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禅宗>>正文内容

清黔阳龙标山破山派禅师传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清黔阳龙标山普明禅寺樵山如奂禅师
樵山如奂禅师(1633—1696),临济宗第三十四世,破山派破山海明下第四世,灵隐印文法孙,密印真传法嗣。黔阳县安江人。幼投东城观音院披剃,研习《上生》、《维摩》、《楞伽》及《唯识》、《因明》。
明永历十一年(1657)冬,破山海明法孙,灵隐印文法嗣密印真传挂锡东城观音院,示以教外别传,遂终日宴坐,参究宗乘。后得法密印真传禅师。付法偈云:“脉发川黔到楚天,单提祖印授高贤。时来休挂寒岩上,据令当行续正传。”嗣法后,先后出住龙标山普明禅寺、托口三里坪归化寺等丛林。与沅州明山太和禅院长明性炅、黔阳蟠龙山心闻合达、黔阳龙泉山古源海鉴等禅师来往甚密。有法嗣元见廓然等。

长明性炅禅师( —1670),号长明,蜀东石氏人。幼年礼极初老宿剃落。复从渤水法师学习大乘经论。昔年曾遇象牙和尚,知有教外别传事,虽看教中语言,知非极则。廻上黔中思南东山,参礼颖秀真悟和尚,直叩临济宗旨。尝立愿不睡。夜静坐间,忽然如人拍一掌相似,不觉通身汗下。一日,颖秀真悟上堂,出而问曰:“上无佛道可成,下无众生可度,是何人境界?请和尚道破。”颖秀真悟云:“高高处观之,不是低低处,平之有余。”长明性炅又问:“千差万别,不出这里。”颖秀真悟云:“切莫错认。”长明性炅便喝。颖秀真悟云:“这一喝,落在什么处?”长明性炅云:“当阳突出已相呈”。颖秀真悟云:“却是阇黎道破。”颖秀真悟行道楚之辰州酉阳,长明性炅随师同住辰州龙山,任维那事。纪纲龙象,日夕激扬,声名大振。以帅众多年,志欲居山。颖秀真悟付曹溪正脉源流。初住澧州慈利七星山。
康熙三年(1664年)甲辰,长明性炅应众请,出住沅州明山太和禅院。康熙四年,长明性炅莅临黔阳龙标山普明禅寺。作《龙标山晚眺》:“闲步清江上,游鱼自往来。青山烟外赏,白眼世间开。喝石连云走,拈花带露回。蓬门应未掩,待月且擎杯”。后又游对岸蟠龙山,访破山海明法孙,燕居德申法嗣心闻合达禅师,作《过蟠龙山》:“秋江浅使碧沙明,引入渊源一派清。转盼老龙蟠杖底,风云相送浪头平”。
康熙六年(1667年)丁未,归辰州龙山,扫颖秀真悟塔。复上沅江。过浦市,被众请住浦峰寺,大肆修复。三年后,百废具兴。明年示微疾,叮咛训众,努力办道,端坐而逝。有《浦峰长明炅禅师语录》一卷行世。法嗣有法柱海栋、止岸海慈二人。

心闻合达禅师(1618—1683),蜀人。初参燕居德申於黔之福泉,后往武冈云山,再谒燕居德申,机缘相契,得印证。付法偈云:“蜀水直来楚水弯,唯有黔阳巨石尖。行到蟠龙筑破指,拖声欸气叫苍天。”开法黔阳蟠龙山。山麓有留云寺,紫霞禅师住持;山腰有长嵌寺,苍壁明睿禅师住持;山顶为蟠龙山寺,心闻合达禅师住持。开山为唐朝寒山、拾得二大士。王昌龄被贬龙标县尉时,曾在此有诗作歌咏。

清黔阳龙标山普明禅寺古源海鉴禅师
