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性教育观初探
佛教的性教育观初探
华梵人文科技学院人文教育研究中心 陈锡琦
华梵学报
第四卷第一期(1997.05)
页55-60
--------------------------------------------------------------------------------
页55
摘要
佛陀教育旨在启发人的觉性,其对个人成长中所需面对的性问题,有其独特的教育哲理。本文从以觉性为人性的观点来探讨佛教中有关性教有的理念,发现其与现代性教育的理念有相通之处,并对其所具有之时代意义加以探讨,发现其对现今从事教育或辅导工作者,面对两性问题时,能提供一有异于西方教育思想体系的价值观念做为参考架构,亦能为当今社会因两性问题所衍生出来的种种问题,输出一股净化的清凉劲流。
关键字:佛陀教育 觉性 性教育
一、前言
教育是百年树人的工作。
教育是立国的根本,一切文化、社会、政治、经济等的发展,都与教育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在任何一个社会,如何教育社会的成员与下一代,应该是社会上最根本、最重大的课题(李远哲,民83)。由上可知,教育的主体是人,是一项重要、复杂且艰辛的大工程。在教育的领域中,有关宗教或性的主题,在传统上是一项令人〞有所忌讳〞的主题。而性教育可能是教育工作中,受到最多误导和误解的一科(郑石岩,民84)。近年来,在多方的努力及随著社会环境的快速变迁与开放,有关宗教与性的问题,也渐能在校园中谈开来;宗教的爱与关怀的理念,与教育是能相辅相成的;在传统的观念中,性是〞羞于启齿〞,但在现代的环境中,却常〞勇于去做〞,两性教育正好扮演著扭转乾坤的角色,教导社会大众,尤其是青少年,对性要〞勇于启齿,羞于去做〞(晏涵文,民83)。根据近年来的研究(秦玉梅、晏涵文,民76;郭明雪、晏涵文、李兰,民78;晏涵文、郭明雪,民79;施静弘、卢美玲,民80;晏涵文、李兰、白瑞聪、林燕卿,民81A;晏涵文、李兰、白瑞聪、林燕卿,民81B;晏涵文、毛万仪,民83;江文瑜,民85)显示出性教育的课程,从幼儿至大学生,都有其必要性,且教师与家长等也多数认为需要实施性教育。
性在宗教中常是一项严肃的主题,宗教对性的看法,常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社会大众对性的主观规范,因此认知宗教对性的看法是必须的,尤其是价值观念多元化与混淆不清的今日,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从事性的教育、辅导或咨商者,认识宗教对性的看法,当有助于澄清与建立自己与他人对性的价值观,而使性教育成为一项有意义的利人工作。
在所有宗教中,笔者对有〞觉之教育〞之称的佛教,所知较多,故今以佛教为主,略探其对性的看法、两性观及其在性教育上的意义,盼能将佛教对性的观点初步的介绍给关心教育的人士,以做为从事教育、辅导及咨商者的参考。故本文的限制是未能从佛教的律藏来细述有关性教育的问题及从历史性的发展来探究佛陀教育的两性观。
页56
二、佛陀教育的人性观
要了解佛陀教育对性的看法之前,先了解佛陀教育对人性的看法是必须的。因为,性的主体是人本身,我们对人性的看法,当然会影响到对性的认知、态度及行为。
所谓〞一切众生皆具佛性或人人皆具觉性〞,是佛陀教育的人性观。故佛陀教育的基本原理是以人为出发点,肯定每个人都具有觉性,觉性是每个人的本性,故佛陀成道时即说: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禅宗六祖惠能大师言: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惠能大师,民79)。
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又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惠能大师,民79)。由此,佛陀教育认为每个人本来的觉性,清清净净具足一切,虽能随缘幻现万事万物,但不随内外境界而生生灭灭或来来去去。
简而言之,觉性具有两种特性,一者随缘,二者不变。就教育而言,觉性能随缘,故个人能随教育而改变或成长;觉性不变,故个人虽随内外因缘有种种的改变,但仍不失其本来,以其本来不失故,教育方有著力点,能再随缘改变之。此即如水能随器皿之缘,现种种水相,但不失其本来为水之本性,以不失水之本性故,方能再随千万不同之器皿,再现不同之水相。
从觉性为人性的观点来看,每一个受教育者都具备以下的特点(陈锡琦,民83):
(一)人人皆具觉性,本来平等。
(二)觉性能随缘,故每个人都有无限的可能性。
