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佛经词汇之并列结构
西晋佛经词汇之并列结构
竺家宁
中正中文学术年刊
第2期(1998.03)
页87-114
--------------------------------------------------------------------------------
一、前言
佛经语言的研究,有三项重大的意义:第一,佛经的目的在传播佛法,佛法不是为少数读书人而设的,而是为广大的社会群众,因此,它必需使用大众的语言。我们拿古代的佛经和当时的非佛经语料比较,可以发现佛经的复音节词远多于非佛经语料,这正是反映自然语言的现象。透过历代佛经词汇之研究,可以得知汉语词汇演化的痕迹,也可以作单一时代词汇体系的共时描写。第二,佛经的材料极为丰富,也远远超过同时代非佛经语料。一部浩大的大藏经就是一部取之不尽的语料库。过去的学者比较注意义理的佛经、文学的佛经,近年开始注意到“语言的佛经”,大陆上已有数十篇博硕士论文在语言的角度研究佛经,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这方面的研究,在台湾方始萌芽,亟待学者的努力开拓。第三,由于翻译佛经而创造了大量的新词,例如:《昭明文选》中的<头陀寺碑文>用到的佛教名词就有五十多个;沈约、陶渊明、王梵志、王维、白居易作品的语言形式也受佛经影响,佛经术语处处可见。六朝小说如《搜神记》、《世说新语》也运用不少佛经词汇。唐代的俗讲、变文就更不用说了。这种种影响都值得我们注意。本文专就西晋时代的佛经词汇-并列结构作一探索。在佛经分期上,这属于“早期佛经”。作为佛经语言的源头,更具有研究价值。本文所用的佛经资料,都是西晋竺法护的译品。
本文的研究方式是一方面把西晋的并列词作一描写,包括词义、构词、与语法功能,一方面拿来和现代汉语作比较,至于说这些词在更早的时代如何,或它的语源,或它最早出现在哪一部古书里,由于篇幅的限制,本文暂不作讨论。本论文探索的范围只专就西晋佛经所见到的现像,这些西晋时代所习用的词,也许有的沿袭前代,也许有的产生较晚,这些词源学的问题,都非本文的研究目标。标题之"西晋佛经词汇"并不专指佛教术语(不是"佛教用语研究"而是"西晋佛经中所使用的词汇之研究"),也不专指西晋始创的新词,正如我们今天称"国语词汇"并不排除承用前代的成分一样。例如我们讨论"教授"一词,这个词《史记》也使用过,但是,我们专就它在西晋时代的词义和用法分析,并拿来和现代作比较,至于它和上古汉语的关系,就不是这篇小文章所能容纳的了。
二、并列结构与并列复合词
本文所选择的材料以并列复合词为主。但是,在古汉语中,词汇层次很难划分,有些到底是词还是词组,从上下文中不易决定,这是古汉语词汇研究上很不好解决的问题。周法高先生在《中国古代语法.构词编》探索孟子的词汇问题时,曾对此提出详细的讨论,并提出了五项鉴定标准。这是目前古汉语学者大致遵循的原则。本文的选材虽以并列复合词为主,仍然很难排除其中偶而夹杂一些词组,因此,题目采用"并列结构"而没有采用"并列式复合词"。"并列结构"一语的函盖面较广,它包括了词和词组。并列式的研究可以放在几个项目上:1.构成词素的前后次序问题,探索其中一种次序被凝固的原因。 由声调上、意义上找出依据。2.今天哪些词是佛经沿用下来的?意义上、用法上、词性上有哪些转变?3.词素组合成词、两词素间的意义关系,是同义、反义、类义?词性和词义在结合为复词前后是否相同?4.这些并列结构的语法功能如何?作主语、宾语、定语、状语?5.并列结构占的比率有多高?由于篇幅的限制,本文把重点放在第2、3两项。
本文的研究步骤,首先由《大正藏》中选出竺法护的译品。其次,就这些材料进行词汇分析,摘录出并列词。第三,把这些并列词依其结构分类。第四,由原文语境中探索这些词汇的意义和用法, 对词义及语法功能进行描写。最后,拿来和现代的情况作比较。所谓"现代"是指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口语仍然使用的那些词汇。
三、名词+名词组成的并列结构
(一)这是由两个名词词素组成的复合词,其中多数沿用至今。例如:
沙土、年寿、帝王、志趣、师徒、本末、手足、瓦石、刀杖、圣贤、
妖怪、首尾、鱼鳖、日月、凡俗、 灾患、寿命、身体、志愿(500 罗云忍辱经)
因缘、根本、本末(103 佛说圣法印经)
色像、衣裳、静默、闺合、道德、父母、民众、江河、左右、生死、
尘土、衣食、医药、衣服(118 佛说鸯掘摩经)
东西、母子、禽兽、身体、忧患、志节、效应、功德(182佛说鹿母经)
功德、财宝、形像、彼此、灯火、语言、是非、心意、智慧、衣服、
中外、吉祥、尘垢、生死(334佛说须摩提菩萨经)
