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上瑜伽修行
无上瑜伽修行
概论
JA WA RINPOCHE
《藏传佛教世界》之
The Vajrayana Buddhism of Tibet
(西藏的金刚乘佛教)
对于我们西藏人而言,无上瑜伽修行就像是日常三餐一样,因此我们对这一部密是更熟悉的。金刚持和大日如来的修行在日本很兴盛,一般看来日本好像有很多外三密的行者,但似乎只有藏传系统才能真正发现真正无上瑜伽的修行,然而我不能完全肯定是不是这种情况。无上瑜伽的修行法则主要是针对欲界众生,尤其是这个星球的人类,他们的身体是由六种生命元素所组成,六种元素中,骨头、骨髓、体液来自父亲,肉体、皮肤和血液来自母亲(64)。
无上瑜伽修行道有一个殊胜之处,它不仅可以运用不同的禅修方法证得法报化三身(65)的佛果,还可以在人的普通状态下证得清净的根,例如在死亡时、中阴身和转生时。
再者,如前所述,密续的意义在无上瑜伽修行中发挥得跟精深,这可以从三个密续层来了解:
(一)根密续——这是基础;
(二)道密续——方法;
(三)果密续——成果。
这三层密续最后都是从净光根本心生起。
不妨这样理解其意义:萨迦派传统所说的根密续是指一切的根本,即住处增城和住处本尊。所有一切法都是从这个根本生起。根据这项解释,根的所有现象都是它自身特性的显现;道的所有现象都是证悟的显现;果的所有现象都是潜在形式的显现。
同样地在宁玛派的著作中也发现‘根与果不一不异’这样的陈述,因为所有果的现象都是根本因潜在形式的显现与完成,我们可以透过这样的叙述来理解:“清净身与清净智慧既不能合亦不能分”,一个觉者的身体与智慧代表着双身,即法身与色身。
当我们研读弥勒的《大乘最上要义论》(Uttdrdtdntra)时我们要谨记,心的染污是偶然的,心的正面品质是自然呈现的(66)。但这并不意味所有正面的品质和心的证悟早已在心中呈现。而是它们都潜存在净光根本心之中。因此,审慎而精确的了解这些表象和相关的概念是很重要的。否则就会像外道‘数论派“(Samkhya)一样执持谬见,主张芽是种子的化现。
龙树在其针对《密集金刚本续》圆满次第的论述《圆满次第五支论》(Pancakrama)提到。行者在修幻观时,视一切法是同一个样子(67),这意指行者在圆满次第时能够生起微细幻身( illusory body)开展他的知觉直到包括一切相,视它们为净光根本心的化现与戏论。
视一切众生为净光根本心的化现或戏论是合理的,因为最终众生都是从这个根本心所生起,因此它是根源,然而我们会问,应如何了解整个宇宙包括自然环境它们也是由净光根本心的化现与戏论?当然我们不必用唯识学派(Cittamatra)的观点,认为万方都是唯识所变现。唯识学派视一切外相为自心的反映,而且他们也否定原子形构的外在世界。
龙树的《圆满次第五支论》所采的观点有点不同。外在的现象应视为是根本心的化现,而不是在心的本质之中。当一个人明显的经验了净光根本心,粗的心识和能量就会消减退却,不再作用。微细心以净光的形式出现,它很类似直接证入空性的经验和状态。
无上瑜伽说明了运用净光根本心——它在死亡时会自然显现——的各种方法。我们可以运用根本心入道。显教视死亡时的最微细意识是中庸的,既非清净亦非不清净,但在无上瑜伽中却有运用这最后意识的方法,因此它不是中庸的,而是清净的状态。
和心的污染状态相比,此一清净状态具有更大的力量,因为它有正当的基础支持,既合乎理性也不会错误。再者,心的清净状态在死亡时和净光自然发生时会产生而且延长;相对地,心的污染状态在死亡时和净光自然发生时并不会显现。
噶举派传统的大手印和大圆满派的立断(breakthrough)(6的见解归于同一点:净光根本心的经验。宁玛派九乘中,大圆满是无上乘,因为大圆满的修行是运用根本的清净见而不是前八乘所用的普通心意识。如果是这样,我们如何解释,为什么这些不同学派的修法包括大手印、大圆满、无上瑜伽会有共同的净光根本心?
