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寻访圣印法师的足迹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杨健吾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寻访圣印法师的足迹
  杨健吾
  华航的波音已升至空中1000多米,台北市离我们越来越远了。俯瞰着机翼下渐渐远去的浅丘和田野,思绪如空中流动的白云。
  因为一位圆寂的法师圣印,身处巴蜀一隅的我与远在海峡对岸的台湾佛教界有了缘分。
  2002年7月22日我甫抵台北,即受到惠空法师和慈光禅学研究所、中华禅净协会的师生、信众们的热情接待和鼎力支持。在台的两周里,我时时、处处感到的,是台湾佛教界和台湾同胞对大陆同胞无微不至的深情厚意。
  我要写作的圣印法师是台湾当代佛教的一位杰出的宣传家和教育家。他以其一生不倦的弘法实践,在长期的宗教活动中,为人间佛教的理念在台湾逐步深入人心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成为台湾当代佛教卓有影响的一人。为了收集有关他的资料,寻访他的故事,慈光寺安排明融师作我的联系人。根据她提供的线索,我首先找到了万佛寺中华佛教学院教务长常谦法师——她后来成为我在万佛、慈明二寺最重要的联络人和写作《圣印法师》一书最有力的支持者。圣印法师一生的活动是那样的丰富,而我在台的时间是那样的短暂,我深深地感到了时间的紧迫和压力的沉重。别无善法,努力去做吧!
  与代表团其他的一些成员相比,我是幸运的。首先是我得到了广泛的支持。我不会忘记,法师的亲属陈奕修先生和钟淑慧小姐,及他的师兄圣心、友人和弟子常开、常上、常慧、本觉、常露、智慧、常钦、常证、慧通、常释、常谦、常怀、常光、常清、严广、常睿、常涛、演欣、垂读、月云、清云、陈绣等法师和居士,热情地接待了我,给了我有力的支持。我个别或集体地采访了他们,收集到了法师不少生动活泼的故事。一位杰出的宗教宣传家和社会活动家的形象渐渐地凸现在我的脑海里。法师离我愈来愈近,似乎在对我说:“朋友,写吧!为了两岸佛教界和人民的友谊,我会护佑你的。”
  采访的对象不断扩大,收集的资料日渐增多,我要完成写作任务的信心也愈渐坚定。但是,殊难预料的是,震惊中外的1999年南投大地震,竟使我成为我们这届访问团中受害最直接的一人!那次大地震摧垮了万佛寺,寺院底楼陷入地中,远近闻名的佛像倒卧下来,珍藏于寺院图书馆的法师早年创办的《慈声》报,除少量合订本外,竟在他最重要的道场万佛、慈明二寺均寻找不见。我多方收寻,已获线索,但限于时间,只得满怀遗憾地寄希望于万佛寺、慈明寺和慈光寺各位法师的继续帮助。
  短暂的两周倏忽而过,而难忘的第三届台湾当代佛教发展访问团的行程却深深地铭刻在我的心里。我接触了那么多可亲可敬的人,他们得体的言谈举止、良好的精神风貌,是那样的令人感动!我不会忘记惠空法师对《台湾佛教研究丛书》的精心策划和多种筹备;不会忘记明融师、清勤师、证容师、妙性师、妙元师、妙实师、妙理师、妙寂师、妙嘉师、宗嵩师、开慈师、妙学师、法林师、道明师等各位法师和如惠、月华、静娴、绮华、慈颜、觉堣等朋友的细致和周到,她们起早摸黑地料理各种琐事,不辞辛劳地奔波各地,或陪同我采访知情者,或为我提供旅行、生活中的种种帮助;还有那些虔诚、善良、热情的义工,细心的柏颖、蔡姈蓉,无私的贞秀、丽华、李碧珠、游碧珠、詹秀琴 ,请原谅我不能一一罗列各位大德的芳名,但他们灿烂的笑容、和蔼的言谈、得体的举止、尽力的帮助,将永远铭记在我的心里。
  我所参访的多座寺院和僧俗各界人士,热情、周到地接待我这位素昧平生的来自远方的客人。他们在百忙中接待我的访谈,回答我反反复复的提问,给了我那么多翔实、具体的材料,使我能在较短的时间里对写作此书有了初步的基础。翻看着我的笔记本里记录的一个个生动感人的故事,我清晰地回忆起和他们屈膝交谈的亲切情景,一张张熟悉的笑脸仿佛就在我的眼前,他们是多好的人!
  我为什么会和圣印法师有了缘分?我们的经历是那样的迥然相异。唯一相同的,是我们都是客家人。几百年前,法师的先人辗转到了台湾,而我的前辈迁徙到了四川。这是同中之不同。不,还有更重要的是,我们都是炎黄子孙。我们的脉搏里,流动着我们祖先的血液,我们是同根同源的。是圣印法师使我和惠空法师和慈光禅学研究所、中华禅净协会联系起来——因为我们都是中华儿女。
  分别之际就要来临,我不忍离去。在和台湾朋友朝夕相处的短暂日子里,我切身地感受到了海峡两岸佛教界、学术界的亲密融洽,切身感受到了台湾同胞对大陆同胞的骨肉之情。要想在有限的篇幅里表达我对台湾同胞的感激之情是困难的,但要以简短的言辞表达我此时的心情却并不困难。我要说的是:中华禅净协会和慈光禅学研究所为海峡两岸佛教界、学术界的友好交往已经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这种交往为两岸同胞的亲密往来增添了新的内容,注入了新的活力。佛教文化的交流是两岸宗教、学术交流的重要方面,这种交流将从一个特殊的方面增进两岸宗教界、学术界的了解和友谊,进一步加强两岸同胞血脉相联的骨肉之情。秉承佛教慈悲、友善、和平精神的中华禅净协会和慈光禅学研究所,为推动两岸宗教界、学术界的文化交流所做的大量繁重、细致的工作功德无量。
  慈光、慈光,愿佛教的慈祥之光永远福佑两岸人民!
  作者杨健吾,四川省民族研究所研究员
  通讯址:
  邮编:610017
  成都市文殊院街18号四川省民族研究所
  电话:028—89693960(小灵通);028—86936202(家)
  E-mail:yjwsc51@163.com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