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佛子行三十七頌》提纲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妙峰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佛子行三十七頌》提纲--妙峰法师
--------------------------------------------------------------------------------

《佛子行三十七頌》

南無觀世音菩薩!
a.
雖見諸法無來去,唯一勤行利衆生,
上師觀自在尊前,恒以三業恭敬禮。
b.
正等覺佛利樂源,從修正法而出生,
修法複依明行要,故當宣說佛子行。


1、 此生幸得暇滿船,自他須渡生死海, 故於晝夜不空過,聞思修是佛子行。

2、 貪愛親方如水動,嗔憎怨方似火燃, 癡昧取捨猶黑暗,離家鄉是佛子行。

3、 遠惡境故或漸減,離散亂故善自增, 心澄於法起定見,依靜處是佛子行。

4、 常伴親友還離別,勤聚財物終棄捐, 識客且遺身舍去,舍現世心佛子行。

5、 伴彼若使三毒長,並壞聞思修作業, 能轉慈悲令喪失,遠惡友是佛子行。

6、 依彼若令惡漸盡,功德猶如初月增, 則較自身尤愛重,依善知識佛子行。

7、 自身猶築生死獄,世間天等能救誰, 故於救度不虛者,歸依三寶佛子行。

8、 諸極難忍惡趣苦,能仁說爲惡業果, 故雖遭遇命難緣,終不造罪佛子行。

9、 三有樂如草頭露,是須臾頃壞滅法, 故於無轉解脫道,起希求是佛子行。

10、無始時來憫我者,母等若苦我何樂, 爲度無邊有情故,發菩提心佛子行。

11、諸苦由貪自樂起,佛從利他心所生, 故於自樂他諸苦,修正換是佛子行。

12、彼縱因貪親盜取,或令他奪一切財, 猶將身財三時善,回向於彼佛子行。

13、吾身雖無少過咎,他人竟來斷吾頭, 於彼還生難忍悲,代受罪是佛子行。

14、縱人百般中傷我,醜聞遙傳遍三千, 吾猶深懷悲憫心,贊他德是佛子行。

15、縱人於衆集會中,攻吾隱私出惡言, 于彼還生益友想,倍恭敬是佛子行。

16、我以如子愛護人,彼若視我如寇仇, 猶如母對重病兒,倍悲憫是佛子行。

17、同等或諸寒微士,雖懷傲慢屢欺淩, 吾亦敬彼如上師,恒頂戴是佛子行。

18、雖乏資材爲人賤,複遭重病及魔侵, 衆生罪苦仍取受,無怯弱是佛子行。

19、雖富盛名衆人敬,財富量齊多聞天, 猶觀榮華無實義,離傲慢是佛子行。

20、倘若未伏內嗔敵,外敵雖伏旋增盛, 故應速興慈悲軍,降伏自心佛子行。

21、五欲品質如鹽鹵,任幾受用渴轉增, 於諸能生貪著物,頓時舍是佛子行。

22、諸所顯現爲自心,心體本離戲論邊, 知已當於二取相,不著意是佛子行。

23、設若會遇悅意境,應觀猶如夏時虹, 雖現美麗然無實,離貪著是佛子行。

24、妄執實有起憂惱,諸苦猶如夢子死, 故於違緣會遇時,觀爲虛妄佛子行。

25、求覺尚需舍自身,何況一切身外物, 故於身財盡舍卻,不望報是佛子行。

26、無戒自利尚不成,欲成他利豈可能, 故於三有不希求,勤護戒是佛子行。

27、欲享福善諸佛子,應觀怨家如寶藏, 於諸衆生舍怨心,修安忍是佛子行。

28、唯求自利二乘人,猶見勤如救頭燃, 爲利衆生啓德源,發精進是佛子行。

29、甚深禪定生慧觀,能盡除滅諸煩惱, 知已應離四無色,修靜慮是佛子行。

30、無慧善導前五度,正等覺佛不能成, 故具方便離三輪,修智慧是佛子行。

31、若不細察己過失,道貌岸然行非法, 故當相續恒觀察,斷己過是佛子行。

32、因惑說他佛子過,徒然減損自功德, 故契大乘諸行者,不道人過佛子行。

33、貪圖利敬互爭執,聞思修業將退失, 故於親友施主家,離貪著是佛子行。

34、粗言惡語惱人心,複傷佛子諸行儀, 故於他人所不悅,絕惡言是佛子行。

35、煩惱串習則難治,勇士明持正念器, 貪等煩惱初生時,即摧壞是佛子行。

36、隨於何時行何事,應觀自心何相狀, 恒系正念興正知,修利他是佛子行。

37、爲除衆生無邊苦,勤修諸行所生善, 咸以三輪清淨慧,回向菩提佛子行。

c.
我依經續諸論典,及衆聖賢所說義,
爲欲修學佛道者,撰佛子行卅七頌。
d.
才淺學疏文不精,碩學閱之難生喜,
然依經教聖者故,佛子行頌應無誤。
e.
然佛子行諸巨浪,愚鈍如我難盡測,
故祈智者慈寬恕,違理無關諸過失。
f.
吾以此善願衆生,皆發真俗菩提心,
不住有寂得自在,咸成怙主觀世音。


《佛子行三十七颂》提纲
妙 峰

《佛子行三十七颂》,是藏传佛教萨迦派(Sa skya pq)学者----无著贤
(Thogs med bzang po,1295-1369)所作。由严定法师 如石法师翻译。
三十七颂前另有两颂,第一颂是归敬颂,第二颂是造颂的原因。
三十七颂后另有四颂,第一颂是说造颂的依据,第二颂是作者自谦以勉后
学的精神,第三颂是作者的祈愿,第四颂是造颂的功德回向。
佛子行,也就是菩萨行。作者用三十七个颂扼要的摄取了菩萨行之要领。

