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因明>>正文内容

量理宝藏论(四)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1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辛二?欲许总声为所诠:
  【雪域与声闻二者,许声义直接所诠。】义自相与识自相二者,与住于义之总相,作为「所诠」后,外道者,认为存在诠说之过故,分别之境是总义性是直接所诠。诸西藏因明学者之承许。正量部等声闻主张,任何一法不具「色」、「心」和「心所」谓之「名」相异于「声」、「义」、「识」之「瓶」、「毛毯」等安立名。谓彼「名」和「相」亦相异于「声」、「义」、「识」容许依于所诠义,谓「不相应行」是所诠之说法,此二种观点同一义故,是遮除观待之一方。
  【结合不相应行故,无系如何了知色】,从谓「瓶」之诠说,如:不知无系之牛,「总义」或「不相应行」作立名故,不能了知「瓶之自相」不作立名,譬如:谓「瓶」之诠说,不能了知无相系属之牛。如是云:「名等无系者,当不趣知义。」
  【虽无相属然相似,谓由颠倒趣知义。】「瓶自相」与「不相应行」虽无相属,然而二者亦相似于腹膨大,足缩小之相故。结合为总义相亦从错乱中了知自相,如错乱之相似量。云:非如是。
  【错乱于相似境、时,少许错乱非皆妄,此常转成错乱故,相似方式非错乱。】非于一切境皆错乱,虽有相似「天授」二人,若谓给予位于前面者,则不错乱位于后面者。若认定谓:「结合『名』和『相』立名」,义自相非有错乱,于一切时亦非有错乱。譬如「天授」和「供云」二人,量亦错乱性。偶尔趣入「天授」,偶尔趣入「供云」,此亦错乱性。偶尔摄入义自相,偶尔摄入「名」与「相」之过,若非如是,一切士夫趣入名声,则认取「义自相性」。陈述者与听受者:趣入「名」与「相」相连系之立名,以未现见义之故,谓相似方式而错乱之说法是胡言乱语。如是云:「若义由理同,错误而转者,应非一切时,非于境错误。」
  己二?自宗所许有三:
  庚一?定义:
  【由立名是能所知】「所诠」之定义:俱名之所知;「能诠」之定义:能知义之立名。
  庚二?详析:
  【陈述与趣知二者,区分二二共为四。】陈述与趣知之时各个分为所诠能诠,二二共四种。
  【叙述时善析其相,趣入时误一而得。】陈述之时,实质之声之所诠是-声义。耽着之所诠-是义自相,实质之能诠是总声。耽着之能诠,是声之自相谓之。善知区分各相后,熟练于真实量论。趣知之时,不区分各个自相与总相,误认为思维之实境与义自相一体,而趣入之故,而于名言之际获得义自相。
  庚三?抉择彼义有三:
  辛一?成立无实有所诠之声
  【义与识是自相,总义二者无所诠:如彼非为所诠故,于真实义无所诠】「义」与「识」二自相,和「总义」、「总声义」二者,此四者不应为所诠,别彼诸四种不可能有其余之所知。若于真实义,则「所诠」无少许成立。释量论云:「诸义所有总,以遣余为相,此诸声所说,彼无少体性,于无体总觉,见为总性故,于义成错误,或计无为总,彼亦染污故,彼中无实义,故非有体性,无性非所诠。」
  辛二?错乱于无同份作立名之法:
  【分别体性之错乱,显现声义之幻影,执着彼为外界义,「彼」假立声之所诠。】尽所有一切分别之自境,如毛发或梦境之分别体性,错乱无根本性,于声义耽着为外界之义后而立名。「无同份」,亦非依西藏前期学者与声闻之主张,谓:「总义不成立境」之说法。
  辛三?结合错乱了知自相为应理:
  【错乱习气所熏染,立名时相混应用,于名言时亦如是,故虽错乱得真义。】无始之习气所滋长,熏染于错乱相力故,若彼立名之时,不区分义自相与总相,谓「此瓶」而立名,后时名言之际诠谓「用瓶装水」之时,虽不问是「瓶之自相装水」或「总义之瓶装水」然而以其所取境了知义自相。释量论:「于彼之体性,执取彼相义,为何之错觉,无始见习转。」三千五百颂云:诸分别意识,显现自性之颠倒故,如执取实事。诸陈述者,如彼能辨别之名言。而非诸立名者,彼诸唯自之所缘思维容许能作义。观察「外相」与「现相」所作之义摄于一体后而趣知。」诸真常唯心者,相异现相等方式,不思维为「无相异」,彼故于无实体之声之所诠,然而耽着之所诠是所取境性。
  己三?断诤有五:
  庚一?断除-承许总实事类同所诠
  【若谓声遮反余义,实事当转成所诠。】分别识显现彼义之幻相,若不遮反余义,则诠说虚体相违,若遮反余义,则如义自相转成实事,若彼实事是所诠,诠说分别意识之幻相,与诠说总实事二者无差别性,若谓仅限于唯「名」之诤论,云:非如是。
  【虽不遮反真实义,遮反是错乱之相,总相不许错乱性,彼故彼诸岂相似。】分别意识之幻相-总义,不遮反彼除「非真实义」外,然而分别识之方面,相反现相是颠倒性,无实体为外道所诠之总相,欲许为无错乱之实事,岂有相似。如是云:「随行声随行,义果由见习,所变无随行,由觉无异故。」复次,详析此义,释量论云:「故于立名时,亦见自为果,与说义属故,遣余与声属。」名言之时,遮除其余所不许后而趣知。若于立名之时,亦分别意识误认现相,与义自相二者一体后,遮除非彼而立名之故,立名时之声,成立遣余。又云:「待不见于余,待有见彼故,遣余与声属,彼于事不可。」不应用实体之声而应用遣余之原因,为不俱枝叶之其余石子等等未现见树之名声。其余俱有枝叶旃檀等,某些现见彼树之名声。能依于(1)现见同类之名声与(2)不见其异类之名声二者,须应用彼声与遣余相连系属,而不与实事相连系属。倘若与实事相系属,则结合彼性故了知。其它,不需观待于无实事。又云:「故无类等具,于义及彼等,非闻相系属,遮余合声故。」外道所欲许具有种性,功德所作差别,非有根之对境,若有根之对境,则须显现别实体之异相故。义自相和彼诸种类..等,非有结合名声,而于义自相之虚体性结合名声之说,此不结合义自相而立名之理论,虽根识亦成立舍离分别见。
  庚二?断除承许识自相类同所诠
  【若诠分别之幻影,则谓识变成所诠。】倘若分别识所现之幻影,为总义是直接所诠,则彼别意识外,无相异之故。欲许识自相是所诠,产生诠说之过。释量论云:「非等同意识,生彼相似觉。」
  【自相虚体非所诠,观察错误性无实,彼故分别之幻影,应许世俗故结合。】显现彼相之识自相之支分为非所诠,错觉故。执着外界之支分而立名,虽信乐无所结合之境,应许诸世俗者故,唯仅诠说:结合于总义立名而言。释量论云:「外功能遮断,虽无触彼声,其分别影像,彼究竟相属,遣余究竟故,说闻能遣余,如遮由诸声,于识现余影,彼亦非义体,彼从乱习起。」又云:「义体性之总,一切性同故,彼依于遮故,所诠故非事。」
  庚三?断除-若结合剔除则类同不相应行
  【若立剔除之总名,谓等同不相应行。】若问结合总义而立名,则等同结合不相应行之过?
  【若总义成立实有,汝虽真实然无实,无故谓无剔除境,明知则无能所诠。】谓:「实体之声」结合其余之辞,谓「总义」而非能作义不清晰,若欲许不具有色体、心、心所,成立实有,则信乐产生诠说「不相应行」之过,吾等之总义,不成立实有,总义是「所诠」和「无少许所诠」二者等同真实义故,远离诤论之过。然若谓:与「了知总相」之说法相违?那么:彼执取总相之分别识,假立为总相。于此思惟性,无观察之旨趣,故无相违。倘若,虽然总义无少许所立名,亦了知自相。若谓即使所立「兔角」之名,亦转成了知瓶?云:非如是。误觉总义而得了知自相,误觉兔角为瓶自相非有故,岂有相似?
