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权田雷斧著 王弘愿译:密宗纲要(1)
序
呜呼!吾悲夫吾之日在曼茶罗中,而以其毘卢遮那之身, 自罥尘网也。呜呼!吾又悲夫人之日在曼荼罗中,而以其毗卢遮那之身, 自罥尘网也。吾译此书竟而为之序日:自唐之中叶,善无畏金刚智二三藏入华,而吾国始闻佛法之密教,一行不空继之,极一时之盛矣。惠果而后,渐趋于微,然宋之施护法贤天息灾等,所译经大抵密教也,及明祖诏禁开坛,而法脉遂斩。呜呼!彼以其愚黠家天下之心,竟塞一切众生内证之功德耶。日本密教高祖弘法大师空海者,惠果之高第弟子也,返国而后,萼柎开张,取华落实,至于今无替。呜呼!岂佛教之清净光明真常不变者,其盛衰显晦,亦随乎国运耶,抑其所影响乎社会国家者,固足以为之帝而宰其道德精神也。是书为日本阿阇黎权田雷斧所著,提纲挈领,启窽导间,无愧其纲要之标名,可谓有功于我佛之密教矣。余既爱读其书,遂追译之,会同邑有大善士方养秋先生者,捐巨资弘傅佛法,而吾书遂得以锓木,特志其缘起焉。愿以此径寸纸墨之书,开显普尽无余诸有情界之心内曼荼罗也!
民国八年五月十一日潮安王弘愿书于四圆居
第一篇 密教之流传
第一章 印度之密教
摩诃①毗卢遮那如来,于法界宫,以两部之传法灌顶授诸金刚萨埵,又使受持两部之大经。金刚萨埵既承传法之秘玺,遂结集两部大经,各十万颂,纳之「南天铁塔」。
南天铁塔之存否,古来虽有议论,而其本据有金刚智三藏金刚顶之义决,又「华严探玄记」中日照三藏之说,僧祥法师之「法华传」,亦可为诚证,故余信其实在。
佛灭后八百年,龙猛菩萨即龙树菩萨应佛之悬记①而出世,开南天铁塔,亲受大法于金刚萨埵,又媵以两部之大经;龙猛授龙智菩萨,龙智授善无畏及金刚智两三藏,而皆两部全传。然无畏三藏入密以前,于那兰陀寺修空宗;金刚智三藏入密以前,于那兰陀寺修唯识瑜伽等之法相学;二三藏者,既同投于龙智,受两部之大法,尽其蕴奥矣,而传道故不可不鉴其对机也。当是时,中印度受无着、天亲之教化,瑜伽、唯识法相学盛行,人多信之;而金刚智三藏传道于此,故即其入密前所修之学解,本于多法界而弘通密教。及来中国,所译之本经仪轨,多用法相之术语也。其弟子不空三藏亦效之,南印度由于龙树提婆之教化,空宗盛行.而无畏三藏则传道于南印度,故亦依先之所学而应其根机,本于一法界而弘布密教,及来中国,所译之本经仪轨,多用中论、智度等之术语,此二三藏者,非好为立异也,应其时机,图教化之方便而已。
以上为印度之相承,若释迦所说之、杂部密教,其相承之统系不能详。
【注释】
①「摩诃」中译「大」。「毗卢遮那」,中译为「日」,即除暗遍明夜之义。然世间日光,有蔽则障,又昼出夜隐,如来智慧日光则不如是,遍一切处,作大照明,无有内、外、方、所、昼夜之别,平等开发一切众生善根,乃至世间、出世间殊胜事业,莫不由之成办。又如重阴昏蔽, 日轮隐没,亦非坏灭;猛风吹云, 日光显照,亦非始生;佛心之日,亦复如是。虽为无明烦恼戏论重云之所覆障,而无所减;究竟诸法实相,而无所增;以如是种种因缘,世间之日,不可为喻,但取其少分相似,故加以大名,曰:「摩诃毗卢遮那」,即法身如来,密教之教主!
①所云「应佛悬记」者,盖本大乘入楞伽经。经云:「大意汝应知,善逝涅盘后,未来世当有,持于我法者;南天竺国中,大名德比丘,厥号为龙树,能破有无宗:世间中显我,无上大乘法,得初欢喜地,往生安乐园。」
第二章 中华之密教
西晋永嘉年中,印度人帛尸梨密多罗来中国,译「大灌顶经」行之,是为杂部密教流传中华之始,其后东晋则有佛陀跋陀罗,三泰则有鸠摩罗什,元魏则有菩提流支,陈则有阇那耶舍,隋则有阇那崛多,唐则有阿地婴多等诸三藏,皆来中华,译传密经,然其相承系统不明了。
传教大师有杂曼茶罗相承「师师血脉谱」一首,中有唐之菩提流支三藏传草堂比丘太素,太素传传教大师之说;又有唐之阿地婴多三藏传国清寺惟象,惟象传传教大师之说,惟婴多、流支两三藏之所传何自,不可知也!
当唐玄宗之开元四年,善无畏三藏来中国,翌年译「金刚顶虚空藏求闻持法」,及十三年大日经三千颂之略本译成,遂开两部灌顶之曼荼罗,授之一行阿阇黎,是为两部曼荼罗系统之密教完全无阙傅来中华之始。然一行禅师旋于开元十五年逝世年四十有五,未有嗣法弟子,故善无畏之法脉断绝于中华。虽然,依于传教大师之胎藏曼茶罗血脉谱,则一行阿阇黎之法,传之灵严寺之顺晓阿阇黎,顺晓阿阇黎传之传教大师;若然,则传教大师胎藏灌顶之行法,及秘印秘明,皆无畏、一行之法也。但山门诸师承用此说与否,未能详焉。
金刚智三藏与其传法之弟子不空偕来中国,途遇风波,漂流海上者三年余,及开元八年乃达。后遂奉敕建两部曼荼罗,开灌顶之坛,使一行等浴五智之瓶水,更翻译略出经等,尽力于传道,此胎、金两部系统之密教,传来中华之第二次。
无畏三藏亲受业于龙智菩萨,于两部及一多法界,虽双璧并承, 了无余蕴,而以印度宣传一法界之故,来于中国,亦表大日经为宗,依于观行门,多宣传一法界。菩提三藏亦传法于龙智,尽得两部之秘诀,佩一多之印玺,以其于印度多弘扬多法界也,来中国亦表金刚界为宗,而弘多法界。然是二三藏者,恐未学之或生偏见也,则互相礼传其所受, 自二师之互授,则后世之疑绝,而两部相资之理益明;后世称此互授之大事,为东密之相承。今考其时,疑在无畏三藏译大日经之前;何以故?大日经疏既尝称引菩提三藏①之说矣。
菩提三藏传之不空,不空之传颇众;青龙寺之惠果,其正嫡也,以上为中华之相承。
于印度支那:亦未尝无显、密二教之建立。密教之观行法,未尝不传行于法相:三论、天台、华严各宗之间,特无以立教开宗者而已。
【注释】
①篇中所称菩提三藏,就是金刚智三藏。盖智字梵音为菩提,故或称其译音。
第三章 日本的密教
日本密教之传,莫先于役之小角①,大安寺之道慈律师,然律师修「虚空藏求闻持法」,小角持孔雀经,但一尊之念诵行轨而已,不可云完全之密教也。东大寺二月堂会式之作法,可云密教之作法矣。然本山秘其事,莫能详也;是故日本有完全密教两部大法之相承,在平安朝以后,此天台宗之传教、慈觉、智证三师,其言宗之弘法大师,小栗栖寺常晓、灵严寺圆行、禅林寺宗叡、安祥寺惠运五师,所以称密教传灯之入唐八家也。至于今日,台宗觉大师之法,传于山门谷流尚盛;智证之法,传于寺门亦盛也;而传教大师之法派,则有断续之疑问。盖比叡山下阪本之生源寺所相承之山家灌顶,虽云祖于传教大师,然余不能信;花山元庆寺亮雄阿阇黎所著之「山家灌式」论之矣。若真言宗五师之相承,常晓等四师之血脉绝,惟弘法大师之法流,滔滔不竭,远弘润于今时。
【注释】
①役之小角云者,流役之小角也。小角、葛城郡茆原人,生于舒明帝六年,三十二岁,入葛城山岩穴,废火食,苦行修炼,三十余年,有大神验。韩国广足从之学,已而嫉其能,诬为妖妄惑众,因窜之于伊豆,越时免还,造摄津箕面寺居之,后不知所终。
第四章 弘法大师之相承
弘法大师①者,是日本真言密教传灯之高祖,当于大和久米寺塔中,感得汉译大日经七轴,及桓武帝延历二十三年五月,衔命入唐,学于长安青龙寺惠果阿阇黎原注:延历二十四年二月以后。明年六月入胎藏法灌顶坛;七月,入金刚界法灌顶坛;惠果阿阇黎知其为普门之大机,当有不思议不思议之赞叹,遂授以两部大经,而倾其蕴奥。学既成,审其堪为人天导师。八月,更为建灌顶曼荼罗,授以傅法大阿阇黎之职位,遂以大同元年十二月,赍相承之仪轨本经数卷归国②,而上奏之朝。
大师既归国,于高雄山寺开坛灌顶,广度人天,而以东寺③为根本道场。于是真言密教遂开宗于日本,夫日本密宗之祖,传教大师本先于弘法而行灌顶修密法;然傅法虽承密教,而以天台为本,故后世仰为密教之高祖者,弘法大师空海也。空海于承和二年三月二十一日,年六十二岁,入寂然高野山。
