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教科书:《佛光学》(2)
第十二课 人间佛教的经证
“人间佛教”是生活化的佛教,是当代化的佛教。佛陀出生在人间,修行在人间,成道在人间,说法也不离人间。因此,佛教三藏十二部经典中,有关佛陀教化众生,六度四摄的思想,乃至人伦、世用之经典根据,比比皆是。
本课收录佛典经论及祖师大德法语之佳句精华近百条,为人间佛教的经典依据聊作指标,并为“人间佛教”的传承提供确切之证明。
一、护生环保
□若人种种修诸福德,而无不犯杀生戒,则无所益。何以故?虽在富贵处生,势力豪强而无寿命,谁受此乐?以是故知,诸余罪中,杀罪最重;诸功德中,不杀第一。《大智度论》□佛言:人于世间,慈心不杀生,从不杀得五福。何等为五?一者、寿命增长;二者、身安隐;三者、不为兵刃虎狼毒虫所伤害;四者、得生天,天上寿无极;五者、从天上来下生世间则长寿。《分别善恶所起经》
□大悲心为父,菩提心为母,善法为知识,能救护众生。《大集会正法经》
□一切皆惧死,莫不畏杖痛,恕己可为譬,勿杀勿行杖,能常安群生,不加诸楚毒,现世不逢害,后世常安隐。《法句经》
□若有众生,于十恶业多修习故,感诸外物,悉不具足。何等为十?一者、其杀业故,故诸外报,大地咸卤,药草无力□;二者、以偷盗业故,感外霜、雹、螽、蝗虫等,令世饥馑;三者、其邪淫业故,感恶风雨及诸尘埃;四者、以其妄语业故,感诸外物皆悉臭秽;五者、两舌业故,感外大地高下不平,峻崖险谷,株杌槎菜□;六者、恶口业故,感生外报,瓦石沙砾,麤涩恶物,不可触近;七者、绮语业故,感生外报,令草木稠林,枝条棘刺;八者、以贪业故,感生外报,令诸苗稼子实微细;九者、以瞋业故,感生外报,令诸树木果实苦涩;十者、以邪见业故,感生外报,苗稼不实,收获尟少。以是十业,得外恶报。《业报差别经》
□种植园果故,林树荫清凉,桥船以济度,造作福德舍,穿井供渴乏,客舍给行旅,如此之功德,日夜常增长。如法戒具足,缘斯得升天。《杂阿含经》
□佛告天帝:复有七法广施,名曰福田,行者福即生梵天。何者为七?一者、兴立佛图□僧房堂阁;二者、园果、浴池、树木清凉;三者、常施医药,疗救众病;四者、作坚牢船,济渡人民;五者、安设桥梁,过度羸弱;六者、近道作井,渴乏得饮;七者、造作圊厕,施便利处:是为七事得梵天福。《 佛说诸德福田经》
□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业,应作是念: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而杀而食者,即杀我父母,亦杀我故身。《梵网经》
□善求自护者,自护如护命;以平等自护,而等护于命。《杂阿含经》
□己自护时即是护他,他自护时亦是护己;心自亲近,修习随作证,是名自护护他。云何护他自护?不恐怖他、不违他、不害他,慈心哀彼,是名护他自护。自护者修四念处,护他者亦修四念处。《杂阿含经》
□常具惭愧,悲愍有情,下至蝼蚁,起护念想。《长阿含经》
二、管理教化
□夫为国王,当行五事。何谓为五?一者、领理万民,无有枉滥;二者、养育将士,随时禀与□;三者、念修本业,福德无绝;四者、当信忠臣正直之谏,无受谗言,以伤正直;五者、节欲贪乐,心不放逸。行此五事,名闻四海,福禄自来;舍此五事,众纲不举,民困则思乱,士劳则势不举。《法句譬喻经》
□若欲治彼恶行众生,先起慈心,智慧观察,思惟五法,然后当治。何等为五?一者、依实,非不实;二者、依时,非不时;三者、依义,非无义;四者、依柔软语,非麤犷语;五者、依慈心,非瞋心。《大萨遮尼干子所说经》
□大夫视奴客婢使亦有五事:一者、当以时饭食,与衣被;二者、病瘦当为呼医治之;三者、不得妄挝捶之;四者、有私财物不得夺之;五者、分付之物当使平等。《尸迦罗越六方礼经》
□奴客婢使事大夫亦有五事:一者、当早起,勿令大夫呼;二者、应所当作,自用心为之;三者、当爱惜大夫物,不得弃捐乞丐人;四者、大夫出入,当送迎之;五者、当称誉大夫善,不得说其恶。《尸迦罗越六方礼经》
□师教弟子有五事:一、当令疾知□;二、当令胜他人弟子;三、当令知之不忘;四、诸疑难悉为解说之;五、欲令弟子智慧胜师。《尸迦罗越六方礼经》
□能令学、能教、学使敏、导善道、令属贤友,是师对弟子五事也。《善生子经》
□弟子事师,当有五事:一者、当敬叹之;二者、当念其恩;三者、所教随之;四者、思念不厌;五者、当从后称誉之。《尸迦罗越六方礼经》
□道成乃知师恩,见师即承事;不见者,思惟其教诫,如孝子念父母。《忠心经》
□器虽粗弊,不可便弃,各有所贮。愚贱不肖,亦不可弃,各有所用。《佛说孛经抄》
□凡物须时,时未及到,强设功力,反得苦恼。以是之故,世人当知时与非时。《百喻经》
□先自除恶,后教人除;若自不除,能教他除,无有是理。是故菩萨先应自施,自持戒知足,勤行精进,然后化人。《优婆塞戒经》
□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大般涅槃经》
□谋在多,断在独□。谋之在多,可以观利害之极致;断之在我,可以定丛林之是非也。《禅林宝训》
□寡言者未必愚,利口者未必智,鄙朴者未必悖□,承顺者未必忠,故善知识不以辞尽人情,不以意选学者。《禅林宝训》
□善住持者,以众人心为心,未尝私其心;以众人耳目为耳目,未尝私其耳目,遂能通众人之志,尽众人之情。《禅林宝训》
□自皈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华严经》
□若人于财不生悭惜,亦不分别怨亲之相,时与非时,是人则能调伏众生。《优婆塞戒经》
三、家庭人伦
□若人百年之中,右肩担父,左肩担母,于上大小便利,极世珍奇衣食供养,犹不能报须臾之恩。《五分律》
□供养于父母,及家之尊长,柔和恭逊辞,离粗言两舌,调伏悭吝心,常修真实语。《杂阿含经》
