传记式的专著有郑寿彭的《印顺导师学谱》(台北︰天
华出版社, 1981 年 2 月)。 郑先生是导师的皈依弟
子,收集记录了不少原始资料。释昭慧《人间佛教的播
种者》(台北︰东大,1995 年 7 月)。昭慧法师,亲
近导师,深受恩泽,能文善思,代笔助述。此书参考了
可得的各种文献,妥善地介绍印顺的生平与思想,非常
适合一般读者。
思想性的专书有郭朋的《印顺佛学思想研究》(台北︰
正闻出版社,1992 年 11 月)。 这是第一本研究的著
作,以十二章分类各主题,可说是首先综述印顺佛学思
想的专著。该书立意将“印公的佛学思想系统的介绍”
(同上,〈序〉,3 页)。但,观章节编排,可知未善
得其“思想系统”,这已是多数佛教(学)界的共说。
再就内容的摘述,举“第八章对禅宗的论述”为例,竟
遗落了印顺法师对“印度禅”转变成“中华禅”的论说
。法师对于禅宗的多番抉择批判,郭书却解释为“颂扬
”、“没有什么贬意”(同上,368 页)。关于此,可
参见林朝成与陈水渊合写的〈玄学与达摩禅中国化的再
评价 _ 读《中国禅宗史》〉(发表于成功大学中文系
主办之第三届魏晋南北朝文学与思想学术研讨会,
1996 年,5 页)。 总的来说,如何介绍“印公的佛学
思想系统”,协助读者获得系统化的认识,还待尝试。
第一本博士论文有田博尧的研究(见注? 所引述),开
始引介当代华语系的佛教思想给英语系的佛教学界(田
先生与笔者于电话中也提到了类似的意思)。此书有助
于全面地理解印顺对印度及中国佛学史的论究,及当代
的实践。
另有中山大学博士班的印敏捷女士,将以印顺思想为题
,撰写博士论文。

(3) 第一本,《游心法海六十年》(台北︰正闻出版社,
1985 年出版)。 第二本,《契理契机的人间佛教》(
台北︰正闻出版社,1989 年 8 月初版)。前书从个人
学思发展的


页 100

角度引导读者;后书,纲要的抉择佛学史,并述人间佛
教的理趣与实践机宜。两书各以不同因缘综贯学思,但
初心的读者当较宜参读《平凡的一生》(见注? )。近
年以白话写成的《印度佛教思想史》(台北︰正闻出版
社,1988 年 4 月初版),总述对印度佛教思想史的研
究,很适合研究所的同学精读。
(4) 相关的诸研究中,非常有意义的是田博尧在博士论文(
见注? )的结论中,以十点简要地说明印顺法师“对龙
树的空之诠释”。将其内容整理如下︰关于教理的,缘
起自性空(该书的第 4 点)、依有明空?、勿堕空见 ?
、 空义的破邪显正?、观空而不坏世间善恶( 9.2 )
、 从空建立正确合理的有( 9.3 )、依缘起说二谛?
、中观法?;关于教理史的,空宗与有空 4]、各宗派有
不同浅深的空义( 9.1 )、探究阿含和部派和般若经
和龙树的空义?、大小共贯?、 中论为阿含通考?、科判
中论的特色?。 该研究以一小节简述印顺法师的基本思
想与应用,其余章节专注于各种教(理)史的问题。引
论(第一章)、印顺生平与著作(第二章)、宗教观(
第三章)、阿含经的思想(第四章)、判教(第五章)
、论禅(第六章)、净土观(第七章)、人间佛教(第
八章),结论(第九章)。全书可说是含盖了“印顺导
师的思想与人生”,重点集中在思想史上,研究印顺与
中国佛学(天台、华严、太虚,禅、净)(及儒家的)
关系,及其对印度佛教思想史的判教,还有人间佛教的
实践性等。
相较于此,本文则以缘起贯穿印顺的思想大要,提纲挈
领地明因果系统和次第地运用。郭朋的研究(见注 (2)
)开一大章摘述“中观思想”,但其稍缺章法。修严法
师的〈印顺导师在教理教史上的特见〉(收于注 (2)
之《印顺导师的思想与学问》,69 ~ 118 页)可参考
。另有宏印法师的〈‘妙云集’的特色与精神〉(收于
注 (2) 之《法海微波》,27 ~ 41 页),平易地提八
点明特色,用六点说精神。值得参考。
显如的〈法海知津-读“契理契机之人间佛教”〉(《
新雨》第 30、31 期、台湾)非常值得参考。切中印顺
思想的各要点性,特别深刻地分析印顺以缘起、无自性
、空沟通原始佛法与大乘佛法。