(二)有些词汇见于西晋佛经中,却很少用于今日的。若依词素意义的关系观察,这种状况又可归纳为
三种型式。
第一类是同义并列,例如:
殃祸、魂神、宗家、衢路、颜貌(500 罗云忍辱经)
空无、吾我(103 佛说圣法印经)
志性、颜彩、年齿、水浆、危厄、色貌、饭食、寇虏、须发、黎庶、刀斫(118 佛说鸯掘摩经)
痴冥、征验(182 佛说鹿母经)
仇怨、经法、念欲、空无、仇冤(334 佛说须摩提菩萨经)
(有些词在不同的佛经中出现,例如"空无")
第二类是"类义并列",这些复合词和同义并列的区别是:这一类组成的词素之间属同类的事物,而不是意义相等。(像‘塔寺’二字不等义,而上一类的‘空无’二字同义。)例如:
痛毒、旬月、龙象(500 罗云忍辱经)
仪干、疑碍、名色、步骑(118佛说鸯掘摩经)
信誓(182 佛说鹿母经)
头面、殃罪、塔寺、华实(334佛说须摩提菩萨经)
第三类是"反义并列"。例如:
忠佞、终始(500 罗云忍辱经)
天人(334 佛说须摩提菩萨经)
(三)在佛经中使用而现代汉语不使用的并列结构
在竺法护的译经中,有许多词汇是现代汉语中已经陶汰不用的。这是因为词汇是语言中最具变动性的成分,它总是随著社会环境、运用习惯、语言本身的发展而不断变迁。下面举几个例子分析在佛经中的词义与语法功能:
1、我们先分析"头面"一词,据“佛学大辞典”(三),页 2712云:头面作礼(术语)以我头面顶礼尊者之足也。智度论十曰、“何以曰头面礼足。答曰。人身中第一贵者头。五情所著而最在上故。足第一贱。履不净处最在下故。是故以所贵礼所贱。贵重供养故。”接著再看看西晋佛经里的用法:
佛说如是,莫不欢喜。各以头面著地。为佛作礼。
世尊闻即以头面为礼,威请普贤。其请之顷,普贤菩萨,兴为感动。
行到佛所,前以头面稽首佛足。礼毕却住一面。叉手白佛言,愿欲有所问。
由例中用法可知"头面"仍作为名词使用,在佛经中表示虔诚行礼之义。"头面"之前,总是加介词"以"。形成介宾结构,作其后动词的状语。
2、"华实"一词“汉语大词典”册 9,页 407云:(1.)花和果实。“列子.汤问”:〞珠玕之树皆丛生,华实皆有滋味,食之皆不老不死。(2.)开花结果。“汉书.五行志中之下”:〞僖公三十三年,′十二月,李梅实′。刘向以为周十二月,今十月也,李梅当剥落,今反华实,近草妖也。先华而后实,不书华,举重者也。〞“素间、四气调神大论”:〞天地气交,万物华实。〞西晋佛经里的用法如下:
枝叶华实,具足茂好。
威神巍巍,华实茂盛。其香芬馥,柔软悦人。
直亿百千 所睹园观 树叶华实
设无华实,则无果名字也。
国土所有,七宝池水,树及华实,皆当如是。
句例中的"华实"皆是作名词用,指花和果实。在句中的语法功能却有几种不同状况。"枝叶华实"、"树叶华实"、"树及华实"都是并列词组,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华实茂盛"则是一个主谓结构。"设无华实"中的"华实"作宾语。
3、"疑碍"一词“汉语大词典”册 8 ,页 518云: (1.) 迟疑挂碍。( 2). 猜疑隔阂。(3.) 困顿的环境。分为三义。西晋佛经里的用法如下:
聪慧才辩,志性和雅。安详敏达,一无疑碍。
这是上述的第一义。一无疑碍,就是没有任何疑惑不通的地方。词素"疑"和"碍"是同类的意思。在这一句中,"疑碍"作为"无"的宾语。
四、形容词+形容词的并列结构
(一)这是由两个形容词词素组成的复合词,其中沿用至今的,例如:
清净、穷苦、丑陋、贫穷、恐怖、尊贵、清浊、威猛(500 罗云忍辱经)
清净、柔顺、欢喜(103佛说圣法)
刚猛、安详、清凉、贞洁、静默、周密、懊恼、勇猛、光明、凶暴、恐惧、安隐(118 佛说鸯掘摩经)
奸诈、狡猾、悲喜、勤苦、忠信(182 佛说鹿母经)
欢喜、富有、愚痴、微妙、久远、真诚、坚固、安定、方便(334 佛说须摩提菩萨经)
(二)这些词语虽然词形与今相同,然而词义与用法却未必同。例如"方便"一词,乃梵语 upaya 之意译。其意义有二:1.与〞般若〞相对,达于真如之智为〞般若〞,通于权道之智为〞方便〞。方者方法,便者便用。便用契于一切众生之机之方法也。又〞方〞为方正之理,〞便〞为巧妙之言辞。又〞方〞者众生之方域,〞便〞者教化之便法。2.与〞真实〞相对。究竟之旨归为真实,假设暂废为方便。刊物有则云〞方〞,随时而施曰〞便〞。西晋佛经里的用法如下(以下各例都出自西晋竺法护的译品):
诸行当具足 智慧有方便
愍伤怜之。以何方便。而令丰饶。
王又诏曰:此人方便,独一无双,久捕不得。
吾之一国。智慧方便。无逮卿者。
百五十骑在后,甥在其中,躬执甥出。尔为是非,前后方便。捕何叵得。
以善权方便,示一切智。言行相应,所问诸佛,常以巧便,得诸佛意。
诸导师尊 行权方便 大释师子
佛言:或有愚人,不别如来善权方便,不觉真实诚谛之言。
