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经幢的形制、性质和来源──经幢研究之二(1)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刘淑芬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
  第六十八本·第三分 ( 1997.09)
  页643-786
  --------------------------------------------------------------------------------
  页643
  本文是笔者第二篇有关经幢的论文,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详细而精确地描述经幢这种石刻,二是探讨经幢的性质。首先,分别从经幢的外形、上面所镌刻的佛经与文字、树立的地点以及它的变体等方面,逐一详述,以建构经幢具体而完整的图像。次则,先前有学者以为经幢是刻经的一种,本文则辨明经幢不是刻经,而另外采取多方面的证据,证明经幢的性质是塔── 一种法身塔。 更确实地说,经幢是揉合了刻经和塔所衍生出来一种特殊的塔。
  关键词:唐代佛教、经幢、塔
  页644
  一、前言
  关于经幢──一种从唐代才开始发展出来一种新的佛教石刻,笔者已经发表〈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与唐代尊胜经幢的建立──经幢研究之一〉一文,[1]探讨它产生的背景和其流行的原因。然而,由于迄今还没有人对经幢做过全面性的研究,因此仍然有很多人不清楚经幢到底是何物事。本文主要的目的是要厘清“经幢”是什么?首先就它的外形、结构、上面镌刻的文字、树立的地点、和经幢的变体等方面,描绘出经幢具体清晰的图像;并且,更进一步探讨它的性质和来源。
  本文据以研究的资料,主要是收集自金石著录、考古报告,总计约有二百余种。有关经幢研究,经幢的实物本身自然是最直接、最好的资料;不过,由于岁月湮远,有雨侵风蚀自然因素的磨损,更有唐武宗灭佛、后周世宗灭佛政治力量的破坏,以及后代民间的摧残等人为的因素,至今尚存的经幢已经很有限了,其数量和原先的数目差距甚为悬殊。因此,现存于各大图书馆的经幢拓本,以及金石著录中经幢上镌刻的文字,就成为重要的资料。关于金石著录上的经幢文字,因为著录者命名的标准不同,有的以建幢者做为标题,有的以书幢人为题,有的则是以经幢所在地为名;因此,同一所经幢在不同的金石书籍中,可能有相异的名称。这一点是不可不辨明的。
  二、经幢的形制
  本节意图描绘出经幢这种石刻的具体轮廓,先从经幢的定义、它各种不同的名称来谈,再从它的高度、结构与外观三方面,建构一个清晰的图像。
  (一)、什么是经幢
  经幢是唐代才出现的一种多面体的佛教石刻,其上大都刻《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后来道教也模仿此一形式,所以也有刻道教经典者。这种石刻以棱形
  页645
  石柱居绝大多数;就中又以八角形棱柱为最多,也有少数是六面或四面体。另外,极少数则作十六面体,如在今河北邢台开元寺有唐代所建的十六面残幢;[2]也有少数作圆形石柱体,今所知仅有陕西醴泉县赵村唐代的鼓形经幢,以及今洛阳龙门文物保管所的唐宣宗大中四年(850)东都圣善寺志行僧怀则尊胜幢。[3]
  唐代人心目中的经幢,是指刻有“陀罗尼”的石刻,称为“石幢”。唐宣宗大中十三年(859),蒋复等人在今江苏省松江县所建立的经幢中,就开宗明义地说:“夫石幢者,镌写陀罗尼真言,即西国惠人心传秘密也。”[4]唐代经幢上的造幢记中,称“石幢”的例子很多,此处仅举数例说明,如唐玄宗开元十二年(724),今河北元氏县安众寺僧智空所造的经幢上即称“敬造石幢一所”。[5]开元十六年(728),陇州汧源县(今陕西陇县)丞杨淡所造的经幢上称“敬造佛顶尊胜陀罗尼石幢”,代宗大历十三年,囗震所建的经幢上即刻有“佛顶尊胜陀罗尼石幢赞并序”。[6]
  石经幢是因为《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的流行而发展出来的,因此早期的经幢所刻的都是此经,称之为“佛顶尊胜陀罗尼石幢”,简称“尊胜陀罗尼经幢”,[7]或称“尊胜幢”,[8]或“陀罗尼幢”、“陀罗尼石幢”[9],或“胜
  页646
  幢”[10],也有迳称为“石幢”,或“石幢子”者。[11]后来,少数的经幢改刻其他的佛经,也称“石幢”,如在陕西西安终南山唐真空寺唐文宗大和六年(832)所建的经幢,上刻“大佛顶陀罗尼”,其上的纪文则作“大唐真空寺奉为国及法界众生敬修大佛顶陀罗尼石幢纪”。[12]唐代经幢上的铭记,多称经幢为“石幢”,这种称呼可能是有意将它和丝织幢做一区别。先前已发展出来的丝织幢,作平面的长条形,可书写的面积很小,上面书写的是佛名和咒语。经幢则是多面体,可书写的面积颇大,上面可刻二千六百五十五言《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大.967)的全文;很多经幢还另外附刻僧人志静所撰的〈经序〉。无论从质地、形体或所书写的文字来说,石经幢和丝织幢都有相当大的差异,唐人或许因此直称“石幢”,以有别于丝织幢。近代陕西人以经幢的的质材和形状,叫它“石柱”;又因它多是八面体,所以俗称“八楞碑”。[13]这两个称呼其实和唐代时人对经幢的体认十分相近。
  关于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另有好几种不同的称呼,分述如下:
  由于唐人认为尊胜幢的威力神效至不可思议的地步,故称之为“宝幢”,如开元二十三年,今山东巨野县有东万、西万、北万三村父老十二人“敬造宝幢一所”。[14]也有称为“佛顶尊胜宝幢”者,如唐咸通十年(866),张珂所
  页647
  建的经幢上即称“今创造佛顶尊胜宝幢一所,经教具明,存殁获益。”[15]而佛教徒为建造经幢而组织的信仰团体“邑会”,就叫做“尊胜宝幢囗会”。[16]
  又,因为真言、咒和陀罗尼原来是指不同的东西,后来则渐混而为一;[17]所以,也有称“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为“尊胜真言石幢”、“尊胜真言幢”,[18]或作“佛顶尊胜陀罗尼真言幢”。[19]
  由于《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上说:“尊胜陀罗尼”有“尘沾影覆”的功效,所以尊胜幢又称为“影幢”。所谓的“尘沾影覆”,即经上所说:如果有人能书写此陀罗尼,将它安在高幢上,或高山、或楼上,或塔中,人若于上述处所见到此陀罗尼,或者与之相近,甚至只要其影映身,或者风吹陀罗尼幢上的灰尘落在身上,则此人所有的罪业皆可消除,而为诸佛所授记,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20]如上元二年(760)僧志远为亡父母所造的墓幢,称“措葬于影幢之侧”。[21]
  此外,因有很多的尊胜幢是树立在坟墓之侧,为追荐亡者而建的,故有“尊胜陀罗尼功德幢”之称,如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张昭范为其父在洛阳县金谷乡所树立的墓幢。[22]
  (二)高度、结构与外观
  关于经幢的高度、结构与外观,是了解经幢很重要的一部分,不过,由于
  页648
  经幢的性质其实是塔(见下文的讨论),因此经幢高度的实测、经幢的结构与作法,乃至于经幢细部的装饰,都是属于建筑专业的范围。早先,建筑学者刘敦桢、梁思成等人曾留意过经幢,也对少数几个做过简短的描述,可惜未能做进一步的研究。今笔者特别将近年来搜罗到经幢的图片(有些经幢今或已不存在了),作成本文的附录,(见附录)提供日后建筑学者作经幢形制研究之用。
  1、高度
  关于经幢确实高度,本文仅能根据近代少数的调查和考古发掘报告来谈。虽然笔者收集的经幢有二百余种,但多系见于金石著录者,而金石著录虽或有经幢高度的记载,但其中多指拓本的长度,究竟不是实测的结果,故难以作为依据。今将有经过实测的经幢,列为一表,以供参考。(见:表一〈实测经幢高度表〉)
  序号
  幢名
  造幢年代
  幢高
  备注
  出处
  1
  永昌元年八月幢
  唐武则天永昌元年(689)
  1.36米
  下半截残缺
  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陕西所见的唐代经幢〉,《文物》8(1959)
  2
  开元十三年幢
  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
  1.85米
  幢下半截残缺
  〈陕西所见的唐代经幢〉
  3
  河北石家庄天护陀罗尼经幢
  开元十五年(727)
  4.7米
  幢顶已残
  〈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窟及石刻综述〉,《文物》5(1997)
  4
  杨淡及夫人杨氏造幢
  开元十六年(728)
  2.1米
  〈陕西所见的唐代经幢〉
  5
  开元十七年幢
  开元十七年(729)
  0.95米
  缺幢座
  〈陕西所见的唐代经幢〉
  页649
  6
  河南沁阳王范村兴隆寺经幢
  开元十八年(730)
  4.1米
  缺幢顶宝珠
  〈佛顶尊胜陀罗尼造像经幢〉《中原文物》1(1993)
  7
  开元二十八年二月十五日幢
  开元二十八年(740)
  1.76米
  缺幢顶和座