古源海鉴禅师(1634年—1700年),清代临济宗破山派禅僧,成都人,俗姓余。诞生明崇祯七年甲戌。
明永历元年(1647年),值乱入滇,寓曲靖圆通寺。
永历四年(1650年)庚寅,年十七礼沧海薙度。
永历六年(1602年)壬辰,隐居云南鸡足山。
永历十二年(1658年)戊戌,参灵隐印文於滇城新兴云集寺,不契。
永历十三年(1659)己亥,次参灵药慧宗於富民九峰山,亦不契。
永历十四年(1660)庚子,又参渠山妙随於开州永兴寺,次年偕渠山妙随至楚。渠山妙随得武冈知州吴从谦资助,开创武冈双峰山洪觉禅寺。
清康熙二年(1663)癸卯,闻灵隐印文应众请出住靖州会同洪江回龙禅院,复参灵隐印文於洪江回龙禅院,仍不契。遂离洪江,游江南。於金陵参大咸本咸,充知藏。次年,复充维那。
康熙四年(1665)乙巳,返黔,往石阡中华参天隐道崇,得印证。
康熙六年(1667)丁未,应众檀越请,出住楚之沅陵龙泉寺,继席莲月印正法嗣悦可道严。进院、据室、上堂。拈贴、说偈、升座。拈香云:“此一瓣香,参天地玄化,夺日月光华。爇向炉中,祝延今上皇帝万岁万万岁。伏愿龙基永固,弘开亿万皇图;圣化流芳,普润三千世界。”次拈香云:“此一瓣香,根深蒂固,浩劫培来;叶秀枝昌,多生种就。爇向炉中,奉为满朝文武、阖国公卿,当为架海津梁,永作擎天玉柱。”复拈香云:“此一瓣香,回龙寺里,频遭毒手;中华山中,屡遇钳锤。当年种就祸胎,今向人天吐露。爇向炉中,供养传临济宗第三十三世本师天隐老和尚,用酬法乳之恩。”敛衣就座。上首白椎云:“法筵龙象众,当观第一义。”僧问:“法座高登,四众归崇。法令初行,愿乞垂示。请问:如何是第一义?”师挥拂子云:“若论此事,非口所宣,非心所测。不可以智知道,不可以识识。一任开虚空口,掉江海舌。到这里,也不能措得一辞。何况轻举妄动?早是笑杀旁观。”
上堂:“五千四十八经卷,是闲故纸;三千七百则公案,似的烂葛藤。直饶临济、德山,棒喝交弛。到这里,也只看即有份。何故?”良久云:“三边不用安戈甲,万里歌谣贺太平。”
康熙八年(1669)己酉,应黔阳县令容园张公扶翼、攸县训导介子黄公飞远、前明孝廉亦庵向公文焕等众檀越请,出住黔阳龙标山普明禅寺。
师至山门,拈拄杖,直指山门,云:“山坐远古,梁代始名;寺建熙宁,月蓬多事。今番山僧来到,指叫龙吟虎啸,月落星沉。”顾左右云:“直捣黄龙夸岳帅,横冲此寺看山僧。”
至弥勒殿,拈拄杖,卓一卓,云:“不在天上享福,却来人世度生。试问:有何生可度?看老僧将尔一棒打杀,还能坐此直等龙华也未”?拈香,礼拜,遂起。
据室:“当年维摩当道,山僧未得其便。今朝维摩隐遁,让却山僧坐镇。”拈香次,上堂,拈贴,说偈。
