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心、性何指?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心、性何指?

  1、心的种类

  在前面第二章中我们已论及密宗无上瑜伽部的“身心气观”,知道人体存在三种层次不同的心:粗心、细心、最细心。这是补叙显教对心的看法。

  法相唯识宗(慈恩宗)是中国大乘系统中解析人体心理活动现象和机制最细致的学派,这集中表现在对世界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的分析归纳的“五位百法”的理论上。五位是法相唯识宗(在印度是大乘瑜伽行派)概括妇类宇宙万有(一切法)而得的一个分类表;百法是五个分类所有的范畴的总和。五位百法如下构造:心法八,心所法五十一,色法十一,不相应行法二十四,无为法六。色法是指有质碍或变碍之物,相当于今人所谓的物质,心法是指精神活动的主体,即八识的识体,又称心王,为心所所依。心所法即心所有法,是,相应于心法而起的心理活动和精神现象,因为依心而起;系属于心,不能独立,与心一起才发生作用,即为心所有,故名“心所”。心法与心所法相当于今人所谓意识活动的主体及主体活动表现出来的现象。不相应行法也称心不相应法,是指既不属于“色”,也不属于“心”的有生灭变化的现象,所以称“心不相应”,此法又为五蕴中行蕴所摄,故名“行”,合称“心不相应行法”。最后是“无为法”,这是佛教所特别强调的,指非由因缘和合而成,无生灭变迁的绝对存在,即无所作为的、不待所为而成的东西、道理。它与前四法相对,前四法总称“有为法”,“为”是造作的意思,有为法是指由因缘和合所作为,有生灭变化的现象。注意的是,有为法是从现象界(从宽泛意义上说)立论,无为法是就佛教修持所达到的境界命名。不过,详谈五位百法会超出本节的范围,读者可从任何一本介绍佛学基础知识的读物中见阅五位百法的论述,在此从略。我们仅述心法相关部分。

  心法八,指唯识宗把人体精神活动的主体分成八识,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显然,前五识是指人体的感觉功能,此处略过不提。后三识,在小乘教派如说一切有部一般统称为“意”,即只有六识,但心王只有一个,即意;但瑜伽行派根据自身的禅定经验(瑜,伽即是“相应”)分意为三,在前六识外,加第七末那识、第八阿赖耶识,虽“意、心、识”之名称可通用,但功能各有不同,所以分别为当,《瑜伽师地论》卷六十三说:虽诸识皆名心、意、识,随义胜说,第八名心,第七名意,余识名识。又如《楞伽经》说:“藏识说名心,思量性为意,能了诸境相,是说名为识。”识者专指认识、分别的思维功能;意者,梵文末那的意译,指“恒审思量”,即总是不停顿地起思虑作用,为第六识所依之根,又名染污识,因其恒审思量始终不脱一“我”,是众生自私自利之根,常与我疾、我见、我慢、我爱四惑相俱,故名;最重要的是第八识,它是心法的主体,人的精神实体,所以有的译师译为“无没”,前七识都从它生起,是它的延伸作用,故又称“根本识”。汉地又多受《楞伽经》影响,常称之为“藏识”,阿赖耶识是其梵名。阿赖耶识又有三义,能藏、所藏、执藏,能藏是指它如仓库一样,有漏、无漏的一切种子皆藏于内,所藏是指它为前七识的现行杂染法所熏习而被遮覆隐没,执藏是指它经常被末那识爱执为自我内体。总之,阿赖耶识有染净二位,即是前七识之体,又是烦恼尽除后的主体。《楞伽经》中有一偈语:“譬如巨海浪,斯由猛风起。洪波鼓冥壑,无有断绝时。藏识海亦然;境界风所动。种种诸识浪,腾跃而转生。”这是依染位而说。下面一伺是依净位而说:“如来无垢识,是净无漏界,解脱一切障,圆镜智相应。”(《如来功德庄严经颂》)

  但阿赖耶识怎能有染净二位融一体,岂非自相矛盾?因此,在南北朝真谛(499-569年)所译传的瑜伽行派古学中提出有第九识,即阿末罗识(梵文Amala),又译庵摩罗识,作为纯粹的清净心,梵名本义就是无垢、清净。这与后来慈思宗所述传的印度唯识今学的理论不同(已如上述)。这种以阿赖耶识为根本解释一切法的产生,被称为“阿赖耶识缘起论”。

