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灵尘化境(1)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灵尘化境
引言

北朝佛教文学
元代佛教文学
宋代僧人笔记和文人以禅论诗
明代小说、戏曲、文艺理论与佛教文学
南朝佛教文学
五代佛教文学
清及近代小说、文艺理论与佛教
魏晋佛教文学
宋代文人佛教诗文
清及近代文人佛教诗文
唐代文人佛教诗文
明代文人佛教诗文
金代佛教文学
清及近代僧尼诗文
明代僧尼诗文
辽代佛教文学
宋代僧人诗文
佛教的传入与汉代佛教文学
唐代僧人诗文

  引 言
  四川人民出版社的同志要我写一本关于中国佛教文学的书。一要拉出一个系统,二要不漏掉重要僧尼及有关佛教文学的重要人物,三要不引较长的原文,四要作些必要的简明的解释,还要注意到书的可读性和趣味性,其一心为读者的心地好的。但这些要求不但对于我是难题,恐怕对于任何一位同志也不会轻松,把这个任务压下来,使得我大半年不敢外出,我常改秦观的《满园花》"近日来,非常罗皂丑,佛也须眉皱"为"近日来,任务压的紧,佛也须眉皱"来解嘲,但任务还是摆在面前,还得硬着头皮走。
  中国佛教文学必须具备特色,它既不同于一般佛教史,也不同于一般文学史,它必须首先体现僧尼的文学活动与作品,然后才是文人居士的文学活动与作品,佛教文学是中国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客观地恰如其分地表现他们,这是我们应当注意的。最近出了一些文学与禅之类的书,它们使我受到不少的启发和教益,但似乎还缺乏系统,还缺乏整体的佛教文学史的现念,因此我还得从头做起。
  本书的编写一般是先作概况介绍,然后是诗文、文艺理论及笔记与翻译,先僧尼后文人居士,但宋明清三代由于享国较长,商品经济发达,城市兴起,小说、戏曲占了文艺作品很大的比重,因此我们在这几章内就添了小说与戏曲,希望能反映这些时代佛教文学一个粗略的轮廓。
  虽然薄薄的十五六万字,但由于编辑要求的条件多,哪些作品可以进引文,哪些作品不可以进引文,既要作品不烦难,又要作品有代表性,还得要考虑到它们是清新健康的,这很费踌躇;有些僧尼居士在佛教义学上有极高成就,但他们并无文学作品,而有些有文学作品,就要查明他们是否是居士或有佛教信仰,从宋代起居士称号开始泛滥,有取居士名号而毫无佛教文学作品的,甚至全是道教作品的如张抡,因此什么人应人选,也很费周折,这部分我们原拟名为"居士文学",终觉得它涵盖不周,最后改为"文人佛教文学",其故就在于此。
  本书原拟名为《中国佛教文学史》,后把它改为《灵尘化境棗佛教文学》;坦白承认,我是没有这个条件采写佛教文学之类课题的,因为我不懂梵文。陈寅恪先生在五十年前曾说过,他的知识范围限于"禹迹之内",依陈先生的环境条件,学问之广博专精,懂得语言门数之众多。尚且如此谦逊,鄙陋下走如我,谈不上“禹迹之内”,更谈不上"佛教文学",因为它要涉及印度,涉及梵文与巴利文。这是必须郑重声明的。中国佛教文学涉及面太宽,其中史实的考订,诗文的注释与翻译,诗文背景的笺释,必有纰谬之处,请读者赐教指正是幸。


  佛教的传入与汉代佛教文学
  距今约三千五百多年前,中印度东北方恒河流域旁有一迦毗罗卫国,国王名叫净饭王,传说约相当于我国周昭王二十四年四月八日那一天他的王后摩耶夫人生下一个王子;他生下来时身上放出光明,地上涌出莲花,天空中响着妙乐,并降下芬馥的花朵。太子的身体生得黄金也似的颜色,有着三十二种好相,因此净饭王便替他取名悉达多。悉达多在梵文里是说他生时有很多奇异祥瑞的意思。
  悉达多天性聪明,学会了印度的自然、天文、地理一切学问,但看见人生总离不了生、老、病、死、苦,尽管他也结了婚,但他总不满意过世俗生活,一心想学道拯救人类,因此他于十九岁那年二月八日的中夜,趁月色明朗逾城入山修道,经过了多年的苦学苦行和各种曲折磨炼,终于在他三十岁那年的十二月七日晚上在菩提树下修悟成道。
  佛教的基本教义认为人是离不了生、老、病、死的,整个一生无不充满痛苦和烦恼。人为了免除生、老、病、死诸种着难,便要修道,才能远离各人的执着,贪爱、嗔恨、痴念!他认为人人是平等的,只要坚持入正道,精勤不懈,人人都可以得到解脱,都可证得菩提。按照当时印度的社会阶级限制板严,搓罗门教盛行,该教把人分为婆罗门(祭司)、刹帝利(武士),吠舍(农民或工商业者)、首陀罗(无技术的劳动者)四个种姓,并另有"贱民",种姓职业世袭,不能变更,佛教主张平等,获得了广大社会的支持,所以佛教便在印度逐渐兴盛起来。
  悉达多后来被称为"释迦牟尼",释迦是他的种族名,牟尼意为"文",释迦牟尼即"释迦族的圣人"之意,他还有许多名号,最常见于中国典籍的还有"如来",又因佛备众德,为世钦重,故又号"世尊。""
  释迦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二百馀会。最后在拘尸那城圆权(即逝世),死后由五百弟子回到耆阁崛山,公举阿难为长老,结集他在世所说的经法,因为都靠传闻和笔记加以整理,所以佛经每部第一句都冠以"如是我闻",称为第一次结集,以后又经过二次、三次,四次结集。佛经便逐步定型。最重要的是三次结集后派了一批比丘(即和尚)到恒河流域以外地区及古印度境外去宣传佛教,因此佛教便逐渐传到中亚一带地方。
  我国古代典籍记载佛教的传入一般是汉代,更为大家所接受的是后汉明帝,传说永平七年(64)明帝夜梦金人飞行殿庭,第二天间于群臣,太史傅毅答以"西方有神,其名曰佛",于是明帝就派遣中郎将蔡忄音等十八人去西域,访求佛道,在大月氏国通沙门摄摩腾、竺法兰两人,他们同此二沙门用白马驮了一些经卷,一同到洛阳,明帝还为摄、竺二僧修了精舍,它便是有名的白马寺,据说是中国的第一座寺庙。摄、竺在寺里译出了《四十二章经》,相传这就是中国译的第一部佛经。
  佛教传到中国,最早见于史书的第二个信徒是楚王英,他是光武带的儿子,《后汉书》说他晚年才"更喜黄老,学为浮屠斋戒祭祀。"永平八年(65)明帝下诏,天下死罪可以缴纳嫌(一种丝军品)赎罪,楚王英便上交了黄缣白纨三十匹申请赎罪,明帝下诏说,楚王英"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即佛)之仁祠",这有什么罪过,快把他献的嫌纨还给他,作为他与僧徒供奉佛的祭品吧!楚王英的时代写摄、竺二人来洛阳,时代差不多,因此汉明帝时中国开始有佛教的说法是可信的。不过楚王信黄老又信佛教,这大概是佛教初期来华,中国人把它与黄老相比附,把它也当作一种方术来理解的缘故。到了桓帝建和初年,安世高由安息展转来到洛阳,不久就通华语,当时佛教在宫廷内和社会上都有一些信徒,他们除祭祀、祈祷之外,也还有一些修持上的要求,因此安世高译出了一些有关止观法门的各种经论,安世高是安息国王的太子,由于他信仰佛教,在轮到他该即位的时候,他将王位比给叔父,弃位出家,因此佛书中多称他为"安公"或"安侯",他在西域各地游化后到中国,先后到了江南的豫章、浔阳、会稽各地,弘扬佛教,并从事译述,他译的经书现存二十二部,计二十六卷。由于佛教东传在东汉时期还不长,所以这一时期佛教翻译文学是最主要的,中国人自著的佛教文章只有牟子的《理惑论》,因为翻译是主要的,所以我们不能小先介绍安世高。"
  安世高的译经有时是先由他口述讲说,由另外的人执笔成文,比较偏于直译,有些在梵汉两边有难于十分恰当的词汇,他往往用中国古书里类似的概念词汇去代,如以"无"译"空",以"无为"译"涅磐"。他的译文僧佑称他说理明白,指同恰当,不粗俗,不铺张;道安曾称他"省而不烦,全本巧妙",同时在从事译经的过程中他还为我国培养了第一批高质量的翻译家和佛教理论家,如严佛调和他共译了《法镜经》,又稍晚一点有康僧会,曾译有《大度集经》,康曾向韩林、陈慧受业,而韩、陈又曾向安世高请教,师承的关系是清楚的。