等心众生,兴发大哀,又不忘舍,善权方便。
如是比像,无数方便,至无央数无际世界开化众生。
是故阿逸,当护如来,善权方便。
佛无数劫,遵习此道。以权方便,而颁宣之。
以何方便,现世自责,能除罪法。
分别诸法行明。无分别随一切方便之行。
当说菩萨 摩诃萨十定方便。
何等十·一曰:得初始大德 菩萨摩诃萨方便之善。二名悦向大定之行。得菩萨摩诃萨方便之行。
十名得致菩萨摩诃萨大行方便。此为菩萨摩诃萨十大定。
彼于三世,明一时行,了一切无二之行,能说诸佛法,以方便行,转诸法轮。
晓种种说权方便行。明达一切诸音声说。
解像方便。得净所生。
普能示现诸大变化。明普智行。觉寤方便。此谓普贤之说。
受菩萨方便慧行。
为诸众生观法慧便。制持心力方便之慧。广入菩萨心行之慧。
分别遇其方便之慧。是谓贤圣,兴无数心。
有十大定方便之慧。何谓为十·
亦晓了诸佛世尊意。亦知其种姓。解其权行。亦知方便。
诸菩萨,以慧明藏定。名为第六兴显大慧方便行也。
法大海最大等愿菩萨之行。显学权慧方便之明。
如风种过。有恨有慢。若知方便因想立缘。秽声如是。
方便护众生 消病愈诸疮
唯佛以善权方便。解说我之所疑。
求菩萨道奉行六度无极。未晓善权方便。不如书持是经讽诵读转。
开阐佛法,获微妙慧。乃问闿士,善权方便。佛言谛听,善思念之。
随时方便,弘施流普。劝发黎元,坠畜生者。
其心晓了,具足佛慧。是谓菩萨,善权方便。
成诸弟子缘觉之乘,为诸通慧。是谓菩萨,善权方便。
善权闿士,愍察群萌。在安助喜,彼患代受。以诸通慧,因缘方便。
皆成诸佛无碍辩才。是谓菩萨,善权方便。
所服纳者,持戒学道。缘崇功德,多所彼致。是谓菩萨,善权方便。
以权方便,而以施与。纵随恶友,为之所拘。
当行善权方便,立于大哀。
晓了善权方便。犹如放逸女人四时。庄严贪财利欲。
观察人根可开化者。以何方便,则化立之。
行权菩萨,随俗方便。虽乐诸欲,不计爱欲,不发常想。不自毁身,亦不损彼。
行权菩萨。执智慧刀,随时所欲。以巧方便。
菩萨以智慧度无极法。善权方便,恣意所欲。
如菩萨行无端底 善权方便住智慧
以善方便,将顺其心。终不秽厌色声香味细滑法也。
谓善权方便,慧度无极也。
佛语迦叶菩萨。德行不可称计。学谛微妙,善权方便。
善权方便,不可思议。其有正士。当作斯观,缘是化人。
法号曰善权方便。菩萨从定光佛已来。所兴之慧,不可思议。
往古尊圣,因时如然。所行无违。是为菩萨,善权方便。
当以净意而奉受之。亦为菩萨本德之征。是为菩萨,善权方便。
自古迄于今,未有能现行七步者。是为菩萨,善权方便。
稽首敬礼赞音,叉手归诚。是为菩萨,善权方便。
以故正士现大欣笑。是为菩萨,善权方便。
入家复出,不兴异行。去家学道,则坐佛树。是为菩萨,善权方便。
不自憍慢。是为菩萨,善权方便。
是故菩萨坐阎浮树荫而寂思惟。是为菩萨,善权方便。
为诸群生,权其方便。方斯菩萨所兴为也。
云何为佛。是则菩萨,善权方便,当知是义。
焰花学志,以权方便,入斯志类。
以故焰花护其本愿,智慧无极。因权方便。
善权方便,随一切法,故发斯言。
所可见发,诱化人民。是为菩萨,善权方便。
是为如来,善权方便。
以一三昧住百千劫。是为如来善权方便。
汝于方来,当得成为佛。号离垢如来至真等正觉。是为如来,善权方便。
由斯如来坐树七日。是为如来,善权方便。
行善权方便 是亦为如来
佛告慧上菩萨。如来所现余殃有十。是亦世尊善权方便。
彼大导师,由众贾人,兴于大哀。以权方便,害一贼命。
时大哀师则吾身也。以斯方便,越千劫生死。死则升天。
各欲摄怨而危害之。为最后世,相伺方便。彼二十人欲害二十怨者。
时佛发念。以何方便,令诸比丘,得习余药。
将来之世,亦当如是。其身安隐,然后得道。是亦菩萨,善权方便。
如来以权,现斯方便。
当以何方便誓被戒德铠,而能逮兹大乘佛乘。
劝勉佛慧,开化众生,令发道意。导权方便,接齐有为。
这是一个佛经中十分普遍的用语。"方便"一词常与"善权"连文,可知"方便"是变通的意思。和今天的意思并不相同。在佛经中,这个词的语法功能是十分多样的。它可以作动词用,例如:"此人方便"。也可以作形容词,例如: "一切方便之行"。其它大部分状况是作名词用,例如:"以何方便"、"现斯方便"。
(三)有些出现于西晋佛经,却很少用于今日的。若依词素意义的关系观察,这种状况又可归纳为三种型式。
第一类是同义并列,例如:
贡高、凶虐、愚惑、炜晔( 500 罗云忍辱经)
愚痴、憍慢(103佛说圣法)
敏达、颜彩、慞惶、怖惧、柔仁、逆慢、秽染、愕惧、愁戚、
迸怖、迷谬、穷顿、疲弊(118佛说鸯掘摩经)
怅怏、愚惑、痴冥(182佛说鹿母经)
苦痛、毁败、缺减(334佛说须摩提菩萨经)
我们尝试分析探索这些词汇的词义和语法功能。
