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严法师著:静思、智慧、爱(3)
造福脱苦
一个人若常常喜欢凑热闹,就会招来很多烦恼,就好比一棵长得很茂盛的大树,如果在阳光、空气都很充足的地方,这棵树一定可以活上百年千年;反之,如果处在土壤贫瘠、空气阳光不足的地方,又有众多鸟群在此树栖息,那么这棵树一定很快就会枯败。
相同的道理,目前我们的社会非常繁荣、富足,但是应该要维持社会人群的秩序,社会才能长期保持安乐。佛陀教育我们是要我们了解——整体的幸福须从个体做起,一个人的修养好,家庭就会圆满;家庭安乐,社会也会因而和睦。
佛陀譬喻说,众生贪嗔痴的烦恼如果不能去掉,就像一只大象踩入烂泥沼中,愈踩愈深,无法拔出一样。
“象”是表示众生的烦恼很重,此处所说的烦恼就是爱欲,人就是舍不得爱念,贪念重、有嗔恨心、爱发脾气,不但如此,还不明道理,看不开一切世事,不断争执、计较,这就是烦恼啊!世间多陷阱,一旦踏下去就无法再爬起来。
自谦礼让
“功德”由修养而来。对修行人而言,内能自谦就是“功”,外能礼让便是“德”;我们要好好修心,修到时时谦虚。须知一个人失败的原因在于贡高我慢、夸大自满,修行主要的目标就是缩小自己,把自己看淡一点。
佛教最高的境界即是无我,因为能缩小自己、放大心胸、包容一切、尊重别人,别人也一定会尊重你。假如社会上的每个人都能互相尊重,彼此接受,则人人皆能和睦相处了。
所以要学佛,接受佛陀的教育,必须先学如何自我谦虚,学会尊重别人,这就是本性的修养,称做“功”。
外能礼让则是“德”,一个人的修养是存乎内心而形之于外,待人接物、言谈举止,一切行动都足以表现内心本性的修养。能把内心修养得很好,表现于外在的行动就会很合宜得体。
所以说功是内在,德是外在,功德就是内修外现。想得到功德,必须靠时间的累积,精进不懈怠,凡事能精进则天下无难事!
细水能穿石
人心为何无法专一呢?是因为有了爱欲。人往往为了爱欲而生忧愁,无爱无欲就无忧无愁,现在的社会的确是丰衣足食,在饱暖之余形成了诸我怪力乱神的风气,比如“大家乐”的风行,造成了很多家庭妻离子散,多可怕也多可悲啊!
如果我们都能接受佛陀的教育,自然不会走上邪道,生活就可安然自在。佛陀是宇宙间了彻真理的大圣人、大哲人,他的教育千经万卷,都是在教我们待人接物、做人修养的方法,因此应该天天用心追求佛陀的教理。
如果能天天精进,就像是细水长流一样,即使再硬的石头,也可以被穿孔。现在的科学最新研发分割硬物体的最佳利器——水锯,而佛陀在距今将近三千年以前,就已说过“譬如小水长流,则能穿石”的道理,可见他真是一位伟大的智慧者啊!
有礼有爱
人懵懵懂懂来人间,也糊糊涂涂地生活,到底人生的去处何在,我们都不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欠缺智慧。
佛陀是超越世间的智慧者,他透彻了宇宙、人生一切事物的道理,所以他开示了很多的方法,能使我们懂得做人、顺利解脱,过一个很圆满的人生。
什么是圆满的人生呢?就是对上有礼、对下有爱。对人如果慈悲无怨,相信虽人对我们也一定会敬爱;能够人我互相敬爱,就是圆满的人生。有埋怨的人生就是有缺憾、不圆满的,因为你对人既然心存怨恨,却又要求别人对你敬爱,怎么可能呢?
或许有人会认为做一个圆满的人很困难,其实,只要能看清道理,一切就可圆满。我常说:普天之下没有我不爱的人——能爱天下的人,当然普天下的人也会爱你啊!普天之下没有我不原谅的人——既然能原谅普天下的人,还有什么可埋怨呢?普天之下没有我不相信的人——既然能相信普天下的人,当然别人也会以你为依归,也会相信你!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到这三点,则人与人之间彼此就不会有怨恨。
不忘念
我们要如何才能看清道理呢?唯有在佛陀的教育中多亲近善知识、多闻教法,听了之后若能好好思惟、拳拳服膺善法,身体力行,自然就能了解道理,如此就不会有烦恼,心无烦恼则智慧也就启发了。
但是多闻时,若是此耳进、彼耳出,那也没有用啊!所以佛陀要我们听了法之后,还要用心思惟,看开了、想通了就不会去计较;一切善法忘失,心中所有的烦恼也就烟消云散了,每天就能生活得很快乐。生活得快乐,脸上就会现出欢喜的面相,别人一看到你就会觉得你很可爱,所以的话别人也会觉得很受用,这就是功德。
所以听经要听入心中,要记在脑海中。假如听了马上忘掉,就如同一个装水的盒子,要装满水就必须盆面朝上放正,如果把它倾覆放置或是盆子有漏洞,那怎能装水呢?因此听法之后,要用心地把它带回去,并且常常拿来应用,这才不枉费听经闻法!
“慈”就是透彻的爱——真诚的爱是出自内心,发诸于行为的,听经的目的,就是要发挥这分功能,去帮助病急贫困的众生及苦难的人群。有人说:施比受更快乐。我们有能力付出,应该感到欢喜,因为能帮助别人表示你有力量,助人为快乐之本,有力量又能护助人的多么幸福、快乐。
真功德
我们学佛要有一个原则:为尽本分而做好事,并不是为了求功德而做好事。有些人身体不好,人家就会告诉他:你应该布施,要施棺、放生啊!其实就是错误的观念。要知道棺木是死人用的,为了我们的身体好而希望别人死,这是好心还是坏心呢?
谈到放生,你们看看鸟儿在天上飞翔,多么自由自在;鱼虾在水中游,又是多么消遥!但是却因为你求长寿、求功德放生,所以一些人就去捕捉飞鸟鱼虾。看看,为了自己的功德,反而损伤了多少众生的命?这并不是真正的功德!要放生倒不如护生,保护生灵不受伤害。若能做到这一点,才是真正的功德。
有些人也许会说,那我就把这些钱拿到功德会济贫,希望明天病就会好。这也错了,真正的功德是无所求的,我只能启发你们的爱心,种下健康的种子,将来一定可以得健康的果报。但是,并不是今天播种,明天就会结果!
所以做好事要存有求得回报的心理,只要我们把种子播撒下去,种到良田上,一定可以发芽。但是,千万不可今天播种,明天就把土挖开,看看发芽了没?