□慈父悲母长养恩,一切男女皆安乐,慈父恩高如山王,悲母恩深如大海。《心地观经》
□若能在家孝父母,此即名为胜福田,现世流布大名称,未来福报转无量。《龙树菩萨说法要偈》
□子当以五事奉敬供养父母。云何为五?一者、增益财物;二者、备办众事;三者、所欲则奉;四者、自恣不违;五者、所有私物,尽以奉上。《佛说善生经》
□父母视子有五事:一者、当念令去恶就善;二者、当教计书疏;三者、当教持经戒;四者、当早与娶妇;五者、家中所有当给与之。《尸迦罗越六方礼经》
□夫视妇亦有五事:一者、出入当敬于妇;二者、饭食之以时节与衣被;三者、当给金银珠玑;四者、家中所有多少,悉用付之;五者、不得于外邪畜傅御。《尸迦罗越六方礼经》
□妇视夫有五事:一者、夫从外来,当起迎之;二者、夫出不在,当炊蒸扫除待之;三者、不得婬心于外夫,骂言不得还骂作色;四者、当用夫教诫,所有什物不得藏匿;五者、夫休息,盖藏乃得卧。《尸迦罗越六方礼经》
□夫当以五事正敬正养至正安其妇。何谓为五?正心敬之、不恨其意、不有他情、时与衣食、时与宝饰。《善生子经》
□妇当以十四事事于夫。何谓十四?善作为、善为成、受付审、晨起、夜息、事必学、阖门待君子、君子归问讯、辞气和、言语顺、正几席、洁饮食、念布施、供养夫,此妇之十四事也。《善生子经》
□夫之敬妻亦有五事。云何为五?一者、相待以礼;二者、威严不阙□;三者、衣食随时;四者、庄严以时;五者、委付家内。《长阿含经》
□妻复以五事恭敬于夫。云何为五?一者、先起;二者、后坐;三者、和言;四者、敬顺;五者、先意承旨。《长阿含经》
□女人之法,不当倚端正而生憍慢。形貌端正,非为端正也;唯心行端正,人所爱敬,是为端正也。《玉耶女经》
□奉事姑嫜夫主亦有五善:一者、晚眠早起,修治家事,所有美膳莫自口,先进姑嫜夫主;二者、看视家物,莫令漏失;三者、慎其口语,忍辱少瞋;四者、矜庄诫慎,恒恐不及;五者、一心恭孝姑嫜夫主,使有善名,亲族欢喜,为人所誉。《玉耶女经》
□为人者,当以五事亲敬亲族。云何为五?一者、给施;二者、善言;三者、利益;四者、同利;五者、不欺。《长阿含经》
四、断恶修善
□恶从心生,反以自贼,如铁生垢,消毁其形。《佛说孛经抄》
□檀越□当以五事供养沙门、婆罗门。云何为五?一者、身行慈;二者、口行慈;三者、意行慈;四者、以时施;五者、门不制止。善生!若檀越以此五事供养沙门、婆罗门,沙门、婆罗门当复以六事而教授之。云何为六?一者、防护不令为恶;二者、指授善处;三者、教怀善心;四者、使未闻者闻;五者、已闻能使善解;六者、开示天路。《长阿含经》
□善生!止非有四事,多所饶益,为人救护。云何为四?一者、见人为恶则能遮止;二者、示人正直;三者、慈心愍念;四者、示人天路:是为四止非,多所饶益,为人救护。《长阿含经》
□无斗无有诤,慈心愍一切,无患于一切,诸佛所叹誉。《增一阿含经》
□吾宁守道,贫贱而死,不为无道,富贵而生也。《六度集经》
□贪人多积聚,得不生厌足,无明颠倒心,常念侵损他,现在多怨憎,舍身堕恶道,是故有智者,应当念知足。《大萨遮尼干子所说经》
□瞋心甚于猛火,常当防护,无令得入。劫功德贼,无过瞋恚。《佛遗教经》
□有六患消财入恶道,当识之!何谓六?一为嗜酒游逸;二为不时入他房;三为博戏游逸;四为好大伎乐;五为恶友;六为怠惰。《善生子经》
□见学胜己,不生妒心;自胜他人,不生憍慢。《优婆塞戒经》
□面上无瞋是供养,口里无瞋出妙香,心上无瞋无价宝,不断不灭是真常□。(均提童子)
□正直语者有二:一、称法说,令诸闻者,信解明了;二、称理说,令诸闻者,除疑遣惑。柔软语者亦二:一者、安慰语,令诸闻者,欢喜亲近;二者、宫商清雅□,令诸闻者,爱乐受习。和合语者亦二:一、事和合者,见斗诤人,谏劝令舍,不自称誉,卑逊敬物;二、理和合者,见退菩提心人殷勤劝进,善能分别菩提烦恼,平等一相。如实语者亦二:一、事实者,有则言有,无则言无,是则言是,非则言非;
二、理实者,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如来涅槃常不变。(唐.永嘉玄觉)
□莫说他人短与长,说来说去自招殃,若能闭口深藏舌,便是修行第一方。(宋.慈受怀深)
□菩萨成就四法,临命终时,诸佛现前。何等为四?一者、他有所求,施令满足;二者、于诸善法,深生信解;三者、于诸菩萨,施庄严具;四者、于三宝所,勤修供养。《妙慧童女经》
五、理财之道
□始学功巧业,方便集财物。得彼财物已,当应作四分:一分自食用,二分营生业,余一分藏密,以拟于贫乏。《杂阿含经》
□所有财宝皆分为四:一分财宝,常求息利,以赡家业;一分财宝,以充随日,供给所须;一分财宝,惠施孤独,以修当福;一分财宝,拯济宗亲,往来宾旅。《心地观经》
□一分奉施如来世尊及比丘众,一分施与舍卫城中贫穷苦恼无依怙者,一分财物留资国用。《大宝积经》
□一为供养父母妻子,二为瞻视人客奴婢,三为给施亲属知友,四为奉事君天正神沙门道士。《般泥洹经》
□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佛遗教经》
□积财从小起,如蜂集众花,财宝日滋息,至终无损耗。《善生子经》
□虽复巨富,心不放逸,多行惠施,不生憍慢。《优婆塞戒经》
六、交友之道
□布施及爱语,利行与同事,如是四摄法,普摄诸世间。《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
□犹如在于鱼铺上,以手执取一把茅,其人手即同鱼臭,亲近恶友亦如是。《佛本行集经》
□若有手执沈水香,及以藿香麝香等,须臾执持香自染,亲附善友亦复然。《佛本行集经》□莫亲恶知识,亦莫愚从事,当近善知识,人中最胜者。人本无有恶,习近恶知识,后必种恶根,永在暗中行。《增一阿含经》
□不诽谤于人,亦不观是非,但自观身行,谛观正不正。《增一阿含经》
