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宽忍法师著:佛教手册(4)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宽忍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第十二节 十八罗汉的由来及名称
一般汉族地区寺庙的大雄宝殿两边供有十八罗汉像,这十八罗汉到底是谁?是根据什么经典、什么时代才开始塑造他们的像呢?
十八罗汉是由十六尊者再加上其他两尊罗汉而组成的。因此,要谈十八罗汉,须先从十六尊者谈起。这十六位尊者,在庆友(即难提蜜多罗,斯里兰卡人)所著《法住记》中的名字是:1.宾度罗跋啰堕阇(即宾头卢颇罗堕)尊者,2.迦诺迦伐蹉尊者,3.举钵罗汉(即迦诺迦跋厘堕阇尊者),4.苏频陀尊者,5.诺距罗尊者,6.跋陀罗尊者,7.迦理迦尊者,8.伐阇罗弗多尊者,9.戍博迦尊者,10.半托迦尊者,11.啰怙罗尊者,12.那伽犀那尊者,13.因揭陀尊者,14.代那婆斯尊者,15.阿氐多尊者,16.看门罗汉(即注荼半托迦尊者,也即周利槃陀伽)。这十六罗汉,又称为住世十六尊者。
《法住记》是唐代玄奘法师首先把它译为中文的。到了五代时候,贯休和尚因为梦感十六尊者,所以画了十六尊者像。据说:贯休和尚画完第十五尊者后,就坐下来入定,出定后,把自己的像画成最后一尊。这就是十六尊者的来源。现在西藏和印度仍然供奉十六尊者像。
十六尊者改为十八罗汉,是宋代西蜀金水张氏所画十八罗汉像,苏东坡为他题了赞词,并一一记其神通灵感。这在十六尊者之外,加上迦叶尊者和军徒钵叹尊者,据说这就是最早的十八罗汉。其后,又有在十六尊者之外加上庆友和玄奘这两位《法住记》的作者和译者为十八罗汉的。又有的在十六者之外加上庆友和宾头卢尊者而成十八罗汉的。但宾头卢尊者即是十六尊者中第一宾度罗跋啰堕阇的又一译名,这就是把一个人分塑成两个了。在四川的各寺庙中所塑的十八罗汉,是在十六尊者以外加上布袋和尚和达摩初祖而成为十八罗汉的。但人们公认正确的十八罗汉,是在十六尊者之外加上嘎沙鸦巴(降龙)尊者和纳达密答喇(伏虎)尊者而成为十八罗汉的。因为这两位尊者,都各具神通,能降龙伏虎,因此他们加入十六尊者以外而成为十八罗汉,是比较合理的。
关于十八罗汉的名称,兹略举如下;
举钵罗汉(迦诺迦跋厘隋阇尊者) 是一位化缘的和尚。他化缘的方法是举起铁钵向人求乞,修成阿罗汉果后,人称举钵罗汉。
伏虎罗汉(宾头卢尊者) 他修行出家的寺门外常有虎啸,他认为虎是饿了,便将食堂上众和尚的饭莱取出一些给虎吃。这样一来,老虎就被他收伏了,故名伏虎罗汉。
喜庆罗汉(迦诺迦伐蹉尊者) 是古代印度的一位雄辩家。有人问他什么叫做“喜”?他解释说:“由听觉、视觉、嗅觉、味觉和触觉而感到的快乐谓之喜。”又问:“什么叫做‘庆’?”他说:“不由眼耳鼻口手所感觉的快乐,就是庆。例如诚心向佛,心觉佛在,即感快乐。”
看门罗汉(注茶半托迦尊者) 他到人家化缘,常用拳头拍门叫屋内的人出来布施。后来佛陀赐一根锡杖,他化缘时用以在人家门前摇动,人家听到这声音果然开门布施。这锡杖后来成为和尚的禅杖。
长眉罗汉(阿氐多尊者) 他生下来就有两条长长的白眉毛。原来他前世是一位和尚,因为修行到老,毛发都脱落,只剩两条长眉毛,死后再转世为人,他的父亲就送他出家,终于修成阿罗汉果。
静坐罗汉(诺距罗尊者) 是一位大力罗汉。原是一位战士,后来出家,他的师父叫他静坐,放弃从前当战士时那种粗野观念。所以他在静坐时仍现出大力士的体格。
挖耳罗汉(那伽犀那尊者) 他是一位论师,因论“耳根”而闻名印度。所谓“耳根”是由于觉醒而生认识,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六种根源之一。佛教讲六根清净,其中耳根清净最为第一。因为那伽论耳根最到家,所以取挖耳形状以示耳根清净。
骑象罗汉(迦理迦尊者) 他本是一位驯象师。象是佛法的象征,比喻象的威力大,能耐劳又能致远。他出家后证阿罗汉果,故名骑象罗汉。
坐鹿罗汉(宾度罗跋罗堕阇) 原是印度优陀延王的大臣,忽然发心出家,优陀延王苦劝不听,遂遁入深山修行。一天,他骑鹿回宫,劝导国王出家,用种种比喻说明欲念之可厌,结果国王让位于太子而出家。故人称他为骑鹿罗汉。
开心罗汉(戍博迦尊者) 他是中天竺太子,其弟不服而作乱,他说:“我心里只有佛,没有想当国王。”遂打开衣服,弟弟见他心中果有一佛,遂不作乱。故人称他为开心罗汉。
探手罗汉(半托迦尊者) 因他打坐时常用半跏趺坐法,打坐完毕即双手举起,长嘘一口气,故人称他为探手罗汉。
托塔罗汉(苏频陀尊者) 是佛陀最后的一位弟子。由于塔是瘗藏佛骨的,因而塔也成为佛的象征,他为了纪念佛陀,特制一塔随身携带,故名托塔罗汉。
芭蕉罗汉(伐那婆斯尊者) 相传他出生时雨下得正大,后园的芭蕉树被大雨打得沙沙作响,遂取名“雨”(伐那婆斯梵文是雨的意思)。他后来出家常在芭蕉下用功,故名芭蕉罗汉。
过江罗汉(跋陀罗尊者) 他的母亲怀孕临盆产他于跋陀罗树下,因取名跋陀罗,后送往出家。相传东印度群岛的佛教,最初是由他传去的,他由印度乘船到东印度群岛中爪哇岛去传播佛法,因此称他为过江罗汉。
布袋罗汉(因揭陀尊者) 他是印度一位捉蛇人。他常携带布袋入山捉蛇以方便行人免被蛇咬,并拔去蛇的毒牙复放生于深山,因发善心而证阿罗汉果,他的布袋原作装蛇之用,故称布袋罗汉。
降龙罗汉(庆友尊者) 古印度有恶魔波旬,他煽动那竭国人,四出杀害和尚,尽毁佛殿佛塔,将所有佛经刦到那竭国去,当时龙王发动洪水淹没其国,把佛经收藏于龙宫,后由庆友尊者降服龙王取回佛经,因此取名降龙罗汉。
笑狮罗汉(罗弗多尊者) 原是一位猎人,后出家戒杀,将证阿罗汉果时,却有两只小狮走到他的身边感激他放下屠刀。他得道后,常把小狮带在身边,故称笑狮罗汉。
沉思罗汉(罗怙罗) 佛陀十大弟子之一。以密行修行著名。“密行”就是在沉思中能知人所知,在行功时能行人所不能行,他的沉思,就是在思智慧与行动,故称沉思罗汉。


第十三节 护法诸天神像
两大金刚
一名执金刚,手持金刚杵,警卫着寺内的山门两旁,一名密迹金刚,传说佛常有五百执金刚随从侍卫,此金刚是其中的主要侍卫之一。世俗根据《封神演义》小说,称此二像为哼哈二将,但佛教经典中是没有这种名称的。
四大天王
俗称四大金刚。一、东方持国天王,在胎藏界的金刚部其形像多为:身赤色,左手伸臂下垂,右手执刀,以种种天衣,装饰其身。或右手执刀,左手掌中持宝珠。但汉地佛寺的天王殿所奉为身白色,手持琵琶,因其本誓为善赏、恶罚、护持国土,共持国安民尊号的由来,即在此。二、南方增长天王,在胎藏界曼荼罗内的形像多为:通身赤肉色,披着甲胄,肩上着绯端,目怒视,有须髯,右手握拳持剑,左手握拳叉腰。汉族地区寺内其形像为身青色,持宝剑。其本誓为增长自他功德,且有万物能生的德分,由此得名。三、西方广目天王,他的形像大小、衣服、身手等相好,也与上述的持国天王相同。胎藏界外金刚部院西方的形像为:周身黄色,有赤发冠,其冠缠绘,绘端飞上。披甲,以绯絷掩肩,结于颈下。右手竖肘,握拳向身,持三叉戟,左手握拳叉腰,向左。但汉族地区寺内形像为身红色,手缠绕一龙。其本誓为惩罚罪人,使之遇到辛苦后,能起道心。四、北方多闻天王,他因常护如来道场,并广闻佛法,故名。原属婆罗门教之神,主掌黑暗事务,皈依佛法后,化为光明神,最后为施福护财神。他身穿甲胄,左手掌上捧宝塔,此塔能吐出无量珍宝,授与一切众生,使之能得大福德,右手执宝棒。汉地多为身绿色;右手持伞,左手持银鼠,是施福护财善神。