惜福修慧
人生在世,一切的业都是在生活中所造作的,今生承受过去生所造作的果报,过去生造福,才有现在的幸福生活,我们应该好好地惜福,用这分“有”的力量帮助“无”力的人,这就是佛陀来人间苦口婆心为众生设教的主要原因。
我们现在是有福的人,更应进一步再求慧,要求得智慧必须多听佛法。看看国外,有很多地方不是兵荒马乱,就是天灾人祸,那些人居不平安、食粮缺乏,哪还有时间和机会去求佛法呢?我们生活在台湾,丰衣足食,应知足惜福,还要珍惜机缘学佛、造福、修慧。你们每天面对的都是最亲爱的人,既然面对的是自己的先生、太太、儿女、亲朋、好友,那还有什么好计较呢?希望大家能在福中修慧。
戒定慧
戒、定、慧,是佛教中所说的“三无漏学”。戒是守规矩,若能守好人生的规则、礼节,就不会犯错;身行不犯错,内心就能安定自在。
大多数的人想要心定实在很难,常常有人问我:“师父,我有心想要虔诚地拜佛、念佛,可是不知道为什么,当我在拜佛时,心就想到别的地方去了,念佛没多久,心就不能专了。”也有人说:“我明明在念经,眼看著经文,口中也念著经文,但心却不知飞到哪去了?”
我想这些问题每个人都有,因为我们的心无法统一,一旦心乱了,内心的思想及所看到的事与物,就无法分别得透彻清楚,智慧当然也就不能开通了。
修习佛法并不是要学聪明,而是要学得智慧。智慧由定而生,如能专心一念,从事入理,则能产生智慧。比如:我现在在念佛,就要念得佛心即我心,念经也要念得文从眼入,句从耳入,理从心得,如在佛前闻佛亲口说法,这才是真智慧!
平时我们做人做事,待人接物,都能做得无过失,这就是智慧,你能观机逗教,引导人向善的路上走,没说错一句话,不伤害到任何一个人,这也是智慧。说话时要专心说话,做事时专心做事,这叫做定心,也叫做智慧。所以佛陀教导弟子要摄心,心能摄在一起,就能得定。
持心不乱
人常会懈怠,也因为懈怠而迷失了真心,佛陀教我们要时时刻刻保持心不散乱,如此,自然就能了解世间生灭的法相。
“生灭”就是无常,众生因为颠倒,所以常把“无常”误为常,把不乐认为乐。而且,往往因为心性颠倒而造成了一些堕入地狱的恶业。
孔子与鲁哀公谈论教育时,哀公说:“要把精神集中在很难啊!人常会忘记事情。”他举一个例子说:“越国有一个很健忘的人,带著自己的太太去某个地方,竟然忘了太太在哪?”孔子回答道:“忘记自己的太太在哪还算是小事,有些人甚至会把自己处在何地也忘掉了。”这就是迷失了自我。
在这个社会上,迷失自我的人很多,不只是现在,就是在数千年前的历史上,也不乏这样的人。
在夏朝时,有位国王说做做桀,他就是一个迷失自己而导致亡国的人。一国之君要领导天下百姓,必定要有仁慈的爱心,而夏桀正好相反。他不但暴虐无道,而且贪得无厌,使得全国百姓叫苦连天,怨声载道。
这时比邻有个小国,除了进贡很多的财物之外,又进贡一位美女,名叫妹喜,生得国色天香,桀王看了满心欢喜,从此沉迷于美色中,妹喜向他要求什么,他无不百依百顺。她要求桀王重盖一座王宫给她住,宫殿必须全部用红玉、宝石为砖,桀王也都答应。这座宫殿完成后,非常富丽堂皇,当时的人形容它为“倾宫”。
倾宫落成那天,宫内的美女全部都表演歌舞取乐于桀王和妹喜,妹喜在品尝美酒,欣赏歌舞时,向桀王说,她希望看到三千美女,身著五色锦锻衣来表演歌舞。桀王因此下令全国美女三千人进宫,加以训练。这三千美女呈现在妹喜面前时,她又说,她喜欢闻浓郁的酒味,所以每位美女跳完一支舞,就要喝一杯酒。
这还不够,她又要求在宫外挖一个酒池,以酒当水为池,而她和桀王坐著小船、泛舟于酒池中,一边玩乐、一边喝酒,极尽奢侈靡华。但这还是不能满足妹喜的欲望,她又进一步提出要求,把肉切成一片一片、用锻子把肉卷起竖著,如树如柱,称之为肉林,桀王了博得美人的欢欣,无不百般奉承。
过一段时间后,妹喜又说:“这些歌舞、酒池、肉林我都玩腻了,希望听到锦锻撕裂的声音。”桀王因此下令全国的妇女日夜赶工,织锦缎送到宫内,命人一块块的撕裂。像这种浪费奢靡的生活,惹得全国百姓怨声四起,人心思变。而桀王竟还夸大地说:“普天之下没有人奈何得了我,普天之下亦无人可以胜得过我,除非天上出现两个太阳。”
也真不可思议,某一天,天上突然从东边升起了一个很光耀的太阳,同时西边又有一个太阳像染血一样摇摇欲坠。当时在殷国有位汤王,看到天上有两个太阳,就召集全国人民说:“你们看东边的太阳无比光亮,而西边的太阳却摇摇欲坠,并非我要谋反,而是桀王该败了。为了要拯救水深火热的百姓,我们每个要同心协力讨伐桀。”夏朝因此就被灭亡了。
夏桀也好、秦始皇也好,在他们统治国家的时候,为什么百姓叫苦连天呢?这是因为他们迷失了自己!
什么样的东西最美?什么样的东西最毒呢?最美的是善良心,最毒的是色欲心,桀王是败在色欲心啊!其实,真正的美,人人都有,心如能清净就是美,内心有一分善念爱心,就是真、善、美的人生。
佛陀告诉我们说:“心如有定就能启发智慧,有智慧当然就能透彻世间的生灭法相。”夏桀就是不了解世间的生灭法相,所以才为非作歹,只沉迷在自己的快乐中,而不考虑到别人生活的痛苦,所以招惹民怨,终于灭亡。
修无漏智
我们要学佛,应该常常精进,好好修习心的定力。定力要怎么修呢?只要能把专心变为习惯,我们的心就不会散了。
为了拥有智慧水,就得好好修习禅定,自然心智、慧性就不会漏失。我们学法一定要学无漏法,什么是无漏法呢?无漏即是不漏掉佛陀所说的任何善法,而能身体力行用在日常生活上,学以致用。
“学”必须如何学呢?当然要用眼睛看、耳朵听了之后又能用心思考、理解,然后活用在日常生活的待人接物上,这就是学会了无漏。
希望大家在听法之后,能将之发挥效用,就像掘井一样,井掘好后会源源不断地涌出水来,不论有多少人来提水取用,它还是泉涌水断,永远也不会减少。即使使人取用,它也不会增多;同样的道理,听闻佛法如会活用,就如同水井出泉一样,不增不减。反之,若不会活用,就如同盆中的水,洗过一次脸或手之后,就脏了不能再用。所以,要看我们用什么心来学,就会得什么效果。
幸福的智慧
一提起冬季,就会令想到过“年关”,其实,人生应该是过“秒关”。一年是十二个月,一个月是三十天,一天二十四小时,一小时六十分,一分六十秒,我们实在要分秒必争,利用时间,把握生命,好好发挥生命中的光明。真正生命的价值,就在于这分功能的发挥。
佛陀曾问弟子:“人命何在?”有人回答,但佛陀不满意,一直问到最后一位弟子才回道:“人命在呼吸间。”佛陀说:“汝答对了!”呼吸就在分秒间啊!所以说,人生的确真是在过分秒关。我们能抱著过“秒关”的心理,就会爱惜生命、珍惜人生;能惜福的人就能行善,能行善的人必能时时快乐,这也就是幸福的人生。
自省解脱
有些人曾说:“我没做错事,我心好就好,又何必再去行善呢?”但是,善事就是从心好而表现于外的行为,比如说一个需血的人,你只说:“我好爱你,好关心你。”但却又不捐出血来,这样的心好有用吗?既然你那么爱他、关心他,正好你的血能运用、能救他,就该捐出来,这才是真正的心好啊!
