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忍法师著:佛教手册(3)
十一、格鲁派(俗称黄教)
14世纪,萨迦派势力逐渐衰微,以帕竹噶举为主的各地方实力集团之间又互相征战。帕竹强曲坚增由山南起兵,田武力兼并了前藏的蔡巴、止贡等万户的领地,又乘萨迦派昆氏弟兄内讧之机,攻占了萨迦寺,统治了后藏大部分地区。尔后又建立了帕竹地方政权,得到元朝的承认。就在这时,宗喀巴·洛桑扎巴从青海来到西藏传习经典,转正法轮。当时西藏的各教派分别依附各地方封建势力,相互利用,有些统治者也披上宗教外衣,兼管政教大权。无疑,人民群众是首当共冲的受害者,也迫切需要一个和平安定的生活环境。就在这种形势下,宗喀巴发起丁宗教改革运动。他在帕竹政权的积极支持下,创立了以戒律为本,显密并重,上继噶当,融各教派为一体的新教派——格鲁派。
宗喀巴的宗教改革主要内容可归纳为三点:第一,要求僧人严守戒律,鼓励僧人“少欲知足,清净自活”。第二,改变佛教派系只与单一的地方封建集团相结相合的局限性,主张与各地方势力广泛建立施主关系,依靠各地施主在经济上给予资助,解决建立寺院、供养僧众的开支。第三,严格规定学经制度,特别注重学修次第,明确划分寺庙管理制度。在管理方法上,规定由两名以上的执事僧侣,共同议决各项事宜,任何个人不得专断寺务,等等。
从14世纪末到15世纪初,宗喀巴全面展开了改革宗教的活动,他一方面积极著书,阐明自己的宗教思想体系;另一方面继续云游各地弘法,强调守戒,阐扬显密关系,规定修习次第,学经程序,制定僧人的生活准则等。他的宗教改革思想,并获得当时西藏帕竹的支持。16世纪中叶,格鲁派已传遍了藏区各地,僧人总人数占全藏人口的四分之一,几乎每家每户都信奉格鲁派。1643年,五世达赖罗桑加措得到固始汗的支持,在哲蚌寺的噶丹嘉章建立格鲁派政权,又进一步发展了政教合一的制度。
十二、历世达赖,班禅简历
达赖、班禅在格鲁派中同为教师,是宗喀巴的二个大弟子。当这位杰出的宗教家圆寂的时候,曾经遗嘱凯珠杰·格勒巴桑和达根敦珠巴二弟子世世转生,达赖主前藏、班禅主后藏,掌理教务。明清两代,受中国政府册封。影响于西藏社会者至大且深。现将历世达赖、班禅大师的名称,出生地及年月、圆寂地及年月和大事记略,作一简明介绍如下,
历世达赖大师
第一世根敦珠巴 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在后藏萨迦寺附近的霞堆地方出生,成化十年(1474)年84岁在札什伦布寺圆寂。他20岁时来前藏为宗喀巴收为弟子,后来建札什伦布寺。
第二世根登嘉措 明成化十一年(1475)在后藏札朗地区转世,3岁时即见宗喀巴,11岁由班禅传授小戒,素有辩才。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68岁在布赉绷干颇章圆寂。
第三世索南嘉措 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在前藏拉萨附近堆咙地方转世,万历十七年(1589)46岁在卡欧吐密地方对明神宗使者入定坐化。他生平教化大弘于内蒙古等地。
第四世云丹嘉措 明万历十七年(1589)在蒙北图鲁汗族转世,他是历世达赖中唯一非藏族出身的。此时格鲁派流行外蒙古,外蒙自此有大呼图克图(活佛)。他十四岁入藏,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28岁在色拉寺圆寂。
第五世间旺罗桑嘉措 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在前藏穷结地方转生,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66岁在布达拉宫圆寂。他在世时修葺布达拉宫,曾遣使进京师朝贡,36岁时更应顺治帝之请亲来京师。
第六世仓央嘉措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在前藏隅松地方转世。当时由于藏王佛海与蒙古拉桑不睦,佛海遇害,六世达赖弃名位遁去,流亡印度、尼泊尔、西康等地。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24岁召还京师,于青海行次圆寂。六世达赖是西藏历史上的著名诗人。
第七世格桑嘉措 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在西康理塘地方转世,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50岁在布达拉宫圆寂。他在世期间,由于外敌侵略频繁,中央政府为维护国家主权尊严,驻兵西藏,自后不封汗王,以四噶伦分掌其职。
第八世强白嘉措 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在后藏托布加拉日岗地方转世,五岁在布达拉宫升座,嘉庆九年(1804)年47岁在布达拉宫圆寂。他在世时,中央政府诏给敕书金册金印,驻藏大臣成立金瓶掣签制。
第九世间旺萨尕嘉措 清嘉庆十年(1805)在西康邓科地方土司家转世。1814年在印度的英人与廓尔喀爆发战争。嘉庆二十年(1815)九世达赖住布达拉宫圆寂,年仅11岁。
第十世阿旺罗桑降摆丹增·楚珍嘉措 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在西康理塘仲夺地方转世,道光十七年(1837)年22岁在布达拉宫圆寂。
第十一世阿旺改桑丹贝卓密·凯珠嘉措 清道光十八年(1838)九月在西康打箭炉泰宁寺富户家转世,咸丰五年(1855)年18岁在布达拉宫圆寂。他在世期间,尼泊尔与西藏不和,藏军战败,中央军征服,允其乞罢兵,同治四年(1865)奉旨将上中下三瞻对地方赏给管理。
第十二世成烈嘉措 咸丰六年(1856)转世,父名彭措才望,母名泽仁玉准。当时灵童三人,于1858年正月十三日金瓶掣签。由摄政呼图克图给灵童剃发并取法名。1860年七月初三日在布达拉宫举行坐床典礼。同治十二年(1873),代理摄政罗桑钦热旺觉病死,帝令达赖亲政,旋循例前往色拉、哲蚌、噶丹三大寺朝佛,继赴圣母湖、曲科甲寺,桑鸢寺等地巡礼,说法。光绪元年(1875)三月二十日于布达拉宫圆寂,时年20岁。亲政一年。
第十三世间旺罗桑·土登嘉措 清光绪二年(1876)五月在拉萨东南达布地区朗敦村转世。1895年亲政。面对英国的侵略,十三世达赖采取一系列抵抗政策,并上书清政府请求支持。但遭到腐败的清政府斥责。内外交逼之下,他受沙皇引诱,一度倾向俄国。1903年末英军第二次入侵西藏,他组织全藏人民英勇抵抗,兵败后北走至外蒙古首府大库仑。年余,返回内地。1908年到北京,受清政府册封后返藏。1910年出亡印度,1912年返藏。1933年58岁在布达拉宫圆寂,民国政府追封为“护国宏化普慈圆觉大师”。
第十四世丹增嘉措 1935年5月5日在青海湟中祈家川出生,1940年2月5日民国政府下令免除金瓶掣签仪式,同年2月22日在布达拉宫举行坐床典礼。1959年流亡印度。
历世班禅大师
第一世凯珠杰·格勒巴桑 明洪武十八年(1385)在后藏拉堆地方出生,幼年在萨迦寺出家,宗喀巴收为弟子,正统三年(1438)二月二十一日在甘丹寺圆寂,年54岁。
第二世索南曲吉 明正统四年(1439)正月在后藏恩藏地方出世,明弘治十七年(1504)三月十五日66岁圆寂。