帝释天
梵名为因陀罗,全名为释提桓因,为忉利天的主神。常持如意宝瓶,现慈悲柔软相,统帅三十三天,依其自己的本誓,可操纵自如。传说在迦叶佛灭度后,有一贫女发心修造一座佛塔,当时有三十二人愿同心协力完成,后来此贫女即依此功德,成为忉利天王,此三十二人亦辅弼四方,成为三十三天。他的形像,依《金刚顶瑜伽护摩仪轨》:“乘白象,住五色云中,身作金色,右手持三钴当心,左手托左胯,左脚下垂’,有三天女,各手持莲华盘,盘中盛青莲华,或盛杂华。”除此种形像外,有右手执独钴,乘六牙白象者,有坐荷叶座或坐金山,受莲华供养的等等不一。
梵 天
梵天常与帝释天并称,亦名大梵天,《十二报恩经》说他“为天王之主,众生之父,此天喜时,器世间安稳,无动乱。劫初时,此天创世间,众生不乱,此为天主喜之故。此天嗔时,世间不安,有种种病,连草木悉皆苦恼,迷惑众生,各各如醉人”。其形像有二臂,四臂不等,在《大日经》说“戴发髻冠,坐七鹅车中,四面四手。一手持莲华,一手持数珠,以上是右手,一手执军持,一手作唵字印,以上是左手。此印稍屈食指,余指皆伸……而作语状,名为净行者之吉祥印。”
伊舍邪天
伊舍那为梵名,译作欲乐,或说是摩醯首罗天的变化身,亦名大自在天。其形像为:乘黄丰牛,左手持劫波杯,盛皿,右手持三戟枪,肉色清青,三目忿怒,二牙上出,以髑髅为璎珞。头冠中有二仰月,持二天女花。
罗刹天
他曾窃取释尊的舍利,逃亡时,为韦驮天所追击,因他诚心诚意地奉侍北方多闻天王,是护持佛法的善神。其形像:乘白狮子,身着甲胄,右手持刀竖起,左手拇指押中小二指,赤肉色,二天女侍于左右,持二罗刹鬼三股戟。又,在胎藏界外金刚部的形像是:通身黄色,披甲,发上有冠,冠有缯,两头飘上,目稍作怒视,右手当腰侧执刀,左手竖掌向左,屈无名指及小指,为大拇指所押,面向右方。
焰摩天
俗名阎罗王,常住阎浮洲南方,铁围山外部的地狱。统率十八冥官,八万狱卒,审判堕来此处者,加以惩罚,其别名为遮止王,或静息王即由此而来。一说焰摩王与其妹,协力主宰地狱界,兄焰摩主审判男性,其妹专惩罚女性的罪恶,兄妹并称,故名双王。焰摩王形像是:乘水牛,右手抱人头幢,左手仰掌,有二天女为其侍从,二鬼使者持刀、持戟,赤黑色,右脚下垂。又一种形像是:右手侧仰掌,指头向右少竖,左手向内执檀茶杖,头上有金半月形,上有一人头幢,乘卧白水牛,垂左脚,其牛在毡座上,面向右方。此为外金刚部院的形像。
阿修罗王
阿修罗王为八部众,或六道之一,是阿修罗界的主宰者,常与三十三天猛烈交战,就中与忉利天的帝释交战最为激烈,从未终止。他的形像为遍身赤色,表示为猛恶无比的忿怒形,三面,立火焰发,二手合掌,二手各捧宝玉而立。
那罗延天
此天本誓为排恶劝善,力大先穷,手执杵柄,常乘迦楼罗鸟,自由自在的飞翔于空中。后世欲得非凡的力量的人,专祈请此天。他的形像为周身青色,赤发,有三面,正面三目,两边面貌为兽形,左面似猪头,青色,右面未详,白色。又有一种形像没两边面,冠上系缯。两端飞上,右手开肘竖掌,屈中,无名,小指三指,舒食指,承轮腰,左手作拳叉腰,乘迦楼罗鸟,右脚垂下,其鸟张翼,面向右。此天形像不一,有二臂、四臂,或八臂等数种。但独立一尊的形像尚不多见。
乾闼婆天
此王专食香而飞行于虚空中。传说是当燃香时,在刹那间所发生的一种微妙的香气,把他神格化而成其食香、寻香的名称即由此而得名。传说此天缚有十五头恶鬼,专守护婴儿及胎儿。其形像为着甲胄,披狮子冠,身黑亦色,左手持如意珠,右手执三股戟,持十五鬼头。左右安摩利支天及诃利帝母,围绕十五鬼神。此神又为观音二十八部众之一。
韦驮天
韦驮天是南方八大神将之一,是四天王及三十二将的主位。受佛令,完成教法外护大任,统率东,南、西三洲,主利生化益、救济一切众生是他的誓愿。我国自古以来,凡建寺庙的场所,须先安奉此神像,以表彰他护法的功德。
据印度传说:佛入灭后,有疾足鬼夺去佛陀舍利,韦驮天即以他特有的脚力,迫疾足鬼,腾云驾雾,瞬间即将疾足鬼捉回。他的形像为身穿坚固甲胄,两手捧持宝剑,现出勇猛威武的形像。
伎艺天女
摩醯首罗的头发间,忽然化生一位端庄美丽的天女,这位天女十分美貌,精通百般伎艺,利用她本来的妙伎,应一切众生的请求,对丰饶、吉祥富乐等事,都能满足祈求者的愿望。她的形像为穿天衣服,璎珞庄严其身,两手腕上,各有环钏;左手向上,捧一天花,右手向下作捻裙姿势,身形随其长短、大小,取舍称量,身白色。自古以来,此伎艺天女系属密家的修法,凡希望利益安乐,或诸般伎艺上进的人,多奉修此法。
宝藏天女
凡是问这尊天女祈求请愿的人,她一律施与无尽的财宝,是一位专司福德的天女。她的形像:头戴花冠,极妙端正,身穿紫袍,有金带乌靴,右手执莲花,左手执如意宝珠。普通图像身为白肉色。


第六草 丛林的组织和常识
丛林通常指禅宗寺院,故又称禅林。又以芳香的旃檀树林比喻佛门龙象所住的清净丛林,故又称旃檀林。但是,到了后世,教,律等各宗寺院亦仿照禅林制度而称丛林。丛林之中,寺产一切归公,且依一定规矩而容十方来住的僧众,其住持人选亦经僧众同意,而由十方名德的合适者出任,故丛林又称为十方丛林。另据《大乘义章》卷13载,丛林能生智慧,神通等功德,故又称功德丛林。
我国禅宗自六祖慧能之后,禅徒仅以道法相授受,多岩居穴处,或寄住于律宗寺院,龃龉时生,马祖道一乃创丛林,以安禅侣;其后复有百丈怀海以禅众聚居,尊卑不分,说法住持未合规制,遂折衷大小乘经律,制定清规。自此,丛林之制,于焉大备。
初时丛林规模较小,于一寺之中,仅有方丈,法堂、僧堂及寮舍。以住持为一寺之主,尊为长老,居于方丈。初不立佛殿,唯建法堂(后世乃立佛殿)。所有禅众尽入僧堂,依戒腊的久近安排位次。又置十务(十职),称为寮舍,每舍有首领一人。其后,丛林建制亦臻完备,禅众亦以集中居住为常,名德住持的丛林,多在千人以上。这些规模较大的丛林,组织完备,内部分工甚细,执法(清规)甚严。方丈之下,基本组织有四,即所谓“四大堂口”:1禅堂,为丛林的中心。2客堂,职司接待客人及内务。3库房,掌管收租及购置物品等事。4衣钵寮,住持方丈的事务所。或谓四大堂口,是指维那、客堂、库房、衣钵寮。重要事务则由住持会同首座等班首及四堂口的上首共议进行。此外,有首座寮,以安置上座名宿,有侍者寮以安置初学新参,有行者寮以安置杂务行者及童行,有众寮(云水堂)以临时接待过往禅衲,又有茶堂以安置知事职僧以上的退职人员,有单寮以安置副寺以下的退职人员,有延寿堂以安置老病僧人,有庄田以供禅众从事生产。各堂又各立规约,以资遵守。
  现今的丛林,以其住持传承方式不同,可分为子孙丛林(法门丛林)、十方丛林两种。若广拓天下大德高僧为住持,而不由徒弟继承的寺院,称为十方丛林。若师家依法系传法子弟子而任住持的,即自己度弟子担任住持的寺院,称为法门丛林,俗称子孙丛林。

  第一节 丛林清规和要则
  一、清 规