升座,拈香云:“此瓣香,根培地久,干挺天长。爇向炉中,恭惟今上皇帝,祝延圣寿。伏愿皇基如南山,帝德齐北极。”次拈香,云:“此瓣香,久沾玉露,常润甘霖。奉为黔阳大令容园张公扶翼及合府官员,文学介子黄公飞远、亦庵向公文焕及众檀越等,伏愿功高上古前贤,名垂万代后昆。齐沾法雨,共听妙音。”复拈香云:“此瓣香,大炉鞲中,几回锻炼;智竭情枯,一朝契证。恶辣手中得来,逢人触发生焰。此是第二回拈出,专申供养传临济正宗第三十三世天隐和尚,以酬法乳之恩。伏愿生生为人天眼目,世世作佛祖钳锤。”摄衣,就座。维那白椎云:“法筵龙象众,当观察第一义。”师挥拂子,云:“古人道:‘有一人长不吃饭,一生不道饥;有一人终日吃饭,一生不道饱。’诸仁者,且道即今此人在么处?若道现前方是,未免指鹿为马;若道不是,又是斩头觅活。正恁么时,还的当么?分明月在梅梢上,看到梅梢早已迟。”喝一喝,下座。
太史张公扶翼营斋,请上堂:“眉头额底,眼横鼻直。上智下愚,阿谁无分?到这里,因什么十个五双,不能领会得?且道他过在什么处?”击拂子,云:“只为分明极,翻令所得迟。”
康熙九年(1670)元旦,文学向文焕营斋,请上堂。师挥拂子,云:“山僧有个千圣不奈何的句子,要与众人吐露。惟恐诸人不识好恶,当面错过,空起劳攮,不自宁静。所以不敢相报。但未审诸人还有直下委悉的么?若委悉得,便见山僧无事多事。其或未能,莫道不疑好。”
康熙九年(1670)元宵,文学黄飞远营斋,请上堂。师拈香云:“明珠在掌,随物色以分辉;宝月当空,临水际而影现。”卓拄杖一下,云:“会么?释迦老子降生了也,九龙吐水沐金躯,第涌金莲捧双足。恍然八万四千毛孔,孔孔说无尽法忍;独露三百六十骨节,节节放大宝光明。光光照彻无边世界,微尘刹土。若凡若圣、若草若木、若僧若俗、若男若女,并有情无情,无不尽皆睹其光彩。於其光中,得大利益、得大安乐、得大神通、得大受用。正恁么时,还有恁么者么?若有,不妨捉败释迦老子,将无尽三际净戒,不假文词,一时受具。如无,则听颂曰:‘天雨四花呈瑞彩,地摇六震起云龙’。”喝一喝,下座。
康熙九年(1670)春,解制,咐嘱向文焕、黄飞远,因营斋,上堂:“祖师心印铁牛机,举似现前大众知。不是见闻生灭法,等闲慎勿别寻思。”
康熙十年(1671)冬,结制,上堂:“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言而万物生,圣人不言而万邦宁,且衲僧不言,又作么生?”良久,云:“东方日出卯,因缘时恰好。虚空绝遮拦,大地光皎皎。此事甚分明,切忌外边讨。”
康熙十年(1671)腊八,上堂:“时临冬正寒,大地雪漫漫。鼻祖西来意,分明无两般。若与么会,十万八千;不与么会,辜负现前。敢问诸禅德,且毕竟如何体究得不辜负现前法?还会么?咄!雪消清涧水,海吐玉枝香。”卓一下,下座。
康熙十一年(1672)元旦,上堂:“天寒地冻,水滴冰生。释迦老子,夜睹明星。摸着鼻孔,打失眼睛。冤沉度海,累及儿孙。且道:‘累及个什么’?”良久,云:“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康熙十一年(1672)元宵,上堂:“朔风凛凛透疏篱,寒威彻骨忆初时。六年功毕遭涂炭,直到而今几得知。且道:‘哪里是释迦老子遭涂炭’?若也会得,不妨出手共整颓纲,堪报不报之恩,用作无为之化。如或未然,直饶语透威音外,眼底青黄天地悬。”喝一喝,下座。