多烙吉米登巴尼玛已经对这个问题解答了,他说的确,无上瑜伽非常强调净光根本心的探究与开展,大圆满教法也一样,只是名称不同而已。而无上瑜伽开展根本心的方法是渐进的,从生起次第逐步修到圆满次第,最后证悟净光。相对的,大圆满教法证悟净光不是渐进的,而是从一开始就运用本觉直接契入净光心。
密乘解析之钥
我们必须经常记得,当研读无上瑜伽密续时,即便是一个单字也会有好几种不同层次的解释,就像在般若经中也有两种意义的解释:显明意和隐喻意。事实上,在密续的情况,解读的程序更深广、复杂。
在密续的一个单字或语词可以有四种不同的意义,这就是所谓的四知解义:(一)文字义;(二)普遍义;(三)隐藏义(四)究竟义(69)。
首先,文字义是指叙述的外显意义,可以依照文字的惯例和语句的文法结构来了解。第二个普遍意义,是指外三密有关修法的共同意义,此处所谓的普遍有共同之意。第三个隐藏义有三种形式:1:隐藏的方法,籍以入道。2:隐藏的相,例如:白色是相心、红色是增上心和黑色是近成就心(70)。3:隐藏的世俗谛即幻身。虽然这些在无上瑜伽密续的经典中是很重要的主题,但在外三密中它们并不明显,而是隐藏的状态。第四是究竟义,究竟在此是指净光和圆融,那是无上瑜伽修行的最终目标。
密乘也提到另一个诠释学上的设计,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无上瑜伽的经典,也就是六参数,它们是三组对照的定义解释经文的意义:(一)说明与定义参数;(二)意欲与无意参数;(三)字义与非字义参数。以这种多层探究的方式理解密乘经典和教法,当上师对弟子传授时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上师同时对多位弟子传授,一种是上师对弟子一对一传授。
确认密乘修行是真正佛教徒证悟佛性的一个方式,密乘的论述中提出一个根据,就是以修行的程序做基础,以修行的程序来说明密乘修行的优越。各种不同的密法中有其微细的差异性和复杂性,主要是反映行者身心状况和性向的差异,这就是为什么大部分的密法修行以前行开始,主要是要使初学者成为具格的行者。行者也有许多不同的类型,最上乘的行者如珍宝一般。用这么复杂的方式向初学者解释密乘的目的,是要让他们了解二谛的真理,这里所说的二谛与显教所说的二谛不同,它是指无上瑜伽的胜义谛和世俗谛。这种解释密乘经文的探究在《智金刚普集本续》(Jnanavajrasamuccayanmatantra)中有详细的讨论。
密续的另一个特色是几乎所有密续都是以两个音节开始:E和VAM,这两个音节包含了所有密续的本体和精义。每一部密续都是有不同的音节所组成,最后都可以解析成母音和子音,因此所有的音节都包含在E-VAM两个音节中。由于密续的所有精义可以浓缩成根、道、果三个元素,同样的,所有根道果的意义也包含在E-VAM之中,所以E-VAM事实上含藏了密续的整个精义(72)。
月称以五次第解释了整个密宗道的修行要义,首先是生起次第,其次是圆满次第已如上述。不同的次第有不同的灌顶以配合能熟的要素。在生起次第的时候,行者要接受宝瓶灌顶以得加持,行者在修‘幻身’的时候要接受第二灌密灌顶以得加持。修幻身包括了三种远离:身远离、语远离和意远离。行者在修‘光明’的时候要接受第三灌智慧灌顶以得加持,可以净化幻身进入光明。行者在修‘圆融’ 的时候要接受第四胜义灌顶以得到加持。