清规是中国禅宗丛林组织的规程和寺众日常行事的准则。东晋道安首创僧尼规范三例以后,即随时有在戒律之外别立禁约之举,如支遁立众僧集仪度,慧远立法社节度,乃至梁武帝造光宅寺于金陵,命法云为寺主,创立僧制,用为后范,皆是其例。到了唐代,禅宗盛行,百丈怀海禅师痛感禅师住在律寺内,虽另处别院,但于说法住持,都不能合法。于是他于元和九年(814)别立禅居之制:尊长老为化主,处之“方丈”,不建佛殿,只树“法堂”,学众尽居“僧堂”,依受戒年次安排,设“长连床”,供坐禅偃息,合院大众朝参夕聚,长老上堂,徒众侍立,宾主问答,激扬宗要,“斋粥”随宜,二时均遍,又行“普请”法,上下均力,事务分置十“寮”,置首领主管等等。这些就成了丛林新例,与律法不同,世人即称为《百丈清规》。
  现在丛林中实行清规的主要情况,约略如次:
  1.结夏与结冬
  丛林每年以结夏(亦称结制)、解夏(亦称解制)、冬至、年朝为四大节,极其重视。结夏、解夏,系遵印度原制,冬至、年朝,则依中土风俗。结夏期日原为四月(前安居)或五月(后安居)的十五日,解夏则在七月或八月的十五日,但从元代以来,各提前一日讲习礼仪,以便期内得以专心修道。另外,在每年阴历十月十五日到次年正月十五日的九旬期间,丛林中也结制安居,称为“结冬”。这是仿照结夏制度集合江湖衲僧来专修禅法的,故名为“江湖会”。清代以来,丛林曾有只结冬而不结夏的反常现象,后
经纠正,仍以结冬坐禅、结夏讲经学律等为惯例。
  2.安 单
  丛林的成员通称清众。凡曾受具足戒的比丘,衣钵、戒牒俱全的游方到寺,都可挂褡(亦称挂单),暂住于旦过寮(又称云水堂)。如挂褡已久,知其行履可以共住的,即送入禅堂,名为安单,从此成为清众,随同结夏。一般丛林都从四月一日起,照规入夏,禁止游方,锁旦过寮。至八月一日,始开寮重新接众。又丛林安单亦分春冬两期,春期自正月十六日起至七月十五日止,冬期白七月十六日起,至次年正月十五日止。在正月、七月期头进禅堂的名为进大堂。
  3.大请职
  此即一寺的人事安排,为丛林冬期的重要行事,一般于每年八月十六日举行。事先半月,由客堂开具新进堂禅众和旧住的名单,送住持审阅。至八月十四日,住持召集客堂、禅堂、库房渚头领共议请职。十六日大众齐集大殿月台,知客点名,依次进殿,宣布职事名单并讲清规,新请执事即到法堂谒住持,又到禅堂行十方礼,再依职送位。
  4、贴 单
  此为一寺执事及常住人员名单的公布,依例于每年十月十五日举行。事先客堂与维那将全寺人员戒腊久近开具清单,送与往持,写成贴票(每条四字,职序在上,法名在下)。十四日,客堂挂“贴单”脾,十五日,住持入堂说法,为首座贴单,其余由维那贴,以执事大小、戒腊先后为序,再各按名位顺次送单。凡单上有名的,都是常住成员。
  5.打 七
  这是结冬中的重要行事。丛林坐禅通例从九月十五日起加香,即延长坐禅时间。又从十月—卜五日至次年正月七日举行禅七,每七天为一期,谓之打七。此为禅众克期取悟的禅会,或打七七,或打十七,不等。每一禅七的起解,称为起七和解七,各有规定仪式。
  6.普 请
  即普请邀约大众劳作的制度,亦称出坡。此制在唐代即已行于各地,不过此种制度原来由于倡导农禅,凡耕作摘茶等作务都实行普请。后世普请只限于轻微劳动,如四月佛诞摘花、六月晒藏、晒荐、平时园中摘菜、溪边搬柴以及节前寺院扫除等,皆偶—为之而已。直到今天,始见恢复原来的精神,丛林才有农禅并重的新制。
  7.计 岁
  是丛林岁末的会计报告。“岁计”原行;于岁末,由住持审查各种簿册,但现在丛林的会计报告,多每月举行一次,山住持召集禅堂班首、维那、客堂知客、僧值、库房都监、监院等于丈室行之,称为算帐。
  8.肃 众
  即僧众违犯清规的处分。古规,清众中生事违规者由维那检举,抽下挂褡衣物,摈令出院,以安清众。或有所犯,即以拄杖杖之,集众烧衣钵道具,遣逐从偏门出,以示耻辱。后来对于三业不净不可共住的禅僧也以香板棚责,并迁单摈㈩。在《清规》中还明确规定肃众办法,除刑名重罪例属官厅处置外,若僧小㈠相干犯,都以清规律之,随事惩戒,重则集众捶摈,轻则罚钱、罚香、罚油,而榜示之。又摈出犯规者,还要将摈条张贴山门,鸣大鼓三通,以杖攻出。
  9,榜状牌示
  丛林行事逋知的方法,通常有知单,贴榜、书状和牌示等。如住持宴请首座或远来尊宿等茶汤,皆开列名单,由侍者报知,谓之知单,方丈、库司招待大众茶单的请柬则用榜,首座请柬用状。方丈请首座,榜贴于僧堂前东边牌上,库司请首座,榜贴于西边牌上,首座请下头首茶,状贴于僧堂前下间板上。丛林从来最重茶礼,有谢茶不谢食之说。又丛林行政性的通知,用挂牌方式传达,名为牌示。其挂牌地点随各种行事而不同。如结夏、诵戒、请职,贴单,普佛等牌示,皆挂斋堂前,上堂、秉拂,祈请、祷雨,挂大殿前,起七,解七,挂禅堂前,升座、免礼等,挂韦驮殿前。
  10.钟鼓法器
  此为丛林号令所寄,鸣扣各有常度。凡禅堂坐参,佛殿诵念,食堂斋粥,升堂集众,普请巡寮、入浴送亡等一切行事,都依钟鼓等号令进行。如桌众上殿则在僧堂鸣钟,长老升堂则法堂击鼓,报众同赴。普请则开梆,催板,新住持入院则钟鼓齐鸣。凡止静,开静、念诵、斋粥等行事,从朝到暮,钟鼓交参,遂形成丛林一定的礼法。
  二、丛林要则
  百丈禅师用“一日不作,一日不?”以身作则,并警策后进,又制定《丛林要则》二十条:
      丛林以无事为兴盛。修行以念佛为稳当。
      精进以持戒为第一。疾病以减食为汤药。
      烦恼以忍辱为菩提.是非以不辩为解脱。
      留众以老成为真情。执事以尽力为有功。
      语言以减少为直截。长幼以慈和为进德。
      学问以勤习为入门。 因果以明白为无过。
      老死以无常为警策。佛事以精严为切要。
      待客以诚实为供养。 山门以耆旧为庄严。
      凡事以预立为不劳。处众以谦恭为有礼。
      遇险以乎乱为定力。济物以慈悲为根本。
  队此奠定了丛林千年的基础。

  第二节 丛林组织
  寺院的生活制度,大抵都依唐代元和九年(814)百丈怀海所立天下丛林规式——百丈清规为准绳。当然,清规并非始于百丈,在《道安传》中,也可寻出类似清规的存在。中国的佛教传自印度,当然需要适应中国民族风土的教团兴起,也须有顺应时代的寺院风格,才能维持寺院的生存,同时也须有顺应时代的清规,才能期望寺院的发展。
  中国的寺院,有称为“小庙”或“子孙庙”的,在宗旨和工作方面,都与“十方丛林”不同。子孙庙的主要性质为私有,属于一僧或一系僧众私人所有,可以由他们的意愿处理。而十方丛林则被认为是佛教僧团的公共财产,即或住众不多,仍须依照丛.林清规为处理准则。
  现将丛林四大堂口及其执事分述如下;
  寺院的中心为禅堂,是为了求得开悟的所在。其他三个堂口:第一客堂,是管接待客人及内务,第二库房,是管购置应用品等,第三衣钵寮,是方丈自己的事务所,掌管财政.在一个拥有数百住众的大寺院里,四大堂口有不同的执事,共约数十人,各司其职。知客,管接待客人,知山,管山上周围:的土地,知藏,助理保管藏典。
  一、禅 堂
  佛教的核心是觉悟,寺院的核心便是禅堂,在那里求得开悟。在其他处也可求得开悟,而且也不能说没有禅堂的寺院,就不是佛寺。
  禅堂纵横凡17米与28米。在其一边是阔门,常有幕布掩遮。幕上面挂一块“止静”牌示,意即任何人不得入内,过路的都被劝告要轻声走路,在其他时间,则翻过牌子的反面示为“放参”,门外有走廊,长度适如其建筑。廊下乃是一大庭院,有边门与之隔离外面的声音.