小参:“若论个事,人人本有,个个不无。争奈十二时中,业识茫茫,致使当面错过。若是鼻孔端的底,管取开眼合眼,时时明见;脚跟点地底,一任东行西行,自然步步踏着。所以道,舍之不离,求之即错。错错错,佛祖到头难摸索。”
小参,喝一喝,云:“天自高兮地自厚,日月无私照林阜。堪笑一等丈夫儿,只管随人背后走。直饶足迹遍天涯,到头依旧还依旧。”
颂《女子出定》:“夜冷霜寒明月天,都来帘外打秋千。更阑沽酒不知醉,悮赚婴痴入倒悬。”
颂《赵州访二庵主》:“船到江干任放行,高低深浅浪花生。纵横两岸歌声疾,风叶满蓬听不真。”
康熙十三年(1674)甲寅,出住洪江回龙禅院。
康熙十六年(1677)丁巳,开辟岑山。
康熙二十年(1681)辛酉,开辟定番九龙山。
康熙二十五年(1686)丙寅,复兴普阳天龙山普德禅寺。
康熙三十四年(1695)乙亥,善权达位法嗣善一如纯禅师远游十载,自浙江回黔,挂锡天台,师命其接管普阳天龙山普德禅寺,分半座与之。
康熙三十九年(1700)庚辰,仍回定番九龙山示寂,世寿六十七岁,僧腊五十夏。善一如纯应九龙山、天龙山信众请,为古源海鉴禅师对灵,小参:“我九龙法叔古源和尚,数十年来,行悲切令,用老婆心,摇三寸舌,簸两片皮,横说竖说。虽是方便为人,亦未免随群逐队。幸尔今朝化缘已毕,到此难瞒。只得改声换调,弃虚抵实。将此这段大事因缘掀翻,普示诸人去也”。善一如纯《发法叔古源和尚灵骨上天龙》云:“真性圆明无动转,幻住业缘有变迁。清净法身藏不得,杖头掉转上龙山。”又其《发法叔古源和尚灵骨入塔》云:“平生伎俩尽收拾,末后风光别洞天。无缝塔中安身静,闲看绿水绕青山。”
有法嗣定番九龙山月恒真升,贵阳章氏子。於本邑圆通寺,礼冰雪和尚披剃。始参慧林和尚,缘不相契。又参莲月印正,得示偈:“松老枝横疏影到庭,苍龙鳞即似龙形。祁寒溽暑频相易,霜雪万年不改青”。后参古源海鉴得发明,亲承印证。古源海鉴示寂后,大众勉其继席九龙山,不允。遂掩关於卧云室内。
法嗣黔阳烟溪孤云亭主向文焕,字亦庵,黔阳山门人。明末孝廉。幼孤贫,嗜文学。得烟溪南明招抚使邱式耔助以良田三十亩,遂家於烟溪,筑孤云亭。诗文卓然成一家,生性孤傲,不随流俗。明亡后,绝意仕途,隐居烟溪。康熙初,安徽霍丘蓉园张扶翼任黔阳知县,请其出山,辅助治理县事。喜游山水,访寺僧,《游蟠龙山记》、《游赤宝山记》、《复修株山碧泉庵记》、《复修龙标山普明禅寺记》、《复修托口归化寺记》等散文、游记作品,风格清新。诗作《宿僧房》、《香炉岩》等以及《黔阳八景》系列,脍炙人口,流传至今。其五言诗成就最高。有《孤云亭》四卷,版存湖南出版社、湖南图书馆。
向文煥撰於康熙八年己酉冬月的《游蟠龍山記》曰:己酉暮秋,向子亦庵將游蟠龍,與廖子長公、黃子子鉉、向子復旦、吉水歐陽孝先,出安遠門。始命舟,王子敢臣從後至,遂與諸遊人會於岸次。既登舟,自潕水渡龍陽洲,溯渠江舟行。步步望山,甕城沿岸,竅石嵌空,水激有聲。乃涉淺瀨達岸。舍舟,穿徑入平疇,數百畝阡陌交通。緣細路行數百步,略不經意,田盡,山漸合。壁皆赤色,額曰:“天臺進步”。緣溪行,溪中一石,截流而峙。王子指曰:“石中空,旁入,可容數人。”