  〈陕西所见的唐代经幢〉;〈临潼县博物馆藏北周造像座、唐代造像与经幢〉,《文博》2(1992)
  8
  天宝十四年二月幢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
  1.4米
  幢下半截残缺
  唐德宗兴元元年(784)的唐代经幢〉
  9
  宝应二年十二月幢
  唐代宗宝应二年(762)
  1.5米
  下半残截
  〈陕西所见的唐代经幢〉
  10
  龙门东都弘圣寺故临坛大德真坚幢
  唐德宗兴元元年(784)
  1.48米
  缺幢盖、基座
  张乃翥,〈龙门藏传读跋两题〉,《敦煌研究》2(1993)
  11
  僧贞行、尼了性等造幢
  唐德宗兴元五年(789)
  4米
  〈陕西所见的唐代经幢〉
  12
  普贤寺幢
  贞元五年
  2.657米
  〈陕西所见的唐代经幢〉
  13
  贞元二十一年幢
  贞元二十一年
  (805)
  1.78米
  〈陕西所见的唐代经幢〉
  14
  铜川长庆元年幢
  唐穆宗长庆元年(821)
  3.64米
  〈陕西所见的唐代经幢〉
  15
  比丘秀通及合村老长幼邑人影幢
  唐文宗大和二年(828)
  1.73米
  缺幢顶
  〈临潼县博物馆藏北周造像座、唐代造像与经幢〉
  16
  河北邢台天宁寺唐陀罗尼幢
  太和六年至九年间(821-835)
  约4.5米
  刘慧达,〈河北邢台地上文物调查记〉,《文物》5(1963)
  17
  高克从墓经幢
  唐宣宗大中二年(848)
  1.61米
  〈陕西所见的唐代经幢〉
  18
  富平县宣宗大中四年幢
  大中四年(850)
  1.7米
  〈陕西所见的唐代经幢〉
  页650
  19
  大中五年幢
  大中五年(851)
  1.51米
  缺幢顶和座
  〈陕西所见的唐代经幢〉
  20
  大中六年幢
  大中六年(852)
  1.6米
  缺幢顶
  〈陕西所见的唐代经幢〉
  21
  元陵寺幢
  大中九年(855)
  1.5米
  〈陕西所见的唐代经幢〉
  22
  五台山大中十一年幢
  大中十一年(859)
  3.24米
  梁思成,〈记五台山佛光寺的建筑〉,《文物参考资料》5、6(1953)
  23
  上海松江唐陀罗尼经幢
  大中十三年(859)
  9.3米
  缺幢顶上的宝盖和宝顶
  安奇,〈上海松江唐陀罗尼经幢〉,《文物》1(1987)
  24
  道增等建幢
  唐懿宗咸通九年(868)
  2.4米
  〈陕西所见的唐代经幢〉
  25
  浙江石硖惠力寺经幢
  咸通十五年(874)
  4.98米
  幢顶缺宝珠
  陈从周,〈硖石惠力寺唐咸通经幢〉,《文物参考资料》5、6(1953)
  26
  五台山佛光寺乾符四年幢
  唐僖宗乾符四年(877)
  4.90米
  〈记五台山佛光寺的建筑〉
  27
  郑州开元寺经幢
  唐僖宗中和五年(885)
  5米余
  郑州市博物馆,〈郑州开元寺宋代塔基清理简报〉,《中原文物》1(1983)
  28
  善宁寺幢
  唐代
  约3.5米
  〈陕西所见的唐代经幢〉
  29
  卧牛寺幢
  唐代
  约3.5米
  〈陕西所见的唐代经幢〉
  30
  河北邢台开元寺“唐十六面残幢”
  晚唐以前
  5.76米
  〈河北邢台地上文物调查记〉
  31
  唐济寺石鼓形经幢
  唐代
  2.14米
  张崇德,〈礼泉赵村镇唐代鼓形经幢〉,《考古与文物》2(1984)
  页651
  32
  山西广济寺经幢
  唐代
  约4米
  祁英涛等,〈两年来山西新发现的古建筑〉,《文物参考资料》11(1954)
  33
  山西晋城寿寺经幢
  唐代
  4米余
  古代建筑整修所,〈晋东南潞安、平顺、高平和晋城四县的古建筑(续)〉,《文物参考资料》4(1958)
  34
  邢州开元寺陀罗尼幢
  后梁
  7米余
  幢顶残缺
  〈河北邢台地上文物调查记〉
  35
  临安海会寺经幢
  吴越钱镠宝大元年(924)
  12.10米
  幢顶残缺
  陈从周,〈浙江古建筑调查记略〉,《文物》7(1963)
  36
  北京房山北郑村海会寺经幢
  辽穆宗应历五年(955)
  3.125米
  幢顶残缺
  齐心、刘精义,〈北京房山县北郑村辽塔清理记〉,《考古》2(1980)
  37
  四川大足石窟北山第260窟经幢
  后蜀孟昶广政十八年(955)
  1.05米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大足石刻研究》(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
  38
  四川安岳卧佛院51号龛经幢
  后蜀广政二十四年(961
  1.5米
  彭家胜,〈四川安岳卧佛院调查〉,《文物》2(1988)
  39
  广东东莞南汉大宝五年经幢
  南汉大宝五年
  (962)
  3.97米
  缺塔刹
  杨豪,〈东莞北宋“象塔”发掘记〉,《文物》6(1982)
  40
  河北鼓山常乐寺西幢
  宋太祖建隆三年(962)
  4.9米
  似缺幢顶宝珠
  邯郸市文物保管所、〈河北邯郸鼓山常乐寺遗址清理简报〉,《文物》10(1982)
  41
  河北梵天寺经幢
  宋太祖乾德三年(965)
  15.67米
  〈浙江古建筑调查记略〉
  页652
  42
  河北鼓山常乐寺东幢
  乾德三年
  4.7米
  似缺幢顶宝珠
  〈河北邯郸鼓山常乐寺遗址清理简报〉
  43
  河南偃城彼岸寺石幢
  宋真宗景德年间(1004-1007)
  12.18米
  曹桂岑,〈偃城彼岸寺石幢〉,《中原文物》4(1983)
  44
  顺义县辽净光舍利塔基经幢
  辽圣宗开泰二年(1013)
  1.09米
  北京市文物工作队,〈顺义县辽净光舍利塔基清理报〉,《文物》8(1964)
  45
  河北丰润车轴山辽代经幢
  辽兴宗重熙元年至十一年间建(1032-1042)
  4.40米
  宋焕居,〈丰润车轴山的文物〉,《文物》1(1965)
  46
  河北赵县陀罗尼幢
  宋仁宗景祐五年(1038)
  约18米
  高英民,〈赵县陀罗经幢〉,《文物天地》6(1982)
  47
  辽宁朝阳北塔地宫经幢
  辽兴宗重熙十三年(1044)
  5.27米
  朝阳北塔考古勘察队,〈辽宁朝阳北塔天宫地宫清理简报〉,《文物》7(1992)
  48
  河南迎福寺双石幢
  宋仁宗皇祐三年(1051)
  近5米
  杨焕成,〈豫北石塔记略〉,《文物》5(1983
  49
  金华市万佛塔基经幢
  宋仁宗景祐七年(1062)
  1.47米
  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金华万佛塔塔基简报〉,《文物参考资料》5(1983)
  50
  雪山寺残幢
  宋神宗景祐七年(1062)
  68厘米
  李银德,〈徐州雪山寺北宋窟藏纪年文物〉,《文物》3(1990
  51
  内蒙古后昭庙佛殿后侧经幢
  辽天祚帝乾统九年(1109)
  1.8米
  李逸友,〈内蒙古巴林左旗前后昭庙的辽代石窟〉,《文物》12(1961)
  52
  内蒙古后昭庙佛殿前经幢
  辽代
  1.52米
  同上
  页653
  53
  林县金代石幢
  金世宗大定十八年(1178)
  4.10米
  杨天吉、张增午,〈林县新发现一座金代石塔〉,《中原文物》1(1989)
  54
  喀左 杖子村金大定二十五年墓幢
  大定二十五年(1185)
  70厘米
  傅宗德,〈喀左 杖子村金大定二十五年墓幢〉,《辽海文物学刊》1(1992)
  55
  大理国彦贲、赵兴明为亡母造尊胜幢
  大理段国智元亨十一年(1195)
  1.01米
  孙太初,〈大理国彦贲赵兴明为亡母造尊胜幢跋〉,《考古》6(1963)
  56
  西昌近郊元代经幢
  1.33米
  唐亮,〈西昌新发现元代经幢〉,《四川文物》4(1992)
  57
  四川西昌元代梵文经幢
  0.52米
  黄承宗,〈西昌发现元代梵文石碑〉,《文物》2(1987)
  58
  河北保定韩庄大寺西夏文经幢,1号幢
  明孝宗弘始十五年(1502)
  2.63米
  郑绍宗、王静如,〈保定出土明代西夏文石幢〉,《考古学报》1(1977)
  59
  河北保定韩庄大寺西夏文经幢,2号幢
  弘始十五年
  2.28米
  同上
  经幢的高度和它的结构和形制有密切的关系,据建筑学者初步的观察,唐代经幢刚出现时,结构简单,一般均为单层,装饰亦少,高度大都在2、3米以下;中唐以后,特别是大中以后,经幢逐渐采取多层的结构,装饰也益趋复杂;下施须弥座,上加华盖,装饰日趋华丽,高度多达4、5米。五代以后,华盖增至数层,高度亦相对地增大。至北宋时,经幢规模愈趋高大。[23]以上是就一般的情况而论,但也有少数例外者,如表一所示,唐代也有少数经幢
  页654
  的高度在10米以上,如上海松江陀罗尼经幢残高9.3米,若连同残缺部分计算,估计应当在10米以上。一般来说,五代以后经幢的形体愈显高大,如五代临安海会寺经幢高达12.1米,宋乾德三年(965)建的梵天寺经幢通高15.67米,景德年间(1004--1007)建的彼岸寺石幢高12.18米,景祐五年(1038)建的河北赵县陀罗尼幢更高达18米。不过,时代愈晚,墓幢相对地增加,而墓幢的高度一般都在2米以下。
  2、经幢的结构:
  由下至上,经幢一般可分为幢座、幢顶和幢身三部分。(附图一、二)经幢通常是由数个石块组成的,这几块石块如何连结在一起?又如何使这些一公尺以上至数公尺高的石块,可以稳固的立于地面上?