□为人者,当爱乐人德,欣乐人善,不可嫉之。《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言佞之友□,当以四事知:宣人之私、自隐其私、面伪称善、退则兴诽。《善生子经》
□人视亲属朋友,当有五事:一者、见之作罪恶,私往于屏处谏晓呵止之;二者、小有急,当奔趣救护之;三者、有私语,不得为他人说;四者、当相敬叹;五者、所有好物,当多少分与之。《尸迦罗越六方礼经》
□恶知识有四辈:一者、内有怨心,外强为知识;二者、于人前好言语,背后说言恶;三者、有急时,于人前愁苦,背后欢喜;四者、外如亲厚,内兴怨谋。善知识亦有四辈:一者、外如怨家,内有厚意;二者、于人前直谏,于外说人善;三者、病瘦县官为其征彸,忧解之;四者、见人贫贱不弃捐,当念求方便欲富之。《尸迦罗越六方礼经》
□善知识亦有四辈:一者、见人贫穷卒乏,令治生;二者、不与人诤计较;三者、日往消息之;四者、坐起当相念。《尸迦罗越六方礼经》
□善知识亦有四辈:一者、欲斗止之;二者、欲随恶知识,谏止之;三者、不欲治生,劝令治生;四者、不喜经道,教令信喜之。《尸迦罗越六方礼经》
□恶知识复有四辈:一者、小侵之便大怒;二者、有急倩使之,不肯行;三者、见人有急时,避人走;四者、见人死亡,弃不视。佛言:择其善者而从之,恶者远离之。我与善知识相随,自致成佛。《尸迦罗越六方礼经》
□友有四品,不可不知:有友如花,有友如称,有友如山,有友如地。何谓如花?好时插头,萎时捐之;见富贵附,贫贱则弃,是花友也。何谓如称?物重头低,物轻则仰;有与则敬,无与则慢,是称友也。何谓如山?譬如金山,鸟兽集之,毛羽蒙光;贵能荣人,富乐同欢,是山友也。何谓如地?百谷财宝,一切仰之施给养护,恩厚不薄,是地友也。《佛说孛经抄》
□朋友之法,其要有三:一者、见有过失,辄相谏晓;二者、见有好事,深生随喜;三者、在于苦厄,不相弃舍。《过去现在因果经》
□自不杀生,教人不杀,乃至自行正见,教人正见,若能如是,则得名为真善知识。《大般涅槃经》
□菩萨成就四法,所言人信。何等为四?一者、发言修行,常使相应;二者、于善友所,不覆诸恶;三者、于所闻法,不求过失;四者、于说法者,不生恶心。《妙慧童女经》
七、养生之道
□噉食太过人,身重生懈怠,现世未来世,于身失大利,睡眠自受苦,亦恼于他人,迷闷难觉寤,应时筹量食。《大萨遮尼干子所说经》
□食多有五罪:一者、多睡眠;二者、多病;三者、多婬;四者、不能讽诵经;五者、多着世间。《佛医经》
□受诸饮食,当如服药;于好于恶,勿生增减,趣得支身□,以除饥渴。《佛遗教经》
□人病有十因缘:一者、久坐不饭;二者、食无贷□;三者、忧愁;四者、疲极;五者、婬泆;六者、瞋恚;七者、忍大便;八者、忍小便;九者、制上风;十者、制下风□。《佛医经》
□步行有五德。何等为五?一者、能走;二者、有力;三者、除睡;四者、饭食易消不作病;五者、为行者易得定意,已得定意为久。《七处三观经》
□无病第一利,知足第一富,善友第一厚,无为第一安。《太子瑞应本起经》
□人当自系念,每食知节量,是则诸受薄,安消而保寿□。《杂阿含经》
□计功多少,量彼来处;忖己德行,全缺应供;防心离过,贪等为宗;正事良药,为疗形枯;为成道业,故受此食。《禅苑清规》
□经行有五事好:堪远行,能思惟,少病,消食饮,得定久住。《四分律》
□若人饮酒放逸者,当知有六患:一者、现财物失;二者、多有疾患;三者、增诸斗争;四者、隐藏发露;五者、不称不护;六者、灭慧生痴。《佛说善生经》
八、人间生活
□见离坏众,能令和合。扬人善事,隐他过咎。人所惭耻处,终不宣说。《优婆塞戒经》
□慈悲即是观音,喜舍名为势至,能净即释迦,平直即弥陀。《六祖坛经》
□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六祖坛经》
□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六祖坛经》
□心好命又好,富贵直到老;命好心不好,福变为祸兆;心好命不好,祸转为福报;心命俱不好,遭殃且贫夭。(唐.惠能)
[注释]
□由于造作了杀害生命的恶业,感得所处的环境,大地硷性咸卤,药草五谷没有生长能力。
□意即树木秃杌,草枝尖槎粗硬。
□或谓浮屠,意为佛塔或佛寺。
□此处意为待遇丰厚。
□意谓身为老师应知无不言,倾囊相授。
□指修道者所依止的四种正法:□依法不依人,谓修道者当以教法为依,不可以人为依。若其人虽为凡夫,或外道,而所说之理契合于正法,亦可信受奉行;反之,若其人虽现相好具足之佛身,而所说者不契合于正法,则自当舍离而不可以之为依止。□依义不依语,谓修道者当以中道第一义为依,不可以文字、语言之表现为依。□依智不依识,谓修道者当以真智慧为依,不可以人间情识为依。□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谓三藏中有了义经、不了义经,修道者当以明示中道实相义之决定了义经为依,不可以不了义经为依。
□指在决策之前应广纳建言,决策时则靠自己的判断与抉择。
□谓卑下、质朴的人行事未必不及情理。
□阙,过失之意。
□《翻译名义集》卷一载,檀那又称檀越;此人行施,越贫穷海,故称檀越。
□能安住在没有瞋恨的身口意,就是“不断不灭是真常”。
□宫商喻和雅之声,意指语言及音声柔和温雅。
□指有口才而心术不正的人。
□意指饮食应着重在维持身体的健康。
□意指饮食无节制。
□制,乃阻塞之意。制上风,体内之气无法从身体上方排出,如打嗝不顺等。制下风,体内之气无法顺利由下排出,如排气等。
□意指饮食节量,身体各部份器官所承受的负担较少,容易消化吸收营养,自能延年益寿。
[习题]
一、您对佛经的护生环保理念有何看法?
二、试述管理教化经证的现代意义。
三、从父母恩看众生与个己的关系。
四、试述佛经中理财之道的特色。
第十三课 佛光教团的组织系统
佛陀最初创建僧团,即以六和敬的制度作为组织结构。何谓六和敬?