惠果阿阇黎之弟子很多,而著名者六人:曰河陵之辨弘、曰新罗之慧日、曰剑南之惟上、曰河北之义圆、曰义明供奉,其一则弘法大师也。然辨弘、慧日,惟受胎藏之一界;惟上、义圆,惟传金刚界之一法;义明供奉受两部灌顶,可谓嫡传弟子了,而先于惠果而早逝。故真传惠果阿阇黎之大法者,是弘法大师。又大师之「秘藏记」,皆笔受惠果之口传;事相教相,网罗无遗,故大师之立教开宗,以此书为根本,是学密教者不可不读之书。
入唐八家之中,传教大师⑨得法于顺晓阿阇黎,乃惠果之法弟。慈觉、智证及常晓,则得法于法润义操、义真法全。法润义操,惠果之弟子。义真法全,又惠果之再传弟子。且皆非两部并传之嫡系。由是观之,台、东两密之真谛,不得谓无深浅,然其无大差异;亦从可知了。
【注释】
①空海初入唐,谒惠果阿阇黎,惠果谓其徒曰:此三地菩萨也。归朝后,尝会诸宗硕德于宫中,讨论宗义,空海立即身成佛之义,因入三摩地,现其灵验。临终,将野山授弟子真济,东寺传弟子实惠。
②近日佛书刊行会,将大师赍来之经轨翻印颁布,共三十帖册子,其真笔之木,尚藏仁和寺。其稀代之珍书也。
③东寺本日本光仁帝所创建,至嵯峨帝时,以赐空海,称秘密传法弥勒山教王护国寺,以为密场,置比丘五十习密教,故云以东寺为根本道场,而后世亦称真言为东密。
④传教大师名最澄,入唐谒天台山国清寺道邃和尚,受学天台宗。又于越州龙兴寺,谒顺晓阿阇黎,传受其言宗。于唐兴县谒修然禅师,禀承禅宗。归国后,弘天合宗,为日本天台宗开祖。
第五章 血脉之等次
第五祖金刚智三藏,于唐开元二十九年八月十五日示寂于东都荐福寺,其后不空三藏奉诏再往天竺,礼龙智为阿阇黎,重承两部大法之秘印。故依于金刚智、不空之次第,至于大师,是为八代。若依于龙智、不空之次第相承,则大师为七代。虽代数不同,而两部相等,然大师之血脉,则金刚界之传授。由于金刚、不空之次第为八代,胎藏界之传授,由于龙智、不空之次第为七代,盖金刚界与胎藏界之世次不同,而大师傅受之血脉:亦以有异,然此乃不空三藏为明再到天竺之规模,而使金、胎之世次不等,其实无他异说。
。
第六章 立教开宗
案两部大经及仪轨,虽有显密对辨之说,而在于印度、中华,则但仰为镇护国家之大法,及观练熏修之行轨而已。密宗诸祖,无严于判教之着书也。及弘法大师乃一新其面目矢。弘法大师依金刚顶五秘密经、金刚顶瑜伽经、分别圣位经、大日经、金刚顶经、楞伽经之六经;菩提心论、大智度论、释摩诃衍论之三论,而着辨显密二教论,以横而判显密之二教。是书也,使天台、华严之显教一乘,归于显教之分齐。又本大日经、菩提心论而着十住心论及秘藏宝钥,以竖而判显密之二教。是书也,使显密二教之确然显其优劣之阶差。盖尝推求其故,彼印度之判教,没有以显教为一乘者。虽法华、虽华严,在于密教之本经仪轨,皆属之三乘教。故无畏三藏等之释经,亦无有一乘之区别。彼固未遑计及于天台、华严之开宗于中华,固已尊为一乘也。是故弘法大师即以判教,则以天台、华严之一乘,摄于浅近之显教。即竖以判教,则以天台为第八,华严为第九,而必不许入于第十之秘密庄严心。故曰:密教至于弘法大师,一新其面目。且印度之密教,尚不脱因缘,而大师则直指为自心内证,故其于大日经之解释,间有异于无畏三藏。于法身三密观,则且于一行阿阇黎有所非难也;读大师此书而不得此意,实不可谓能读大师之书。台密之教相,依于慈觉大师①之金刚顶经疏,其判教如大日经疏,以三乘教为显,一乘教为密,于是则法华、华严皆为密教。然于其中又为理密与事理俱密之别,华严、法华者,理密之密教也;大日所说之两部大径,则事理俱密之密教也;以此示其优劣,智证大师亦同之,然智证亦有称法华为显教者。
五大院安然阿阇黎于所著「教时义」及「菩提心义」等,以法华、华严之一乘教为佛之正说,大日经等则说事秘密之法门,故云事理俱密。法华、华严,非不有事秘密之法门也,而给集者省之。故以结集之经而论,法华、华严诚理密而已,而既为佛之正说,则亦事理俱密矣,故其视于大日,则无甚胜劣。
至于后世,山门宝池坊证真师着「天台真言二宗异同章」,则谓二宗全同而无优劣,且真言为钝根之人,故多明有相之方便;而法华则说理观,故真言浅而法华深也。是说也,庐山之仁空阇黎破之,于其所著「大日。经义释搜诀钞」曰:证真不知密教之有相方便,即为法身如来之三密,而妄贬为浅近,获罪屎矣。
【注释】
①慈觉、智证,皆谧号。大师封号也。慈觉名圆仁,智证名圆珍,二人皆曾入唐受学,而智证为台密之开祖。
第七章 关于立教开宗之八宗论
八宗论者,世传为弘法大师之手着,又谓为弟子实慧、真雅等之作;虽不见于史,而记于法三宫其寂亲王之孔雀经音义序,又记于吾祖兴教大师之五轮九字秘释。其为事实,可无疑也。虽然,世有传记①,乃不记当时论难之若何精锐,而但侈语怪变,若诸硕德之专以此矜奇者然,是可异也。今略掇其谬词而辟之,如所纪法相之护命僧正,入于唯识观,则宫中波涛大涨;三论之玄叡师,住八不中道观,则大火起;天台之义真阿阇黎,入一心三谛之观,南殿之橘,不时而开花也;华严之普机和尚,投铃于床,化为狮子,大吼而旋也;此皆不能无疑难。夫宫中大波,如何而可显示唯识中道之真理?火焦殿中,八不中道妙理何存?金铃化狮子而吼,亦何以显扬重重无尽四无碍之法界?又草木成佛,初不限于天台,而独以为功绩,不时花开,法华妙理:亦何从显哉!盖当论之,大师之判教,于显教既有轩轾,故招四大乘家之问难,而遂讨论于御前,理势之所应然。演此儿戏之伎俩,乃必无之事,然其致此之由,则以真寂亲王之序既记其事,好事者遂牵强附会,为小说家言以悦愚俗之耳目,是故其记大师之神异也,当住一字顶轮王三昧现昆卢遮那身之前,先入嚂字观,则宫中放火焰;次鍐字观,则殿内生大波;彼固以此而证言大师之德大,而不知其已投之怪诞之窝中也,诚可憾也。又大师现遮那身以服诸宗之硕德时,其所入之三摩地,乃五脏之三摩地,非一门一字顶轮王之三摩地。
【注释】
①此所斥传记,不称其名,其所附会,则前案所引会诸宗硕德中,讨论宗义之事也。
第八章 十大弟子
从高祖弘法大师受两部灌项之弟子达数百人,而实慧、其稚、果邻、真济、道雄、圆明、真如、泰范、智泉、忠延等十人,尊称为十大弟子。所以称大弟子者,以其传两部灌顶之极秘,承一多法界之王玺;然真济之八弟子,所传皆绝,惟实意则以真昭宗叡次第相承,而传于南池院源仁,真雅则直传于源仁;两师之相承,萃于源仁之一身,故世称源仁为东密一多并禀之祖。
第九章 野泽十二派
详述于“事相”之下,今略。
第二篇 密教之教相
第一章 显教与密教(附显密二教之起因)
显字之义为「露」,显也者,非奥深之谓,又有浅近之意,显略之义。综而言之,则省略深玄幽邃之真理不说,而说浅显之法之谓也。何以如此?随其所被之机宜而为说,所谓随他意之法门者是。而此之法门,常应机而立义,故其高者,亦不能离于无明缘起;伽耶成道之释尊一代所说之华严、阿含、方等、般若、法华涅盘之五时教化即是也。
密之义,为秘奥、为妙密,即奥隐之意。佛教之真髓,奥妙而幽远,故因此而得名。由于法身如来内证之法,虽等觉菩萨不能测知,唯佛与佛乃能了知,是则摩诃毘卢遮那如来所说之大日经、金刚顶经之事理俱为密教。是教也,为随自意之教,而非随他意之教,因此是法界缘起,而不足无明缘起。
弘法大师的二教论,尝以众生与如来释秘密之义。何以言之?一切众生身心实相,本与摩诃昆卢遮那,平等平等,无一亳之差异;一切世间出世间之功德,无不成就,无不具足。然而,以无明妄想,盲厥智眼,至不能发现本自之光明,覆蔽自具之功德,秘密云者,众生之自秘密,非他人之能秘密也;若乃如来,则固证知众生之身心与昆卢遮那同等、然以其法教甚深,而不可思议,非浅机之所能信。苟非其机,则反使其犯诽谤之罪,故其授法,必选其机。譬如父母之爱子,无论何物,皆无所吝;而必不授之以干将莫邪。何以故?童幼无知,固不能无自杀其身之恐惧,此则是如来之秘密。