所以我们应该要常常反省自己:我有这分爱心、好心,但是,有没有把它发挥出来呢?我的言语行为是否有违失不检点呢?如果能常常反省自己,不让行为有所偏差,不让观念有所错误,那就绝对不会有缺失错误了。
圆满的功德
什么样的功德才能圆满具足呢?福与慧双具才是圆满的功德。有的人单修智慧而不去发挥助人的功能,则不能算是圆满的功德。
就如同读书一样,有些人从小学、中学、大学……成绩都拿第一名,学识非常丰富,等到毕业后,却不把这些知识发挥效用,这又有什么用呢?多可惜!
所以说,学了之后必须发挥效用,才能造福人群,才能得福。福并不是用嘴巴说说即可,也不是用头脑去想想而已,而是要身体力行地去做,能福慧兼具才是毕竟圆满的功德。
生活的佛教
社会上有很多人一听到佛法,就以为佛法很深奥,认为这并非一般人所能接近的,所以退避三舍。其实,佛陀的教法如果只著重深奥的道理去研究,那只是文学游戏,会越钻越深而不能自拔,这是错误的。反之,若以平易近人、日常生活的教育来接受、利用,才是真正合情合理的人间佛教教育。所以佛陀告诉弟子们:“我所说的教法,你们不要只是听听,也不要只挂在口头上谈论而不实行道法,如此反会乱了心思。”
平等心
佛陀是个实行者,是个平易近人的教育家,他是做过之后才来说法教化;他是先放下、看开之后,才来教我们放下、看开。世间的名与利、财与欲,有谁能看得开呢?但是佛陀在未出家之前,就已把名利财欲看开了,他有父有母,也有妻有子,他也有责任啊!可是他为了让普天下的众生都能得到解脱,所以辞亲割爱,放弃名利地位,苦修十一年。这段时间真是难忍能忍,难行能行啊!
佛把一切的烦恼从心中完全驱除,视天下的一切众生如他的父母,把自己的父母也奉为天下的众生,这就是平常心、平等心。他认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所以回过头来教育大众,希望人人达到与佛同样的解脱自在。因此,佛陀的每一句话,都是在他的日常生活中施行教育,他不是用口戏论,而是用身体力行去实践真理于人事中。
舍杂乱心
佛陀说:修行千万不能停滞於戏论,要赶快舍离乱心,把烦恼心转为清净心,舍离世欲心,回转为佛法智慧心。如能言行一致,则必能感受无限快乐!
比如说,我一再呼吁医院需要血,希望大家能提出爱心来捐血。身外舍身、身内舍血,能把身内的热血抽出来流在别人的身上,救人一命,这是一件多么令人欢喜的事!这也是一分功德啊!你说你很有爱心,若只在口头上说“我有爱心”,而不能行以动来表现爱心,也是和戏论法无异。
坚定不移
佛即将入灭时,问弟子有没有疑问,但是都没有人回答。这时有个弟子叫阿(上“少”下“兔”)楼驮,他是佛陀欲家的堂弟,他起来看众弟子的脸,大家都显得很平静,他知道大家都无疑,因此就向佛陀说:“世尊,月可令热,日可令冷,佛说四谛,不可令异。”他又说:“佛啊!有人看到中秋月是那么地光亮,说月是热的,也有人看到天刚破晓时的太阳光那么柔和,而说它是冷的,但是佛陀所说的四谛法是真实不异的。”
在《药师经》中,阿难也曾向佛陀说:“月可令堕落,妙高山王可使倾动,诸佛所言,无有异也!”意思是:阿难曾代表大家向佛陀说:“即使月这从天上掉下来,须弥山也倾动了,但您所说的教法,我们是坚信不移。”
这是对佛陀所说的教育有坚定的信心而做的比喻。
欢喜承受
人生为什么会若呢?佛陀曾告诉我们:“欲知今世果,前生作者是。”你这辈子会苦,是因为过去生中了苦的因,苦是从恶而生的。所以,要知道来世会得到什么果报,今生所做的一切,就是来世的果啊!
有些人问我:“师父,为什么我们一看到你就会很欢喜呢?”我回答道:“因为过去世中我看你们都很欢喜,你们也不讨厌我,所以今世我们相见了,彼此都很欢喜,这一切都是因果。”
“因灭故果灭。”——你若不种苦因,就不会有苦果。
也许有些人会说:“我这辈子苦得要命,要如何才能消业呢?”我都同样一句话说:“欢喜去承受一切,业就会消啦!”
开启心门
众生由于无明迷惑,才会做很多的错事,说错了很多的话,等到反省时才来懊悔自己、责备自己,这又是多痛苦呢?甚至有些人不但不会反省自己,反而责备别人、怨恨别人,而发生了种种情杀、仇杀、财杀。
看看现在的社会,有人为了情而惹火烧身;有人因看不开,处处与人计较,互相怨恨以致伤人、自杀,甚至惹来杀身之祸;更有些人因为贪念,不肯取诸社会、用诸社会,为保护自己的财产而丢了生命,这都是因为被无明所迷惑!
自杀或被杀的人固然可怜,杀人的人也是终身遗憾与可悲啊!他不但无法逃避法律的制裁,更逃不掉杀人恶业的因果,这就是众生一念无明、心地黑暗所招来的灾祸。
佛陀出现在人间,就是为了开启这些道理,我们的心门一旦开启,就能知已知彼,所做的一切都是众善奉行之事,对人、对事也一定都能充满爱念。
信佛学佛
常常看到很多人信佛、拜佛,但是只信佛而不去学佛,那就是迷信了;学佛就要学得像佛一样,在未成佛之前,称之为众生,如能学佛的修养、慈悲,学佛的智慧,认清自己,体会宇宙的真理实相,如此就是佛。
有些人问我说:“师父,我想安个佛像,但不知要供奉在哪个位置?也不知道哪个时辰比较好?”
其实家中安置了佛菩萨,是要启发你、告诉你——身为佛教徒,面对佛像时要常生恭敬心;并且提醒自己要虔诚念佛,念得佛菩萨的那分慈悲心就是你的慈悲心。
最灵感的佛是活生生的人,你要求佛救你,更不能忽视身边的良师益友。因为人真会救你啊!人会纠正你哪错了,教你如何改正,要怎样做才是正确的。在迷失的时候能及时点醒你,这就是我们人生中的贵人。
再者,若要求身外佛的灵感,倒不如来求自身佛的灵感。更进一步要做到别人有困难时,你能有求必应,如此你就是现代活生生的菩萨了。
别人来求你帮助,你能成全他,这就是感应;想有所感应,就必须要有一分“信”,信佛陀给我们的开示,依照佛的教法,循著佛引导的路去走,那你就是最有灵感的佛菩萨了。
离苦得乐
四圣谛就是苦、集、灭、道。佛陀讲四圣谛,是主要的就是让大家都能了解到世间是苦,而要脱离苦就必须有“灭”的方法。
要如体力才能各到灭苦的方法呢?首先必须找出苦的根源。苦的根源就是集,集种种的人我是非与贪、嗔、痴等三毒,还有集财、色、名、食、睡五欲。因为集了这么多习气,人才会有苦啊!既然知道苦的根源是由集而来,就必须找出灭苦的方法。
佛陀一生所说的道理,就是为了要不得解开心夫苦的根源。
及时行善
人生的业是由时间累积的,在未接触佛法前,我们的身、口、意不知已造了多少业!现在知道佛法之后,才开始要把习气改过来,赶快积些善业,做我们来生的福业,但是又有多少时间可让我们累积呢?时间真是无常啊!