  安世高译文与佛教文学有关的是《转法轮经》,叙述佛在鹿野苑初转法轮,佛得道后去度化一向远远伴随(这是老王派来的,他的忄乔陈如等王人,这五个人受了苦行派的影响,他们瓦人在鹿野苑林木郁茂的地方去苦修,他们认为佛熬不住艰苦,受了别人的供养,退了道心,以致容光焕发,因此不理他,经过佛的多方譬喻,五人立即大觉大悟,成了佛教史上最早的五个比丘。这个故事就成为以后《佛本行经》里一个重要篇章,它是中国第一次接触到佛的文学故事。
  在历史和佛教有关典籍中,我们还没有发现过汉人自著的涉及佛教的文学作品,如果有,那就是牟子的《理惑论》,这是一位汉人佛教徒在批驳一个对佛教怀有异议的人往复辩论的理论口语汇集,里面涉及道家、儒家的重要论点和论据。牟子的历史不详,研究者也意见纷歧,许多书都把它摆在东汉,所以我们也按照这种接法,把《理惑论》作为汉人自著的第一篇佛学著作。它虽然是议论多,但它的表现手法和文章富丽堂皇,应该是文学性极高的作品,而不能因是议论文去忽视它的文学价值。如一位道教徒提出,"为道者或辟谷而不食,或饮酒啖(dan)肉,……然佛道以酒肉为上戏,而反食谷,何其乖异乎?"牟子是这样答复的:
  吾观老氏上下之篇,闻其禁五味之戒,未睹其绝谷之语,圣人制七典之文,无止粮之术,老子著五千之文,无辟谷之事。圣人云:食谷者智,食草者痴,食肉者悍,食气者寿。世人不达其事,见六禽闭气不息,秋冬不含,欲效而为之,不知物类各自有性,犹磁石取铁,不能移毫毛矣。
  大意是,我考察《老子》的上下二篇,只看见他提出"五味令人口爽"(好的吃多了要败坏人的口味),从来没有看见他要求绝谷不食的话,孔夫子甘苦了七部经书(东汉《一字石经》以《易》、《诗》、《书》、《仪礼》、《春秋》、《公羊》、《论语》为七经),里面也没有不吃饭的方术,《老子》一书只有五千字,从来没叙述到"辟谷,古代圣人说:吃粮食的人聪明,吃草的动物蠢笨,吃肉的野兽膘悍,做呼吸导引的人长寿。世俗之人,见六禽闭气不息,秋冬进行冬眠,想去学这些禽兽,他们不知物类各有自己的本来性质,这和磁石能够吸铁,但它不能吸一根毫毛是一个道理。
  文章骈散合一,组织得很高妙,从文气看碗是东汉文章气息,又文内多用韵,这也是它
  成书较早的一个证据。在文最末,来问难者经过与牟子反复较量之后,理屈词穷,只好认输,甘心作一名信佛的居士时说,
  鄙人蒙瞽,生于幽仄,敢出愚言,弗虑祸福,今也闻命,霍如汤雪,请得革情,洒洗自救,愿受五戒,作优婆塞。(我是瞎子,出生在一个隐居的家庭,没有考虑到祸福,说了一些蠢话,今天听见你说的东西,正如以热汤去泼雪,使我顿时明白了,请允许改掉我的信仰,"还要斋戒沐浴,恭恭敬敬地接受五戒,当一个在家的居士)。


  辽代佛教文学
  五代时期契丹在东北方建国,从梁末帝贞明二年太祖即位,直至宋徽宗宣和七年亡国止(1125),享国二百多年光景。辽代诸帝对拂教均加崇奉,如支持房山云居寺续刻石经,刊行《契丹藏》,修建佛塔,应县木塔至今犹存。特别是辽道宗,他通梵文,对《华严经》很喜爱,还于咸雍四年(1068)二月颁行了《御制华严经赞》,咸雍八年(1072)以御书《华严五颂》出示群臣。
  不过辽人佛教文学传世并不太多。近人陈述辑《辽文汇》,其中佛教作品所占比例不大,《辽史·文学传》也仅仅收了七人。有些作品也不适于入录,为示辽代一代概况,我们仅选录了两人,一是辽万宁上方山寺沙门禅悦。
  禅悦,昌平人。他于会同六年(993)来上方寺,居卧云庵,住了二十多年,蔬食苦行,闻名远近,因此受到辽太宗耶律德光的召见,赐号“遐龄益寿禅师”。及辞归,太宗送以诗四首,其第一首云:
  古人修隐尚游访,涉水登山步林莽,禅衣露湿烟霞明,柱杖横施风月爽。
  诗格不高,但以横行朔漠的少数民族能有这样的表现,也可算不错了。禅悦没有对耶律德光奉和,但他临终时作了个偈子,看出他的诗才是高的:
  名利光如水月,慧辩恰似镜痕,今朝消除梦幻,法界出入天门。
  二是王枢,字子慎,良乡人,辽时登科,尝有《三河道中》诗云:
  十载归来对故山, 山光依旧向云闲,不须更读元通偈,始信人间是梦间。


  清及近代僧尼诗文
  第一个要提到的和尚弘智,字无可,又别叫药地,桐城人,俗姓方,名以智,巡抚方孔炤的儿子,他是明末四大公子之一,崇帧庚辰进士,明亡为僧。工诗,善书画,著述甚多,以《物理小识》、《通雅》最有名,文集有《浮山集》。他有首《独往》最能描写当时明亡后士大夫的心态:
  同伴伤分手,麻鞋独入林。一年三变姓,十字久椎心。听惯干戈信,愁因风雨深。死生容易事,所痛为知音。
  顺治于甲申入关,占了华北,福王即位于南京,日纵酒色,只当了一年皇帝,便变为俘虏。江南人纷纷起来抗清,扬州屠杀了十天才封刀,嘉定居城三次。吴应箕(也是明末四大公子之一)起兵应金声,败后壮烈牺牲。陈定生(四大公子之一)于福王当国时攻击了权臣马士英与阮大锨,也被捕入狱。所以诗人才有“一年三变姓,十字九椎心”的话,从‘麻鞋独入林”看,似乎那时他已披剃作僧人了。他还有一首哭卧子》,卧子即陈子龙,清人攻下南京,子龙也削发为僧人,不久他接受据有福建一带明鲁王的职衔,参加了太湖起义兵败被擒,乘防守人不备,投水死,诗云:
  共指西湖灵隐松,挥毫刻石记相逢。文章自小夸司马,名字当今比卧龙。一死泰山于汝毕,再生 苗地为人傭。悲歌奠酒沅江上,与泪东流到九峰。
  “共指西湖灵隐松”,说他们二人为僧后,曾在杭州相逢,共同指着灵隐寺的松树,要像青松那样的保持晚节;第二联说子龙的文才自小被夸为司马(司马迁或司马相如),“名字当今比卧龙”,是以陈子龙名字与他的字卧子去谐他的音可以与诸葛亮相比;第三联“一死泰山于汝毕”指子龙的为国捐躯,有如泰山之重,“再生苗地为人傭”,这里苗地就指“药地”,方以智又号药地,虽然他死里逃生,可是平平庸庸地为人作些事,糊糊口;末联叙述他在水边追悼子龙,愿以自己的泪水随着长江东流,直到九峰山脚下,去寄托自己对子龙的哀思。
  大错,俗姓钱,名邦艺,字开少。万历进士,曾随桂王继续抗清,迁副都御史、巡抚贵州,随从永历帝逃到云南。汉奸吴三桂入云南,帝逃缅甸,邦芑不及追随,因剃发为僧,号大错,后寂于衡山。他自述其经过:
  庚寅(永历四年即顺治七年1650)八月,孙可望入黔(贵州),迫授余官,拒不受,退隐黔之蒲村。历辛卯(1651)迄癸巳(1653)十有三次,甚至封刀行诛,余义命自安,不为动也。甲午(1654)二月廿三日,为余初度之辰(即生日)……次日,徐庆县令邹秉浩将可望命趣余就道(以孙可望的命令催我上路),恐吓万端,……是晚予遂祝发于小年庵。
  他还写了一首偈子,叙述他的志向:
  一杖横担日月行,山奔海立问前程,任他霹雷眉边过,谈笑依旧不转晴。
  可见他志向的坚决。一杖横担日月行,日月二字合成明字,示明他不忘明朝。《鸡足小志》载有他写的《悉昙寺诗》:
  六十年前古佛身,蒲团小定悟前因。石桥松径当时路,担水搬柴旧日人。扫塔几番寻杖钵,翻经犹自拂埃尘。本来面目依然在,不向菩提印性真。
  末联说明他在十分困难情况下,仍然保持了自己的本色。
  正志,字蘖庵,俗名熊开元,天启乙丑(1625)进士。家世奉佛,曾以言事得罪宰相周延儒受廷杖。唐王立,起工科给事中。汀州破,弃家为僧,得法于苏州灵岩寺僧继起,后终老于江苏虞山。他有一首《吴门与金正希夜哭》云:
  碧血何曾洒,丹心不可砭。谁人呼马角,与子泣龙髯。半壁留吴越,群奸布网箝。吾将披发去,长向海山潜。
  金正希,即金声,崇帧初成进士。清兵南下,率众拒险抗清,恢复了安徽的宁国等县,不久清兵大至,战败被捉,于弘光元年(1645)被害。金声与开元都是湖北嘉鱼人,这首诗当作于金声被害以前。吴门指苏州,大概这时清军已压境;还未渡江,故诗中说“半壁留吴越”,但是马士英、阮大铖边些奸臣正在谋害东林党人,故云“群奸布网箝”。末联表示他与金声共同哭了崇帧帝之后,只有披发而去,长向海山深处隐居,可见他以后为僧不是偶然的。
  读彻,字苍雪,云南呈贡人。参学中峰僧人一雨,为诗僧洪思再传弟子,故他很善做诗。《渔洋诗话》曾说“近日释子诗,以滇南读彻苍雪为第一”。他有《南来堂文集》。其《金陵怀古》四首第四云:
  石头城下水淙淙,水绕江关合抱龙。六代肖条黄叶寺,五更风雨白门钟。凤凰已去台边树,燕子仍飞矾上峰。抔土当年谁敢盗,一朝伐尽孝陵松。
  六代,这里特指南朝,六朝祟佛,大修寺院,可是这时黄叶纷飞,象征着寺院的萧条,也象征着由和尚朱元璋建立起的事业的萧条。白门即南京,在五更风雨的飘摇中,南京钟鼓楼的钟声晃荡着,南京著名的风景点凤凰台,它的凤凰早已飞走了,只剩下一丛丛的树子。燕子矶在南京北面的江边,秋燕仍在燕子矶翱翔,它象征着小人正在猖狂得志。这时候明太祖的陵墓(孝陵)怎样呢,由于他是开国的君主,当明政权存在,谁敢在他陵上动一环土?可是清军来了。一下子就把孝陵的松树砍伐干净。一种怀恋故国的伤心之情,跃然纸上,所以有人评这首为第一,询非虚语。此外他还写一些抒情的小诗,如《自云栖过湖上杂咏》云:
  春水平湖绿映堤,六桥芳草正萋萋,东风不为游人待,催尽桃花衬马蹄。
  云栖寺在杭州五云山,明隆庆时袜宏建庵之所,苍雪曾在此受十戒。到云栖必过西湖,六桥在西湖苏堤上。诗写得清新入画,明白易懂。
  超源,字莲峰,善诗,有《未筛集》。沈归愚说他“揣摹王(维)孟(浩然),举释典元妙融化出之,殊有空山冰雪气象。”其实他的作品何尝全拟王孟,如《题画》云:
  春浦风尘柳岸斜,好山何处著人家, 白云遮断桥西路,不许渔郎问落花。
  这就和杜牧的诗风差不多了。他还有一首五律《宿长安乾明寺》,颇为可诵:
  湖村开晚霁,绀殿露秋霖。鼓棹沧波远,到门黄叶深。茶烟禅榻静,秋月客堂阴。一宿乾明寺,空诸万劫心。
  绀殿,即佛殿,霁就是雨停。第一联叙傍湖的村边刚刚傍晚才停了雨,而佛殿还是湿漉漉的;鼓掉指驾起小船。第二联说我从远远的沧波驾起小船,到得寺时已是黄叶满地。第三联说寺里招待我进客堂,坐在禅榻喝茶,茶碗里飏起一缕轻柔的茶烟,这时松间的月儿上来了,显得禅堂格外的寂静;末联赞乾明寺的环境清幽,连万劫的尘心也扫得干干净净。
  达瑛,字慧超,号练塘,江苏丹阳人,著有《旃檀阁诗钞》。他不与人往来,洪亮吉呼之丸“懒僧”。他同王梦楼关系也不错。其《登海云楼怀英湾清凉主人》云:
  退院僧同岭上云,凌江小阁一炉薰。窥人鸥露当窗立,出寺钟鱼隔水闻。仍有青山常伴我,纵无明月也思君。临风欲跨扬州鹤,海气微茫望不分。
  首联第三联均不须解释。第二联钟鱼指寺庙的钟声,鱼,即寺庙斋堂前的梆,是一种挺直的长形木鱼,这两种声音都比较大,隔着长江都可以听到。末联说他想跨扬州鹤,飞到荣英湾去。茱萸湾在扬州,只是海气微茫,怎么也看不见茱萸湾啊!骑鹤上扬州是个故事,相传有四个人在一起,各谈各的志向,甲说他愿为扬州刺史,乙说他想积钱到十万,丙说他想当神仙,能骑鹤,丁更利害,他说“他要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他还有首《同洪稚存(洪亮吉)太史、王柳村秀才暨令嗣小村借底主人登月波台看潮同赋》,也写得不错:
  为逐丹崖客,层台试一登。山随诗思转,风挟海潮腾。松抱花问路,门开竹里灯。笑语多懒散,米熟愧南能。
  前三联都好懂,不须解。末联南能指的是南宗六祖慧能,他的情况我们已于论述唐代佛教文学时已介绍过,他是南宗的开宗大师,所以叫南能,借慧能初见五祖弘忍。因他不识字,五祖令他春米。他借这个故事,说他自己“笑语多懒散”,米熟喻样机成熟,他认为因懒散所以禅机远未成熟,对慧能大师他还有愧,继承不了禅宗的衣钵。
  清恒,字巨超,号借庵。出生于海宁陈家大族,家世华贵,在镇江焦山定慧寺披剃。善做诗,与袁枚、赵翼、洪亮吉、阮元均有来往。有《借底诗钞》行世。他的诗才清旷,所以也有人以他为清代第一诗僧。在《和赵瓯北(即赵翼)观察见赠》中有云:
  诗名海内达尊三.拟筑莲花聚一龛,若肯停车容问字,那能不借与茅庵。
  赵翼时正作贵西道的道台,故称观察。他的原诗是说借底吝音,有“一庵似怕人来借,先自呼名作借庵”之句,,因此借庵以此作答。“诗名海内达尊三”,是根据当时的文坛上以袁枚、蒋士铨、赵翼为三大家,故以““达尊三”来恭维他们。这句话出自《孟子·公孙丑下》,看一个人要看他的爵位、高龄与德行。其实他们三人赵翼的官阶要高点,袁子才和蒋士铨都谈不上,蒋士铨只活了六十,年寿袁赵都比较高,因此不能讲得太死,这句话说明他们三位在诗歌有崇高的地位;第二句“拟筑莲花聚一直”,是说要把他们三人的像塑在一个兔子里像菩萨似地崇奉着;第三句“若肯停车容问字”,用的是扬雄的故事,雄深于文字音韵之学,许多学者不识的字都在他的门前停车来问,这句话是求他们三人能教他做学问;末句是答覆,只要你们肯赐教,我的小小茅庵有什么不肯借的。
  他还有一首《答弢(tao)底击竹山房见怀》写得清新高妙,全诗用字浅显明白,不须解释:
  雨洗花阶露洗苔,正当新月照经台。 山高岂空留三宿,地好何妨住百回。胜友世间非苟得,奇峰天际忽飞来‘知君竹里门常闭,不是寻诗总不开。
  湛汛,一作“湛性”,字药根,丹徒人,曾主持天宁、护国等寺。工诗,有《双树轩诗钞》。他有一首《明妃冢》写得很出色:
  空恃朱颜惜饼金,独留余恨到于今。琵琶一曲和番泪,芳草千年望汉心。 自是美人多命薄,非关天子不恩深。孤坟三尺丰碑在,环佩春风未易寻。
  王昭君不肯以金钱贿赂画官毛延寿,毛延寿就不肯把昭君的美画得很出色,结果为了和番,把昭君嫁给匈奴首领单于。出宫时皇帝一见,才知道昭君是后宫第一美人,可是怎样翻悔得了,只好出嫁。昭君郁郁寡欢,最后死在匈奴,墓良今呼和浩特市郊外。胡地天寒,塞外的草都不是青色,只有昭君的墓草常青,因此又名“青家”。昭君善弹琵琶,所以寺说“琵琶一曲和番泪”,但是昭君至死也悬念着汉地,因此地的墓地像汉地的草始终保持着青色。作者想象这是由她的千年望汉心”不衰的缘故。末联用了杜甫的诗“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的句子,把它改为“环佩春风未易寻”,似乎作者多么想见一下昭君的美丽身影,更显出作者对昭君的同情,但这与和尚的身份与禅戒似乎太不相称了。不过就文艺而论,诗确是做得非常之好的。
  慧琳,字梅庵,江西新建人,有《松雪精舍诗录》。他有严滩过子陵钓台》云:
  自着羊裘老富春,画工辛苦绘功臣。先生到处堪高隐,天上宵来卧故人。七里江声终不断,四围水鸟自相亲。利名淘尽尘中事,留得乾坤一钓轮。
  严滩,在浙江桐庐县西富春江中,子陵钓台即在富春山下。为后汉严子陵垂钓处。子陵是汉光武的老朋友,光武称帝,子陵变姓名,隐身不见。光武派人到处找他,后有人上书反映说,看见一个男子披着羊皮袭在水边垂钓,非常奇特。于是光武派人去物色并聘请他,三次才和使者见面。到了洛阳,专门为他修了一座公馆,光武亲自到馆见面,并与他同床话旧。那晚上,观察天文的官员,看见一座客星犯帝座甚急,第二天把这个情况当面告诉了光武,光武说:“没有什么,昨晚联偶与故人严子陵同宿,他伸脚压着我的肚子,这没有值得大惊小怪的。”后来子陵仍不肯做官,到富春江垂钓以终,它成为中国历史上有名的隐士故事。
  首联首句“自着羊裘老富春”,便是上述故事的全部。第二句“画工辛苦绘功臣”,汉明帝曾在宫内修筑云台,专门画了随光武参加中兴起义的功臣三十之人,画工辛辛苦苦画了.三十二功臣,有些人的名字还没有严子陵的故事传得久远;第二联第一句“先生到处堪高隐”,是说做隐士不择地方,随处可隐。“天上宵来卧故人”,就指的上述光武与子陵抵足而眠,偶以双足放在光武肚子上的故事;第三联中的七里江即七里滩,也就是子陵垂钓之处,它是富春江中的一段,因为要与下句“四围水鸟”相对,所以才用了“七里江声”;末联是要将尘中的名利俗事淘尽,最终在历史上传下来还是子陵那个钓竿得到许多人的称道,而三十二将的名字有许多却很少人记得。另他还有《冬夜独坐》一诗,很有禅意:
  我本无为者,端坐一室中。孤灯空照雨,四壁冷凄风。交以性情合,禅因文字通。法云何广大,弥有十年功。
  末联说明法云为什么能如此广大呢?因为我有十年学佛的深功啊!