第三世罗桑敦珠 明弘治十八年(1505)在后藏答魁地方转世,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二月年62岁圆寂。他能前知未来,对黄教的弘传贡献巨大。
第四世罗桑却吉坚赞 明隆庆四年(1570)四月在后藏兰伦热布谿卡(今日喀则以西)地方转世,康熙元年(1662)二月享年93岁圆寂。他生前与五世达赖一起领导平息内乱,对确立黄教在西藏的领导地位,起了重要作用,从第四世起,班禅为札什伦布寺当然池巴。
第五世罗桑意西 清康熙二年(1663)七月在后藏托布加谿卡出轮村转世,康熙五十二年(1713)册封为五世班禅额尔德尼。乾隆二年(1737)七月75岁在札什伦布寺圆寂。五世班禅在抵御外族侵略、维护祖国统一、坚持民族团结,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第六世班丹意西 乾隆三年(1738)十一月在后藏向札喜策尔地方转世, 3岁时坐床,乾隆四十五年(1780)来热河(今承德)为乾隆帝祝寿,帝赠玉册玉印,并建须弥福寿之庙居之,九月返京弘教,十一月二日年43岁于北京黄寺圆寂。
第七世丹白尼玛 乾隆四十六年(1781)在后藏白朗宗吉雄谿卡转世,咸丰三年(1853)正月73岁在札什伦布寺圆寂。
第八世丹白旺修 咸丰四年(1854)八月八日在后藏托布加豁卡竹仓村转世,咸丰七年(1857)九月经金瓶掣签坐床,光绪八年(1882)七月十五日在托布加豁卡圆寂,年仅29岁。
第九世曲吉尼玛 光绪九年(1883)正月十二日在前藏塔布地区噶夏村转世,5岁掣签坐床,民国二十六年(1937)十二月在青海玉树大寺甲拉颇章宫圆寂,年55岁。他生前同十三世达赖一道抗英,英兵入藏后,达赖北走,班禅兼管前藏,晚年投身于抗日战争,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宗教领袖。
第十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 1933年正月初三日在青海循化温都地方转世,1949年8月10日在青海塔尔寺举行坐床典礼,1989年1月28日年51岁在日喀则德虔德桑普彰圆寂。十世班禅为和平解放西藏,加强民族团结,争取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作出了不疲倦的努力。
第三节 中国巴利语系佛教
我国云南省的傣族、布朗族。崩龙族、瓦族等,几乎全民信仰佛教。这些民族所信奉的,是南传巴利浯系佛教,即俗称上座部佛教。他们的经典语文,为古代南天竺之一地方语,而是极富通俗的语言,通称为巴利语,故称巴利语系佛教。南方佛教徒,以巴利语为古摩迦陀语,现今存在的小乘经原本,大抵以这种语文传录。
上座部佛教,早在一千多年前由缅甸传入云南的西双版纳。但当时并没有建立塔寺,佛经也只靠口传心受的方式流传。及至13世纪前后,西双版纳傣文正式创立以后,才有了刻写在贝叶上的佛经。到15世纪中叶,佛教已在西双版纳广泛流传,并形成了政教合一的制度。1569年,西双版纳第十九代宣慰使刀应勐娶了缅甸洞吾王朝的金莲公主为妻,洞吾朝国王派遣僧团随同公主前来传教,带来了三藏典籍和佛像,在景弘地区修建了大批塔寺,从而使上座部佛教有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德宏自治州和耿马等地佛教传入的年代较晚,大约16世纪中叶后才由缅甸传入。
一、派 别
傣族佛教大致分为两大派; 田园派和山林派,只是具体名称各有不同。在西双版纳地区叫做“摆孙派”和“摆坝派”,在德宏地区叫做“润派”和“左抵派”。德宏的两派之下各有一个支派,“润派”的支系叫“摆庄”,“左抵派”的支系叫“尕列”。实际上,“摆坝”和“摆孙”主要是在修行等方面有些区别。
“摆坝(山林)派” 此派持律精严。保持了原始佛教的一些特点。此派最初没有佛寺,只在山林中搭草栅代替,后来才在村寨中建立佛寺。此派僧侣生活在深山密林中。每日只进食一顿,不食荤,不娶妻,不杀生,以麂皮为垫,以树皮为被,石头为枕,行路以扇遮面,目不邪视,终身独处,几乎不与世人交往,只以苦修为事,以苦为荣。另外,此派在宗教礼仪、服饰上也与“摆孙”有差别。
“摆孙(田园)派· 此派戒律不如“摆坝”严格。此派开始就有佛寺,建在村寨之中。僧侣日居佛寺,与村民频繁往来:出家还俗,很足随便。并为病者驱魔、为死者开路,每逢宗教节日,都主管宗教仪式,热热闹闹。此派寺院有佃户、寺田,接受群众布施,所以有不少财产。此派流传广泛,西双版纳和德宏两地区的僧侣,大多属于此派。
二、寺院和僧阶
傣族佛教寺院,可分为若干等级。有统领全区的总佛寺,总佛寺下有各版纳和勐的中心佛寺,中心佛寺下的又有各村寨的佛寺等。佛寺的大殿是主要的宗教活动场所,它和所有小乘佛教寺院一样,只供奉释迦佛像一尊。
历史上,傣族的男性儿童都必须出家一段时间。寺院掌握文化教育大权,儿童进入寺院后,才可以通过宗教教育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到了接近成年时,大都举行一定的宗教仪式,还俗为民。只有少数人留在寺里,接受宗教教育,成为弘法僧人。
傣族佛教的僧阶大体可分为十级:
1.帕诺(小沙弥或行童)
2.帕(沙弥)
3.都(比丘)
4.都龙(僧都或都比丘)
5.祜巴(都统长老)
6。帕召祜(阐教长老)
7.沙密(沙门统长老)
8,僧伽罗阁(僧主长老)
9.松迪(僧正长老)
10.松迪阿伽摩尼(大僧正长老)
帕召祜以上的五个等级中,能够得到一个已很不容易。尤其是最高的僧职,都是由统治阶级上层出家的人担任。
第五章 怎样辨别佛,菩萨像
在大乘和小乘佛教寺院中,神龛内都有佛像,东南亚的佛像多半都采取历史上佛陀坐禅,说法或卧的姿势。亚洲北部的国家,佛像更加复杂,在大乘佛教的殿堂,有各种不同的佛像、菩萨、罗汉及从印度传来的守护神像。由于现代教育的普遍,佛像逐渐被视为重要的精神象征,所以阿弥陀佛表示智慧和仁慈,观音菩萨有无边的慈悲,文殊师利菩萨代表由禅而得到无上的智慧。在西藏,古代神秘的仪式仍被认可,各种的像有时是代表某种教义上的理想,博爱的象征,或具有力量而为众生膜拜的目标。
释迦牟尼佛像 有各种不同的姿式。主要的有两种:一种是结跏趺坐,左手横置左足上,名为“定印”,表示禅定的意思;右手直伸下垂,名为“触地印”。这种姿势的造像名为“成道像”。一种是结跏趺坐,左手横置左足上,右手向上屈指作环形,名为“说法像”。另外有一种立像,左手下垂,右手屈臂向上伸,名为·梅檀佛”像,左手下垂,名“与愿印”,右手上伸,名“施无畏印”。
三身佛 当中一尊是法身佛,名“毗卢遮那佛”,表示将佛陀所说的真理加以人格化而形成的真理佛,就是法身。左旁一尊是报身佛,名“卢舍那佛”,又译为受用身,又称为等流身。是从法界等流而来的佛身,亦即等同法界而流入的理想佛身之谓。右旁一尊是应身佛,名“释迦牟尼佛”,又译为化身,又称为应化身。表示随缘教化各种不同的众生的佛身。这与报身相同,并不是遍历三世十方、普遍存在的完全圆满的佛身,而只是在特定的时代与地域,配合着特定的对象,在特定的时处、为了救度特定的人所出现的佛陀。
三世佛 中间一尊是我们这个世界的释迦牟尼佛,左边是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琉璃光佛,结跏趺坐,左手持钵,表示甘露,右手持药丸,右边是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结跏趺坐,双手叠置足上,掌中有一莲台,表示接引众生的意思。