有一次我去台中正觉寺,寺中住持老师父一向很关心慈济。他身边弟子中有一位身体很健壮,那天还亲切地和我打招呼,当我回花莲之后,就听台中的委员说这位尼师往生了。我问:“他的身体不是很好吗?”委员说:“向来是很好,但那天中午他在厨房炒菜时,感到两脚酸软无力,旁人便拿了张椅子给他坐下;他一坐下,头一低就去了!”人生就是这样,实在可怕呀!
愈是了知人生无常的道理,愈是对生命的危脆感到紧张。佛陀一再告诉我们“人生无常”的道理,所以行善要及时,把时间用来累积一切善业,千万别让时日空过而徒留遗憾。
放宽心胸
台东有位会员来访,跟我说她很苦,由于和她很热,所以我知道她为什么而苦。我告诉她:“你要把眼光放低一点,如果要比较,要往下比,不要往上比,看开一点,装傻一点,不就没事了吗?”她说:“我就是看不开啊!但我已经够傻了。”我答道:“你就是还知道自己傻,所以才会痛苦;如果你傻到不知道自己傻,就不会有痛苦了,解铃还需系铃人啊!”
既然过去自己所造的业是这么苦,回过头来就要好好地自我检讨。了解了人生无常,人生又何苦去计较它呢?放宽心胸也就是至道!
游戏人间
“菩萨游戏人间”,菩萨决不会把救人所付出的一切当成苦事,他认为像在游戏人间一样。
慈济有很多委员常去调查贫民,不管是天煎地迫或是天寒地冻,总是欢欢喜培地爬山涉水。每次我向他们说:“辛苦你们了!”他们就会说:“我们应该感谢师父才对!如果不是去看贫户,有好多地方我们都不会去过。我们每次要出门,总是带著便当、茶水,就像要去远足的小孩一样快乐。”这不就是菩萨游戏人间最好的写照吗?
这也是智慧,用这分智慧游戏人间,自然就不会被痴迷的感情所束缚。如果有感情的痴迷,就会心地黑暗,所以必须以智慧点亮心灵之光,去除种种痴暗。我们如能把感情扩大,就不会有痴迷,也就是菩萨清净的感情——觉有情。
及时造福
佛陀告诉我们:“世实危脆,无坚牢者。”世间实在很危险脆弱啊!没有一样东西是可以永久不坏的。
发心修行绝不能等到下个月,或是等到明年、等到退休、等到……,这都会来不及的,到时你想做不到了。也不要以为:我目前很富有,财产很多,福已经足够了,又何必急著要造福呢?要造福,须等到我没有责任负担的时候——这是错误的想法。
有慈济所救济的个案中,有好几位过去曾是董事长、总经理,甚至也有过去在大陆当过县长的。他们都曾显赫过,但曾几何时,却沦为被救济的对象。所以说,有福的时候更须及时再造福因,不要等到“有时间”才想做啊!时间是不可靠的,今天能做的,就赶快去做;做了之后,内心欢喜的这分善念最可靠,也是最现成的福。
大解脱
佛陀即将入灭时,看到弟了们依依不舍的悲痛之情,就安慰他们说:“我今得灭,如除恶病。”大家都有离开的一天,今天我要离开尘世,可以说是一个大解脱,就像是有大病即将痊愈一样,所以你们应该很高兴地接受这个事实才对。
“此是应舍,罪恶之物”,这个身体应该要舍,因为身体是罪恶的根源!我们每个人都很爱惜自己的身体,为这个身体争取享受,但是你们知道吗?这个身体在享受之前,它已做了多少损人利已的事情呢?
人就是有了这个身体,才会在生死大海中浮沉,这是多么痛苦的而又危险的事啊!
擒拿心贼
盗贼,不只是世间到处都有,连我们自己的内心也都有贼。外面的贼虽可怕,但内心的贼更可怕啊!
可是一般人只会防著外面的贼,却任内心的贼滋长。所以一个有智慧的人,对自己内心的贼能加以擒拿;隆伏内贼之后,心才会安稳欢喜。
心无二志
众生之所以会迷茫,是因为有凡夫心存在,学佛一定要把凡夫心转为佛心,我们的目标只有一个,千万不要把路分成二或三条来走。要知道人生苦短,既然已选择了一条路,就必须一心向前走去。
我们要有正确的方向,不要“双脚踩双船,心思乱纷纷。”若能时时刻刻抱著一心一志去精进,就能平安地通过人生的道路,超越心夫的境界,达到圣人的境域。
动不动法
佛陀说:“一切世间动不动法,皆是败坏不安之相。”这段文字也就是佛陀一生中不断告诫我们的话,世间本来就是苦空,不管动或不动的法都是败坏不安。什么是动呢?动就是欲界,在欲界中的粗相烦恼。世间一切的事物都没有定而不变的,所以说人生无常,动辄不安。所谓的败坏不安,就是无常不定!
众生有欲心——贪、求……等烦恼,所以造就了无数的业,这也是动。有引起人认为“我求福应得福”,没错,福是由你的心去造福,而业也是由你的心去造业。业是不定法,是由我们自己心动而去造业,所以说,业完全是由欲念、贪得等心起“动法”。
色界、无色界就是不动法,色界与无色界的欲都已经比较淡泊,而且修练定境,是不动法。有些人说:“修行必须赶快坐禅、念佛,看看能否求取不生不灭。”其实修行坐禅到了色界、无色界,还是败坏不安!因为即使禅功深厚,心一动摇,业还是会现前。这最主要的原因,还是那分无明未断啊!所以说,一切世间动不动法,皆是败坏不安之相。
面对现实
有句话说:“金不经火炼,杂质不去。”金子是很贵重的东西,但它在还没炼成金之前,在矿石中夹杂了很多沙石及其他东西。要把金提炼出来,唯有一个方法,那就是用火炼。火能烧毁一切杂质,到最后留下来的就是纯金了。
同样的道理,人心若没有面对人与事的磨练,则私欲就无法完全去除,逃避现实并不是真正的修行。我们应当在人事中好好磨练,面对人与事时能用心来转境,千万不要被人与事的境界转动自己的心。我们在世间中如能排除面对的烦恼,今生此世就能成就,心不会受环境动摇,这才是真正的安定。
烦恼存在人与人之间,能在烦恼中解开烦恼,才是真正没烦恼。
佛陀应化来人间,与我们过同样的生活,与一般人一样有生、老、病、死;他在弘法时,也有疲倦、劳累之时。这是一种教育,敬惕众生说:即使他已成佛了,但是他的寿命也只有八十岁,我们又怎可贪心地要求活多久?寿命要多长呢?佛教有无常的一天,我们又哪能常住世间呢?