天台安然阿阇黎之「教时问答」,综合大日经义释之说,分为「诸怫所秘、众生所秘、言语隐密、法体秘密」①之四种,初二同于弘法之所说。言语隐密者,密教为诸佛密语,言外有深义,若随文解义,则失佛意。法体秘密者,此教之法体,唯佛与佛之境界,若离佛之加持,虽十地菩萨亦不能知。
密教之教主摩诃毘卢遮那,本地之法身也;显教之教主释迦如来,变化身而垂迹也。故就于义门,大日与释迦虽如二佛,而论其实际,同体一佛也。显密本同为一佛之所说,然显教以伽耶成道之释迦为本,于其上立毘卢遮那,故即释迦佛身,所具真如实相之理,云法身毘卢遮那。密教则以一切法根原之毘卢遮那为本,随于众生之机而应化之身立释迦,因此毘卢遮那,是指本地法身;释迦是外迹之身。此为显密二教异点。
今且就于易见,于释迦之一化,论显密二教之起因。盖释迦佛成道之后,于第一之七日,在于显教,则谓未说法而思惟。思惟者何也?便是思惟说法也。说自内证之法乎?所得法本不可思议,纵令说之,宁无明妄想蔽智之众生,所能理解者乎?若是,则不转法轮即日而入于涅盘乎?然不说则不度众生;不度众生则违本愿,戾大悲;宁有不说之理!不能不说,不可不说,那将以如何方便而说?以知何方法而说?于何时何地而说乎?熟虑周详,是以未说法也,这是显教之说。然在于密教,便无如是之说。成道以后,最初一周,以本地毘卢遮那理法身,会久已通达之圣众金刚萨埵等于金刚法界官,流现大悲胎藏曼荼罗,自受法乐,说自内证之法门,便是大日经王。金刚萨埵承法结集,广十万颂,善无畏三藏于唐开元十三年翻译的大毘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②,是其略本。
如来住处,称为金刚法界官。然如来有应之处,无非此宫。而法身如来住处无非法身的净土。因此不动菩提树下,便是法界宫,而此大日经便专为直往之机而说。甚么叫「直往之机」呢?在凡夫地,最初发心时,闻密教而直发心,入真言门,此一根机,名「直往之机」。 自己不是此机,便未堪听闻密教,自障隔其耳目,则但见如来之块坐思惟而已,此正如盲者不见日月之光,聋者不闻雷霆之响。然而法身大日如来,以本有之大悲,悯劣机之无闻见,化现丈六之释迦身,于印度八相成道③,说华严、阿含等随他意之教,经历五时④,调练根机,以俟其熟,绵五十年,机线已尽,则化为旃檀一片之烟,人以为涅盘,入灭;而如来则于色究竟天的净土,以本地毘卢遮那之身,为已熟之机,流现其身,及四佛、四波罗蜜、十六大菩萨、八供养菩萨、四摄智菩萨之眷属,成金刚界五解脱轮之曼荼罗,而为说密教,便是金刚顶经⑤。金刚手菩萨亦受法结集,广十万颂,金刚智三藏所译之金刚顶略出经,不空三藏所译之三卷教王经⑥,皆其略本。故金刚顶经,为从显入密之机而说,对于显教调练根机既熟而示之以密,此之机,名之曰「迂回之机」。此两部大经之教体,皆以一切法之元法性六大为教体,而自其说相,不得不有差别:又法身毘卢遮那如来,周遍法界,无所不至,超脱三世,无有变易,故其说法,恒常无间,且其以六尘为教体。六尘即是教体,岂有一众生而不见闻触知此说法乎?由此而言,宁可局限其说法之时处,然而现在就时间论其说法,是针对那些带迷之机的人。
以上为东密之所传。若台密之传,则认为大日经亦为释尊入灭后之所说。智证大师大日经指归曰:大日如来应机现生于印度,示八相成道之化仪,说华严等五时之教,调练众生根机已毕,化身则入涅盘,归于毘卢遮那法身,于法界宫,说大日经之密教,平等利益一切众生,含释迦一代所说之显教,归于秘密菩提心之因根究竟三句。
密教虽说是法身大日如来之所说,而释迦如来之说显教,亦时时杂说密教;因释尊于五时说法之中,遘值密教之时机,亦时说其内证;如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心地观经、陀罗尼集经即是。依于守护国界经之意,释尊所说之密教,由于释迦佛列于法界宫大日如来之会,承传密教而来宣说于阎浮提。然此等乃是显密杂部之密教,对大日如来所说两部大经之密教言,是不完全的。
大日如来所说的密教,有单为胎藏部者,有单为金刚顶部者,而亦有两部复说者。所谓真言五部秘经中,大日经、金刚顶经是单说;苏悉地经、瑜祗经,两部是复说。又如法华观智之轨:亦是复说。两部复说之密教.云两部杂部,临文时当深三复之!
大日经的深旨,以一切众生本有净菩提心所具之无尽庄严藏,即本有本觉之曼茶罗为旨,以本性清净之莲华,即平等之真理为体;胎藏曼荼罗之中台八叶,专显此真理;即所谓若据本有,俱时圆满;然住心一品,实本经全部之宏纲。初说净菩提心之正助二观,次循序说八心、三劫、十地:六无畏等,以脩生始觉之法门,明本有平等之真理,则金刚顶宗始觉脩生之法门也。是果何故?本有之法,平等不二,不寄诸脩生差别之法,则不能显平等上之差别,故大日经之文虽若为脩生,而其实则是本有。
金刚顶经以依三密加持,显脩生离垢清净菩提心智之曼茶罗为旨,以离垢清净之月轮,即脩生始觉之佛智为体;五相成身之观,及五解脱轮之曼茶罗,显此深义,然经之所说则多在本有,则是以金刚界脩生之法门,而寄诸胎藏界本有之法相以显。盖脩生始觉之法,离于本有,固无从显示;故金刚顶经之文虽多说本有,而其所诠,则是脩生差别之法。由是而言,脩生之法,也即本有;本有之法,也即脩生:一经旨要之所归,开示本脩之不二而已。
【注释】
①隐密语,如经说男女交会,成五尘大佛事是(此所引经乃瑜伽广品。)盖男女云者,定慧之秘密语也。薄伽梵云女人,亦此例也(薄伽梵,另译为女人)。法体秘密者,密教以一切诸法之本有性德之六大为实体,故为秘密。然其实则真理弥满于宇宙,与天台所立之秘密教不同。何者?彼以同听异闻,又互不相知为秘密,此教则同听同闻,又互相知,只就所说之法门称秘密而已。
②大毗卢遮那译言大日,本书及密教所常引之大日经即此经。
③八相成道,指释尊降兜率天,讬胎、出胎、出家、降魔、成道、转法轮,入涅盘。但此为小乘八相,至于大乘,则有住胎,无降魔,因为“了魔即是佛」之故。
④所谓五时,天台智者大师以如来所说一代圣教判为五时。谓如来成道最初为大菩萨说华严经:是为「华严时」;次于鹿苑为接引二乘,说四阿含等经,是为「鹿苑时」:次于方等说楞伽等诸大乘经,令诸二乘耻小乘而慕大法,是为「方等时」;次说般若经,遣除二乘情执,是为「般若时」;后说法华、涅盘二经,开示众生,咸得作佛,是为“法华涅盘时”。故称五时。
⑤金刚智三藏所译之金刚顶经,名曰金刚顶瑜伽中略出念诵经。不空三藏所译者,名曰金刚顶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大教王经。
⑥宋北印土沙门施护等译之佛说一切如来其实摄大乘现证三昧大教王经(此书十九卷,北藏十七卷。第一分即不空三藏所译「大教天经」),则记知来说金刚顶经竟,乃从须弥山顶诣菩提场,示现成佛以说显教,与本书所论有异,疑此经未到日本,然观权田阿阇黎所论,严守家法,或别有本,且法身如来说法无间,无不说时,故随机异见,本无所用其局执也。
第二章 教相与事相
在大日经一部七卷三十六品之中,说示真言门之教相者,入真言门住心品也:云何教相?具缘品谓阿字门等是真言教相,即能教之相状,其为相也,彻首彻尾,以阿字显诸法之本不生,而于此本不生之上,说八心、三劫、十地:六无畏、十喻①,八心、三劫、十地者,真言行者于地前三劫间。度越难处而少休息之所;十喻者,观行中离着之方便观,即阿字净菩提心之助观,斯乃真言门之教相。云何事相?具缘品云:又此行者于此众缘事相,皆以谛信行之,盖以教相所明阿字本不生之真理,而如实脩行之事法,即具缘品以下及金刚顶略出经等之所明。盖事相者,本诸教理,託事因缘,而欲使实现之作法也。教相者,于事相之所实脩者,而说明其秘密之理者也。故教相与事相必不可相离,离教而脩事,固盲脩而寡得,若穷理甚精而不能实行,则亦所谓数邻人之宝而已。又事相之行而离于教相之学,则为无意味之动作,举手翘足,又何异儿戏之行为!兴教大师曰:事相之行人,多訾教相为显露;教相之学者,多笑事相为无智;其实皆狃于一偏、邪执;因此二相必不可不兼。