1、"贡高"一词是佛经的常见词,“汉语大词典”贡高:骄傲自大。百喻经:方求名誉,憍慢贡高,增长过患。“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烃讲经文”:贡高我慢比天长,折挫应交虚见伤。蒋礼鸿通释:贡高,骄傲自大。明李贽“复宋太守”:如以为大言不惭,贡高矜己,则终将缄默,亦容易耳。韦炳麟“读佛典杂记”,贡高傲物,视不己若者不比方人,此我慢意识也。
"贡高"的构词类型可能是同义复词,贡和高都有向上、朝上的意思,因而引伸为骄傲自大。不过也可能是双声联绵词。朱庆之佛典与中古汉语研究认为是个方言词。因为它见于支谶的译品,而不见于安世高的译品。在西晋的佛经中,它出现的频率极高。例如:
无一真谛,唯道可依。贡高即除,不计吾我。
佛告赖吒和罗。菩萨有四事法得苦痛之罪。何等为四。一者以智慧自贡高怀憎嫉意。
不以谀谄为菩萨行。不以贪著衣食为供养佛。不谓贡高者为清净智慧。
在丑恶中无力势 堕于贡高愚痴地
为诸贡高 卑下谦顺 经毁骂□
彼阿须伦。怀有贪淫嗔恚愚痴垢毒诸秽。兴邪贡高。
憍慢自贡高。自在心走不安。
发上道意,无上正觉。恐畏懈怠,放逸自恣。故为卑贱愚冥贡高。
又外异学贡高自由。以故如来勤苦六年,非为余殃。
诸比丘见寻时问之。仁为耆年。不以贡高。亦不忧戚。
问我曰。仁为耆年。不以贡高。不以忧感。亦不痴妄。
诸法之处多有义理。是说第一。迦叶最尊。不以贡高。平等无忧。
由上下文可以看出"贡高"总是和"憎嫉"、"愚痴"、"憍慢"、"愚冥"等词并列,要不然就是以否定的语气作教诲之意。可证骄傲自大一解是完全正确的。它在句中的语法功能有下面几项:(1)作名词用,例如"贡高即除"(主语)、"不谓贡高者为清净智慧"(主语)、"故为卑贱愚冥贡高"(宾语)、"又外异学贡高自由"(宾语)。(2)作动词用,例如"以智慧自贡高"、"兴邪贡高"、"憍慢自贡高"、"不以贡高"("不以"是当时的惯用语,为否定义,"以"是否定词"不"的后缀)。
2、"憍慢"一词“汉语大词典”册 7,页 738云:即傲慢。“战国策.中山策”:〞抚其恐惧,伐其憍慢,诸灭无道,以令诸侯。〞西晋佛经里的用法如下:
消除自大憍慢之心,禅定之业,此可致矣。
尚未得舍,憍慢自大。禅定清净,所见业也。
佛告赖吒和罗:菩萨有四事法自堕落。何等为四。一者菩萨憍慢而不恭敬为自堕落。
我不谓非至诚行者当得清净也。我不谓憍慢者当得清洁意。我不谓非知厌足者当好法也。
憍慢自贡高。自在心走不安。
下时悦意除憍慢情
彼时众会,莫不遍集。设不现斯,当各自尊。则怀憍慢。便不复欲礼侍菩萨。
不自憍慢。是为菩萨,善权方便。
"憍慢"与"贡高"并论,可知皆有骄傲自大之义。它在句中主要作形容词用。只有在"则怀憍慢"一语中作名词宾语。
第二类是"类义并列"。例如:
狂愚、狂悖、凶愚、顽钝、慈慧、和兴、香洁( 500 罗云忍辱经)贪淫(103佛说圣法)
和雅、灭裂、悲怒(118 佛说鸯掘摩经)
饥疲、巧伪、虚华、慈信(182 佛说鹿母经)
软妙(334 佛说须摩提菩萨经)
其中"和雅"一词“汉语大词典”册 3,页 273云: 1. 温和文雅。 2. 乐曲的声调和谐雅正。西晋佛经里的用法如下:
聪慧才辩,志性和雅。安详敏达,一无疑碍。色像第一,师所嘉异。
永除眼色耳声鼻香口味身受心法, 积众德本,恭顺和雅。
珍宝自然 诸果芬馥 伎乐和雅
恬淡玄默,和雅其性,如水澄渟。
和雅其性,逮深法忍,神通无上。
愿成佛时,生我国者,言辞柔和,无有不可,语声八种,出口和雅。
发仁慈心,性弱和雅,所愿具足。
"和雅"在佛经中作形容词用,是温和文雅之义。例如在"志性和雅"中是形容词谓语,在"和雅其性"中是主语(主题),在"恭顺和雅"中作为并列词组。
第三类是"反义并列"。例如: 明愚(500 罗云忍辱经)
以上三类状况中,"反义并列"的构词形式最少见,远不如同义并列的普遍。
五、动词+动词的并列结构
这是由两个动词词素组成的复合词,其中沿用至今的,例如:
惊怪、往来、消灭、烧煮、布施、毒害(500 罗云忍辱经)
思念、消除、休息、解脱、分别、思惟、毁坏、别离(103 佛说圣法印经)
裸露、顺从、奸暴、进退、施行、耗乱、去来、往返、危害、侍卫、履行、
救护、破裂、奔走(118佛说鸯掘摩经)
惊怪、识别、交流、追寻、别离、射猎(182 佛说鹿母经)
积累、解说、分别、别离、信从、思念、布施、劝勉、断绝、谀谄、作为、
诽谤、震动、感应、譬如、称扬、堕落、教授(334佛说须摩提菩萨经)
(有些词在不同的佛经中出现,例如"惊怪")
其中"教授"一词“佛学大辞典”(三)p 2026云:(术语)教法授道也。宋译楞伽经一曰:“现方便而教授。”辅行四之三曰:“宣传圣言,名之为教。训诲于义,名之为授。”西晋佛经里的用法如下:
发遣辩才,光明彻照。入一切智,教授众生。
已见无数勤苦人 善权教授令开解
尔时有佛,号吉义如来无所著等正觉,在世间教授。
为众说法,不劝令生天上,学是行以,教授一切人及中宫眷属,使为沙门。