三世佛又有以过去,未来、现在为三世的。正中是现在佛,即释迦牟尼佛,东边是过去世的迦”十佛,西边是未来世的弥勒佛。
毗卢佛 乃《华严经》所说莲华藏世界的教主。其所坐莲座是千叶莲花,每一莲瓣上有一尊小佛,那是应身释迦佛。这每一莲瓣代表一个三千大干世界,整个莲座代表华藏世界。
接引佛 是阿弥陀佛立像,右手垂下,作“与愿印”,左手当胸,掌中有金莲台,作接引众生之像。
东方三圣 中为药师如来,全称药师琉璃光如来,亦称大医王佛、医王善逝等,是东方净琉璃世界教主。左首为日光遍照菩萨,右首为月光遍照菩萨。
西方三圣 中为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教主。左首为观世音菩萨,右首为大势至菩萨。
华严三圣 中为毗卢舍那佛(旧译为卢舍那,新译为毗卢遮那)是华藏世界(佛报身之净土)的教主。(天台宗以毗卢遮那佛、卢舍那佛和释迦牟尼佛为法身佛、报身佛、应身佛)左首是文殊菩萨,专司智慧,故有大智文殊师利菩萨之称。顶结五髻,手持宝剑,表示智慧锐利。塑像多骑狮子,表示智慧威猛。右首为普贤菩萨,塑像多骑六牙白象。
第一节 如来十种名号
所谓如来十种名号分别是1.如来、2.应供、3.正遍知、4.明行足、5.善逝、6.世间解、7.无上士、8.调御丈夫、9.天人师、10.佛、11.世尊等十一个,在这十一个中除去第一号“如来”,就是如来十种名号,这是其中一说。另一种说法是将最末两号:佛与世尊合称为一号,这样也是如来十号。第—种说法是原始经典等书所说的十号。以下依次解释上述的十一名号。
1.如 来 音译为多陀阿伽佗、怛佗蘖多、怛萨阿竭,义译是如来,也可译为如去。所谓如来,是“如实而来的人”或“由真如而来的人”的意思。从真如法界而来,悟到真如,所过的是那种如实的教化生活,是如实去修行的人,也就是完全依循真理而来,依循真理而去,与真理完全冥合无间的人,“如来”一词和佛陀是同义语。
2.应 供 音译为阿罗汉,简称为罗汉。是指“应该被供养的人”或“有资格接受的”的意思。这个意思是说阿罗汉是断尽一切烦恼,具有超越人格的人。所以这样的人也具有感化、善导世人的优越德性。
阿罗汉又称为福田,这是指阿罗汉就是一个可以使人们得到幸福收获的良田,所以阿罗汉又称为无上福田。像这样的阿罗汉,是可以救渡世人,使他们幸福的,佛当然也是这样的阿罗汉。
3.正遍知 音译为三藐三佛陀,也写作正遍知,意译又作正等觉者。“完全正确的觉者”的意思。有时也在这词汇上加上“无上”(阿耨多罗)来形容。佛的觉悟与声闻缘觉的觉悟不同,是最圆满、最正确的。为了和声闻缘觉有所区别,所以称为正遍知。
4.明行足 是指具足明(智慧)与行(体验)的人。佛陀在理论的智慧面及体验的实践面部非常卓越而且圆满,所以称为明行足。佛教理论在合理性、伦理性、宗教性等方面是完备的,而且这些理论就是信仰实践的基础理论。圆满的理论与实践二者表里一体,这些理论与实践二者兼而有之,都能具足的就是佛,所以佛陀又称为明行足。
5.普 逝 音译为修伽陀,意译为好去。就是如实的去彼岸、或者是不再沉沦于生死海之人的意思。因为他能够实行善净圣道,因为他能够到不死涅檠的善妙处所,因为他能正确的完成波罗蜜到菩提座下成正觉,因为他能在适当的场合只说适当的话,所以称他为善逝。
6.世间解 是彻底理解世间世事的人。世间分为有情世间与器世间。世间就是相对于出世间而言。出世间就是开悟的世界,相对于这个出世间的世间,就是指三界六道的迷惑世界而言。佛完全了解世间一切有情(众生)的心情、性格与根机等,因而能相应地做适当的说法,并且使一切众生趋向理想,而化导救度之。也就是说佛完全了解世间苦、集、灭、道的循环真理,他就据此来从事他的教化活动。
7.无上士 就是至高无上的人。佛是一叨有情中境界最高的人。在戒、定、慧、解脱、解脱智见里,没有人能够与佛比肩,所以佛又称之为无上士。
8.调御丈夫 就是能够“调御丈夫的御者”的意思。佛可以训练那些具足佛性的所有人。佛视对方情况的需要,时柔、时刚、或刚柔并用,不论任何人,佛都可以调御他,导引他信仰与修行证果,所以称为调御丈夫。
9.天人师 是诸神与众人的老师,也就是三界大导师的意思。事实上不只是诸神与众生而已,佛陀是教化救度三界六道一切众生之导师的意思。
10.佛 就是觉者的意思,就是指自觉觉他的人。
11.世 尊 音译为婆伽婆、婆伽梵,古代意译为“尊祐”,是“具有瑞德的人”的意思。由于有此瑞德,所以能得到世间的尊敬,而成为世间最尊贵的人。
第二节 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释迦牟尼佛的形像,在《大日经疏》说:“全身呈真金色,具光辉三十二相,披乾陀色(乾陀为山名,但乾陀色是否为山色,待考)袈裟,坐于白莲华上,作说法状,左手执袈裟一角,如今之阿育王像。右手竖指,以持空水轮,为其标帜。”但是佛有哪三十二相呢?现依《瑜伽师地论》的记载如下:
一、足安平相; 二、千辐轮相;
三、手指纤长相; 四、手足柔软相;
四、手足缦网相; 六、足跟满足相;
七、足趺高好相; 八、腨如鹿王相;
九、手过膝相; 十、马阴藏相;
十一、手纵广相; 十二、毛孔生青色相;
十三、身毛上靡相; 十四、身金色相;
十五、身光面各一丈相; 十六、皮肤细滑相;
十七、七处平满相; 十八、两腋满相;
十九、身如师子相; 二十、身端直相;
廿一、肩圆满相; 廿二、四十齿相;
廿三、齿白齐密相; 廿四、四牙白净相;
廿五、颊车如师子相; 廿六、咽中津液得上味相;
廿七、广长舌相; 廿八、梵音深远相;
廿九;眼色如金精相; 三〇、眼睫如牛王相;
卅一、眉间白毫相, 卅二、顶肉髻成相。
此三十二相,不一定释尊专有,享寿八万岁以上的转轮圣王都有此相。另有八十种随形好的,只有佛陀才有。八十随形好列举如下:
一、无见顶相; 二、鼻高不现孔;
三、眉如初月; 四,耳轮垂成;
五、身坚如那罗延; 六、骨节如钩锁;
七、身一时回转如象王;
八、行时足去地四寸而现印文;
九、爪清赤铜色,薄如润泽;
十、膝骨坚而圆好; 十一、身净洁;
十二、身柔软; 十三、身不曲;
十四、指圆而纤; 十五、五指文藏覆;
十六、脉深不现; 十七、踝不现;
十八、身润泽; 十九、身自持不逶迤;
二〇、身满足; 二一、识仪满足;
二二、容仪满足; 二三、安住处无能动者;
二四、威振一切; 二五、一切众生见之而乐;
二六、面不长大; 二七、正容貌而色不挠;
二八、面具满足; 二九、唇如频婆果之色;
三〇、言音深远; 三一、脐深而圆好;
三二、毛右旋; 三三、手足满足;
三四、手足如意; 三五、手文明直;
三六、手文长; 三七、手文不断;
三八、一切恶心之众生见者和悦;
三九、面广而殊好; 四〇、面净满如月;
四一、随众生之意和悦与语;
四二、自毛孔出香气; 四三、自口出无上香;
四四、仪容如狮子; 四五、进止如象王;
四六、行相如鹅王; 四七、头如摩陀那果;
四八、一切之声分具足; 四九、四牙白利;
五〇、舌色赤; 五一、舌薄;
五二、毛红色; 五三、毛软净;
五四、眼广长; 五五、死门之相具;
五六、手足赤白如莲花之色;
五七、脐不出; 五八、腹不现;
五九、细腹; 六〇、身不倾动;
六一、身持重; 六二、其身大;
六三、身长; 六四、手足软净滑泽;
六五、如边之光长一丈; 六六、光照身而行,
六七、等视众生; 六八、不轻众生,
六九、随众生之声音,不增不减;
七〇、说法不着;
七一、 随众生之语言而说法;
七二、发音应众声; 七三、次第以因缘说法;
七四、一切众生观相不能尽;
七五、观不只足; 七六、发长好;
七七、发不乱; 七八、发旋好;
七九;发色如膏珠; 八〇、手足为有德之相。