【注释】
已所说八心、三劫、十地等,下文皆有说明。六无畏者,是善无畏身无畏、无我无畏、法无畏、法无我无畏、一切法自性平等无畏十喻者,是[幻、阳焰、梦、影、干闼婆城、响、水中月、浮泡虚空花、旋火轮」,会见大日经。
第三章 教相的二大学派
教相有二大学派,曰:本有学派①;曰:脩生学派②。今先述「本有学派」之说:论万有诸法,棋布宙合,蕃变无垠;即近至吾人的一举一动、一语一默,无论善、无恶、无论无记,究其实,悉住于本不生际!本有常住,皆自心本具之功德。男女之恋爱者,是本有之具德;贪欲瞋恚者,也是本有之具德;十善十恶,亦悉本有之具德;而无一可断,如此,将孰取孰舍呢?一切诸法皆法界曼茶罗。一切众生之语默动作,皆法身如来之三密。如此一来,又何脩而何求呢?虽然在于凡夫,则以其无始以来妄念妄执之染覆.昧本觉之光明,遂至曼茶罗之德相不能开显;而自心本具曼茶罗之庄严,竟沦弃为生死屋里之闲家其;以是之故,窘逐于业烦恼之罗刹,漂流生死大海,路碰三途恶路,而无有出离之缘;成阐提必死之人,而不自知。今始觉矣,发心脩行,志于开显本有之德相、木觉之曼茶罗,然而当其未开显之时,以凡夫之罪恶三业,不但不得云功德不可舍而已,毋宁说恶、不善法之不可不舍;至于机缘之已熟也,由于毘卢遮那之加持力,无明之妄执遣除,自心本具的曼茶罗开显,于法身的三密得自在,则男女情爱,现金刚萨埵五秘密之曼荼罗,瞋恚现大圣不动之曼茶罗;贪欲现爱染明王之曼荼罗;周遍法界,广利益一切众生!
如上所说,是密教本觉门之宗义,野山之道范,东寺之三宝,劝脩寺之道宝等,皆此学派之人。
次「脩生学派」之说:万有诸法,及吾人之一举一动,悉皆本有具德,曼茶罗之庄严,此其理自真凿无异议;然而所谓本有,惟理具而已,毫无功德之显发,虽曰德性与佛无二,而终不免为生死之凡夫,是故当深信法身如来三密之加持力,实践转迷开悟之观行,脩养本有之功德,以使其速疾显现,故住心.品说三劫十地脩行证入之阶位,金刚顶经说十六大菩萨之位,又具缘品及略出经等,详实修之法,夸本有而忽脩生,实在不可。
【注释】
①此派之义,虽探源本有,而实具脩生;其真意在于实践转迷开悟的观行,故为此学者,当小心研穷,如果错会微意,则易坠于邪径,后醍醐帝时,有观文其人,是有德之僧人,以持戒坚谨,得帝之归依,补东寺长者,后以误解本有之宗义,而构成邪义,没落邪说,至于今日,陷其覆辙者,犹未尝无人,悲夫。
②此派之义,甚重「实脩」,而亦未尝忘本有,根来之赖瑜圣宪及南山之宥快上人等,皆属此派。此派虽尠坠落邪路之险,而稍误一步,则与显教无以异。关于此点,学者不可不精究。但此二学派,不但其表面有异同而已,其内鉴亦不一致,因此如夸本奇之表德而怠于脩生,也永无成佛之期;若泥于脩生无所得而忘本有,万行毕竟属于徒劳!
第四章 两部大经大意
一、大日经大意
欲说大日经大意,须先辨此经有三种版本之不同。
(一)法尔恒常本
大日如来之正说,并非结集的版本。因为毗卢遮那如来,是法身如来,同遍法界,无所不至,超脱三世,无有变易;而其说法,恒常无间,无时处方所,一切众生亦无日不闻。又其教体以六尘,因此吾辈见闻触知之境界,随处皆闻法身如来之说法;春风秋月,夕岚朝雪,皆法身如来之说法;然而吾辈虽日日闻如来之说法,处处闻如来之说法,而闻若不闻之故,一迷而已!不得以众生之迷,而谓如来不说法,所以如来之说法,名之“法尔恒常”!
(二)分流广本
金刚萨埵亲闻毗卢遮那佛之说法,给集为十万颂,置之南天铁塔。印度之法,以三十二字为一颂。
(三)分流略本
龙猛菩萨入南天铁塔,亲从金刚萨埵传十万颂之广本,然以非劣机之所能堪受,采其要得三千五百颂,即善无畏译七卷之经。世上所流布诸仪轨,其属于胎藏法者,多自广本中拔萃翻译,广本未传于中华。
次略述本经之大意:此经是毗卢遮那佛以自性法身,在法界官,一会而说之法,其所说极为广博,概而括之,则开示「(阿)一字本不生」之真理,一切众生本有之「曼荼罗」。何以言之!一切诸法,不论情与非情,皆本有之性德,未尝新生,亦永不灭,竖通三世,横该十方,被不碍此,此不碍彼,如千灯互映而涉入无碍,融会自在而了无变易,此乃本不生之真理,这便是本有本觉之胎藏界毗卢遮那如来而十界轮圆之曼茶罗。诠显此一真理之音以(阿)字表示,因为(阿)字乃是一切音之最初,而周遍于一切音。有人问:若一切法本来常住而不生不灭,那么人常为人,畜常为畜,同于外道之常见,岂不是与佛教之流转说相违?这种见解,是基于粗解不生之理,故生僻见。因为一切法本来不生不灭,融会无碍;故一切法悉互具交通。此之一法,也具彼之一切法;彼之一法,亦具此之一切法。举一全收,此所以称为轮圆具足之曼茶罗。因一切法,法法皆是轮圆具足之曼茶罗,故吾之生而为人者,于曼茶罗中,感人之缘而显人之法;使吾来生而为牛为马,则亦于曼荼罗中,感牛马之缘而显牛马之法。于轮圆具足之法,虽感于各自事情之缘而作用有隐显,然而其法体者,是不生不灭,是故若法体非本有,则六道轮迥转生之义也就不立。
所谓烦恼、菩提、生死、涅槃,本来各别,皆为本有之性德;是故烦恼不障菩提;菩提不断烦恼;又融会而无碍,生死涅槃亦然,故流转之时,菩提虽随于烦恼而流转,而菩提之本性不改:还灭之际,烦恼虽随于菩提而成正觉,而其面目亦无改。故其于贪,则显大贪之本性,成周遍法界德相之爱染明王,广爱众生而无差别。其于瞋,显周遍法界本有之性德,示现大圣不动明王,降伏一切恶、不善法,慈悲利益一切众生,如长者钟爱其独子,是故曼荼罗会中之明王金刚天等,所以现忿怒卑劣之形,实乃象征烦恼转成菩提之姿。佛菩萨,实现本有菩提德相。毒不改毒之性而为德相;药不改药之性而为德相;是故一切法皆为本有,无一可舍。是故不改面前之相,而是法界曼茶罗,如斯真理,是名菩提。众生覆于无明妄想,而不知此真理,即或知之而不能证也。所以缠绵于当前之境遇,虽欲显融会无碍之德而不能。然而,如说脩行而期证真理,希望断破隐吾周遍法界无碍之德之无明;虽当其未接真理之时,亦以一切法本有性德之故,称之为「凡夫菩萨」。及其少进而接一分真理之位,则为「圣位菩萨」。全证真理而不二,是名「佛陀」。是故佛陀即真理,真理即沸陀。然而如斯功德之佛陀,非可他求;自心即是佛陀。故大日经云:「云何菩提?谓如实知自心!」
二、金刚顶经大意
金刚顶经有三本之不同:亦如大日经,不空三藏译三卷之大教王经,乃三千五百颂之略本。略出经及莲华部心轨等,则自[广本」钞出译之。
毗卢遮那佛以自受用智身,普于天上人间十四处、十八会,而说此经。其大意以脩证鍐字一切法自性言说不可得实相之理,开示始觉上转之智差别之曼茶罗为宗,盖对于「胎藏曼茶罗」之开示一切法「本有不生」之德,而示脩证显得此真理之智的差别者,乃是金刚界之曼荼罗。理,平等也。若据本有,俱时圆满。智,差别也,故云:若约次第有出现,有出现则脩证者有十六大菩萨渐次之阶位。以月为喻,则自朔至望之渐圆明,而能证之智则有五:中央,法界体性智;东方,大圆镜智;南方,平等性智;西方,妙观察智;北方,成所作智。这是自然之理。其一、智自具四方,故成五智。五智各具五智,所具五智之智,又各具五智,智智无边;无量之智。云何须无量之智?所证之真理,既己遍无量一切法,能证之智,自与为无量也。示智智无边,解脱烦恼之结缚而圆明无碍者,乃金刚界之曼茶罗。如是之理,如是之智,而证契冥会,则为“理即智、智即理”之境界,如饮水者,冷暖自知,非可以言语说示他人者;故云:一切法自性言说不可得。自性,即真理,悉昙之「」(鍐)字,为「」(嚩)字与圆点合成,(嚩)者,是言说相。头上之圆默,为大空的摩多①,故(鍐)字之义,为言说空,即言说不可得,是则修生显得之金刚界毗庐遮那如来也。(鍐)字,铨表证契真理之极位,言说不可得之义。故曰:以(鍐)字一切法自性言说不可得为宗,故「」(阿)「」(鍐)二字,为胎藏金刚曼茶罗之大宗!