空乐不二
一般而言,无上瑜伽的‘圆融’(union)修法有两种主要方式:二谛圆融与空乐圆融。所谓二谛圆融是指胜义光明(胜义谛)和净幻身(世俗谛)两相结合即证得二谛圆融。
空乐圆融是指了悟空性的智慧与俱生大乐的体验两相结合。在这种结合之中,证悟空性的后得智就在大乐之中生起,因此智慧与大乐两者是在一个纯净光明的意识经验,此一圆融也可以经由大乐重新体证空性而产生。换言之,有两个可能的顺序去证得空乐不二。有些行者可以透过明点在中脉融化后体验到大乐的状态,由此大乐慢慢证入空性。但无上瑜伽行者则先是了悟空性以后才经验到大乐。
有些行者对于空性的见解可能不像中观应成派那样完整,但与瑜伽行派和中观自续派很接近,但运用一些密乘的禅观技巧,例如引燃拙火或修气瑜伽打通身体的脉轮,行者可以因明点在体内融化而体验大乐,最后可以达到粗心和粗能消解的状态。带著不完整的空性见,经过这种深层的禅修,行者可以进展到了悟更微细的空性,最后了悟诸法不过是自心的戏论而已。以这种方式,行者可以获得空性的最微细经验,这类的行者是先体验了大乐再了悟空性。
通常,行者应该先了悟空性以后才开始修无上瑜伽。在这种情况下,了悟空性的智慧会比大乐的体验先获得。像这种有慧根的行者,在禅观“自我”或“我”的修法时,会利用引燃拙火的方法、修本尊相应法或是透过巧妙的方法运用细能穿透体内的脉轮等等,行者将明点融化并透过最初生起的欲望,借其力量体验大乐。就此点而言,行者重新了悟稍早的空性见而与大乐经验结合。
如何产生大乐的经验?当明点在你体内融化时,会在中脉产生一种奇特的觉受,这会使你在生理上产生大乐的强烈经验,把你的心带向一个微细境界,充满心理的喜悦。当你返照空性,这心理的喜悦会和空性结合,这就是空乐圆融的修法。
了解密乘每一个名词和表达的真正意思十分重要,尤其不同的文脉之间有多重的意思。通常,喜乐有三种形态:(一)因放射体液而得到的喜乐;(二)因明点融入中脉而得到的喜乐;(三)密乘的无上喜乐。在密乘修行中经常运用后两项喜乐来证入空性。因为是运用喜乐证入空性,在无上瑜伽许多双运的本尊被描述成性的交抱,事实上,空乐不二一一般两性的交合是完全不同的。
死亡、中阴、转生
无上瑜伽的修行主要是针对由六大(地、水、火、风、空、识)所组成的有情众生,即使是道的次第也是以死亡、中阴、转生为基础。由于人体的特殊结构,人类在这个星球上很自然的经历死亡、中阴与转生。死亡是所有粗糙的意识和能量最后消解进入最微细的状态,此时他将经历死亡净光,从净光的状态接着会呈现微细身,此即所谓的中阴身,当中阴身再度呈现粗糙身变成形相时,就转化成另一个新的生命。
由于我们是以通过一般经验的方式自然通过这几种状态,龙树和提婆在密续论著与指导要义中说明了利用死亡、中阴与转生的技巧,行者可以利用这些自然状态做更高的提升。一般人历经这些状态时无法控制,行者可以控制并加以运用以成就佛果三身——法身、报身、化身——这三者分别与死亡、中阴、转生有类似的特质,因此在无上瑜伽中死亡、中阴与转生称为三身的基础。
无上瑜伽道解释,所有生起次第的修行必须包括佛果三身的禅修。但在宁玛派却有不同的用语,三身的修行他们称做三禅定:真如等持、现位等持和因位等持。在瑜伽部和无上瑜伽部的生起次第共法中,对此通常解释为:空三摩地、无相三摩地和无愿三摩地。这与宁玛派的说法是不同的。