第三节 佛像有哪些种类
佛像的形像、材料、种类等随着年代而有很多的变化,造成了种种不同的佛像。在许多种佛像中,依其身分的不同,可分为佛、菩萨、明王、天等数种。
佛,在狭义上说,是指释迦牟尼佛的意思,但是,随着佛教教理的发达,“佛陀观”便分为法、报、应三身。就是遍满宇宙寂静之无色无形的理佛,称为法身佛,为着救度众生经过长时间积功累德的结果而显现出佛身,并建立净土的是为报身佛,因化益众生,而出现在娑婆世界的,是为应身佛。如大日如来为法身佛,弥陀如来为报身佛,释迦如来为应身佛。诸佛的名字在经典上记载的,有卢舍那佛、大日佛、释迦佛、阿弥陀佛、药师佛等,还有宝生佛。开敷华王佛、天鼓雷音佛、阿閦佛、不空成就佛、多宝佛、定光佛等是较少听到的。佛有时称如来,这是梵语多陀阿迦度的意思。
菩萨,有文殊,普贤、弥勒、日光、月光、虚空藏、地藏,以及随侍阿弥陀佛的二十五菩萨、观世音等,不胜枚举。其中观世音菩萨尤为著名。观世音菩萨又称观世音大士、观自在、白衣大士等。菩萨两字是梵语菩提萨埵的缩写,也有译成大道心众生、大士、高士、觉有情等。
明王,有不动明王,降三世,军荼利、大威德,金刚夜叉等统称“五大明王”。明王是拥护三宝、护持国土、保护人民的。有时现佛的忿怒身,以光明的智慧来制服一切恶魔和障碍,看起来具有极恐怖的威严。如不动明王是大日如来,降三世明王是阿閦如来,军茶利明王是宝生如来,大威德明王是无量寿如来,金刚夜叉明王是不空成就如来等的忿怒身。明王,大多属于密教。
天的种类更多,形像较威猛的,有四天王、梵天、帝释天等,较温柔的,有辨才天、吉祥天、技艺天。另有所谓天龙八部、十二天、药师十二神将、般若十六善神、观音二十八部众等,其中男性的均手持剑戟,身穿甲胄,勇猛异常,女性的均优丽、高雅,好似仙女下凡。
第四节佛菩萨像的姿势和形象
佛菩萨像,有立像、坐像、倚像和卧像四种。其中佛与菩萨像多为立像或坐像,倚像一般少有。天部像多为立像,有直立的,有向前伸出一脚的,有身躯微向前倾的、有合掌的,此即侍立像。
坐像有正结跏趺坐像、两膝跪地的长跪像,还有右膝跪地左脚直立的等等种类。
卧像,又称涅槃像,此像只有释迦如来涅架像一种。
佛菩萨的形像,大体上可分为:佛形、菩萨形、声闻形、童子形、天女形、忿怒形、神王形、鬼形、以及畜牲形等。
佛形:具有三十二相,头部有圆形隆起,称为肉髻,这是佛的特相之一。发型如螺髻发,或波状发,除身披宽袈裟外,不用环钏等装饰。但大日如来,除头戴发髻天冠,身穿轻妙衣服外,只有璎珞环钏等,这是因为他是在色究竟天成道所准许的仪相。
菩萨形,除地藏菩萨外多为在家居土像,大都身穿裙,披天衣,头戴宝冠以环耳,颈璎、腕钏、臂钏、足钏等装饰其身。声闻形:又称比丘形。光头,身披天衣,与佛形相似,但头上无肉髻。
童子形,简称童形。顶上结发,其颜貌为天真活泼的少年形。
天女形:又称女形。具有乳房,以表现女性,如般若菩萨、吉祥天、辨才天等。
忿怒形:全身作极忿怒形像,或以蛇为璎珞,或以虎皮为裙,手持剑、轮等器杖,后背有大火焰,状貌可怖,如明王部形像。
神王形:是身穿甲胄的护法善神。
鬼形、畜形:罗刹夜叉的像貌和鸟兽的形像为鬼畜二形。如深沙大将、迦楼罗王等。
佛菩萨无论是坐像或立像,普通都穿着袈裟,裙,或甲胄等。袈裟披在两肩的叫通肩,披在左肩,右肩袒露着的叫做偏袒右肩。明王、天、诸神像有围着猛兽的皮,有穿甲胄的以表示勇猛雄健。
佛菩萨的冠戴、服饰及大小
宝冠,种类很多:在大日如来头部所见的为五佛宝冠,虚空藏及弥勒菩萨的宝冠亦属此类,观音的宝冠多安置化佛,大势至的安置宝瓶,弥勒宝冠安置五轮塔婆,虚空藏安置三十五佛等。其他诸天所戴之冠多为鸟兽形。
佛像的大小,是依释迦如来在世时的身长为准,即所谓丈六像。“丈六像”就是身高一丈六尺,这是指立像的高度,坐像即矮一半,约为八尺,此坐像也叫“丈六像”。另有一种叫“半丈六像”的,其立像的高度约八尺,坐像的高度为四尺左右。
此外,还有等身像及一操手半像等:
等身像,是指等于自己的身长,佛的等身像是指丈六像,在人世间的等身像,是随造像人自己的身长,通常以五尺像为等身像。
一搩手半像,印度的尺寸,其换算法不一:有的说一搩手等于八寸,一搩手半,即一尺二寸,另一说一搩是五寸,一搩手半即七寸五分像。但通常以一尺三寸像为一搩手半像。
第五节 释迦佛的个大弟子
在释迦牟尼佛的高足中,其最杰出的十大罗汉为十大弟子:第一为摩诃迦叶,称上行第一,第二阿难陀,多闻第一,第三舍利弗,称智慧第一,第四是须菩提,称解空第一,第五是富楼那,称说法第一,第六是大目犍连,称神通第一,第七是摩诃迦旃延,称论义第一,第八是阿那律,称天眼第一,第九是优婆离,称持戒第一,第十位是罗喉罗,称密行第一。
在我国一般古寺中,释迦牟尼佛像和十大弟子像安奉在一殿的,也有很多。兹将十大弟子的简要历史分述于后。
1.摩诃迦叶
他专修头陀行,为第一次佛典结集的主脑人。由于完成这次佛典结集任务,所以大迦叶的盛名,遂名闻天下。其详名为“摩诃迦叶婆”,生于中印度王舍城附近摩诃婆罗村,父为婆罗门教中有名的大富翁,夫妻结婚多年,苦无儿女,于是向毕钵罗树求子,遂生摩诃迦叶,取乳名毕钵罗耶那。此子出生后,即具备三十二相,且一举一动都异于常人。8岁受婆罗门戒,已精通其中奥妙。一天,听说释迦佛的盛名,遂前往加入教团,其妻拔陀伽毗罗尼也出家为尼。他少欲知足,专志于修行,所以称为头陀第一。当释尊入灭之际,适其远在北方行脚,得此悲报后,即昼夜兼程赶回跪于圣棺之前,悲恸不已,更立志说:此后我决心计划结集佛典,以建立人间净土。传说他入云南鸡足山的禅房,静待龙华三会。
2.阿难陀
阿难陀一名难陀尊者,生于迦毗罗卫城,是提婆达多之弟,甘露饭王之子,与释迦佛是表兄弟。他幼年师事十力迦叶,依跋耆子的忠言而得道,于释尊55岁时,始入佛门,侍从释尊前后达25年之久。当释尊入灭之际,与阿冕楼陀同侍于释尊的枕边,专心守护。他生性能博闻强记,闻一知十,故称为多闻第一。在经典结集大事中,大部分的经文,都是凭他的记忆而口传的。其天性慈悲温和,容貌俊俏,颇得妇女的爱慕,屡蒙女难之祸。他于佛灭后20年,见同学大迦叶在鸡足山示寂,始觉自己的死期将近,乃在恒河边召集五百比丘,作最后的垂训,于120岁时而从容灭度。其遗骨葬于王舍城的竹林精舍之侧。
5.舍利弗
原名优婆底沙,详名力舍利弗多罗。关于舍利弗名字的由来,在《大智度论》里说:“摩陀罗王有一女,其眼酷似舍利鸟(一种水禽)之眼,故名为舍利,下嫁帝沙,生有一子,取名为舍利弗。”因“弗多罗”三字译作子,故又称他为舍利子。他幼时,因受其博学多才的父亲及贤明之母的教养,所以精通百科技艺。他与朋友俱律陀,拥有弟子多人,声势相当广大。一日,他遇着马胜比丘,得知释尊的盛名,即钦慕不已,遂率350余弟子,在竹林精舍归依佛陀,受具足戒,弟妹六人均出家,成为释迦弟子。此时因舍利弗的归依,使释迦的威德更加发扬,使教团的势力也大为扩张,佛陀誉他为法将。舍利弗因此而占诸弟子的首座,被称智慧第一。他先释尊入灭,当他觉得自己涅檠期近时,乃返回故乡,安坐一室,澄心静虑。传说未来他将以华光佛的称号,再米人间以利益一切众生。
4.须菩提
须菩提释作善吉、空生,善业,出生于舍卫城,是给孤独长者之弟、须摩那长者之子。关于他译名的由来,在《净名疏》内记载如下:此人出生之时,以其家室皆空,故名“空生”,此时家人十分恐怖,请相生前来卜卦的结果,认为此子出生时的奇瑞,是为吉相,乃称善吉,此人本性慈善,不好诤论。他出家修道,起慈悲心,入无诤三昧,能常行善业,故名“善业”。他后来立志归入佛门,常好入空定,为十大弟子之一,被称为解空第一而驰名。般若的教理以尊者为祖。
5.富楼那