  庚四?断除-若无所诠,则名言当断相续
  【若无所诠误觉空,故名言断灭谓之。】义若无能所诠,则总声与总义误觉为自相而设立名,应是虚幻,以诸自欣喜觉识法者,谓不能依于义之故。以彼之故于错觉之义,意识上无法坚固故,则一切名言皆断灭。云:无过。
  【依误觉方式趣入,自相故,合理名言。】诸世俗者,总义误觉为自相,尔后,若进行取舍义自相性,则名言相续。岂有断灭。
  庚五?断除-了知决定之相属性,错乱不应理
  【了知断定相属性,错乱相属不需要。】西藏因明学家或谓所断决相属性,了知所取境为错乱之相属,又为何﹖
  【自相与总义二者,错乱后执为一体,三者任一所断决,若无错乱不立名。】彼所决定之相属性为何﹖若于自相能决定立名,则发生外道所诠之过。若于总义能决定立名,则亦存在声闻所诠说之过。若于总义和义自相,错觉为同一体作立名,则成立吾等之承许故。无论如何,所作无误觉之决定相属是谬论胡扯。然若非汝自己能作决定立名之思惟。云:信乐能作。
  【此「自相」、「幻影」二者,误为同一趣入故,诸长者决定立名,颠倒尔后所取义。】如施幻术者,依世俗趣入义故,犹如咒语之迷惑而趣入义。义体与自相二者相揉同一体尔后,决定立名。如是幻术之错觉而趣入义,依彼幻觉力量,对于义自相性趣入取舍,是诸凡夫们之解脱。释量论如是云:「以知彼事益,了知遮余故,何为其声义,说即彼无违,识由声所变,彼等所现遮,此随义分行,如是闻遣余。」
  【无实有声之所诠,耽着所诠是自相,所作错误相属性,趣入无欺量士夫。】谓之摄集之偈颂。
  第六章 抉择相违相属法
  戊四:了知相属相违之法
  【尽诸成立与破斥,若待相属相违性,测验量之决定前,所作观察相属相违。】所谓一切量非量等之观察,观待于相属相违之故,首先抉择彼量又分为二:
  己一?区分相属性原因有三:
  庚一?破斥义相属性
  庚二?觉识方面成立相属性
  庚三?成立相属之量
  庚一?又分为二:
  辛一?破斥总相属性
  辛二?破斥各个相属性
  辛一?破斥总相属性
  【二法同一为非有,同一相属非有故,适住于各自体性,一切实事无相属。】一切所知,别「实体」与「非实体」外,其余非有。于实体亦可决定自他二方,若是自方,则不牵涉入他方,若是他方,则不牵涉入自方故,若是届于中间,则无第三蕴。故依数论师之见,诸多法相揉杂于一法为非有,于一法非俱有自性与自之相属性,各自单独存在之相属,极为稀罕。观相属论云:「若唯依他相属性,成立依他又为何!彼故,于一切实事,无有真实相属性。」
  【某些愚者谓无实,亦有真实相属性。】西藏学者有一说:离一与多等因相,非有诸所破事物。所立之法是遮无故,既无直接相属,且非有所破事物,亦无遮反相属,应存在无相属因之过。故于「无实」亦存在直接相属。然则若不明察秋毫,而谓观待确定遮反相属之说法。云:此不应理。
  【无实事即无实体,若有相属转实事。】若依汝见,若是同体相属则转成自性因之实事。若是彼生相属则转成果因之实事,然而实事与无实事二者,非有同体或彼生相属之定义。
  【任一法不舍余法,是诸相属之总相,「实事」无相杂之故,实事无体性故无。】总相属之定义:须于存在之二法,任一法不舍弃余法故,彼既实事相杂,且于非实事无体性,故非有总相属,彼亦于观相属论云:「某一相属之定义,存在二法非具余。」倘若欲许相属之定义,不错乱于余法,不错乱是觉法故,实义不趣入之错乱与否之名辞。且又不趣入相属之声义,佛弟子与外道二者,欲许相属之声,真正之系名谓「蔘宾陀」或各自之系名「巴拉宾陀」,欲许二者彼此之间不拋舍。彼诸亦当不成立「实事」与「非实事」之相属。倘若有一说:信乐不成立声义而成立定义?依此二谛之名义与定义,相属亦是同一时际之名义与定义。世尊亦于经云:「诸法无相属」,亦是彼义。
  辛二:破斥各个相属性亦有三:
  壬一:破斥同体之相属
  【唯一同体无二法,无二法非有相属,故所作性与无常,于义之中无相属。】谓声、无常、所作性等相异虚体,是觉识之区别,无相属之义。
  【设所作性与无常,虚体若不成立声,成立三式非有故,谓同体相属之义。】数论师与西藏某些学者,趣味相投,共谓声、所作性、无常是同一实物,且存在相义虚体之义。倘若:虚体是觉识所作,则不能作立破之义,诸随自喜悦于觉识法者与义不相属之故。云:彼不应理。
  【顺同一义诸虚体,若有实义。则虚体,非无相属因相属转异名或果。】所作性和无常二名声,信乐于同一实物无不相符,然而于一实物二相异虚体,观待于觉识之义法,或不观待于觉识之义法,皆可。若别义外,存在相异性,则为所作性与无常虚体之范畴。若无同体相属,则不能成立所作性为无常,且若存在同体相属,则所作之虚体与无常之虚体二者,若为同体相属,则亦是同一实物,虚体亦同体故虽欲许相异之虚体,实义终究无差别。虽于无差别虚设诸多名,如「月亮」与「清凉」之名。转成不同之名辞,而非变成相异虚体。倘若相系于彼生相属因,当不转成自性因。复次,所作性虚体若是常,则可能转成恒常之实事,所作性之虚体若是无常,则以何而成立无常。所作性虚体法者为无常,以其所作性之故。若思维以其余因相成立,彼亦需要,其余因相诠释故,如此一来将成无穷尽。故入行论之破斥数论师之时云:「神我、三自性,非理故无彼,无如是功德,彼亦各为三。」同一理论关键:数论师之自性与功德,若于实义欲许同体相属与西藏学者们主张:若于遮反实义,欲许同体相属,无非变更名称于实义无差别。
  壬二?破斥彼生相属义有二:
  癸一?破斥因果之实质相属
  癸二?破斥因果之同类相属
  癸一?有三:
  子一?破斥渐次因果之相属
  子二?破斥因果单独性
  子三?破斥因果之观待相属性,又分为二:
  丑一?破斥前后因果之不应理。
  【若非前后无彼生,若有前后无任一彼故实事与非实,无有彼生之相属。】相异实事于同时,非有彼生相属,而且非同时,亦若有火因,则不生烟果,是「无实体」。若烟生于虚空,则彼生之因—火剎那灭性,转成无实事故。无论如何:破斥因果同体,非有相属关系。观相属云:「因与果之实事亦,彼二者不并存故,尽如成立二并存,如是不并存相属。」虽解述彼性,亦应觉识之连系谓相属,当产生分别识之述说。
  丑二?破斥因果结合届中相属不应理:
  【若谓存在「生与灭」之间结合之相属。】外道或谓:坏灭火因与产生烟果之间,存在结合之相属。云:不应理。
  【结系若常为非实,若无常则无穷尽。】结合之相属若常则实事不应理,彼无实体远离能所之故,不承许结合二者之作者,而且若无常,坏灭火后则亦坏灭结合相属未能与烟相连,倘若于坏灭后,未生烟之间,欲许存彼结合之相属,则不相属之二因果之能作相属不应理,彼能作相属,以实有第三法故。虽有第三法,然若是能作烟火之相属,则允许烟火二性相连性,又何须相属性之连系。倘若烟火二者和结合相属之间,若亦须其它一相属者,则转成无穷尽。观相属论云:「若是相异岂相属,若非相异因果何?唯有一他二不系,彼二相属岂何为。」
  子二?破斥单独因果之相属:
  【设若不观待彼此,谓是烟火之相属。】「相属」:不需观待于二法,洞见烟火等各个自性故,思惟二者相属。
  【虽洞见各个自性,当确定二者相属。】单独之烟与火若是「相属」,则「无相属」之情况为非有,既不观待彼此,而且确立因果二者之相属,应不能立,果因相和不可得因相,以其不观待彼此之故。观相属论云:「彼无亦有故摄一无相属。」
  子三?破斥承许因果观待之相属有二:
  丑一?破斥利益之相属:
  【若观待因果相互,利益故不违相属。】若谓,火是能利益,和烟是所利益故,观待相属二法。
  【因果实事与非实,能利所利难合理。】若存在能利益之因,则不生所利益之果。若产生所利益之果,则坏灭能利益之因,以其不俱时之故。应非有利益性,喻如:能仁和远飞。观相属论云:「此若摄于余,何二待于一,观待作利益,若无何作利。」
  丑二?破斥无则不生之相属:
  【若无则不生相属,虽左右等成相属。】若谓:欲许不观待于因,唯不生「果之名言」。相属则牛之左右角和彼处此处和远近等等皆应成因果。观相属论云:「为何同义相属故,彼二若是因果性,二性等等相属故,左右角亦得彼二。」
  【若无则不生之义,相属观虚实故克。】若谓非唯观待于名言,若实义性存在「无则不生」之相属?云:若无实质火,则不生实质之烟,或若无「唯火」之虚体,则不生「唯烟」之虚体。依第一种情况:实质之火不违越三时域故,信乐无现时见到之烟,则不生过去之火,应非能得实质义,以其过去之火灭尽之故。若承许得到「未来之火」然若无非因故则不生无果。于现时无有「无则不生」和「获得」二者,以其俱时之故。依第二种情况,不区分实质烟火各个实物,欲许若无虚体,则不生虚体,则彼是分别识之连系,实义之相属关系不应理。