  禅堂中央有一佛龛,内奉初祖达摩像。佛龛周围留着很空的地位,作为行香之用。行香与坐禅,乃是禅堂中交替的行为:行、坐,行、坐,行,坐,其目的是克制禅众的昏沉。
  堂中沿墙狭的部分排有“椿凳”,禅僧们各在其“贴单”标名作“禅坐”。其后则有很阔的广单,是他们并排睡觉的卧铺,白天有布幕将椿凳与广单分开。并非所有的僧众都睡此广单,维那与班首们都有个人私用寮房,其他每一加入禅堂的禅僧,则日夜都在禅堂内。
  伸向后墙的,是沿墙的椿凳,不是广单,其中间隔着两个“方便门”。两门之间,即是“维摩龛”,方丈的座位。这样,他便是坐在东西序禅僧最下位之下。“下”意即近堂之后面,“上”则是近堂的前面。
  沿墙椿凳伸向前墙的,则在大门的两边,在门右边的第二与第三个坐位的中间,放着一张茶几。此几,是放置仪式中所用的东西。上面悬着一口大钟,钟下挂着一面厚木板。此板是禅堂的核心,因为敲在上面的怪声,乃是工作开始的讯号。在其他任何殿堂都没有这样的东西,而其形状则是寺院所属派别的象征。
  另有一块挂在墙上的小板,此为行者发讯之用。各种讯号的运用,都是为了避免用语言,使心志的集中尽可能不受外扰,况且禅本为“无言之教’。有的寺院禅堂外面的牌子,那禅堂的“坐”字没有中间的“口”字。
  在钟板下面的茶几上,放着仪式中使用的东西有:
  1、小木鱼,乃是法器中的最多能者;
  2、香板,为维那用以罚那些犯了堂规的人,像其它香板,一般都是在行香时带着,
  3、香炉,其中燃线香,以定坐禅时间,
  4、最后一项,乃是竖着一个小牌示,上书“大众慧命在汝
  一人,汝若不顾罪归汝身”。扰乱他人的精进修道,罪莫大焉。
  在茶几左边近大门处坐着的“当值”,由清众每天轮流担任,他的责任是在钟,板与木鱼上打出讯号。茶几的右边坐着维那,他的邻坐是当值的悦众,专管在引磬上敲出讯号。禅堂的每一行动都有规定,因为避免用语言,而行动则由钟、板与木鱼的讯号所定。禅堂所发的汛号,是与寺院其他堂口通声气的配合部分。还有大殿里的钟鼓,斋堂外的火铁,夜巡手中的打板。每天三段时间,一或二小时,一个讯号继续又一个讯号。例如禅堂的钟声,引入了大殿的钟声与鼓声,每一乐器的第一声,落入于另一乐器的最后数声之前。寺院各殿堂所发出相对答的乐音,非常有意味,使僧众们会有良好的秩序与安全感,并告诉了他,什么事情将在进行,而他自己又应该做什么了。
  二、客 堂
  1.知客的职务
  人们第一次参访一个寺院,先由客堂的执事接待。因此,让我们先从一个知客的工作方面来说起。
在一般的大寺院,可能有六个或八个同样名称的执事,轮流做日常工作。若有更多的事务而致当值者来不及应付,他可以依次请求将要轮到的二三人帮同接待,使每一批重要的客人都有一个知客照应。“大知客”有照看一切的责任。他的助手们称为“二知客”,“三知客”等,都是听从他的指挥的。
  他们的责任是接待客人,主要的是僧侣和居士两类客人。有些寺院,通常不容许居士们在寺院中过夜,但四大名山和一些寺院接待朝山的信众还是供给食住的。只供给住宿的施主、老朋友或居士来请法师们为他们亡故的亲人做佛事的。观光的人们在白天是欢迎的,可以参观寺内各项公共处所,也供给膳食,但必须傍晚之前离去。在另一方面,特殊的客人都有特殊的招待——舒适的房间,上等的素菜。在某些寺院,另有—位担任娱客的执事名叫“知宾”。
  2.怎样挂单和送单?
  在居士们当中,只有少数受礼遇的才能住在寺院。但是任何受了戒的善良比丘,就都有资格到各大寺院挂单。当他们来讨单的时候,其程序也有一定的规定。他先将“衣单”放在客堂门口的左面或右面。如果是放在左面,当他用左脚先跨过左面的门限,而坐在靠左墙的横凳上,在等人来时,从此处仍可看到自己的“衣单”。如果是放在右面,则依例反之。坐的姿势,将双足在前成八字形。若知客师不在,当由一个“照客”去找他来。他回来一进门,那“讨单”的便应站起来,合掌行礼,即向佛像顶礼三拜。在第三拜起立时,便说:“顶礼知客师”,通常知客即答:“问讯(合掌)好了。”他仍转向佛像深深问一汛,或者,如他觉得应隆重些的话,可在佛像前再拜一拜。
  以后,他便又坐回横凳上去,准备作一口试。知客则坐在靠门所设的椅上,问他的名字,原来剃度师的名字,受戒的处所, 最近的行止,以及许多所应问的其它问题,以消解他是否是一个善良的,受过戒的比丘的任何疑点。若因他所答不得体,或在时局不安定而常有诈伪之事发生时,而知客未能解除疑点,当可要求看他的戒牒,并传戒寺院所授与的钵。在通常情况下,知客是不会要求看这些东西的。也不会将他的名字记录下来,甚或研究他在戒牒所盖的寺印。他可以凭个人的观察,如果是诈伪的话,当场就会露马脚。
  知客问完了其它问题后,他便会问他关于以后的打算。如他只想住一两夜,他便说“打扰常住”,如果他希望住一段长时间,便说“亲近常住”,最后“送单”,知客领他到按其情形所适当的住所。若是一位高僧,则必须到“上客堂”,若是一位前任执事,或与寺院有其他联系的,则领向“客单”,也是上等的而不太讲究。大多数云水僧则被领往“云水堂”或“寮房”,这是沿墙架没着铺位,
很多人排列着睡。
  这新来的又施行在客堂内同样的礼节。他将衣单放在外面,又在佛像前问讯或下拜,作为向云水堂的寮元示敬,最后则合掌送知客到门口。行完礼节,即被领到一个空着的铺位,按其年龄(老的在西,少的在东)在寮房的东面或西面。如是即可依其意愿住多久,但须合于规约:每天早晚随众上殿、过堂,而在云水堂则由寮元率领坐禅(一般三支香)。多数寺院都容许云水僧在白天可以外出,只要得云水堂寮元的允许,而在晚课前回来。如果云水堂真不再有余地,或米粮不敷于再增加云水僧时,客堂外即有“止单”的牌示,但这是少有的事。
  贵宾们住特别上房,无必要遵守此种日常规则。他们的三餐是由方丈的小厨房供给,由照客伺候,凡客堂的一切杂事都有照客们去做。在有些寺院中,照客们自然是出家人,有些寺院,则用俗家的工人,那就称为“茶房”。
  三、云水堂
  云水堂有两种功用。能使僧人以极少费用旅行,任何寺院若有高僧说法可以往听,有最好的禅七或念佛七可以参加。
  1.什么叫“挂海单”?