富楼那译作满意子,或满愿子,出生于迦毗罗卫城郊的罗那拔多村,是迦毗罗城长者之子,阿若侨陈如之甥。其父为净饭大王之国师,驰名一世。富楼那在少年时,为其兄所歧视,乃卖给最卑贱的商人,他每日除努力的工作外,尚能诚意的奉侍佛陀,不惜倾其财富,建立精舍,发愿归入佛门,非常勤学,因其擅于辩论,说法巧妙,被称为说法第一而闻名。后来他在输卢那国,收有五百弟子,并建有五百座伽蓝,致力于宣传佛法。
6.大目犍连
世间多称他目连尊者,译作大赞诵,或大胡豆。在《祖庭事苑》里说他“梵名大目犍连,姓采菽,传说上古有仙,居山寂处,常采绿豆而食,,。因以此为姓,目连之母即属此族。”目连本名为俱律陀,出生在王舍城北方的俱律陀村,父为王家之师,母名采菽。少年时与舍利弗为密友,自幼即决心离俗修道,他俩各征得其双亲之许可,相率赴王舍城,对释尊说明其来意,释尊即收他俩为弟子。目连被称为神通第一而闻名。因他得知其生母深堕地狱,受尽苦患,遂往见释尊,请求救母之法,然后得以将生母救出地狱,因此大孝子目连的芳名,传至今日仍家喻户晓。当时的裸形外道,与释迦有宿怨,因知目连救母闻名天下而怀恨在心,遂乘目连于伊尸嗜利山中坐禅入定之机,将其刺杀,此实为释团的一大损失。
7、摩诃迦旃延
摩诃迦旃延为梵语,译作文饰,又称好肩,其本名为那罗陀,是阿槃提猕猴食邑一长者之子,其父为吠陀学的论师,他继承其父的血统,成为一位贤明长者,成为释迦教团的一员后,更表现出他卓越的才能,被称为论义第一,极受众人尊重。先前释迦诞生后,净饭王召请频陀山的阿私陀仙人入宫,为新生太子占卦,此仙人即是迦旃延的舅父。迦旃延早已寄居其舅家中,学习四禅五通的道术,后来赴鹿野苑归依佛陀。得道后专门弘法于乡里,被誉为巴利文典之祖。
8.阿那律
阿那律一名阿尼卢陀,是白饭王的儿子,释尊的表弟。他天资聪敏,少年时,即知其必将成为大器,于迦毗罗卫城,倾听释尊的教化后,即发心出家修道,迫切要求释尊准其加入弟子班。有一天,他在佛座前昏昏入睡,受到佛的呵责,遂立誓终生穿粪扫衣,昼夜不眠,因此以致双目失明,他的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受到大家的称赞,被推为天眼第一,成为佛灭后的首领之一员。当释尊入灭之际,他侍于涅架床前看护,并参加第一次佛典结集大业,其功亦巨大。
9.优婆离
优婆离为梵语,译作近取或近执。他出身于首陀罗(当时印度被视为最贱的民族),初为王舍城的理发师,但他的本性颇为忠实,而且工作热心,甚得宫廷诸官及王家的信任。后来和释迦族的公子们一道发心归依,释尊为他首先传授戒法,后来,由于他精通戒律,为僧团解决了种种问题,被视为僧团的上首,誉为持戒第一。释尊入灭后,佛典结集事起,他担当最难的律藏方面的工作,以其多年来所学的知识和卓越才能,不息不休,完成此一艰巨的任务。
10.罗睺罗
罗睺罗是释尊的嫡子,母为耶输陀罗。传说他在母胎内前后达六年之久,乃命名为罗睺罗,罗睺罗译为覆障。一说罗睺罗诞生之日,适逢日蚀,因而得名。释尊成道后三年,乃令舍利弗和目连促其出家,拜舍利弗为师加入僧团,由于他中途怠慢,受到佛陀的教诫,遂立誓严守规戒,励行道业,因而得到密行第一的称誉,实不辱父望。
第六节 释迦佛弟子中的杰出比丘尼
1.摩诃波阖波提是刹帝利女,耆宿第一。她是释尊的叔母,又是养母、难陀的生母,经阿难的恳求始准出家,为最初的比丘尼。
2.整摩刹帝利女,智慧第一。生于摩揭陀国沙伽罗。初为频婆沙罗王之妃,一度自夸其美貌,后来受佛教化而发心出家。是七相续尼之一。
3.莲花色毗舍女,神通第一。生于舍卫城,为长耆的小女。关于她出家的因缘有两种说法;一、因姿色超群美貌,引起许多男子的追求,但她的父亲怕发生意外,所以令她出家,另一说法,因她的家庭不幸而流浪于各处,在懊恼之下遂决心出家。修养极深,被誉为比丘尼中的目犍连。
4.拔多伽罗毗舍女,持律第一。舍卫城长者之女,曾与家丁恋爱而遭受种种困难,一时失夫失子使精神受到极大的刺激,因此发狂流浪,后来受佛教化为佛弟子,并善于引导比丘尼。
5.法与毗舍女,说法第一,生于王舍城。初嫁给毗舍怯家,后来因厌世而出家,并教化其夫同入佛门。
6.难陀毗舍离附近人,禅定第一。惜她先于佛陀在那利伽村而入灭。
7.输那毗舍女,精进第一,出生于舍卫城,多子。她于丈夫死后受到子女的虐待而出家,因为是老年归佛,所以修行十分用功。
8.奢拘梨婆罗门女,天眼第一。出生于舍卫城。
9.拔陀单陀罗拘夷毗舍女,速慧第一。王舍城王者女,曾与盗贼热恋,经过几度转变后初为尼乾子外道的弟子,后来受到舍利弗的教化而皈依佛门。
10.拔陀迦毗离婆罗门女,宿命通第一。生于麻罗的沙伽罗布。嫁大迦叶,后来夫妻一同出家,拜摩诃波阁波提为师而归入佛门。
11.跋陀迦旃延是悉达太子的后妃,大智得第一。传说她是耶苏陀罗的后身。
12.乔达弥称为弊应第一。她原是舍卫城贫家女,出嫁后,由于孩儿夭折而悲痛不已,后来受到佛的教化而出家。
13.漆含罗伽麻多称信解脱第一。王舍城一长者之妻,后来舍弃儿女出家,证得道果。
第七节 佛菩萨手中所持物件
不同的佛,不同的菩萨,其手中所持物件亦不同。一般的佛像除“经行像”持钵、药师如来手执药壶外,一般手中都不持物。但菩萨像、明王像、诸天神像等,持物则大有差别,但多数都是执持莲华、蒲桃等花果之类,金刚杵、剑、三戟叉等武器类及宝箧,宝瓶等器具类。现在常见的有:
日光菩萨持曼殊沙华;
欢喜天持萝卜;
孔雀明王和鬼子母持吉祥果;
金刚萨堙等持五股杵;
羯摩波罗密菩萨等持羯磨杵;
金刚拳菩萨持十字一钴;
大随求菩萨持钺斧钩;
一髻罗刹菩萨持钺锋钩;
大轮明正持三钴戟;
涅里帝鬼王等执刀;
提头罗吒天王及大梵天王等持鉾;
金刚锋菩萨持金刚锋;
阎鬘德明王等持棒;
三昧王菩萨等持如意棒;
马头明王等持三钴镍;
金刚镍菩萨持鏁;
金刚幢菩萨等持幢幡;
爱金刚持摩羯幢;
阎摩天持檀孥幢;
火仙持仙杖;
摩利支天持天扇;
除盖障菩萨持如意;
孔雀王母菩萨持孔雀尾等。
此外,如观音菩萨变化身之一的千手千眼观音菩萨像,手中持物达40种以上,另有专文详叙,在此就不赘述了。
第八节 佛菩萨座台的种类
一、座台种类
金刚座 这是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成道时所坐的座台的名称,其他佛菩萨绝对不能用。其形状为方形。
狮子座 佛陀坐的床叫做狮子座。这一名称的由来,是因狮子为百兽之王,以喻佛陀之尊,故以他所坐的座台为狮子座。古印度于佛座旁绘画或雕刻一狮子,也是表示这个意思。
天衣虚 以天衣敷于座上,故名天衣座。
莲华座 这种座有八叶莲,千叶莲等的各种形式。
磐石座 这多为明王部忿怒形的主座,如不动明王足下所踏的即为一例。
氍毺座 这为诸天神的座台,以毛织品为褥子,敷于座上。
荷叶座 此座亦常见于诸天像所坐,座形如荷叶,故名。
宣台座 此为鬼子母神所坐的座台。
鸟兽座 这种座是因诸尊坐于鸟或兽的背部而得名。
牛 座 以牛为座。如大威德明王坐水牛,焰摩天为白水牛,大自在天为黑水牛,火天为青牛;伊舍那天为黄丰牛等,都以牛为座。
羊 座 此为大自在天之妃乌摩妃的座台,以赤色羊为座。
龟 座 如水天即以龟为座。
麞 座 以小鹿为座。如风天的座台即属此类。
鹅 魔 以鹅为座。如月天之座即属此类。
猪 座 以猪为座。如摩利支天即属此座。
鬼 座 以鬼形为座。如大元帅明王、名闻天等以药叉鬼为座,乌刍沙摩明天以毗那夜迦(译作常随魔或障碍神)为座等
二、佛部像常见的几种座台
狮子座 大日如来、文殊菩萨、法界虚空藏等均以勇猛狮子为座,一字金轮佛顶以七狮子为座,罗刹天子以白狮子为座等。
象 座 如阿閦佛、普贤菩萨、金刚藏菩萨、帝释天等的座台均为象座。
马 座 如宝生如来、马鸣菩萨、宝光虚空藏菩萨等均为马座。又如十二天中的日天为五马座,胎藏界曼荼罗外金刚部院的日天为四马座、日天曜为三马座等。
