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生命的源头,且看智者如何逍遥天地间(四)
寻找生命的源头,且看智者如何逍遥天地间(四)
果如
伍:庄子思想与禅宗的交涉与差别
第一节 庄子与禅宗思想的交涉
在第四章第二节中,曾提到中国禅宗与老庄玄学互有影响,实则此一交涉的过程在汉末和魏晋六朝时即已开始,其原因乃中国在先秦时代,儒、墨、法各家思想,多偏于政治、伦理之讨探,对于宇宙、人生之根本义理,不如老庄以形上哲理为根本精义作深入的研究。又因为汉朝曾兴黄老,故此思想便一直深植民心,是以当佛教般若空义等形上思想流入时,自然能与老庄的无为思想作一交融,而后更由于禅宗从六祖慧能开始重视般若思想的落实,是以禅僧所施行的禅机教学乃至思想形式,总离不开一分老庄气息的色彩。故今略举数则带有玄学色彩的禅门公案来做一比对外,并试探其禅法施设的目的。
无道可修的青原行思——
中国古代尧时有首讽颂太平的“击壤歌”: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食,帝力与我何有哉!
只要良好的政治,在日常生活中,政治是无法加入的,只有在政治混乱时,人们才会想起政治。若生活能如诗中所述般的恬静平和,只要耕田就有米可吃,掘井水就出来供人饮用,那么天子之力就算再大,又与我何千?而这也是中国农民所寄望过的和平生活。行思的家风也是如此,
有僧向行思问道:“佛法的大要如果简单扼要的说,是什么呢?”
行思回答:“庐陵之米是多少钱呢?”
这则公案是相当有名的,如“宏智颂古”第五则歌颂:“成太平治业象,野老家风至淳,只管村歌社饮,哪知舜德与尧仁。”相同的,在行思的观念里,并没有所谓至高无上的佛法、禅悟、解脱、·涅槃等境界,因为生活就是禅。而禅就是顺天应地,自然无为的生命气息。
穿衣吃饭的马祖道一——
某日,马祖对大众说法:“汝今各信,自心是佛,此心是佛,故从达摩从南天竺国来,所传上乘一心之法,令汝开悟。而“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的“楞伽经乙之教,便是达摩所教示。”
又云:“夫求法者,应无所。求心外无别佛,佛外无别心。不取善,不舍恶,净秽两边,俱不依怙。达罪性空,念念不可得,无自性故。三界唯心,森罗万象,法之所印。……若体此意,则可随时穿衣吃饭,长养圣胎,任运过时,更有何事。”由这段文字中可知,马祖所看重的是三界唯心,此并非要在众生外求佛求法,而是要启发出众生本性自有的佛性,平常心原本是道。生于无为自然,是中国传统的老庄思想,马祖的禅,很明显的可看出是老庄玄学与佛教般若思想结合下的产物。
欲睡而眠的大珠慧海——
以下为大珠禅师与一位持戒律师的问答:
律师问:“和尚修道亦用功否?”
师日:“用功。”
律师问:“如何用功?”
师日:“饥来吃饭,困来即眠。”
律师问:“一切人尽如此,与师之用功同否?”
师日:“不同。”
律师问:“何故不同?”