时无有及逮者,尊贵无有能过者,飞无有能过者,所教授无有能过者。
九者十方人,等不等悉知。十者教授十方人,说虚空法悉知是。 佛谓文殊师利,当求无数方便,具索诸经,勤学书持,为他人说,教授一切,广解其义,常当精进。
显然西晋的佛经中,"教授"一词的意义和今天不同。不是名词,而是动词。
有些是古代汉语独有,很少用于今日的。若依词素意义的关系观察,这种状况又可归纳为三种型式。
第一类是同义并列,例如:
执持、分卫、愍伤、作行、喻诲、澡浴、秉操、恶憎、祐助(500 罗云忍辱经)
唯诺、兴发、依猗、晓了、解知、放逸(103 佛说圣法印经)
疑滞、钦敬、起竖、牵掣、摧捽、秽染、没堕、喷叱、遗脱、分卫、毕讫、荷负、载乘、
驰迸、系缚、投捭、摄持、称举、消伏、奉遵、称计、往到、释置(118 佛说鸯掘摩经)
鸣吟、鸣啼、恋慕、求索、愍伤(182 佛说鹿母经)
奉敬、称计、度脱、计数、合会、讽诵、习持(334佛说须摩提菩萨经)
几个较常见的词,分析其词义和用法如下。
1、"分卫"一词,梵语 Pindapata ,或译为〞乞食〞。音译〞傧茶波多〞。有二义:(1.)谓以乞得之食,分与僧尼而卫护之,令修道也。(2.)又为佛分身保护众生之义。僧祇律:乞食分施僧尼,卫护会修道业,故云分卫。嘉祥大经疏:能分身护物机,故言分卫。西晋佛经里的用法如下:
唯愿天王,为民除患。时诸比丘,入城分卫,见诸告者,恐怖如是。
分卫还出,饭食毕讫,往诣佛所,稽首足下,白世尊曰。
尔时贤者指鬘,处于闲居,服五纳衣。明旦持钵入舍卫城,普行分卫。
尔时指鬘入舍卫城,群小童黻,见之分卫,或瓦石执,或以箭射,或刀斫刺,或杖捶击。
佛告力士。忆吾昔者与大目连俱游诸国。时谷饥馑。诸比丘众不得分卫。
佛说分卫比丘经第二
普行分卫,一一次第,入淫荡家舍。
答曰:吾主分卫,故来乞。
彼家日日,不懈分卫。比丘睹其好色,听闻音声,淫意为乱,迷惑愦错。
知节而少求 舍家行分卫
明旦,著衣持钵,入彼国邑,若于聚落,护诸根门,分卫始竟,饭食毕讫。
然后德光太子弃家学道作沙门。著三法衣,常行分卫。
佛说过去世佛分卫经
佛言:过世有佛,入城分卫。与尊弟子诸菩萨俱。
亦不出分卫 亦不思饮食
于是阿难白世尊曰:忆念我昔,入舍卫城,而行分卫。见有闿士,名重胜王。
号曰爱敬威神大 入舍卫城家分卫
何故如来,众德普具。又入聚落,而行分卫,空钵来出。
其有比丘。入于邵国县邑丘聚行分卫者。而身薄福,所乞不得。
如来功德充盛,无量福会。时行分卫,尚空钵出。
而不乞乎·故当分卫。用是饮故,入城分卫,空钵来出。
尔时世尊,游于王舍城。我时在竹树间迦兰,明互著衣,持钵入城分卫。
"分卫"的语法性质,通常是个动词,例如:"入城分卫"、"不懈分卫" 、"诸比丘众不得分卫",但是它的前面又往往带个"行"字,例如:"时行分卫"、"而行分卫"、"舍家行分卫"、可知有转为名词的迹像,作"行"的宾语。
2、"疑滞"一词“汉语大词典”册 8,页 517云:(1.)迟疑不决;犹豫不定。三国魏曹操“与荀彧书追伤郭嘉”:〞又以其通达,见世事无所疑滞,欲以后事属之。〞(2.)指疑难之处。“后汉书、儒林传下”:〞河东人乐详条“左氏”疑滞数十事以问,该皆为通解之。〞(3.)停滞:停止。“楚辞.九章.涉江”〞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疑滞。〞《中文大辞典》册6,页740云:"疑滞"疑惑滞留也。一作"凝滞"。西晋佛经里的用法:118佛说鸯掘摩经: 舍卫城中有异梵志。博综三经,无所疑滞。
此处"疑滞"用作名词。是"无"的宾语。
3、"省录"一词“汉语大词典”册 7,页 1178云:(1.)省察。“后汉书.班超传”:〞故超万里归诚,自陈苦急,延颈逾望,三年于今,未蒙省录。(2.)视察并登记。“汉书.隽不疑传”〞每行县录囚徒还〞唐颜师古注:〞省录之,知其情状有冤滞与不也。〞(3.) 记忆;注意。唐柳宗元“寄京兆许孟容书”:往时读书,自以不至抵滞,今皆顽然无复省录。〞西晋佛经里的用法如下:
世尊告曰:设使三界尽为寇虏,吾不省录,况一贼乎。
"省录" 依佛经用法,应是"在意"的意思。这是由"省察、注意"的意义演变引伸而来。在此句中,用作谓语动词。
4、"消伏"一词,“汉语大词典”册 5,页 1202云:即消除。“后汉书.明帝纪”:〞今何以和穆阴阳,消伏灾谴?〞。西晋佛经里的用法如下:
消伏患逆,使充法会。亦令黎庶,逮斯调定。
无常之力,计为最胜,多所消伏。
"消伏患逆"即消除患逆,"消伏"在句中作及物动词。但在 "多所消伏"中却是不及物动词。
5、"度脱"一词“汉语大词典”[二]页 1575云:(术语)超度解脱生死之苦也。法华经序品曰:“诸仙之导师。度脱无量众。”西晋佛经里的用法如下:
吾从无数劫以来,精进求道,初无懈怠,愍伤众生,欲度脱之。