  关于经幢的结构与做法,可能有好几种方式,迄今所知者仅有以下两种:
  一是榫接法,根据对广东东莞南汉大宝五年(960)经幢的发掘报告,此一经幢现高3.75米,从幢座(包括底座、二层须弥座、座盖)、幢身、幢顶(包括幢身上盖、石鼓垫、四角形佛塔等),一共由十段石块组成,石块之间都敷有石灰粘料,只有幢身的上、下端各凿有阳榫,套接上、下盖所凿的阴榫;又,为了保持建筑的垂直平横,部分层次间尚加垫了铜钱。至于如何将经幢固定竖立在某一个定点,则是先用匾长形的石板做一八角形的石廓,(附图三)然后在此石廓的外缘,以扁长形石板砌结台阶四级。在石廓的内部中央,平填五块石条板,板的周围夯填泥土,而在其上砌结经幢(幢座、幢身和幢顶)。[24]
  另外一种则非采榫接法者,如原在江苏无锡惠山寺两所经幢,今置于锡惠公园之内,无锡市文管会于1989年和1990年两度委托南京博物院,予以全面的修复和加固。此二幢一是建于唐乾符二年(876)的陀罗尼经幢,一是建于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普利院大白伞盖神咒幢,二幢都是由青石构件相叠而成的。在修复以前,两幢各有三级埋在土中,存于地面上的有十六级,以露出地表的高度计,唐幢高5、16米,宋幢高5、20米。在修复的过程,发现此二幢每级都是以整块石刻雕琢而成,叠合之处未见有榫铆结构,[25]这点和南汉大宝五年经幢的做法,有很大的不同。
  页655
  有些经幢形体高大,其实等于是塔,也有可能以塔的建筑结构来处理了。陈从周在《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一书说:
  在构造上,经幢和唐末五代出现的叠石建造的石塔,是同一做法的,在施工中已经应用了绞车之类的起重工具,胶结方法则开始在石缝间灌铁水。[26]
  关于经幢的结构和作法,还有待建筑学者进一步的研究。从现存造幢记看来,可知有些经幢固定工作并不是做得很好,所以过了一段时间便倾倒了,而须重新竖立。如建于天宝七载(748)的开元寺经幢,四年之后便倾倒了:“天宝七载二月建造此幢,囗十一载十二月,其幢遂向囗南倾倒,众共修复,并囗囗列名如左,骆齐休题。”[27]经幢因此而重修或移建的例子,也不在少数。
  从经幢的题记和实物,可知有些石经幢原是施有彩绘,并有部分帖金;完工时还悬挂著五颜六色的丝幡,因此在外观上没有石材的厚重冰泠的感觉,而是彩绘缤纷,相当亮丽庄严。如唐安隐寺(在今浙江杭县)经幢,建于唐宣宗大中十四年(860),后曾经数次重建,在宋真宗天禧二年(1018)重建的题记中有:“右街圆鉴大师绍因、清辩大师居亮、赐紫善庆、僧庆余、愿昭,各施伍佰文,入缘买彩色,严饰宝幢。”[28]金华市万佛塔塔基的地宫内出土的一座经幢,是宋仁宗嘉佑七年(1062)建立的,也是施有彩绘的,考古报告是这样叙述的:
  经幢是用红砂石制成的,幢身表面呈黑色。须弥座上的水纹涂有石绿,云纹涂有石绿及桃红,覆莲的花瓣边缘勾有金色和桃红。下檐檐口施以金色。仰莲的花瓣边缘也勾有金色和桃红。上檐四脊,亦施金色。宝珠下是仰莲,每瓣莲花的边缘勾有金色和桃红。宝珠上涂桃红色。但大都剥落。”[29]
  页656
  由于经幢上刻有佛像,并施彩绘,因此在造幢的工匠中,就有专称为“画人”者。如浙江吴兴县唐天宁寺山门后墙东首,唐武宗会昌元年(841)姚仲文等人所建幢上,有“绘画人鱼简”的题名;在江苏吴县洞庭山包山寺会昌年间造的西幢,上面也有“画人甘贞”的题名。[30]又,咸通四年(863)王剬和其妻、母在福建龙游共建的尊胜经幢,上有“画人邵琮、陈囗、黄照、林照的”题名。[31]《江苏省通志稿》认为包山寺两幢之相轮下刻佛像,故有“画人”这种工匠的题名。[32]
  经幢上的帖金,不只为的是庄严经幢,更重要的是佛教徒藉此表达对佛菩萨,和佛经咒文的尊贵敬重。浙江金华法隆寺唐宣宗大中十一年(857)幢上,有“刘四娘舍金钏一只,重一两,帖咒及佛字。”[33]又,上海松江经幢题名中有“沈璠舍金帖幢上世尊佛菩萨字取足”。[34]经幢上帖金可能仅限于佛像、经咒以及佛、菩萨等名号的字句。因为帖金的缘故,在造幢的工匠中有一种工匠叫做“帖金字人”;浙江吴兴唐东林山祇园寺经幢上有“帖金字人囗爱舍手囗囗”的题名。[35]
  以时代风尚而言,经幢上的帖金彩绘并不是独特的。北朝和唐代的石刻造像就有这样的例子,如现藏甘肃省博物馆隋代李阿昌造像碑,其上就遗留明显的施彩绘的痕迹。又,一九五九年在西安市郊唐长乐坊大安国寺故址出土了十尊贴金画彩的石刻佛像陕西西安郊外出土十尊“贴金画彩石刻”造像。 [36]既然经幢上饰有佛像,自然会采用同一时代石刻佛像贴金彩绘的装饰。
  页657
  有些经幢在完工之时,还系有信徒所捐献长条彩色丝绢所制的“幡”。唐玄宗开元年间(713--741)陈留生所建的尊胜幢,后于后梁末帝乾化五年(915)重立时,题名中就有:“弟子王囗囗﹍﹍亡过父母,遂施幡两道,每道囗九”人(文),今得圆就﹍﹍”。[37]至于装饰在经幢上的幡是什么样子呢?由于经幢的性质是塔(详下文),因此它和挂在塔上的幡应当是相同的,在敦煌发现数量颇多第八至第十世纪的丝幡,极可能就是用来装饰佛塔之用的。[38]1988至1992年间,在内蒙古巴林右旗辽代庆州白塔的塔刹出土的109座法舍利塔,则都还悬有塔幡。[39](附图四)由此多少也可以推想经幢悬挂丝幡作为装饰的样子。另外,有的经幢的幢顶上并且有相轮和宝珠作为装饰,也有些幢身上饰有铜铎。
  三、经幢上镌刻的文字
  经幢上镌刻的文字主要是佛经,另外还有造幢记、造幢者的题名,少数的经幢也有额题。造幢记──包括序、铭和赞,主要是叙述造幢缘起,其中多是赞叹《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的威力神效,有的也兼述此经东来的传奇。造幢者题名通常刻于幢座。兹分述如下:
  (一)佛经
  经幢刚开始出现时,所刻的是《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称为“尊胜经幢”。随著时间的流转,尊胜经幢后来出现了一些变化:有的尊经幢上也兼刻其他陀罗尼,少数的经幢则改刻其他的佛经,分叙如下。
  页658
  1、《佛顶尊胜陀罗尼经》
  (1)仅刻《尊胜经》
  经幢是因《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传来和流行,才发展出来的一种石刻的新形式,因此,绝大多数的经幢所刻的便是此经。唐代,此经有很多的译本,其中以携带此经梵本来华的罽宾僧人佛陀波利之译本(大.967)最为流行,[40]经幢上也多采取这个版本。刻波利本的尊胜经幢上,也常附刻了此译本的〈经序〉。从宋代开始,有的尊胜经幢上并且刻有“尊胜陀罗尼”的“启请”和“跋尾”。
  唐代此经有八个译本,而佛陀波利的译本并不是此经最早的译本,但却是最为流行的本子。这是由于佛陀波利在将此经梵本携来的前后,涉及五台山和文殊菩萨的灵异事迹,因此佛陀波利和其译本也被神圣化了的缘故。[41]唐代僧人志静为此译本所撰写的〈经序〉,叙述了此经东来的经过和佛陀波利的传奇。佛陀波利的传奇促进了此译本的流传,唐文宗开成四年(839),王刘赵珍等于今日山西晋城县所建立的陀罗尼石幢赞文中,就把这一点说得很清楚:
  是佛陀波利问大圣于五台,远陟流沙,赉神咒于七载。佛顶尊经者,金果宣囗,以重译为五部之真宗,千佛之上道。﹍﹍[42]
  唐代的经幢上所刻的几乎全是波利本,只有少数是刻其他的译本。一是不空的译本,那罗延于唐宪宗元和八年(813)所建的经幢,所刻的即是不空的译本。入宋以后,刻不空本的经幢略有增加,如在今福建泉州市的承天寺陀罗尼经幢(991)和水陆寺陀罗尼经幢(1008)、承天寺陀罗尼经幢(1025)和南安县的桃源宫尊胜陀罗尼经幢(1025)。今北京市辽代行满寺尼惠照建的陀罗尼经幢(1075)、戒坛寺陀罗尼经幢(1077)、大悯忠寺慈智大德经幢(1099)。[43]
  页659
  另外,有极少数的经幢所刻的是其他的译本,如“加句灵验佛顶尊胜陀罗尼”(大.974C),如唐咸通十一年(870),在今山东寿光县宁国寺山门内所建的经幢、后唐闵帝应顺元年(934)枢密使朱宏昭为清河郡夫人张氏所造的尊胜幢。[44]另外,少数的经幢上刻的是义净的译本(大.971),如河北正定县舍利寺内唐中宗景龙四年(710)所建、宋仁宗熙宁五年(1072)重修的经幢。[45]