第一颂:通过思惟暇满人生之难得,策行闻思修三慧是菩萨行。
第二颂:了知贪嗔痴之性相,出离烦恼之家是菩萨行。
第三颂:远离修行过程中比较恶劣的环境,调摄身心,如理如量的了知诸法是
菩萨行。
第四颂:只求现世安乐,而不明白善恶因果,是一般人们的通病,然现世的一
切是已熟之果,故应为未来之善果而于现世勤修善业是菩萨行。
第五颂:为了修行能迅速的成就,不应与障碍闻思修和助长贪嗔痴的人共住,
故远离恶友是菩萨行。
第六颂:初修行的人,如果想顺利的修道、迅速的增长功德,就要寻找一位好
的老师,故亲近善知识是菩萨行。
第七颂:为了离苦得乐,自利利他,勤修皈依,祈求加持是菩萨行。
第八颂:欲离苦果,须远苦因,为了必竟安乐,应当明了业果之理,任遇何等
逆缘,终不造罪是菩萨行。
第九颂:世间之乐,犹如朝露,任你如何贪著,无常风至,须臾即无,故希求
解脱之道是菩萨行。
第十颂:在无始以来,任何一个众生都曾于我有如母亲之恩,自利的成就,是
在利他当中完成的,故发菩提心是菩萨行。
第十一颂:在生命的轮回之中,苦果其实都是因自私而起,乐果皆由利他而
得;从众生与佛陀的对比中就可了知,故修自他相换,勤修利他
是菩萨行。
第十二颂:在利益有情的过程中,纵是遇到恶劣的众生损害了我们的利益,但
是,还应将自身所修之善回向众生是菩萨行。
第十三颂:恩将仇报,在众生界来说,是常有的事,修行人要心生悲愍,于诸
众生所作之恶,愿代受其罪是菩萨行。
第十四颂:自赞毁他,追名逐利,贪图荣誉是一般人的常病,修行的人如果遇
到别人非理毁谤时,应以悲悯之心,而赞其德是菩萨行。
第十五颂: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这是
为人处世之道。若遇到别人的诬陷和攻击,应心平气和的化解,故
恭敬伤害自己的人,以清净自心是菩萨行。
第十六颂:常言到:“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但在生活
中,总还是有人不识好恶,以怨报德,对于这样的众生,应倍加悲
愍,如慈母待病子,勤行利益是菩萨行。
第十七颂:我慢高山,法水难入。对己要虚怀若谷,待人要宽厚仁慈,纵是遭
到别人的傲慢态度,不妨敬若师长,以定慧庄严自心是菩萨行。
第十八颂:身贫道不贫,是修行人的本份,无论遭遇到何人的轻贱,还是病魔
等的缠扰,都要心无怯弱的利益众生是菩萨行。
第十九颂:菩萨者,虽修福德,而不受福德,是故,对于自身之富贵、名闻,
应视之如过眼云烟,远离骄慢是菩萨行。
第二十颂:一念嗔心起,八万障门开,嗔恨是慈悲的劲敌,故应速修慈悲,内
伏嗔敌是菩萨行。
第二十一颂:追逐物欲,如渴饮盐卤,转增其欲,有情之于五欲,亦复如是。
故应于诸资生物具,勤修舍心是菩萨行。