孔雀座 如阿弥陀佛、孔雀王母菩萨、莲华虚空藏、鸠摩罗天等所坐均为孔雀座。
迦楼罗座 不空成就如来,业用虚空藏、那罗延天等均为此座。“迦楼罗”旧译为金翅鸟,新译为妙翅鸟、顶瘿鸟、食吐悲苦声等。此鸟常以龙为食,是一种极勇猛的鸟。
三、诸尊像的几种背光
背光 在诸尊形像后的光环称为背光。
头光 在头部发出圆轮的光焰称为头光。
身光 在全身发出光焰的称为身光。
背光 的形状不一,有的成圆轮,有的如放射线,有的如火焰。大都随佛像的种类,由工匠刻意装饰。
另有迦楼罗焰,多为明王部所用,即身后发出光芒四射的炽盛火焰,雄伟异常。
第九节 怎样辨别手印
手印,即手指所结的印契。印,梵语mndra^,音译母陀罗,是记号的意思,又作印契、印相、密印等,为教义仪轨的标记。印有“有相”“无相”两种区别。有相印即以色彩、形状、姿态来表示如手印及契印(诸尊所执的器物);无相印在于体会真意,举凡一投足一举手等一切动作皆是。
关于手印与契印的区别,就浅义而言,结于手上之印,称为手印,描画的印相,称为契印,就深秘而言,手印指诸尊及修行者所结的印相,契印指诸尊的三昧耶以四种曼荼罗中的三昧耶曼茶罗为印。
由于修行者结手印即能感受佛、菩萨的力量而与之成为一体,所以结印、解印,必需拜师亲受,敬谨慎重。结手印的两手一般称为二羽、日月掌、二掌,称十指为十度(即十波罗蜜)、十轮、十莲、十法界、十真如、十峰。左右手(日月掌)分别表示止、观、定、慧,福、智、权、实、慈、悲等,小指次第至拇指则表示色、受、想、行、识或地、水、火、风、空。
手印最早时并无固定轨则,密敦兴起后,采取印度教的行事而有手印之说,并进一步阐释手印的意义及利益。手印由于各种仪规成立时间上的差异,及印度、尼泊尔、我国等各地传承的不同,而产生诸多差异。又密教金刚界、胎藏界两部曼荼罗诸尊的根本印不一,及依修法仪式而结的印相亦各异,致使印相的种类繁复难计。现将一般所用的佛菩萨的印相较重要者分别简介如下:
力端定印 (妙观察智印,也称弥陀定印) 这是胎藏界曼荼罗内阿弥陀佛所作的印像。即二手相叉,右手置于左手上,屈
食指,拇指按于食指上。
转法轮印 又名说法印,这是佛对众生说法时所作的手印。即屈二手当胸,左手掌向内,屈拇、中,无名三指,竖食指及小捐,右手掌向外,屈拇指和食指。
安慰印 屈右手掌,向外,拇指食指相捻作轮形,竖余指作引势,作迎佛形状。
吉祥印 这是《大日经疏》中所记释迦如来的印相。即右手掌立向外,拇指无名指相捻。
合掌印 合掌的方法很多。最常·见的有金刚合掌,竖实合掌,叉手合掌,归命合掌等。前;二者为二手当胸,竖掌紧合,十指一一相对。后二者为十指头相叉,合掌。
外缚印 交叉二手而作拳,使十指出现于外者,又名指在外拳。见《大日疏》十三。又名坚固缚,金刚缚、外缚拳,为解结使之缚的意思,显十地圆满之形。
智拳印 属金刚界大日如来的印相,以表诸佛之执持智法海。是九会曼荼罗中第六一印会智法身之大日。《时处轨》:“右执左头指,十方刹土中,惟有一乘佛,如来之顶法,等执诸佛体,是故名智拳。”
三昧印 即入定印,有三部之别:一佛部定印,亦名法界定印、是胎藏界大日如来之住定印,二莲花部定印,亦名弥陀定印,或妙观察智定印,阿弥陀如来之住定印,三金刚部定印,名为缚定印(转法轮印即属金刚部三昧耶印之德名),天鼓雷音如来之住定印。
与愿印 又名施愿印、满愿印。右手仰掌伸开五指向下,流注如意宝或甘露之相。为宝生如来、地藏菩萨、虚空藏菩萨等本誓之标帜。此印名为能令圆满一切众生所爱乐印。
施无畏印 以智慧手(右手)伸开五指向上扬当肩向外,作施无畏形。此印能施与一切众生安乐无畏。对于施无畏印与垂右手仰掌向外的与愿印,此二印有互通之义,故往往有以与愿印名施无畏印的。
内五股印 为表五智与五佛之印。有五大印、五智印、五峰印、金刚慧印、大羯摩印,大率都婆印等之称。五股印中有内外二种,即内缚五股印和外缚五股
印。《瑜伽祗经,序品》:……屈进力(二头指)如钩,檀慧(二小指)禅智(二大指)合,是名彼大印。
被甲护身印 以二手内相X,右压左,竖二手中指,屈二头指如钩,于中指背勿使相着,并二大指压无名指,以此印印于身之五处……即成被金刚甲胄,若居险—难,皆悉无畏。
莲华部三昧耶印 二手虚心合掌,散开二头指,二中指二无名指少屈,如莲华形,是八叶印。此印为心莲开敷之形,开即修生显德之义,开自心八分之心莲,故作开莲之印。
金刚部三昧耶印 以左手翻掌向外,以右手掌背安左手背,以左右大指小指互相钩,中间六指散开,如金刚杵形,是为三股印。.
佛部三昧耶印 二手虚心合掌开二头指少屈而各着寸:二中指上节,又屈二大指着于二头指下节。此印为率睹婆印。由结此印及诵真言之故,一切如来护念加持,罪障消灭,寿命增长,莲花化生,速证无上菩提。
宝车辂印 又云送车辂。二手相X于内而仰其掌,头指横相着,以二大指各捻头指根下。观想七宝车辂金刚驾御宝车,至于本尊极乐世界。
请车辂印 按上述宝车辂印式以大指向身,拨中指头,诵真言三遍。故圣众白本土来至道场空中而住。
金刚网印 又云虚空网、虚空结。结此印记,诵真言三遍,于头上右转三匝而止。此印表网形,由网印真言加持之力,即成金刚坚固不坏之网。
莲花合掌印 竖左右十指而指掌共合,名为莲花合掌。凡行法最初为此印。此印名为本三昧耶印,即处胎内所结之印,出胎时分两手作拳。又缩之作行者之莲华合掌,则成一法界,开之作欢喜之莲华印,则为多法界。
火天拨遣印 其说甚多。曰拨忍度,忍度,火指(右中指)是为拨遣火天之意。或拨水指(无名指)以水拨火之意。此以水指作拨遣,故以火指拨水指。如平常之弹指。《大日疏·十六·释请召火天印》:“当侧伸右手,其风指(头指)第三节稍屈,又屈空指上节向掌,直而屈是召清,若先屈而还展是拨遣也。”请召既勾屈风,拔遣时尤宜拨风也。
金刚合掌印 十二合掌之第七。又名归命合掌,梵语钵啰拏摩合掌。《大日经疏》十三:“令十指头相叉,皆以右手指加于左手指上,如金刚合掌也。此云归命合掌,梵音名钵啰孥摩合掌。”经云合掌叉手。
降三世印 《理趣释·降三世品》:时金刚手大菩萨,欲重显明此义故,持降三世印,以莲花面含笑而怒,颦眉猛视,利牙出现,住降伏立相,说此金刚烁迦罗心。”三世,世名贪嗔痴,降此三毒,名降三世。
大虚空藏普通供养印 二手合掌,以二中指相叉于外,以二头指相著,反蹙如宝形。此印二头指表宝形,二中之外,又表莲华,二小二无名指并立表幢。是即幢上莲华之宝珠,自高幢流出,周遍法界,供养前道场一切圣众。
金刚炎印 又名火院密缝印,以左手掩右手,背竖二大指,诵真言三遍,右绕身三匝,想金刚墙外火院围绕。真言曰:唵(归命)阿三莽(无等)拟你(火也)吽发吒。
献莲华座印 二手虚心合掌,舒开左右无名指,中指头,屈如微敷莲华形。
献阏伽香水真言印 二手捧器,想浴圣众足,诵真言三遍。真言:“曩莫三曼多没驮喃誐誐那三摩三摩娑嚩诃.”由献阏伽香水故,行者三业清净,洗涤烦恼垢。
普供养印 二手合掌,以右压左,交指,诵真言三遍,想无量无边涂香云海、花鬘云海、烧香云海、饮食明火丁号云海皆成清净,广大供养,普供养之。
金刚起印 修法时为请诸佛出定护念而结之。上观佛时,虽奉见遍空诸佛,彼诸佛未出定故,今结金刚起印加持时,入定诸佛被惊觉,出定护念行者及法界众生。《千佛仪轨》云惊觉一切如来印。《摄真实经》云觉起印。
大金刚轮印 结安置诸尊之金刚轮坛之印,加持虚空而结来遍一切大曼茶罗界之印与明也。换句话说,即是成护行者身心之结界轮坛。
地界印 又名地结金刚撅,右手无名指入左手无名指与小指内,右中指入左中指头指内,左中指入右中指头指内,余指并头相着。即想印变成火焰金刚杵形,以大指着地掣之,一掣一诵,三遍乃止。随意标心,即成坚固地界,真百曰:唵枳里枳嚩日啰嚩日唎部律满驮满驮吽发吒。由结此印诵此真言,天魔诸障不作恼害。
