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与阿罗汉的差别
佛陀与阿罗汉的差别
/张慈田
佛陀与阿罗汉有什么差别?在佛陀时代就有人对这个问题有兴趣,佛陀般涅槃之后,一样有人对这个问题有兴趣,所以,有必要做解释。
经典上经常以十个名号来称呼、崇仰佛陀,其中就有“应供”或“应”的名号,它是阿罗汉的异译,意思是值得尊敬.供养者、杀烦恼(贼)者、没有秘密者。在经典中不少地方说到佛陀就是阿罗汉,南传古老的经典《如是语经》(Itivuttaka)中很多经都是这样开头:“此是谛实,世尊如是语,此经是世尊证阿罗汉已,说。”《自说经》(Udana)第一品、第十经也这样说:“彼世尊者,实是阿罗汉,是证阿罗汉道者,正说成阿罗汉法。”北传《增一阿含经》卷十四、第五经记载佛陀悟道后往波罗奈度五比丘途中遇到一位修行者,佛陀对他说:“我成阿罗汉。”在教诲五比丘成阿罗汉之后,这世界就有了六位阿罗汉。所以,佛陀也是阿罗汉应无疑义。而阿罗汉可不可以称作“佛”呢?在南传佛教的传统并没有这样称呼,而北传佛教虽有流行“见性成佛”之说,但实际上,似乎没有见性开悟者自称或被称作“佛”的人,这可以理解是对释迦牟尼“佛陀”的名号的尊重之故。那么,佛陀与阿罗汉的真正差别在那里呢?
《杂阿含75经》及《相应部》22:58,记载佛陀住舍卫国时,有一次他问诸比丘说:“如来是阿罗汉、等正觉,如来是于肉体(色蕴)生厌恶、褪离欲望、灭止欲望、没有粘著,而解脱攀缘、完全觉悟;如来对感受(受蕴)、思想(想蕴)、意志(行蕴)、意识(识蕴),也一样解脱攀缘、完全觉悟。而诸阿罗汉也一样能于五取蕴获得解脱攀缘、慧解脱。这样如来与阿罗汉两者的差别在那里?”诸比丘请佛陀讲说。佛陀就说:“如来能无师自通解脱道,发现、知晓、了解、熟悉此道,及教导弟子跟随他的解脱道,这就是如来与阿罗汉的差别。”从这部经可以看出佛陀与阿罗汉的差别只是佛陀无师自通这一点。
另外,在《中部90经》《普棘刺林经》佛陀说:“解脱与解脱之间无任何差别。”(M.90. Kannakatthalasuttam;Vol. II p.129)《中阿含145经》《瞿默目犍连经》记载佛陀般涅槃后不久,做田人瞿默目揵连问阿难说:“如来解脱及阿罗汉慧解脱、阿罗汉解脱,这三种解脱有什么差别,那一种解脱优胜?”阿难回答:“如来解脱及阿罗汉慧解脱、阿罗汉解脱,这三种解脱没有什么差别,没有特别优胜的。”(另见《中部108经》Gopakamoggallanasuttam瞿默目犍连经)经中提到的“慧解脱”是指没有深刻禅定体验而得到解脱者。由以上这两部经可以看出佛陀与任何体现解脱者都是同等的,但是佛陀具有无师自通的“一切智”或“十力”,这一点是没有一位阿罗汉弟子与他同等的。
佛陀的声闻弟子阿罗汉,既然与佛陀是同一涅槃解脱境界,那么当生必然是与佛陀同样是“最后生、最后有、最后身、最后形得、最后我”(《中阿含经》68经)当色身灭度之后,不再在三界受生轮回,也不在其他地方受生,所以阿罗汉灭度后不必也不可能再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样才是正确理解入无余涅槃的本意。但大乘经典除了刻意夸大佛陀与阿罗汉的差别之外,竟然还说阿罗汉的解脱不是究竟解脱,如《法华经》(药草喻品)说:“诸声闻众(阿罗汉),皆非灭度。”(方便品)说:“是诸比丘、比丘尼自谓已得阿罗汉,是最后身究竟涅槃,便不复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当知此辈皆是增上慢人。”这种说法是严重扭曲与破坏“涅槃寂静法印”。所以,佛陀与阿罗汉的差别应如实知晓,才不致于将佛法演义得荒腔走板。
一切智:(巴sabbabbu, 梵sarvajba):音译为萨婆若,指了知内外一切法相之智。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八:“于一切界、一切事、一切品、一切时,智无碍转,名一切智。”(大30.498下)
1) 十力:参考《杂阿含经》684经,M.12. Mahasihanada-sutta;A.10.21. Siha;《增一阿含经》46.4, Nos.780,781,802,S.22.58.Sammasambuddhasutta)
(1990.11.《新雨月刊》第39期)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