  从第十世纪后半叶开始,有的经幢上开始出现“陀罗尼启请”。“启请”是密宗在经典或陀罗尼读诵之前奉请的启白,如不空所译的《佛母大金曜孔雀明王经》(大.982),在经文之前有“读诵佛母大孔雀明王经前启请法”。善无畏译的《尊胜佛顶修瑜珈法轨仪》(大.973)的序品中,有七言的偈语,和经幢上“陀罗尼启请”很相似。[46]今见于经幢上的“佛顶尊胜陀罗尼启请”,都是作七言的长偈,并不见于诸译本中;它并且有不同的版本,可能是后来陆续发展出来的仪轨。
  经幢上所见的“陀罗尼启请”,具有相当高的价值。今《大正新修大藏经》中,并没有任何启请文;《敦煌遗书总目索引》中,《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有118种,其中经有98本,启请文仅2本。[47]今笔者所见的“尊胜陀罗尼启请”,就有7种版本,可以补充这方面的资料。另外,在经幢上也有“大悲陀罗尼启请”和“大佛顶陀罗尼启请”,这些启请文均不见于他处,故弥足珍贵;因此,在此逐一介绍这几种启请文:
  页660
  宋太祖开宝四年(971),宏正大师遗界记石幢上的“佛顶尊胜真言启请”作:
  稽首皈命十方佛,真如藏海甘露门。
  三宝十圣应真僧,愿赐威神加念力。
  希有总持秘密教,能发圆明广大心。
  我今随分略称扬,回施法界诸含识。
  佛说是陀罗尼法,即说咒曰:[48]
  宋太宗雍熙四年(987),李恕为自己预建的墓幢,上面亦刻有“尊胜陀罗尼启请”,但其文则和前文不同:
  奉请尊胜三千主,慈悲广大金色身。
  润泽众生法雨沾,大布慈云多覆护。
  拔断迷津三业障,垂形六道除诸苦。
  非论七返及阿鼻,五逆罪报消无数。
  诸天华雨遍空虚,顶上毫舒千佛生。
  光明宛转透三千,阎魔王界停酸楚。
  若能一念至皈心,八方圣众皆来助。
  日持二十一遍终,福流沙界超凡路。
  囗囗囗囗七返罪,能为天宫救善住。
  我今讽念佛真言,一心皈依尊胜主。[49]
  另外一种“尊胜陀罗尼启请”,作:
  囗囗殿上尊胜王,为灭七返傍生难。
  故出宝手摩我顶,囗囗囗持妙章句。
  页661
  九十九亿如来传,佛劫帝释憍尸囗。
  囗囗天子常持诵,得免猪狗蟒囗身。
  当来成佛证无囗,同登莲花清净海。[50]
  另外,由于“尊胜陀罗尼”有不同的译本,不空译的“加句灵验佛顶尊胜陀罗尼”的启请文,和上述三种又不同。宋真宗天禧三年(1021),今张供辰为其亡父母在今山东昌乐县所建之墓幢上的启请:
  稽首宝身金色主,白毫光相总持主,
  恒沙诸佛共宣扬,无量如来同赞说。﹍﹍[51]
  因其文颇长,此处就不录其全文。“加句本”的启请文,又有另外三种版本,一作:
  稽首千叶莲华座,摩尼殿上尊胜王,
  广长舌相遍三千,囗囗囗德皆圆满,
  灌顶闻持妙章句,九千九亿世尊宣。﹍﹍[52]
  大英博物馆所藏斯坦因所获敦煌文书编号S. 4378 V/2,有“佛顶尊胜加句灵验陀罗尼启请”文,和此本相同。[53]
  另一“加句本启请”作:
  稽首千叶莲华藏,金刚座上尊胜王。
  囗灭七返囗生难,灌顶总持妙章句。
  八十万亿如来传,愿舒金手摩我顶。
  流通变化济生灵,故我一心常赞诵。[54]
  页662
  此外,如建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的青州报恩寺尼智清灵骨记石幢,上面所刻的是加句灵验佛顶尊胜陀罗尼,其启请作:
  稽首三身调御主,归依四果大声闻,他方此界众如来,三贤十圣诸菩萨,瑜珈五部加持主,九十九亿世尊宣。﹍﹍[55]
  不仅“尊胜陀罗尼”有启请,刻有其他的陀罗尼的经幢也有附刻启请者,如“大悲陀罗尼启请”、“大佛顶陀罗尼启请”。[56]可惜金石著录中,并未录其文,大英博物馆所藏敦煌文书编号S. 4378 V/1,上面书有“大悲启请”文,作:
  仰启月轮观自在,广大圆满紫金身,千臂恒伸现世间,千眼光明常遍照。一千二百真言契,能满众生所愿心,﹍﹍[57]
  宋代以后,有的尊胜经幢在尊胜咒之后,还刻有“跋尾”,如前述“加句本”的跋尾作:
  佛顶尊胜陀罗尼,八十八殑迦沙俱□,百千如来同宣说,若有善男子善女□□□□□□□□受胞胎之身莲花化生,若有鬼神闻此陀罗尼,悉发菩提,离解脱□□□□□□□,加句灵验佛顶尊胜陀罗尼。[58]
  (2)附刻他经的尊胜经幢:
  后来在《尊胜经》之外,并刻他经者,这些佛经计有:
  [1]《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大.251):如吴兴天宁寺山门外东首唐武宗会昌三年(843)陈荣所建的经幢,上为《尊胜经》并序,下截刻《心经》。[59]
  页663
  又如僧人惟新等人于元和四年(809)所建的经幢、金完颜亮天德二年(1150)、在今益都县内的长秋铁佛院为僧人慧兴所建的塔幢皆然。[60]
  又,经幢在“尊胜咒”之外,并刻“般若波罗蜜多”──即《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中的咒:“揭帝揭帝,波罗揭帝,波罗僧揭帝,菩提萨婆诃。”如宋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平江府昆山县崇显教院的僧人所建的经幢即是一例,其造幢记中甚至称此幢为“摩诃揭帝宝幢”。[61]
  [2]《佛说阿弥陀经》(大.336):这和《尊胜经》特别强调拯济幽冥有关,亡者多希望能往生阿弥陀佛的净土,故附刻此经。如比邱宗肇于唐昭宗大顺囗年(890--891),为当院亡过先师和尚所建的经幢,经幢的八面中,第一至第六面刻《尊胜经》并序,第七、八面则刻《阿弥陀经》。[62]
  [3]《六门陀罗尼经》(大.1360):玄宗开元十六年(728),陇州汧源县丞杨淡造的经幢,除《尊胜经》之外,又刻《佛说六门陀罗尼经》。[63]
  [4]《妙法莲华经》(大.262):宣宗大中八年(854),侯刺史等人在今浙江鄞县所树立的幢上,除刻《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并序之外,又0有《妙法莲华经》的一部分。[64]
  (3)在尊胜经咒之外,并刻他咒者:
  最普遍的是刻《大悲咒》,也有刻他咒者;也有在《尊胜经》、咒之外,兼刻好几种咒,甚至有多达十几种者。分述如下:
  [1]大悲咒:
  尊胜经幢兼刻他咒者,以刻《大悲咒》──即《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大.1064)为最多,《千手千眼观世
  页664
  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大.1060)中称:“若闻此陀罗尼名字者,尚灭无量劫生死重罪。”又说此陀罗尼又名“灭恶趣陀罗尼”、“破恶业障陀罗尼”。[65]宋代李恕所建经幢上,便说明了何以将“尊胜咒”、“大悲咒”并刻的原因:盖闻怀罪集福,莫急于尊胜陀罗尼、大悲心真言。[66]
  有的是刻尊胜经并序之外,兼刻“大悲咒”者。如咸通十年(869),沈仕达等人在吴兴天宁寺所建的经幢。[67]也有的经幢仅刻〈尊胜咒〉,并刻〈大悲咒〉;时代愈晚,这种情形就更普遍。如唐大和三年(829)有“徐智端刻字”的题记的经幢,曹胜彦于咸通六年(865)在今河南许昌囗兴寺所建的经幢,建于唐咸通十三年(872)唐本觉寺经幢,后梁末帝贞明三年(917)郑义在龙兴寺(位于今河南许昌)新罗汉堂所建的经幢,后晋高祖天福三年(938)花敬迁所建的经幢,宋仁宗嘉祐七年(1062)张师皋建的墓幢。[68]
  有些经幢在〈尊胜咒〉、〈大悲咒〉之外,还刻有《心经》。如:宋太祖开宝七年(974),华州别驾杜承训为其父母所造的墓幢;宋雍熙四年(987)李恕所建的经幢。[69]
  由于尊胜经幢上以并刻“大悲咒”者为多,因此出现“尊胜大悲陀罗尼幢”这样的名称。咸通九年(868),薛筹为其母追福所造的经幢,其上除了“尊胜陀罗尼”之外,又刻“破地狱真言”、“解喉真言”、“解怨结真言”、“大悲心陀罗尼”,而题云:“大唐咸通九年岁次戊子,孤子薛筹奉为先妣清河
  页665