舍之不顧,折而入,度石砌。砌下隙處,仿佛若水門。王子曰:“是李灣潭先生渡仙橋。”水失故道,橋遂湮。石磴磷磷。梯而上,茅舍數椽。籬外垂楊嫋嫋,為王子莊。遊人小憩,出故道,踰峻阪。王子在前遙呼,眾愕然。乃從莊後出其徑前也。詣遊人岸,幘躋磴道。數百尺遙,見石洞間,薜蘿倒掛。王子曰:“洞中有石牀,壁間字皆篆籀。”荒徑雲封,不可往,遂不往。度危嶺,小憩。複梯磴數百尺,杉松塞覆,細磴曲折,清涼沁人肌骨。去真武殿,僅咫尺路。不欲即至,故紆以拗之。諸遊人憩樹下,有頃,蟻行曆曲磴。一僧貌甚臒,補衲石上。桔柚離離,遂造殿。遊人先後至。小憩,入後閣。閣奉佛,半在岩下,氣陰森。坐久,淡人思慮。石壁有詩,點畫斷缺,不可讀,遂出。步簷石壁,嶙峋百尋,色赤甚。仰見呂祖像立石龕,龕架空,垂壁外,若將飛去。遊人欲上,鬥絕不可攀。然必欲從他道窮之。右壁鐫張容園先生詩。讀畢,渡危橋,過補衲石。左穿修竹,岩下丹灶石床。王子曰:“明代宗時,宦者年七十,祝髪,坐石床三年,無履跡。將亂,辭去,莫知所終。”出,折下曲磴旁,得石徑,略之。傍林,轉小徑。路如帶,細草青青。複得磴道。舍之,取徑,看泉。泉之名曰“杜香”。上多杜蘅芳草也。掬飲,寒香沁骨。泉旁細花,紅白數點。山半有岩,湧出向空。遊人爭欲往。王子止之。返向所舍蹬道,躡而登。不盡百級而憩。人各據一磴。有頃,陟嶺。嶺窮,磴亦窮。西瞰金鬥山,若在足底。潭水淵然可掬。南繞山后,或降或升,遂至絕頂。一石如車輪,苔蘚斑駁。去山根萬尺,目眩心悸。孝先立石上瞰之。無論城闉,煙火千家。大角、紫霄、皆在指顧。兩江水,如白氣一縷。近頫,阡陌、屋舍儼然。身在秋色中,眾人爭以秋色獻。頃之,雲自山谷中出。微風蕩之,片片飄忽樹間。向子歡然曰:“秋山宜淡,霜林、黃葉,正須白雲點綴。”乃返磴窮處,諸子盟曰:“必踞盤龍岩始快!”遂踴躍披榛,往踰小峰。草樹蓊鬱,松徑滑,履不能著,搜奇良苦矣!乃猿引,穿松徑入,石阪荒寂。有龕垂垂將墜。王子曰:“是向所仰呂祖像也。”眾喜甚,出不意,乃大呼噪。逼前下瞰,心魂肅肅。昔亭其上,今破瓦斷椽無存,亭亦廢。至此,遊人意頗足。向子曰:“向所略石徑,當一往,以了此遊。”諸子許之。於是返石徑。臨鏨谷,危甚。蟻而渡,足所著處,目即注之。竇間積泉,落葉如遊魚。屏息,不得轉眸。既渡,得平山,上可結茅齋數楹。隙處,多香餌草,香特異。復旦拔數百本,命從人肩之。再返佛閣,足與心目俱勞,遂命觴。久之,謀歸。便覓向路。王子邀入莊,設雞黍蔬果雜陳。廖子縱飲。諸子懼舟危,飲不欲多。辭出,返山口。牧童四五,折樹枝成屋,拾敗葉以代陶瓦。至江岸,乃返棹,渠水流急。向所望竅石,目不睱接。徐棹入潕水,逥望山際,瞑色黯淡,不能辨。是日,意各有餘。黃子訂再游,許之。