一、戒和同遵:是为法制上的平等。佛陀倡导“以戒为师”,不分种姓阶级,皆以戒律自我规范。
二、见和同解:是为思想上的统一。以佛陀讲说的三法印、四圣谛、八正道等,为大众修持的根本依据,以此巩固教团思想的一致。
三、利和同均:是为经济上的平衡。凡托钵所得或檀那的四事供养,僧团中弟子皆有权共享。
四、身和同住:是为居住上的规划。僧团重视团队的精神,僧众不可擅离大众独居,即使是独住比丘,也必须经过一定的年资,得到佛陀的认可,方为如法。僧众共修共住,以不侵犯他人为共住的原则。
五、口和无诤:是为言语上的和谐。以赞美、爱语增进彼此的道业,减少僧团人事的纷争。
六、意和同悦:是为心意上的欢喜。由于僧团法制的平等,思想的统一,经济的均平,居住的安乐,言语的和谐,大众同住于法喜禅悦中,彼此心意欢喜融和。
佛陀除了以六和敬建构教团的组织系统,更提出“依戒安住”的理念,维护教团的清净。如:在家的三皈、五戒、八关斋戒、菩萨戒等,有系统有层次的增进道德,净化身心;出家的沙弥、沙弥尼十戒,比丘、比丘尼的具足戒等,这些规范身心的戒律,是为修行者的养成教育。
佛陀入灭后,佛法传至中国,祖师大德遵循佛陀戒律法制之精神,创丛林,立清规,以序列两职,设四十八单职事,令教团统一,僧众和合一处。祖师大德以清规统理大众,使禅林得以迅速发展,蔚为佛教宗派主流。
佛光山自一九六七年开山,教团之组织系统即恪遵佛制,根据六和敬、戒律和丛林清规,订定各项组织章程,期令正法永住,僧众和合,教团发展。其重要的制度列举如下:
一、人事上的规划:以序列级别做为人事制度的评定。评定之标准,依其学业、道业、事业等三项,做为考核的内容。僧众分五等十九级,列有清净士、学士、修士、开士、大师(长老)五等,如系年老者入道,列为清安士,增加其福利,不做升等之考核。
人事序列级别之升等,有一年、二年、三年、五年等之分别。评鉴程序公开公平,经由“传灯会”初步考核,僧众每人亦可缴交自我评鉴表,列为评鉴之参考;再经“宗务委员会”召开人事考核评鉴会议,并邀请有关的职事列席,听取意见,做最后的议决。凡对升等有不平者,可透过传灯会申诉之。
另外,由信众入道,加入教团者,以“教士”、“师姑”称之。最高级别为修士级,升等须以加倍之年资计算,维持教团“僧事僧决”的精神。对一般信众的定位,有信徒、会员、护法、功德主等层次,并从中选举老成持重者,聘为信徒代表。此外,有学识广博者,善于讲说者,具有正见者,国际佛光会得聘为檀教师、檀讲师,协助教团之弘化。
二、职务上的分配:秉持人尽其才之理念,力求开发僧众之潜能,职务上分配原则如下:
长于口才、思想灵敏者:可从事文教事业。例如:讲主、教授、教师、弘讲师、编辑、写作等职务。
慈悲增上、柔和亲切者:可委于知客、汤药、医疗赈济、养老育幼等慈善工作。
勤劳耐烦、组织力强者:可胜任住持、监院、副寺、会务秘书、行政助理等职务。
明因识果、通晓财务者:可承担司库、主计、会计以及出纳等福田工作。
威仪端庄、具备身教者:可任引礼、法务、司仪、悦众等职务,发挥所长。
一般初学者,以一般性的职务为主,例如:总务、园艺、行堂、典座、香灯、知宾等行单,以培福修慧,自我养成。
任何职别,一律以头单、二单、三单、四单等,为其资历、能力定位,藉此树立职务之伦理。此外,为令大众有多方学习和全面参与的机会,职务上的任期,有一年、二年、三年的分别。三年任期者,有需要时,可连任一次,届满时须接受人事室之调派。
三、财务上的制度:以“有权不管钱,管钱不掌权”,做为综理财务之准则。管理财务工作者,为学士级的职事任之,力行“权财”平衡的法制。
四、福利上的办法:凡佛光教团两序大众,均享有休假、游学、留学、进修、出国旅游、医疗安养等之照顾。其他各项福利办法另有订定。
此外,佛光教团制定之门规,如:不私收徒众、不私建道场、不私交信徒、不私自募缘、不私自请托、不私自借贷、不私蓄金钱、不私置产业、不私造饮食等井然严整之清规,令教团和合无诤,薪火可以代代相传。
佛光教团之组织系统,以“恪遵佛制,奉行清规”为其精神内涵;以“集体创作,制度领导”为其宗风性格。两序大众,于佛光教团的组织里,人人唯法所依。以“常住第一,大众第一,信徒第一,佛教第一”为共遵之理念;以“光荣归于佛陀,成就归于大众,利益归于常住,功德归于檀那”为共守之准则。在佛光教团之中,生命将由肤浅走向深广,由闭塞走向开阔,由灰暗走向缤纷,由残缺走向圆满。在佛光教团之中,大众会推动个人的成长,时间会带来事业的因缘,历史会给予公平的定位,信仰会留下永恒的价值。
[注释]
梵语音译,意译布施,后引申为施主之义。
谓供给资养佛、僧等日常生活所需之四事,即衣服、饮食、卧具、医药。
指禅宗寺院(丛林)组织规矩及寺众日常生活之规则。以所立的仪轨能清净大众,故称清规。禅宗自达摩东来后三百年中,禅僧多依住律院或岩穴、树下,尚未营立禅刹。至唐代洪州百丈山之怀海禅师,为使禅僧之说法、住持得以合法,始营建禅刹,并参照大小乘经律,制定丛林规矩,撰《清规》二卷,广为流行,世称古规、古清规、百丈清规,此为禅家清规之始。《百丈清规》包括丛林之一切事务,并以序列两职,四十八单职事,设立僧众职务,分工合作。
详见《佛光山开山三十周年纪念特刊》一○一页“徒众序列等级阶位办法”。
依据“佛光山宗务委员会组织章程”,传灯会之职权包括:审核决定僧众之皈依、剃度和入会申请;受理会员之忏悔、申诉和告举;仲裁徒众之行事及意见得失;
辅导会员之内修内证;主持僧伽基金会;主持师徒传灯会。
依据“佛光山宗务委员会组织章程”,本寺以佛光山宗务委员会为最高权力机构,公推开山大师星云上人为导师,本寺住持即宗长;由“学士三级”以上会员,选出会员九人为宗务委员及候补宗务委员三人组织之。
详见《佛光山开山三十周年纪念特刊》一○五页“教士、师姑入道办法”。
依据“佛光山宗务委员会组织章程”,本寺设信众会员大会,在本寺随喜发心者,不论皈依师、道场,皆为一般信徒会员。凡信奉三宝,护持协助本寺之各种弘法利生事业者,不论其宗派师承,均为本山之护法信徒会员,本山得酌情邀请其参加各种法会,并无其他特定之权利与义务。凡奉行一师一道,及对本寺各种弘法利生事业特别护持及奉行佛光人信条者,得为佛光人会员;如全家皆为佛光人,可称为佛光人家,本寺对其一切生养死葬均有优待,其办法另订之。凡佛光人教性坚定,历久不渝,对本寺护持,卓有贡献者,得经宗务委员会提升为功德主,凡分九品。如在其他方面对本寺有特殊贡献者,可为荣誉功德主,其办法另订之。
监院、副寺乃别院、分院中监督寺院全盘事务者。
即掌理寺院会计、出纳者。
为法会中协助、引导信徒者。
又作知事,乃掌管诸僧杂事与庶务之职称,因负有司掌庶务,保护僧物之责,故须选顺应诸僧愿望、严持戒律、心存公正之贤者。
乃寺院斋堂中用斋时,分配饭食者。
乃禅林中负责大众斋粥者之职称。
为禅林中司掌迎送与接应宾客者之职称。
[习题]
一、吾人在日常生活中应如何落实六和敬?
二、略述佛光山的院会组织。
三、佛光山的文化单位有那些?
四、佛光山的教育单位有那些?
五、佛光山的慈善单位有那些?
六、佛光山的人事规划有何特色及优点?
七、你对佛光山的门规有何看法?