  住在云水堂是没有时间限制的。除非犯规,否则不可强制他移往他所,或要他离寺。少数僧侣会长年累月地继续住在那里,勿需再有什么形式,而他们的名字,却不会登记在号簿内。这样无限期的留住,叫做“挂海单”。其他则适如其名——云水僧——犹如行云流水的无定。所以,事实上他们的停留,不会多过几天,或几个星期。
  云水堂并不容留“江湖”及“野和尚”。这类人也许正式受过戒,而现在却靠他们的小聪明过生活,例如卜卦、测字、算命、看相等,这些都是教规禁止的“邪命”生活,所以只能算是破戒和尚。在某些寺院则可容一餐,若在白天来晚,则可过一夜。知客则说:“常住不能留你,请你吃了一顿就走。”
  2.客堂的责任范围
  接待客人只是客堂应负的许多责任之一。客堂要管理寺务方面的工作有:监督斋堂、大寮(厨房)、菜园、山地、各殿堂、磨房、浴堂、厕所,以及其它不属于库房与衣钵寮所直接管的范围的工作。有些单位都各有其负责人,多少都可以自治,但亦都属于客堂的管理范围,因此,客堂为全寺日常工作的管理中心。红色的木牌上,写明所要做的事情挂在客堂的廊下,宣布做超度佛事的日程及应参加经忏的人员,演讲开示、出坡、沐浴、节日,人事更动,以及一切有关僧众生活行动的消息。而照看各事是否依照程序,以及所需的人员是否出席,那便是“僧值”的责任。

  3.僧值的职责
  僧值是最重要的执事之一,不仅在客堂,而是在全部执事之中。除了在禅堂之外,在全寺内,他有权执行寺规。他要查察各种讯号是否准时,进斋时他要在斋堂察看每一钵盂的卫生及盛饭满、浅,不准破坏肃静。早晚课他要巡视大殿,并每一位僧侣行列的往来,若见有人不依行列,他便喝止。若见有人在课诵时偷懒,他便过去警策,若遇更严重的犯规(如吵架),便拉他到知客那里接受罚钱或挨香板。这种木制剑形的香板,代表着刑罚的权衡,系由知客亲自执掌。
  僧值也兼管沐浴与洗衣,在冬季每月四次,但从阴历六月初一到七月初五则是每天的。凡出坡之时,如何组织,都是他的责任(“出普坡”由方丈亲自督率)。除了禅堂人众之外,他可以召集所有的人员上LU砍柴、耕种果园,或帮厨办斋宴等。“行单”(任役职的人)及云水僧都可以做些一般的寺务。
  僧值还处理亡僧善后及遗物等事,他要在深夜众人睡后以及天亮之后,查看全寺的灯火是否熄灭,他要到处查看,什么都得注意。
  四.大 寮
  在客堂管辖下最大的单位就是“大寮”(厨房)。常由一位“典座”主持,在他下面有管食、管水,管火的执事僧。他还有其它职责:餐前十五分钟,他必须敲着两片短竹板,到各处去“叫香”,约在餐前五分钟,他必须去敲那挂在斋堂外的大木鱼,即所谓“开梆”,正于餐前,他或是“菜头”又要去敲那挂在大木鱼近边的“火錪”,那是一个“心”字形的厚铜片,大家都不可在进餐时迟到。
  “菜头”的工作是分派每餐的配菜,以及阴历初一十五,或是由虔信供斋时较精细的菜。“水头”为大寮准备所要用的冷水。“茶头”常要留意于准备足够的开水泡茶,并帮助饭头注意大锅的水。“火头”是管生火的,准备大量木柴,并注意炉内的火势。火灾是须经常留意的,他的责任更大。
  在斋堂里有几个“行堂”伺候,其人数视僧众的多少而定。沿着长条的狭窄桌子,在每人坐位前放上筷子和两个碗——一个盛粥或饭,一个盛菜。敲了木鱼和火錪以后,他们提来了食物,将碗都盛满了。在那时僧众也都念完了“供养咒”,在僧值的监视下,他们在斋堂内巡行,在餐时侍候着第二次将碗盛满。餐后,他们都要帮着做清洗等事。
  现在的大米和面粉都是用机器加工,过去则由专管磨房的“碾头”操作。菜园由“园头”经管,通常是雇佣俗人做大部分的劳役工作。或在“典座”或客堂直接管辖的有一位“圊头”经管厕所和沐浴等事。
大门有一个“门头”。外面的林地则由一个“知山”和另一个或几个巡山的看管,其职责是看管山林不让人砍伐,寺院若在城市,设有一个“夜巡”在寺院建筑范围内,用两种讯号晚上令全寺安睡,早上催醒人们起床。他们不是“看更”或“打更”的,在深夜做实际巡行全寺而打更的,则另有其人。
  客堂最后一类人员乃是各殿堂的执事。大殿、祖堂、地藏殿、藏经楼以及念佛堂等,每一处都有一“香灯”,其职责是保持油灯与点燃香烛、清洁佛像、供器,以及管理殿堂卫生等。在“大殿”则有两名香灯,上席的称为“殿主”。殿主和香灯常要做撞大钟击大鼓,这是每天的开始与结束的信号(在巡夜发讯号的前后)。早晨约三点三刻撞钟一百零八下,然后鼓声继起。晚上约十点钟,则是先击鼓后撞钟。有些寺院则另有一位“钟头”和“鼓头”,分别住在钟、鼓楼上。
   管云水堂的香灯,还要伺候挂单僧人的茶水,以及脸盆等用具,当云水僧不在时替他们看管物件。念佛堂的香灯,须帮助“管堂”照顾所有住僧们,因大多是老弱、不支于禅堂的严格规定,而参加日常修行的僧侣们。
  那么,维持这些寺务的费用和用品从何处而来呢?那就是库房的责任了。
  五、库 房
  管库房的头领乃是“监院”。他在日常寺务上的权力,仅次子方丈。在他下面工作的有几位“副寺”,依次在副寺之下,又有几个“库头”。副寺在有的寺院也管财务,有些寺院则归衣钵寮所管。
  1.副寺的职责
  副寺和库头在寺里都很忙碌。要管僧众的吃粮、住房、佛坛、香烛及房屋的修缮等。这些物品都需要有一份复杂的清单,那便是库头的工作。在建设和修理方面若有俗家的工人,则有一个库头调派并计算其工时。他或有专门的职衔,称为“管工”或“坡头”。若是在近处的稻田由寺院自己耕种,那他的职衔称为“田头”。当外面有客人来时,库头须接待他们,由小厨房供给膳食,或在寺内过夜。若是更重要的访客,则亲自伺候他们茶点和热毛巾。因为通常在库房是没有香灯的,所以屋内的清扫,佛坛前的灯烛,都是库头们的事。

  副寺的序次较高,借一二“书记”的帮助,保管现金帐簿,并且照料库头们的工作。他们的责任是,不能让寺院缺了“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以及香烛和其它一切应用品。有购物发票、字条等付出的钱,经手往来,登入帐册。在某些寺院,帐房为库房中的一个独立单位,另安置出纳,会计二人分管现金和帐簿。凡急需物品,若是少数的现金可以买到的,副寺当先垫钱,再送一张字条到衣钵寮去请求发还,因这些寺庙的现金收付都由衣钵寮监管。若是大笔的钱,则由监院自己决定,而得到衣钵寮口头的允许,于是他写张请购字条,由衣钵如数付款。这些经过当由副寺在库房的帐册上列有记载。库头购回货物交“管库”登册,保管,这称为“油盐帐”。如领取物品时,由副寺送一字条给库房,再登帐付物。
  2.监院和都监的职责
  库房的主管是监院。以上所说都由他直接管理,若有错误,应由他注意并加以纠正。实际上,他的责任更广,全寺都在他的督导与监察之下,不仅在库房。除了席位较高的长老们以外,全寺每一执事,若有难题,都要向他请教。而监院自己,则应向都监请教,若或是更重要的事,则可请教方丈。
  “都监”也是库房的一个执事。虽然他的地位,依序是最高的,在日常工作方面却很少管事。通常他是一位长老,自己亦曾有做过多年监院的经验。他与现任监院的关系,也和退居方丈与现任方丈之间的关系相似。都监为方丈指派执事时的顾问,若任何执事有不称职的,随时有权撤换,倘有越规情事,还有权迁单(开除)。监院有权向方丈建议,但方丈有权作出最后的决定。
  六、衣钵寮
  衣钵寮是方丈的事务所。既不是一个大的单位,其执事辈的序次也不高,而他们却是方丈的亲信。“衣钵”是方丈的机要秘书和直接助手.他们又都是年轻僧侣,择其灵敏而又有应付办事能力的充任。若有方丈所不愿接见的来访者,可由衣钵去给与令人满意的词说而代表方丈接洽事务。衣钵们须留心火患与盗贼负责收发信件,亦须尽各种仪式上的职务。当有施主结缘或供斋款,他们须负责分给所有僧众。
  有些寺院设有“银钱衣钵”——即是实在的会计。从各部门每天收入的现金都交给他登入“大帐”,方丈可将多余的现金存入银行。
  到月底,召开各部门主管、衣钵寮举行财政人员会议,报告该月的帐目,由银钱衣钵对照大帐而作审核,留在各部的少数现金也核对清楚,应与大帐的总数相符,以结算当月的总帐。衣钵寮的另一个执事是“庄严衣钵”。他保管绣花的挂幡、佛坛器皿与日常所用或特殊场合所需的贵重法器等,负责发放与收回的登记。
  “汤药”的职责,如方丈生病,要为他煎汤熬药。近年来,他们都任事于方丈私用的厨房与餐间,且也照料方丈私人的贵宾所住的上客堂。他们还要做很多的零碎事务。对于不欢迎的访客们,他们则是第一道防线,负责通报方丈和召唤“衣钵”。他们有查阅日历的责任,如前任方丈的通忌、客人的预约,以及出席重大仪式等的日期,须提前告知方丈。汤药寮也包括茶叶,酱油以及精美食品等作为贵宾或特殊场合的僧众所用而贮藏,并负责分配。在衣钵寮中序位最低的为“侍者”,每日由禅堂里的侍者轮流当值。他照料方丈披衣、抽衣以及折叠袈裟并存放,在某些仪式中,当为方丈传炉、开具,饭后为方丈端水洗手、漱口,到寺外去当为方丈拿行囊,总之,他是方丈的随身当差与跑腿。在若干情形下,这个执事不是轮流负责,而是永久性的,在每半年一期的序职时,都毋需更换。至于其他执事们,在序职时则有更换。