简言之,三身的修法就是将死亡、中阴与转生的过程导入道的修行。例如,你可以把死亡做为修法身之道,在禅定的状态中观想整个死亡的过程,在观想时让粗心和粗气的作用一并消解退却,死亡的过程就是从身体元素的分解开始,有八个阶段,从四大分解开始,先是地大分解,然后是水大、火大、风大,紧接着会经历四个阶段:白景相心、红增上心、黑近成就心和死亡净光。
在修生起次第时,这些分解过程的经验仅止于行者观想的层次,但在圆满次第时,行者在证悟上更进一层,他可以对这些过程进行更深的实证,最后在禅定中真正体验分解的过程,尤其是死亡净光的经验,就如同他们在真正死亡时会经历的过程一般。
现代一些科学家们已经开始着手研究死亡过程和可能发生的经验,如果他们能够专心研究那些经验死亡过程比较慢的人,他们会发现一些特殊的结果,因为这些分解的特征会比较明显。这个缓慢的过程最好是自然的发生,譬如,观察研究一个久病的人。
一个有证量的行者能够认知死亡的过程,并运用它来证道,在死亡时刻能够保持觉照不被业力淹没。这种能力就是靠平常修行的成果。普通人停留净光阶段顶多不过三天,但修行人可以停留几个礼拜。停留在净光状态的外在现象,在医学临床上可能已判定死亡。但是身体却没有腐烂。
我有一个医生朋友,他想对修行人在历经死亡过程时做实验,为此他留下一个很特别的仪器给我,但讽刺的是,为了实验,我必须等待一个修行人的死亡。
在修生起次第时,行者在观想层次经历净光时,要同时观空。这就是法身的修行,是净化死亡的要素。
如同一个普通人在经历死亡净光后进入中阴身的状态,行者修生起次第禅观空以后,呈现一个微细身,但还是在观想层次,这就是报身的修法,是净化中阴身的要素。
接着,一般人从中阴身回到粗糙身准备转生,这时修生起次第的行者要观想从报身中出现化身。这就是化身的修行,是净化转生的要素。
生起次第有关自生本尊的解释有许多不同的生起方法,不同的生起次第成就法,也有不同的本尊呈现。所有这些都很重要,但最重要的修行它的深义和广义,如此你可以开展本觉与佛慢合一。如我们已经讨论过的,行者首先要来着出一种能力见到清晰的本尊相,在此基础上开发出佛慢,视自身为本尊。
严谨的行者在修法时会时常返照自心以及证悟的程度。你必须小心观照保持你的修行是处于自在状态,不受内心的昏沉或掉举所影响,以一种忍耐又和谐的态度去实修。禅定的最大障碍是来自于无关的思想干扰造成散乱,这包括许多不同的心理状态,例如内心的散乱和不同形式的掉举,其中最大的障碍是内心的掉举,此时一般会建议行者利用方法放松心情,例如转移禅观对象,让心从紧张转为放松。一个有力的方法是返照轮回是苦,可以缓和掉举的情绪。
为了开展强而稳定的心一境性,你必须净化禅观对象,若无净化,则尽管你或许也能将你的心从外在对象中撒出,但你仍无法达到心一境性。净化有两种形态:一是认知对象的净化,一是知觉意识的净化,即主观经验本身的净化。阻碍我们净心的因素是昏沉,当你注意到自己昏沉时,你需要运用技巧升起觉照。因此当你修止时,你必须观照你内心的状态,你的情绪、脾气等等,判别一下它们是太紧张还是太松散,然后你可以判断应该用什么方式使它不松不紧而达到心一境性的状态。
在无上瑜伽的修行中,由于你修法的殊胜对象——化为本尊的自身——也由于你专注在殊胜的脉轮,使得你能够完成气脉的启动。我个人知道有一些修行人他们已经体证了这些奥秘的经验,他们告诉我这些。我也教他们如何修行,他们告诉我经验,这是不错的交易,不是吗?