八、试述佛光教团组织系统的精神内涵。
九、试述佛光教团的宗风性格。
十、试述佛光教团对个人生命价值的提升为何。
十一、试述佛光教团的财务制度。
十二、试述佛光教团的福利办法。
第十四课 佛光人的工作信条
佛光山以文教开山,其文教的精神内涵,就是佛陀示教利喜的本怀,也是慈悲喜舍的实践。为求佛光法水传承久远,以下的工作信条与理念,凡佛光人均须确实遵行,深入体会。
一、佛光人的工作信条
给人信心,给人欢喜,
给人希望,给人方便。
以上信条,以给为重心。无论是奉行菩萨道的四摄或六度,都以布施——给,作为度化之首要方便。给,来自于无尽的内心能源宝藏。
“给”人信心,首先要开发本身无尽的信心内涵,才能在利众、教众、度众上,成为众生的加油站,鼓舞其向前迈进的勇气与决心。
“给”人欢喜,首先知觉本身具足无尽欢喜的条件,才给得起欢喜。诸佛成佛皆因欢喜,诸大菩萨普度众生也因欢喜,转轮圣王福佑全民也因欢喜。
一个家庭的经营,因欢喜的缘,必能凝聚包容,共创未来;一个社会,能够有欢喜的因素,必然有强力的后盾;一个国家能够欢喜,必然来自于人民的安居乐业。能知觉到欢喜,进而能够创造欢喜,散播欢喜满人间,这就是人性的开发,人类素质的提升。
“给”人希望,这是文明世纪最大的功德。古云:“哀莫大于心死。”希望就是一切成就的动力。释迦牟尼佛证道成佛,第一句对众生的宣言就是:“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这句话给苦难的众生带来大地的光明,生生世世受用无尽。
“给”人方便,“方便”二字具有波罗蜜的意思。又十波罗蜜之七,即是方便波罗蜜,是菩萨应众生根机,用种种方法施以教化、接引善巧与胜智。简单的说,就是能通权达变的意思。此方便与般若相应,知其缘,明其机,能给予得当的接引。
佛光人工作信条,用心深则深,体会浅则浅,唯须遵行,方能由浅入深。
二、佛光人的理念
光荣归于佛陀,成就归于大众,
利益归于常住,功德归于檀那。
以上四个理念,以“归”——奉献为重心。此归属、奉献之心,来自于感恩与众生一体、同体共生之理念。未知缘起法,不知世间事。世间时空、人际、事事物物,有如因陀罗网,重重无尽,“从一粒砂石,想见世界;从一滴清水,想见大海”,如此“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若无诸缘成就,何来利益功德?能归功于三宝、大众,才真正了知诸缘,明白自生来处。
三、佛光会员信条
我们礼敬常住三宝,正法永存,佛光普照。
我们信仰人间佛教,生活美满,家庭幸福。
我们实践生活修行,随时随地,心存恭敬。
我们奉行慈悲喜舍,日日行善,端正身心。
我们尊重会员大众,来时欢迎,去时相送。
我们具有正知正见,发掘自我,般若本性。
我们现证法喜安乐,永断烦恼,远离无明。
我们发愿普度众生,人间净土,佛国现前。
佛光山与佛光会的关系十分密切,佛光山代表出家僧团,佛光会则是在家教团。佛光山开山于一九六七年五月十六日,二十四年后,佛光山体系组织完备,建立现代教团,发展国际佛教,阐扬人间佛法,也促进了两岸的交流,星云乃有余力于一九九一年二月三日,在台北国父纪念馆成立了佛光会,提供广大佛教信众参与弘法的空间,藉着僧俗四众的力量,使佛教人间化、生活化、现代化,乃至超越国界、种族、宗派。为使佛光会员大众于行事有据,乃订立佛光会员信条,首先归敬三宝,继而在信仰人间佛教与实现生活修行上确立方向。第四、五条说明人际关系之修行;第六、七条要求每一会员,必须在自我身心上有所提升,圆满戒行;第八条则是佛光山菩萨道场与佛光会会员大众的总目标——“人间净土,佛国现前”之实践。以上八个信条具有“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的精神内涵。深入体会,则行止有据,方向不失,得以培养气度恢宏,具足胸襟远见,乐于承担利人的现代菩萨。
四、佛光会员四句偈
慈悲喜舍遍法界,惜福结缘利人天,
禅净戒行平等忍,愧感恩大愿心。
《金刚经》云:奉持四句偈的功德,比布施三千大千世界七宝的功德更加殊胜。
前二句“慈悲喜舍”、“惜福结缘”,讲到时空人际的圆满连系,以及物品资源之完善使用、保管,包括能源回收、环保护生,以及彼此善心、善意、善言、善举之珍惜。
后两句“禅净戒行平等忍”、“惭愧感恩大愿心”可说是中国八大宗派之菁华。《华严经》云:“戒为无上菩提本,应当一心持净戒。”永明延寿禅师在《参禅四料简》中则说:“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世作佛祖。”从修持实践为主的禅净、密行、律仪,到用开发心性的义理慧解,均衡融和其中,因此佛光会员四句偈具有“圆满修持、究竟美德、如法行为、普遍度众”等四种特色。
以上所说佛光人与佛光会员,虽细分为二,以区分出家与在家生活在形象上的不同,但在精神理念上,则可谓“人之双臂”、“鸟之双翼”,缺一不可。所以,无论出家、在家,在总体的精神、理念上,必须:
以四大菩萨为楷模,以般若戒法为良师,
以悲智愿行为力量,以自觉觉人为信念。
并且在工作上要能:
事分轻重,掌握时效;资源共享,集体创造;
不闹情绪,修口观心;本分安住,务实行事。
在日常的自我进修与修持方法上,要能:
慈悲喜舍,四摄六度;深研义理,正知正见;
清净庄严,安贫守道;八宗兼弘,人间佛教。
以上信条、理念、方法,愿我佛光人与会员大众均能切实遵行。
[注释]
意即旋转轮宝之王,拥有七宝(轮、象、马、珠、玉女、居士、主兵臣),具足四德 (长寿、无疾病、容貌出色、宝藏丰富),统一天下,以正法御世,其国土丰饶,人 民和乐。乃庄严帝释天宫之宝网,网之一一结皆附宝珠,其数无量,一一宝珠皆映现自他一切 宝珠之影,如是宝珠无限交错反映,重重影现,互显互影,重重无尽。《华严经》以
因陀罗网譬喻诸法之一与多相即相入、重重无尽之义。
[习题]
一、佛光人的工作信条如何表现于生活之中?请举例说明。
二、试述“光荣归于佛陀,成就归于大众”的意义。
三、说明佛光山与佛光会的互动关系。
四、利他事业与自修道业如何兼顾?我们如何效法四大菩萨的精神?
第十五课 人间佛教的社会运动
人间佛教重视现实的生活。佛陀是人间的佛陀,千生万世于人间结缘布施,成就佛道。佛陀也是人间佛教社会运动的先驱,打破印度“种姓制度”,倡导“四姓出家,同为释种”的思想,揭露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平等真理。
现今社会乱象丛生,让大家深感失望和无奈,为令社会大众远离恐惧不安,拥有平安喜乐的生活环境,因此,佛光山透过国际佛光会发起一系列净化人心的人间佛教运动。今略述其所举办之各项活动意义如下:
一、把心找回来
鉴于目前社会治安、家庭伦理日益恶化,为唤醒社会大众正视此问题,举办讲座,于全国电视台、广播电台访问各行各业人士,拍摄国、台语宣传短片,与中央日报合办征文活动等,结合各宣传媒体,呼吁社会大众关爱社会家庭,要先把自己的佛心找回来,用这无尽的能源宝藏,扩大包容一切众生,把我们本自具足的慈悲喜舍、惭愧感恩的真心找回来。
运动的意义:
爱惜生命,惭愧感恩。
自然保育,节约惜福。
知足不贪,拥有圣财。
找回真心,无限美好。
二、七诫运动
本运动以净化人心,建立祥和社会、杜绝毒品泛滥、敦厚伦理道德、创造全民安和乐利的生活为主旨。净化人心七诫运动为:一诫烟毒,二诫色情,三诫暴力,四诫偷盗,五诫赌博,六诫酗酒,七诫恶口。其主要内容:于各地戒护所协助戒毒工作;发动全国民众参与七诫宣誓签名活动;举办七诫篮球义赛,将所得悉数捐给有关的单位,支持防毒戒毒工作的推展。七诫运动是没有期限扫毒净心的救国救民运动,如<七诫歌>所言:
社会问题何时了,净化人心最重要;
七诫运动若遵守,何愁乱象不能消?