  祖观,字觉阿,有《梵隐堂诗存》。他的《郧山育王寺度岁作》其五有论述自己对诗的见解:
  石门文笔费才思,五字寒山是我师,一瓣旃檀一杯水,长明灯下祭新诗。
  “石门文笔”指宋僧觉范的诗文集《石门文字禅》。他批评觉范的诗过分雕琢,有点费才思,他不学觉范。他要学的是寒山的五言诗,纯任自然,应用口语。他要以旃檀香和一杯水,在长明灯下祭自己新作的诗。在其三里他对陶宏景发表了他的观点:
  遍界香云雨宝华,吉祥胜地布金沙,神仙只有陶贞白,亲向云台受木叉。
  一二句歌颂阿育王寺是佛教胜地,这里香云笼罩,说法时天空下宝华如雨,连地也是遍布了金沙。陶贞白即陶弘景,《梁书》有传,说他曾到阿育王塔前自誓,受五大戒,木叉即波罗提木叉之省文,为戒律中之一种,也即《梁书》所说之五大戒。陶弘景是著名道教徒,著有《真话》、《真灵位业图》,末两句惋惜许多道教徒都不如陶弘景,只有他一人才到阿育王寺里来受了戒。他另有《神仙》一诗,仍对陶深致不满。第二联云:
  山中宰相言符命,驴背神仙话太平。
  山中宰相即指陶弘景。当梁武帝打下了南京,正在对禅让问题议论不决,他利用图谶,说娥里好几处合拢来都构成“梁”字,命弟子献与梁武帝,劝他即位。武帝即位后,改国号梁,有大事常派人到山请他发表意见,故有“山中宰相”之称;下句指的是陈持,常骑在驴背上闲游,一次听人说赵匡胤即位,建立了宋朝,他高兴得以手加额,连声说“天下从此太平”。两句诗连在一起是讥讽他们虽是著名的道教徒,但都未能勘破红尘,仍然关心着时事。可见他对陶弘景是另有看法的。
  了禅,字月辉,安徽盱眙人,得法于墨溪海荫,工画能诗,后主持焦山定慧寺。有《留声阁诗钞》。他处在道光、咸丰时代,他的诗《感成》颇能叙出江南当时的时事:
  本是无心客,缘何百感生。不空人我见,难断俗凡情。旧雨愁中散,新诗梦里成。莫言书懒寄,况乃末休兵。
  旧雨指老朋友。老朋友都在愁怀中散去,请你们不要见怪说我懒于与你们通信,连年的战争使得人愁肠干结,寄也无法寄到啊!
  昌仁,字一庵,有《唯心集》。他的诗五言学王维,如《闻钟》云:
  但听云外钟,不见云中寺,松下问樵人,遥指云深处。
  他还有首《寻梅漫兴》,表现到处充满禅意:
  指月拈华总是禅,悟来原不落蹄筌。有人问我 西来意,花在枝头月在天。
  佛教以手指比喻教,以月亮比喻佛法。《楞严经》二说:“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当应看月,若复观指以为月体,此人岂亡失月体,亦亡其指。”它的意思说,月好比佛法,法师以手指月,教你认识这个就是月亮。你当顺着法师的手去看月亮,而不当去看法师的手指,如果你把法师指月的手指看成是月亮,那你不但不能了解月亮,你也会把法师的手指忘掉。也就是说,法师教你佛法,.你应当直接去读佛书,而不能把法师教你的东西当成佛法。拈花是大迦叶的故事,前几章早已讲过,所以第一句的意思是:指示你学佛和佛祖拈花相示都是禅。蹄是捕兔的网,签是捕鱼用的竹制器具,这话出自《庄子·外物》:“筌者所以在鱼,捕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这段引文最重要的是“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它要求人们得到高超的见解,自然要借助于语言,但贵在得高超的见解后,不能沾滞于语言。末句“有人问我西来意”,这是禅宗最爱谈的公案,那我的答复是“花在枝头月在天”。
  “花在枝头”一语双关,既表现了诗题《寻梅漫兴》,也表现了本诗第一句“拈花”的主题。“月在天”则表现了第一句“指月”的主题。他的命意和结构都是仿效李翱的“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这个我们在论述唐代佛教文学时已谈过了。
  敬安,字寄禅,湖南湘潭人,俗家姓黄;家贫,为邻村牧牛,后投湘阴法华寺出家。光绪元年他离湘到金山寺,并曾遍参江浙名僧,到了宁波阿育王寺参拜佛舍利,曾燃去了两个指头供佛,因此又号“八指头陀”。他的诗集也叫《八指头陀诗集》。
  他最初不识字,被同出家仁瑞寺的僧入精一做诗加以讥笑。后来他在岳阳楼游览,有人分韵赋诗;他看到水天一色洞庭湖,不觉吟出了“洞庭波送一僧来”,惊动了分韵赋诗的诗人,鼓励他做诗。光绪七年刊印他初期的《嚼梅吟》从此诗名大噪,被誉为“诗僧”。
  他曾主持过许多有名的寺院,如南岳上林寺、天童寺等。辛亥革命后,他被推为中华佛教总会首任会长,于民国元年代表全国僧众上北京请愿请制止地方上攘夺僧产、销毁佛像,受到袁世凯政府内务部司长的侮辱,于当年十二月圆寂。
  敬安是有爱国热诚的,他于光绪三十二年曾为宁波师范、育德学校师生入太白山采集植物标本写了一篇祝词,其序说:
  盖我国以二十二省版图之大,四万万人民之众,徒以熊罴不武(军威不振),屡见挫于岛邦(多次为英日岛国所挫败),……路矿之利(筑路采矿的利益)几为尽夺,金币之偿(指赔款)无有已时(没有停止过),……于是有志之士,俱夺袂而起(都争先恐后把袖子扎起),相与力革旧习(努力革掉旧日的俗习)激发新机(激发新的生气),几可以富国强兵,兴利除弊者,靡不加意讲求(莫不注意讲求)。
  这种言论在当时来说,算是比较激烈的了,何况僧人。所以近人林子青说他“是一个非常爱国的诗僧”。在韵文里也有表现,他填了一首《满路花·感时》:
  凤凰巢欲堕,燕雀幕何安。燃眉时已急,不容闲,一棋错下竟输了通盘。笑群公衮衮,颠倒乾坤,乞儿扮作神仙。念长林没个鸣蝉,赤手欲擎天。礼星环北斗,夜钟残,鲁连今日蹈海亦云难。故国重回首;夕阳影里,只留一角青山。
  凤凰巢欲堕,形容那时的国势非常危急,群公衮衮,讥讽那些大官僚,没有良才,粉饰太平,只好把“乞儿扮作神仙”。下阕“念长林没个鸣蝉”,指当时朝廷不许讲话,大家喋若寒蝉。“鲁连今日蹈海亦云难”,鲁连即鲁仲连,他宁愿蹈海而死,也不肯承认秦始皇称帝。此曲作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正甲午战败后两年,在光绪二十四年戊戍政变前也是两年,他已认识到清廷的腐败,必遭灭亡。对于外族的侵略,他宁可蹈海而死,“爱国诗僧”一号,敬安是当之无愧的。
  不过毕竟他是僧人,他与王壬秋、陈三立、易哭庵的关系都很好。他自命“一生心血在诗中”,他文化程度不高,据杨度的序,说他做诗要用“壶”字写不起,便画上一把壶,因此他“生来傲骨不低头,每到求人为写诗”,他不能不跟王壬秋、陈三立等来往。他也写过《金陵闻安徽思中丞被刺赋感》。思铭是革命党人徐锡麟刺死的,这就不对了。其它的诗作得好的不可胜举,如《枫桥夜泊》云:
  数声雁叫夕阳天,两岸丹枫醉欲眠。何处烟波垂钓史,白频红蓼一渔船。
  诗力之工与张继原作“月落鸟啼霜满天”当不相上下。他的五言也很高妙,相传他在育王岭闲游,时有武弁数人,用湖南话做打油诗,第一个吟道“一步一步紧”,第二个接着说“行过育王岭”。诗既平庸,又续不下去,大家呵呵大笑。他在路旁加上两句:“夕阳在寒山,马蹄踏人影”。这一卞便成了好诗。他的《题苏小小坟二首》,其一云:
  油壁香车不再逢,六朝如梦水流东。风流回首青冢,始信从来色是空。
  末两句“风流回首余青 ,始信从来色是空”,毕竟显出出家人的风概,与上述湛汛的《明妃》结句“孤坟三尺丰碑在,环佩春风未易寻”比较,敬安的诗要高明得多。不过敬安也并非没有迎合世俗的诗,如《素香居士新婚索诗》:
  宝阁流夜光,仙屋集凤凰。偶携绿萝月,来醉霞觞。法喜成嘉会,陀罗吐妙香。维摩与天女,相见也无妨。
  末联竟把维摩与天女来比作结婚,就不免歪曲了维摩诘的故事,这大概为了凑趣吧。又《魏玉铭明府遣其安玉莲索诗,作此应之》,其中有句云:
  谁遣朝云参佛印,却缘天女识维摩。
  他自比与东坡很要好的佛印,把玉莲比作东坡的妾朝云;下句把玉莲比作天女,把魏玉铭比作维摩。上句的比法还没有大岔子,下句却歪曲了维摩诘故事。其实一位知府五品官
  派小老婆来索诗,是非常不庄重的,完全可以托词拒绝。不拒损害了敬安作为高僧的风貌。
  最后要介绍苏曼殊,他俗名苏玄瑛,字子谷。十二岁时从慧龙寺住持赞初大师剃发为僧,法名博经,号曰曼殊。广东中山人,曾留学日本,学过美术、政治与陆军,又游历过暹罗(泰国)、锡兰、印度尼西亚等地,并学过梵文。归国后与章炳麟、柳亚子、陈独秀、章士钊交游,参加过南社。在文学创作与翻译上均有成就,在梵文研究上有《梵文典》八卷,创作上有《燕子龛遗诗》一卷,小说最著名者为《断鸿零雁记》,译文最著者为《拜轮诗选》、雨果的《悲惨社会》等。他非常同情革命,在《与柳亚子马君武书》中云:
  久别思弥结,谁云释矣?迩者振大汉之天声,想两公都在剑影光中,抵掌而谈,不慧远适异国,惟有神驰左右耳。
  意思是:和你们久别了,想念之心,从来就没有断过,最近你们推翻满清,把汉族的光辉和声誉都恢复了过来,我想你们都在刀光剑影中讨论国家大事,只有我不慧,远远地在国外,没有参与光复,我只好让我的精神萦绕在你们的身边。
  这封信是辛亥十月二十八日从爪哇写的。十月十日便是武昌起义,在十八天后曼殊对辛亥革命就这么迅速而热切地表了态,不但爱国而且有胆有识。
  他以诗见著,特别是小诗,如《东居杂诗十首》其二云:
  流萤明灭夜悠悠,素女婵娟不耐秋,相逢莫问人间事,故因伤心只泪流。
  东居即住在日本。诗发表在1915年出版的《南社》第十三集上。1913年正袁世凯阴谋积极称帝之年,无怪曼殊要那样的“故国伤心只泪流了”。又《本事诗十章》第九首,亦为当时人传诵:
  春雨楼头尺八萧,何时归看浙江潮,芒鞋破钵无人识,踏过樱花第几桥。
  他毕竟是僧人,也写过一些禅诗,如《答邓绳侯》:
  相逢天女赠天书,暂住仙山莫问予, 曾遣素娥非别意,是空是色本无殊。
  在《住西湖白云禅院作此》云:
  白云深处拥雷峰,几树寒梅带雪红,斋罢垂垂浑入定,底前潭影落疏钟。
  这恐要算是曼殊最合僧人身份的诗,与他“偷尝天女唇中露,几度临风拭泪痕”,“绿窗新柳玉台傍,臂上微闻菽乳香”这类艳诗比,就不谛判作两人了。曼殊死才三十五岁,太可惜了,至于他的小说和译文我们将在后面介绍。
  我们要介绍一下清代比丘尼的文学,男女平等,比丘尼能诗文,为什么不研究呢?清代能诗的比丘尼比较多,我们只能择要介绍。
  道元,陈留人,明宫女,俗姓王,明亡出宫清修。她有一首《禅座书怀》怀念明宫旧事:
  碧云静锁梵王宫,犹似明霞拱禁中。玉树旧枝 归静业,内家新调擅宗风。三千里外肠堪折,下一年前泪暗红。欲悟无生何处是,禅灯移照镜台空。
  首联决碧云深深地封住了庙宇,像明丽的朝霞拱卫着往日的皇宫一样;第三联“玉树旧枝”表明她原来是明宫人的身份,“归净业”即扳皈依了佛教,“内家新调”示明作者是一个以音乐供奉的宫人,现在由内家新调改换成弹奏佛教音乐了;“三千里外”可能指作者思念南方的明朝,“十二年前”当是指甲申明代的亡国;(如果这个推断成立,则此诗当作引顺治十二年,明永历九年)末联作者现身说法,你想要从哪里去悟得无生的妙理呢?只要用禅慧之灯去照照往日梳装的镜台,它是空荡荡的,你就懂得它了。
  再生,俗姓姚名娟,字灵修,为姚希孟之孙女。嫁与侯生演,演从父殉国,遂入空门。有《再生遗稿》。她有一首《仲春十五夜,大人山中言旋,即别写怀》:
  白云天末和愁低,无限离怀怨曙鸡(即报晓鸡)。烟柳河桥残月小,疏钟古寺晓风凄。百年幻影花枝老,二十浮生草路迷。一苇江头如可折,竺乾西去待相携。
  一苇渡江是达摩的故事。这句话表达她想要出家,“竺乾西去待相携”,大概这时她的父亲已出家,所以她要求父携带她。
  性道,吴江人,俗姓周,名琼,字羽步,一字飞卿。她很有诗名,与冒巢民(即冒辟疆)邓孝威(即邓汉仪)均有诗相和答,如《将归江南次答邓孝威》云:
  懒向人间道可怜,古来倾国尽蝉娟。花飞不煮胡麻饭,静里闲参柏子禅。
  细味“懒向人间道可怜”,似乎她还有一段伤心的身世。从她名琼,字羽步,似乎她初年是学仙的。琼,即女仙许飞琼,羽步、飞卿均系羡慕道家之冲举;胡麻饭乃刘阮刘晨上天台的故事,仙人请他们二人吃胡麻饭,并结为夫妇。“花飞不煮胡麻饭”,是说她不学仙道了,即使刘阮之类的人来也不接待,她一心想学的是参赵州和尚的“庭前柏子禅”。赵州和尚从这是唐代高僧,凡有人来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他就对问者说:“你去问庭前柏树子。”禅宗认为最终的妙谛,是不可言说的,你去问柏树吧。性道少有才女侠士之目,因此她在出家后,作《春雨》七律最末两句云:
  凭阑细雨潇潇夜,慷慨悲歌抚镆铘。
  镆铘又作“镆邪”,是古代的名剑。按佛家规矩,一般是不带刀剑的,特别是比丘尼。可见入道之后,她的侠心未改。
  静诺,浙江仁和人,雄圣庵尼,有《息肩庐诗钞》。她有一首《阅楞严经》云:
  青莲自是出淤泥,在处明心更不迷,寄语学人须着意,本来无染即菩提。
  青莲即荷花,它生长在池塘淤积的污泥里,宋代周敦颐曾作《爱莲说》就有“出淤泥而不染”的名句。莲花的根子栽在污泥里,可是它并未沾上泥垢,人如能像莲花那样随时随地使自己心地光明,那他也不会在人生的道路有所迷惑。末两句说,学佛的人们可要注意,只要你不沾染上尘垢,保持自己本真面目,那你就可达到菩提境界。她写眼前景致,不加雕饰,但比较可诵,如《春宵即事》云:
  野藤花气暗随风,狼籍春光一半空。斜倚石阑频望处,满天明月有无中。
  大概是二月末三月初吧,野藤花的香气随风暗自飘送过来,春光已是零落散乱,有一半都空了。她这时正斜倚石阑,频频眺望,天上的月色照满庭院,由于夜空有云,因此月光时有时无,她佇立眺望得太久了。
  慧机,浙江钱塘人,俗姓谭,慈孝淹女尼。她有一首《答觉罗赫舍里夫人》云:
  山云归自山,水云归自水,问云云无心,还问看云子。
  从以觉罗作姓看,当是一位满族贵妇。贵妇问禅,很不好答。慧机用王维、孟浩然的手法,“问云云无心,还问看云子”,既合乎佛家的哲理,又回避了矛盾,真不愧她叫“慧机”。


  明代文人佛教诗文
  明代有佛教倾向的文人亦不少,首先要介绍元末留到明初的。
  第一个要介绍的是丁鹤年,《明史·文苑》在《戴自传》内有他的附传。
  丁鹤年是西域人。曾祖阿老丁为巨商,以其赀归元世祖,世为显官。父职马禄丁,官武昌,因以丁为氏。按阿老丁即阿拉伯文之A1adin,丁鹤年当是归化而且汉化极深的阿拉伯人,他事母极孝,元末到处反元起义,他逃到海滨,尝寄居憎舍,卖药以自给,明永乐年间卒。著有《海巢集》。他有《逃禅室述怀十六韵》
  耻洒穷途泣,闲修净土缘。谈玄分上下,味道悉中边。有相皆虚安,无才幸苟全。栖云同白鹿,饮露效玄蝉。高蹈惭真隐,狂歌愧昔贤。惟徐空念在,山寺日逃禅。
  “中边”出自《辨中边论》是中观派最主要的基于学说,可见丁鹤年修了“中观理论”。他常寄居憎舍,因此他结交了一批“禅侣”,也深得他们的帮助。‘其《逃禅室卧病寄诸禅侣》云:
  赖有诸禅侣,情亲似弟兄。
  这就可见他们生活相互帮助之密切了。他的《逃禅室与苏伊举话旧有感》,曾说明他之所以要取自己的书斋名为“逃禅室”的原因:
  不学杨雄事草玄,且随苏晋暂逃禅。无锥可卓香岩地,有柱难擎把国天。谩诧丹霞烧木佛,谁怜青露泣钢仙。茫茫东海皆鱼鳖,何处堪容鲁仲连。
  杨雄写了《太玄》,故起句说他自己没有学扬雄写出了《太玄》这类的大著作。杨雄写《太玄》是拟《易经》的,这是他自己谦虚没有这个能力写;第二句出自杜甫的诗《饮中八仙歌》“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原来他的“逃禅室”取名是学的苏晋。苏晋在新旧唐书均有传,传中没有谈到苏晋的好佛。颔联“无椎可卓香岩地,有柱难擎杞国天”,香岩,寺名,在邓州,唐肃宗于南阳为慧忠禅师立寺,寺名“香岩长寿寺”。这是说自己没有正式出家,不能在香岩寺类的庙宇里找到一个可以栖身之地。.第二句是用“杞人忧天”的故事,说明当时元朝时事已乱,群雄分争,他没有办法挽救元朝覆亡的命运。颈联“谩诧丹霞烧木佛,谁怜青露泣铜仙”,第一句出自《五灯会元·丹霞章》:“值天寒,(丹霞)遂于殿中把木佛烧而向火,院主偶见而呵责云:‘何得烧我木佛?’师以杖拨火曰:‘吾烧取舍利,更请两尊,再取烧之。”’丹霞是石头希迁的弟子,得到禅宗最讲究棒喝的马祖印可。他们这一派最没有偶像,有强烈的独立个性。丁鹤年学佛便是学的这种佛。第二句“谁怜青露泣铜仙”,用的是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他的序上说:“‘魏明帘青龙元年八月、沼诸宫官牵车西取汉武帝捧露盘仙人,欲立置前殿,宫官既揖盘,仙人临载乃潸然泪下”。这里用来表明元明之间的易代,末联表明丁鹤年是想学鲁冲连义不帝秦的故事,表明他对元朝的效忠;朗年既是龟目人,她的政治倾向是偏向元朝的,可见他的逃禅也是一种政治倾向,但他是汉化阿拉伯人学佛的少数几个人之一,所以我们要对他作一点介绍。
  第二个介绍的是宋濂。他早年当过道士,自号龙门子,又自号元真子,他的弟子孙
  在送他致仕归金华时做了二十五首诗,其中有“秘府图书翻阅尽,欲从方土借丹经”,便是歌咏此事。他自称“逮至壮龄,又极潜心于内典”,曾通读全藏三次,自号无相居士,所以明太祖也把他喊为“宋和尚”。他主张“空有相资,真俗并用”,即以佛教的内典,来弥补儒家治化之不足。为佛道他写了《龙门子无相塍语》三卷,专门为佛教写了《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文句》一卷,又结合儒家讲。
  孝与佛家《父母恩难报经》,著了《报恩说》,还写了一些送日本僧人返回本国的序文,对推动中日文化交流也十分有影啊。
  他是明代的几大散文家之一,常能以灵活的笔触,表达对佛的感慕,他自称“予也不敏,尽阅三藏,灼见佛言不虚,誓以文辞为佛事”。在他《送觉初禅师还江心序》末尾一段云:
  他日余幸杖策东归,访觉初于海滨,升孤云之亭,见月色与海光同一清净,余与觉初又当相视一笑,嗒然而相忘也。
  觉初再度被任命为温州江心寺的住持,宋濂为他作序,宋是浙江金华人,故云“杖策东归”。杖策指年老拄着竹杖。“见月色与海光同一清净”,这是用“月色”“海光”表现禅理。通共才六句。表现了他对佛的崇敬与觉初的情感。又如《故文明海慧法师塔铭》一濂尝游文献公之门,闻公谈法师之德之盛,以为无让古人,恨不得映白月而濯泠风。今法师不可见矣,幸其嘉献茂行,犹得闻其梗概。此无它,遗光之,所照者,尚有人言之。后三十年,则言之者鲜矣,又后三十年,则谁复知之者?此金石之勒,不可不致谨也。
  这是以他自己的老师文献公(即黄晋)引起他对海慧法师的敬仰,恨未能受海慧法师的教导。这样写来就分外亲切。两’个三十年合起不过六十年,就身亡名灭。这样便透露出作者无穷的感喟。
  第三个要谈的是姚广孝。他是明成祖时代的功臣,《明史》卷一百四十五有他的传。他原是一个和尚,法名道衍。永乐初,因靖难功,为僧左善世,加太子少师。有《逃虚子集》。在北京他曾两次去谒刘秉忠的墓,作了《刘文贞公墓》诗,可见他不是一个纯正的和尚。诗云:
  良骥色同群,圣人迹混俗,知已苟不遇,终世不怨游(du),伟哉长春公,箪瓢乐岩谷,一朝风云会,君臣自心腹。大业计已成,勋名照简族,身退即长往,川流去无复。佳城百年后,何人敢樵牧,斯人不可作,再拜还一哭。
  刘秉忠的事迹与为僧,我们在元代已谈过。他自号“长春散人”,所以说“伟哉长春公”。诗前六句都说秉忠未得志前,如何隐居林泉,与老百姓一样生活。七至十句说秉忠遇着元主春风得意,立了功勋。以后叙述秉忠之死‘百年之后,无人敢在他的坟上打柴、牧牛,显示了他对秉忠的敬仰,故朱彝尊说他“盖早以藏春子自况矣!