方隅金刚墙印 又名四方结,印式如前地界印开二大指竖之侧如墙壁形,想印如金刚杵形,右绕身三转,随标心大小,即成金刚坚固之城。真言:唵萨啰萨啰嚩日啰钵啰迦啰吽发吒。
道场印 其印为如来拳,左手作莲花,右手作金刚拳,以右手小指握友拳大指甲。莲花拳者,地水火风四指握之,以大指腹捻风(头指)之侧,金刚拳者,以地水火三指握大指,风指竖于大指背。此胎、金二拳重合之为如来拳。
第十节 观世音
观世音,梵名Avalokitês^vara,音译阿缚卢枳低湿伐罗。是以慈悲救苦为本愿的菩萨。又作光世音菩萨、观自在菩萨、观世自在菩萨、现音声菩萨、闚音菩萨。略称观音菩萨。别称救世菩萨、莲华手菩萨,圆通大士。与大势至菩萨同为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胁侍,世称西方三圣。凡遇难众生称念其名号,菩萨即时观其声音前往拯救,故称观世音菩萨。又因其于理事无碍之境,达观自在,故称观自在菩萨。
关于观世音菩萨的形像,因其应化无方,故相状亦颇多,而以二臂的正观音为其本形,余者皆其示现神变自在的力用,有一首,三首、五首,乃至千首、万首、八万四千烁迦罗首,有二臂,四臂、乃至万臂,八万四千陀罗臂,有二目、三目,乃至八万四千清净宝目。其化相有千手千眼、十一面、准提、如意轮,不空绢索、青颈,香王等。又《不空绢索神变真言经》举出四面大悲观音、除八难仙观音、播孥目佉观音、大梵身相观音,根本莲华顶观音、广大明王央俱舍观音等。此外,《摩诃止观》卷二上举有六观音,《诸尊真言句义抄》揭示十五观音,又有二十五观音,三十三观音等,其中,部分非基于经轨而来,而系至后世混合中国及日本的民俗信仰所产生。相传共显灵说法的道场在我国浙江普陀山。据称其生日为阴历二月十九日,出家日为九月十九日,成道日为六月十九日。兹将其常见的几种观音形像简介如下:
一、三十三体观音
三十三体观音,是我国唐宋时代及日本民间信仰的观音集合而成三十三体的,兹分别解说如下:
1.杨柳观音 观音的利生是随顺众生的愿望,恰似杨柳随风荡漾,因而得名。此形像为:右手执杨柳枝,左手掌张开,举手胸前。
2.龙头观音 表示出在云中乘龙的姿式,是三十三身观音内的天龙身。
3.持经观音 坐于崎岖的岩石上,右手执经卷,是三十三身观音内的声闻身。
4.圆光观音 在圆光中现出色身,合掌坐于岩石上,若有人不幸遭遇刑戮时,念此观音,可使刀折,而身免危害。
5.游戏观音 乘五彩云,左手安放于偏脐处,作游戏法界像,即是普门品中“堕落金刚山”一句的象征。
6.白衣观音 坐于敷有软草的石上,结定印,作结跏跃坐姿势,是三十三身观音内的比丘、比丘尼身。
7.卧莲观音 合掌坐于池中长出的莲华座上,是三十三身观音内的小王身。
8.泷见观音 倚于断岩上观瀑布的姿势,即是普门品中“火坑变成池”一句的象征。
9.施乐观音 右手撑颊,倚于膝上,是普门品中“如日虚空住一句的象征。
10.鱼篮观音 司排除罗刹,毒龙、恶鬼等障碍。其像一为乘于大鱼背上,一为手提盛有大鱼之篮,是普门品中“或遇恶罗刹”一句的象征。
11.德王观音 趺坐于岩上,左手置于膝上,右手持绿叶一枝,是三十三身的梵王身。
12.水月观音 在月下乘一莲华舟,荡于海上,静静地飘荡在波浪上赏月,是三十三身的辟支佛身。
13.一叶观音 乘一片莲华,悠然飘荡于水面上,是三十三身内的宰官身。
14.青颈观音 坐于断岩上,右膝立起,右手放在膝上,左手扶着岩壁,是三十三身内的佛身。
15.威德观音 左手持莲华,右手着地,在岩上观水的姿势,是三十三身内的天大将军身。
16.延命观音 右手掌颊,倚于水边岩上,悠然而欣赏水面景物,是普门品内“咒诅诸毒药”一句的象征,能除此诸害,而得延命。
17.众宝观音 右手着地,左手置于立着的膝上,是三十三身内的长者身。
8.岩户观音 端在坐岩窟内,悠然地欣赏水面,是普门品中“蚖蛇及蝮蝎”一句的象征。
19.能净观音 伫立海边岩上,作静寂相,是普门品中“假使黑风吹”一句的象征。
20.阿耨观音 左膝倚于岩上,两手相交,眺望海景,若有人在海上遭遇龙鱼诸鬼大难时,念此观音,可免风波之险。是普门品中“龙鱼诸鬼难”一句的象征。
21.阿摩提观音 其形像为白肉色,三日四臂,乘白狮,身有光焰,天衣璎珞,慈容谛视左方。在三十三身内所现是左膝倚于岩上,二手置于膝上,是三十三身中的毗沙门身。
22.叶衣观音 坐于敷草的岩上,身披千叶衣,头戴宝冠,冠上有无量寿佛像,璎珞环钏,身有圆光,四臂,右第一手持吉祥果,第二手施与愿印,左第一手持钺斧,第二手持绢索,是三十三身中的帝释身。
23.琉璃观音 别名香王观音,乘一片莲华,轻浮水面,双手捧香炉。是三十三身中的自在天身。
24.多罗尊观音 直立乘云的姿势,是普门品中“或值怨贼绕”一句的象征。
25.蛤蜊观音 此尊形象出现于蛤蜊贝壳中,是三十三身内的菩萨身。
26.六时观音 右手持梵夹的立像,是三十三身中的居士身。
27.普照观音 双手披衣,立于山岳之上,是三十三身内的大自在天身。
28.马郎妇观音 身披天衣,两手重立,是三十三身内的妇女身。
29.合掌观音 合掌立于莲华台上,是三十三身内的婆罗门身。
30.一如观音 坐于云中莲华座上,立左膝,是普门品中“云雷鼓掣电”一句的象征。
31.不二观音 两手垂重,乘一片莲叶,浮于水面,是三十三身中的执金刚神身。
32.持莲观音 乘坐莲叶,两手执莲茎的姿势,是三十三身内的童男童女身。
33.洒水观音 右手执洒杖,左手执洒水器,作洒水相,是普门品中“若为大水”一句的象征。
观世音菩萨又作千手观音、马头观音、十一面观音、圣观音、如意轮观音、准提观音、不空绢索观音、大白衣观音、叶衣观音等等。
二、大白衣观音
大白衣观音 形像均为二臂,但印契则不一:1.身白黄色,左手持莲花,右手施与愿印,2.左手持棒或绢索,右手执般若梵夹,3.右手扬掌,左手持未开莲华,4.左手垂下,右手持莲华,5.左手施与愿印,右手持宝珠,6.左手持宝剑,右手执杨柳枝,7.左手捻念珠,右手持印文,8.右手持念珠,左手拇指、无名指相捻,9.左手持念珠,右手覆于左手上,10.二臂印钥及持杨柳枝像,11.左手持红莲华,右手印合曳下持印等。
三、四臂观音
四臂观音 时轮院和欢喜金刚院多供奉此圣像,其形象有四头,为蓝、白、红、灰色,有四臂两腿,身体蓝色,两脚踏仰卧男体像,为藏传佛教密宗本尊之一。
四、六观音
1.千手千眼观音 即大悲观音,简称千手观音。观世音在过去无量劫,听千光佛静住如来说《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发誓要利益一切众生,于是长出千手千眼。寺院一般造型是两眼两手下,左右各具二十手,掌中各有一眼,共四十手四十眼,各配二十五“有”(三界中二十五种有情存在环境,包括欲界十四种、色界七种、无色界四种等)而成千手千眼。
2.圣观音 亦称正观音、圣观自在,是诸观音的总体代表,其形像具如上述。即通常所说的观音。
3.马头观音 以马置于头,亦称马头大士,为观世音的自性身。形像愤怒威猛,摧伏妖魔,故亦称“马头明王”。
4.十一面观音 即大悲普照观音。其形像:一嗔面,化恶有情;二慈面,化善有情;三寂静面,化导出世净业。这三面教化三界便有九面。九面上有一暴笑面,是表示教化事业需要有极大威严和极大意乐方能无懈而成就。最上有一佛面,是表示以上一切总为成佛的方便。
5.准胝观音 即天人丈夫观音。“准胝”意为清净,是自性净洁的意思。其形像为三目十八臂。
6.如意轮观音 即大梵深远观音,手持如意宝珠和轮宝,分别表示满足众生祈愿和转法轮。密号(密教又称灌顶王、名持宝金刚,有六臂,即“手执如意宝,六臂金色身”。