  但对中国后期教派,如天台宗、华严宗、禅宗,包括密教发生巨大作用的却是“如来藏缘起论”,按台湾佛学家印顺的意见,即真常唯心论。此理论系统与中观学系统、法相唯识系统鼎足而三,是大乘佛学最后的理论总结。此派继承了原始佛教“自性清净、客尘所染”的观点并发挥,确立有一个内在不变而清净的实体,此名“如来藏”,即自性清净心,还有许多名称,如法身、实性、真如、法界、法性、真性、实相、本来面目、常住真心、妙明真心,今之人又名为:宇宙本体、至上意识,等等。总之是万德之本体,现象之根源。中唐宗密禅师有如下形容:“况此真性,非唯是禅门之源,亦是万法之源,故名法性;亦是众生迷悟之源,故名如来藏、藏识;亦是诸佛万法之源,故名佛性;亦是菩萨万行之源,故名心”(《禅源诸选集都序》)。此种观点,按西方哲学观,是彻彻底底的唯心论。但须注意的是,在佛教中,外境永远处于被理解的过程中,心性本净,但法界也本净,心性本净与法界本净具有同一意义,实则心性与法界具有同样的问题;心除客尘而显清净,法界离垢而显清净,而清净是其本来面目,进一步,遍虚空皆存有这一真性。只有这样理解,禅宗“见性成佛”申境界、密宗“空乐光明”的境界才能在实际修行中见到,感受到。

  禅宗抛弃唯识宗的烦琐分折,提出四心说,以此建构心的层次:一是纥利陀耶,汉名“肉团心”,这是肉身中的心脏,二是缘虑心,指八识,因八识能各自对境而起思维作用;三是质多耶,汉名“集起心”,专指第八识,因第八识能积集各种子生起现法(参见上述阿赖耶识能藏义);四是乾栗陀耶,汉名坚实心、真实心、真心,即如来藏,真如性。但真心不是凭空虚构,就是第八识自身。(见宗密:《禅源诸选集都序》,延寿:《宗镜录》。)如《密严经》说:“佛说如来藏,以为阿赖耶。恶慧不能知,藏即赖耶识;如来清净藏,世间阿赖耶。如金与指环(按:今称戒指),展转无差别。”这四种心是有本末区别的,前三者是心的现象表现,后一才是心之本性。依《大乘起信论》“一心开二门”的模式,由于人们没有得到佛教的觉悟,便产生了妄想,这时第八识称藏识,但人们觉悟了,无妄想无妄念,第八识体常不变,就是真如,也就是如来藏。

  但以上还不是最彻底的说法,到后期禅宗、还有密宗:认为把心划分几个层次的做法是作茧自缚,徒增葛藤。他们认为:真心就是现实心,如来藏就是现实心。后期禅宗强调达摩所传的“直指人心”就是直指众生本具的心,众生心就是佛心、佛性,犹如《华严经》所说:“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由此出发,“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永嘉禅师语),进一步,贪、淫、痴,诃佛骂祖,棒喝断指,皆属心,即心的大机大用。“即心即佛”是也。

  密宗更明确地说,肉团心即佛,因为显教虽说“性相无碍,但是一心”,但总有肉团心外再立一个自性清净心的嫌疑。而且众生肉团心与佛、大圆镜智是同一的,“非肉团心外,别实心也”(持松:《密教通关》)。基于此认识,密教的许多观以心为本尊,如上述净菩提心观。

  现在说性。性即心的本性、心的体性,扩而言之,即宇宙万有的自性。弘忍对意能说的话可帮助理解:“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体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但见性非常难,人们通常感觉到的是自性的功能表现,但这些表现都是幻而不实,比如明镜蒙上尘垢,人不能了知,一旦除去尘垢,明的自性就显现出来。可以说,“性”只有在“见性”的境界中明白,言语文字不能形容,而一旦“见性”就达到佛的境界,所以有“见性成佛”的提示。试看大珠慧海《传令法要》中的描述:“此灵觉性,无始以来,与虚空同寿,未曾生,未曾有,未曾无,未曾秽,未曾净,未曾喧,未曾寂,未曾少,未曾老。无方所,无内外,无数量,无形相,无色相,无音声。不可觅,不可求。不可以智慧识,不可以言语取,不可以境物会,不可以功用到。诸佛菩萨与一切蠢动含灵,同此大涅架性。性即是今,心即是佛,佛即是法。念离真,皆为妄想。不可以心更求于心,不可以佛更求于佛,不可以法更求于法。故学造人,直下无心,默契而已,拟心即差(按:拟为考虑、思维、分别等意)。以心传心,此为正

