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或不修行
修行或不修行
修行犹如种树,不修行犹如只会砍树。种树可以水土保持,可以供养众生,可以维护生态;只会砍树,则杂草蔓延,众生无处庇荫,水土无从保持,生态无以维护。
透过修行,人可以得到智慧,洞悉事理因缘,有为有守;不透过修行,慧眼不得训练,事理因缘无从洞悉,取舍冲突,进退失据。
可惜的是,世俗人不了解修行。世俗人以为修行只是清心寡欲、与世无争,因为要争,要用自己的贪嗔痴与别人的贪嗔痴抗争,所以不能修行。修行于是变成退休后修身养性的消遣,变成少数出家人的专业。不修行,从此有了合理化的借口。
与世无争,只是说明了修行的消极面,修行积极面的真正涵意是不与一切无关贪嗔痴的事争,而与一切有关贪嗔痴的事争,不是保留自己的贪嗔痴而与别人抗争,而是争掉彼此的贪嗔痴。这样的争,不必等到退休,也不必非出家不可。
与个人的贪嗔痴争,是修行,与社会的贪嗔痴争,也是修行,因为社会是个人所组成,社会有贪嗔痴,个人也有责任,只顾自己贪嗔痴而不顾社会贪嗔痴,逻辑上是说不通的,因为不顾社会上的贪嗔痴,就是冷漠、就是逃避、就是不知如何是好。有一分冷漠,就有一分嗔;有一分逃避,就有一分贪;有一分不知如何是好,就是痴,无所作为而贪嗔痴具足,显然不能算是与个人的贪嗔痴争到底了。要与个人的贪嗔痴争到底,离开现实生活,不可能。离开现实生活,就离开人与人间的关系,离开人与社会的关系,剩下的,纯是个人的想像,不再是活生生的“关系”体验和抉择取舍。修行难免要与人有行为上的往来,有语言上的沟通,有感情的交流,有工作的分配,有利益的交换,离开行为、语言、感情、工作、利益,修行只剩下凭空的臆想。
这样的修行不可能只是少数出家人的事,更不可能只是退休后修身养性的事。因修行不是放下一切、离尘绝缘,相反地,修行是在尘而不染,放下的是一切贪嗔痴,离绝的是对六境的攀缘。因为不攀缘,所以贪嗔痴杀得俐落干净,所以慧眼独具,所以照见一切而无所取著、无挂无碍,所以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能力所及,义无反顾。
简单说,修行是为了慧眼。有慧眼,我们才能悲智双运,通情达理。没有慧眼,则面对冲突有挣扎,面对压力有恐惧,面对得失有忧惧,面对过去有恋悔,面对未来有不正确的期待,期待机运赶快到来,等了半天,奇迹没来,接著是失望,感到无力和茫然。因为缺乏一只慧眼,所以无能洞悉因缘,所以没办法了解感情和种种世间事。当遭遇一大串挫折时,困惑、猜疑、恐惧,紧随而来,精神上因“心有千千结”而感到异常疲劳和烦恼,生命活力因僵滞而萎缩,对一切世间问题的好奇、关怀、冷静和热情,逐渐褪色。
修行使人在知见上有慧眼,在行动上有慧剑。有慧眼则洞识人的种种“情结”,有慧剑则将人的种种“情结”逐一斩断。情结束缚人与人间的行为往来,束缚人与人间的言语(想法)沟通,也束缚许多精致而实用的想法。要解脱情结的束缚,畏缩逃避──不可能,虚矫冷漠──不可能,自恋虚荣──不可能,唯一可能的是老老实实地面对自身的贪嗔痴问题,人与人间的感情问题,社会上的劳务、钱财分配问题,政治上的权利、管理问题,乃至攸关众生生存的生态维护问题。能坦然的面对,才可能冷静深刻的观察,才可能无私的分析,并进而无所取著、无所挂碍地在实践中解决问题。
没有烦恼,那有解脱?没有生死,那有涅槃?没有问题,那需要解决?因为有不修行的问题,所以需要用修行的方法去解决,因为社会上绝大多数人不明白修行的意义,不知道修行的作用,也不知道修行如何下手,于是,烦恼的杂草蔓延,权益的倾轧处处,感情的纠纷频生,社会伦理不明,人间充满了无意义的脱轨斗争,面对这样的情结与症结,没有依修行以得慧眼,没有依修行以练慧剑,恐怕会结上加结,“欲理还乱”。(1988.7.《新雨月刊》第14期)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