一诫烟毒把命保,健康长寿是目标;
戒烟戒毒我做到,家庭社会一定好。
二诫色情没污染,夫妻恩爱到头老;
可怜雏妓我要保,助人助己菩萨道。
三诫暴力不动怒,处处祥和有礼貌;
凡事忍让一步想,必得顺心好果报。
四诫偷盗不贪心,知足常乐没烦恼;
谨守此戒得富贵,拥有那有享有好?
五诫赌博除贪念,沈迷牌桌被钱钓;
日夜颠倒不工作,纵赢钱财输妻子。
六诫酗酒不狂饮,保有清醒的头脑;
智慧常明体安康,家庭美满第一招。
七诫恶口防是非,爱语布施是妙宝;
给人欢喜常赞叹,犹如莲香到处飘。
生活素质要提升,七诫运动要记牢;
社会大众齐努力,佛光净土看今朝。
三、慈悲爱心列车
散居在世界各地的佛光人,由于关心社会治安的恶化,及防止“白晓燕惨案”再度发生,因此,在佛光山召开会议时,决议发起净化心灵运动,名为“慈悲爱心列车”,以环岛街头布教的方式,展开全省巡回宣导,在都市乡村各个角落,散播慈悲爱心的种子,带给社会光明和希望。
由于慈悲爱心列车受到社会大众的热烈欢迎,故再度发起“慈悲爱心人”宣誓活动,是日有来自全省八万民众及数十友教、异教团体等共襄盛举。大会圆满后,有二千位的慈悲爱心人宣导师,每周二小时,身揹慈悲爱心旗帜,并高唱慈悲爱心人之歌——“恭逢心灵要净化,重整道德兴吾家,找回良知不自夸,安定社会爱中华”,及散发传家之宝的传单,推行谨守七诫、去除十恶和日行一善,如每日一元,行善结缘;交诚实的朋友,做慈善的义工,用正当的金钱,过正常的生活;与人为善说好话,从善如流做好人,心甘情愿行好事,皆大欢喜存好心。以实际的行动,行慈悲爱心,推己及人,让大家净化心灵,道德重整,找回良知,使社会走向安定幸福。
活动的意义:
慈悲爱心,走上街头。
救心救国,全民运动。
去除十恶,修身齐家。
日行一善,共成净土。
四、三好运动
由于社会功利主义挂帅,导致价值观念严重偏差,造成种种脱序的现象。有些人主张“乱世用重典”,但严刑重罚只能收一时治标之效;正本清源,则是以宣扬因缘果报的观念为治本之道。故有净化人心三好运动之发起,即:做好事,说好话,存好心。用三好去三毒,化暴戾为祥和,化嫉妒为赞美,化贪欲为喜舍,化浊恶为清净。
三好运动在“恭迎佛牙舍利显密护国祈安法会”上,经星云提出后,当场便获得连战副总统的赞同,带领十万民众,共同宣誓奉行三好运动。身口意三业,身多做好事,口多说好话,意多存好心,奉行三好,让社会充满无限美好。
活动的意义,如<三好歌>所言:
人间最美是三好,学会三好最自豪,
说好话,做好事,存好心,三好无比好。
你听!
说好话,慈悲爱语如冬阳,
鼓励赞美,就像百花处处香;
你看!
做好事,举手之劳功德妙,
服务奉献,就像满月高空照;
你想!
存好心,诚意善缘好运到,
心有圣贤,就像良田收成好。
台湾,台湾,台湾是宝岛,
大家一起来,人人学三好;
我说好话,你做好事,他存好心,
你也好,我也好,他也好,大家一起好,
平安就是我们的人间宝。
人间最美是三好,实践三好最重要。
人间佛教的社会运动,除了有把心找回来、七诫宣誓运动、慈悲爱心列车、三好运动外,还有每年的佛学会考,同步于五大洲举办,让百万人熏修佛法,升华道德。监狱的布教传戒,与重刑犯恳谈,及戒毒村的辅导,都令受刑人迷途知返,重新走入社会。另外,短期出家修道会、假日修道会、在家五戒菩萨戒等活动,也都是长远性的人间佛教社会运动。
佛陀四十九年的弘法利生,向国王、大臣、商人、农夫、妇女、儿童、外道教徒等宣扬真理,其中蕴含的意义,正是一场又一场净化人心的人间佛教社会运动。
[注释]
一九九二年六月,国际佛光会中华总会与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总会开始筹备举办“把心找回来”系列活动,承内政部、文建会、新闻局、劳委会等为指导单位,中视、台视、华视、中广、警广、《中华日报》、《台湾日报》、《台湾新生报》、《台湾新闻报》、《民众日报》、《自立早报》、《自立晚报》、佛光净土文教基金会、吴尊贤文教基金会、《国语日报》、《普门杂志》、《联合报》等为协办单位。“把心找回来”的活动内容有:与《中央日报》副刊合办征文活动。邀请歌星李亚明、陈小霞分别以一首国、台语“把心找回来”的歌曲在各地演唱。八月一日起,举办七场大型讲座,每场两小时,由星云及李艳秋、赵守博、李亚明、叶树姗、李四端、朱秀娟、亮轩、伊能静、梁丹丰等名人主讲。拍摄两支公益宣导短片(国、台语),于三家电视台播放。与各综合性电视节目合作设计小单元,将“把心找回来”理念融入节目中。
由二十位广播电台主持人访问一百位各行各业人士,制作“把心找回来”名人证言节目,并整理成书。
与《工商时报》等二十个协办媒体单位,以专题制作方式来呼应活动之推动。
印制海报宣传系列活动之进行。
各报以多次全广告在该月份刊出。
八月二十九日晚上于警察专科学校大礼堂录制大型电视晚会,于教师节播出,做为本活动的圆满。
一九九三年十月十七日,国际佛光会于台北林口体育馆举办“国际佛光会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时,提出推行“净化人心七诫运动”的议案,并于会中宣誓遵守七诫。一九九四年元月二日下午二时,于彰化县立体育馆“禅净密三修万人献灯法会”中,举行宣誓,推动七诫活动。一月三十日下午二时,国际佛光会中华总会于台北体育馆举办“净化人心七诫活动宣誓大会”,监察院长陈履安、内政部长吴伯雄、法务部长马英九、社工会主任锺荣吉、立法委员洪冬桂、大陆工作委员会处长郑安国、晨曦会牧师刘民和等人参与盛会。四月二十日,星云特为净化人心七诫运动写了“七诫宣言”、“七诫宣誓文”及“七诫歌”,呼吁大众共同来响应此一救社会、救国家的全面性运动。
为了倡导净化人心七诫运动,国际佛光会中华总会与行政院法务部、《中国时报》、台北市篮球之友协会、黑松股份有限公司、佛光山文教基金会联合主办一场别开生面的篮球义赛,四队球员分别是:佛光山队、民意代表队、香港明星队与梦幻明星队,这是佛教历史上首次出家法师与国会议员的一场公开篮球比赛,吸引了二千多位民众前往台北市立体育馆观赏球赛。
一九九七年五月九日,国际佛光会在佛光山召开理事暨协会会长联席会议时,决议发起净化心灵慈悲爱心列车活动,展开环岛街头布教,全省巡回宣导。是年五月二十五日分南、北两路开走,六月一日于台中会师,六月十五日于花莲会师。
一九九七年四月,影艺人士白冰冰之十七岁女儿白晓燕遭歹徒绑架勒索,凌虐致死,震惊社会各界。