  县君崔氏小祥追福,敬造佛顶尊胜大悲幢子。”[70]又如后唐明宗天成三年(928),常庭训为其亡妻所造的经幢,并刻“尊胜陀罗尼”和“大悲心陀罗尼”,其记云“夫常庭训伏为先亡妻孙氏发愿造尊胜大悲幢子壹所。”[71]又,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刘氏为亡夫造的经幢记,即称其所造的是“大悲尊胜囗(陀)罗尼幢一所”[72]。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郭重显为其母所造的墓幢,上题:“奉为考妣二灵,特就坟所东南隅,建尊胜大悲经幢一所”,赞云:“故镌尊胜,特写大悲”。[73]又例,建于辽道宗寿昌五年(1099)僧人慈智大德的墓幢,题称“故慈智大德佛顶尊胜大悲陀罗尼幢”。[74]
  [2]“佛说大佛顶陀罗尼”(大.944):五代后周显德五年(958),许氏在江苏吴县虎丘建的经幢,除了“佛顶陀罗尼经”之外,另刻“佛说大佛顶陀罗尼”。[75]
  [3]“佛说随求即得大自在陀罗尼神咒”(大.1154):如宋仁宗景祐五年(1038),王德成等人在河北赵县所立的四所经幢,上有《尊胜经》,也有“随求即得大自在陀罗尼”。[76]
  [4]也有在尊胜经咒之外,兼刻好几种咒者。
  最普遍的情形是兼刻三、四种陀罗尼,如龙门东都圣善寺僧怀则尊胜幢,上面另刻《佛顶尊胜陀罗尼》、《心中心真言》、〈广大宝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大轮金刚陀罗尼》四部密教经咒。[77]又例,宋徽宗大观二年(1110)在山东益都县为僧人奉俊所建的经幢,另刻“陀罗尼灭罪真言”、“生天真言”、“往生真言”,“宝楼阁真言”、“安土地真言”。[78]
  页666
  也有多至七、八种,甚至有多达十几种者。如建于乾符六年(879)的牛头寺经幢,除了“尊胜咒”之外,另刻有八种真言:“圣千手千眼观世音自在菩萨摩诃萨广大圆满旡障碍大悲心陀罗尼真言”、“阿闳如来根本灭恶趣陀罗尼”、“净口业真言”、“地藏菩萨破地狱真言”、“普贤菩萨灭罪真言”、“解多生冤结真言”、“文殊五髻真言”、“吉祥真言”。[79]吴兴天宁寺唐大中二年(848),在“佛顶尊胜陀罗尼”之外,另刻十种真言:“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千手千眼观世音陀罗尼根本大身咒”、“大佛顶放光悉怛多钵怛罗大心真言”、“无量寿如来十甘露真言”、“如意轮根本真言”、“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化身五部道场主大轮金刚三昧耶真言”、“宝楼阁陀罗尼”、“大悲心中心真言”、“文殊咒”、“往生咒”。[80]天宁寺唐咸通十一年(870)赵匡符所建的经幢,刻《尊胜经》之外,并刻真言十三种:“大轮金刚真言”、“千手千眼潢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神咒”、“金刚真言─一名般若无尽藏陀罗尼”、“观音文持”、“大悲心经真言”、“七佛俱囗佛母心陀罗尼”、“欢喜真言”、“龙树菩萨化身一切法施陀罗尼”、“囗王心中真言”、“天厨陀罗尼”、“净囗咒”、“净身真言”、“净房室真言”。[81]
  这些真言大都和破地狱思想有关,这从咸通九年(868)薛筹所建的经幢所显示的特为明显,其上除刻“尊胜陀罗尼”、“大悲咒”之外,又刻“破地狱真言”、“解喉真言”、“解怨结真言”等。[82]这和《尊胜经》的破地狱思想有关,将另外深入讨论。
  2、非刻《尊胜经》者
  有些经幢上所刻的并非《尊胜经》,而是其他的佛经,这类的经幢也因其所刻的经,而被定以他名,如“心经幢”等,有以下数种:
  页667
  (1)“心经幢”:如开元二十八年(740),在江苏江阴所建的的一所经幢,上面仅刻《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以及宋太祖乾德四年(966),在河北元氏县开化寺西禅堂所树立的经幢。[83]
  (2)“金刚经幢”:经幢上仅刻《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大.235),称为“金刚经幢”。如唐昭宗天复三年(907),李宗大在今山西晋城建造宝林寺(至金朝时改为今名“广福寺”),并树立一所经幢,上面所刻的就是《金刚经》,其额即题作“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幢”。[84]又,如天宝七载(748)吏曹王漳源等数十人,于长安城南所树的经幢;唐文宗开成元年(836)泽州刺史皇甫曙在今山西晋城所建的经幢;宋太祖开宝八年(957),留仙村(在今山东昌乐县)佛教信徒所建立的经幢。[85]
  (3)“大悲陀罗尼幢”:刻有《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的经幢,称“大悲陀罗尼幢”或“大悲幢子”。如宝历二年(826),同经略副使将囗郎前守辰州都督府医博士何宥则敬为亡兄所造的经幢,上即题“造此大悲陀罗尼幢”。[86]吴越宝大元年(924),国王钱镠在今浙江临安县海会寺(其时名为竹林寺)前,建立的两所经幢之一就是“大悲陀罗尼幢”。[87]金朝王囗超在今热河朝阳为其父母所建的经幢,上题“大悲心陀罗尼梵真言宝塔”。[88]
  有的“大悲幢”上,也兼刻其他的陀罗尼,如在北京一所建于辽道宗大康三年(1077)的经幢,上面除刻“大悲心密言”之外,并刻“佛说宝箧印真言”。[89]
  页668
  (4)“大佛顶陀罗尼石幢”:
  造幢记上所见,刻有以下两部佛经的经幢,都称为“大佛顶陀罗尼石幢”。一是如唐文宗大和六年(632),长安城南终南山真空寺寺主法峻所建立的一所经幢,上刻的是《一切如来白伞盖大佛顶陀罗咒》,其造幢记即作“大唐真空寺奉为国及法界众生敬修大佛顶陀罗尼石幢纪”。[90]另一是如唐宣宗大中十一年(857),王谠等为其母沈夫人在吴兴天宁寺大殿外所建的两所经幢,东幢刻的是《尊胜经》,西幢刻的是唐般刺蜜帝译的《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大.945)卷七,其上并有“大佛顶及囗囗囗囗囗囗铭并序”,当系作“大佛顶及尊胜陀罗尼幢”铭并序”。[91]因此,有些金石著录的经幢,其造幢记虽然作“大佛顶陀罗尼幢”,但著录者并未记下其所刻的是那一种佛经,我们就不知其所刻的是上述两部佛经中的那一种,抑或是他种以“大佛顶”为名的佛经。如唐末江苏信士东莞戚继之所树立的经幢,上有“造大佛顶陀罗尼幢序”;[92]以及宋太祖乾德三年(965),吴越国王钱镠在西湖梵天寺所建两所经幢之中,左幢即是“大佛顶陀罗尼经幢”;钱镠于宋太祖开宝二年(969),在西湖云林寺门外建两所经幢,其左幢也是刻“大佛顶陀罗尼”;[93]宋太宗淳化元年(990)建于泉州宋招庆禅院的经幢,也是一所“大佛顶陀罗尼幢”,[94]便不知其所刻确实为何种大佛顶经典。
  此外,如吴兴天宁寺千佛阁前,有唐代咸通四年(863)仰君儒等人所建的经幢,上刻唐不空所译的《大佛顶囗利明志怛多般怛罗颉栗陀邪陀罗尼神咒》(大.944)。[95]
  页669
  (5)“大白伞盖神咒幢”:江苏无锡市惠山寺(宋时名为普利院)山门外,有宋熙宁三年(1070)所建的一座经幢,上刻“大白伞盖神咒”。[96]
  (6)“大随求即得大自在陀罗尼神尼经幢”:前述吴越钱镠所建梵天寺和云林寺经幢,此二寺之右幢,刻的都是唐宝思惟译的《大随求即得大自在陀罗尼神咒经》(大.1154)。
  (7)“佛说上生、下生经幢”:
  今山西晋城元泉寺有后晋出帝天福十二年(947),僧人智辨等人所建立的经幢,上刻《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大.452),幢额即题作“佛说上生经幢”。[97]有的经幢也有兼刻《上生经》和《下生经》者,如后周世宗显德二年(955),今山东淄博市淄川有一龙兴寺中的信徒组织“礼佛会”,他们在此寺所建立的一所经幢,其上即刻有《弥勒上生经》和《弥勒下生经》。[98]