【注释】
①为大空之摩”多,非略明悉昙字者,不能明。盖大空为圆点义,摩多者,表韵之符!
第五章 两部大经之教主分派之原因
保延六年极月初八日,金刚峰寺恶僧嫉兴教大师①之徒果得受僧官,聚众攻毁传教院,自后势成水火,骚击不绝。然而起于卑劣之俗情,于教义初无关涉也。教义之异论,倡于根来中性院开祖之赖瑜法印。赖于文永三年,补大傅法院之第八世学头职。树新案大日经教主身土加持门之义、其义与金刚峰寺所传之教主身土本地说有违,屡受危害,知南山传法院之不可树加持身教主之法幢,假仁和法王之威力,遂于正应元年,移南山之大小传法院、密严院等诸堂宇于根来之一乘山圆明寺,为大日经教主加持身说之根本道场,自是金刚峰寺之本地身教主说称“古义”,赖瑜之加持身教主说称“新义”②,但公然称“古义真言宗”、“新义真言宗”,则在德川幕府以后。
今试述「新古异义」③之大意。应永年间,高野山宝性院门主宥快上人,由于高野明神裨之加护,大成本地身说,其大意本于无畏三藏大日经疏④所释大日经教主成就薄伽梵句,而判毗卢遮那为本地法身,于大师二教论分别三身、四身,而判密教之教主为自性身,自受法乐,各说三密原注以上教证。又毗卢遮那成怫自证之极位原注非化他门之位,体、相、用三大,苟非历然存在,则坠于显教遮情之空理,而表德之义且亡,故自证之极位,不可不完具六大原注体大、四曼原注相大、三密原注用大也。既具六大、四曼、三密,则用大中之语密,非即如义真实语之说法而何?又若不许有色身,且何依而说法乎?况极位不说法,则三密不齐;由是而言,则本地极位说法,且因人亦得闻之。盖本地极位之说法,虽曰「自受法乐」,非以机感,然既有说法,则可得闻,可得发心修行,以其为密教之机故也。又此本地自证之位,因人有之,故得闻。欲知其详,当考宥快之「宗义抉择第九大日经教主」之一段,又就于为机说经,则谓加持世界也。
[加持身教主」之新义,大成于大传法院第十五世之学头中性院圣宪师⑤,师于密教法门,分为「遮情、表德」之二重,其表德门,准于不思议法,师之大日经供养法疏所说(阿)字三重之秘释深秘、释秘、中秘、秘中极秘也,而分为三重:
(一)有相之有相:即具缘品所说之择地造坛真言手印之法门;对于有相之劣机能被之教也。
(二)无相之有相:则举手、动足,皆成密印等无相三密之法门,对于无相胜机能被之教也。
(三)无相之无相:即本地自证之极位。此位也,冷暖自知,离绝他之机缘,而无领解之相,故云「无相]原注与古义之立自证会有因人者,天殊地别也。
又此位虽非无相用,而入于体内,则法界寂然,故疏释此位为说者无言,观者无见,本地极位之非有说法也审矣!遮情者,显实之遮情;故遮情不离于表德,与显教之遣迷者异,然以浅略说,则为有相之无相也。以上称「新义」乃所立之四重秘释也。
其申释说法之教主,为加持身者,则以说法之意为利益众生,然自证本地之位,唯自明了,非机所及,说法又何用乎?但以本有之大悲,因地之愿力,故虽在于本地极位,不改本地自证之身;出居于加持门之外朝,
为速益未来之机,而宣说大日经,以其不改本地法身也。故疏释为本地法身,以其远对未来之机也。故以自加持身,成能住之身,而为加持身⑥,即所住之土,虽非转本地之位,而自为「加持门」也。此加持之身土,即本地之身土,夫是故谓之「质加持」。金刚顶瑜祇经云:「我本无有言,但为利益说。」又具缘品云:「于当来世时,劣慧诸众生。」⑦乃至为度彼等故,随顺说是法。又大师释云:「五居足断,十虑手亡。」又般若寺观贤僧正者,大师五世法孙也,尝奉延喜帝诏,开南山祖庙,亲拜大师,为剃发更衣,因感受大师口诀,而其于大日经疏钞中,释教主曰:「加持身者,曼茶罗中台佛也。」又云:「从此自性身,后起加持身。」又云:[ 意加持身者,是曼茶罗中台大日尊等也。」此正可依凭矣。欲知其详,当阅圣宪师自证说法十八段之草子,及无相至极之草子等。
于教相谈义之上,新、古二义虽冰炭不相容,而于即身成佛,无所达异,如是则只为学解上之异见而已。如彼之净土宗,虽镇西、西山、真宗,诸派各异其安心之念,而无一不可以往生也。今表新义派所立之四重如左:
有相之无相——遮情浅略。
有相之有相——对于有相劣慧之机之法门
无相之有相——对于无相胜慧之机之法门——表德三重深
无相之无相——自证极位
【注释】
①兴教大师,名觉鍐,肥前人,幼从兴福寺惠晓学唯识,入仁和寺受灌顶,入高野山见定尊,天性利根,加以苦行,于金、胎两部秘颐,无不通晓,寂年四十九。谥「兴教大师」。仁和法王者,白河上皇之皇子,出家名觉行,居仁和寺,堀河帝康和元年,册为法亲王。
②新义之所立,不及于本地自性会现座之根机,其加持门,虽即本地无改,而其说法,非为现座之根机,远对于未来耳。但其所谓未来者,非三世相推之未来,凡不在于自性会之现座者,皆假未来之言以明也。
③新、古两义皆云:「加持世界者,以带迷因地之根机,得亲在见闻之位也。」故新、古二义,其言上转,虽皆为二重,而于下化之时,则古义为自证与加持世界之二重,新义则为自证及加持门与加持世界共为三重,然以会合家之见解评之,则古义之说,就其实际;新义之说,依其义门;即一多法界之别也。一多法界者,于一法之上立两义耳。故此二派之说,各据一义,并不相达。欲知其详,可阅丰山法住师之「秘密因缘管弦相成义。」
④所引之大日经疏,摘录于下。疏云:薄伽梵即毗卢遮那本地法身。次云如来,是佛加持身。其所住处,名佛受用身,即以此身为佛加持住处。如来心王,诸佛住而住其中,既从遍一切处加持力生,即与无相法身,无二无别,而以自在神力,令一切众生见身密之色,闻语密之声,悟意密之法云云。
⑤不思议法师者,新罗国灵妙寺僧也。有大毗卢遮那经供养次第法疏二卷,兹录其「阿」字三重之说,以证新义家之所据。疏云:[秘密释者,毗卢遮那佛说本不生故。秘密中秘释者,阿字自说本不生故。秘中极秘释者,本不生理,自有理智,自觉本不生故。」
⑥文中所言「自加持身,成能住之身,为加持身」诸句,其理极深,阅者试将前案所引大日经疏论如来加持处,研穷明白,可了然矣。
⑦文中所引具缘品偈文,中有跨越处。兹将此段经文具录,以供参考。经中前段言一切诸法唯住实相,无时方相貌,后乃言曰:[复次秘密主,于当来世时,劣慧诸众生,以痴爱自蔽;唯依于有相,恒乐诸断常,时方所造业,善不善诸相;盲冥乐求果,不知解此道,为度彼等故,随顺说是法。」
第六章 横竖之判教
一、横之判教
横之判教者,弘法大师依凭六经金刚顶五秘密经、金刚顶瑜祇经、金刚顶分别圣位修证法门大日经、金刚顶教王经、十卷楞伽经三论菩提心论、释摩诃衍论、智度论,横而判显密二教之浅深优劣。着[显密二教论」,上下二卷,是论也,虽天台、华严之一乘教,亦判为显教之分齐。虽显教诸宗之言语道断绝对之极位,亦断为下于真言密教。故在于当时,传教大师暨南都诸宗硕德,未尝不猛烈反击;而大师德高学深,固壁垒甚坚,旌麾光彩,不受摇荡也。其后法相宗之人,筑波德一尝深疑难真言宗矣,乃未几而入密,大称赞之,呜呼!何密教之高尚而深远,至于若此也耶?又大师开宗之时,弘通于世者,惟法相、三论、华严、天台四宗,大师入寂而后,乃有禅与净土二宗,然皆当概属于显教,何以故?彼固依于伽耶成道之迦所说经而开宗者也。夫显教固亦自有其浅深胜劣,然对于密教,则直当概括之为「显教」,故称为横之判教也。盖在印度,虽法华、华严,无有如中华之判为一乘者,故无畏、金刚智等三藏所传之密教本经仪轨,统指显教为三乘。若中华则天台、华严之一乘教,已开宗矣。而密教之祖师及学者,未尝有断之为显教分齐者。我大师根据释摩诃衍论所说之五种本觉及得不摄不之问答,且以两一乘虽言即身成佛,而必期之以三生,而直判之为显教,是大师特出之手腕,前代之祖师所不敢为者!