  第三节 人事制度的不同
  人事制度的不同,特别是在衣钵寮与库房,是很普通的。某一执事在这个寺院有这一类职责,而在那个寺院,则有另一类职责。各处方法有别,虽然堂口的组织是相同的。
  在某些情形下,方法也相同,而职称不同。在律宗的寺院中“僧值”是称为“知众”的,而在其他宗派(如天台、华严、法相)的寺院中则称为“纠察”。“夜巡”则有的称为“照头”,“碾头”则有的称为“磨头”。“监修”管理工程,“浴头”管沐浴设备。有少数执事似乎已经废除了。虽在《百丈清规》中有所述及,但其职责却为其他职称者所担任。例如“贴案”,本来是专管各种菜味的尝试的,而且也可做“典座”的代表,现在却由典座自己尝莱。
  顺便谈谈人事各类和《法卷》的问题。
  上述的寺院执事是普遍所有的情形,也很合理而且必要。
  一、人事制度
  在受了戒的比丘中,于组织中较低一类的是充下役工作的僧众,称为“行单”,由于其工作实在是一种苦行的原因,那些在客堂里工作的除了知客、书记和僧值以外,都是“行单”。这些人包括照客、厨房工作的,行堂、磨房,菜园、藏经楼、佛坛与云水堂工作的僧众。
  行单也至少应在禅堂修满一期,然后任职,一旦就职后,除了禅堂养息香那时以外,平常无暇进堂。厨房执事是可以不上早课的,因为那正是每天厨房工作开始准备早粥的时候。因此在另一方面,普通都须参加晚课。
  寺院的领袖一系,通常的即是监院、维那与首座,即称为“三纲”。他们是重要人物。也有所谓“四大纲领”与“八大执事”的,则有各种说法。其一则为包括都监、监院、知客、僧值、维那、副寺、书记与典座,这八大执事作为方丈选择其继承人时的顾问。
  二、 《法卷》传法
  有些大寺院,长期的权力完全由另一派僧众所保持,就是有名字注明在《寺院法卷》上的传法弟子们。《法卷》记有佛法由师传徒,代代相承,从佛陀起以至于今日的徒众。寺院的传法弟子们都有这种权利与义务,一个继一个地当方丈。大的寺院通常有四五位传法弟子,在效能上,即形成为一永久性的董事会,对于寺院的将来,几乎有绝对的控制权。在某些寺院,所有的传法弟子,都拽有·监院”的职称。当然,有的寺院经常只有一位“监院”作为库房的主管,但在有些寺院,则所有的传法弟子都是监院,“正监院”是库房的主管,第二监院是客堂的主管,那就是‘八大知客”,第三位监院是衣钵寮的主管,那就是“头单衣钵”,第四位乃派出去主管一个下院。

  第四节  序 职
  监院充当大知客的,也是一个“堂主”。这是他的序职。在寺院里的每一个执事都有一个序职。序职中的阶级与列职中的阶级是相并行的,但另有一系列的职称。由僧序而决定其在禅堂中应坐的座位,在行列中应走的位次,以及在大殿举行仪式时,他应站的地位。依理论讲,序职的授与是因宗教的实践成就而获得的,特别是禅修。在实际上,都是伴随着列职而授与的。因此,在列职中若升为副寺,’也就等于是在序职中升为书记。这书记与列职中的书记(书写)不同。
  一般说,只有在云水堂的僧众没有序职。他们可能在别的寺院有序职,但是,却不予承认。若已列于禅堂,则可得一维那序职。意思就是说他们已明确自己在一切场合及行列中应站的位置,而以后若为列职中的执事而又回到禅堂时,就知道应该如何做,而不致扰乱堂中的秩序。这便是为什么在大多数寺院中,若不在禅堂中修习一期,即不能就任为执事的一个理由。在这些寺院中,序职比列职能先获得。
  序职的排列比较简单。从最低到最高,依次如下:
  甲、东序 乙、西序
    一、香灯           一、司水
    二、侍者           二、参头
    三、记录           三、知藏
    四、烧香          四、藏主
    五、祖师           五、书记
                  六、堂主
                  七、后堂
                  八、西堂
                  九、首座
  在中国寺院中,不论各堂的大门是否开在南方,进门时总以左边为西序,右边为东序。大体上讲,四序的僧众要比东序的年长。
  东西两序之分,乃是一切集合行列的特点。西在前,称为“西单”,“西单头”即是“首座”,而“东单尾”即是“香灯”。可见于上列的次序。
  序职所含的意义,除了决定前后以外,还伴随着某种仪式上的职责:香灯布置佛坛、扫地,而在禅堂中,传递茶水与夜间的放参到僧众的座位。侍者则轮流在衣钵寮伺候方丈。记录在理论上讲是由他们摘记方丈或首座每次说法时的要点。烧香们有在每次说法前,供香并作九拜。祖师们即没有这些职责。通常在他们当中,有的则任“悦众”的列职,亦涉及许多仪式上的职务。
  在西序,司水与香灯在一起工作。参头、知藏,藏主,都没有规定的职责。但是,在列职中有藏主职称的执事,在藏经楼管理藏经的都由这些有藏主序职的人员叶,选出。同样,在列职中有书记职称的称为“书写的书记”,因为他们在库房中管文件,或在客堂中写布告,也是由有书记序职的人员中选出。很多其他高级执事,都有此序职。
  班首,就是首座、西堂、后堂与堂主,所担任的是教导如何修行的工作。他们合称为“四大班首”’。实际上负责教导的是执有“禅堂的班首”的列职。那些仅有班首的序职,而又于禅堂外任执事的称为“外寮班首”。
  序职是永久性的。若是一个烧香,出外二十年后回寺,仍是一位烧香。另一方面,列职依任期只有六个月:在每一期末,每一执事都辞职,但他所辞的职为列职而非序职。他保持其序职,直到再升—序职。
  “书写的书记”若是期末辞职时,仍继续保持其书记的序职。同样,凡藏主、香灯与司水,其序职与列职相重者,都是如此。此例亦应用于禅堂的班首,在他们辞职后,或者就任其他列职而仍保持班首的序职(此例即为“外寮班首”)或则休闲退职(此例即为“闲班首”)。

  第五节  请 职
  每年阴历的正月或七月十六厂就是新的“期头”。寺内所有的执事们,除了方丈之外,都在初八退职,一星期后,他们的辞职即正式生效。那些有书记的序职及书记以上的序职者,都向方丈提出口头的辞职,那些有低于书记的序职者,则向大知客或维那辞职。当然,方丈早在几星期以前即已考虑人事上的变动,而且业已同长老们、退居方丈、首座和都监都商量过。在初九那天,由方丈所任命的人,其中即有大知客和维那。
  在初十和十一,大知客召集禅堂以外,各部门所有序职在书记以下的执事,也似方丈一样,接受他们的辞职,或仍请他们继续服务。在禅堂中,维那也是同样.:也处置禅堂执事。

  在人知客决定准应在各部门服务以前,但必须先获得各部门主管的同意。因此,对库房所属的库头们,他必须与都监和监院商议。对衣钵与汤药,他则与方丈商议。对厨房人员,乃与典座商量。至于请职的程序和制度,列表如下:
    方丈任命
     库 房
       都监    班首
       监院    班首
       副寺    书记
       书记    书记
      客 堂
       知客    书记
       僧值    书记
       书记    书记
      禅 堂
        禅堂的班首 班首
        维那      书记
      维那任命
        悦众 祖师 烧香
        记录 香灯 香灯
   住僧必须有职,否则离寺的规例中,即不能应用于已有实际服务而退休的人们。任何人已有书记或书记以上的序职者,即有权可以退休,方丈必须给一间寮房,让安养其余年,只要能随众上殿、过堂、坐香。若是年德高长,则可以不参加。
   我们已知初八执事辞职,初九知客与维那即被任命,初十与十一知客、维那再任命书记序职以下的所有执事。通常要等到—十二才将新的人事名册公布。在这一天早上,方丈室有一个茶会,请所有书记与书记以上序职的僧侣出席。在茶点后,方丈宣告所有序职所任命人的名单,并在客堂外面贴出。这样,每人即知道在下一期所做的工作。在十六日的早粥后,各新任就职,午时在斋堂即按他们的新序位,下午,他们参访前任者住房示敬,即所谓的“巡寮”。可是,其中有很多尚未升新的序职而仍守原位的,这却需进行解释。

   第六节   升 序