王当知我意 欲度脱此辈
愿度脱我生死道 断绝去吾诸所爱
能奉行佛尊妙道 度脱人民生死恼
神通无极哀 度脱我众苦
随宜当度,利益众生。因斯志操,颁宣经道。度脱一切,皆使得道。
九者命既去不久。十者若悉,当度脱十方人。
九者十方人,我悉当内佛道中。十者十方人,我悉当度脱。
于是三昧而住,庄严诸土,以佛慧度脱。
三界本无,何求泥洹。泥洹寂静,不出不入,无言无说,乃至大安,度脱众生。
逮正觉已,度脱一切。
度脱知见品,是谓菩萨,善权方便。
"度脱"主要作及物动词用,例如:"欲度脱之"、"欲度脱此辈"、"度脱人民生死恼"等。偶而也作为不及物动词,例如:"我悉当度脱"、"以佛慧度脱"。
6、"合会"一词“汉语大词典”册 3,页 156云:(1.) 聚合;组合。“列子.汤问”:〞王谛料之,内则肝、胆、心、肺、脾、肾、肠、胃,外则筋骨、支节、皮毛、齿发,皆假物也,而无不毕具者,合会复如初见。〞(2.)聚集;聚会。汉桓宽“盐铁论.水旱”:〞家人合会,褊于日而勤于用。〞西晋佛经里的用法如下:
当知之我处树 不应与君共合会
啼泣悲哀。 忧恼之患。合会有离。适有所爱。必致恼患。
合会有别离 无常难得久
与如是人俱合会 于此终生□单曰
合会行正直离邪 佛者如来所说善
合会及叫唤 世世见脯煮
身亦不犯触 亦不与合会
菩萨行者,无合会行。
彼之光曜。度之无喻。合会众宝。用所成为。其菩萨亦如是。
设求审试。亦无合会处。由是伦之。斯无所有而不可持。
由缘合会,百千种味。
又告溥首,何谓菩萨,等游无为。本净法寂,亦无合会。
聪明辩,欣豫辩,深妙辩,无合会常行慈心,加诸众生。
于是父母起尘染心,因缘合会,母有伤善心志于存乐神。
而得合会,成胚里胞胎。
又阿难,因缘合会,因缘俱至,等不增减,而火得生。
寒多则生百病,身多则增百病,三事合会,风寒热聚。
如仁所说,合会是事,为能得佛不·
母合会而育。
"合会"的语法性质是多方面的。它可以作不及物动词,例如:"与如是人俱合会"、"亦不与合会",它可以作及物动词,例如:"合会众宝",它还可以作名词,例如:"合会有别离"(作主语),它可以作形容词,例如:"亦无合会处"、"无合会行"。
7、"作行"一词在西晋佛经里,十分常见,但各种词典都没有收入。其用法如下:
我等于是亦当作行供事三宝,由是三宝得立而不断绝。
设有所历无敢当 则说前世所作行
缘是所作行 终始断不生
于是悉识念 我本所作行
口有言行不清白。虚言反教常行猗著。悕望于空不肯作行。但口发言以为第一。
十者谓为十力,得致最吉,诸所作行故,分别诸法,以其慧达念。
随一切众生,诸所作行,以德力摄持。
文殊师利问须摩提言:如来本不作行乎·
由上下文归纳其词义,可知西晋佛经里"作行"一词,属复合动词结构,义为"作为实践"。"作行供事三宝"就是力行实践三宝。佛经中"作行"的前面往往带一个"所"字,使"作行"转化为名词。例如:"则说前世所作行"、"缘是所作行"、"我本所作行"等。
8、"释置"一词,各种词典也都没有收入。其用法如下:
杀人之罪,罪莫大焉,不加楚酷,必就辜戮。现受危没,没堕地狱。不可释置,纵使滋甚也。
六者释置恶趣非法之患。七者摄取安乐天上善处。
由上下文归纳其词义,可知西晋佛经里"释置"一词,属复合动词结构,义为"放过不问而远离之"。"不可释置"就是不可放过不问。"释置恶趣非法之患"就是放过恶趣非法之患而不去做。和下文的"摄取"义正相反。"释置"一词皆作及物动词用。
第二类是"类义并列"。例如:
愧恨、掠治、遮截、取杀、省录、跳度、讨捕(118 佛说鸯掘摩经)杀猎、欺伪(182 佛说鹿母经)
侵嫉、毁败、缺减、斗乱、退转(334佛说须摩提菩萨经)
1、"掠治"一词“汉语大词典”册 6,页 699云:拷打讯问。“史记.酷吏列传”:〞还而鼠盗肉,其父怒,笞汤。汤掘窟得盗鼠及食肉,劾鼠掠治。〞西晋佛经里的用法如下:
是以受辱,不能自起。师闻怅然,意怀盛怒。欲加处罚,掠治奸暴。虑之雄霸,非力所伏。
佛经中的词义只是处罚的意思,没有《史记》中的拷打之义。"掠治奸暴"就是惩处奸暴的意思,"掠治"用作及物动词。
2、"遮截"一词“汉语大词典”册 10,页 1158云:犹拦截。“后汉书.鸟桓传”:〞乌桓寇云中,遮截道上商贾车牛千余两。〞西晋佛经里的用法如下:
入趣王宫,告有逆贼。遮截要路,害人不少。唯愿天王,为民除患。
这里的"遮截要路"就是拦截重要的道路,"遮截"作及物动词用。
3、"斗乱"一词“汉语大词典”册 12,页 717云:纷乱。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卷二:〞斗乱,犹云纷乱也。〞
蒋礼鸿敦煌变文字义通释p242:〞斗乱,挑拨是非,使生瑕隙。〞引法苑珠林用法为证。
334经有斗乱一词:"何等为四·一者不传恶说,斗乱彼此"。又182经偈文:世若有恶人,斗乱比丘僧。