卷三 爱
10.慈悲法爱
以爱一切众生的心,
来救度一切众生,
护持一切众生。
救护的精神
佛教中说两种爱:一种是饿鬼爱,也就是欲爱;一种菩萨爱,也就是法爱。我们如能身心得到解脱,所表示出来的爱,就是菩萨慈悲无我的大爱。
又解脱的爱,另有一个名词——“救护”,以爱一切众生心,来救度一切众生、护持一切众生,这分力量叫做法爱。我们如有救护的精神,则在世间所做的一切皆无畏惧。爱是人生最幸福的,是菩萨道的基础。
我们如能发挥这分无我的精神、清净的爱心,则在人间所做一切皆是利世事业,毫无畏惧之虑;这就是信心、毅力与勇气。
善心爱念
经云:“佛口所生子。”父母所生的是肉体,是父精母血结成的身体,是不清净身。而佛陀也会生子,他用什么生呢?是用口生,《法华经》中云:“佛口所生子。”一个虔诚的佛教徒,都自称为佛子,也就是佛从口生出的法身之子,法身是什么呢?
父母所生给我们的是四大假合的身体,有时限,有生、有病、有老、有死;而佛陀所生给我们的法身是清净的,无生无死、无老无病,这就是精神的力量。
精神力量不分老幼,老人有丰富的爱心,孩童也有充足的爱心。古人言:“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人生出来就有这分善心爱念,这也是我们的良知。佛生子是从他口中说出道理,来启发我们的良知,如此我们的良心及良知善念才能够发挥出来,这就是:“佛口所生子”——清净法性身。
除私爱成大爱
什么是人生最有价值的呢?就是大爱。把牺牲当作享受,能够付出爱心的人,永远都很快乐,而且活得很有意义。
佛陀的教育是要转换我们的心念,把贪念转为知足,把知足的心念化作慈悲;不但自我满足,而且还要发挥“把慈悲给予别人”的那分爱心。
把气愤的心境转换为柔和,再转换为爱,所以不发脾气就能保持柔和的心、培养爱心。如此,这个世间就会很完美。
佛陀还教育我们要把痴迷转为智慧,去掉私爱换成大爱,这就是菩萨了。如果每个人都能成为菩萨,那么这个世界就是光明清净的世界,也就不会在天灾人祸发生了。
平常心
社会上有些人总以外在形象来分别身分的高低,佛陀却教育我们要用最平等、最质直的心待人,把这分爱心平等地发挥出去,不可有人相的分别,这就是正直、无谄的心,如此才是真正的佛弟子。人性平等并非只是口头上讲的平等,而是实质上的平等,不要有虚伪谄曲的心。
原谅他人
我们的心如要常常保持快乐,那就不要把人事当成是非。有些人常起烦恼,因为别人一句无心的话,他却有意地接受,动不动就说别人在侮辱他、讥讽他。我们如果能把是非当成一种笑话,不要把事情当作是非,那么事情很快地就会过去。
所以我们应该培养一分爱的精神,即使别人骂我,也该以这分爱心去原谅他,这种日常生活就会过得很快乐,这也就是惜福啊!能付出爱心就是福,能消除烦恼就是慧,所以说福慧双修并不难啊!
时时吉祥
我们每个人都要求吉祥如意、发财,那就应该先对别人好,以爱心待人,如此你的周围都是贵人,自然就会事事如意了;若欠缺爱心,就会有障碍而不得如意。
我们如能时时救人,自然就会吉祥、好事临门。求发财,倒不如求自己的心常满足,满足就是快乐。既然取诸社会,也就要用诸社会,不需为子孙积多少财产,应该用菩萨的心来地教育子女,用妈妈的爱心来爱社会上的众生,如果能抱著这种心态,就会时常感到满足。
如能把一切众生当做是自己的子女,看到别人的孩子成功,就像是自己的孩子成功一样,不必只为栽培自己的子女而苦恼。普天之下的孩子,我们也都应该去栽培,如此我们岂不是常常快乐?常常在发财吗?
所以要发世间财,倒不如求法财,多接受佛陀的教育,并且把它用在日常生活上,那一定是天天如意,时时吉祥,处处发财了。
觉有情
我们要实行人间的佛法,就必须身体力行地净化人间;当然,要净化他人必须先净化自己。什么是净化呢?就是培养清净的法爱——普爱天下的众生,并待之以情。
对人的感情不要一对一,因为感情如果只对一个人,就容易生烦恼,我们不如把感情升华扩大,即使一个人孤负我们,还有其他无数的人不会孤负我们,这种感情才有保障;必须遍布一切的爱心,“爱”千万不要缩小范围,不能只爱我自己,也不能只爱与我有关系的人,只爱自己而不能得到别人的爱,那一定会痛苦的。
总而言之,我们付出的爱一定要无所求,爱得很普遍,这才是法爱。菩萨是放长情、扩大爱,所以说菩萨叫做“觉有情”,也就是已觉悟的有情人,所以觉悟的有情,不只是今生此世而已,是承接过去的情,衔接现在而延续到未来的长情,因此过去、现在、未来的菩萨,都跟我们有断不了的情,所以诸佛菩萨常“倒驾慈航”来人间度化事业,故菩萨名为觉有情。
记得曾有两位年轻的比丘尼来精舍,他们问我说:“法师啊!在您修行的这条路上,有否碰到困难的事?”我问他们:“什么叫做困难,因为我从来没有时间去想到困难。”他们回答道:“在人与人之间,你的心态上难道没有遭遇障碍吗?”我答道:“修行是我们自己心甘情愿的,就是因为要脱离人我是非,我们才需要修行,如果修行还要去招惹人我是非,那又何必修行呢?”
平易近人
什么是最富有呢?最平常的人最富有。他没有事业的野心又有知足心,他有时间去关心亲友、关心社会、平易近人,因此可以得到真正的情谊,这种生活最富足。
富有,应取诸社会、用诸社会,以慈心、爱心去关怀别人。
广慈悲济
观世音菩萨,数千年来,一直都是民间社会中造福人群的精神堡垒。他不但以慈眼视众生,闻(寻)声救苦(追踪救济),并能身体力行,谆谆善诱,导引众生建立信心、培养意志毅力,充实广慈悲济的勇气,群策群力去造福人间,成就人人是观音、个个是菩萨的美好世界。这股精神堡垒,数千年来都一直延续不断地蕴涵著教化的力量!
菩萨永不寂寞
学佛者切莫以为脱离人间才有佛法,其实离开人间就没有佛法可闻可修。无始以来,诸佛菩萨都是在人间成就道业。人间需要佛菩萨,众生才有机会接受佛法。
在六道中,“天道”只重享福,在快乐的地方自然就不想追求佛法;而地狱、饿鬼、畜生道太苦了,他们不仅苦无间断,同时没有智慧,也无法接受佛法。唯有人间苦乐参半,有警惕的机会,有接受佛法的因缘。
所以说佛法一定要在人间,人间离不开佛法,学佛必须以人间佛法为目标,培养我们的慈悲心,从自身做起好好的培养自己的气质,发挥爱心普爱周围的人;关爱亲近的人,也关爱普天下众生,所以说菩萨永远不寂寞。
孔子也说:“德不孤,必有邻。”有这分宽广的慈悲心去爱一切众生,就绝对不会寂寞,因为一定会有人响应这分爱的工作。
不求代价的爱
“得”有“舍得”,也有“得失”两种完全不同的心境。有智慧的人就能够舍,能“舍”也就能“得”,能常常抱持喜舍得心理,就会能得无限的快乐。我常说不增不减,只要有清净的爱心,你付出多少,就得到多少心灵上的快乐,甚至是无限量的收获。希望大家都能了解“舍”就是“得”,而能不求代价地付出爱心,那真是功德无量啊!