一九九七年十月五日,二千位慈悲爱心人于台北市中正纪念堂举行宣誓会师,这是一场超越党派和宗教界限的慈悲爱心人聚会,包括佛教、天主教、耶稣教、天帝教、一贯道和道教代表以及党政贵宾,如连战副总统、萧万长院长、国民党秘书长吴伯雄等,皆到场观礼,约有来自全省八万民众参与盛会。
国际佛光会率先响应推行三好运动,举办檀讲师全省巡回演讲、座谈会、研讨会、为考生服务等活动。一九九八年七月十九日,中华总会于二重疏洪道举办佛光普照全民三好运动大会,由会长吴伯雄主持,与会的贵宾有副总统连战、行政院长萧万长、立委罗福助等人,这项活动由三重市公所及五百多个民间社团响应,其后全球各地的佛光会热烈响应,举办各项公益活动推广之。
西藏贡噶多杰仁波切赠予星云佛牙舍利,历经西藏、印度、泰国等地,在各地佛教徒虔诚恭迎下,一九九八年四月十一日于台北中正纪念堂前广场举办恭迎佛牙舍利显密护国祈安法会。
佛光山文教基金会自一九九○年开始,每年举办世界佛学会考,其宗旨是推动佛学研究、充实生活内涵、追求灵性世界、提升信仰层次、培养正知正见。会考遍及全球五大洲,试题以二十余种语言文字印制,并设有无障碍的听写试场,及儿童漫画题库。至一九九六年,参与会考人数已高达百万人。
军中、民间的狱政单位,经常商请本山法师前往布教,如:一九九四年十二月十九日至二十四日,佛光山在台北监狱举办八关斋戒修道会,有一百五十五名受刑人参加,这是中国监狱史和中国佛教史里特殊的一页,展现出人性光辉和佛教慈悲的一面。一九九八年四月二十三日,星云至高雄女子监狱为四百五十名受刑人主持皈依典礼;九月二十二日,本山宗长心定和尚至高雄监狱为佛教烟毒戒治班的三十六名受刑人主持皈依典礼。
一九九六年一月十五日上午,星云到土城看守所与死刑犯苏建和、刘秉郎、庄林勋恳谈,为他们提供如何面对人生逆境的妙方。
一九九五年十月二日,佛光山正式派遣法师常住于台南明德戒毒村,组织佛教戒治班,带领共修,成效卓著。
佛光山于一九八八年八月一日起,共分三梯次,每梯次九天,每年举办“短期出家结夏安居修道会”,旨在让在家信众有机会体验僧团生活,以进德修业,是北传佛教史上的创举。
[习题]
一、请列举您能做到的十种好心、十句好话。
二、请列举您能做到的十件好事。
第十六课 佛光人的养成教育
佛陀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教育家,佛法就是佛陀的教育法,可以帮助我们圆满人生。在佛教徒当中,于丛林寺院出家修学的青年固然需要佛法的养成;即使是居家的优婆塞、优婆夷,他们的儿女也需要信仰的传灯,需要佛法教育的熏习。因此,我们依佛教“信解行证”的层次,列出佛光人的修身德目,无论是青年子弟或成年人等,都应依此修学。
一、关于信仰方面
信仰是每个人内心的宝藏,能够正信佛法,才能获益。以下列举二十条有关信仰的德目,以帮助修学者建立正确的信仰。
因缘生法:佛陀在菩提树下觉悟的真理,就是因缘法,说明世间事事物物都是因缘和合而生起,故万法皆为因缘所生。
因果轮回:凡人造下业因,必然产生果报,果报现起又会产生力量,成为另一个果报的原因,如此三世因果,轮回不已。
善恶业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善恶果报来自于身、口、意所造的业(行为),因此,善恶业报,不由他力。
前生后世:佛教讲三世,即前生、今生、后世;生命不死,三世轮回不已,而且互为因果。
诸行无常:诸法因缘所生起,缘聚则生,缘散则灭,并非常住不变,故说诸行无常。
真心不变:真心即佛性,佛性人人本自具足,在圣不增,在凡不减,甚至驴胎马腹,六道轮回,真心依然不变。
圣凡有异:十法界中,称为“四圣”的是:佛、菩萨、缘觉、声闻;称为“六凡”的有:天、阿修罗、人、畜生、饿鬼、地狱。十法界众生因缘各异,果报有别。
四不坏信:对佛陀圣教不起疑心,对佛法真理欢喜接受,对出家僧团护持认真,对佛教戒律奉行不违,是为四不坏信。
深信大乘:学佛必须深信大乘,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才能究竟圆满。
不谤正法:佛因法而成道,僧依法而为师。三宝中,法为最尊,法就是真理,指引众生解脱生死,学佛应深信正法,不谤正法。
正知正见:正确的知见是深入佛法,获得利益的重要条件。
勤劳正命:勤劳精进是成功之道,正命是正当的经济生活。
赞叹三宝:佛法僧三宝是一切众生得度的重要因缘,赞叹三宝是口业的供养。
信心欢喜:信受所闻所解之法而无疑心,信心是进入佛法大海的船筏。
发心立愿:发心就是开发心里的宝藏,立愿是乃做人成佛的动力。学佛首重发心立愿。
不忘初心:一念最初的发心,如果谨记不忘,万事皆能成就。
慈悲方便:慈悲为本,方便为门;慈悲可以表达佛法,方便可以表达世情。
合掌礼拜:合掌即合权实之掌,而印中道之心,礼拜是与佛陀交流接心的方式。
生涯规划:第一个十年是信解养成时期,第二个十年是参学问道时期,第三个时期是实践奉献时期,第四个十年是禅净修道时期,第五个十年是经验弘传时期。
信仰传灯:把信仰和一切善行传灯给子孙,是最有价值的遗产。
二、关于慧解方面
学佛首重闻法,听闻正法才能获得真理的智慧。以下列举二十条有关闻法的德目,以帮助修学者建立正确的闻法心态。
般若慧解:般若是六度之本、善法之源、诸佛之母,般若来自闻思修。
深解密意:要能深深了解佛陀的心怀,主张以心印心。
听经闻法: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闻法是信教入道的第一步,佛法中一切功德多由闻法而来。
读书阅藏:读圣贤书,阅经、律、论三藏以外,对历代圣贤大德著作更要广学研究。
广学多闻:学佛要多闻熏习,而且要法门无量誓愿学。
闻空不惊:诸法自性本空,空才能建设有,能够正确认识缘起性空的真理,便能闻空不惊,此乃大智慧也。
闻善着意:闻善言不着意,非人也;闻善着意,才是堪受佛法的大器。
会意深思:闻法要用心领会,不断思惟,才能够心开意解,心领神会。
谛听正解:闻法要谛听、善听、兼听、会听。
正闻正思:佛法以闻思修而入三摩地,听闻正法,并且长时忆念正法。
乐观明理:学佛者应明白因缘果报、缘起性空的真理,自能乐观豁达,智慧明理。
福慧双修:“修福不修慧,大象披璎珞;修慧不修福,罗汉应供薄。”皈依佛,两足尊,即福慧具足之意。
