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僧伽是否消极者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僧伽是否消极者
  常听人说︰“佛教人士不论讲经说法,或与人交谈时,不是谈空,就是讲苦,实在令我不愿意听!这样令世人走向悲观与消极之途,那对世事人心又有何裨益?”未曾研究过佛教理论的人,有此种误解与责难是可以想象得到的。
  事实上,佛教既不消极,又无悲观,我佛尚无乐观,何来悲观?世间一切事,无不相对。我佛无有乐观与悲观者,可举一例为证︰佛成道后,度人无量,六师外道,深为嫉,于是教其女徒,以草作腹,日渐令大,后以木盂系腹,状如临产,众人皆见,问其何故,报言︰“我往日时与沙门瞿昙往来,故有此孕。”外道听后佯作大怒,于是携徒带女,一并前来佛之讲堂。尔时,佛与大众正在说法,外道对佛高声唱言︰“沙门瞿昙,爱我此女,犯于淫欲,故令有娠。”但佛坐于法座,依然巍巍不动,若无其事,决不悲观。由于作贼心虚,此女精神紧张,布置尚欠细密,忽然木盂落地,在会大众,见是伪作,无不哗然大笑。这时大众异口同声,赞佛偈言︰“佛身光耀等金山,清净殊特无伦匹,亦如妙高功德满,故我稽首佛山王。”大众虽然如是赞佛,佛也不感觉欢乐,因佛陀已经得到大解脱,将诸苦乐境界,早已置身事外,何来悲观与乐观呢?
  佛经有说︰“禅悦为食,法喜充满。”修道之人心不贪嗜,常以禅悦法喜为食,出世间食有五种︰一、念食。修圣道之人,常保持正念,心正生乐。二、法喜食。受乐佛法,资长道种,心生欢喜。三、禅悦食。因得定力,资长慧命,道品圆明,心常喜乐。四、愿食。不舍梵行,长养善根,随愿所成,愿满心乐。五、解脱食。离诸业缚,于法自在,故生快乐。
  表面上看,佛教徒似无快乐可言,因为他们主张清心寡欲,宁静澹泊,也正因为世人见到佛教人士不求名,不谋利,将得与失,置诸度外,便以为他们是悲观。可知孔子曾赞颜回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如此情景,在一般人看来,颜回必定是悲观的,谁知他的精神上有无比的欢乐,由上种种证明,佛教徒并不悲观。如果说佛教消极,地藏菩萨便不会说︰“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实在讲,不论那个宗教,或那个团体,甚至某个人,假使他单有消极一面,而没有积极的另一面,这个人,或这个团体,决定没有办法生存下去。
  举例有人,在郊外见到一座堂皇的庙宇,非常庄严,环境清净,景色幽美,在此隐居的出家僧侣,时或读经,时或打坐。所谓︰“无喜亦无忧,随缘度春秋。”这种清闲自在的生活,令他们生起无比的兴趣与羡慕。其后果获两周假期,遂到某佛堂寄居。初住的前两天还算开心,至第三日便觉有些沉闷,未住将一星期,终于耐不住,定要束装回家。人问何故,他答︰“我在家经常看电视,听音乐,有时与朋友谈天说地,生活已成惯例,谁料到此,有眼如不见,有耳却不闻,面对空山,一片宁静,如此情景,深感寂寞得可怕。”可见清静的生活,并非易度。
  出家人久居郊野,为甚么不觉得烦闷?因为他们另有积极的一面。一般人在这个环境之下,不知找些甚么工作,终日无所事事,但有些佛教徒却忙得没有剃发与剪指甲时间。他们晚上十时养息,中夜醒时仍要起身用功,困时再睡,凌晨四时起床早课,早粥之后或拜佛,或诵经,或念佛,或参禅,总之,目标在于了生脱死,跳出三界,必须勇猛精进,因而终日没有空余时间。所谓︰“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由于精神有所寄托,所以虽居深山数十年,亦不觉寂寞。山居的佛教徒,尚且不能说他们是消极;那些住在市区,忙于兴办教育、文化、医院、安老院、慈幼院,讲经说法,度人行十善,以利生为事业,弘法是家务的人,能说他们是消极吗?