当你能以专一的心观想本尊在你内心一段时间,它能阻止你平常的观念和见解升起,引导你产生佛慢。经过这些阶段的修法,保持空性的觉照以强化最初心是很重要的。以这样严肃的态度修法,你可以清晰而鲜明的呈现整个坛城以及在坛城内的本尊,就好象以肉眼活生生的看到一样。这表示你已经达到生起次第的第一个层次(75)。
再进一步修法,你会达到另一个层次,你可以清楚的看到微细的本尊在你身体上出现,这是生起次第的第二个层次。接着你会获得止,还有几个不同的方法可以获得一些更进一步的能力,例如:从你内心中放出本尊并把他们消解。这些修法包括:在中脉的上端开口处见到微细相或手印,在中脉底部见到微细的明点和种子字。当你对这些修法感到疲惫时,下一步在成就法是念咒,无上瑜伽有几种不同的咒:祈请咒、光明咒等。
念咒以后就是结行阶段,一个密乘行者即使在日常生活中也会时时注意结合方便与智慧的修行,因此修法后简段也很重要。密乘也谈及一些修法后的瑜伽,像是睡瑜伽、保持适当饮食以及清洗瑜伽等等。对一个严谨的密乘行者,一些特殊的修法即使是在大小便时也可以修行。大师们说修行要有进步,除了正行的修法之外,还要靠修法后的补强。
在修法后阶段,你可以明确判断你的修法是否有成,假使你发觉在修法前后你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习惯都没有改变,虽然你修行多年,但很明显的这不是好现象。譬如我们吃药,并不是吃它们的味道、颜色或数量的多寡,重要的是她对我们的身体是否有益。假使你服药多年却不见效果,你就没有理由继续服用。不管你的修行有多艰辛或短暂,毕竟它必须对你的转化有帮助,也就是说对你带来更好的改变。
圆满次第
在本尊相应法的生起次第,行者可以先修一些法则做为圆满次第的前行。在修生起次第的更进一层时,行者开始会感到对自己的身体有某些明显的受用,当你开始经验这些身体上的改变时,譬如明点融化生起的大乐,这种受用代表你已经达到圆满次第的初阶。
圆满次第有许多不同的修法,像拙火瑜伽、气脉瑜伽、四喜瑜伽等。气脉瑜伽就包括诸如宝瓶气、九节佛风、金刚念诵等技巧。从生起次第进阶入圆满次第的首阶,一个在家行者可能会急于寻找异性进行双运以入道,但对于一个受戒的出家行者却还不到修行双运的时候。
为了对圆满次第做更精深的修行,行者首先要完全熟悉身体的微细本质,他必须开展出一套有关气脉明点的完整知识。就脉而言有三条主脉:中脉、左脉、右脉,和五个脉轮(76)。三条主脉和支脉流布全身;密乘的论著中说有七万二千脉,《难陀入胎经》(Nandagarbhavakrantinirdesa)(77)提到人体内有八万脉。
有关流动气通常有十种主要的形态:五主气和五支气(78)。明点则有红白明点,在《时轮密续》中提及四种明点:
(一) 在眉心轮的明点于清醒时显现;
(二) 在喉轮的明点于作梦时显现;
(三) 在心轮的明点于沉睡时显现;
(四) 在脐轮的明点于性高潮时显现。
《时轮密续》对此有非常详细的说明。事实上行者整个身体的结构,气脉明点称做内在时轮。内在时轮是修特殊法门时净化的基础,《时轮密续》谈及三种时轮:内在时轮、外在时轮、中间时轮。
以深入观察人体内的微细本质为基础,行者在禅修时正确地穿透身体的轮脉,其结果是,他就能够使得体内的粗糙心和能量的流动消解和退却,最后行者能够产生出净光的微细层次——死亡净光,而入空慧不二之道。获得这样的证悟就如同找到一把开启任何宝藏箱的钥匙一样,有了这把钥匙,你可以依照《密集金刚续》的方法实证幻身,透过密集金刚道证悟佛果;你也可以依照《时轮金刚密续》的解释证得空相(79)而得道;也可以依照《轮戒密续》或大圆满教法证得虹光身而得道。
一旦行者能够主宰心并在清醒时运用它来修法,也就能在梦中用它来修法,这种修法称九行证三身(nine mixings ),即醒时三行、睡时三行、死时三行(80)。