成就辩才:口常行慈,修习善语,可得无碍辩才。
广为宣化:佛法要广为传播,广为宣化,自他皆能成就。
请转法轮:经常举办佛学讲座、印行佛书等。
亲近道场:选择有缘的道场,并亲近善于说法的善知识。
弘法护教:讲学证道、护持道场等。
护持教化:护持佛教文化教育等弘法事业的发展。
破邪显正:破除邪魔外道,纠正邪行、邪理、邪事,彰显正法、正道。
明辨是非:不要太计较利害得失,应该要明辨是非。
三、关于修行方面
“说道一丈,不如行道一尺”,学佛一定要修行,透过修行才能证悟真理。以下列举三十条有关修行的德目,以帮助修学者实践佛道。
五戒十善:五戒是做人的根本,受持五戒十善可得人天果报。
持戒自律:戒是修行的基础,解脱的根本,持戒自律是自我安全之道。
八种正道:即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勤、正念、正定。
四无量心:指慈、悲、喜、舍。
六波罗蜜: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等六种解脱生死法门。
四摄方便:指权巧度众的方便法门,分别为布施、爱语、利行、同事。
四弘誓愿:即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四念观心:即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五停心观:五种停止、息灭心中烦恼魔障所修的观想方法,即不净观、慈悲观、缘起观、念佛观、数息观。
四种加行:加功用行之意,即:布施、供养、礼拜、持咒。
四种依止:即依法不依人、依智不依识、依义不依语、依了义不依不了义。
禅净双修:念佛和参禅并行。宋代永明延寿大师力主禅净双修,谓“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
止观等持:止息一切妄念,心归于专注一境的状态为“止”;开启正智,正确观照诸法,而断灭诸结烦恼为“观”。
悲智双运:“悲不住涅槃,智不住诸有”,悲智双运才能自度度人。
惜福结缘:人的福报如银行存款;生来之福有限,积来之福无穷。
爱语和众:爱语如阳光、花朵、净水,到处受人喜爱。
忍辱柔和:忍是认知、承担、负责、勇敢、化解;能忍辱,必能柔和。
惭愧忏悔:惭愧如服,可以庄严容貌;忏悔如法水,可以净化身心。
不念旧恶:学佛者没有隔宿之仇,要有给人忏悔改过的机会。
修行六根:六根如门户,易受六尘之贼的侵入,学佛当密护六根。
食存五观:“五观若明金易化,三心未了水难消”。食存五观即:计功多少,量彼来处;忖己德行,全缺应供;防心离过,贪等为宗;正视良药,为疗形枯;为成佛道,应受此食。
朝山参访:朝山拜佛可以折服我慢,参访巡礼可以广结善缘。
抄经礼忏:抄经可以开发智慧,礼忏可以消业增福。
义工服务:担任义工,是心意和生命的奉献,是力量和时间的布施。
环保护生:环保是对于地球的爱护,护生是对于生命的尊重。
生活正常:衣食住行、各种待人做事、礼仪等正常,就叫生活正常。
知足感恩:知足是解脱欲望缠缚的妙方,感恩是人生最大的拥有。
认错改过:改过才会进步,认错才能增上。
革除陋习:对于生活上不良的习惯,如抽烟喝酒等,要勇于改除。
端正威仪:“行如风、立如松、坐如钟、卧如弓”,是行立坐卧的四种威仪。
四、关于体证方面
悟后的世界“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但为帮助学佛者慕道修行,以下列举二十条有关体证的德目,略述证悟后的境界。
一心不乱:只有正念,没有妄想。
一真法界:即是佛陀平等的世界。
自性圆成:人人皆能成佛。
证悟中道:三论宗阐扬“不生不灭、不断不常、不一不异、不来不去”等义。
去迷开悟:去除迷误,开启觉悟之门。
即生成就:不须经过三大阿僧只劫,而能即身成佛之意。
三业清净:三业,即身、口、意业,三业清净,自得解脱。
往生净土:人逝世以后,能生到极乐世界。
转识成智: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
得大解脱:任何时间、地点皆能逍遥自在,即是解脱。
圆满自在:证悟法身实相,进入涅槃寂静,这是人生最圆满的境界。
妙觉佛果:妙觉是菩萨第五十二阶位,已达觉行圆满的果位,因境界奥妙不可思议,故名妙觉。
无上菩提:最高的觉悟。
悟无生忍:忍有生忍、法忍、无生法忍;悟无生忍即了悟法本不生,而达“忍而不忍”的解脱之境。
四种圣果:即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等四种果位。
证诸涅槃:涅槃分有余依涅槃、无余依涅槃。证入涅槃即能远离生灭。
人我双亡:泯灭人我对待,自他一如,即进入开悟的境界。
了生脱死:了知生命的价值而活得踏实,对于死亡后的世界了无畏惧,亦即认识生死、超越生死的解脱境界。
烦恼清净:烦恼即菩提,烦恼净化,菩提自然现前,烦恼清净也是一种解脱的境界。
轻安正观:正观诸法实相,不为烦恼缠缚,自得身心轻安。
所谓“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上述列举的九十条修身德目,希望能提供学佛行者逐步修行,渐次圆满人生。
[注释]
五停心观:不净观是指观想自他肉体的肮脏、龌龊,以对治贪欲烦恼的观法;慈 悲观是观想由与乐拔苦而得到的真正快乐,以对治瞋恚的观法;缘起观又作因缘观 ,是观想十二缘起,以对治愚痴的观法;念佛观是念佛的应身、报身、法身,以对 治恶业障的观法;数息观,以计算自己的出息、入息,对治散乱的念头,而令心念 止持于一境。
一乘佛教认为心、佛、众生三者无别,其本性均为真如,故说其自体并无迷与悟、凡与圣之别,称为即身成佛。
是指虽然已经断灭三界烦恼,更不起惑造业,却还留有过去业力所招感的肉体存在,但是不会受饥寒苦乐等影响,能平静地面对人生世事,称为有余依涅槃。
不但断除所有烦恼,而且由过去业力所招感的色身也灭亡,无有遗余,一切微苦皆已离尽,是名无余依涅槃。
[习题]
一、试列举五条有关信仰的修身德目。
二、试列举五条有关闻法的修身德目。
三、试列举五条有关修持的修身德目。
四、试列举五条有关体证的修身德目。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