第二十二颂: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是诸法者,本来不生,亦复
无灭,无可取著,故应心无所著而修道业是菩萨行。
第二十三颂:逆境易离,顺境难舍,所以如此者,对法之无知也。逆顺无实,
犹若浮云,故应远离执著是菩萨行。
第二十四颂:无有而执有,无无而执无者,无明也。苦乐如梦,缘会则有,缘
散则无,知其不实而观为虚妄者是菩萨行。
第二十五颂:诸佛如来,为成道业,三千大千世界,无一微尘处不是舍头目脑
髓处,何况身外之物?故施舍身财而不望报,勤修布施是菩萨
行。
第二十六颂:戒为无上菩提本,应当具足持净戒。世出世间自己之安乐无戒尚
且难成,何况利他,故应一心勤求佛道,修护戒行是菩萨行。
第二十七颂:人生,若欲其幸福安乐,就应心中无恨,视怨家如宝藏,勤修安
忍是菩萨行。
第二十八颂:声闻、缘觉之人,为求自利故,观无常,如救头燃;自利而利他
者,可悠悠乎?故于道业发起精进是菩萨行。
第二十九颂:欲解脱生死者,非尽断烦恼不可,欲断烦恼须假禅定,由定生
慧,故勤修静虑是菩萨行。
第三十颂: 六度万行,前五度如足,慧度如眼,非眼无以视道,非足无
以行路,故六度者,相资而成。前五度者,若无智慧,不成波
罗蜜,故勤修智慧是菩萨行。
第三十一颂:六祖说:“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常言说:“静坐常思
已过,闲谈莫论人非”。故恒观自身,勤断己过是菩萨行。
第三十二颂:众生皆有佛性,未来必当成佛,如《法华经》中之常不轻菩萨,
因常行不轻故速成佛道。故不应妄说他过是菩萨行。
第三十三颂:为名闻利养故,处处攀缘,荒废道业。故于施主檀越、弟子徒
众,远离贪著是菩萨行。
第三十四颂:《华严经 普贤行品》说:“能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诸佛如来
欢喜”。故于众生远离损害是菩萨行。
第三十五颂:《圆觉经》说:“不怕念起,就怕觉迟”。对治烦恼现行,应治
于萌生之时是菩萨行。
第三十六颂:无论身处何地,作事之先,须观自心,应以正念、正知、勤修利
他是菩萨行。
第三十七颂:为除众生无边之苦,勤修诸善而利他者,应以清净空慧,将所修
之善,悉皆回向众生,同成佛道是菩萨行。

《佛子行三十七颂》不仅摄取了菩萨行要,而且融贯了为人处世之道,既是出世之指南,亦是入世之准则。其难行也,只教你专门利他而心无所著;其易行也,策勉你虚怀若谷而敬人如佛。生活中,无时不遇之困惑迎刃而解;修行中,难以把握之要令一读可知。融会汉藏教理,具含三藏意蕴,实修行之纲领也。愿见者、闻者,共沾法益,同成佛道。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