(三)觉性不变故,任何人再十恶不赦,只要放下屠刀,都能当下显现觉性,立地成佛。
(三)觉性本来清净,具足一切,只要觉性开显,则一切自然圆满。
(五)开发自己的觉性为受教育之要务。
佛陀曾对他的弟子们说:善男子,如佛所化,无数莲花忽然萎变,无量化佛在莲花内,相好庄严结加趺坐,放大光明众睹希有,靡不恭敬。如是,善男子,我以佛眼观一切众生,贪欲恚痴诸烦恼中,有如来智如来眼如来身,结加趺坐俨然不动,善男子,一切众生,虽在诸趣烦恼身中,如来藏常无染污,德相备足如我无异。又善男子,譬如天眼之人,观未敷花见诸花内有如来身结加趺坐,除去萎花便得显现(佛陀跋陀罗译,民67年)。
从上述经文,我们同体会到如下的事实(陈锡琦,民83):
(一)佛以佛眼观一切烦恼众生,皆具觉性。
(二)一切众生,虽有种种烦恼,但他的觉性并不会受到这些贪嗔痴等烦恼所污染,众生的觉性依然德相
具足与佛无异。
(三)众生若能得明师教育,除去烦恼,本具的觉性自然显现,与佛无二。
综上所述,从觉之教育的观点来看,人性本是觉醒、清净、自在的,由于受到贪嗔痴等烦恼所污染,故本来觉性无法显现,若能除去贪嗔痴等烦恼,则佛性自然显现;而人对于性的欲望等,正是使佛性无法显现的烦恼之一。基于此点,佛陀教育对性的看法又如何呢?下面将探讨之。
三、佛陀教育对性的看法
大方广圆觉经(佛陀多罗译,民67):若诸世界,一切种性,卵生、胎生、湿生、化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第六: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又云:淫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淫,必落魔道。又云:是故阿难!若不断淫,修禅定者,如蒸沙石,欲其成饭,经百千劫,只名热沙;何以故?此非饭本,沙石成故;如以淫身,求佛妙果,纵得妙悟,皆是淫根,根本成淫,轮转三途,必不能出;如来涅槃,何路修证(般剌蜜帝译,民69)?
从上面佛陀的教诲中,可发现觉之教育对性的看法有如下几点:
(一)众生的生命,之所以能代代相续或在六道中轮回不尽,皆由于对性的本身之欲望及需求而来。
(二)如前所言,一切众生本具觉性,本来是佛,本应无诸生老病死忧悲苦恼之事。今佛陀开示大众,如
何永断烦恼,回归清净的觉性,其中之一,就是须降伏断除淫秽的性想法。
页57
(三)如果不降伏断除淫欲,纵然有多智,禅定现前,也无法回归本具之觉性,解脱生死烦恼。
总之,从个人回归觉性的角度来看,淫欲或有关性的行为,是修行者的障碍,是必须加以伏除的,在佛教的修行法门中,有具体可行的伏除方法供修行者来实行。
从佛陀教育的教化对象来看,可分为出家修行者与在家修行者。修行者的目标皆是一致的,回归本具之觉性;但在有关性行为或淫欲的要求上是有差别的,出家人必须伏断淫欲,至少在身与口的行为上必须伏断,最后意念亦必须清净;在家人必须有不邪淫的认知与行为,所谓邪淫,是指除了夫妇之间的男女关系,一切不受国家法律或社会道德所承认的男女关系(释圣严,民67)。在家人虽允许可与己妻有性行为或淫欲,但若欲明本心见本性,最终亦需能伏断淫欲或性行为。
佛陀教育的最终目的,虽是希望一切众生皆能断除一切的性行为,以趣向解脱之道,但这对大多数的人来说是很困难的;一般来说,修禅定而入初禅以上者,始能伏住淫欲,修证至三果阿那含位,始得永断淫欲(释圣严,民67)。故佛陀巧设方便,在家弟子,允许有其正当的夫妻生活。
四、佛陀教育的两性观
前曾探讨佛陀教育的人性观,认为觉性是为人之本性。又觉性具随缘与不变之特性,觉性能随缘故,故能随缘现男或现女,但不管是男是女,其觉性是随缘而不变的,就随缘不变的觉性来看,男女两性都具有觉性,本性是平等的。
今举维摩诘所说经中,舍利弗与某天女的对话为例说明之。其大意如下,舍利弗言:你何以不转女身?天女说:我从十二年来,求女人相,了不可得,当何所转;譬如幻师,化作幻女,若有人问,何以不转女身,是人为正问否?舍利弗言:不也!幻化是没有定相的,当何所转;天女说:一切诸法,亦复如是,无有定相,云何乃问不转女身(鸠摩罗什译,民67)。
从上面舍利弗与天女的对话,显示出佛陀教育认为男相与女相皆是随缘而现的相,虽有但却是如幻的,没有固定相,故男女从其外相上来看都是如幻、不定的,故谓其本来平等无二。这种男女不二平等的境界,如舍利弗及天女已开发觉性者外,一般人是甚难体证的,但其义理当能悟之,将其用在生活中,自然能形成一种两性平等的文化概念与两性互相尊重、和谐相处的行为。