  癸二?破斥因果相属性之理论:
  【自相虽无相属性、谓因果相属理论。】若谓因果自相虽无相属,然而存在因果相属理论。
  【彼理若是因果性,无超越前述之过,若别彼另有他类,总类之际已驳斥。】若谓总类之相属,彼为何?若因果为自相之说法,由观察三时已遮止自相。除彼之外,另有其余之总类。若总别二者相异则成胜论师所诠说之过,若总别二者无相异则成数论师所诠之过于前面破除总相之际已述及。
  壬三?成立遮阻其余相属性
  【此俱性和聚集性,差别性和差别者,能作与相遇等之,遮阻欲许相属性。】彼有二:
  癸一?前期之诠说法:
  【枣核能依于果盘,谓彼俱有相属性。】果盘与枣核相异体性,且信乐不从彼生性,无「同体」和「彼生」相属,然而所依和能依二者,俱有之相属性。
  【常之所依与无常,共许摄相会相属。】唯「总树」名等所依唯一常,彼之别相旃檀等等,能依于无常,摄于遇合之相属。
  【所作性与无常等,诠说摄集同一义。】犹如所作性和无常等相异名声之相属,或脊峰项胡、角和四蹄等等,与「白花牛」相属,或织物之经纬与毛毯之相属,等等互不相属之一切相异法,皆摄集于实义之合集相属。
  【其余相异了知余,谓能差别法相属。】一切相异之拐杖,能知道持杖者等等,实事为能差别法之相属。
  【坏灭之因现时果,相属谓结合相属。】已坏灭之因,与现时之果二者之相属,为结合相属。
  【大我和作业二相,存在能作之相属。】常我和所作性无常能作之相属。
  【谓眼之观见色等,是相遇之相属性。】色与眼之聚合,或如身与所触之聚合,一切缘取之际,谓相遇之相属。
  【主仆夫妻等等亦,是相属愚者之说。】杜鹃和燕子或灵鹫鸟与天空等等,诸主仆和鸳鸯等之配偶,和「声与义」能诠所诠之相属等等俱分别识故,产生诸多幻相欲许实有义。
  癸二?彼诸一切若破斥其一方有二:
  子一?实义之相属不能立:
  【欲许实义相属性,观察同异故克除。】彼诸俱有和摄集等等,若非实事则实义之相属为非有。若具实有实事亦是同一体,则无相异,若是相异则无相混杂故,相属不应理,前述已破除故,在此亦克除。
  子二?成立觉识观念之相属,然于其它不应理:
  【俱有等若以遣余,连系则谓是能立。】彼诸俱有等等,虽然无实义相属,然依汝见,若遣余之连系,则为何不能成立觉识相属之思惟。
  【俱有者等有能害,若无能害摄集二。】俱有者等彼诸存在妨害者之量故,不容许相属。倘若无妨害量,则信乐成立觉识之相属。然而不违越于彼之同体相属与彼生相属之范畴。
  【云何存在妨害量。】果盘若不产生特别之利用,于枣核则转成不能托住枣核,以其无利益故。虽不利益,而能托住,则核桃非有掉落。若产生特别之利益,则产生于前时不能托住,而后时能托住,无超越于因果之轨则。释量论云:「于堕性枣等,亦能生彼境。」摄集之相属,亦非摄集所作性、无常。而是所作性与无常同一义性前已述及,亦不承许脊峰项肉等等为摄集相连之有支实物。项肉等之聚合者,摄集诸分支,而产生聚合之团丸,如积集微尘而成山,或聚集青果而成「蕴」,是利益性之因果。集量论云:「彼生多义故」。与「实系余义故,少许尘当生。」量决定论云:「设置聚合因,是聚合者性,无彼诸无彼,如牛性具角」。从经纬而制成毛毯亦非摄集之相属,以其可现不可得故,释量论云:「根非缘和合,不见有连系。」若思惟不现见相属,则彼非可现之摄集分散,应不需毛毯,以其毛毯从经纬而织成故。若思惟彼性为相遇集合之相属性,彼应不违越于因果,以从先前之纬线,谓之毛毯而产生余法之故。释量论云:「言彼缕之衣,谓缕织作已,说后起为果,任何非一时。」又云:「差别所别事,连系世间论,受已而总合,如是知非余。」若执取能别法←拐杖,所别事←士夫,则设立所别法←持杖者,谓别法之相属,是外道和因明学者之相同说法。若如是,果盘与枣核或火与烟,亦是余相属,为何破斥之?于彼同时之能依所依或火烟之实物,不许相属性。从前一剎那之果盘与枣核之因缘,谓枣核不失落,产生余相属法,若谓「火烟亦从前一剎那之火随而产生后时之烟,是因果性?此亦如士夫与棍杖俱时不许为因果。从前一剎那单一之「士夫」和单一「棍杖」,谓后一剎那之持杖者,产生余法是因果性。然若谓从设立果因相证成立因,此如何成立?信乐果盘与枣核和聚合与聚合者等,一切情况相似,若可能相似则功能相同,若不能相似则功能不相同。倘若承许不能相似亦是因果,为何相违?如灶之烟火,彼故,能差别法之相属,成立因果,无知之愚者们主张「俱有」与「摄集」之相属等等一切情况,以无知故,成立因果,须承许是类似外道之主张。
  【复次,数论师信许,如燃烧铁丸与火,谓之揉杂无分别。】燃烧铁丸已成为火焰之下,亦成立因果相属,此道理无知者依数论师之主张,允许掺杂一体而成,同体不分性,若如是摄属因果相属与否,于法称论师一切量论之建立皆丧失作用,以其远离七支量论故。
  【法称论师所舍弃,愚者取诸多恶见,服药尔后所吐物,舍狗之外谁食之】届中之偈颂。
  复次,勤勇所发差别于所作之声等等之根本实体无相异。能别法,明示同一体相属。结合相属于破斥因果相属之际已遮除之。欲许作者业,所作之相属?业果者,如作者天授,烹饪作业,应观察彼「相属」,作者是常或是无常。数论师之见:作者神我常食者非实作者之义,自性无作,谓俱五法之我,色、声等五境,唯前五识之受用境,欲许作业之相属。胜论师主张:梵我:物质是常(常我、作业者、异熟、食者)等俱有四法,若彼神我是实有受用境,则应变成无常性,俱有其它心者故,欲许谓受用者,为能作之相属。以上诸此不应理,常我为能作之相属,若彼(常我)产生差别,则转成无常,若常我不产生差别,则作者亦无少许所作性,为相属实无目的。若谓:常与无常之相属性虽无少许所作,然而「业」、「作者」、「无常」实有能作之相属?若天授实有蒸煮「天授」与「大米」,则蒸煮所作无不生故,若生作业则遮除「天授」与「大米」后变成无故,若彼诸之间,岂有相属?若谓大米是所蒸煮性,于彼时无「作者」与「业」。如是作者亦应知由眼根之对色作业谓能看,谓:作者由能缘声(耳根)、具声之作业谓能闻。若眼识能产生能缘色,则无须眼根与色。若实有眼根与色境,则无有眼识故,谓「以眼根看见色体」无相属关系。彼故诸法剎那灭,应无作业,以其需适住能所作事之故。释量论云:「所作行饶益,无成无观待,此亦有殊胜,剎那性何作」谓之等述说,故如来亦云:「此无我众生,作者不可得」之说。
  诸法无作之说如理成立彼故,遮除眼与色相遇之理论。如是主仆和配偶等亦彼此身与命共住,若有饶益则不违越于因果相属关系。若无饶益,则非属因果相属性。彼故,应知一切增益之相属,若实体无相异,则不违越于同体相属,若实体相异且有饶益,则是彼生相属关系,若无饶益则无相属关系。
  庚二?成立觉识之相属有二:
  辛一?云何觉识相属之法
  【如思维世间名言,分集与先后分别,证成所取之境故,谓相属关系合理。】承许一切实义,存在一与异体性故,不可能有相属关系,然而于心念上成立遣余方式之相属,喻如:于瓶之自相性,作差异分别遣余方式以非腹膨起,非剎那间,非因缘生,断除实相以名声分别之瓶,无常所作性,摄属虚体之分析,彼诸摄集一体而以遣余之方式,认定同一体,假立同体相属。虽彼诸觉识法随自喜欢所作性故,非毫无理由作分析与摄集。声:相异之分别境和能依世间共许之名言,无相违。释量论云:「名义诸具者,互异即此种。」「如世间所许唯依如是许,遍立能所立,为入胜义故,诸智者所作。」彼生之相属而且又是物,不可能有同时与前后二者之实义,「前时所见之火」,「后时所见之烟」,「现量不可得」三组等等,信许觉识成立之相属。若实有义之相属,则三组等须何分别设置之。观相属论云:「从诸现量不可得,因与果之诸行境,如相属义诠总为真实是分别虚妄。」量决定论云:「真实谛:实有亦法与有法之实事非少许有,至于这些相属唯仅于觉识之设置。」释量论已述及。不可得亦可现不可得故,成立无瓶之名言,和遮除因故坏灭果,和遮阻能遍因故,坏灭所遍。虽无实质相属,于遮遣之方面,同体相属与彼生相属。彼亦于量决定论云:「觉识上所作之相属。既无实亦以何破灭之。」
  辛二?断诤有二:
  壬一?觉识上同体相系之断诤:
  【所作无常心相系,若成实义,义相系,若不成立彼诸义,则为非能立之义。】彼诸所作性和无常,依觉识上之相系,若成立实义,则虽诠说:「无义相属。」然而转成实有相属。若不成立实义,则所作性应不成立声无常,以「相属」不存在于义之故。彼故,觉识相连系,转成随自喜心法。