师日:“他人吃饭时,不吃饭,须索百种:睡觉时,不睡觉,而千般百计较,所以不同也。”
一著衣吃饭,困来即卧”,日常生活的本身是悟的境界,这是中国禅僧的睿智,而能每天乃至每一个当下都能不慌不忙,从从容容的活下法,循著天地运行、自然的大道生活,这是大珠禅师的禅法施设目的之一。
以身去体会诸法的空性而将禅实践在生活中,于此悟到佛法中无一法可得可修可证,没有什么值得分别与烦恼,超越生死涅槃的自在禅僧就此产生。完全不做分别,不做烦恼,就是所谓的无为,在此我们也可以看出隐藏在中国禅僧中的老庄思想。
其实,中国禅门公案的记载资料相当丰富,其内容可参见抄《景德传灯录》、《五灯会元》、《指月录》、《续指月录》、《续高僧传》……等书中,有记载著许多类似精彩的公案。
第二节 禅、道二家根本思想的共通及差异性
在思想史上,欲谈到某家与某家的关系,其实并不容易有一个很明确的决定。因为同一类似型态的思想,往往有许多相似的问题、相似的观念、相似的方法,乃至从古今中外的哲学乃至宗教中亦可发现其相似的主张。从中国佛学的发展史上看来,中国禅宗的形成过程与道家有其深远的关系,因为当印度佛学东传时,最先代表中国文化去接纳的是道家思想,而其后演生出的格义佛教中的佛教沙门也都兼通老庄之学,再加上整个魏晋南北朝是道家玄学思想盛行时期,所以很自然的影响中国禅宗的形成。尤其自慧能到五宗分派的期间,更是禅宗的最盛时代,而道家与禅宗在此期间更形成了水乳交融、密不可分之势,这从马祖、行思、大珠……等禅僧所倡导的禅风中可以很明显的看出。虽然如此,道家与佛教思想的根本出发点毕竟有很大的差异,今依其共通性与其差别来略作一个探讨。
禅宗与道家思想的共通处——
禅宗与道家思想的共通性,不妨从禅宗的“不立文字”、“禅定”中来看他们之间的微细关系。
不立文字——
禅宗不立文字的思想在《楞伽经》、《金刚经》中已有明确的线索,然而真正落实此一作风的却是在佛教传来中国以后。在中国原始的儒道两家中,对思想文字的态度,都是要求言简意赅,甚至也有不立文字的趋向,如易经系辞传便强调“易简而天下至理得矣”,孔子“予欲无言”之教,老子有“圣人行不言之教”的主张,而庄子更有“至人无言”的说法。是以在魏晋时期,如僧肇、道生等人透过他们对道家思想的认识,而开始有三心言”的要求,到了唐代慧能之后,中国禅宗开始展开不立文字的运动。
禅定——
禅定本是印度佛学,甚至是印度所有宗教的共法,禅宗虽然以禅为名,但他并不以禅定为其中心旨趣,所以慧能才将坐禅二字改为明心见性的工夫。而庄子的“坐忘”、“心斋”与禅则有相关之处:
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道,此谓坐忘。26
若一志,无以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是以日本学者铃木大拙曾说:“禅师最明显的特质是在强调内心的自证。这种自证和庄子的坐忘、心斋、朝彻是如出一辙的。”慧能的禅是以明心见性、悟本来面目为主,至于庄子的坐忘是要见真宰,心斋是要明真心,在这一点上,我们看到禅宗的坐禅方法和庄子的思想是相呼应的。
当然,禅宗与道家的共通性并不只有禅定和不立文字而已,此外尚有公案、顿悟乃至其他观念也是二者可以相互交涉的部分。
禅宗与道家思想的差异——
综观而言,虽然前面所谈的多数是禅宗与道家思想的交涉、融和、共通性,但不可否认的佛教和道家的立意宗旨是不同的。例如,佛教的根本教义在于“缘起”、“无我”、“三法印”,而其思想特色在于观察世间的“苦”、“无常”而澈悟诸法的无自性、空,以此而达到究竟寂灭的清净涅槃解脱之境。在这当中,禅宗在中国八大宗派中,其风格虽然显得特立独行,伹它的根本思想却完全没有离开此一立足点。再者,若将眼光放在佛教与道家的比较上,则更可以发现,道家的中心思想是建立在“道”的基础上,“道”可以解释为宇宙论,也可以解释为本体论,也就是道家确立了所谓的“道”的存在,虽然它是无形无相,无为而恍惚,但它却是未有天地以前,从古以来就存在著。所以,世界的形成也因著道的变化而产生,如老子说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而庄予以为道产生万物是走圆环方式,以不同形状传流后代,像环一样,无始无终。而在佛教的看法,在透过身心及外在世界的观察下,而提出二)人无我:以为人是由五蕴假合,否定生命中有一个不变的主宰性及常恒自在的主体。 二;法无我:指诸法乃因缘和合而生,不断变迁,没有一个所谓本体或实体的存在,所以佛教谈无我,也就是一切有为法都是随缘起性,一切了不可得。换句话说,佛教的禅宗虽然与道家的思想型态有相类似或关联处,但禅宗所谈的无修、无证,而展开的禅明教学,都是建立在“无我”的理则下。
另一方面,佛教更提出业力轮回的思想,亦即佛教有其实质的宗教体验和修学次第的法门,以解决生命长久以来的苦迫逼恼。而道家所著重的,则较偏向形而上的精神领域,如魏晋时期所流行的空谈以“竹林七贤”为代表即可知。而这或者是宗教与哲学最明显的不同之处。(待续)
摘自《十方》第20卷第5期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