一般认为最上乘的无上瑜伽行者能够即身成就;中乘行者能在中阴阶段证果;下乘的行者只有等待来生证悟。中下乘的行者被教导一种迁识法(81)的修行。另外还有一种类似的修法叫“换体法” (entering into a tomn ),是一种形体复活的修法,当行者的身体老旧时,神识离开旧身体进入另一个刚死的有情体内。这些方法在一本修行集《那洛六法》(82)中有描述,这是印度大师那洛巴(Naropa)有关密乘的教法,他是从噶举传承中萃取精华的集成。格鲁传统也强调那洛六法(83);萨迦传统有关道果的修行(Lam-dre)也可以发现那洛六法;宁玛派有关“心点”(the heart’s drop )的修行也就是六法的精髓。
旧翻译学派
以上我们已讨论了新翻译学派无上瑜伽修证的几种形态。但在旧翻译学派(或称宁玛派)有大圆满乘的修行,也就是所谓的玛哈阿底瑜伽。大圆满乘的修行包含三个范畴:
(一) 心的范畴;
(二) 精华指导范畴;
(三) 空间范畴。
关于这些主题虽然有丰富的论著,但是关于此三类教法的许多细节仍难以厘清。三者之中以指导精要范畴最深奥。其它两者:心和空间的范畴是修立断法门的基础。
在宁玛九乘中,其他八乘所讨论的空性见与这儿的心与空间范畴所解释的空性见有些不同,但要阐述这点的确有点困难。在精华指导的法要中谈到两个目的:证悟原本清净无暇的内在法身和清净光明的外在色身。根据一些大师解释,行者可以透过立断与顿超的方法证悟清净的法身与色身。了解大圆满的这些内容,你就可以更了解大圆满的根、道、果。
如前所述,这些内容只有靠实证才能了解,只靠文字的描述想要一探究竟终究无有是处。我们可以从研究龙钦巴(Longchen Rabjampa)著作《无上乘宝藏》(Theg mchog mdzod)着手,欣赏其深度与难度。原文非常难懂,注释多而不容易理解。龙钦巴的另一本著作《真如无尽藏》(Chos dbyingsmdzod)也概述了大圆满的修行法。事实上这两部著作是大圆满的法钥,只有依靠这两本著作作为基础去了解大圆满教法,你才能对大圆满有更完美、更可靠的领悟。研读昆些吉美林巴(Kunkhyen Jigme Lingpa)的《证悟宝藏》(Yon tan mdzod)也很重要,在本书的结尾你可以找到大圆满教法的解说。
你也可以参考一些大师们透过实证经验研究成的论著,证量高的大师们能够汲取大圆满教法的精髓,而且能简洁无误地解说。但如果我们只凭这些简短的原文就想去了解大圆满法,的确很困难,例如最短的般若经是由一个单字“阿”(AH)所形成,它含藏了诸法空相的真义,但如果我们只是念诵或观想“阿”字是不够的,虽然佛陀可能已经在一个单字中传达了空义的本质,但我们却不能保证只靠这个字就能够完全开悟。
在前面的问答中已经讨论过,当我们研究中观哲学,我们必须研究其所有的复杂性,检视不同因素并找出何以中观学派的论师们会得到“诸法无自性”结论的原因。除此之外,要完全了解此一哲学观点以及其所有微细的含意,我们也必须了解小乘的思想见解。
可以说,我们最后得到的结论很简单,因为诸法因缘生,诸法没有独立自主的实体,所以一切法无自性。虽然这个结论看似简单,但假使你试着直接解读应成派的空性见,从一开始:“因为诸法相依相生,所以诸法空,”你可能无法了解它全部的含义和旨趣。同样的,当你读到大圆满教法的原文时,即使是经过有证量的喇嘛注解,如果你感到大圆满的见解和教法很简单,这是一个警讯,代表你没有真正了它。如果说大圆满是九乘之中的最上乘,但却是如此简单的话,岂非一大讽刺!的确是很大的反讽呢!
…………………………………………
问答
问:圣座,顿珠法王在注解龙钦巴的著作时写道:“空的本质可以直接证明,”您可否解释,一个普通的修行人如何直接证取空性?假使空性能够直接证取,为什么空性又那么难以理解?