(5) 参见印顺著《中观今论》(台北︰正闻出版社, 1990
年 5 月 12 版),83 页。进一步可参见法师的《中观
论颂讲记》(台北︰正闻出版社, 1988 年 2 月 8 版
),49 ~ 58 页。 《空之探究》(台北︰正闻出版社
,1990 年 10 月 5 版),218 ~ 233 页。

(6) 《中观今论》(同注(5)),39 页。


页 101

(7) 《性空学探源》(台北︰正闻出版社, 1991 年 9 月
13 版),14 页。印顺法师的著作中,处处可见空有无
碍的思想。依有明空,最精透的说明,可参见《中观今
论》第五章、第六章。从空建立幻有(不是真空生妙有
),克就智慧地说,《中观今论》的第七、八章最精严
;而见于实践行为,则是人间佛教。

(8) 以下据此三书作简易的解说。《中观论颂讲记》(同注
(5) )“有空无碍”,17 ~ 27 页。 该节提到的二谛
, 《中观今论》(同注 (5) )“第十章谈二谛”有进
一步的安立与抉择。《空之探究》(同注 (5) ),257
~ 260 页,作了平易的解说。

(9) 这问题的相关文献非常多。因为依缘起无自性空,重诠
三法印,这是印顺法师贯通大乘与原始佛法的主要线索
,亦是一生治佛法的主要目标之一。可参见主要的书文
有《中观今论》(同注 (5) )〈自序〉,3 ~ 6 页;
“三法印之横竖无碍”,34 ~ 37 页。 《佛法概论》
(台北︰正闻出版社,1991 年 1 月 14 版)“第十二
章三大理性之统一”。《般若经讲记》(台北︰正闻出
版社,1987 年 11 月 8 版) 163 ~ 171 页。《性空
学探源》(同注─)第二章第二节的前三项也是本此见
地立论。各种散见的论文还有《佛法是救世之光》(台
北︰正闻出版社,1991 年 4 月 13 版)〈大乘空义〉
之 179 ~ 183 页,〈中道之佛教〉 152 ~ 153 页。
随顺《法印经》而疏解的有〈法印经略说〉(同上),
209 页。至于《空之探究》诸处对三法印的研究,则是
学术立场地客观表述原始佛法的意义。此宜注意。

(10) 缘起的三重性可参见《佛法概论》(同注 (9) )“三
重因缘”,137 ~ 140 页。《中观今论》(同注 (5)
),60 ~ 63 页。另外,《性空学探源》(同注 (7)
),54 ~ 59 页,说到缘起的“三条定律”。与此的
三重因缘略有不同,倒是近似于下一段的二大理则。

(11) 《佛法概论》(同注 (7) ),140 页。涉及缘起二大
理则的主要文献有《佛法概论》, 14 0 ~ 142 页,
147 ~ 152 页。《中观今论》“缘起之综贯性”,37
~ 39 页。

(12) 《中观今论》(同注(5)),54 ~ 57 页。

(13) 《成佛之道》(增注本)(台北︰正闻出版社,1994
年 6 月初版),361 页。

(14) 同上,367页。

(15) 可参见《学佛三要》(台北︰正闻出版社, 1991 年
11 月 14 版)“慈悲的根源”,120 ~ 123 页。 《
中观今论》(同注(5))〈自序〉 7 ~ 8 页。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