  明乎此,顽石点头。

  再看藏密“大成就者”密拉日巴弟子冈波巴(即塔波拉杰)对“心的体性”的开示:“外所显境皆是自心之体性,所谓心之体性者,就是那明明朗朗、清清楚楚的自心之明体。有些人把这个明体想成‘真我’或自己,但此心之体性是空明无可认持的,也断灭不了的,此明体亦是没有依处的,见到这赤裸裸的明体,就算是有了道上的契悟了。然则,此心之体性究竟是怎样的呢?它非有亦非无,非常亦非断,离二边,但亦不是什么中道,截之不能断,摧之不能灭,于一切时不来亦不去,三时(按:指过去、现在、未来)中相续不断;截之不断故,非有为法,从本以来自性成就;摧之不能毁灭故,无形亦无色,非实体而元相状。若能亲自体验到这些,就叫做‘心之体性’,或叫做‘大乐’,或叫做‘俱生智’或叫做‘无二’。”(张澄基译《冈波巴大师全集选译》)

  2、心在何处

  由近代医学、科学的发展,人类知道了思维、意识、精神来源于大脑的功能,也就是说物质脑产生出非物质的精神,也明白了心就是心脏,无非是作为人体生存所需时时供给血液的“水泵”。外科手术的发达也带来了新的启示,如异体心脏移植,受体患者仍是原来的“我”,我仍是我,但异体大脑移植的结果赫然是我变成了另外的“我”,没有肉体的大脑支配着没有大脑的肉体,即受体患者的思维习惯、言词表达、行为举止迥然不同于肉体我,而再现出献脑人的种种特征。那么,肉体仅仅是躯壳,臭皮囊,大脑才是“我”的载体?大脑中藏着二切信息码,犹如佛教中所说种子?精神或灵魂不在心中,而在脑中?

  同样,我们也知道,人类在对精神、意识的探讨上历来是众说不一,最重要的两种观点是,一派人张人死如灯灭,精神不能独存,没有独立的实体,人的肉身死了,精神也就消失了,到近代,这种观点概括成,意识是大脑的机能。与一派人主张肉体是物质,多有生灭的;而精神却是独立时,人死之后精神照样存在。到后来这派观点实有灵肉二元论的倾向,精神的实体就是灵魂。中国中世纪金发的“神灭神不灭”争论没有解决这一问题,民间大众相信神木灭仍居多数。而相信灵魂不死并有种种令人惊异说法的要数印度民族,他们主张灵魂转生,‘这就是轮甲思想。最奇怪的可能要数佛教,虽然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拒绝回答有关死后有无生命存续的问题,但后继者仍然在这方面作出了探索,因为佛教亦同印度其他教派一样,主张轮回转世。那么轮回主体是哪个?佛教的回答既不同于俞一派死后断灭论,也不同意后派死后存续论,而是非断非常,他们主张“二无我”:人无我和法无我,解释、“二无我”是依缘起法则说明,甲缘和合则生,因缘离散即亡,无有实体,人如是,法亦如是。我法无则空,空无自性。从上面描述心性的击中,也可了解这种空无自企的道理。

  但是禅定修持又是与心分不开的。那么心就是现代生理学所说的心脏吗?答案是,有联系但不是。这犹如中医学区分五脏六腑与西医解剖得到的“五脏六腑”时说的话一样。显教当中说“心”的文字比比皆是,但没有实指于何处,这就要从密宗经论和上师的开示中寻找。

  先看东密。东密有一重要观法为八叶肉团心观。因为密宗认为,凡夫肉团心如;朵八叶莲瓣的莲花,观想它能生效应。《大日经疏》说,“梵云纥哩驮耶,此云心,行者于此肉团心处,想莲花形,合而未开,男子上向,女子下向。”由此发心,则自性之八叶九尊得以开显,是名自性清净心。心莲八叶源于内观,参见第二章对脉轮的论述。特松说:“密教于胎藏直观凡夫肉团心,为八叶莲花,上开九佛,是名自性清净心。”(《心经阐秘》)并且,“密教无论观何字形等,皆在心月、或心莲之上。”(同上)这说明密教的义理源于心,就连密教曼陀罗——金刚界、胎藏界的组织也是以心为中心建立的,如胎藏界的中台第一重就以八叶莲花表菩提心德。胎藏界以莲花表心,是八瓣肉团心,即物所的心脏,通有情及非情,其状如莲花合而未开,佛心则如开放莲花。金刚界以月轮表心,此心为缘虑心,限于有情。(持松:《金胎二部》,《中国佛教》,四,页419。)注意的是上说肉团心通有情及非情,有情相当于今人所说生命体,而非情则是非生命物质界,此心即是灵性?密法修炼所观境界才囊括宇宙万有。所以,此心也不能狭窄地看待。但心在何处仍未指明。