作於康熙十一年歲次壬子的《赤寶山記》云:自黔江渡南岸,循江而下,數百步,得“梅花徑”。去徑碧梯數武,怪石怒起,若獅象搏立。梅花塢緣徑附石,盡梅花。直上數百尺,為第—峰。俯江峭削,芳草名花,皆緣壁下上。上稍平,則紫竹、黃楊、蘭、桂、栝、柏之屬,參差秀鬱。踰阪數折,為“螺山”。蘼蕪蔭翳,頂如青螺。稍紆,為帝宮廢址。蒼煙杳靄,有暗淡色。緣徑行,得“鬥山”,狀如覆鬥;又面西與金鬥相望,故名。山后為平臺。自第一峰,徑路峻折,至此氣象稍舒。側下略東,為“翠雲坪”、為“翠雲峰”。修竹美箭,空翠森秀,而斷雲棲之。其下深窈杳冥,為“琴澗”。澗水曲屈,達於江聲,泠泠然可聽。由翠雲坪,渡楓香嶺。青楓、烏桕,疏落可數。細草、雜樹,皆能花。蜿蜒而登,得小徑。藤蘿覆結如亭。亭之名曰:“翠微”。其下多薇蕨,青翠可茹。稍曲而東折,而西上,紆餘千尺,天風冥冥,始達白雲峰也。峰勢峻絕,眾鳥飛鳴其下。俯視白雲,去來空際。上平舒,可五六丈。其前為盤穀。窈窕盤紆,樹色青蔥可掬。昔有鶴巢其巔峰,時引眾子迴翔其上。背負大壑,深可二千丈。下多良田、美樹,壑中時作江濤聲。度危嶺,面西稍低,為“香藤峰”。古藤覆徑,花時能香也,為“蘿月峰”。夜月蘿徑,踈踈也。又西跌,為“嵐峰”。芳草薜蘿,煙嵐疊翠也。又西折,則境絕矣。自嵐峰落而東,曰“迴峰”。謂香藤、蘿月、嵐峰,皆迤邐而西,此獨東也。與第一峰近,若接襟帶。回望白雲峰,恍然天際。自白雲峰東下,逶迤而北,為峰五。曰“觀瀾峰”,東觀獅水,洄瀾下折也;曰“芙蓉峰”,峰勢秀如芙蓉也;疊前而奔,曰“待月峰”、曰“先月峰”,北臨大江,而東,則月先之前,既得月,而次則略待之也;間四峰而低,其中曰“乳峰”,峰微起,如乳也。五峰都無樹木,惟芳草鮮美耳。山之峰十二。得小山二、徑一、塢一、廢址一、台一、坪一、澗一、嶺一、亭一、穀一、大壑一。而十二峰之勝,白雲領其要焉,勢為之也。山之勝,宜春夏,幽芳繁陰,杜宇、黃鸝也;宜秋,紅葉瀟瀟,白實離離也;又宜冬,梅花畹蓀,刻露清芬也;登山而遊,宜雪,又宜月。雪則極目千里,乾坤一氣;月則四顧寂寥,萬山盡碧,長空無垠,江流有聲也。二者月較幽,山勢儼然,面城郭。邑侯霍邱張公愛其氣嚴而體舒,增植花卉為堂於署之西。偏望之,名其堂曰“望山”云。
《募修玄靈觀序》曰:釋老二氏之教,亦有裨於治理,故佛刹觀宇,多與學宮爭其瑰麗。而玄靈觀居西城,頗靜而幽。予嘗與都人士游息其中。及通籍,每意觀裏桃花年年無恙,古柏青桐,亦不改清陰待我也。滄桑後,學宮之地,鞠為茂草。上方鐘鼓,闃不聞聲。所謂玄靈觀者,則甎瓦毀缺,榱桷撓傾,蓁莽荒穢,又甚焉。康熙改元,歲功既登,精舍回廊,漸次修復。明年春,盲僧湛然,曳杖踵予門而告曰:“觀不修且壞,乞文勸之。”噫!亦奇矣!夫湛然者,盲而學佛者也。佛與老,道不同,何以動於中而慨然任之?夫好善,美名也。汲汲者,豈豔其名乎?佛者,性淡泊,吾知必不豔其名。墨子,佛氏之徒也;楊子,老氏之徒也。逃墨於楊,豈慕其道將遷其業乎?盲者,心專一,吾知必不遷其業。何居乎?其故可思矣!夫墨子兼愛,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道之不同,又奚足病乎?且夫老氏之學,貴乎清淨,今天下厭煩樂簡之民,得其道、閑其性、安其情,其亦庶乎?可大冶矣!此湛然之意也。誠如是,固足以動人好善之心,予何不可樂勸之。嗟乎!學宮之地,鞠為茂草久矣!亦有動於中,而慨然任之者乎?