  【「假立」趣入实义和,不趣入义有二相,趣入故得所取境,容许相属另一非。】不颠倒遣余之假立方式,应容许现见彼觉法趣知义法,喻如:声分别所作性和无常。颠倒遣余不容许趣入义,喻如:声分别「常」和「非所作」。前者可获得所取境,故容许相属之名言。后者未获得所取境故,视为非相属之名言。释量论云:「如于珠灯光,以珠觉而趣,错知虽无别,于作义有别。」彼故颠倒遣余之旨趣,诸随意者之觉识法,能依于实义故。
  壬二?彼生相属之断诤:
  【于若无则不生义,若无则转无彼因,若实有则彼义性,转成实事相属性。】若于相属之境火中,虽无相属关系,然而于相属法烟之中—此烟,若无火则不生,若无实义,则烟应成无因,若有实义,则彼烟性为实事之相属。
  【实义之烟若无火,则唯「不生」虽许有,认持先后之相系,非分别故不相系。】于实义来说信许无因—火,不生其果—烟,若无先前之火,当不生现时之烟,谓结合之相属,分别性非所作,不可能有实义之相属。故谓无则不生之相属,亦应是觉识上之遮除。释量论云:「连系过已遣」谓之。能破因之相属之断诤,亦应如是了知。
  庚三?能立相属之量有三:
  辛一?能立定义
  辛二?认定彼诸相属之事相
  辛三?如何确定彼诸之法
  辛一?能立定义亦分为二:
  壬一、若谓能立同体之相属,相异虚体存在于同一义,以何量来成立?关于此问题有二:
  癸一?能立名言之相属
  【定义与所表名相,总相别相之相属,错乱之观察证成,同一实体非其余。】脊峰垂胡和牛之名言之相系属,亦俱有脊峰垂胡性—谓「牛」,「名」、「义」误觉为同一体,成立同体相属之断定词,应无同一实义,增益名相不存在于实义故。总、别相之相属,亦唯独一「虚体」 和聚合二「虚体」之树,和沉香树错觉是同一体,而作「同体相属」之决定词,于实义上而言,「总、别相」已遮阻同一实物。
  癸二?成立意义之相属
  若谓实有所作性和无常是同一体,如何成立?此有三:
  子一?成立根本因相
  子二?决定结合之义
  子三?断除彼未定因
  子一?成立根本因相
  【凡存在必灭如瓶,声亦存在。自性因】设立本论题决定结合之义。任何存在之实物彼必剎那灭。喻如:瓶。谓声亦存在为自性因。
  子二?决定结合之义有三:
  丑一?声有法
  丑二?所立法
  丑三?因相之义
  丑一?声有法
  吠陀之声等敌论者承许声是常,误为义自相。
  丑二?所立法:
  彼生于同一剎那,不住于二剎那之性质者。
  丑三?因相之义有四:
  寅一?认定因相之体性
  信许设置「存在」或「所作性」任一皆可,然而不欲许某一微尘、神我、自在、或「吠陀之声」等之所作。于觉识上安立不成因相—谓「存在」之设置。欲许彼诸神我、自在为实有,然彼实有,思维亦非因缘之所作性非有故。其后于所作若成立彼之觉识,则谓:「所作性之故」设置因相成立。
  寅二?破斥其余之观察:
  西藏有一说:实有义,若作为「能作义」—产生效能,则转成观待者之因相,若欲许彼主张,观待差别与真实。如于「灭果」与「存在性」谓之观待者,和无观待于存在谓之绝对者。观待能作义与作义者故,非绝对者。故存在是实事。或谓彼实有之定义,非增益之相之说法。此不应理。所作性:谓以何种因缘之作用,观待于作者。若诠说「实有」,唯仅不观待于因缘骄矜自满以为实有故。
  陈述观待与否之后,观待作义者,而设立观待者,应不了知量论之旨趣。倘若存在义能作非增益之相,则无实体之相。是增益性须作「实体之相」故,若欲许彼「实体相」,则谓实事之定义为何?尔后才能设立故,非究竟义。若观察「非增益之相」则丧失其意义。西藏多数学者主张:欲许既无实且存在」。若如是实有性未必能成立无常。实事与无实两者,皆以「存在」为因相之故相似。若谓于唯「存在」名,即唯「实事之存在」名;与唯「无实之存在」名,二名皆存在?若谓:彼「无实之存在」为何?若为能作义,则转成实事;若为不能作义,则无少许有,虽设唯「存在」之假名,然是无实性。且若设置因相,唯「存在」名转成不定性,须如是设立:是「实事之存在故」谓之。法称论师之无垢量理,掀起唯此恶见混淆,彼诸愚者之心如何安然适住。
  寅三?自宗:存在之定义
  即能作义。法称论师作如是说。
  寅四?断除彼之不应理
  然若问:断相续心或外界之实事,最后之剎那非能作义故,应成无实事?彼诸亦是与缘不相遇故,若相遇则能作义。
  子三?断除彼未定因有二:
  丑一?无观待因
  丑二?妨害量因
  丑一?无观待因
  【凡生唯一是坏灭,彼能坏灭不需因。】产生实事作用或彼存在性。若产生于第二剎那,则设立「第一剎那坏灭」名,谓:「毁坏后寂灭」之说法。云:无少许成立。如云:「无因故坏灭,自体随属性」谓之。无观待因分析有二:
  寅一?设立无观待因相
  任何体性参观待于余因,决定彼之体性,因刚聚合之后即产生坏灭之果。如无观待于余因,实事坏灭亦无观待于余因谓自性因。
  寅二?断彼无观待妨害量有三:
  卯一?断不成因
  卯二?断未定因
  卯三?断极成过
  卯一?断不成因
  【坏灭观待余因故,此无观待不成立】若谓:瓶或树,唯「存在」名不转成坏灭,然而如「槌」或「火」之他因能坏灭?观察此见解。
  【所毁灭之实事「因」,「毁灭」成二无实者,许趣入坏灭声义,于二者亦不需因】谓「毁灭」彼名称(名声),如「瓶」或「树」之实体,缘于其毁灭因作用,趣入毁灭转成无实。法称论师云:「实事毁灭之时,谓无余因毁灭性,是实事故。毁灭性除产生于实事本体外,无观待他因之旨趣。「毁灭成无实」安立坏灭之时—「无因」,以无依他灭因之旨趣,彼坏灭性是无实之故,依二者之概念,亦说明「坏灭」无需他灭因,若不知此密意,叙述量论变成混淆不清。
  信许成立无观待唯此「坏灭」性,然而应知终究无此坏灭因,观察坏灭相而破斥之。
  【瓶灭无待无实因,自成实体何需因,他因所作彼不灭,彼故成立无灭因。】若以槌子等因能毁灭瓶,则彼「毁灭」为何?若是无实,则坏灭「由因生」相违。若是由因生,欲许无实亦转成实体,如苗芽。「坏灭」本身若作实事解,则实事可了知二自性。「瓶」无须自作,陶师已作成故。若谓除瓶外是他作?彼灭因—槌子,除瓶外余他一「槌子」或「陶片」,或除彼二者外,另一他灭因观察之?槌子非能自槌。若陶片所作性,为瓶之近取因与槌子之俱生作用而产生陶片,亦是吾等所承许。倘若舍弃陶片是灭因作用?若瓶灭产生陶片安立产生坏灭因,则如蠢者「安立」如牛之名,无所诤论。
  倘若如一盏灯←产生「燃烧之灯心」和「遮除昏闇」二结果,一把槌子击破瓶子成「无」和「陶片实体」二者同时产生?一盏灯俱时作用之分析故,虽产生诸多结果。然而击破瓶成「无」和陶片之实体二者,岂有相似之所作境?若除「槌子」或「陶片」外,有一他击破作用?则其它之作用性,瓶不转成无常。复次,若谓是槌子击碎瓶,间接产生陶片应成火之所烧毁?若如是陶师亦搅碎泥块,瓶非成所作性等极成过,彼故欲许瓶坏灭有内外两种情况。不需坏灭因成立量,证成无观待于灭因。如是云:「以无果住故,说灭待因者,一切能灭因,说皆成错误。」之述说。彼理论性于释量论云:谓树之坏灭因是火,是吠陀论师所承许。彼树坏灭若与树是同一体,则树已产生坏灭故,又何需要火之作用。若树坏灭与树相异,则树转成不毁灭,若承许如是,应恒常见到树,以其不灭之故。倘若产生彼火性是毁树故,不现见树?若实体由他生性由他灭极成过。若树是常,则虽火自生亦须火自灭。若树是无常,亦树自身毁灭故不需火。若谓产生彼火性掩盖树而不现?树应非燃烧,唯掩盖后成无故谓遮除之。如云:「由火生余义,其坏无实故,薪应犹可见,若彼由此坏,如何余坏余。」
  【坏灭无实因作用,间接成立谓无待。】诸俱坏灭因之说者,谓「坏灭」思维无实之体性之作用后,谓「无实因作用」,承许彼说应成立无观待。
  【无实灭因之作用,因无少许之能作,义相似。喻于无实,犹如无「见」与「见因」。】若结合法称论师之旨意。释量论云:「彼因亦无能」故。彼之论疏:至于「亦」之名辞,遮阻无实作用之事物,谓:「亦」之义,基于此原理。若承许彼毁灭之因无实之作用,则间接转成谓:「无能作」。若如是坏灭因灭除自性之事实,依此承许「灭因无少许作用」。因此,此坏灭因远离能所故。实事之坏灭性,无少许所作故,成立无观待坏灭因之旨趣,喻如:无实—无见和无见因,虚空无禅修与无修习因,或修习不作意和不作修习意等等是同义。
  卯二?断未定因:
  【具全组合如苗芽,此无观待亦未定。】有一说:种子、水、肥料之组合具全后,已无观待于他因。若谓:「现见不生苗芽故,彼因相未定。」云:应非如是。
  【若观待彼诸组合,所转成故未定。】观待彼诸圆满组合之故,不适用于无观待之因相。
  【谓所作亦待时间。】然若谓:所作性既已存在坏灭,且观待其它时间?