  他有一首六言题画诗,写得清新可诵:
  小小板桥樵路,深深茅屋人家,竹坞夕阴非雨,桃源春暖多花。
  其次我们要介绍董法。他自始至终是一布衣,年六十八去参见王阳明,执弟子礼,尽弃旧学,末复参证内典,自认为以前为学都是作客,学了佛学之后,才算是找到了归宿。他与法聚结学佛社于海门山寺,为学王阳明而卒归于空。他有叙述这段经历与体会的诗;
  我非汗世中者涛,偶来七十七春秋, 自知此去无些染,一道天泉月自流。
  “一道天泉月自流”,跟李翱的“云在青天水在瓶”的意境都是同一表现。他有一首《晚眺》写得十分清丽:
  云山重叠带江村,花落水流天气昏,应有野人春卧稳,流莺啼过不开门。
  正德嘉靖之际最著名的文人当推杨慎。慎四川新都人,正德辛未第一人及第,以议礼受廷杖贬谪水昌(今云南保山)。他平生著作最富,数明代第一。晚年归心释氏,据《玉堂丛话七》,他自己书壁云“老境病磨,难亲笔砚,神前发愿,不作诸文,自今以始,朝粥一碗,夕灯一盏,作在家僧行境,惟持庞颂空诸所有’四字”。庞指庞居士庞蕴,又叫襄阳庞大士,足见他是遵守“空诸所有”一语的。他有一首《十六日丙寅云顶山寺》六言诗:
  昨暝灵灯净土,兹晨广济盘陀,三百六十飞陛,八万四千崒波,灌顶凉生甘露,妙鬘云结兜罗,何处楹涛清转,似闻鱼山梵歌。
  盘陀指山路的盘旋曲折,飞陛指山路台阶多,形容山的高。(su)波乃堵波之略。意为佛塔,八万四千为佛家常用数字,大概都是一些小塔,故云“八万四千 波”。灌顶是一种佛教礼仪,有五种灌顶,可能这里指的结缘灌顶,指一般人为了结佛缘而举行的一种礼仪,用香水对头领进行灌洒,所以叫“灌顶凉生甘露”。兜罗,常称兜罗绵,一种草本花絮,妙鬘指装饰人的头首。“云结兜罗”说头首装饰得很美丽,像兜罗绵结成的云彩。“鱼山梵歌”,传说曹植在今山东东阿县西鱼山岩闻诵经,清婉远亮,因拟茅声而创梵呗。为以后佛教徒以短偶形式偈以乐器伴奏佛菩萨之始、这里用来比喻山风吹拂松树,形成“松涛”。由于云顶山是佛教胜地,连那些松涛也带着梵呗的韵味。从这首诗看出杨慎信佛,而且创作了佛教韵味的文学作品。
  顿锐,字叔养,涿州人。正德辛未进士,曾为江苏高淳知县。他有一首《逃禅室》,似乎他也学禅。
  书帙经年废,禅因近日闻。地非缘客扫,香许对僧焚。秃麈(zhu)空谈竖,清斋佛粥分。病来休万事,不是故离群。
  作诗的时代,大概距他学佛不久,故云“禅因近日闻”。“书恢(zli)经年废”,意思是许多年没有读书了;帙义为书套,连书套都末开,这也许是儒家经典吧!麈是用驼鹿尾做的一种拂子,魏晋之际士大夫清谈时常用。他学佛之后也参加了一些佛教经论的讲解。大概长住在寺庙里,所以也和众憎一道分点清斋佛粥吃。末两句是说明他因病学佛,万事不管,为了养静,所以跑到深山里离群索居。
  由于他信佛,咏寺的诗特别多,如《云居寺》、《岩头寺宿》、《慈光寺》、《潭拓寺》、《西禅寺》、《春日宿长杨寺》、《石桥清泉寺》以及《新春访成长老方丈》等,就中以《石桥清泉寺》写得最清婉;
  绿遍汀洲水绕村,碧波横印小桥痕,春流到处生芳草,江南江北人断魂。
  陆树声,字与吉,松江华亭人。嘉靖辛丑进士,作过吏部侍郎,礼部尚书,加太子少保等大官,活到九十七岁才死去。他著有《禅林馀藻》,收入《陆学士杂著》。晚年尤喜禅喜与方外来往,他曾以衲衣一袭,付慧日院,手书一偈于衣外云:
  解组归来万虑捐,尽将身世付安禅,披来戒钠浑无事,不向歌姬为乞缘。
  解组指官吏退休。头两句说他退休之后,一切忧愁焦虑都没有了,准备把自己的身心都放在习禅之上。末两句用的南唐韩熙载故事,熙载欲自污逃避当宰相,因广蓄姬妾,多至四十余人,所得俸钱,全为诸歌妓分去,他自己则穿上旧衲衣(和尚衣服),拿起竹筐向诸姬院乞食,以为笑乐。陆树声则表明他的衲衣是真心向佛,而不是韩熙载披起衲衣向诸姬乞讨。
  他还请人画了《北禅小像》:庭园内有两树子,他自己坐一树下,一僧与他对坐,他自己题诗云:
  法林曾忆旧生缘,十载修成破戒惮,悟得本来真面目,为渠拈出向人前。
  破戒掸说的他是居士,不能谨守五戒,因此修了十年,仍然免不了要杀生,要贪嗔痴,学到的仅是一个破了戒的禅,这就是他的本来面目。现在用图把自己的像画出来了;把他拈出昭示众人。这时他已九:十左右,还邀请了许多人题诗,陈继儒题云:
  空门冷淡旧生涯。说法唯拈笑里花,九十上公休脱锦,山僧看是破袈裟。
  “说法唯拈笑里花”,用的是巡叶尊者故事。《五灯会元》卷一;“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认为迦叶最能体会佛的深意,便把衣钵授与迦叶。这里用来称赞陆树声最能体会佛意。末两句是恭维陆不须脱下自己的锦衣(因为陆是大官),从僧人的眼里来看,华贵的官袍仍不过是一领破旧的架缓而已。
  程嘉隧,字孟阳,休宁人,弃举子业,有《松园浪淘集》、《偈庵集》、《耦耕堂集》。他的诗甚为钱谦益所称道。集名《偈庵》,说明他是信仰佛的,爱偈子,并做偈子。他有首《将参云栖漫述》,说明他对云栖大师的仰慕:
  飘零短发不胜答,长掩萝斋傍一龛。春后禅栖三些外,梦中田舍五湖南。烟霞癖在终何事,土木形骸祗不堪。明日篮舆容载酒,双眉入社欲怀惭。
  “长掩萝斋傍一龛”,说他自己于书斋傍建了一个龛子,日常进行礼佛;烟霞癖指爱山水,程嘉隧不但爱山水,也善画山水。土木形骸,指人的天然物质本质。这两句是说爱山水也没有求得什么解脱,对于我自己的土木形骸总觉难以承受;末联则表明要去参见云栖祩宏,但我又不能守佛家的酒戒,我还是带着酒到云栖寺来参见你,想加入云栖所结的净土念佛社,在戒酒问题上我不坚决,我是怀着惭愧的心情来的。
  他能画,《无声诗史》说他的画“写山水宗王叔明、倪云林”。这两人的画都以萧闲淡远著称,可惜我们无法见到他的画:但从他的题画诗,我们能仿佛见到他的画境韵味,如《忆金陵杂题画扇·其二》云:
  最忆西风长板桥,笛床禅阁雨潇潇,只今画里犹知处,一抹寒烟似六朝。
  诗境是很高的,做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还有一首《七夕同受之坐雨、偶吮墨作(中峰夜雨>,因忆拂水山居旧事,漫书口号》。受之是钱谦益的字,拂水山庄是谦益在常熟的别墅,可见他们在明末关系是深厚的。只不过谦益在明亡后投降了满清,做了大官,两人的人品便大不同了。
  袁宏道,字中郎,万历壬辰进士,公安人。他家三弟兄,以中郎最有名,时称“公安三袁”。他所提倡的打破拟古主义是针对前后七子李梦阳等人“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很有摧毁陈腐格局的贡献,这我们将在讨论明代文学理论时再说。
  他在成进士之后,做过吴江知县,吏部主事等官。早年颇爱学仙,还求过异人传授,后来没有继续。到他的大哥宗道南归,’启发他以“无生之学(即佛学)”,他才转变初衷,努力学佛。在佛学义理上,著作颇多,最重要的有《德山厘谈》与《西方合论》。他先学掸宗于李卓吾,在辨析各家“差别之行”的过程中,最后归依了净土宗,“以十二时中持佛名号”,一心念佛,求得解脱。后来他死在僧舍里。著有《潇碧集》、《解脱集》、《锦帆集》、《敝箧集》、《破研斋集》等。
  《解脱集》里有《闲居杂题》,颇能道出他学佛的经过:
  儒衣脱却礼金仙,三十偷闲也少年。芋草如毡花欲舞,淡烟垂幙 幙柳高眠。兴来学作春山画,病起重笺《秋水》篇。酒障诗魔都不减,何曾参得老庞禅。
  《秋水》是《庄子》里的一篇文章,老庞指庞蕴,在前面我们已经解释过,庞蕴是一著名的居士。虽然他脱却了儒衣,去礼佛(金仙),但是由于要喝酒(酒障),要做待(诗魔),这些世缘都丝毫没有减低,连一个像庞居士那样的禅,我都没参学到,我学的是什么佛啊!在《潇碧集》里的《乙己初度口占》也有:
  蛮歌社酒时时醉,不学庞家独跳禅。
  可见他还以为庞家禅不可学。在《记药师殿》云:
  僧之好净者,多强人契斋.余不能斋,而莲公复不强我,凡锅甑瓶盘之类,为仆子所擅,亦天嗔怪,”……余作官不能要一钱,作客不能觅一钱,名虽檀越(施主),实无半文可布。
  于此我们不难看出他是一个非常自由的居士.他还将他这种整套理论,写给他的好朋友陶石蒉:
  若云蔬食断腥是修,则牛羊鹿系亦蔬也;若云长夜不眠是修,则训狐蝙蝠亦不眠也;若云一念不起是修,则无想诸外道亦不起也;若云腾腾任运不着不滞是修,则蛙呜鸟语亦腾腾任运也。
  像这样肆意地冲决戒禁网罗,是要遭到正统的佛学家非议的,无怪就有人说“案宏道于佛学并无深研,观其《西方合论》,仅能以念诵佛号,教人修行,可知与一般佛徒,相差无几。”但应该承认、他把佛理应用于文学钥作上是很成功的,如《戏题飞来峰》云:
  试问飞来峰,求飞在何处?人事多少尘;何事不飞去。
  飞来峰在抗州灵隐寺前,相传它从印度飞来。二十个字写得非常自然。很富哲理。池还有一首悼亡诗,伤悼他的妻子逝世:
  道侣前宽解,君深天竺书。我心自检点,试比晚邪庐。法喜妻辞世,散花天异居。任他金粟老,亦有泪连如。
  后六句全是用的维摩诘的故事。维摩诘住在毗耶(通邪)城,是一位有名的在家居士,法喜是维摩诘的妻子,这是佛经的假说,僧肇曾注说“法喜见法生内喜也,世人以妻色为悦,菩萨以法喜为悦”。中郎借用维摩诘的故事,说他的妻子死了,“散花天异居”,指散花的天女,她与维摩诘同住一室,既然妻子死了,散花的天女也到了其它地方。“金粟老”即维摩诘。末联说,即令维摩诘处到我现在那样悲苦的境地,也会珠泪长流啊!