五、白观音
因菩萨常着白衣,亦称“白衣大士”:又常坐于白莲华中,故亦称“白处观音”。白表示心之洁净,又白者,即是菩提之意,住此菩提之心,即是“白住处”。
六、绿度母
度母,是梵名,全称圣救度佛母,我国古代称多罗菩萨、多罗观音,共有二十一尊,皆为观世音菩萨的化身。绿度母即二十一尊度母之一,此尊现少女像,全身绿色,一面二臂,现慈悲像。头戴五佛宝冠,身佩各种珠宝,着各色天衣,下身重裙,以示庄严,坐菩萨座于莲花月轮上,右足呈蹍踏状,左足卷屈。右手向外置于右膝上,作施愿印,持乌巴拉花,左手置于胸前,亦持乌巴拉花,修持此尊密法,能断生死轮回之苦,消除一切魔障、业障、病苦等,并能消灾、增福、延寿、广开智慧,凡有所求,无不如愿成就,且命终往生极乐世界。
第十一节 诸菩萨像的名称和特征
八大菩萨 各经有六种不同的说法,但通常所造八大菩萨像多依《八大菩萨曼荼罗经》所说:观世音菩萨、弥勒菩萨、虚空藏菩萨、普贤菩萨、金刚手菩萨、妙吉祥菩萨、除盖障菩萨、地藏菩萨。
四大菩萨 弥勒菩萨、文殊菩萨、观音菩萨、普贤菩萨。称为法华四大菩萨。
准提菩萨 又称准提观音,身黄白色。结跏趺坐,坐莲花上。身佩圆光。着轻縠,如十波罗蜜菩萨衣,上下皆作白色。其像面有三目,有十八臂,上二手作说法相。右第二手作施无畏印,第三手执剑,第四手持念珠,第五手掌俱缘果,第六手持钺斧,第七手持钩,第八手持金刚杵,第九手执宝鬘,左第二手执如意宝幢,第三手持开敷红莲花,第四手军持;第五手绢索,第六手持轮,第七手商怯,第八手贤瓶,第九手掌般若梵夹。莲花下画水池。池中有难陀龙王、坞波难陀龙王托莲花座,上画二净居天子。
观世音菩萨 形象有多种不同。一是圣观音像,就是一首二臂,结跏趺坐,手中或持莲花或结定印的尊严像,天冠中有阿弥陀佛像。二是自在观音像,就是一足盘膝,一足下垂,很自在的形像。像旁或有一净瓶,盛满甘露,瓶中插了柳枝,象征观音以大悲甘露遍洒人间。观音像旁有一童男童女像,女为龙女,男为善才童子。
观音菩萨三十二应(身)
佛身、辟支佛身、声闻身、梵王身、帝释身、自在天身、大自在天身、天大将军身、毗沙门身、小王身、长者身、居士身,宰官身、婆罗门身、比丘身、比丘尼身、馋婆夷身、优婆塞身、长者妇女身、居士妇女身、宰官妇女身、婆罗门妇女身、童男身、童女身、天身、龙身、夜叉身、乾闼婆身、阿修罗身、迦楼罗身,紧那罗身,摩喉罗伽身、执金刚身等,此中除了最初的佛身之外,其余三十二身皆为化身。
弥勒菩萨 左手当胸,手掌张开,右手执莲华,莲华上有宝瓶,宝冠中有宝塔,塔中现舍利。这是胎藏界八叶院内的弥勒像。在金刚界微细会内的形像为;右手大指、食指、小指均竖立,中指与无名指弯曲置于胸前,左手戴宝珠放在膝上。除二臂像外,三十臂像也有,不过很少,且持物印相亦不一定。
大势至菩萨 左手持莲华,顶上宝冠现宝瓶,右掌平举于胸前,除拇指外,余均屈曲,头部稍倾侧向左。
普贤菩萨 右手执金刚杓:,左手执金刚铃,头戴五佛宝冠,骑六牙白象。此外,普贤像多为二臂像,然其持物及印相等则有不同,兹列举于下:
1.右手五钴金刚杵,左手持金刚铃;
2.右手拳印,左手持莲上剑;
3.右手拳印,左手持莲上钩;
4.左手扬掌,右手持剑;
5.二臂合掌像;
6.右手持白拂;
7.左手施与愿印,右手持剑等。
普贤延命菩萨 又名延命观音。其形像有二臂及二十臂二种。
1.在《普贤延命经》里:“如满月童子,头戴五佛顶冠,右手持金刚杵,左手持召集金刚铃,带缦涤缓,坐千叶宝华,华下有三头的白象王,鼻卷独股杵,各具六牙,其象四足,一足踏大金刚轮,其下有五千群象,各负一轮,全身放百宝光,光外有白日轮,彩色庄严。”与普通的普贤菩萨迥然不同。
2.在《诸说不同记》第三说:“头戴五佛冠,有二十臂,带青珠鬘的耳环,右手竖掌,屈中名指,以其头指拄五股杵,次手垂于—下腰侧,握拳持三股杵,次手执幢,次手持索,次手掌珠,次手掌青宝,次手执钩,次手握拳头指钩,次手执矢,次手钩着白缯,左手执含莲华,次手握拳头指如钩置于脐,次手持甲胄,次手持铃,次手持牙,次手持数珠,次手执羯磨杵,次手执青宝,次手持剑,次手持拳,食指顶轮齐,结(跏趺)坐于红莲华。”
文殊菩萨 乘狮子,“头戴黄色五髻冠,左手执青莲华,上有三股跋折罗,右手持梵夹”。这是《秘藏记》所记文殊菩萨形像。《图象抄》说:“头戴五髻冠,右手持智剑,左手执青莲华,盖谓顶上五髻,表示内证五智,右手利剑,表示智慧的象征。”在金刚界曼茶罗内,依其密部文字多少,分一字文殊,五字文殊,六字文殊等,依其顶髻形状又分一髻文殊,五髻文殊,八髻文殊等。
虚空藏菩萨 “头戴五佛冠,右手臂弯曲,持剑,剑有光焰,左手于腰侧握拳,执莲华,莲华上有宝”(《诸说不同记》)。
五大虚空藏 东方福智虚空藏,坐青莲华,乘银牛,南方能满虚空藏,坐赤莲华,乘金象,西方施愿虚空藏,坐白莲华,乘琉璃马,北方无垢虚空藏,坐紫莲华,乘狮子,中央解脱虚空藏,坐黄金莲华,乘水晶龟。
地藏菩萨 一般是结跏趺坐,右手持锡杖,左手持如意宝珠。像旁立一长者、一比丘,长者为闵长者,比丘乃长者子,从地藏出家,法名道明。
独立一尊的地藏菩萨形象为:头戴天冠,身披袈裟,左手执莲华。或全身白色,左手持莲华,右手持宝珠。又有于执锡杖的声闻形地臧。在六道显现的地藏菩萨,又有六种名称:
1.金刚愿地藏 左手持人头幢,右手结甘露印,专任救济地狱道;
2.金刚宝地藏 左手持宝珠,右手结甘露印,专主济度饿鬼道;
3.金刚悲地藏 左手执锡杖,右手结接引印,专主度畜生道;
4.金刚幢地藏 左手持金刚幢,右手结施无畏印,主救济阿修罗道。
5.放光地藏 左手持锡杖,右手结与愿印,主度人间界。
6.预天贺地藏 左手持如意珠,右手结说法印,主济天人界。
日光,月光菩萨,为药师如来左右两胁侍。
日光菩萨在胎藏界内的相好为;菩萨形,左手持宝幢,右手结与愿印,坐于赤莲华上。在净琉璃净土的形像是:左手掌安日,右手作蔓朱赤花貌,或开敷,或半开,或未开,或执其实果。
月光菩萨 在文殊院的形像为:童子形,黄色装,右手持未敷莲华,左手持附有半弦月的细叶莲华,坐于赤莲华台上。在金刚界形像为:右手持莲,上有半月形之物,左手置于腰边。此外尚有一种形像:两手持莲,上有半月形之物,然此种形像不多见。
药上、药王菩萨 是释迦如来另一左右两胁侍。但世间所知道的多为普贤及文殊两菩萨。药上、药王两菩萨的形像,在《威仪形色经》里记载此尊相好为:“顶上有妙宝冠,绀发垂耳侧,身相朝色也。左定拳着膝,右慧云上日,跏趺押左右。大悲救世相,身披妙华鬘,有天衣及璎珞,环钏为臂玉,以细锦为腰巾,赤绫为妙裳。庄严相好身,身光遍晖曜,以宝莲为座,安住月海轮。”
马鸣菩萨 色相为白肉色,二手合掌,坐于白莲华上,骑乘白马,身着白衣,以璎珞装饰,以表庄严,头戴华冠,右足垂至马腹。此菩萨像在日本多为农村供奉。
般若菩萨 有六臂像和二臂像二种。六臂像,据《圣佛母小字般若波罗蜜多经》说为三面三目,坐金色狮子座。右第一手持数珠,第二手持箭,第三手作施与愿印,左第一手执经,第二手持弓,第三手持如意宝。二臂像有种种不同;一种形像是右手当腰
侧持剑,左手竖掌屈拇、中指, 裆上着袈裟,一种是右手作说法印,左手持梵夹,一种是右手施愿印,左手持梵夹。这一形像在《陀罗尼集经》第三说是:“通身白色,面有三日,似天女像,形貌端正,如菩萨形,狮子座上结跏趺坐,头戴天冠作簸箕(圆)光,耳中着真珠宝珰,于项下着七宝璎珞,屈两臂。左臂屈肘侧胸上,仰左手五指伸展,掌中画作七宝经函……垂右手着右膝上五指舒展,即是菩萨之施无畏手。”上身着罗锦绮绣作 裆,腰以下着朝霞。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