  (8)“大孔雀明王经幢”:在今江苏常州市有太平兴国寺(后改称太平寺),寺前有一对宋代经幢,东幢上所刻的是不空译《佛母大孔雀明王经》(大.982)。[99]
  (9)“观音经幢”:上述太平兴国寺一对宋幢中,西幢刻的是《观音经》──即《妙法莲华经》(大.262)第七〈观世音菩萨普门品〉。[100]
  (10)“施灯功德经幢”:陕西香积寺有天宝十三载(754)所建的一所经幢,上刻《佛说施灯功德经》(大.702),经幢上即书有“香积寺施灯功德经幢”。[101]
  (11)“旡垢净光大陀罗尼法舍利经幢”:辽宁朝阳东塔的塔基中,有一座辽圣宗开泰六年(1071)再建的经幢,其上所刻的是《旡垢净光大陀罗尼经》(大.1024)。[102]
  页670
  (12)“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幢”:吴越宝大元年,国王钱镠在浙江临安县海会寺前所建的一对经幢中,一为大悲陀罗尼幢,另一则刻《佛说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大.997),其造幢记云“特于殿前建立千手千眼大悲真言经及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两幢”。[103]
  3、诸陀罗尼
  “陀罗尼幢”是指刻“尊胜咒”之外各种陀罗尼、真言的石幢。迄今所知,这类的经幢全是金朝治下所刻的。如在北京慈悲庵金太宗天会九年(1131)所建的石幢,其上仅刻“观音菩萨甘露陀罗尼”、“智矩如来心破地狱陀罗尼”和“净法界陀罗尼”。[104]今河北涿县金熙宗天眷二年(1139),涿州司候司囗内囗囗人囗囗寿为其父所建的墓幢,上刻“智矩如来心地狱真言”、“文殊师利宝藏陀罗尼”、“生天真言”、“普贤菩萨灭罪真言”、“往生净土真言”。[105]又例,金章宗明昌七年(1196)有“太平院沙门”题名的经幢,上刻“佛母准提神咒”.“炽盛光佛消灾吉祥陀罗尼”、“延寿真言”、“破地狱真言”、“文殊五髻真言”、“僧伽吒密语”、“满愿真言”。[106]
  这种陀罗尼幢,其所刻的“陀罗尼”之功能都是和破地狱有关;因此,这类陀罗尼石幢大部分应都是墓幢。关于墓幢,将以专文讨论。
  (二)、道教经典
  尊胜经幢流行之后,道教徒也仿照佛教石经幢,在经幢上刻道教经典,即是“道教经幢”。迄今所知的道教经幢,刻有以下两种经典:
  页671
  1、“道德经幢”:唐玄宗时,开始在石幢上刻《道德经》,是为“道德经幢”,迄今这类经幢遗存甚少。不过,从开元二十七年(739)在河北邢台龙兴观所建的道德经幢上的铭记,可知玄宗曾下令在各州建立道德经幢:
  玄元皇帝道德经注御注右捡校道门威仪龙兴观道士司马秀奏望囗两京及天下应修官斋等,州取尊法物,各于本观,造石台刊勒,及令天下诸观并令开讲。[107]
  道德经幢的形制和佛教经幢相同,多系八角石柱,以龙兴观道德经幢而言,共分幢座、柱身和宝盖三部分,现高5米余。
  2、“太上洞玄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幢”:
  在今郑州市开元寺内有建于会昌六年(846)的道教经幢,八棱,无顶无座,高1、46米。石幢的各面刻满经文,每面顶上有两个大字,连读即为“太上洞玄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108]
  (三)、非汉字的经幢
  少数经幢上所刻的文字不是汉字,这些非汉字的文字包括梵文经幢和西夏文两种。
  1、梵字经幢:
  在经幢上刻有梵文的经幢,即梵字经幢,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经文、造幢记以汉文书写,仅有陀罗尼部分是采取一行梵文,一行汉译“梵汉对照”的形式。另一种则是仅以梵文书写陀罗尼部分。为何出现梵字经幢?这是因为经幢上所刻的绝大多数都是密教陀罗尼的经典,而在佛经的翻译中,陀罗尼是
  页672
  所谓的“五不翻”之一,不作意译,只有音译。由于以汉文难以百分之百地对应梵音,因此出现了以梵文书写陀罗尼部分的经幢。[109]
  唐代就已经出现“梵汉对照”形式的经幢,如天宝元年(742)所建的一所尊胜经幢,其上刻“佛顶尊胜陀罗尼”,就是在梵字旁译汉文的。[110]不过,唐朝的梵字经幢还是比较少见的,到了辽金时期,梵字经幢才大为流行,叶昌炽云:“余著录辽幢五十余通,皆其时拓本也,其中多唐梵两体。”至于其格式则是:
  辽金梵字幢,大都题字年月真书,而咒则梵书;亦有梵文一行,真书释文一行,书唐一人,书梵一人。[111]
  关于辽金的梵字幢很多,在此仅举四例:辽宁朝阳北塔地宫辽代经幢,幢身刻有唐、梵“佛顶尊胜陀罗尼”。[112]又如前述北京慈悲庵金天会九年陀罗尼幢,四面各镂佛像,一隅漫漶,其三隅文刻咒文“皆用西域梵书,而标以汉字。”[113]又例,喀左囗杖子村金大定二十五年(1185)墓幢,八面,第四面是题名及一真言,第五面至第八面是汉、梵真言,第五面是“破无间地狱真言”,第八面是“金刚顶三界真言”。[114]又,金朝王囗超在今热河朝阳为其父母所建的经幢,上即题“大悲心陀罗尼梵真言宝塔”,其“大悲咒”系以梵文书写的。[115]
  何以辽金时代出现大量的梵文经幢,从现存的造幢文字看来,可能和其时流行的佛教有关。如辽天祚帝乾统六年所建的一所经幢上所述:
  佛言有十三大罪,无忏悔者,有无动如来陀罗尼,一切极重大罪并能消灭。若有人发大菩提心,依梵字本书于石塔幢子上,忽有睹此陀罗尼字生敬信心,所有如上十恶等罪,悉皆消灭。何况一日诵一遍,其人增无量福德,速成无上菩提也。大辽燕京涿州城北天王台比丘尼悟理囗记。[116]
  页673
  2、西夏文经幢:
  至于西夏文经幢,未有见于著录者,惟近年在河北保定韩庄“大寺”(或称“西寺”)发现西夏文经幢二所,八面,当地又称为“八棱碑”。1号幢通高2、63米,2号幢通高2、28米;两幢幢身八面都刻楷书西夏文《尊胜陀罗尼经》,幢文首末夹以汉字年号和刻工姓名。两幢的第一面顶端横刻三个西夏文大字“相胜幢”;依西夏文文法,应译“胜相幢”。胜相是佛教用语,意译为胜相的幢。又,两幢皆有造幢文,也是以西夏文撰写的。[117]
  (四)、非佛经的文字
  经幢上非佛经文字的包括:额题、造幢记和造幢者的题名,分述如下:
  1、额题:有些经幢有额题,有以下诸种形式:
  唐开元九年(721),山东灵岩山系阳村长者等人所建的经幢,额题作“佛顶尊胜陀罗尼宝幢”。[118]又例,浙江吴兴东林山祇园寺东首的唐代经幢,额题“佛顶尊胜陀罗尼救危济难妙法宝之幢”。[119]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在今浙江杭县龙兴寺(后改称祥符寺)内树立的经幢,其额题篆书作:“佛顶尊胜陀罗尼微妙救危济难之宝幢”。[120]又,姚仲文等人于会昌元年(841)在吴兴天宁寺山门后墙东首建的经幢,其额题篆书作“佛顶尊胜陀罗尼妙法增寿益福之宝幢”。[121]宋代在今河北巩县宝安寺所树的经幢,其上额题作“佛顶尊胜经幢”。[122]
  页674
  有的经幢则沿袭著北魏以来造像的风气,在其造幢记中多有祝国之语,如“上为帝主化隆”、“上为国王帝主”、“上为皇帝陛下”等;甚至更进一步地将其作为额题的内容,如唐僖宗天启二年(886),在河北行唐县封崇寺所树陀罗尼幢,额题作“大唐行唐县奉为国太夫人相公文武官寮敬造佛顶尊胜陀罗尼幢”二十七字。[123]额题作祝国之语,可能迁涉到玄宗开元以后的佛、道教之间的竞争,将于另文中详论。
  2、造幢记、序和颂:
  很多经幢在经文之外,另有造幢记,或为“序”、或为“颂”,在此简称为“造幢记”。造幢记有的仅短地记载造幢者及造幢年月,有的则较详细,除赞扬《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的神妙威力,并述造幢缘起;这类的经幢通常有撰文者、书写者、镌刻者的署名。
  3、造幢者题名:
  经幢上大都有造幢者的姓名的记录,如系个人或少数人所建造者,多附记于造幢记之中,或铭赞之后;如系多数人(有多至数百人共同建造者)共同集资建造的,则通常镌于台座;有的题名并附记各人所舍钱物的名目和数目。然而,造幢者题名的部分却常为拓碑者所忽略,殊为可惜。叶昌炽指出这是因为造幢者题名多题于幢座,而拓工多不拓这一部分文字的缘故:“其他唐人所建,而宋元人续题于座,尚不少。无如拓工惜纸,皆以经文为限,下截有字,亦视若罔睹,其能拓幢座者,盖十不得一矣。”[124]这一部分的文字正可以提供我们研究当时社会史绝好的资料。