   只有少数列职僧众——知客,维那与僧值才同时升其序职。其他则须依其工作成绩,在下一个月的初十与二十,方丈召集班首、都监、监院、维那和大知客出席“议职”会议,由任命的三位执事,各拿出在他权限内的升序名单。方丈所提出的是升至书记或书记以上的升序者,大知客则提出那些在书记以下的升序者,维那则提出一张所有参加禅堂僧众名单。任何出席者可以对所提升序名单提出异议。不发言即表示默认。
   在每一次议职以后,知客将所任命的序职及列职都登入“号簿”。包括每一住僧的法名,原籍、年龄、剃度师名、地点及披剃日期、受戒寺院及戒腊。所有这些,以后要照抄登入《万年簿》中,这是全寺一重要事情,逐年继续不断地登载的记录。
   一、升序的范例
   平常每一执事都服满到期末,事实上,低级执事习惯的再重任一两期,而高级的再连任两期或更多,然后才能升序。任何人若是把工作搞得一塌糊涂,或是犯了寺规,他便只好以“离寺”为自罚。他若不自动离寺,则由监院或都监,甚至方丈亲自命他离寺。自然,与其被遣离寺还不如自动弃单,可以少失一些面子。
   通常升序是有一个范例的。每一个人都要从最低层开始,平常即是在禅堂先做侍者。在禅堂至少须做满一个冬期,从七月十六到正月十五止,很多人都喜欢做一年到三年“清众”。他们陆续地做了侍者、记录和烧香,在禅堂多数的日子要花费9小时到15小时。有才能的烧香和记录,可能被请为列职中的“悦众”。有五位到十位悦众,轮流着帮助维那管理禅堂,其他僧众则较早离开禅堂而成为库头、厨子等,都仍有合宜的序职”
   年轻的升序较快,有越一序或更多序职的,也是常有的事。最普通的是直接从祖师或烧香升序为书记,越了三个西序的序职,即参头、知藏和藏主。这些序职通常是由行单与“老修行”所有。
   二、序职与列职的体系
   在住持指挥下,置有多种职位,略表如下:
   1.列 职(一切寺务,寺门经营)
     ①东 序
      夜巡   任夜警
      鼓头    掌管法鼓
      钟头    掌握时刻
      殿主    佛堂内清洁主任
      寮元    掌管器物消耗品
      磨头    卫生保健员
      庄主    不动产管理主任
      监收    经收财物
      库师    保管财物
      副寺    相当于副监院,主任会计,亦称库头
      监院    综理寺务的总务主任
      都监    上辅住持,下质监院
   ② 西 序
      照客    接待并款待来客
      净头    清扫厕所,洗换面巾
      园头    耕种田园
      门头    门房
      行堂    餐厅管理员
      茶头   供应茶水
      火头   烧洗脸水
      菜头   烹调斋莱
      饭头   煮粥,是与典座相并立的重要职位
      柴头   亦称炭头,掌管燃料
      典座   经理日常事务、餐饮
   1.序 职(祖道提纲,僧众辅导)
   ①东 序
      香灯   掌管香烛
      行者   头陀行(苦行)者
      请客   招待
      清众   普通僧人(群众)
      侍者   服侍长老,任杂事
      汤药   为方丈熬汤煎药
      衣体   监理法具及贵重物品
      记录   书记、收发文件
      烧香
      徂侍   祖的杂役
      悦众   敲打法器配合维那
      维那   管理众僧,起腔领念
    ②西 序
      司水   管理洗浣水等
      参头
      知客    亦称典宾,招待,接受法事之委托等,参与寺院经济的运营,地位重要
      僧值   值日(夜)僧
      藏主 亦称知藏,管理减经、图书
      书记   记录文书
      堂主   管理学僧
      后堂   负责讲说
      西堂   负责宣讲开示
      首座    佛学讲授主讲
      座元    第一座
   序职与列职的体系不仅繁复,而且对任何一位法师精神方面的进展也是一种妨碍,他所需要的乃是专修,而不是升职。可是,序职与列职其所以必要,是因为修行能够得到最好的成就,若非完全独自一人过山居的茅蓬生活,则集体住在一个大而严格的寺院,即有严格而繁复组织的需要。列职常是一种职责,而非权利。很多僧侣从来不曾做过执事,而只是在禅堂或念佛堂里或是在小庙中度过了他们整整一生,他们甚至有不懂什么是序职与列职的。只有那些在大寺庙住久了,而有负责地位的少数,才明白这些名词在实际上的意义。
   第七节   寺院的一天
   清晨两点半,“夜巡”用小木板打三下,叫醒厨房的人们,三点,再打四—下催醒大众。四下是叫全寺僧人起床的讯号。禅堂住僧从广单上起来漱洗、披袍褡衣,紧接着钟声的大鼓声停止,他们巳排班准备上殿。西序由首座领先走前山悦众们领班的东序之前。行列的编排是有先后次序的规定。
   一、 上 早 殿
   在大殿里,全寺僧众,除厨房人员外,都已聚集上早课。每人都站在门己的位置上。方丈站在后面大门的左边,僧值站在门右,前面佛像边即是维那,起先他敲大磐,率众咏唱。站在他后面的是当值悦众,手持引磬,三个当值僧,敲木鱼、钟鼓、铪子与铛子。这便是一支唱诵时的乐队。
   大殿中央,分成两排站着数百僧众。一般地说,序职愈高愈靠近佛像。左边是西序,班首们在第一排;右边是东序,以悦众们为首。禅堂住僧们则亦在念佛堂僧众的前面。在最后一排近门处,则为云水僧们。若没有僧值的允许,任何人都不可离殿。
多数寺院里,早课通常念诵的程序是:楞严咒、心经、赞佛偈、绕佛、皈依、韦驮赞。
《楞严咒》是梵语译成的汉字,是佛陀诵出以救其弟子阿难受惑于魔女的。所以凡念此咒,是有效地保护自己不受性欲的诱惑。
绕佛,是一面念佛一面排班行,因此称为“绕佛”。
早课约于早晨五点一刻完毕,各自“回堂”。禅堂的禅僧们各自归位“盘坐”于椿凳静坐一会。
  二、早 粥
  僧众们听到远处打竹的声音,那就是即将早餐的讯号。在大殿中,香灯将一大碗粥供于佛前。约六点钟,木鱼梆声响起,大众都去斋堂吃一天的第一餐,名为“早粥”。
  在斋堂里,也和在大殿里一样,每人都在那东西相向的狭长桌边各有自己的坐位。序职愈高,则愈坐近后边中央。方丈坐的台阶在一尊低佛像后面,行堂替他们盛好了碗内的食物。他们先要诵《供养咒》,然后侍者从佛像前碗内取出七粒米,放在庭院中一个廊柱的小木板上,他弹指向饿鬼施食。施食后,僧众开始吃早粥。任何人若要添粥,可将碗推向桌前,川筷子指着要添到如何满。所盛的第一碗,可以剩下一些不吃,但第二碗因为是自己要添的,则必须吃完。僧值也监视着是否一切规则都是严守,特别是肃静的规则,没有一个人发出任何声音的。
食时,他们不仅要肃静,而且要集中思想作“五观”(初计功多少量他来处,二自忖己身德行,三防心离过,四正事良药,五为成业道),那就是要感谢供给他们食物的人们,他们应视所吃的犹如药物,而不当作是享受。食毕,念《结斋偈》。僧值布置一天的工作,然后排班离堂,各回住处。
  三、坐早班香
  回禅堂的禅僧,抽去了袈裟、海青,换上便袍和便鞋,漱洗、“小净”或“抽大解”后回到禅堂,他们陆续参加正在进行中的行香。维那入堂高喝“快”,他们便开始急走,这叫做“跑香”。于是跑成几个圆圈,都是向右绕。最近中央佛坛的是清众;外面是那些有书记序职的,最外面的一圈是班首与维那。离得较远而沿着椿凳走的是“散香”,他有一根四尺长的竹棒,走时直举着。每行几步,即用竹棒叩地,提醒僧众注意,勿在跑香时思想散乱,在佛像和方丈座前才不将竹棒叩地,表示敬意。
  7点时,打板三下,禅僧们各依椿凳次序落坐。进门右边是班首,左边是维那和他的两个助手。西序的最高位都是书记,最低位则是参头,东序是从祖师到侍者。每次序职时,亦皆依其位次而坐。在书记们之间,最先得此序职的,坐在最前面,僧值若到场,总是坐在邻近前墙之角。
  禅堂里的禅僧们,好像忘却了自身而机械式地受命于钟板,他们在椿凳上直坐着,两目注视在不远于地上第三排,且不近于第二排的砖上,保持其脊柱的挺直,控制其呼吸。讲话是绝对禁止的,以保持其肃静。若有东面的禅僧出声,维那即持香板打他,若是在西面,则由出席的高序班首来执行这刑罚。但不以香板尖端打人,亦不能击人之面。
  巡香在每一支香依其时间的长短,而作三周或六周的巡行。在第一周,巡香将所有摆得歪斜的鞋,令之使正。一般初学,在坐禅时要不用两手而用脚脱鞋,能使鞋平正地放在椿凳下,并不容易。巡香在巡行时,却将香板尖端持于右耳上面,他只有巡行一支香的职责,即可回座,以后交与他下面的一位值巡。
  8点,引磐响了,这就是“早班香”完毕的讯号。“开静”以后,僧侣们可以清一下喉咙或掩口而咳。他们都放下腿子,两足套入鞋内,然后因维那所发的讯号而起来行香。这样,即是“四支香”的开始。同时,一个悦众点燃一支香,“送香”到厨房去,这是关照厨房人员,一小时后,当这支香燃完,他们必须准备午餐。全寺每天的工作,都是依禅堂而准备开动的。