  大概因为夫人逝世,使他更加信佛,在《潞河舟中和小修(中郎之弟)别诗。次韵》:
  少谢人间事,歌坛与舞楚。有山皆种竹,无水不栽莲。见死知生苦,因鳏(guan)识道缘。一杯从惠远,白社问诸贤。
  老而丧妻叫“鳏”。因为失去了妻子,他更体认到道的不源。惠远是东晋有名的高僧,住在庐山曾邀集了一些著名的居士,结成白莲社同修净土。白社即白莲社之缩称。末联说明他在死后,将坟葬在惠远墓旁,向白社诸贤去请佛法的教了。
  与中郎同时的钟惺,湖北竟陵人,精研《首楞严经》,曾有《楞严如说》十卷。将死前三日,请州僧授五戒,法名断残。他在文学上赞同公安派,反对摹古,但又不赞成公安派对作品的轻率态度,提倡做文作诗要“幽深孤峭”。同县人谭元春和之,因此他们被人称作“竟陵派”。他标榜做诗要有“我”,《隐秀轩集序》云:
  凡以诗文者,内自信于心,而上求信于古人,在我而已,而非序之所能传也。
  据传有一和尚到牛头寺,寺僧很礼貌地接待他;临别他给牛头寺僧一把钥匙,说:“将它拿到中岩去敲扣石笋,你就会见着我”。后来殿上供的低头佛失去了珠子,到处找不着,牛头寺僧回忆起那位和尚临别说的话,便带了钥匙到中岩去扣石笋。右笋开了,果然找着了失去的珠子。这个神话故事,钟惺为此作两首六言偈子:
  偶尔丧珠复反(返),急时知钥相求,未免劳劳多事,世尊不合低头。
  未必衣珠真失,总缘岩石当开,自供罗汉游戏,不管山僧往来。
  写得很有禅味,而且语言也很筒练明白一点不觉晦涩。他还写了十首《感旧诗》,其第八首论文人学佛:
  文人而学佛,愚哲或相兼。 自有孤军入,非将结习霑。寒喧须饮水,夷险在临岩。何夜寒河月,金针面语拈。
  他说,文人学佛有愚昧的,也有明哲的。学佛有他独特的道路,不能用世俗的观念去追求,如人饮水,冷瞪自知,要亲身去体验。学的功夫如何考察,就看靠近悬岩边的心情是否坦然与不坦然。岩边指世俗的生死烦恼。末联说这是我自己得来的不传之秘,我把它总结出来说与你们听,你们可要听阿!
  冒愈昌,如皋人,诸生。比较信佛,有《支提》、灵鹫》等集。支提是个梵文名词,一译“制多”,意为“积聚”;灵鹫在摩竭陀国王舍城北,如来说《法华经》之地,是佛教的著名圣地。我国名寺灵隐寺对面的山也叫“灵鹫”。冒愈昌以“支提”、“灵就鹫”来取自己文集的名字,可见他信佛绝非偶然。在《寄悦公、义公于伏牛》云:
  数栽分携见未能,伏牛.天畔望峻峭。地邻嵩室三花树,老谢风流六代僧。心印悟来同面壁,言注抛尽续传灯。从师最上应无计,仅向空门学小乘。
  伏牛山与高山均在河南。冒是江南人,与僧人悦公、义公分别之后多年没有见面。分携就是分手。在分别多年后只好远远地想望着高高的伏牛山。伏牛与高山少室十分邻近,那里住着六朝时期最为人景仰的达摩祖师,他为了参逐宇宙真理曾面壁九年,创立了有中国特色的禅宗,不立文字,代代相传。我是想从师学得最上乘的佛法,但我受世俗结染太深,仅能向他们学得一点小乘法啊!在《晚坐》里有句云:
  欲问前因难可识,将从有漏学无生。
  无漏在佛典中指“烦恼”。他认为劝世的因缘是很难以理解的,只好从有烦恼的现状去学“无生”的佛法了。
  焦闳,字弱侯,又号澹园,是万历十七年(1589)的状元。他非常佩服李贽(卓吾),力修学佛,对《楞严经》、《楞伽经》、《法华经》、《园觉经》都著了评林之类的书。此外他对老庄也有研究。著有《老子翼》三卷和《庄子翼》八卷。他作的诗很清雅,如《灵谷寺梅花坞二首》云:
  山下几家茅屋,村中千树桃花藉草持壶宴坐, 隔林敲石煎茶。
  头两句明白如画,不用解释。藉草就是铺草,宴坐即闲坐,也可理解为坐禅。古人尚未发明火柴。发火多用燧石。利用敲打隧石发火。其二云:
  薝蔔林东短墙,营开宝地齐梁。初春老树花发,深洞无人水香。
  薝蔔是种开金色花的印度树木,树形高大,花很香。据印度传说,它能使香气远嚣,佛经常用以比喻佛的功德之香。灵谷寺是南京的著名古刹,为齐梁时所建。这首诗是以薝蔔比喻灵谷寺。在薝蔔林的东面有短墙环绕着的就是建自齐梁的灵谷寺。当初春薝蔔林老树开了花,它的幽雅浓郁的香味,把深涧的水也熏香了,这正如佛的功德之香,它也能使众生感染得到这种香味。
  陶望龄,字周望,号石蒉居士。他是万历己丑(1589)的探花,与焦同榜,并与焦及袁中郎相好。后诣云桶祩宏受菩萨戒,著有《水天阁集》、《歇淹集;。据袁中郎说,“石蒉无日不禅,弟间一禅”。可见他信佛比起中郎还要过之。在陈侍御西湖庄》云:
  名场羡尔一身收,墨诏新衔拜醉侯。艇子旧装莲叶样,吴儿殊有串珠喉。轻舆软径花问驭,晚翠朝烟水上楼。我乔清狂公记取。十旬三度净慈游。
  大概陈侍御告老得准,因此首联标出“官场羡尔一身收”。既然乞休准了,从此就可以无事喝酒了,所以说“墨诏新衔拜醉侯。”醉侯即醉乡侯,指好酒而且酒量好的人(种放自号“云溪醉侯”)。第二联“艇子旧装莲叶样。吴儿殊有串珠喉”,指陈侍御退休之后,可以驾一像莲花叶子的轻舟,装载着珠喉宛转的吴中歌女去玩水享乐。轻舆就是软轿,坐在软轿内让轿夫抬在平软长着花草的道路上游眺,在水边的楼上欣赏远山的积翠和早上的轻烟,这就是封建官僚的惬意事,这是第三联。末联说出他不取陈侍御的道路,而是十天之内要三次到净慈寺里去拜佛。净慈在杭州南屏山下,为著名僧人道济(即济公和尚)所居。陶是浙江会稽人,对道济是崇敬的,所以他用了“清狂”二字。来表他学佛的意向。
  吴鼎芳,字凝父。吴人,后为高僧以终。有《披襟唱和集》。他作诗淡雅而富禅理,如《月夜山中》云:
  山空春不知,雷霁夜犹冷。月上寺门开,一犬吠松影。
  这就和王维诗的风格很相近了。他还有一首《寄赵凡夫》的诗也比较可诵:
  十里寒山路,香风正采茶。偶随樵客出,一到隐君家。细语生清月,闲心托片霞。别来湖水阔,秋色上频花。
  赵凡夫即赵宦光,隐居苏州寒出寺侧,他一家都信仰佛教。“隐君”即指赵凡夫,到了赵家,大家都有共同的信仰,风清月白之夜,不免要拉拉话。通首叙述他们之间的友谊,写得十分亲切,没有堆砌生硬难懂的字眼,也没有运用深奥的佛理。让人摸不着头脑。
  翟汝稷,字元立,江苏常熟人,靠父亲翟景淳的余荫,曾官刑部主事,又任过黄州、辰州等地知府。曾参紫柏、密藏等法师,把历代著名高僧的精到言语、传记辑为《指月录》,是一部颇有影响的佛学书籍。他的诗文则收在《卿集》里,其《涌泉庵》云:
  云嶝连进入,松萝青霭深。一灯燃慧室,万绿覆慈林。野鹊驯僧定,寒泉涌梵音。可容尘世客,犹系子牢心。
  首联描述涌泉庵的高,要爬着婉蜒的石嶝才能上去,到了山上便看见密密松林缠着藤萝雾霭的深处隐藏着涌泉寺;第二联涌泉庵在万绿丛中,在学佛的屋子里燃起一盏智慧之灯;第三联说明涌泉庵里也有高僧,他与鹊儿平时已十分熟习,当他入定也不来侵扰,这时寒泉综综流响,正似做法事时的梵音;末联说在这样的高雅环境里,可能容纳我这尘世的俗客了,他还要你多多地开导一下他满是愁牢的心呢。
  赵宦光,字凡夫。中年信佛,在苏州寒山筑一别墅,招待四方高士。他全家奉佛,并自著书曰渺生品》,还有《说文长籖》,与朱鹭、王朱庵称为“吴下三高”。他的诗格不高,但明白易晓,《登华山》云:
  鸟道萦行上,深林儿折盘。支公此销夏,六月晚犹寒。
  华山在江苏吴县西、相传支道林在此避暑,故结句云:“六月晚犹寒”。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