  【若待他时彼所作,「转变」坏灭成无待,「不变」如前无灭住。】所作性之坏灭,若等待时间之中转变,则成立无观待坏灭。若等待时间中不转变,则如同前时,体性无差别之故。且后时应不坏灭,彼故,从观待于时间。后时坏灭性,无观待于「最先」成立性,证成剎那之坏灭,如庄严经云:「最先不灭终不变」。
  【聚合不变是一体,不成立此之因相。】若思惟泥土、种子等各自之体性是不变之自体故,观待形成「相续因」不成立。
  【如聚合性后时生,同一故转前时生。】如泥土、种子等等聚合之最后剎那生长苗芽,若先时唯「聚合性」应生长苗芽,以其是同一自体故。
  【若同自体有碍故,不决定生长苗芽。】倘若虽同一自体性,然而最先聚合之时,可能有障碍故,未决定生长苗芽。
  【障与无障相异故,欲许同一转成二。】前后之聚合二者应相异,以其是障碍聚合与无障碍之聚合故。
  【青稞聚因,虽无待,稻谷之苗芽生长,不生稻谷之苗芽故,此之因相为不定。】倘若谓青稞之种子等亦观待稻苗之生长后,而适用无观待之因相,彼因相由于不生稻苗故,致使彼为不定因。
  【观待稻谷种子故,是不成立无待因。】观待稻谷种子之体性故,当不成立彼是无观待之因相。
  【实所作非剎那灭,若谓观待坏灭因。】倘若「实有」或「所作性」,亦非各自剎那灭,观待槌子等坏灭因之故,谓无观待之因相不成立?彼二应不相似。
  【观待苗芽各自因,无待余实事灭因,无需无实坏灭因,故不需余能灭因。】生与不生稻谷与青稞等等果实之自性,是观待各自体之因,而非观待互相之因,彼故,非彼因→即非彼之自性,倘若「大种」与「大种所造色」无差别,则「因」与「非因」之差别不应理?曰:应无相违。一切「相异」与「无异」之差别,「因相异」与「因无相异」之作用故。一切境、时相皆相异,若无观待其相异因,则不生成立现比二量故。彼「所作性」或「实有」之坏灭,若是实事,则从自灭因而生坏灭故,不需要余他灭因。若坏灭是无实,则亦无产生灭因之故,不需要余他灭因。彼故外道主张任一瓶柱……等皆可,欲许坏灭因与否皆可,承许坏灭性依前时,亦成立坏灭之自性,倘若不成立坏灭之自性,则后时亦应不成立,自性无差别之故,彼故产生无灭因,或欲许无坏灭(作义)功能;彼恒时不坏灭,或一切时不造作,须承许其一种。彼承许应非有,瓶等后时之坏灭或现见坏灭功能之故。彼故成立无观待因。
  卯三?断极成过:
  【实相违成同一物,彼性待他不应理,有无质碍相似之,三过于此不灭除。】
  辰一?吠陀论师或谓:
  若无坏灭因,则彼坏灭转成无实,若是无实则转成为常,若如是瓶—「无常」和无坏灭因—「常」二者实质相违,于瓶中成同一实物谓诡辩之,引述释量论云:「坏虽是无因,常故有事坏,同时俱有者。」此不应理,于已坏灭无因故,既是无实应不转成「常」。吾等承许无实为无体性,观察常、无常亦摄入实事而言,而非摄属无事,前已述及。彼故远离「常」、「无常」是同一体性之过。释量论:「无岂是常性」。然则已坏灭无效能是无实,故彼坏灭当不破灭实事故。若欲许此主张,谓实事转成常?曰:应非如是,转成他义之坏灭,不欲许无实之坏灭实事故。释量论云:「于无则不犯,事不坏过失,不许诸有事,由坏而坏故。」若谓:云何坏灭?不欲许彼已破坏成为无实体,是坏灭,然而从自因第一剎那生起唯「不住」至第二剎那之后,谓坏灭之说法,不承许谓「毁灭」实质法。释量论云:「为知有事坏,不观待余故,心增益彼异,说彼住无因。」
  辰二?断除观察自他坏因之不合理:
  胜比外道或谓,设若坏灭无因,则如前述所设立神我,彼坏灭若是彼实事性,则坏灭是实事之故。认为:坏灭应非已坏灭,是别实事外之余他,则应现见树性或瓶性坏灭之过咎相似?云:已坏灭若欲许是实事,则观察实事是一或异,摄属不违于此二者,于此坏灭无体性,不产生与实事一或异之过失。释量论云:「无彼少许过,仅是成为无,有则此分别,成与事系故。」「说言是无者,亦是非有事。」
  辰三?断除有无质碍相似:
  若所作性或实有相似,非有「常」「无常」二者,同是实事于自境能作碍产生余实事。具有质碍之瓶等和不能作障的「觉识」和「现相」等等之无质碍,二者不可能相似?曰:不相似。「所作性」或「实有」唯「产生」性是无常。彼作「无常」和「常」之因无异而生,然而有质碍无质碍二者成立从相异因而生故,岂有相似。如是释量论亦云:「如有具生者,则许有碍性,如是诸有者,有是可坏性。」如是设立「有非生则生」之答辩,由因性决定,果性则决定无诸异因故,无常性无异。」
  丑二?妨害量之因相亦有二:
  寅一?因明:前期学者之主张:
  【如乌鸦许是白色,谓实事不相违常。】外道自在派有一说:如现见大多数乌鸦为黑色,然可能百中有一是白色,实事之功能错杂故,虽瓶等大多数是无常,然而,自在等产生唯一常。彼故观见瓶等最后相续坏灭故,这些虽成立无观待因,自在等是自然而生故,所作性之因不成立是常因,以其不现见最后相续坏灭之故。不成立无观待因之无常故,虽成立实有之因相,亦当不成立无常之所立宗,彼故,适用于异品因故是未定因之说法。
  寅二?破斥前期说法有三:
  卯一?观前期说法不应理:
  【彼因若非能作义,是无实故义相顺,彼能转变常丧势,若无转化违能作。】自在派等欲许「常」彼为何?若是非能作义,则常虽假设「实有」,然「无实」之名故是无须诤论。倘若「常」是能作义,则彼能作业之时,从前「常」之自性转化,则转成无常,丧失「常」之势力,若不转变,则相违能作义,别「不能作义」之外,无转变之故。
  卯二?成立妨害量因有三:
  辰一?设立因相:
  【任何无作彼无实,如虚空常能作空。】任何彼能作义性空,应存在性空,如虚空。自在派等常亦能作义,性空谓之。于异品「常」破除「所作性」「实有」为因相故,是妨害量之因。
  辰二?认定结合义有三:
  巳一?有法
  巳二?所立
  巳三?因相
  巳一?有法有二:
  午一?自宗:
  【有法是常之遣余】有法:承许彼自在常等名声,认定义自相。
  午二?破斥他宗有二:
  未一?欲许自相为有法之破斥
  西藏某些学者,唯「住于所知,克除坏灭」—即实义,谓是有法,曰:成立常之自相,为所知之说法,非法称论师之旨意,前已述及。
  未二?欲许声义为有法之破斥
  有一说:声义是有法,应不应理。单独「声义」无相属能立能破所作之自相之故。
  巳二?所立宗:
  【遮实事性所立法】所立法,虽乐许了知非所摒除之颜色之义,「所作性」或「实有性」之空是遮无性。
  巳三?因相之义有二:
  午一?宗法
  午二?成立遍相
  午一?宗法有三:
  未一?破斥他宗
  未二?诠自宗
  未三?断诤
  未一?破斥他宗有二:
  申一?破斥现量之成立:
  【谓宗法现量证成】有一说:常顿时渐次之能作义性空,欲许成立宗法现量。破斥根本实事「常」为不变之分别和所破事转成作义者之分别,认定二分别相违。间接从自证识之领验力,成立二境相违,谓「常」克制能作义之说法。云:此不应理。
  【缘所破生量不需】于能破者缘持所破斥事物产生正量不需要遍相之故。
  申二?欲许成立唯一自证识之破斥:
  【某谓经验知是一】有一说:常「能作义性空」之宗法,经验了知常「不变」,自证识之证成彼常之境不变之相故。若唯「转变」克除之,则亦克除顿渐之能作义故谓证成唯一自证识。曰:不应理。
  【非变成邪知见性】经验上认知常「不变」之分别,成立自证识故。若克除顿渐之能作义者,应不可能产生外道所主张常是作用者之邪见,唯一自证识克除「常」为能义者之故。
  未二?诠自宗:
  【彼故剎那之性空,灭能作义成立因。】彼有二:
  申一?设立因相:
  任何不变性为无顿渐之作义者,喻如虚空,自在派等主张之「常」亦属不变性,谓能遍不可得因。
  申二?成立法有二:
  酉一?宗法
  是敌论者承许「常」为不变性。
  酉二?不变性(即常)
  周遍于无顿渐之作义者,应成立遮阻他一方,如是常—不变;若是俱时作义则为同时,若作业后而设置(常),则「作用」与「设置」之际二者存在差别则应成无常以变化之故。复次,若一次之作用即一切事物皆作,则未来之一切事物应呈现于现在,以其同时所作故。然若亦可(许)后时作用,则丧失同时作用之效力。倘若常性是渐次能作义,则从先时不作之时际乃至后时作用,其间若是变化性应成无常;若是不变性,则后时亦应不能作用,从先时迄不变性故。法称论师云:「云何能作义,于此真实有,彼渐次与否,违故为剎那。」