在佛经中有许多地方在在的显示,男女本是平等的概念,或突显对男女不同看法的刻版印象是错误的想法。例如妙法莲华经提婆达多品(鸠摩罗什译,民68),龙女的即身成佛,即纠正一般人认为只有男人能即身成佛(回归觉性),女人身无法成佛的错误观念;其他如胜曼经(求那跋陀罗译,民67)的胜鬘夫人;大宝积经(菩提流支译,民67)的妙慧童女;佛说长者女庵提遮师子吼了义经(佛经选集,民67,失译人名)的庵提遮;观无量寿佛经(姜良耶舍译,民67)的将韦提希夫人等,皆是佛陀说法时的当机者,其表现一点也不输给男性,显示出女性与男性皆本具平等不二的觉性本质,在佛陀觉性教育的薰陶下,男女相互尊重,和谐相处的情景。在中外历史传统中,女性地位,常被忽视,在佛门密宗里,还特别对修持密法的人,订了一条不可轻视女人,认为女人没智慧不得成就的根本戒(汪复佛,民75),若持有这种见解的人,本身如何的修行都无法成就的(回归觉性),以其所见所行与觉性相违故,当然无法回归觉性。由此更显现出佛陀教育对男女平等的重视与实践,而这正是现代性教育所要努力的重点之一。现代性教育的理念是什么?将在下面介绍之。
五、性教育的意义与理念
自从二十世纪初,有学者以科学方法研究人类的性(human sexuality),如Henry Havelock Ellis(1859-1939),Alfred C. Kinsey(1894─1956),Master and Johnson等,性学才成为一门新兴的学问(sexology)(晏涵文,民84)。
将性学研究的结果结合教育学应用在人身上称为性教育(sex education,但最近八十年中,sex一词的习惯用法缩小、变窄了,而人们对性的认识却是扩大、变宽了(晏涵文,民84)。人们认识到,性并不只是一个生物学上的事体,而有著心理学上、社会学上、人类学上、文化学上的多个层次,并且这不同的层次间有著复杂的内部关系;人类对性的认识的这些新的扩展,导致sexuality一词的出现,并且学
页58
术界也越来越广泛使用sexuality一词来指与性有关的一切层面,因此sexuality education已逐渐取代了sex education,而为性教育工作者使用(阮芳赋,民84)。
从上可知,性教育并不是如一般人想像的,只是谈谈生殖生理与解剖的知识而已。它至少包括了性生理、心理、伦理和法理等层面,目的是要产生社会和道德所接受的态度和行为,是学习如何成为一个男人或女人的教育,所以称之为〞人格教育〞或〞人性教育〞亦不为过(Burt & Meeks 1975,晏涵文,民79,SIECUS 1991)。
性教育的重要理念是什么?它是一门发扬人性且支持美满家庭生活的教育,是帮助每一个人为自己的性行为负责任的教育(晏涵文,民84)。其目的依晏涵文(民79)归纳国内外学者的说法,根据健康教育科目中〞观念教育法〞课程发展的三个主要概念─生长发育、人与环境互动、做决定等,来分别说明两性教育的目的为:
(一)帮助每一个人正确的认识自己在性生理、心理和社会各方面成熟的过程,以避免因错误知识或态度
所导致的损害。
(二)帮助个人对人际关系有较深入的认识,并发展自己的性别角色,如:伴侣、父母亲及子女等,学习
去爱、尊敬和对他人负责。
(三)培养正确的观念和建立对道德所需的了解,它是在〞作决定〞时很重要的根据。至此,我们对性教
育的意义、理念与目的,已作了大略的探讨,接著来探讨佛陀教育的性教育观在这个时代的性教育
上,它所具有的意义是甚么。
六、佛陀教育的性教育观之时代意义
很显然的,佛陀教育的性教育观,是以人性为觉性做为教育的中心思想,以明本心显本具之觉性为目标,男女之间有关性的行为或淫欲,是在回归人人本具之觉性过程中,须逐步以顺乎回归觉性的方法,适当的调伏,乃至断除。又从佛陀教育的觉性为人性来看,两性本来是平等的,两性应基于同具觉性的认知,顺乎觉性故,应是相互尊重,在各方面应是机会均等的。不邪淫与男女平等互相尊重这两个概念,可说是佛陀教育对一般人的性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佛陀教育对一般人在回归觉性的过程中,行为评价的指标之一。其与上述,性教育称之为〞人格教育〞或〞人性教育〞的理念有相通之处,皆是强调人格的完成与人性的发扬。
现代的社会变迁相当快速,男女两性的关系也随著产生快速的变化,有些问题也随著男女关系的变化而产生,例如:
(一)女性意识高涨,要求两性在受教育、职业、经济、法律等处于平等地位(谢小苓,民85)
(二)离婚比率愈来愈高,以八十二年而言,每千有偶人口的离婚率已达6.6(内政部,民82)
(三)单亲家庭愈来愈多
(四)婚前性行为造成未婚怀孕或生子,或堕胎、弃婴等
(五)情杀、强奸、性骚扰、雏妓问题等时有所闻
(六)AIDS与性传染病的增加,截至八十四年八月台湾地区AIDS已发现的感染数为914人,发病数为209人
(行政院卫生署,民84)。