  页675
  四、树立经幢的地点
  由于《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的流行,持诵“尊胜咒”者很多,并且出现了像武彻著的《加句灵验佛顶尊胜陀罗尼记》(大.974C)这样的著作,为此经作宣传。[125]《尊胜经》的流行,直接促成尊胜经幢的建造。山西临邑县唐大中十四年(860)弥陀寺经幢,乡贡进士张挟所写的“尊胜陀罗宝幢记”上,就说:
  持念之士,灵验尤多,人受七宝之身,宜将百福装饰。此方信士心契佛乘,虽造有为,常修梵行,知宝幢之绝,想茫灭身心,觉金字之真言,离诸缠缚,以是不逾数月,功德爰成。[126]
  因此,唐代以后,随著《尊胜经》的流行,经幢所在皆是,广布于城市与乡村。至于树立经幢的地点,有以下几个处所:
  (一)、经幢树立的处所
  经幢树立的地点,有以下几处:寺院、交通频繁的通衢大道、墓傍或墓中、塔侧、以及爽垲之地、个人家中等,而以树立在寺院领域内和墓侧者为最多。
  1.寺院
  有很多的经幢系树立在寺院山门之前,或是在殿堂前庭院之中。(附图五)依据《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建立经幢的地点应是在高处:“佛告天帝,若人能书写此陀罗尼,安高幢上,或安高山,或安楼上,乃至安窣堵波中。”[127]然而,从开始建立石幢之始,寺院就是最主要的地点,这可能和建立经幢时需要僧人的指导──包括经咒版本的选定、建造过程中所举行的仪式、完工时的庆赞的斋会,以及有些经幢是由佛教徒组织“邑会”所建造的有关。
  页676
  唐代开始建立经幢之初,寺院就是经幢主要树立的地点之一,五代前蜀高祖武成二年(909),节度使王宗囗在慧义寺(位于今河北临漳县西南)罗汉院树立的经幢上,由大德僧傅光所撰写的造幢记即说明了这一点:
  龙庭翻译,凤诏施□,使佛刹僧□,或高楼绝顶,相看俯近,影拂尘沾,皆令树立经幢。[128]
  选择寺院作为树立经幢的地点的原因之一,是因建立经幢须僧人指点的缘故。唐代在今陕西泾阳县所建的一所经幢上,有进士张炼所撰的“尊胜陀罗尼宝幢铭”中,就提及此幢的建造是靠僧人的指导,方得以建立:
  於戏!□□者多,利□者少,曷此耆幼,殊能达之?曰有众善寺大德沙门齐秀,汉皇胄绪,当代名僧揖之,邀其集事。又高行僧元朗,以律传圣教,文接儒流,端居招提舍,虽不在位,而能一心。懿哉二公,更著能事。”[129]
  佛教邑会所建立的经幢为数不少,兹举数例:唐僖宗乾符五年(878),今河南许昌有一批佛教徒,尊礼高僧,结“尊胜会”,建造经幢:
  ﹍爰有清信士陈宗可等,惟久亲善道,早悟佛乘,﹍﹍故孜孜金地,稽首高僧,披露至诚,欲结尊胜宝幢囗会,﹍﹍遂以藏镪金地,买石他山,名募良工,精心砻砺,未逾数旬,琢磨当就,囗镌既罢,树立俄成。[130]后周太祖广顺三年(935),一个名为“罗汉邑”的邑众们在今河南修武县建立的经幢。又,前述今山东淄博市淄川龙兴寺,有后周世宗显德二年(955)所建的“上、下生经幢”,就是一个叫做“礼佛会”的邑会所建立的。[131]宋太祖建隆四年(963),今河北元氏县“十王邑”等邑众共建的一尊胜经幢,便是树立在寺院的中庭。[132]又例,今山西五寨县有辽道宗大康五年(1079)经幢,
  页677
  系由“佛顶邑”、“螺钹邑”等邑众捐建的。[133]
  树立在寺院的经幢,或建于山门前,或树立在某一殿堂前,其地点的选择或系请教寺院僧人;或系出于自身的选择,后者同时也是和寺院僧人商量的结果。唐宣宗大中十一年(857),王谠兄弟在江苏吴兴开元寺(后来移到龙兴寺)所建的经幢,就是一例:“将期经久,须择胜处,若囗种必求厚地,囗得其所为益多,乃谋于老宿,得在精舍,﹍﹍以大中十一年岁在丁丑四月二十七日立于开元尊像殿前”。[134]
  另外,浙江秀水县本觉寺(唐时名永安禅院)唐咸通十年(869)经幢,则是造幢人依其亡父遗言,选择在永安禅院前建立。[135]将经幢树立在寺院的作用是为了庄严寺院,如吴兴县天宁寺山门后墙范阳汤君等人所建立的经幢则是“镇于莲宫”。[136]
  由于在寺院树立经幢非常普遍,有的寺院内甚至有好几所经幢。如浙江吴兴县东林山祗园寺就曾经有四所经幢,到清代犹存其二。[137]吴兴天宁寺甚至有十二所经幢,分别树立在寺院山门及各殿之前后。[138]
  唐代以后,经幢也变成寺院景观的一部分;而唐五代以后,经幢似乎取代原先在佛寺正殿前所树立的一对幡竿的地位。萧默研究莫高窟壁画中的佛寺,而得到以下的结论:“晚唐至宋壁画中的大寺,多见在正殿庭院左右立二幡竿,竿首作龙头形,多衔一巨幡。”[139]唐代许多寺院殿堂前,多树有一对经幢,因此造幢者建造一对经幢,置于寺院的例子,也还不少,如西湖云林寺、
  页678
  梵天寺东西二幢。有些树立在寺院前成对经幢并不是同时建立的,而是先有人树立一所,后另外再立。如在无锡惠山寺山门外的一对经幢,一是唐乾符年间所树立的,一幢则是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建立的。[140]
  经幢在古印度幢的含义之一,是做为寺塔的目标,印度古代雕刻窣堵波上树幡,后来是在佛殿前树幢,而在其上挂幡;[141]唐以后在寺院前树立经幢的目的,也和此相近,为的是庄严寺院。唐宣宗大中十一年,王谠等为其母沈夫人在吴兴天宁寺建立了两所经幢,其造幢记中便称:“二幢既就,工囗囗功,壮我释门。”[142]到了五代,寺院建立落成了,也还要经幢来相称,前述慧义寺罗汉院经幢上,即有“念以华构虽成,高幢未立”之语,[143]
  2、立于通衢
  由于《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中提及,此“陀罗尼”有“尘沾影覆”的威力神效,可以消除人的业障,因此,造幢者也常在通衢大道上树立经幢,希望惠及众多的过往行人。大历六年(771),黎城县尉曹秀臻为其亡女修慈寺尼惠寂所建的经幢铭中,就提及此经东来之后流传天下:“标幢相于长衢,操银钩于金偈。拂尘影者灭罪恒砂,况乎受持镌题书写。”此一经幢原先是树立在黎城县西北尧山乡,后来迁移至六井古社坛之东“左临大路,敬崇毕矣。”[144]唐文宗大和六年(834),义成军节度使田伾为尚书所立的经幢就是建在通衢大道上,希望能惠及百灵,其序云:
  佛经有尊胜陀罗尼者,功德宏廓,道义幽囗,而能普济生灵,博救品物,阴影才及,莫大罪销;飞尘略沾,福履将至,欲以命工刻石,当道建幢,冀得惠风接吹,白日回照,轻飘远景,长及百灵。[145]
  页679
  唐僖宗光启二年(886),张宏建等人在今河北行唐县所建立的陀罗尼经幢,也是“立于康衢之内”。[146]又,今日在上海松江的陀罗尼经幢,根据其造幢记所云,其原先也是“立于通衢”的。[147]这和北朝时有些佛教徒所建立石碑像,系置于交通频繁之地,一则供来往信徒礼敬,二则为的是感化过路行人,[148]有异曲同工之妙。
  3、墓傍或墓中
  树立在坟墓之前的经幢,称为“墓幢”或“坟幢”。由于《尊胜陀罗尼经》特别强调是拯济幽冥,和破地狱的功能,[149]从唐代开始,就有许多经幢是建在坟墓傍的,希望藉著幢影覆被,可以解救亡者地狱之苦。另外,也有经幢是置于坟墓里的,一九五四年在西安东郊高楼村发掘唐代高克从墓,在墓道中就发现一所高1.61米的尊胜经幢。[150]在埋葬僧人遗骨之处上建幢者,称为“塔幢”。塔幢和墓幢都是始建于唐代,而大盛于辽金。在经幢的制作上,时代愈晚,墓幢的比例愈高,关于墓幢与塔幢,将以专文讨论。
  4、佛塔之内或佛塔之侧
  置于佛塔内的经幢,有放在塔的地宫中、或塔身者。如北京市房山县北郑村辽塔的塔身中,在地宫的盖板上原来矗立著一所高3.125米的尊胜经幢;辽宁朝阳北塔地宫中也有一通高5.26米的经幢。[151](附图六)经幢置于佛塔的作用,或如五代吴越国乙未岁(935)吴保容等人在天竺寺所建的经幢上的“尊胜陀罗尼石幢记”上所说:
  页680