  未三?断诤有二:
  申一?遮阻(能作义)断金「常」之际不剔除作义:
  【诸自性常既暂时变故,谓作义应理。】虽「常之自性」不变性,然而暂时变化故,谓能作义。云:不应理。
  【二者相同违二法,若是相异违作用。】常之自性与常之暂时相二者,若为同一体,则相违变化与否二分法,若是相异则暂时(变化相)为无常性,虽是能作义,然而自性常故当不能作义。
  申二?断除—「常自性」与「能作义」不相克:
  【若谓虽无剎那灭,转成粗相为实有。】「常」虽无剎那灭,然而转成粗相,能作实有之故。
  【首先若无剎那灭,岂有粗相之转成。】若从最初无剎那灭,则后时亦转成粗相应相违,彼第一剎那生,第二剎那住,第三剎那不住之自性;若于第二剎那丧失势力,则阻碍住于第二剎那之自性,而成立剎那灭之道理。若第二剎那不丧失势力,则从住于第二剎那之第二剎那,转成住于第三剎那。以其不住于第三剎那之故,则非住于第二剎那。从彼之旨趣剎那「安住为非有,最先不灭终不变。」经庄严论之说,余诸多断诤,若了知剎那灭真实成立,自行解脱故不须断除。
  午二?成立遍相:
  能作义性空故周遍所作性或实有唯空。
  【经由遮除能作义,成立周遍无实性。】实体之定义是能作义,彼克除常故,当成立常遍满无实体,喻如:虚空。
  辰三?认定之因类有二:
  巳一?云何因类?
  巳二?断「无观待」、「妨害量」二种。
  巳一?云何因类
  若灭除「实有」或「所作性」之定义则是灭除其实义。若灭除其名相则是灭除名言。
  巳二?若谓「无观待」或「妨害量」任一当成立遍相故,且二种无实义。
  【净除妨害量之道,诠述无待非旨趣。】有一说:「无待」解脱为净除妨害量之道。非法称论师之旨意。
  【邪见之二相对治,彼故亦有二相因。】关于「无待」,某些外道,欲许诸实体若与「灭因」相会合则坏灭,若不相会合则不坏灭,若承许坏灭则不观待因,当成立自灭因。「妨害量」,自在派与吠陀师等欲许是「实体」,虽与坏灭缘相会合,而不坏灭。彼实体无灭性,谓观察「能作义」与「不能作义」后而破灭之。彼故,于承许坏灭不摄入妨害量,与欲许不坏灭不摄入无待因故,是相异境。
  壬二?确定彼生相属关系有三:
  癸一?驳斥他宗
  【谓因果立五渐次,极成过故不应理。】某些学者认为:因果现量能确立五渐次,首先不缘取因果二者,其后缘取因,其后缘取果,彼后颠倒因故,不缘取因,尔后,颠倒果故,不缘取果等五渐次。唯「此说」应不确定,暂时性之随行遮阻,如:鼓声与日光亦有之。若确定自性之随行遮阻,则摄集于三渐次性。然而某些学者,若谓从现见因果二者,其后,不现见因,其后,不现见果谓确定三量之说法。因果二者不可能于同一时现见。若渐次地现见因果,则现见二者,与不现见二者,形成四种。复次:彼非唯「暂时性」随行、随遮,若确定自性随行、随遮,则应无相违。法称论师亦云:「常无待因故,能力难了达。」若实有,则当不成唯「实有之随行」之名。若遮反所立法则须遮反因相之虚体性。有一说:此应未定。以确立虚体之三量,不能立产生烟,当不成立从火而生。唯「克除非彼而生」名,当不成立从彼而生。如烟之声义,克除「从非火而生」,故当不成立从火而生。云:不应理。烟之声义是无实性,譬喻岂能相似?若是一实体克除从非彼而生,则是成立从彼而生,如所作性克除常故,则成立无常。有一说:烟从火而生,成立现量故,不需要余他一能立因果谓之说法。亦不应理;现见火烟同时非因果,从现见前后确立因果亦不违越三渐次。关于「现见烟生」是唯独「烟」,不需观待于火。
  癸二?诠自宗有三:
  子一?因果总相之定义
  子二?能确定因果量
  子三?彼诸断诤
  子一?因果总相之定义
  【因果是能所饶益,亦作近取俱生因。】因果二者,无总相,若各自分析:因之定义「是饶益他法」。果之定义,「他法之饶益」因亦分为二:
  A:近取因:是饶益于果之体性。
  B:俱生因:饶益于果之差别。彼故,种子之定义,亦若与缘件相遇,则能生果,西藏学者有—说:谓「能产生果作用」为不应理,以其唯独种子,无功能故。释量论云:「故各别无能,合则有功能,谓彼诸是因」之说。
  子二?能确定因果之量:
  【彼亦随行随遮之,方式三渐次二相。】
  A:不可得之前行三渐次具差别,首先:于净地由火烟二者,可现不可得于现见火之分别心时认取火之遣余。尔后,现见烟随生之分别心认取烟之遣余后,此现时之烟若无先前之火则不生,俱分别觉识心能确立因果相属。
  B::复次:可得之前行三渐次。首先:不现见产生果(烟)尔后不现见能生之因—火,其后不现见产生之果烟三者。「此」是前际不定因,关于「前者」摄入后际不定因,依「前」「后」二者亦是三渐次。法称论师云:「任一若见、见不见,若彼不见为不见,至于是彼结果性,无开示士夫亦知。」等故叙说,随行、随遮二者,是二者之旨趣。心和树或境与意识等等诸不能确定因果三渐次者。某些乐许谓:观待前后故,成立因果三渐次,然而应以遣余性方式能确定彼诸因果关系。释量论云:「何类从何成,无别如火薪,余未见因者,正知由彼成。」
  若如是,前时不可得因,既克除从余因生,成立不可得果之虚体。前时「无」和后时「生」二可得因之克除「根本不生」与「从无因生」后,而成立果之随行故,克除三种边见因果之定义;成立随行、随遮二者故,当成立随行果之三渐次和随遮果之三渐次。
  子三?断诤有三:
  【不成定义极成过,余错觉故不害此。】
  丑一?前时不可得故,不成立果虚体,可能不适于如是果。
  若谓虽现见产生唯「彼果」,然而应不克除从不可现前后世之其它因而生,于痛苦和快乐产生业或病苦之感受,犹如魔和佛?虽不克除于不可现之火烟,如是设立等等,然而在此成立以自性非隐蔽之火烟因果故,无过。
  丑二?极成过
  若谓:非因果之根茎变化和昏闇或果之总相和因之别相,既从相异相而作随行、随遮之故,应成因果?昏闇:不作根茎之变化,和不能随行随遮作根茎变化虚体现相及随行、随遮,现见如彼昏闇及作随行、随遮,果总相和因别相,应无过份遍相,从「所知之烟」和唯仅「所知」名二虚体,首先所知之烟是果性,第二唯「所知」无虚体故,不适于定义。
  丑三?断除余颠倒有二:
  寅一?从非因不生
  寅二?若从非因生则成立前后之因果
  寅一?从非因不生有二:
  卯一?破斥欲许从非因生
  现见从非火蚁蛭顶生烟,或非种性牛粪生青莲花,或从绵羊角生茅草等等未确定。
  【任何从非因而生,是彼则非彼之果,外相相似之颠倒,唯止彼名之虚设。】凡非因,彼不生彼之果,彼故,彼蚁蛭顶,若是烟,则应从火而生,若不从火生,则应成非烟,谓之乐许成立唯名。法称论师云:「若帝释顶上,是火性即火,然非彼火性,岂由彼生烟,烟因自性火,具彼能差别,若烟由非烟,因生则无因。」烟于「火」和「非火」二者,错乱虚体故。应非彼二者之果,与不由因生且从非因生故,应成无火因和非「火」和「非火」之果故,应「非烟」性等三者。如是于火义中,有三过。于蚁蛭顶之上有三过,亦容许组成九过。彼故,蚁蛭之烟和牛粪之青莲花相等,虽虚构彼名,然颜色效力和味道等等,若各个分析则不相同故非青莲花之性,极尽详析各项诸果,谓无颠倒因,此为果因相之妨害量之因相。
  卯二?遮阻从非因而生不应理之断除
  倘若成立从非因而生,非彼(非因)之果,则石熨斗之火变成非火,火之因不从薪柴而生。然若是火,则蚁蛭顶(烟)亦不由火因而生,烟亦相似。若彼蚁蛭顶不从火因而生故「非烟」。则石熨斗亦不从树因而生故「非火」。若谓彼名熨斗是实火,则前者蚁蛭顶亦是烟。云:不相似。
  【石与树等非火因,火因是火之微尘,微尘摄集一体因,是石、树等,如五根。】欲许石、薪柴等为火之近取因,若是一谛实义吾等犹如从一切物质而生。欲许色、触、香、味之聚集微尘。不欲许,单独微尘显现粗相,火之近取因是火之微尘性,「组聚各相因,是具聚合性。」关于石和树是观待能聚合「火之微尘」之一方是增上缘,不适宜于火近取因,喻如:眼识之近取因非前五识,是增上缘之眼根。彼故非实火者即火之近取因和意识,为意识之近取因不应理。然若烟之因亦是土之微尘,若谓「火」和「蚁蛭顶」亦是摄属土之微尘是增上缘?云:不相似。若唯「摄集土之微尘」转成烟,则山和房屋等等(摄属土之微尘)亦变成烟。若谓摄集火之微尘变成火,则马面山之火亦变成实火?如是承许岂相同?
