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币的种类与佛法的传播形式
钱币的种类与佛法的传播形式
文/净因法师
“交易媒介”是货币的本质,这是货币永恒不变的“体”,而数千年来,随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货币的形式在不断发展演变,其种类多如牛毛,多不胜数:殷周的“贝币”、春秋战国的“布币”、秦时的“刀币”、西汉的“半两”币、五代的“开元通宝”、北宋的“交子”纸币、清代的“官票”和“宝钞”……还有当今世界上170多个国家和地区正在使用的上千种货币。然而,无论是何种形式的钱币,都是货币的“用”。
同理,“离苦得乐”是佛陀传教的本怀,这是佛法恒古不变的“体”。
由于时空之变化、众生根性之不同,佛法传播的形式因而呈现出多采多姿的风貌;即使在当今社会,佛法的传播形式也打上了时代、地区的烙印。然而,无论现代人接触到任何形式的传承、派别,千差万别的佛法传播形式,都是佛法的“用”,追根溯源,不同的“用”阐述的是相同一个“体”——令芸芸众生离苦得乐。
很显然,否定港币、美元存在的价值,回归到原始的“贝币”上去,是十分可笑的;同理,目前社会上一些人认为,只有第一次结集时所写成的《阿含经》,才真实记录了佛陀所说之教法,而之后所结集的典籍,包括大乘经典在内,都非佛所说,因而在极力主张回归原始佛教的同时,有意无意地贬低大乘佛教、藏传佛教。这种做法也同样是荒谬的。
众所周知,佛陀一生教化的地区广、人数多,而公元前六世纪的印度,并无现代化的通讯设备和交通工具,很难想像在佛陀入灭后仅仅三个月,便能通知所有听闻过佛陀讲法的人都能及时赶到会埸,参加第一次结集大会,把自己所听闻的法背出来!在这种情下,又怎能确保第一次结集后所写成的《阿含经》便能将佛陀一生的教法一次性收集齐全?!
随著时间的流逝,未收入《阿含经》的教法不断从不同的地区传出,最后编辑成部派经典、大乘经典,也是顺理成章之事。更重要的是,大乘经典传出、流行、整理、编辑的时期确实比《阿含经》迟,但这并不一定表示所有大乘经典也要比《阿含经》迟。
由此观之,最早传出、收入《阿含经》的经典固然能让人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佛陀说法的风采,有其特殊的意义。然而,后来流传的大乘经典,也同样是佛所说。但愿执著于佛法传播形式的人,把更多的精力用于化解众生当下的痛苦上去!
(《明报》2008年12月10日)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