法嗣黔阳黄飞远,曾任攸县训导。诗文俱佳。喜佛学,乐与僧交。
康熙丁亥歲春作《募修紫霄山寺引》云:紫霄山,在黔邑東北。層巒疊嶂,聳出雲霄。天時陰晦,煙霧蒸然。非極晴霽,莫能見其峰。相傳袁、劉諸仙煉真處,土人禱雨輒應。探奇之士,鮮著履而登者;樵夫牧豎,即至之,亦不能言。遂令山之勝概蕭騷,岑寂滅沒而弗彰。憶往時避兵山中,由麓循溪而入,攀蘿捫石,至其處,可十餘裏。西望煙溪,平疇碧樹,與阜岡相錯。極目眺之,則城廓如盤,兩江晶瑩如匹練。東南諸勝,若羅翁、古佛,或隱或見。於雲煙繚繞間,令人應接不暇。蓋邑之钜觀也。舊有“真武殿”,剝落荊棘中,緇流黃冠,畏其高峻深僻,未有過而問之者。歲戊寅,老僧行普,擔瓢攲笠,婆娑其上。鋤山而食,汲泉而飲,且十年於此矣。邑中人莫或知之,老僧亦不樂人知。故蓬蒿滿徑,鍵戶焚修,晏如也。今承平日久,時和年豐,若邑之精藍禪宇,星列而棋布者,大都皆數數修舉。是諸檀越樂善好施,其俗然也。何獨吝於紫霄山,而聽其頹落若是。老僧以日暮途窮,將有志於丹碧,以俟來者,俾茲山勝概,不終於湮沒而弗彰一日者。敞衣藍縷,扶杖叩門,乞予為引。夫予言何足重?老僧第述山之勝概,以告諸達官長者之前,必有解囊以從事者,又何俟乎執之曉曉耶?

清黔阳龙标山普明禅寺元见廓然禅师
元见廓然(1649—1726),洪江马氏子。素喜禅法。
康熙元年(1662)壬寅十月初一日,灵隐印文法嗣密印真传受请住洪江回龙禅寺。结制上堂,廓然兴慈心、布喜缘、开宝藏、运家珍,设斋供众。后出家洪江回龙禅寺,参密印真传和尚。密印赠诗:“珍囊不惜念常存,拟向何方助法门。∴点一○全信受,雷音未震已明恩。”
密印真传《赠元见大德》云:“雨过云开晓半明,天边一发尽圆成。清光耀出乾坤外,非是依山傍水行。”依密印真传受菩萨戒。后嗣法密印法嗣樵山如奂禅师,继席龙标山普明禅寺。
康熙二十一年(1682)壬戌九月,捐资刻印《密印禅师语录》。雍正元年(1723),於普明禅寺传法雪舫际航后,退居。付席雪舫际航。

清黔阳龙标山普明禅寺雪舫际航禅师
  雪舫际航禅师(1681—1761),广东人。经商於楚,寓於黔阳。后观世事幻化,乃出俗。曾参曹洞宗高僧画僧借庵兴弘禅师。后嗣法黔阳龙标山普明禅寺元见廓然禅师。在雍正元年(1723),继席黔阳龙标山普明禅寺后,扩建寺院,募建禅堂,奉兜率接引佛。同时修建寄亭、十笏院、香林、伏虎石、梅花坞、松竹廊诸胜。弘扬禅法。以所绘画资,以供寺用,或者赈济贫苦人民。一时声誉颇浓,号称“普明中兴”祖师。有法嗣识尽悟智,继席黔阳龙标山普明禅寺。

清黔阳龙标山普明禅寺识尽悟智禅师
识尽悟智禅师(1740—1810),黔阳汤氏子。少年出俗龙标山普明禅寺,依雪舫际航禅师披剃、圆具。苦参力究,深得法要,遂受记莂。
  乾隆五十四年(1789),增修观音堂。初为官府假寓,后遂成舘舍。识尽自请捐贸北门地,建大公舘,而观音堂复旧。有法嗣初容心华。

清黔阳龙标山普明禅寺初容心华禅师
初容心华禅师(1787—1830),邑人。幼年披剃龙标山普明寺,依识尽悟智禅师参究宗乘,后嗣其法。