这两句中,都是扰乱心志的意思。都是及物动词。
4、"退转"一词“汉语大词典”册 2,页 1762云:言既退失所修证而转变其位地也。法事赞曰:“五浊修行多退转。不如念佛往西方。”法华经序品曰:“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退转。”西晋佛经里的用法如下:
皆发无上正真道意。应时皆得立不退转之地。
尔时吉义如来知国王真无意,即为如应说法,令一切众,皆得不退转无上正真道。
说此经时,三十那术天及人,发无上正真道意,皆得立不退转地。
时儿发堕,成为沙门。即亦得立不退转地。
逮总持法,得大辩才。常赞叹不退转法轮。
七十江河沙等菩萨,普悉得立不退转地,当成无上正真之道。
是不退转法者,不为一身,亦不多身,亦不入正受,亦不觉寤。
又无断息,亦无退转,增益无量之大悲。
其佛号普华如来,常与无数亿亿百千菩萨摩诃萨围绕,共讲不退转。
一切皆当得不退转,逮无上正真之道,成最正觉。
其胎里内于母腹藏,自然化风,名曰退转。
不退转,无所从生,逮得权慧,神通无极。随时而化,救济三界。其名曰文殊师利。
由是之故,身无志求,亦无退转。
其无从去,则无所愿。其无所愿,则无志求。其无志求,则无退转。
其平等义,无所志求,亦不退转。是故名曰无所归趣,无所从来。
余无量人,积众德本,立不退转。
佛说是时,化江凸沙诸菩萨等,立不退转。
三十亿人,发无上平等度意者,皆得立不退转。
应时退转女人身 得为天子光巍巍
时迦叶如来至真等正觉,说大乘业开阐法藏不退转轮。
得不退转,无所不达,不复疑道。
所以者何·此五百贾人,皆发无上正真道意,立不退转。
如应说法,得立不退转地,当成无上正真之道。
报曰:如是。诸法实化,自然幻变而不退转。
佛经中多以否定词与"退转"连文,来表示一种修为之境界,不致动摇。可知"退转"指修道之心的堕落,不能坚持而有所退缩与转变也。
在语法上,"退转"是一个不及物动词,例如:"自然幻变而不退转"、"亦不退转"等。大部分情况是前面带一个动词"立"字:"立不退转",这是由"得立不退转地"省略"地"字而成 。所以它可以看作是一个形容词。但另外一个汉语语法上较通行的看法是把"退转"视为"动词作定语",修饰"地"字。至于作及物动词的情况极少见,例如:"应时退转女人身",此例出现在偈中,受诗歌体的影响,应属例外。作名词的也少见,例如:"名曰退转"。
5、"跳度"一词,各种词典都没有收入。其用法如下:
竭力奔走,亦不能到,则心念曰:我跳度江河,解诸系缚。
投□勇猛,曾无匹敌。重关固塞,无不开阖。
其中"跳度"一词,衡其文意,应是"超越"之义。在句中作述语动词用,带宾语"江河"。
第三类是"反义并列"。例如: 起灭(103 佛说圣法印经),"起"和"灭"两个词素意义正相反。
六、结论
本文的研究所得,或许能对下列目标提供一点帮助:
1、在汉语词汇史方面
汉语历史的研究工作,在语音方上已经取得很好的成绩,语法上也有许多学者提出了卓越的贡献,只有在词汇上还显得薄弱些,这是有待努力的一环。而词汇史的研究需要点点滴滴的汇聚,一部一部古书,或一种一种材料的各别研究,学者们各就所好,分工合作,这样才有可能使我们对词汇发展的线索,得到逐步的了解。本文提供了西晋词汇的一点认识,是一项断代较细的研究,或许将来可以累积这类的小探索,串起来即是对整个词汇史的较完整认识。
2、在词典编纂方面
本文在词义上的一些研究所得,是一般古汉语词典所未收的。因此可以补词典的不足,使词典所收的词义更为全面,更为完整。此外,也有助于训诂学的研究。传统的训诂研究多集中在儒家经史古书方面,很少注意庞大的佛经资料。
3、在佛学研究方面
近年来台湾的佛教与佛学十分兴盛,然而无论是宗教上的读经,还是学术上的以佛经为研究材料,都必需对佛经的语言作充分的了解。若不能有效的读懂原句,即无法充分掌握佛陀的教训,通达佛教的原始义理,也无法进行客观的佛学思想研究。而佛经语言的障碍,必需透过语言学的分析,才得以跨越。特别是词义方面的知识。这也是本文希望能提供丝毫贡献之处。
总结以上的讨论,可以窥知西晋时代复音节词的数量已经相当庞大。由先秦两汉的单音节语言向复音节发展的痕迹十分明显。有许多今天的复合词可以推到西晋就已经存在与使用。也有许多的并列结构是西晋特有,而后世没有沿用下来的。例如本文讨论的"贡高、分卫、省录、消伏、度脱、合会、作行、释置、掠治、遮截"等。也有一些是词形与今并无不同,而词性意义有了改变的。例如"方便、教授"等。对这些问题,本文只作了初步的探索,希望在这个基础上,将来能作更深入的讨论。究竟佛经的语言研究目前还只是起步,有待开发的地方还很多,需要有志者的共同努力,才有开花结果的一天。本文疏漏之处必所难免,尚祈同道先进不吝赐教。
【参考文献】
《佛教大词典》丁福保
《佛家名相通释》 熊十力 广文书局1969