  尊胜陀罗尼者,﹍﹍或置丽谯之内,或安窣堵之中,或勒在幢间,或表之山上,风触而轻尘及物,尚落罪花;日临而清影到身,犹淍业蔓。[152]也有在佛塔之傍树立经幢者,如建于宋太祖乾德三年(965)的杭州梵天寺经幢;又如辽圣宗统和十年(992),齐讽等在北京所建的经幢,就是“邻窣睹波之胜地,建以石幢。”[153]另外,有的香幢则是置于塔前,如辽道宗咸雍九年(1073),今河北涞水县水东村邑众傅逐秀等人,在修复古塔之后,再建造香幢一所。[154]
  在塔前所建的经幢,或有为了与佛塔相称,而影响及经幢的高度,陈从周指出:梵天寺塔的高度是宋代浙尺370尺,故其寺前的经幢必与塔层相称,因此梵天寺经幢高15.67米,是有其理由的。[155]这个看法对于我们了解有那些形体高大的经幢,有相当的帮助。
  5、石窟内
  石窟皆以造像为主,然而五代时四川的石窟中,出现了“经幢龛”,即所开凿的龛窟中仅树立一所经幢,取代了造像。如大足县北山佛湾编号250、260、262、269、271都是“经幢龛”,今惟260是完整的,其余三龛均有残损。260号龛,建于后蜀孟昶广政十八年(955),龛高1.18米,宽0.7米,深0.25米,龛中为一八面形经幢;经幢通高1.05米,幢身每面宽0.07米,刻《佛顶尊胜陀罗尼经》。250、262、269、271号均为残幢龛,但271号龛犹可辨认出其是“尊胜幢”。[156]另外,279、281号龛内也各有一经幢龛,279号龛建于后蜀广政十八年,龛内又开有两龛,中为主像龛,作“东方药师净土变相”,右为经幢龛,内为一八面柱的“尊胜幢”。281号龛建于后蜀广政十七年(954),龛内也开
  页681
  了两龛,右为主像龛,亦作“东方药师净土变相”;中为经幢龛,内有一八面柱尊胜经幢。[157]
  另外,四川安岳县卧佛院摩崖造像中,也有“经幢龛”,编号52号龛高1.5米,其内有后蜀广政二十四年(961)王彦昭所建的经幢一所。[158]四川石窟中出现了经幢龛,显示了经幢的流行及其变化;它同时也反映了五代时期此一地区密宗的流行的事实。[159]
  6、其他
  [1]立于爽垲之地,如唐大中二年(848),于惟则在今西安市所建的经幢,便是“愿存之岂爽”,而树立在“京兆府兴平县县东北隅”。[160]又如,懿宗咸通六年(865),吴郡朱氏兄弟所建的经幢,即是“安于胜地”。[161]
  [2]建于官署之内,如在今郑州开元寺塔基的唐僖宗中和五年(885)建“尊胜幢”,原先系置于市曹院内,至后唐明宗天成三年(928),才移至开元寺,幢上铭文云:伏以此尊胜幢,本在市曹院内,去年废毁之时,遂即召集众人,移于寺中建立,至天成三年岁次戊午五月乙已朔十八日重修建讫。[162]
  [3]置于家中供养。经幢也有置于家中供养者,最具体的一个例子便是九0年代在洛阳东都履道坊白居易(772─846)故居,出土了两件残经幢。这两件经幢中,其一作六面体,上刻陀罗尼经文,并且有“开国男白居易造此佛顶尊胜大悲”等字。另一经幢残片上,则有“唐大和九年﹍﹍心陀罗尼”等字。[163]由前者
  页682
  的文字可知此是白居易所建造的经幢,其上并刻《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和《大悲心陀罗尼》;而后者云大和九年(835)造,所刻者是“大悲心陀罗尼”,因此,这两件经幢残片,有可能是属于同一所经幢。又例,玄宗天宝十一载(752),曹文玉所建立的灯幢便是:“焚香设斋,庆赞围绕,安置于当家佛堂门囗建立。”[164]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和韩国也有石幢。东亚诸国中,受中国文化──中古时期尤以佛教文化影响特为显著的韩国和日本,也都有石幢的建立。九世纪以后,由于日本清和天皇仿照唐代宗大历十一年诏令,也发布一道诏令,命五几七道诸国境内僧尼每日诵“佛顶尊胜陀罗尼”廿一遍,而使得《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在日本大为流行,一直到十五世纪时,仍然不衰。[165]唐帝国内石经幢的流形,也影响及日本,日本也有石幢的建立。今日本尚遗存有十一世纪迄十五世纪时所建的石幢多件,或作八面石柱体,或作六面石柱体,如香川县长尾寺经幢有二经幢,都是镰仓时代所建造的,一幢建于弘安六年(1283),一幢建于弘安九年(1286)。冈山县脐带寺石幢,也是建于镰仓时代的嘉元四年(1306);长野县的六地藏幢,则系建于室町时代的永享十二年(1440)。[166]
  韩国也有石经幢的建立,据《朝鲜金石总览》的记载,共有六所:庆州柏粟寺经幢、龙州大佛顶陀罗尼幢、海州大佛顶陀罗尼幢、开城大佛顶陀罗尼幢、平壤大佛顶陀罗尼幢、平康潢平寺陀罗尼幢,[167]其中,庆州柏粟寺经幢并非陀罗尼经幢。目前在韩国尚存经幢四座,其中黄海道海州郡的经幢,高4.46米。[168]
  页683
  (二)、经幢的现状
  我们必须注意一个事实是,迄今我们所知道的经幢──包括仍然存留的经幢,及见诸于著录的经幢,可能仅是过去许多世代所建造经幢的一小部分而已,它和原有数目殆有极大的差距,不知仅是其中的千百分之一而已。举一个例子来说,1947年四川邛崃县崃囗江水涨,城西北角临城约半里的河岸被水冲毁,在那里出土许多唐代的石刻,其中经幢便约有三、四十种,有的高达3.3米,有的不到30厘米。[169]又,如1958年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普查境内经幢,共查获登记了142座,初步能确定年代者之中,有唐幢82座,宋幢8座,金幢3座,元幢8座,明幢6座,清幢5座,时代不明者30座。[170]以这两个地方的经幢数目就很可观,以之和我们所知的经幢相较,便可知原有经幢数目实甚为可观,难以估量。
  唐代由于《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的流传和流行,佛教徒开始建立石经幢,其风甚为炽盛,致使经幢“遍于十三道,弧棱相望”。唐以后,以迄于元、明,佛教徒仍继续建立经幢,惟不如唐代之盛。经历这么长久世代中所建总数,应该是十分可观的。不过,因为其后历经各种天灾、人祸导致大量经幢的毁损,迄今所存完整的经幢已经极为有限。以下两本金石著录对此情况有间单而生动的叙述,《金石文字记》云:“尊胜陀罗尼石幢天下多有。”石幢遗物各地均有,但多是残缺不完整者,正如《石墨镌华》所形容:“关中石幢无数,或埋或断,或移作他用,深为可恨!”[171]种种自然和人为因素对经幢所造成重大的破坏中,以唐武宗会昌毁法时期的影响最大。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称武宗灭法时:“诸道天下佛堂院等不知其数,天下尊胜石幢、僧墓塔等,有敕皆令毁拆。”[172]无数的经幢几乎
  页684
  都在那时被毁坏了,宣宗即位后,恢复佛法,一部分被破坏的经幢得以被修复。如祇园寺两所经幢的铭记中,就清楚地叙述了其所经历会昌毁废和重建的经过,其一云:“唐会昌五年废毁,大中五年五月廿一日奉敕重建立。”[173]及至近代,有一些经幢也在文化大革命(1966--1976)中,遭受破坏,如河南禹州市城内原有一座五代石幢,雕有精美的建筑图像,便是在文革时被打毁的。[174]另外,有些经幢是长久以来陆陆续续地被平民百姓所破坏破坏,有移作他用者,或作墙,或作台阶。如精严寺一所经幢(无年代)系三面嵌入寺墙,连毡拓都很难。[175]又,刘敦桢调查陕西河南古建筑时,发现孟县附近药师村大明院大殿前的两座唐代经幢,“雕琢工精,洵罕睹之珍品也。惜近岁为人拆毁,或充阶前踏步,或散置殿内,极足惋惜。”[176]
  导致经幢毁损的因素中,也有经幢本身结构的因素,有些经幢在树立不数十年之后,便渐行倾倒;再加以长年累月风侵雨蚀的销磨,以致于有些经幢上的字迹渐渐模糊消磨,如山阴唐戒珠寺经幢建于会昌五年,至宋时已有磨损,宋高翥〈游戒珠寺碑〉:“欹斜竹屋羲之宅,磨灭经幢率府碑。”[177]另外,也有为雷电所袭击者,如施昱所建的祇园寺断幢。[178]
  现存的经幢大多是矗立在寺院的旧址,或者是在寺院的废墟上被发现的;有的则尚待发掘,如在唐墓中发现的经幢,以及佛塔地宫或天宫中发现的经幢。我们期待来有更多经幢的出土。
  页685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