而“得失”呢?在做一件事之前就想有所得,那必定会有失。人的心如能常常接受宗教的教育,就能得到身心的清净,身心清净就是快乐。
聪明与智慧不一样,聪明的人得失心重,有智慧的人才能舍得。所以,同样的心念,却有不一样的形态;同样的付出,却有不同有心理。
假如能抱著舍得的心态去付出,你会很快乐;反之,如抱著我要得到多少才肯付出的心念,这种期待心也就是得失心。看看现在社会,多少人因贪得而惨遭损失,这就是最好的警惕。
布施爱心
若常常欢喜目前已拥有的一切,勤俭惜缘,就能发挥温暖于社会。世间有很多需要我们帮助的人,有物资能力的人,就奉献物资的力量;有时间的人,就奉献时间参与爱的工作。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这就是无量的福慧功德!
有些人没钱也没时间,却以捐血来发挥爱的功能,这也是悲智啊!及时捐热血能及时救人命,捐血不但有益身体的代谢回圈,也可以发挥救人的功能,这也是佛教所说的慈悲善行。
佛陀曾说过:“头目髓脑悉施于人。”现在科学证明,只要肯布施,皮肤可以移植在别人身上;眼睛可以运用到别人身上;甚至连骨髓、肝肾、心脾,都可以移植捐赠。既然身体上的器官都可以布施,那身外之物还有哪一项舍不得的呢?如能做到这样,就是无贪,所以佛陀说:“若有智慧,则无贪著。”
爱心消共业
佛陀说:众生的灾难,来自众生的共业。众生的恶业,可造成三种大灾难:
(一)兵荒马乱(战事):目前世界许多地方都无法平静,在电视上真人实事的悲惨战争画面,到处可见。很庆幸的,台湾人民却能够安居乐业地过生活,可以说这个地方很有善业、爱心。
(二)天灾:衣索匹亚闹饥荒,有多少饥饿的众生在受苦?而台湾却能丰衣足食,这也是我们的福业,因过去曾有布施的善业,今世才能衣食无忧。所以我们应鼓励所有的人,及时共同来耕植这块福田。
(三)瘟疫:也就是传染病。人如缺少慈悲心,多造杀业则将来所受的苦果,就在瘟疫病乱中受报。
世间无常,今天能平安和乐,却不知明白会如何?我们应把这分受心及时发挥,并且永远保持,更要影响更多的人把爱心扩展出去,才消除灾难。
救济人群
佛陀于人间施行教法,是为了救济人群。也许你们听到“救济”二个字,会有所疑惑,为什么我会说是“救济”呢?因为人生是苦,不止贫困的众生苦,富有的众生也苦。平常我们都知道人生有四大苦,其实以佛法来分析,人生不只有四大苦,还有三界的三苦、人生的八苦。三苦有:苦苦、坏苦、行苦。
一、苦苦:苦上再加苦,这是在欲界中。众生在人间,除了身体上有四大苦(生、老、病、死),还有精神上的求不得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五蕴炽盛苦。除了身心这八大苦外,生在欲界中,因为有物质的存在,所以有不断追求的苦,还有败坏无常的苦。
二、坏苦:谓长期享受于富乐之中,一旦突生变故,乐相坏时,苦相即至,名为坏苦,亦称为乐极生悲。
三、行苦:是说诸法不住,变易无常,四相迁流、异灭,不得安稳。
在色界中,有“成、住、坏、空”之坏苦。无色界虽已无物质,但却有心识变异之行苦。总之,三界中就是有这三苦。
五蕴炽盛苦是佛教的专有名词,也多是心理形态的痛苦。佛陀来人间就是为了救济众生,使贫困之人得到爱心人士的帮助,获得物质上的支援,解决物质缺乏的痛苦。
而富有的众生,因为心灵上有不断追求、不知足的痛苦,所以佛陀创立教法,以宗教家的精神来教育众生,充其爱心、富有感情,使人人生活于身心富乐中,所以说佛陀施教是为了救济人群。
看病的爱
在慈济医院中有一幅大壁画,是关于探病的故事——
佛陀有一个弟子,别人生病的时候,他既不照顾也不关心。到了年老时,病了也没有人要去看他,无人倒水给他喝,全身脏兮兮;佛陀知道后,便亲自到他的房间去看他,为他洗澡,照料饮食。这时,佛陀就向弟子说:“看病的功德为第一。”
人最痛苦、最无奈的时刻就是在病苦中,别人生病时,如能表现出一分爱心、一分亲切,这分恩德是很大的,所以说看病的功德为第一。
11.慈济心
福田一方邀天下善士,
心莲万蕊造慈济世界。
慈济是良田
要救人必须要先救心,人的心地就像一畦田,心地没有播下好的种子,也就长不出好的果实来。佛陀的教育,是以八种正确的道理来教诫我们,要把八正道放在心上,从日常生活中不断地改变自己。
在佛教中有句话说:“心净即土净”,在慈济也有一句话:“福田一方邀天下善士,心莲万蕊造慈济世界”;慈济是一畦良田,而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朵清净的莲花,无量的智慧——良知,把良知良能启发出来,则福慧果报无量!
尽管世间是五浊恶世,但心中的良知就像心莲的种子,在污泥中开出清净美丽的莲花。“慈济世界”是美丽的世界,也是菩萨的训练道场,在“慈济世界”外有很多众生需要我们去帮助,贫困的众生给予物质上的济助,富有的众生给予心灵上的教育,佛教的精神育也就是在此。
我们不只要行善,还要培养福德、善根。福德是从争取机缘布施而来,而善根要在佛教的教育中求得。希望大家能共同来耕种慈济这畦良田,为社会人群尽一分心力;为佛陀的好伙伴,学做大农夫,为天下众生心田而耕耘,化荒芜成大福田!
出世入世
有很多人常常会这么说:佛教只是教人念经拜佛,或者在寺院做法会替人消灾而已。佛教真的只是这样吗?
其实,佛教是用出世的精神在做入世的事业。什么是出世的精神呢?出世精神是与世无争,所作所为不为名种,也没有人我是非。与人无争则人安,与事无争则事安,与世无净则世安。人生最幸福、最快乐的也就是那分与人、事、世无争的安祥;能平安过日子就是幸福啊!