嘉庆二十四年(1819)辛未,住黔阳城隍庙。黔阳邑侯王金策与师交往甚厚,赏识师才,擢为僧会司僧会,命住龙标山普明禅寺。
道光六年(1826)丙戌,黔阳城隍庙住持洞昌宗盛提议扩建旧址,得王金策主事,初容副之。黔阳进士陈道隆、中方玉屏禅院隆佐以及安江胜觉寺、万寿山等皆出资捐助。
道光十年(1830)庚寅春,移住水口山。同年示寂,葬于水口山鳌山庵。有碑文记载,今存水口山。世寿四十四岁,僧腊三十四夏。有法嗣洞昌宗盛住持黔阳城隍庙。后法孙兆西继贤任黔阳僧会司僧会,住龙标山普明禅寺。

清黔阳龙标山普明禅寺兆西继贤禅师
兆西继贤禅师(1816—1871),黔阳王氏子。临济宗第四十世,破山派第十世,雪舫下第五世孙,初容法孙,洞昌法嗣。
道光十九年(1840年)己亥,任黔阳僧会司僧会,住持龙标山普明禅寺。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雷知县立碑,禁止地痞骚扰普明禅寺,时僧会司兆西贤率两序大众同立。《普明禪寺示禁碑》云:
署湖南沅州府黔陽縣正堂加五級紀錄五次雷,為嚴禁事照得普明禪寺,建自前朝,曆有年。上年本縣蒞任,查得該寺,向有田山,招佃納租,以資香火日用之需。前因住持各僧,經理不善,致將寺產敗壞。
迨經前縣召募僧會司僧兆西贤在寺住持,漸復舊業。並訪聞有等不法痞徒,心生覬覦,混稱檀越,或假以索債為名,在寺索擾,捏詞控告。旋經本縣隨案審明,窮懲在案。
第該寺供奉佛像,理宜肅靜,以照誠敬。豈容痞徒藉端需索,擾害寺僧,褻瀆神明。正出示查禁間,旋據該僧會司僧兆西,以該寺疊被痞徒索詐捏控案,蒙審結。誠恐僧人不—,故智複萌稟請示禁前來。除批示外,合亟出示嚴禁,為此示仰諸色人等知悉。
嗣後,如有不法痞徒,仍敢混稱檀越名色,或捏稱債主,在該寺索詐擾害;或承認寺田佃戶,抗租不納,訐住持僧人指名赴縣具稟,以憑拏窮追繳。
該住持在寺,亦當認真妥為經理,慎勿敗壞寺產,務期恪守清規,以杜訟端,而垂永久。各宜凜遵毋違。特示。
右仰通知

皇清道光二十四年清和月十六日示
宏法沙門兆西贤同兩序僧:西送 啟開 祥照
祖德 古松 懸光
法徒:覺岸 軒堂 懷愚
戒徒:聯結 隆興 應聰
覺川 覺松 妙傳
寂光 芳圭 應修等立

  咸丰十一年(1861年),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离天京(今南京)出走西行,到达湘西,攻黔城。清军设火药库於普明禅寺。是年十一月初七日,普明禅寺毁於兵火,独存钟鼓楼。
  民国三十一年(1942)6月,官商合办的黔阳县民生工厂在黔城普明寺正式开工,民国三十七年(1948)停办。
1958年“大跃进”,将寺钟拿去大炼钢铁。寺遂毁。现为镇政府招待所、黔城粮库所据有。
普明禅寺,为清代黔阳僧会司所在地,如历届黔阳僧会司初容华、兆西贤等均住持该寺,广弘佛法,为黔阳第一禅林。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