二、竖之判教
竖之判教者,依大日经住心品、菩提心论、释摩诃衍论,建立十住心而判其浅深优劣者。十住心者:
(一)异生羝羊心
六趣四生,随缘流转,受生互异,故云异生,犹云群生也。斯乃一向行恶不修微善之恶凡夫,更不自知其非,故无由改,其所念求,但淫与食,东奔西走,有如羝羊,故从喻曰「羝羊」。知此心之非而思改,则入于第二心!
(二)愚童持斋心
秃树非定秃,遇春则花,舐羊岂常为抵羊哉?盖本觉之佛性内熏,他增上绿外熏,知节食与持斋之为德而行之,以其余此余字乃持斋节食所余之货财孝养父母,施与亲簇,乃至广诸非亲识,乃高德之人,世之以人道为本之教,皆摄于此心也。无问洋之东西人种之何若也!又孔子所说之忠、孝、仁、义,佛教所说之五戒、十善等,皆此心之所摄也。然以其不知真解脱之道,故字之曰[愚童],即密教三种萨埵中之愚童萨埵也。
(三)婴童无畏心
凡教求生天之宗教,举摄于此心,从而厌人间之烦扰,闻天界之福音,发愿求生者,皆此心之分齐也。故凡印度外道之教及基督教,无不摄于此心,以其信侍梵天那罗延等上界之天如母也。故字之曰「婴童」,生天则可暂免人界烦扰之畏,故云「无畏」。曼茶罗之外金刚部者,此心之能化者也。
以上云世间三住心,以其未能解脱生死之苦也。
(四)唯蕴无我心
小乘教中之声闻乘也,观「苦、集、减、道」之四谛,断「见惑、修惑」之烦恼,而期小涅槃之心也。又虽谓三世实有,法体恒有,作用无常,而现于此一切法和合上之人类动物,则不如外道之执为实有。蕴者法也,一切诸法,离诸心外而执为有实,故不断法执,是以云「唯蕴」。然证一分人无我之真理,我见断矣,故名「唯蕴无我」。即有「法无我」之意也。印度流布二十部之小乘,即摄于此心;俱舍宗、成实宗,亦此心之分齐。
(五)拔业因种心
小乘教中之缘觉乘也,出于无佛世,不听佛陀说法,居山林溪谷,住于「无言三昧」,见飞花落叶,观十二因缘①,证无我之真理,而期小涅盘者也。此有二类:一曰「部行」,多人共住;一曰「麟角」,麟角者,如麒麟之独一角,大千界唯一人出世而已。又对于声闻,则缘觉利根;故不但断修惑之正使而已更断少分之习气,即业烦恼无明之习气也,故名「拔业因种」,种,即习气也。
以上为小乘教,惟知六识之分齐而已,「胎藏曼荼罗」释迦院眷属之声闻及辟支佛,此心之能化者也。
(六)他缘大乘心
以证真如平等之理,缘他之一切众生,发同体大悲,无所不救,无有厌倦,运载而登诸大觉,故曰「他缘大乘」。一切大乘之教,虽皆可名他缘大乘,然今但约大乘之初门。即法相宗故此心即法相宗也。唐之遍觉三藏②入竺,从那兰陀寺戒贤论师传此宗,三藏传慈恩大师,基公授淄州惠沼,惠沼授朴扬智周,日本之玄肪僧正入唐,从智周传此宗,归朝(日本)后,以兴福寺为根本道场,弘此宗,曰「北寺传」。先是道证法师入唐,亲礼玄奘三藏,传此宗,归朝,于元兴寺弘此宗,曰「南寺传」。胎藏曼荼罗大眷属中之弥勒菩萨,此心能化之主也,瑜伽唯识之诸论,此宗所依之论也,又释论五种本觉中之染净本觉也。
(七)觉心不生心
觉心不生者,觉悟自心实相,所谓不生、不灭、不断、不常、不一不异、不来、不去之八不中道而立地成沸,故云觉心不生心。中华嘉祥寺吉藏法师,依中论、百论、十二门论③,而立此宗。故名「三论宗] ,南都束大寺传此宗,即上生院者,三论之读师也,胎藏曼荼罗中第二重大眷属之文殊菩萨,此心能化之主也。
以上之二心者,大乘中之三乘教,而印度那兰陀寺空有之二宗也。又此心者,释论之所谓清净本觉也。
(八)一道无为心
隋智者大师④依法华、智度、中论所立之天台宗也。此宗以智即境,境即智,心境亡泯,无相无为为极位,故云「一道清净」;又名「一道无为」,又谓「如实知自心」,以知一如本净之心之实相也。又名「空性无境」,以大日经于此心说空性无境也。空性云者,即自心之实相也。此位无境无智,境智俱融,故不二而无相也。胎藏第二重大眷属中观世音菩萨,此心能化之主也,即传教大师所传之法华一乘,而释论所谓一法界心本觉也。
(九)极无自性心
此心有浅略深秘之二趣,浅略者,即唐贤首大师⑤所立之华严宗也,此宗寻始求终,不出真知法界不守自性随缘之义,故名「极无自性心」,若深秘释,则此心蒙「密佛」之惊觉而入密成佛,故云「极无自性」。金刚顶经」、「守护国界经」等五处惊觉之文,即此心之位也。胎藏曼荼罗第二重内眷属中之普贤菩萨,此心能化之主也。又释论所谓三自一心本觉也。
此之二心者中,中华立教之宗以为一乘教,虽颇接近第十住心,然唯证遮情之空理,而未开心内之金刚宝藏,故尚属于显教也。
以上四家大乘之法门,就于内证而论,则弥勒、文殊、观音、普肾之三摩地也,而九心之名,则本于「大日经住心品」之「八心三劫」之两段经文也。
(十)秘密庄严心
即弘法大师立教之真言宗也,众生秘密,如来秘密,故云「秘密」。开显其秘密之自心金刚宝藏无尽庄严曼茶罗,还而以开显一切众生之平等心地曼茶罗,故云「秘密庄严」;此心者,释论之不二摩诃衍本觉,而华严果分不可说之境界也。以上云九显一密为竖的判教,秘藏宝钥之法相也,若依于十住心论,则为九显十密之法相。
三、十住心与诸宗
就于此十住心⑥之判教,天台之智证、安然诸师,以大师之以天台为第八、华严为第九而判浅深也,颇加论难。夫以天台宗之自审,虽实不下于华严,而大师则依于贤首、华严宗之意,故以法华为同教一乘耳。又大师入灭后,开宗之禅、净土等宗,亦不可不摄于十住心。不然,则有摄教不尽之失,故今先论禅,禅宗有二别:一三乘教之分齐,即当贤首大师五教判释中之顿教也。圭峰宗密华严第五祖所谓南北宗禅不出顿教者也圆觉经钞。夫顿教为三乘教,故禅亦为三乘教也;若属于一乘教分齐之禅,即当于大师法华开题之一如本觉之禅也。法华开题开释论之五种本觉为六种,即于三自本觉华严与不二本觉真言之中间而立一如本觉,一如本觉即为禅宗。此宗介于显密之间,是为超出华严之圆顿一乘禅,对于真言之初地,仅隔一薄纸矣。故禅虽同为顿,而有一相孤门之禅,有举一全收之禅,智证禅师之宗镜录第九十二云;理无偏圆,约见不同。略分五教,此宗即圆教所摄。
三乘禅摄于第七住心,一乘禅摄于第九住心,今以配日本现行之派,则临济黄檗,及曹洞宗中,如天桂之一派,不可不判为三乘禅。何则?其话头虽高尚幽妙,而其归结故在于了无一物之空理,印智度论之说其谛中,无佛无众生也。且其高处亦谈无尽,而一相之无尽,非帝纲重重之无尽也,若承阳大师所承太白如净禅师之禅,圆顿一乘最顶之禅也,蓦过天台华严者也,智论之说真谛中有佛有众生者也,是则如净禅师已心之法门也。虽然浇末之劣机,临济之禅虽恶辣而易入;曹洞之禅,虽柔和而难入;又临济着重公案,有失工夫之嫌;曹洞着重气息,有失幽邃之恐,若真言秘密之法界体性三昧、□字不生观,则无失工夫之嫌,亦无失幽微之恐也!神秀禅师悟道之偈曰:「菩提本是树,明镜亦台也,时时勤拂拭,莫令染尘埃!」⑦