  倘若谓:非唯「摄集土之微尘」名,然而「火」和「蚁蛭顶」二者,能作为摄属于烟?云:应非如是,关于烟是火和薪柴产生灰色物是属别相,彼烟岂能成立为蚁蛭顶,彼故,所谓「烟」如「树」之声非灰色物之总声。如沉香树。从火而生实物之别相是名言。倘若,谓于「蚁蛭顶」之名称,亦共许为「烟」其外相和烟相似。云:「不相似是增益性。」外相唯「冒青烟」相似,然嗅味刺鼻和青质色相,与冒喷动态不相同。若谓:虽然体性不相似于觉识上不能够明察秋毫?曰:尚可容许体性不同,然而不明察秋毫是觉识之过。而非实义之过,若举凡诸觉识之过,结合于实义,则金和合金,与人和假人等等不明察秋毫之愚人亦有故,不能确定于一切人。如是云:「相异事极成,声同故无异。比测应非理,如灰物比火。」彼故名称虽相同,然而实义非一无惭外道乐许「死」之名声,趣属树木枯干。火烬、牛奶腐酸亦谓死。佛弟子们谓「死」之实相,遮除所依「识」和寿命等而不谓之干枯。量理庄严疏云:「遮除意识死,内道之悟知,树具识不成,别彼如彼死。」
  寅二?若从非因生则成立前后之因果
  【或谓前时与后时之因果实有相异,烟和火所生之果,犹如差别之烟果。】前时产生之因果,与后时产生之因果不同。先前之烟因是火,后时烟之因是烟性;或者前时芭蕉树之因是种子,后时芭蕉树之因是树茎不同;或者前时百节草之因为绵羊角,后时百节草之因为其种子;前时之瓶因,陶土与陶师,后时之因为瓶性,一切莲花等等应如是知。因滴论云:「若谓虽由异类现见稍微产生。譬如,从牛粪等相中,岂非莲花等相?云:虽从异类者而产生,如是与「唯彼」相同之前因故,非相异因。「若相续而生,则从泥丸生。」彼故!若是莲花等体性,则是前后因果。至于非体性唯仅「相似色相」,如「烟」和「蚁蛭顶」虽同一名称,然而是错乱义。
  辛二?认定彼诸相属之事相,有三:
  壬一?破斥他宗:
  【自相与声义二者,相系之事相非理。】依西藏学者们欲许「相系」为实有义,则事相亦需计量各个「境」、「时」、「确定之实物」,若欲如是主张则自相无随行故非能立。前面已述及。某一「烟」和「所作性」等之声义,计量为相系属关系。云:亦不应理。声义为无实之相属性—「所作性」,应不能了知自相。自相(实体)无相属无实性之故,如瓶之相属性—所作性,不知牛—自相。
  壬二?立自宗:
  【声义错觉为自相,是唯一真实遣余。】分别识于声义误为自相,而以遣余方式「烟」和「火」,「所作性」和「无常」等等虚体,应认取同一体性,如:「时能了随行,通连总体性。」
  壬三?断诤:
  若谓承许虚体为同一体,则观察实物之总相,存在相似之过?云:虚体无实故。远离同异之过,于遣余之际已述及。有一说:「虚体非同一体,是相似」谓之说法亦不应理。一切虚体自性皆遍相似或少遍相似,无论如何,认定唯「相似」故,亦不成立遍相,前已述及。
  辛三?彼诸以何决定方式有三:
  壬一?确立观待一方之他宗
  壬二?引述二者之自宗
  壬三?断彼不应理
  壬一?确立观待一方之他宗有二:
  癸一?确定考验:
  【谓能确立喜作乐,考验之相属共许。】克什米尔之大因明学者,庆喜作乐或谓虽能确定暂时之相属量,然而必需考验「体性之相属」。彼考验之定义,能依于根本之相违相属于先时不了知总相。剔除执着其余他边之疑虑。如是云:「无量之定义,不确知趣境,依根本相连,灭疑立信因。」之解说。
  彼可分为:
  子一?声义之考验
  子二?实体之考验
  子一?声义之考验
  能依于所裁决之相属后剔除观察义之怀疑,犹如棋目和棋子之相属。
  子二?实体之考验
  能依实体之相属后,剔除总义之疑虑,犹如树和沉香树之相属关系,若谓以彼如考验之方式如何趣入?云:犹如现见俱有枝、叶之实体,认定事相之量,尔后,从遮反「同类实体」与「他类实体」能区别相异虚体之觉识,随后产生伺察之觉识。凡诸任何一法不形成余相,与彼相属容许设立与余他不相违。例如:彼沉香树之外相,从唯「具有枝叶之树」,不形成余他相故,相系与唯「树」名关系,决定与「非树」相违。复次:凡诸任何一法变成余相与彼相属,且应与余他不相违。唯「树」名别沉香树外,形成余他树相与彼(树)相属,且与非彼(沉香树)不相违。诸承许此考验者们,或谓:「自之定义有境故,不能立遍相是量,关于比量,不比测境时总相,云何总相非有境,如何成立彼遍相。」应未确定量之相属,彼之所取境是确定各个自相故。彼故,谓:能确定总相属之考验故之说法,亦不确认有法之错乱,了知同一实体。不确认自相故非现量,不观待因相故非比量,且存在唯「现见义」故谓「考验」明悉为假设。
  癸二?量之决定:
  【尼哦巴诸量学家,许能确定量相属。】印度诸班哲达主张相顺如前述,确定随行随遮遍相之量故,应能决定相属,于喻上能立因之事相:缘持同品与破除彼异品二量,若同品有则实有随行,若遮反则成立遮反之虚体故,当成立总之遍相:「由随行与随遮,任一见随行。」彼亦同品喻须成立品喻,异品喻不需成立量。「故于异品法不许立此事,无彼诸无彼,由说了彼故。」故若实有「烟」或「所作性」,则谓实有火之无常之说法。若遮反之火或无常,则决定「烟」或「所作性」之虚体。
  壬二?自宗:
  【正量势力之产生,确定遣余自主者,误为同一实体性,确定彼妄测相属。】吾等之主张:无观待于正量之测察,亦未必是颠倒遣余,若现量亦未确定性,则将不成立进取退舍之名言。若正量确定,不超越分别之测察,即使比量之克除异品,然而若无分别之测察,则当不成立同品相属故。随正量后产生之决定,是决定分别测察之体性之相属。由此之旨趣「妄故之同体」谓之,「测察」谓:容许能作义之有境故。
  壬三?断彼不应理:
  若谓「测察」转成为「伺意」或「断决识」,而若非如是则形成第四个非量?云:不可能是伺意,而是断决议,然当不形成第四个非量。断决识从外观之—邪识,从内观之—是自证识,故虽然错觉亦可获得自相不相违,前已述及。彼故,无测察则未能决定取舍,若无「正量」则测察可能错乱,故于决定相属则须伺意与断决智二者。
  【实体之义无相属,相属二者是增益,名声之义于自相,妄故生相属思惟。】谓之摄略之颂偈。
  第七章 观相违
  己二?决定相违义,分为二
  庚一?总相违之定义
  庚二?详析事相
  庚一?总相违之定义
  【「任一法」能害「他法」,彼是彼之对立者】相违之定义:任何一法能妨害其它法谓之。某些学者或谓:任何一法掩蔽其它法之说法,曰:不应道理。若如是「烟与火」、「所作性与无常」等等一切相异法变成相违。若承许如是,则火和烟,所作性与无常变成彼此破灭。量决定论云:「彼故于所立宗唯一能妨害是相违」之述说。
  庚二?详析相违事相:
  【对立观待实体境,与非实境之分类。诸不相并存相违,互绝相违二旨趣。】彼相违亦由境之方式可分为:
  辛一?不并存相违
  辛二?互绝相违
  辛一?不并存相违又分为四:
  壬一?不并存之定义
  壬二?存在相违境
  壬三?遮除所害之时际
  壬四?能决定相违量
  壬一?定义又分为三:
  癸一?破斥他宗
  【许不并存为能害,若测察之不应理】。不并存相违之定义,存在于二实体之法,谓为能害所害之说法。曰:不应理。能害所害不可能聚合于总一实体。而且若设立支分,则犹如因果之定义,未成立遍满相。复次,所谓能害量谓为能坏灭之说法,曰:不应理,缘于坏灭不需他余灭因之故。