上述这些问题,有些彼此之间互有相关,若仔细探究其问题源由,都与两性间的关系有所关联;有些问题不仅影响或伤害到个人的健康,同时也影响到家庭的健康,且对整体的社会带来负担或伤害。面对这些问题,性教育是良好的对策之一。或许因此,今日的社会已较以往更能接受性教育,对于性教育也较能以正面的价值来肯定它。在此,我们可发现以回归觉性,开启人人本具之觉性的佛陀教育,其两性平等观与不邪淫的概念,可做为从事性教育的参考,尤其是在价值观念的形成与建立上,可做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参考架构,且或可补助今日以西方性教育为主的文化差异。由此可见,觉之教育的性教育观,虽源自传统的文化,但其真义却一直未被广大的人类所认知与实践,时至今日,我们所面临的社会问题与性教育问题,佛陀教育的性教育观,提供给我们一个从事性教育价值观的思考方向,其所具有的时代意义,智者自然不言可谕。
七、讨论
(一)过去大家关心性教育会不会造成性氾滥等问题,主要是大家不清楚性教育到底它的目标是什么?教些什么?如何来教?它可能带来的教育效果
页59
是什么?会不会预期的目标没达成,反而出现许多负面的结果。现在社会风气渐趋开放,由两性关系演变出的社会问题、家庭问题及个人间题,其有效的预防策略之一,即是实施性教育;近年来国内在教育系统,除大专院校有选修课外,虽尚无正式的课程,但在教育相关机构,如杏陵医学基金会、中华民国性教育协会及政府教育部门等,或单独,或共同推动下,已为性教育迈出一步。有关性的问题与社会文化背景有密切关系,尤其是以西方思想为主的现代性教育,身为一位教育或辅导工作者,应基于那种价值观念来做好这件事,是项严肃的主题;佛陀教育的性教育观,以回归人人本具之觉性为思想中心,有其与现代性教育共同的教育理念,如是一种人格教育或人性教育等;但也有其不同之处,如在对与性相关的问题〞做决定〞方面,最后虽都是由受教育者本身来做决定,但两者在做决定的过程是有所不同的,如西方性教育在做决定的过程是以个人的价值观为取向的,而佛陀教育的性教育是以回归个人的觉性为导向的。今日有这么多与性有关的社会问题,或许就是因为人们不能正确的认识自己与他人的觉性,因而随著各种不同的价值观的建立,自然有著各种不同的决定与行为。虽然我们在做性教育时,会运用价值澄清方法来引导受教育者做决定,但是其对降低导致与性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行为有其限制,若能加入以回归个人的觉性为导向的性教育理念,供受教者思惟,相信对个人做决定与降低与性有关的社会问题是有助益的。
(二)虽然,我们在前面有稍稍探讨佛陀教育的两性平等观与不邪淫的概念,但那还是不够的。有关佛陀教育的性教育观的内容与其行为改变的方法,都需进一步的探讨与整理,如将律藏中的资料加以研究整理,使之能成为一套完整可行的教育内容与方法,并能与现代教育相结合。使其不但能传达人性的本来之理念,且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为多元价值观的现代教育思潮,提供一项参考架构。我们深信,以觉性为思想中心,以明本心现本性为目标的佛陀教育,其性教育观是促进两性和谐,改善社会风气,及使个人趋向健康人格的圆满理念。
参考文献
1.内政部(民82),台闽地区人口统计。
2.求那跋陀罗译(民67),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佛教大藏经,第四册,第948页,佛教出版社。
3.行政院卫生署(民84),疫情报导,第11卷第9期,第256页。
4.江文瑜(民),落实两性平等教育评论稿,教改通讯,17/l8期,页44-45。
5.佛陀跋陀罗译(民67年),大方等如来藏经,佛教大藏经,第9册,第369页,佛教出版社。
6.李远哲(民83),教育改革,教改通讯,创刊号,页3。
7.汪复佛(民75),金刚乘十四根本大戒浅说,华藏世界,第36至39页。
8.阮芳赋(民84),性育刍议,台湾性学,创刊号,台北,中华民国性教育协会。
9.佛经选集(民67),佛说长者女庵提遮师子吼了义经,第89页,台湾印经处。
10.佛陀多罗译(民67),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佛教大藏经,第86册,第205页,佛教出版社。
11.施静弘、卢美玲(民80),两性交往外一章─婚前性行为,学校卫生,第l8期,81-82页,中华民国学校
卫生学会。
12.晏涵文(民79),生命与心理的结合。张老师出版社。
13.晏涵文(民83),家庭生活与性教育中心五周年特刊,财团法人杏陵医学基金会,页2-3。
14.晏涵文(民84),性教育导论,性教育(江汉声。晏涵文主编),性林文化事业公司出版。
15.晏涵文、毛万仪(民83),学龄前幼儿的性好奇,健康教育,第72期,页32-36,台湾师大卫生教育学会。
l6.晏涵文、郭明雪(民79),两性婚前生理及心理亲密行为研究,学校卫生,第16期,13-25页,中华民国学
校卫生学会。
17.晏涵文、李兰、白瑞聪、林燕卿(民81A),幼稚园至国小六年级学生、家长及教师对实施性教育内容之