慧能禅师悟道之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神秀之所见处,则烦恼与菩提为二,必断烦恼,乃证菩提,故渐次修证。天台别教,华严终教之分齐也;慧能之所见处,则以「本来无一物」毕竟空之理为极致,故同于华严之顿教,然尚未达圆理,又遮断文字,故不谈声字即实相之真理,是以南北宗禅,皆三乘教之分齐也!盖印度之显教,无一乘者,唯三乘教而已。达磨相传之禅⑧之为三乘教之分齐也,何足怪也!然承阳大师所传太白如净禅师之禅,则全谈圆理,不但不让天台华严之两一乘而已,尚开示秘密曼茶罗之法门。今试读正法眼藏桃花之卷,非密教之三昧耶曼荼罗而何乎?又现成公案卷之所说者,密教之表德实相法门也。
次说融通念佛宗。此宗也,太原之圣应大师良忍上人:水久五年,世寿四十六岁,五月十五日正午,阿弥陀如来降临,而亲授于上人者也。其法文曰:“一人一切人,一切人一人;一行一切行,一切行一行,是名他力往生。」以上长行。「十界一念,融通念佛,亿百万遍,功德圆满。”以上偈文以上之长行偈颂,阿弥陀佛直授之文也!
诸法实相,无能念,无所念;如如融通,是名他力往生之愿;生沸宛然,如如融通,是名「他力往生」之行。亿百万遍,非多非少,是名事、理不二不可思议功德。往生日课,一念懈怠,宝池莲萎,亿百万遍,功德减损;一念精进,宝池莲开,亿百万遍,功德成就。以上良忍上人之释也。
此宗以华严事事无碍法门,解释称名念佛者,融通事法界之他;即一切人之念佛称名,为自身之念佛称名,而助己成就往生之事业,故云「他力往生」。盖此之他力,非弥陀本愿之他力, 自身以外一切人之他力也。是故释曰:生怫宛然,如如融通,是名他力往生之行也。本宗称得之如来,良忍上人感得之十一尊来迎图像者,十界一念之标帜也。曰「十界一念」,虽似天合,而以自他之融通无碍为本旨故,摄于第九之住心。盖此宗之解释他力,可谓之融通无量力也矣。以他人之念佛,融通于己之念佛,而成办往生之事业,如水之投水也;以己之念佛,融通于他人,而助他人之往生也亦然,岂但念佛而已哉!世间、出世间之一切事业,宁有不依他人之助力而能成功者乎?新罗之元晓法师赞叹此真理曰:「虽无他作自受之理,而有缘起难思之力,佛寄恩于此之真理,而此更说为众生之恩。」盖法性缘起之道理,事事物物,本来法尔融会无碍也。但真理虽然自行,而众生以无明目盲其智眼,不能知此理,故大念佛宗之他力者,演他力之根本也;弥陀之他力者,本于此无碍力,而于其上发本愿者也。虽云他力,其实生佛互融,高田专修寺派之学将惠云法师所著之教行信证十五卷钞曰:「感应道交,生佛互融,忘己而归依佛愿者,此宗出离之故实也。」可云千古之格言。
净土宗以厌离秽土、欣求净土为教,故世多以净土宗为厌世教,且更以一切佛教皆断为厌世教,是皆不知佛教之真意,以误解而起妄见也。夫小乘之教,释迦佛对于厌世之二乘劣机,不得已而方便接引耳,故随机说法,表面虽未尝非厌世,而佛之内意,则悲其将堕落邪路,以救济之方便接引,遂先之以厌世小涅盘,而其心固在于使得菩萨之大悲,使得佛也。又小乘二十部,虽无非厌世之宗教,而佛教原以大乘为真实之教大乘教者,无论三乘一乘,不问显教、密教,无不以「四无量心」大慈大悲大喜大舍,为本旨者。故着大慈大悲之甲胄,带大喜大舍之弓箭,常处五浊恶世,救济罪恶烦恼之苦众生,而归诸清净光明之本性,斯乃佛教之本旨也,其非厌世教也亦明矣!故大乘菩萨以堕二乘地(即小乘)为畏,而名之曰[ 菩萨死」,龙树菩萨十住昆婆娑曰:「若堕声闻地,及辟支佛地,是名菩萨死;若堕于地狱,不生如是畏;若堕二乘地,即为大怖畏:坠于地狱中,毕竟得至佛。若堕二乘地,毕竟遮佛道;佛自于经中,解说如是事。如人贪寿者,斩首则大畏,菩萨亦如是,若于声闻地,及辟支佛地,应生大怖畏。」又法华经教主释尊宣言曰:「我常在此婆娑世界说法教化无数亿众生。」虽然厌溷浊黑暗之世,欣清净光明之国,人道之普通也,故厌离秽土,欣求净土,不可一概断之以厌世。换言之,则转罪恶充满之国土,为清净光明国土之意也。何则?秽土之外,固非有净土之体也;大日经疏曰:「如来有应之处,无非此宫!不独在三界之表也。」仁王般若经曰:「三界之外更有国土。」是外道大有经说,可以知之矣。
法然上人开宗之净土门,虽旗帜鲜明,而判教固一仍于善导;善导之判教,同于吉藏法师之三论,为二藏(声闻藏、菩萨藏)二教(于菩萨藏中,分顿、渐之二教也,又传通院圣同师于顿教中更分性顿、相顿,而以华严、法华等为性顿,念佛门为相顿)之判教者也。又云;经三大阿僧祇劫而成怫,又于十地菩萨立变易身,又其论一切法之缘起,虽以真如法性为所依,而非性具,又不说性起,故不出于三乘教之分齐,昙鸾道绰亦然。以此而论, 自宜属诸第七之住心,而有难以概论者,则其凡夫得生报土之法门也。源空上人者,究精止观遮那之蕴奥,造诣甚深矣!而感于时机,竟舍旧业,而专修念佛,尽心弘通善导之旨,若是者,似舍一乘圆教,而反下依于三乘。然依天台之论,非圆教之初住,别教之初地,不能拜报身如来;此智者大师所以论阿弥陀佛之身土为化也,况三乘之权教乎!然善导之判阿弥陀为报身,安养界为报土也,而谓簿地凡夫之得生,真超绝之法门也,通于真言密教矣。盖西方安养界之化主阿弥陀佛为报身者,密教之所说也。金刚界礼忏经(不空译)曰:「南无受用智慧身阿弥陀佛」,夫佛为报身,则土为报土, 自不待言。然而以信行浅之薄地凡夫,怛依口密之一行,而得往生于报土者,密教不共之法门也,其教力胜也!又十念往生者,密教相承之大事也,然源空上人于阿弥陀佛即身成佛,与顺次往生二种法门中,宣言依顺次往生之法,故非属于密教,以是则当摄诸显教最顶第九之住心。何则?以其超于天台而通密教也,丰山法住僧正大日经疏玉振钞,所以有净土门超出显教之一乘之论也。
现今流布之净土四宗(镇西、西山、真宗、时宗)中,时宗者,西山之分派也。西山与真宗有酷似者,如论一类往生,谈报谢念佛,其一斑也。但西山之特色,在于傍正开会,与余之净土门全异,真宗则置重他力之信心。镇西者,与真宗大异,谈二类往生,而重称名之行,即称名为正因也。又西山、镇西,立圣净两实,真宗,立圣权净实。余尝传丰后南溪师之信行不离一念义,于四宗法门亦皆有所受,但非今所能细谈。
明元寺(专修寺派之连枝三州桑子)某上人云:「同一酒醉,有喜笑者,有快眠者,有悲泣者,虽依其人而有别,而酒醉无别也。」净土之法门亦然,真宗以报谢念佛树帜,喜佛恩也,犹彼之醉而笑也。西山之义,自信十劫之前,既已往生矣,是其念佛如在眠中也,犹彼之醉而眠也。镇西期于临终最后之一念,夫念死而称名,非如彼之醉而泣乎?若是者,虽依机而别,而栖息于念佛功德中,得生报土,无差别也。是说也,可谓深得佛法之实体者欤!