但是,我们千万不能消极,绝对不能因为要求得与世无争,而独善其身。佛教是积极的,对自己而言,要好好反省自己,对人、对事不要去争你长我短,于人事不计较就能圆满。佛陀教育我们要有宽大的心胸,有这分宽阔的心胸、无私的爱心,自然就能不去争执计较了。能利用人生的功能去发挥爱的工作,就是做入世的事业。
“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慈济就是以佛教出世的精神,走入世间来做世间事,我们不断地在接受佛陀的教育,并且把这分功能发挥出来,去救度那些需要救度的众生。
净化人心
慈济的志业除了救急、救贫、救病之外,还要达到教育、文化的目标。佛教的整体是由三个因素构成,那就是慈善、教育、文化。慈善是每一种宗教所提倡的,何况佛教提倡“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佛教所说的爱远比其他的宗教还超然。
其他的宗教所说的爱只是对人类,但佛教所说的爱包含一切蠢动含灵的生命。佛陀在世时,弟子曾问:“要怎样才能天下安宁没有战争呢?”佛陀回道:“如要知道怎么才能没战争,就去听听暑门夜半声。如果夜半没有杀猪的声音,那就天下太平没有战争了。”
有人问:“世间怎么会有水灾、火灾、风灾呢?”佛陀就说:“是由贪嗔痴三毒所引起!”贪念重就会发生水灾,台北遭了一场大水灾,你们是否感觉到社会上的贪念太重了?大家乐、炒股票的事件层出不穷,这都是源于人心的贪念!由于众生的共业,大家一念贪心起,以致遭遇了大水灾。
佛教有句话说:“爱河千尺浪,苦海万重波。”把爱欲的心态比喻为千尺的浪潮,所以说水灾多的地方,是因众生的贪念所引起的,“爱河千尺浪,苦海万重波”,就是形容贪著的痛苦。
为何会有火灾?久旱不雨呢?是因为嗔心太重!爱发脾气、心火大,共业一来就会造成久旱不雨、天干地燥。大陆地区曾发生森林大火灾,大火燃烧了黑龙江最大的森林区,这是因为大陆人民自我斗争,嗔恚心招来了不可收拾的大火和战争的祸害。
为何会有风灾呢?虽因为众生的无明、愚痴;要知道愚痴是无明的黑风,不明道理、愚痴的人共业在一起,就会感招风灾。
总而言之,佛陀来人间教育众生除掉贪嗔痴,使得人人生活和睦,人与我无争,我与人无怨,彼此关爱,这岂不是与菩萨相处在一起了?
慈济希望能以人间事引导人群,净化人心走入和睦的世界。我们如不建医院,哪有机会让我走出静修的境界和大家接触吗?你们又哪有机会来关心我呢?所以说,慈济的桥梁引导我们来净化自己的心地。
善多就吉祥
善业盛,地方就可吉祥;善业象征著光明与祥和,邪恶代表黑暗与阴险;一分善就有一分心的光明,一分恶就增一分心的黑暗,这是必然的道理。虽然每一分心光都是那么微弱,但聚集多数微光就可变成无量光了,善人多的地方,自然该地就吉祥。
当初我成立慈济,除了为佛教与众生之外,也抱著一分心愿。因为过去的花莲不但交通不方便,一切都较为落后,而且台风、地震频繁,我希望能化灾难为吉祥,因此鼓励地方上的人士向善。
古人曾说过:“一善破千灾。”善念一起,很多灾难就可破除。你们是否曾注意到,近几年来花莲地区风调雨顺,好几次台风都直扑花莲,但最后却转向了,这即是善的聚合力足以抵抗天灾。
孔子说:“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一个人要选择居住的地方,怎能不选择好人多的地方呢?
永恒的慧命
有人问我:建医院的功德大呢?还是救孤儿的功德大呢?我说:“都大!”但是我们在慈悲中要带有智慧,要用智慧来分析。孤儿是何原因产生的?
每个人都由父母所生,父母无法养育他们,使之变成孤儿,不外有二种原因:一是父母病故或意外死亡,二是因病而家境困难无法养育他们。意外死亡是猝不胜防,但是病残却是可以防患的,慈济医院就是要济贫救病。如有设备好、医术好的医院就可救病人,复健生命,如此这个家就能得救。父母俱在,改善经济,就不致于家散人亡,让孩子变成孤儿了。
慈济医院是慈济工作的志业,我们投注了自己的心力,把自己的精神慧命永远流传人间,不断发挥救人的功能。即使数十年后,我们的身体从这世间消失,但几百年、几千年后,这座医院仍然屹立在世间,延续我们这分爱的功能,流传著永恒的慧命。
寸寸心血寸寸爱
假如心血有形的话,则慈济医院中寸寸土地都抹遍了滴滴的心血;砖如果能用心血去雕刻的话,则每块砖也都雕满了我们的心血。医院是大家的,是每一位善心人士的爱心所建立起来的,今天能有因缘播种善因,将来必有善的果报;今天播下了一颗健康的种子,将来就会有健康的果报。
慈济因缘
只要你真心发愿行菩萨道,实在一点也不难。你们想想,自己是不是很幸福呢?既然知道自己很幸福,就应该好好珍惜福缘。“缘”能成就一切道业,而我们的道业也要把握因级才能成就。
因缘是什么呢?当然是慈济的造福人群;救贫——修福;教富——修慧。“慈济”可以说是我们修行菩萨道最好的因缘。
虽贫而富
高雄地区有位帮人糊纸袋的年轻妇女,家境并不富裕。她从录音带的开示中得知慈济在建医院,心中觉得无比感动,便将挂在脖子上的结婚纪念项链和孩子弥月时的金帽徽,连同现金一万元,托委员带来给我,响应建院善举。这位年轻妇女靠帮人糊纸袋维生,说她富有吗?其实她的家庭并不富有;说她不富有吗?她却有能力响应建院。
慈济医院的建筑物中的每一把沙、每一块砖都是无数人的心血;只要你付出一丝一毫的力量,就是医院的主人,这难道不是富有吗?富有的人才有能力建院啊!所以说知足的人,虽贫而富。
家庭教育
有很多人问我:要如何才有资格当慈济委员?我都说,先做好家庭主妇的工作及做好具足爱心的妈妈后,都可以学习当慈济委员。而当她们进入慈济以后,常会问我:要如何做好慈济并兼顾家庭?我都会告诉他们:以菩萨的心处理家务,教育孩子;以妈妈的心来奉献社会。把爱孩子的私爱,扩展到社会上;用菩萨的智慧来教育整个家庭,引导子女们迈向智慧之路。
智慧与聪明是两回事,如世智辩聪、投机取巧,聪明能使人做好人,也会使人做坏事。总之,聪明还不离贪、嗔、痴;而智慧是能把人生的事理看得透彻,把是非善恶判断得明白,所以说聪明仍需要导师引导。
爱的教育
我非常感谢大家的支援,不管是老人或小孩,大家所给我的支援,都增添了我的信心。
有位委员告诉我,有一位十一岁的孩子以他父亲的名义捐款六万多元作为建院基金。据委员们告诉我,这个孩子十一个月大时,父母就离婚了,但他的母亲却以爱的教育来灌输孩子;在孩子的心目中,他的父亲是伟大美好的,他非常崇拜父亲。直到今年四月间,他的父亲往生了,这孩子知道了很伤心。他曾听人说应该要帮父亲遗爱人间,为纪念他做最好功德,因此他捐了这笔钱。