《中国佛教文学》 加地哲定著.刘卫星译 今日中国出版社1990
《南北朝佛经复音词研究》 颜洽茂 辽宁师大1981
《汉魏六朝佛经意译词研究》 梁晓虹 南京师大1982
《唐宋禅宗语录的疑问句研究》 伍华 中山大学1982
《佛教大藏经史》 方广锠 中国社科出版社1991
《佛典汉译之研究》 王文颜 天华出版社1984
《佛教词语的构造与汉语词汇的发展》 梁晓虹 杭州大学博士论文1991
《佛典与中古汉语词汇研究》 朱庆之 文津出版社
《佛经文献语言》 俞理明 巴蜀书社
《佛学常见词汇》 陈义孝 文津出版社
《佛经释词》 李维琦 岳麓书社
佛经对汉语的影响 蔡德明 香港佛教385期,81.6
佛经汉译的译经制度与译场组织 李雪涛 内明221,79.8
翻译文学与佛典 梁启超,收入《佛学研究十八篇》,中华书局1971
佛典之翻译 梁启超,收入《佛学研究十八篇》,中华书局1971
佛经用词特色杂议 梁晓虹 收入《小慧丛稿》,香港亚太教育书局1992
论佛教对汉语词汇的影响 梁晓虹 收入《小慧丛稿》,香港亚太教育书局1992
从魏晋佛典看中古"消息"词义的演变 朱庆之 四川大学学报1989.2
佛教的翻译文学 胡适,收入《白话文学史》,乐天出版社1970
佛教词语小议 俞敏,收入《俞敏语言学论文集》,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
"于"在六朝汉译佛经中的特殊用法 颜洽茂
汉魏六朝译经对汉语词汇双音化的影响 梁晓虹 南京师大学报1991.2
中国的印度音译学 松本文三郎,收入《世界佛学名著译丛》许洋五译,华宇出版社1984
从早期佛经材料看古代汉语中的两种疑问词"为" 俞理明 四川大学学报1991.4
孟子与孟子章句复音词构语法比较 李智泽 中国语文1988
《五灯会元》词语释义 袁宾 中国语文1986
《祖堂集》词语试释 蒋绍愚 中国语文 1985
古汉语的词义渗透 孙雍长 中国语文 1985
敦煌变文语词校释商兑 项 楚 中国语文 1985
魏晋南北朝词语考释 蔡镜浩 中国语文 1985
《论衡》中联合式双音词在现代汉语中的变化 程湘清 中国语文 1984
敦煌变文词语校释拾遗 陈治文 中国语文 1982
关于并列结构固定词语的内部次序 蒋文钦 中国语文 1982
近代汉语中字序对换的双音词 张永绵 中国语文 1980
略谈唐宋以后一些词的新义 杜仲陵 中国语文 1980
晋南北朝乐府民歌词语释 樊维纲 中国语文 1980
并列双音词的字序 陈爱文 中国语文 1979
并列式同素异序同义词 曹先擢 中国语文 1979
汉语构词法的历史研究--“汉语的构词法研究:1898-1990”绪论 潘文国、韩洋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3.5.58-63
古代汉语单音词发展为复音词的转化组合(并列复合词的词义关系) 何耿镛 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 1992年 第一期 p.116-118
论汉语词汇双音节化的原因 黄志强、杨剑桥 复旦学报,社科版 1990年 第一期 p.98-101
并列式同素异序同义词 曹先擢 中国语文 1979.6
并列式双音词的字序 陈爱文、于平 中国语文 1979.2
近代汉语中字序对换的双音词 张永绵 中国语文 1980.3
《史记》中字序对换的双音词 韩陈其 中国语文 1983.3
古汉语中字序对换的双音词 郑奠 中国语文 1964.6
《孟子》与《孟子章句》复音词构词法比较 李智泽 中国语文 1988年第五期(总第206期)
论同义复词的类型及其作用 吴鸿逵 徐州师范学院学报 哲社版 1991.1
P.91-96,101(另见于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 复印报刊资料 语言文字学P.7-87至7-93)
论同义复词 徐流 重庆师院学报 哲社版 1990.4 p.73-79
早期佛经中的派生词研究,竺家宁,第一届宗教文化国际学术会议,1996,1,26-29,高雄,佛光山.
西晋佛经并列词之内部次序与声调的关系,竺家宁,中正大学中文学术年刊创刊号,1997,12,41-70,嘉义。
早期佛经语言之动补结构研究, 竺家宁,第六届汉语语言学国际会议(ICCL-6 ), 1997,6,19-21,Leiden, Netherland.
本文曾在1996,6,27-29第五届中国语言学国际学术研讨会(ICCL-5)发表 ,承蒙与会学者专家提供意见,得以做进一步之修改补充,藉此仅致谢忱。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