  癸二?自宗:
  【故能害所害二者,犹如因果之相异,任一使所害产生,无能之因谓能害】所害之定义:若实有余未接触因而生者则产生无效能。能害之定义:彼未接触因而生者,能生丧失效能作用。如是云:若实有未接触因而生余者,无故。了知相违。
  癸三:断诤有二:
  子一?断未遍满相
  倘若谓产生无效能,首先须相合遇之条件,然而明暗二者无相合遇之情况,曰:应不相违。昏暗之前一剎那接近于光明,昏暗之后一剎那未生之际;光明之前一剎那接近于昏暗,后一剎那产生光明,尔后接近于光明之昏暗产生无效能。后时遮除昏暗无势性以是产生光明相故,应同时生灭,犹如天平杆高低同时。
  子二?断过宽遍相
  若谓致使余法产生丧势是能害,则近取因过宽遍相。喻如:稻谷之种子致使产生青稞之苗芽丧势等等一切因产生他果,以是无势作之故。曰:非唯仅产生无能,且欲许未接触因而生余他因致使丧失势力。此是不具足自因无过宽遍满相。复次,与能害量俱时之近取因,是过宽遍相。与热触相遇之冷触,产生后一冷触虽与彼同一实物之无势能,然若不产生后一冷触,则前冷触应成能生所生之支分。若产生后一冷触则与热触相遇之冷触,与后一冷触转成能害所害,曰:无过失。与热触相遇之冷触为其近取因,与热触之俱生作缘共同作用,产生冷触无势能故,因此,与热触相遇势力致使冷触产生无能。若不与热触相遇,亦不生无能性之故,前后剎那之冷触岂变成能害所害。
  壬二?相违境有二:
  癸一?认定相违:
  【尽所有不并存因,摄入二能害实体,亦非相续非剎那,是能生所生之故。】所谓不相并存,是不容许二相续互相裨益,彼是一实体和另一支不摄入无体,意谓二实体法,彼能害所害亦是能生所生故。彼不并存于一剎那间不应理故,二相续是相违性。
  癸二?(非实有之)断诤有二:
  子一?断除观察相违境之不应理:
  【剎那不违续不成,故此相违不应理】若谓剎那间非有相违,相续不成立实有性,则二相违(能害所害)境非有,曰:无过。
  【从前一前一剎那,前无后一后一生,于彼增益为相续,能遮反之为无过。】遮止所害事物,诸多剎那持续而产生,喻如若实有诸多剎那之火,则虽剎那产生寒触亦如火之所破除之有法。
  子二?断除观察实物不应理
  丑一?设置诤论:
  【相违微尘于俱时,存在不并存相违,若不并存破同体,谓转成因果同时。】倘若热触寒触二微尘同时相融合,若不摧破寒触之微粒,则转成俱时并存。若摧破寒触于相遇时摧毁寒触,则转成俱时之因果。若增益之则为不并存相违。
  丑二?答辩有二:
  寅一?破斥他宗:
  【某某欲许近寂灭,某许相遇成相属,某许相遇转成无,彼诸常见是错乱。】数论师谓:寒触之微尘犹如白昼之星星,若置于热触之领域,则近于寂灭。外道食脐派之随行者有一说:既是摄集寒触之相属,且实物彼此不相害而为常性。胜论师有一说:彼寒触之微粒转化为热触之微粒。声闻有一说,寒触之微粒围绕状实无相触(隐含欲许相遇而成无实)。热触阻碍余寒触之微粒涌来之途径故,无法摧破寒触粗相。
  【若并存相违丧势,若转化许常相违。】若于热触之范畴内,则寒触之微粒近于寂灭等等主张,无论如何既实有性又不并存是相违。若是并存(情况),则丧失相违势作。寒触之微粒若转化成热触,则丧失永恒之常势力。
  寅二?自宗之答辩:
  【彼故从微粒至微粒,产生无能无相违。】二相对立之微粒,若从前一剎那灭后,产生后一剎那,则任一占多数微粒产生效能,占少数微粒丧失效能故无过。
  壬三?遮除所害之际有三:
  癸一?破斥他宗:
  【某某成事三剎那,谓唯一恒常裨助。】有一说遮反,所断和对治二者成事剎那之三剎那。有一说从现时起至金刚喻定之间,无量劫间能害所害之互相裨助之说法,曰不应理。
  【彼恒久裨助同时,且不并存极稀有。】无数阿僧劫间之裨助,又是不并存情况;除非汝之智能等同虚空外,余谁能了知极其稀有。
  癸二?立自宗:
  【相会产生无效能,三剎那遮相违义,产生真实增益故,不生真实是觉识。】热触寒触等等诸实义法容许摄集于一时,于第一剎那相遇,第二剎那产生无效能,第三剎那产生能害和遮除所害事物二者同时,增益和真实等之觉识法,诸观待于时间,于第一剎那非有相遇故。若实有对治,则未能产生所断性谓为不相并存之诠述。
  癸三?断诤有二:
  子一?实义相违之断诤
  子二?觉识相违之断诤
  子一?实义相违断诤有二
  丑一?断除「有」、「无」支分之不应理:
  【一剎那若无支分,诸粗相续转成无,若有支分无穷故,谓难遮反三剎那。】倘若遮除三剎那,于第一剎那性内。若无三剎那,则不可能创造相续,若有三剎那,于彼各个剎那亦生三剎那,若承许之,则形成无穷尽故。
  若谓难遮止于三剎那。
  【至于剎那无支分,相续亦唯生剎那,剎那不似微尘故,三剎那性是虚体。】剎那观待于时分性是无支分,且微粒观待于方位性是俱支分前已述及。彼故,从剎那无分产生余剎那性,遮反第三剎那,无论如何,如承许法称论师之理论,承许剎那俱支分,是超越量论之范畴。
  丑二?断除观察无碍力不应理:
  【彼无碍力之寒触,产生俱力或无力,此二者依于热触,变成无所需谓之。】倘若与热触同时之寒触,若彼寒触产生效能,是无碍寒触,则以热触未能遮反寒触,释量论云:「彼无未具因,何果能遮反。」
  若谓产生无效能之无碍力寒触,应无须热触,以其寒触自行寂灭故。
  【彼寒触无碍效能,第二剎那之近取,相遇任何俱生缘,能拔除彼之结果。】彼与热触同时之寒触,不欲许俱「效能」之无质碍力和「无效能」之无质碍力二者之遮除。寒触之第二剎那产生之无质碍力是近取因,彼寒触之结果转成俱生作缘;若热触之助缘势力强盛,则产生无效能寒触。若寒触助缘势力强盛,则产生俱效能之寒触。例如:泥泞若土势力强盛则为浓泥,若水势力强盛则产生稀泥。
  子二?觉识相违之断诤:
  【所断体性或种性,谓断此二不应理。】断除增益亦唯「体性」无作,虽意专注于其它性亦遮反之,不需要量,若谓摧破种性效能量亦无实。
  【断除种性之对治,非「决定实有」「增益」。】乐许金刚喻定等等实有断除种性之对治,于此从量而生之决定,乃至于实有量之间,是增益不生性。
  壬四?能确定相违量有三:
  癸一?破斥相违义。
  【犹如相属,相违亦不成立实体之义,分别见故由增益,建立相违性立论。】犹如相属关系,相违亦不成立实体义,若实有所害事物则无能害量。若产生能害量则灭除所害事物,喻如相异境俱时之热触寒触非「相违」和「相属」二者之故。
  癸二?成立觉识之量:
  【除非「可现」「不可现」,余无能「确定相违」。】如能确定因果,所害事物无效能和能害量俱势力二者不可得,尔后可缘取能害量俱势力,其次可缘取所害量无效能而确定量。
  癸三?量成立之断诤:
  【灭除寒触立唯「火」,未必俱势不成立。】有一说:若灭除寒触安立唯「火」,则未必无有寒触。若安立俱实有火因,彼时若可现寒触相,则剔除寒触可现不可得性。而且,若不可现寒触则当不成立彼火势力强盛之宗法。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

    办公地址:北京昌平区望都新地南区18号楼三单元501室 办公电话:010-81754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