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勒日巴尊者道歌──《三钉歌》
密勒日巴尊者道歌──《三钉歌》
教授:创古仁波切
中译:堪布丹杰
日期:2006.4.19
地点:香港观塘创古密宗佛教中心
《三钉歌》
祈请上师赐加持,令我法尔能常行,如尊示范见、行、修。见之精髓有三要,修之精髓具三要,行之精髓亦有三,果之精华三诀摄:
外显诸境皆是心 心即明显之体性
明体无相无可执 妄念解脱于法身
明觉安住于乐体 无整宽坦舒松定
十善法性力中增 十恶法尔自性尽
明空无需诸对治 涅盘离心无可证
轮回断心无可断 自心是佛永决定
三要摄内成一要 此即法性本来空
惟师能令悟此要 繁行多求终无益
悟却俱生即到家
序言
今天讲解第二首道歌,感谢各位带着欢喜心来听闻,谢谢各位。
密勒日巴尊者的一生分为三个阶段。首先,尊者感受轮回之苦,因此开始修持佛法,寻找具德上师,这是生起殊胜出离心的第一阶段。之后,尊者精进修持正法,在山中闭关,这是生起殊胜觉证的第二阶段。之后,尊者生起信心与证悟后,利益众生,开示佛法,神通自在,令不信者生信,有信心者更精进修持佛法,这是第三阶段。一般来说,我们的修持经历也大致如此,在经验到轮回痛苦之后,就会清楚知道需要修持佛法的原因,开始修持,慢慢地从痛苦、恐惧、轮回的情况中解脱出来。而今天的道歌──《三钉歌》是尊者生平第三个阶段时唱出的道歌。
尊者离开上师马尔巴之后,就按照上师的授记,陆续到冈底斯山、芒境吉祥山、尼泊尔药磨雪山等各个圣地禅修,生起殊胜证悟,利益众生。《三钉歌》是尊者在尼泊尔的药磨雪山时所唱,初到当地时,山神前来晋见尊者、供养、请法。五位当地居民向尊者请法,而生起极大信心,也生起觉受。并供养尊者一个金制的曼达,请求尊者开示见、修、行之精要修法。尊者说:「你们修持佛法,生起觉受,真的很好。但是我不需要金的曼达,你们留著作为修持时的资粮吧。」接着唱出《三钉歌》。
此首道歌明示出佛法的见、修、行、果,极为重要。「见」[1]说明修持佛法的根本。「修」说明修持佛法的方法。「行」[2]说明修持时身、口、意三门需要具备的行为。「果」说明透过修持将会得到的结果。
佛法深刻、条理的义理与修持次第,透过这首道歌全都阐述了出来。这些正确的知见对我们尤其重要,因为现代有很多不太正确的讯息与观念,例如电影中形容的成就者与神佛的介绍,认为作了坏事没关系,透过神力加持,一切痛苦即可消除。如果看了这些节目,会对佛法生起错误的认知──以为只要祈求佛菩萨、祈求成就者,他们就会示现神通,就算自己作了坏事,也没关系──这是不如法的思想,是邪见[3]。因此了解佛法正确的见、修、行、果非常的重要。
一般来说,如法的节目是很好的,能让人生起信心与欢喜。但如果是具备错误见解、修持与行为的节目,会混淆弟子们的修持与思惟。因此,这首道歌清楚解释了佛法正确的观念,正确的见、修、行、果。其中每一个都分三部分说明,因此共有十二个要点。尊者的道歌具有善巧、清晰、易懂的特点。各位如果能够了解并记忆这些要点,是非常重要的。
祈请上师赐加持,令我法尔能常行,如尊示范见、行、修。见之精髓有三要,修之精髓具三要,行之精髓亦有三,果之精华三诀摄:
见
所谓见,即是告诉我们道[4]的本质与情况。一般来说,见分为两种:首先,透过闻思修的次第修持,按照古代大德的教授:「如法作闻思,修持自然成。」告诉我们要次第作闻、思、修的修持。其中闻、思的见,指的是「比量[5]的见」,即是透过思惟分析而得到的知识上的理解。
第二种见是修的见,如过去成就者透过修持,生起殊胜证悟,之后将此殊胜的证悟介绍阐述出来,这被称为「现前[6]的见」。
所谓比量的见,如同《心经》以「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无眼耳鼻舌身意」 等确立空性的义理。在思惟分析过后,我们会理解空性的道理,而生起确定的信心。之后依此信心再进行禅修,但是这会比较困难(时间较久)。
因此在金刚乘,尤其是马尔巴与密勒日巴传承的禅修口诀──大手印的法门,就不是运用比量、推论的方式,而是现前、直观自心,如此较容易认识自心的空性本质。这里的空性并非空空、什么都没有,空性的本质同时具有明晰本智之相。如此直观自心的见被称为现前见。
而此首道歌不是比量的见,而是开示现前的见。
外显诸境皆是心
每个人都想要离苦得乐,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修持佛法、修持禅定。那么为什么如此做了之后,就能离苦得乐呢?