  四、午饭以后
  11点,在他们第二次跑香与坐禅之后,禅僧们往斋堂同大众一道共进“午饭”,通常是有“罗汉菜”,这是将各种新鲜蔬菜和豆腐之类煮在一起的。其规则仍如早粥一样。回堂后,清洁漱洗毕开始行香。数分钟的行香后,各回其座,等板敲二下时,饮“二板茶”。这是每天送三次茶到他们座位的第一次。茶与禅是很久即有连带关系的。达摩祖师在坐禅时,为了警醒昏沉而将自己的睫毛剪下,据说最初的茶树,就都是由这些睫毛长大的。可是,此时给禅僧们的茶,也不过是热开水而已。
  禅僧们通常是“过午不食”的,有些寺院只将午饭剩下的“锅巴”分给年轻的僧侣以当“晚餐”。晚上,一些“老修行”大都不“倒单”,他们盘好“双跏趺”坐在广单上,当然,有时候也,打一下小盹。
第八节 寺院规约
  戒律是由佛陀制定,清规则由祖师拟议,成为后世僧侣行住坐卧门规范。若欲消除烦恼,正心明道,必须制定规绳以整肃寺院 的纲纪。各项规约的本意都在维持法脉、启迪人心,若能谨守规约,必能启发无上道心,成为上求菩提、下化众生的高僧。兹揭举《灵岩山寺共住规约》三十三条如下:
  1.不论住持系以天台、贤首(华严)、临济、曹洞何者为宗,均须以戒行精严、深信净土为基准,并恪遵传贤而不以法系相传之道。如此,当可杜绝法类之流独占寺院的弊害。
  2.住持仅以次数(顺次)定高下,不论代数(第几世住持之类):借以防范误使庸僧尸位于高德之间而引起的非难与疵议。
  3.不传戒,不讲经。堂中虽日日讲经,但不招罗外部的听讲者,因为寺众的正念不可乱也。
  4.专一念佛;除“佛七”法会外,概不应酬经忏法事(参考云栖株宏的僧约十章,其第二约“安贫乐道”中明载:“为世俗斋法者出院。”《云栖法汇》第33册)。
  5.任何人均不可在寺内私收徒弟,私行剃发。
  上述五项条款系由印光、妙真二师所议决,并获准刻碑示教,凡违逆任一条款者立逐出院。
  6.20岁以下的年轻比丘,以及矜奇而自立异说,有违本寺宗旨者,概刁;得留名于寺。
  7.违犯根本大戒,挑拨是非,扰乱寺众安宁者出院。
  8.争强好斗:斗,恶言相骂,举手互殴者,无论事之曲直,一律出院。一方有理且能隐忍不发,一方无正当理由而强辩争斗时,有理者不罚,无理者诘问缘由后,受罚出院。
  9.私结朋党,;卜犯国禁,或预闻(好打探)外事者,出院。
  10.乱用常住物件,或私图便宜者得照市价赔偿,不服(裁决)者出院。
  11.吃荤酒、赌博、吸鸦片,或暗怀其它不良嗜好者,处罚后出院。(寺院的)执事明知其事而不举其人者,同罚。重病主人须借酒引进药物治疗时,得先向寺众告白,获允后始可服用。
  12.私自向前来本寺的檀越化缘者,量度事之轻重而加以处罚,不服(裁决者)出院。
  13.自身见识不足,却信口雌黄汪意批评他人的见解,事后仍巧;知其非者出院。
  14.轻视耆德之僧,恶闻直言,或妄生诽谤者,出院。
  15.举止乖违,拗逆执事之命,—巳拒受取缔者·重罚之,不服处分者出院。
  16.课诵念佛之际,除服公务或疾病者外,凡不随众者罚之。
  17.除公务外,概不得任意外出,违者罚之。
  18.什物及佛堂经典、诸堂之庄严具,概不许外借。若有特殊事宜,须先经寺众许可始得通融,违者罚之。
  19.每月诵戒四次,除因重病而无法站立者外,若有未参列,者,罚无赦。
  20.凡用水、饮水,必先过滤,以免伤害生命,违者罚。
  21.不许私自作食,若因疗疾而为,必先向执事申请,获允后为之,违者当受罚。
  22.当职而未尽其职务,计私利而误公者,罚之。
  23.凡我佛子,宜持平等之心,海内如一家。若因同乡、近亲,而严疏亲之别者,罚之。
  24.凡侵损常住钱(寺院殿堂的钱财及其它)、米麦等物,赔偿后出院。
  25.除公事外,不安居本寮,而在各寮放浪形骸者,罚之。
  26.无事不得入二堂(食堂),进餐期间严禁谈笑。不可擅自争夺座位,或因坐席不佳而抱怨。食毕,不可于众人未完膳前先行离座,亦不准持用一己餐具,擅入厨房舀取食物,违者罚之。
  27.凡在念佛堂内犯过者,随时罚之。若念佛堂中朋侪不举发(犯过者),而由堂外之人告发时,堂内执事得一并受罚。
  28.各寮凡有闻报钟而不起床者,罚无赦,若自恃其能而不顺从调伏者,重罚之。
  29.须发长时不剪,暑中袒胸赤膊,或不缚裤脚者,罚。
  30.私留亲友宿泊者,罚。因故必得宿泊者,必先白于执事,听候指示而行(注:此款旨在避免扰乱寺内治安,并泯除牵涉于国事之虞)。
  31.擅自砍伐竹木,攀折花果,或持以赠人者,赔偿后罚之。
  32.除印光法师及本寺住持外,任何人不得私收皈依弟子,违者罚之(注:因任意收受弟子容易扰乱寺院秩序,并危及寺院的清静生活)。
  33.冬季严寒亦不得燃火取暖,若因公事、年老或疾病绝对需要保暖者,仅能使用烘手足的小炉筒。火盒、火桶均有失火之虞,一概不准使用,违者罚之。
  上述三十三条《共住规约》,是住在专修念佛法门灵岩山寺的僧众必须遵奉的生活规范的大纲。

  一、客堂规约
  1.内外诸师用事之际,应先向客堂申诉,当值的知客必须立即妥善处理,不得托辞延误。若有在客堂上口角相争者,必须公开地直言惩戒。若有不服处分者,知客可提请大众审议后,依公论处罚,仍不遵从者,摈斥后将其驱逐出院.知客若有徇私护卫,处置不公平的偏差行为时,得一并接受处分。
  2.接待外来客僧,不可无分轩轾地一视同仁,应将诸方长老、名宿、耆德之僧、常住(住职)、多数高德的执事及与本寺有渊源者,延请入香光厅。对寺院有功的旧职僧归来时,须请入香岩厅,次者则迎至尊客寮休息。远来僧、初参晚学、具挂单资格者,一律送往云水堂安歇。其他诸如来历不明者行抵本寺, 日间供其一餐后,委婉请其离去,凡夜间行抵者,送至下院,供夕、朝二餐后,请其离去,不可任意混杂而居。
  3.举凡申请住本寺者,均须先熟读《共住规约》,嗣后,复与多数职僧会商,观察其志愿及心性,确认其是诚心参学者后,经方丈许可,提出志愿书,始准予安单。秉持邪知邪见粗野冥顽者,均不许滥入本寺,以免妨碍寺众。
  4.客堂中身负职责者,若横生内讧、争斗之际,诸僧人须持执事及方丈的仲裁,不可强硬固执偏见,拒绝调和商议,以致妨碍寺内事务执行,违者,加倍处罚后,出寮。
  5.客堂事务无分巨细,都不得专擅妄为,同寮亦不可争宠、嫉妒,偏袒私情,一经举发,允其申诉后,视情节轻重而后罚之。
  6.寺僧若有违犯《共住规约》者,必举必罚,姑息不行者,执事人以同咎受罚。
  7.客房床帐等一切物件,必须依法查验,不可私自外借。
  8.外来挂单者,凡未持承传衣钵及戒牒证件等,以及行迹可疑者,一概不准留单。
  9.无事闲人于寺内挑惹事端时,知客须严辞晓谕,不可坐视、畏缩,而听任其放纵妄为。
  10.若遇外国宾客前来参观,须殷勤接待,依礼而行,不卑不亢,不可因乱失仪。有所咨询时,须审慎应答,不可妄谈国事,违者罚之。
  11.凡欲起单僧众,均须详细清查,以免误携或遗忘物件。
  12.一切来寺僧俗,前来与熟人会晤欢谈者,知客均须查询,不可私自随意接待,以免违误礼数。
  13.骤逢行迹可疑者时,须持温恭态度,内心须谨慎,不可轻信,以免差错。
  14.施主施斋、放 之际,须协同剐寺依法秉公处理。
  15.当值知客,身负客堂一切事务的全责,副当值知客则照顾功德主的回向、随喜、念佛及饭食等事务。
  16.凡来山的大施主,均须有一名专仟知牢随侍:不得失礼于施主。
  17.无论事之有无,当值的知客须在客堂静候;凡早晚课诵时客堂无事,知客应自客堂前往大殿参加佛事。
  18.逢客至,除奉茶进果外,即褥被等什物均须妥善准备,并从旁悉心照顾。若有面熟者趋前迎接,不可疏慢或失态。
  19.接待宾客,言行必须掌握分寸,不可有失僧格。凡事以不慢来宾为度,不可妄议任何是非。
  20.僧值因故缺席时,知客须执行般堂公务,并及时处理一切当做的事务。
  21.对病憎应妥善照顾,殷勤探问,一旦病笃,须立即通知维那师,并派人轮班助念。往生后,满一昼夜,始停止念佛。知客、僧值、副寺须协力整理亡僧遗物,一一登记后交库房保管。七日茶毗后,纠集大众作佛事为亡者荐福。
  22.凡女居士因事来知客寮房,双方应止于三言两语的应酬,若须长时间交谈,须婉请客堂,以免招致讥议。
23.知客因公务前往客寮,须叩门三下始能入室,若内仅栖息一·女客,则不可率尔入室,当请~役将之请出室外,再行谈话,并以同礼接待尼师。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