答:就此而言,我想首先要了解什么是空,什么是究竟真理,这很重要。在佛教经典中,究竟真理的内容有很多不同的参考依据。譬如弥勒的《辨中边论》(Madhyantavibhaga)中谈到究竟的三种用法:究竟义、究竟果、究竟道(84)。同样的,在《大乘最上要义论》(Uttaratantra)弥勒谈到究竟和依止的对象(85)。印度大师智藏在他的《二谛论》(Satyadvayavibhaga)中谈到两种形态的究竟义:真实究竟与近似究竟,对两种不同的层次做结实。再者,依照密乘像《密集金刚续》的说法,净光是究竟义,幻身是世俗义。
同样的,空性这个词也有不同的意义。我们已经讨论过不同学派对空性的不同解释,在《时轮密续》也谈到一个主要形态的空:情器世界的空。这个空可以分两个层次,具象的空与非具象的空,然而在《密集金刚续》中谈到四种空,这是依照人死亡时经历四个不同消解过程的经验:
(一) 当八十种指示概念的粗心识消解时出现的初空;
(二) 当微细景象开始消解出现的广空;
(三) 当红色增上心开始消解时出现的大空;
(四)当净光体验出现时的真空,又可分为客观的净光(即空)和主观的净光。
或许我的答复使你更混淆,但我认为了解这些微细的区别是很重要的。
譬如无念(non-conceptuality)在不同的经典其用法有不同的意义。心的无念状态是佛教与外道修行的共法。在显教有禅定的无念状况和直接证入空性的无念状态,在密教的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也有无念状态,即使在圆满次第的无念状态也有普通人和上乘行者之别。因此即使是如此一个简单的名词就有这么不同的内涵,主要看你讨论的内容和层次而定。
宁玛派大师吉美登巴尼玛曾经提到过,虽然我们在大圆满中可能用到像大惊奇(great wonderment)这个词,但它却有许多不同的形态,从一个乞丐被群狗攻击所受到的震惊到圆满次第证悟的大惊喜,的确有许多不同形态的惊奇。
现在你了解到要理解一个字的意思,譬如空,是多么不容易。我们都必须要知道这些词不同用法并据以实修,最后你才能了解大圆满的真实义。通常在无上瑜伽尤其是大圆满教法,它更强调空性的主观经验,而不是客观世界的空性。
在大圆满中整个教法植基于三个基础:清净、自然和慈悲。这些是佛陀在二转法轮中解释的所谓客观世界的空。对于显教教示的空义若不了解,想要对大圆满教法的立断和顿超有所领悟那是不可能的。
对于大圆满修行有正确的了解,你才能使用那些不依赖粗糙心识消解的禅修方法,观想和映照你内心的本体净光。虽然你也会产生妄念,因为它们也是意识的一部分,它们也有光明和知性的本质,就好像芝麻仁可以酿成油一般,所有的心理因素不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都是光明和知性本质的延伸与扩展。如果你正确了解大圆满法,即使你经历妄念或粗心识的作用,你仍然能够觉照心的本质,这就是大圆满法的殊胜处。
龙钦巴在他的著作中说过,虽然他看到许多人在修大圆满法,但许多时候他们所修的几乎一无是处。因此,这是很深奥而且困难的法门。因为它是如此的困难,所以不是光靠研读经典或思考字义就可以成就的。相反的,行者在累积了足够的福德资粮以后,必须寻找具德的上师依止指导,假使这些条件都具足了,才有可能从大圆满的教法中得到受用。
问:圣座,就我所知,在过去修习密乘有一套非常严谨的制度,上师与弟子之间也有一套正式的规矩。今天这些法教可以轻而易举取得而且交给初学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改变?这样修行有没有危险?
答:这样的方式修法的确有危险,但仍有一点效果。在密乘的著作中本来就有歧见,不幸的是,其中还有许多修法上的误解,这造成很大的伤害,许多人因此对密乘也误解了。正确解释密乘、传授法教,对于厘清这些混淆是有帮助的。
虽然我对密乘没有很高的证悟和丰富的知识,但我可以了解其中很多的混淆,这是由于许多不具德的上师和不具格的弟子在散布密法的结果,因此由具德上师来正确解释并传扬密法,的确可以帮助澄清这些误解。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