隔天,妈妈带他来听经,我问他:“为何要用爸爸的名义捐款呢?”他说:“因为我爱爸爸。”我又问他:“你把全部的钱都捐出来,怎不留一点呢?”他说:“妈妈已经给我很多了,要什么就有什么;而建院的机会不多,我利用这个建院的机会,以爸爸的名义捐钱,让爸爸的精神永远与医院在一起,发挥救人的功能。医院的存在,就像我爸爸永远存在一样。”
一个才十一岁大的孩子,就能体悟建院的机会不多,这给了我很大的鼓励。另外,在台北有一对年轻夫妇,育有两个孩子,分别是十岁、八岁。有一天,这两位兄弟都分别向父亲开口借二万元要响应建院。父亲说:“你们自己有钱,为何还要向我错呢?”他们说:“我们的钱是存定期的,有利息,等到期满后,钱领出来再还您。”父亲问他们:为何不等期满再捐呢?他们说:“等期满时,医院就盖好了,也就不需要钱了。”父亲便很乐意地借给两个儿子——兄弟两各二万元,这些赤子情都是给我最大的精神鼓励。
不求回报
不求任何回报的付出是功德无量的。佛陀在世时,出家人无处可住,佛陀成道后到处讲经,很多人都随著他出家,过著树下一宿、日中一食的修行生活。佛陀觉得这并不是办法,应该要有住的地方,因此呼吁大众护持僧伽;如能献出爱心盖精舍,让出家人不受风吹雨淋,这样的功德是很大的。
当时,僧团以托钵维生。有一天,佛陀与弟子们出去托钵乞食,本来钵是装食物的,但是有一个小孩子,正在玩沙,看到佛陀远远而来,就抓了一把沙放在佛陀的钵内。佛陀问这孩子:“这些沙要做什么呢?”孩子答道:“这些沙是要让您盖房子的。”佛陀抱著欢喜心,把钵中的沙带回去放在沙堆上,盖了一座塔。
因此在佛教中成了一则很有名的“童子献沙”佳话。这段公案表示:即使孩童的一把沙,功德也很大,连佛陀也为他祝福。所以只要以最虔诚、最欢喜的心来捐献一块砖、一把沙,也是功德。慈济是一方福田,邀天下善士共同来播种,让福的种子在福地中生长。
永不后悔
慈济这项工作,并不是为私人利益而工作。我一再表示:不是为建医院而建医院,我既不是医生、也不是企业家,既不为名、也不为利,我是为佛教的精神、为众生的需要而建医院。佛教的精神既然在我心中,我就有责任把佛陀慈悲的心怀表现出来,呼吁佛教徒及社会人士群策群力来完成它。
医院建在花莲,是因为东部的医疗水准普遍落后。东部的民众有病须到西部就医,饱受病苦的折磨,也受到生命没有保障的威胁。有鉴于此,我才提出信心、毅力与勇气宣布建院,虽然历尽艰难,我却不后悔!
无愧于心
我曾经多次向大家表示:以我这一生的生命,用我这一辈子的人格,尽形寿、献身命来保证,绝对不孤负大家对我的爱护和信心;只要我有一口气存在,甚至这口气断了之后,不管是何年何月,我都能够丝毫无愧地对你们有所交代。
踏实快乐
慈济工作就是一项服务人群的工作,很多人一看到我都会问:“师父,你是不是很忙?为什么愈来愈消瘦呢?”这是大家对我的关心。事实上,我真的很忙,也很疲倦,但却觉得很踏实也很快乐。这就是用服务的精神,抱著对人生尽一已之本分,为社会服务所得到的快乐。
康庄菩萨道
我们不是为建院而建院,是“为佛教、为众生”而建院,这个目标永远不变。慈济是一条康庄的菩萨道,人人都能走上这条路,缔造清净极乐的人间净土。
慈济世界是由万蕊心莲造就而成的,世间多苦难,人人都有责任尽自己的一分力量救人济世,因为我们都是佛的弟子,而救自己、要自己得吉祥平安,你必须先去救人。救人先要救心,把慈济的精神扩展给社会群众,让无数人都有慈济的爱心,如此这个世界就是清净的世界,也就可以减少很多灾难。
现在是末法时代,人类多灾难,但是这些灾难可以免除吗?当然可以。只要大家净化人间,提出爱心,自我教育、自我鼓励,然后以此心态鼓励别人,人人都向善,这个世界就会很平安。
嘉惠贫病
慈济医院筹建之初,很多人都认为这是天方夜谭,因为我既无钱也无力,既无名也无势,但是我抱著诚心为贫病的众生投注力量,终于把不可能化为事实。
人生四大苦在医院中都可解决。比如,我们的医院妇产科有最好的设备,可以减轻产妇的痛苦,也可保护新生儿生命的安全。
而老呢?也真是苦!记得医院刚开业时,有位老先生被送来后,儿子一直不曾再出现过。每次看他一个人孤零零地在病房中,我就问他:“谁照顾你啊?”他说:“我有钱,也有儿子,但是有什么用呢?他也不来看我!”想想人老时由谁来照顾呢?这也是社会上的一个大问题。
不只是目前的社会有这种情形,即使佛在世时也有同样的情形发生。在佛教经文中有一段记载——
佛陀住在王舍城中,有一天他遇到一位老乞丐,身上穿得又脏又破,佛陀走向前问他:“你为何如此狼狈?难道你没有儿子吗?”老人回道:“我有儿子,有田园,出有房子。儿子出生时,我很高兴,把所有的希望都放在他身上,儿子小的时候,我为了他认真工作,奋斗事业;儿子大了,我为他娶妻,建立家业。但是媳妇却嫌我老,儿子嫌我啰嗦,他们不要我,我只好离家出门要饭吃。”佛陀就问他是否想回家?老人说:“我怎么不想回去,但是有家归不得啊!”佛陀说:“我教你念一首诗,你走到哪就念到哪,保证你儿子一定会带你回去、孝顺你。”佛陀便念道:
生子心欢喜,为儿聚财物;
复为子娶妻,舍自家外出;
边鄙田舍儿,违负于父命;
人形罗刹心,逆弃舍老父;
曲杖为最胜,为我防恶牛;
杖能劫恶狗,扶我暗处行;
避深坑空井,全仗此杖力;
杖能制一切,唯难制逆儿。
老乞丐就把这首诗背诵起来,直到哪念到哪;别人听了,都认为这个儿子太过分了,有人跑去骂他,也有去劝他。儿子听到父亲的心声后,感到非常惭愧!他赶紧把父亲背扶回家洗澡换衣服,孝顺地供养他。
所以说,“老”实在是苦啊!古代之世即有逆儿弃父,况今世风日下!
再来是病,建院是为病苦的众生,因为人生一切苦,病是最痛苦的。慈济医院除了有一流的设备外,还有亲切、医术精湛的医护人员,可以减轻他们的苦,挽回他们宝贵的生命。比如开脑手术,以往在花莲是不可能做的,现在我们都能做到了,这些都是众人爱心的成就。
真善美的世界
人心如果都能清净,即使在这五浊恶世中也能不受污染,像莲花之出于淤泥一样,那么,朵朵清净的心莲就可造就人间的净土。希望大家都能时时保持清净的心,一同来净化我们的社会;这不但是佛教的教育,也是慈济的目标,更是您、我、他所追求的真、善、美的世界!
(全书完)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