  藏密如同显教一样,反对把心实体化,如敦珠上师就曾辩证论述过,身体若无心的作用,便形同一具死尸。但这个心到底在哪里?是什么?却追寻不到,虽然追寻不到,无法将心具体化,但不能说没有心!因为你活着,你就有心存在着。而心,表现在我们每天的动作中,人的全身都有感受,这个心又在轮回中存在着。由于心不具体,我们很难接近自己的心。但有一个方法,就是放松,把心放下来,就能看见自己的心。这种说法同禅宗一样,心要从大机大用中把握,而不能执为实在。

  尽管如牧,但我们可以从心与其它事物的联系中认识它。首先,心与心轮具有不可分的关系。比如,许多密法都是从心轮观想开始的,如格桑上师传拙火定就是“首先把你的心放在心轮中央的不坏明点上,这个豌豆大小的明点颜色是白色微红,放五色光:白、红、蓝、绿、黄,但光的范围不大。你专注观想于此明点,专心思维这是你的心和上师的心永不分离的要素,将此心轮中央发光的明点观成是自己,身为明点的行者,将作一次各轮的旅行。”

  第二,如来藏和阿赖耶识都在心轮中,如郭元兴论述大圆满修炼的生理基础是这样:在心脏(肉团心)中央有具足光明的光明脉,像放光一样照明一切细脉,所谓“如来藏周遍”就是这个意思。这个能明照的内证智本体即空,……但是它的本体法身空上清净知见之分被阿赖耶识和八聚识所障,本性五光明照分被有质碍的血肉蕴聚所障,大悲光辉和证智起处被业和习气所障,因此它的体性极难睹见。但它是周遍一切有情,以各各有情之身为依而存在的,所以说为本初界自然智如来藏。即《宝性论》所说的一切有情常具的性。(郭元兴:《大圆满》,见《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卷,56页。《中国佛教》,四,435页)。此番论述与印度瑜伽所说的阿特曼(Atman)极为类似,阿特曼是人身的精神本源,是业报轮回的主体,肉体只是它的宿所,它又译为我、自我、神我,又称为灵魂。在常态下,这个精神本体被物质之气所包裹不为人知,但在入定状态中完全体验得到,所以称“静虑中的自我”,它有大小,有处所,“神我是内灵,其大如拇指,常居众生心,有异于身体。”(《羯陀奥义书》2,6,17。《白净识者奥义书》3,13)。勒伽师最高境界“梵我一如”中的我即是这个阿特曼。又如破瓦法(即迁识法)中,识神也是从心轮中出去的。因此,心、自性清净心、如来藏,名异体同,要追寻它须到肉身心中去。

  3、心的体用

  由上可知,心之体不能实指,但可以从用中体会到它。但为什么佛教观想要重视心呢?甚至有这种说法:“盖佛教根本,皆以观心为主。无论何宗何派,若舍诸法实相外,别求他法,即是魔说,非佛教也。”(持松:《密教通关》)这是因为心就是佛性,具足了成佛的一切因果;它又是光明的源头,能照遍宇宙万有;它是智慧本体,获得无分别智。禅南宗荷泽系特别强调“灵知不昧”,藏密宁玛派重视“本觉智光”,心就是菩提,觉悟,菩提心提示的就是本身具有的用,在三脉四轮中央有自然智宫心法官,当中就有自然智光明之体,这个自然智是人人都具有的。如宁玛派大圆满脱噶修持法中教导人们要认识存在于法界的天然的六种光明,其中有两种光明与此相关,一是肉团心光,即人们肉团心中的智慧气脉之光,它隐藏着本觉智光,另一种是本觉智光,此光隐住在肉团心内,具足空、明、大悲三种本性,由明点空光之变现而显现出的五智光明体。本觉智光即是吾人本觉智慧。这是慈悲的源,是三身五智的宝藏。因此,认识心、明了心,,就明了教的一切。

  禅宗虽然少见提到光明者,但也是把心视作成佛的本源,如高丽国普照禅师《修心诀》中说:“此空寂灵知之心,是汝本来面目,亦是三世诸佛、历代祖师、天下善知识密密相传底法印也。若悟此心,真所谓不践阶梯,径登佛地。步步三界,归家顿绝疑。”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