需求研究,卫生教育杂志,第13期,1-17页,中华民国卫生教育学会。
l8.晏涵文、李兰、白瑞聪、林燕卿(民81B),国一至高三学生、家长及教师对实施性教育内容之需求研究,卫生教育杂志,第13期,18-36页,中华民国卫生教育学会。
页60
19.秦玉梅、晏涵文(民76),高职三年级学生性知识、态度和行为及家长、教师对性教育的看法调查研究,
卫生教育杂志,第8期,39-57页,中华民国卫生教育学会。
20.郭明雪、晏涵文、李兰(民78),台北市76学年度五专五年级学生约会行为探讨,学校卫生,第15期,81
-82页,中华民国学校卫生学会。
21.般剌蜜帝译(民69),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六,佛教出版社。
22.惠能大师(民79),六祖大师法宝坛经,佛陀教育基金会。
23.菩提流支译(民67),大宝积经妙慧童女会,佛教大藏经,第3册,第922页,佛教出版社。
24.陈锡琦(民83),觉之教育与自我成长之探讨,第九届国际佛教教育研讨会论文,华梵佛学研究所。
25.鸠摩罗什译(民67),维摩诘所说经,佛教大藏经,藏经,第8册,第271页,佛教出版社。
26.鸠摩罗什译(民68),妙法莲华经,佛教出版社。
27.郑石岩(民84),性教育的省思,性教育(江汉声。晏涵文主编),性林文化事业公司出版。
28.谢小芩(民85),追求两性平等教育,教改通讯,17/18期,页39-40。
29.姜良耶舍译(民67),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佛教大藏经,第86册,第205页,佛教出版社。
30.释圣严(民67),戒律学纲要,天华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31. Burt, J.J. & Meeks L.B.(1975), Education for Sexuality: concepts and programs for teaching, Philadelphia, PA: W.B.
Saunders Co.
32. SIECUS( Sex information and education council of the U.S.), National guidelines task force (1991), Guidelines for
comprehensive sexuality education: Kindergarden-12th Grade, SIECUS.
An Exploration of the Buddhist view of sexuality
Chen, Si-Chi
Humanities Education Research Center
--------------------------------------------------------------------------------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buddhism education is to enlight the buddha nature of the human, it has the specific education philosophy on the issue concerning sexuality. This paper from the view of the buddha nature of the human to study the sexuality concept of buddhism finds it has some similar concepts with modern sexuality education, further more, to study its meaning of today education finds it can supply a different reference structure of the value system from western education system for the educator and counselor when they take the case about the sexuality problems and also can purify the social problems from the cause of the sexuality problem.
Keyword: buddhism education, buddha nature, sexuality education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