  虽然有少数人,应酬超度佛事,也因佛教徒需求,想藉诵经功德,使亲人眷属,消灾免难,增福延寿。更有非佛教徒,由于住宅灾祸迭次发生,或鬼怪作祟。如某年政府运输署,以及跑马场闹鬼,亦时有恭请高僧前往诵经,为其解怨释结,纵未能尽化戾气为祥和,当念经后,也可令其有所安慰,由此看来,纵然是应酬僧,对世人也有莫大裨益。
  世俗人绝大多数要男婚女嫁,生儿育女,迫不得已而去披星戴月,谋求生计,如不积极,衣食住行便成问题。但对于吃斋念佛,打坐参禅,了生脱死,那就不感兴趣了,偶有空暇,也要以看电影与打麻雀为消遣。总之,他们的积极是在物质方面,而在修心养性方面,肯定是消极的。
  出家人既不要男婚女嫁,当然就不会生儿育女,全无家庭累赘,所谓︰“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又云︰“见到山门就是家。”食住不成问题,衣以百衲,行以步替,衣食住行,均已解决,试问还要为谁人忙碌?为谁人忧愁?因此不必积极的去追求物质,始被误解为消极。
  出家人,要出三界家,要了脱生死,行起来实在不易,由于我人从无始来,七情六欲,习染已深,并非一朝一夕可断,虽难断也要断,诚如一人与万人敌。所谓︰“难行能行,难忍能忍。”讲了生死,谈何容易,道心稍有不坚,即堕入五欲坑。出家人除严守小乘戒二百五十条,大乘戒十重四十八轻外,还有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如果不积极地去受持,则了生脱死与你无分。古德云︰“出家乃大丈夫之事,非将相所能为。”即此义也。
  世人往往喜说出家人有毛病,事实上,僧侣仍是博地凡夫,正在学习圣贤的行径,能学多少就算多少,等于小儿才学行路,站起脚来,一定会东倒西歪,谁敢保证他们不出毛病,假使真的学到无毛病时,那就成了圣人。六祖慧能大师云︰“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意思是说,见到他人之过,即是自己之非,若要作个真正有学养之人,应当时常检讨自己才是。
  出家人也分两部分,一部分人住在深山古庙,埋头苦修,或打坐参禅,或诵经念佛,如此不能说他们是消极避世。比如一些读书人,首先要培育和充实自己的学问,将来一旦学成之后,始能为社会服务。出家人也是如此,住在深山苦修,一旦有所成就时,就要下山弘法利生。举例就有,香港的圣一法师,妙莲法师,台湾有印顺法师,圣严法师,早年在深山闭关苦修多年,现今已经下山深入社会,讲经说法,正在实践“利生为事业,弘法是家务”的菩萨事业。
  另有一部分出家人精通佛法,不住深山苦修,发愿先度化众生。佛经有说︰“自己未度,能度人者,菩萨发心。”因此创办教育,兴建医院,发扬文化,建安老院,演讲佛法,度人持五戒,修十善,净化社会,移风易俗,提倡人间净土,终日忙的不可开交。如洗尘法师创办了多间佛教学校,妙法寺举办了将近二十年的八关斋戒及短期出家,这都是洗尘法师之力,因为妙法寺就是他老人家一手创建的,你们见到妙法寺这样宏大,就会想象到洗尘法师的气魄如何伟大了,可惜法师已经辛苦得累倒了,若不然,洗尘法师在这十年中,能为佛教创造更多事业,香港佛教的发展当不仅此而已,可能远超现在的兴盛。
  要弘扬佛法真是匹夫有责,从洗尘法师的成功,我可确信,只要有大愿力,有大行力,有大才智,一定可以把香港佛教振兴起来,三宝弟子,能不发愿,能不发奋,努力求上进吗?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