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千山同月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千山同月
  非常感谢传扬法师去年寄来蕅益大师的《阿弥陀经要解讲义》及宝静法师讲述的《阿弥陀经要解亲闻记》。经过数月自修,加上参加千佛寺的佛七,主七和尚瑞法法师在打七期间,以要解讲义为开示内容,末学受益良多。谨以此读後感,以为法供养。
  做一个净土行者,不但要读诵大乘经典,并且要以发菩提心为根本,来完成理性的彻悟和事相的圆满。《弥陀经》的宗旨在於净土和弥陀皆不离一心,也就是心佛一如,而净土的行者是以菩萨行入解脱道,自行化他,以弥陀的本愿力,心心修念佛观,始觉合本,回归自性,其解与行正契入大乘的精髓。
  《阿弥陀经》云:「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即得往生极乐国土。」所谓临命终时并非指我们这一期生命的结束。蕅益大师说明,今发愿,今生极乐,当发愿,当生极乐,任何时候只要发愿往生,即使十念称名者,当下即可得到清净。从这里能够理解到临终并非指这一期生命的结束;若仔细观察我们的心念,一直是生生灭灭的,随着念头起伏,每一个念头都是在临终,如果能够把握一切处,刹那的念头,念念执持名号,念念与佛相应,相续无间,就可成就庄严净土,达到事事无碍。
  念佛法门普被三根,有些人以为持名念佛是愚夫愚妇所持之法,其实众生的心无所依,需要藉一个所缘境,娑婆世界耳根最利,以耳根为所缘境,听自己念佛的声音易摄心,一字一字听得清楚,则心无分别。家中年迈的老父,近日入院开刀,末学隔万里路,为他老人家念佛回向。佛号一句一句的念,每当念到佛号最後一字,感到时空的幻化,後来又细微的观察到,听闻佛号每一个字的无常,耳根仔细听意根所念的佛号,一心听佛号声,虽是默念佛号,声音似乎充满於室。
  声尘是无常的,是生生灭灭的,所谓“知幻即离,离幻即觉”,在声相不染着,即不住於声,「现在心不住,过去心已断,未来心未得」就能水到渠成。念佛的声音其体的本质是清净,弥陀的声相与世间烦恼的声相是不同。心中忆念佛号,由忆持才能感觉声音的存在,就像是住於如来法身海中,本来不出不入,如鱼住水,在在不离。念佛的重点在都摄六根,即使是单纯的信行人,若肯暂时放下一切,以念佛为寄托,也算是种下善根。
  念佛法门确如雨水润泽,大中小根茎,随分受润。印光大师谓「念佛法门乃佛门之特别法门,仗佛力可以带业往生。」带业往生确实是净土法门殊胜之处,给行者带来无比的信心。《弥陀经》云:「执持名号,若一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乱,即得往生极乐国土。」意思是当下不起杂念,与弥陀本愿相应即可往生。凡夫不可能在数日之内,就可消除无始劫来的业障,即使位高等觉菩萨,仍有一品生相无明未破,而生实报庄严土。蕅益大师也称带业往生净土,而证位不退。往生是由修持的深浅,才有品位的高低和花开的迟速,往生凡圣同居土者,经由渐次修持,可圆超三净土。四土呈现的不同,是由众生心清净程度不同。
  末学过去曾因人事上的误会所困扰,深深感受到五浊恶世之苦,对娑婆世界起了强烈的出离心,末学忏愧,洞察自己内心仍有一丝误会被澄清的期待,事实上,人有期待还是一种苦,烦恼还是存在,心还是不清净。 净土行者不想要再随业流转,除一向专念外,净业求生,才是真正的标的;不但要广修三福,培养福德资粮,烦恼还必须断。若只有在念佛时,烦恼才不生,那念佛就不究竟了。惑是烦恼,业是身口意,由惑业引起苦果,苦果又回烦恼,众生一直在惑业苦的轨道行走。然而,印光大师谓「佛以八苦为师,成无上道,是苦为成佛之本。」若要想念佛消业断生死,需要对一切行为不染着,没有罣碍,离开五欲,了解了无常的法性与苦的真谛,剖析苦的集因,用四谛法以修道来证灭,以缘起法来断忧悲恼苦的流转,才能解脱。
  其实人生的苦是短暂的,无常的,生此生彼,在轮回中生生死死,永无出期,才是大苦,若真由大苦的逼迫,生起厌离娑婆之心,能像蕅益大师所说「身心踊跃,舍故趣新」将我们的生命投入,以理性的智慧转化现生短暂的苦迫,促成未来解脱大愿的完成。
  厌娑婆,欣极乐,并非落入取舍。据蕅益大师解释「“欣”和“厌”是信愿行的愿。既厌秽,必须愿舍,既欣净,必须愿取。」我们发心念佛,以现前的欣厌为方便取舍,若是达到事一心,这只是秽土至净土相上的来去,有生灭,有取舍。但何期自性本自清净,由无常、无我悟入,法法归於寂灭,没有一毫可取,两土秽净皆由自心染净业所感,在体上并没有来去,没有生灭,就如我们看电视,可转不同的频道,但体上来说是没有变的。众生知苦因舍而断集,因欣取而修道证灭。以信愿的慧,老实念佛为方便,全事即理,到了理体的究竟不取不舍,无智以无得,回到法性的本来面目。
  有些人以为往生就是了生死,其实这两者是不同的,就如一位刚出家的人,为了容易得道,离开世俗污染的环境,入不退的因缘,还要继续透过修持,断惑证真。一般众生未透视真理,烦恼未断,往“生”之後得阿毗跋致只是前方便;既是往“生”,就不代表了生死,了生死是果,只能说种子中有果的可能性,除非是证悟同时,否则因果是不同时的。往生之後,精进者,早些了生死,当花开见佛悟无生,得到无生之理,生者不生,去者不去,则为了生死。
  净土行者须藉般若融和之力,即生佛同体的慧命,无自无他,离能所的性德,依实相体中起方便妙用,生信发愿,自利利他,修种种德。弥陀忆念众生,所谓「千山同一月,万户尽阶春」,若众生心也念弥陀,与佛感应道交,那麽当下不就是极乐世界了吗?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