最后有当说者,凡显教之圣道,无问何宗,法门相承,总在以心传心、非独神宗而已也。而净土一流,则以称名念佛,法门之相承者,以声传声也。故观无量寿经下品下生之段云:「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者,应称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今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云云。又同经流通分之段云:「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 真言密教,以三密之金刚,故有以心传心者,有以身传身者,有以声传声者,又或有以一密而成佛者,或布以二密而成佛者,可以知显密之差别也。又曰莲宗有胜劣诸派,因而教义有异同,难以概论。又其骨子虽取诸密教,而大体可云天台之新派,故可摄诸第八之住心。虽然,其内容大同于真言也。
【注释】
①十二因缘,亦名十二有支。一曰「无明」,亦名烦恼。无明者,痴暗也。谓于本性无所明了,非懵然无知,乃违理强觉之谓也:二曰「行」,谓造作诸业,此二支乃过去所作之因也。三曰 [识」,谓起妄念,初托母胎也。四曰「名色」,从托胎后,生诸根形也。五曰「六入] ,于胎中而成六根也。六曰「触」,出胎后六根对六尘也。七曰「受」,谓领纳世间好恶等事,此五支乃现在所受之果也。八曰「爱」,谓贪染五欲等事也。九曰「取」,谓于诸境生取着心也。十曰「有」,谓作有漏之因,能招未来之果,此三支乃现在所作之因也。十一曰一生」,谓受未来五蕴之身也。十二曰老死,谓未来之身既老而死,此二支乃来世当受之果也。此十二因缘,该三世因果,展转因依,如轮旋转,无有休息,一切众生,迷而不知,绿觉能悟,所以证涅盘也:六识者,耳、 目、鼻、舌、身、意之六识也;修惑者,思惑也;思惑八十一品,故曰「诸使」。
①遍觉三藏,即玄奘。慈恩大师,名窥基,即基公,尉迟恭之独子也。瑜伽师地论一百卷,弥勒菩萨说;成唯谈论十卷,唐大慈恩寺沙门玄奘译。盖天竺护法等十菩萨,各造论十卷,以释世亲菩萨三十颂,奘师糅为十卷,乃瑜伽一宗之精要!
②十二门论一卷,中论四卷,龙树菩萨造。百论二卷,提婆菩萨造。
④大智度论一百卷,龙树菩萨造。智者大师,隋所赐号,师名智顗。所著有妙法莲华经玄义二十卷,「妙法莲华经文句」二十卷,「摩诃止观」二十卷,其它尚有多种,皆佛教切要之书。
⑤贤首大师,法号法藏,此宗有清凉国师法名澄观,所述之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六十卷,及随疏演义钞九十卷,尤广大精微之书,华严宗之集大成也。
⑥十住心中不论禅,人有谓大师之本未传禅者;然传教大师已传禅矣,且当时禅宗于中华尤盛,然则大师何不传之乎?曰:传之矣!一如本觉之所以立也,但当立教开宗之时,本朝禅宗未兴,故不判之于十住心也。
⑦今本国所传偈上二句云:「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且伸秀作此偈时,未悟道也。故五祖不传衣钵,但下文所解,理自不差耳!
⑧达磨相承之禅,虽为三乘教,入于中华,与天台华严之两一乘及密教相感化,则接圆理,谈密理,亦自然之势也;学者虚心而求之可也!
第七章 诸法缘起说显密不同
一切诸法,随缘现起,佛教之所以说明者综合概括,大凡不过四种:
小乘——业感缘起
大乘法相——赖耶缘起
佛教 大乘三论
大乘天台——真如缘起
大乘华严
大乘真言——六大缘起——密教
小乘教者.对于劣机之教门也;自信其不能证佛之大觉而成怫,故求乘小觉之法门也。载此机而运之二乘小觉之教,故名「小乘」,即释迦佛於鹿野苑所说之四阿含经①是也。印度之二十部小乘,皆本於此经而开宗也;其所说虽有不同,然大抵说有为法之缘起,以六因②、四缘③。因缘者,一切法之所从生者也。吾人所造之善恶与善恶相生之业力,成助缘而感起色心等之诸法焉,故为业感缘起也。然过、现、未三世之诸法,在於心外而实有,法体虽恒有,而作用无常,故生灭安於作用上,而非在於法体上也。业感云者,就於作用上而言也!
大乘教者,为菩萨之机,说大觉之道也。何谓菩萨之机?自信其足证大觉而成佛之机也。其教比於小乘深远,故称「大乘」。即载求大觉之人,而运之佛之大觉之位也。华严、方等、般若、法华、涅槃之诸经,皆大乘教,於中法相宗之意,则谓阿赖耶识本来含藏一切法之种子,被击发於种种善恶业力,则自其种子生一切法之现行。盖本於解深密经、瑜伽论等之所说,而以赖耶为缘起之根本,故曰「赖耶缘起」,即缘起之根原,唯心法而已。物质之色法,皆赖耶之所变现,故为枝末。若真如则虽凝然常住,而不随缘起,然以识不杂故,自亦为缘起所依。
三论、天台、华严之三宗,其所说虽有浅深,然概以一切法之真理称真如。真者,真实之义。如者,一如平等之义也。真如之理,周遍一切法,无所不至,然以其一味平等而无相,非迷者之所能见闻觉知,故称之曰「真如」。换言之,则绝对之空理也。喻之以物,则平湛澄净之水也,伴此真如之理者,为无始无明,其所从来虽不可知,忽然而起而薰真如,喻之则风也。平湛真如之水,鼓扇於无明之风,遂现起一切诸法之千波万浪,此波浪之相,本非平湛之水,扇於无明之风而始现者也,故波浪即风之相也。一切法者,无明之相也,由於行者进修之行力,灭断无明则一切法之相亦消灭,而归於真如之空理,至是则真如独存,犹之风止浪息,水归平湛也。真如之理,虽随无明之缘而现一切法相。而此相本非有也;无而忽有,故现象界之一切法,其实空也;法之根本也唯心;故云「真如缘起」。若天台则言「性具三千」为理具,华严则谈性起为理具,天台虽以真如即万法,万法即真如,论法性具三千之诸法,而立「性具三千」,而是理具而已。法性之位,非有色心诸法事事物物相相历然也,何则?法身如来非有色身说法也;华严宗则言法性缘起矣,一切法之现象,即为性起,而事事物物,相互融会无碍也。而居性之位者,真如之一理,而事事物物差别之相不存,又以理无碍而立事无碍之义,然非不假理而事自能无碍也。是故缘起之根本,归于真如之一理,随而一切法不得不为缘起之枝末,故尚摄于真如缘起之分齐也。真言密教者,以六大为缘起之根本,故一切法之本原,事理并存,而现象界之一切法,虽蕃变纷纭,依然住于「阿」字本不生际,现象界之万法,即实在界之六大,本来不生不灭也。此为显密诸法缘起之差别,彼此对照,浅深优劣了然矣!⑤
【注释】
①四阿含经者:增壹阿含经(五十卷)、中阿含经(六十卷)、长阿含经(二十二卷)、杂阿含经(五十卷)也。
②六因者:一[当有因」,谓现在根尘相对所作之因,能招当有之果也。二「相续因」,谓依现在果酬宿因时,复造当因,因因相续也。三「相因」,谓前念所作业相,引生后念业相,相续而生也。四「作因」,谓作增上事,如转轮王,于胜报上更作胜因也。五[ 显示因」,谓由妄想生,则有所作善恶业相,如灯照色也。六[ 待因」,谓由妄想性灭,则有不妄想性生,待灭言生也。
③四缘者:一「因缘」,请亲办自果,知心种生心现等。二「次第缘」,亦名「等无间缘」,谓心心所法相续而起:三「所缘缘」,谓心心所法所虑所托。四「增上缘」,布增上力用,能与余法为缘也。
⑤此段之理深极,包罗亦极广博,非尝研究诸宗之理者,不能尽明。然诸宗之理,乃佛教之精微,出生死之大道,有志者宜细心研求!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