第一个原因是外显诸境皆是心。平时我们会觉得外在的东西比较重要,而觉得内心不太重要;但是事实上,外在的东西,只是一些物质而已,没有什么特别。而我们一切的感受,如烦恼、妄念的感受从何而生呢?是从内心生起的,因此,外在物质并不重要,内心才重要。因此外显诸境皆是心,说明一切苦乐、好恶的感受都是依靠内心产生的。
心即明显之体性
接下来第二个原因谈到,心到底是什么呢?首先心不是一个实体,心即明显之体性──心是显明,知晓。佛学中对于心的定义是:显明、觉知。
明体无相无可执
先前两句(外显诸境皆是心,心即明显之体性)说明内心比外境重要与内心具有显明、知晓的本质。更进一步地观察时会发现,这样一个明显觉知的心,除了能知、能观之外,心的本质却是空性、毫无实质可言,因此说无相无可执。因此,无论任何妄念、烦恼或好恶的感受,其实对自心都不会有任何伤害,因为心的本质是空性。所以佛陀说:「无色声香味触法」。确定了万法为空性的道理,了悟此点,就能解脱烦恼与逆缘。以上尊者透过三个理由解说见的要点。
修
见解部分谈到:万象唯心,心体为明,心性本空三个部分。虽然知道见解的要点是这三个,但是对于实际的经验却没有太大帮助。因此如何才能对经验有帮助呢?这就需要修持了。虽然理论上我们知道见解的实相是如此,但是,无始以来我们习惯错误的──执着一切实有的思惟,因此产生各种幻象。那么如何才能远离这些幻象呢?这就需要养成正确的习惯来修持了。
妄念解脱于法身
虽然见的实相为空性,但是善、恶、喜欢、不喜欢的分别念头依旧纷飞,这对于觉受的生起会产生障碍;虽然如此,但是妄念就如同波浪,它的确会出生、会显现,然其本质却无可执。如果我们直观妄念的本质时,就能解脱于空性,即是解脱于法身。
妄念生起时,无须阻断,也不要跟随,而是直观妄念的本质,证知他的空性,这就称为解脱于法身。
在尊者的另一首道歌中[7],一位弟子请示尊者说:「妄念生时该如何?」尊者答:「妄念即是心的游戏变化,例如大海的波浪,虽然会出生,但其本质与大海无别。同样,妄念本质为空性,所以如果直观妄念的本质,那么妄念自然就会平息。」
明觉安住于乐体
当一切妄念消散之后,是不是变得黑黑一片、什么都没有了呢?不会的,因为心的明分是不会被遮断的,觉性是明明朗朗的(明觉),住于乐体中。
无整宽坦舒松定
那么如何才能达到安住于无念与明觉呢?就需无整宽坦舒松定:不希求变得更好,也无需害怕恶念的生起,而能够无整、宽坦的安住于妄念的本质中的话,如此才是正确的禅修。以上即是禅修的三个要点。
行
接下来谈到行的要点。当我们具有禅修经验后,同时需要练习清净的行持──即是行善、止恶、证悟心性──三个要点。
十善法性力中增
我们要如何行善呢?首先了解心的实相,实际禅修,证悟心的本质为空性,烦恼自然能够解脱,那么各种善行自然就会清净。
十恶法尔自性尽
善行清净,恶行自然也会得到清净;善
行自然增长,恶行自然清净。
明空无需诸对治
这时的行善,不是刻意造作而成,同样也不需刻意用对治法去消除恶行。
果
涅盘离心无可证
所谓证得究竟涅盘的果位,并不是说丢下这里而到了一个新的地方,亦不是得到、成就了一个新的东西。
轮回断心无可断
所谓证得涅盘是不是指舍弃、丢下这个轮回而到另一个地方去呢?不是的。
自心是佛永决定
因为自心的不净、迷惑,所以在轮回中不断流转;若清净了,即是成就佛果。这是自心要确定的。这即是果位的三钉。
三要摄内成一要,此即法性本来空,
见解中有三个要点,其中最重要的要点即是法性本来空──万法本质为空性,没有真实存在。同样在修与行的各个要点当中,从胜义谛来讲,最根本的也即是「法性本来空」的这个要点。果位谈到「自心是佛永决定」,也就是法性本来空的要义。
惟师能令悟此要。繁行多求终无益,悟却俱生即到家。
法性本来空的要义,无法透过繁行多求的理论与思惟而得到,唯有实际禅修体验才能得。
我适所说诸诀要,实为修行之法宝,由我证境所流出,汝等珍重善受持。
以上要诀是修持正法的法宝,由尊者的证悟境中所流出,诸位弟子你们要好好依照修持,证得果实。
[1] 【见】观视、推度之义。指由眼所见或推想,而对某事产生一定之见解。意谓见解、思想、主义、主张。有正见、邪见等。 《大毗婆沙论》卷九十五谓「见」有观视、决度、坚执、深入四义,及照瞩、推求二义。
[2] 【行】行为,举动,举止。佛书译为行或所作。
[3] 指不正之执见,主要指拨无四谛因果之道理者。 以为世间无可招结果之原因,亦无由原因而生之结果,而谓恶不足畏,善亦不足喜等之谬见,即是邪见。
[4] 【道】所渡津梁,所行路途。从此能登世间及出世间最胜果位之历程。
[5] 【比量】在明见因由、确立关联之后,推断所立之宗(命题)。
[6] 【现前】当面,直接之意。
[7] 出自「第十四篇女弟子──巴达朋的故事」。巴达朋问:「我观自心虽安乐,妄念起时感不适!祈示如何观妄念?」尊者答:「汝观自心若安乐,应知妄念不离心,无非心变之游戏,即于心性坦然住。」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