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因明>>正文内容

量理宝藏论(六)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1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壬二?成立彼作立破法
  以喻诠说:若以比量比测山具有火,则自性间接了解火量,若直接了悟破斥所作性为常故,则间接了悟如忆念「所作性必遍及无常」。或于现量亦成立缘取彼自证之识故,间接当成立显现彼境。内心识上直接成立缘取「见二月」和「青色」故,其外境间接成立「见二月」和「青色之相」,和直接成立他力定量,现彼境故,应间接成立缘取彼觉识。如直接成立所持境青色故,间接成立觉识自性缘取青色。或以明义「烟必有火」,和「沉香树是树」成立遍相。间接成立无火则无烟,无树则为无沉香树之遍相。
  若以「破斥」喻诠说之:于缘取二虚体相聚,遍及缘取唯「虚体」故。从克除总类所缘取唯一虚体,亦间接克除别类所缘取二虚体相聚。
  壬三?如何克除法亦分为三:
  癸一?破斥他宗:
  a.直接克除所破事之总相故,间接克除所破事之别相。例如唯「火」之总相为直接克除清凉故,旃檀之火间接克除清凉。或实体之总虚体克除谛实性故。亦如于境、时、相相异之实事,亦克除谛实(如阳焰)。b.直接克除总相,间接克除别相。于所破斥实事直接克除唯「谛实之总」故,别相神我、微尘和剎那间接克除谛实,或克除遍地唯「青」故,间接克除青莲花。c.相违事之总相直接克除所破事之总故,相违事之别相间接克除所破斥之别相。唯「事体」之总直接克除唯「谛实体」之故。「事体」之别相—义和明识,克除「微尘」与「剎那」之谛实。如是虽能、所差别法,亦是唯—虚体,和二虚体相聚故,如以能差别法「遮除拐杖」可遮除所差别法「遮除持杖者」。应如是剔除能别法故,应不剔除所别法。如拐杖遮除生命,持杖者不遮除生命。亦直接遮除能别法,间接遮除所别法,亦即遮除是能别法,即是遮除所别法。和遮阻有能别法,未必剔除具有所差别法等等,遮阻是拐杖故,不剔除是持杖者。与遮阻具有父名,不剔除具有子名。然而持杖者,若手里有拐杖。或如所差别法子具前行于父。尽如是所差别法,若遮除能别法,则应遮除所别法。
  若所持单一虚体则不缘持虚体二聚合之故。谓之观察此:
  【比量为间接了悟,否则转成第三量。】间接了悟之定义,显现其余义相之方式,其余而断除增益,彼间接了悟过遍于比量。倘若谓比量观待于因相断除增益,此间接了悟不观待因相而断除余增益义。彼不观待因相为何?若是不观待相属性而断除增益,当转成第三量。若是观待相属性,应不超越于比量,直接成立果和别相。间接成立因和总相,是为果因相和自性因相。若直接遮阻「因」和「能遍」之量力,间接灭除「果」和「所遍」,则含摄于「因不可得」和「能遍不可得」因,除「能别法」故剔除所别法,亦从摄集「拐杖」和「士夫」二者之因,产生「拐杖者」之果,是「因不可得」或「能遍不可得」因。然若由比量领悟山具有火,则觉识上间接领悟衡量火等,领悟「山具有火」是「觉识性」故,间接领悟之因,除觉识外无其余。自证之觉识,直接证成「缘执二月」故,间接成立实有二月谓之说法,不应理,以其错乱识无实境之故。若谓唯「相」不欺妄?试问:彼相为何?若是「义自相」,则觉识当成不颠倒。若是「总义」或「幻相」,则是觉识错乱性之无实境,前已述及。他识之直接成立青色境故,间接成立觉识缘执青色,亦不应理,境「成立青色」性,是外境之相显示于心识故,彼相分间接上,无成立余他觉识之因故。如是遮阻「因」和「能遍」,间接灭除「果」和「所遍」,含摄于比量等,自行观察而得知。
  癸二?自宗分为二:
  子一?了解能立法
  子二?了解破斥法方式
  子一?了解能立之分类:
  【「实义」、「觉识」、「是」与「有」二、二分析共有四。】是「实义」与「觉识」二者之体性,和具有相异性分析,二、二共有四种。
  子二?了解破斥法方式:
  【彼破斥性遮反四。】破斥之分析,非「外义」与「觉识」二者之体性和不具有相异分法亦二二共有四种。
  【成立破斥当成量。】了解「能立」,现量引伸之决定识和「遮非」是能立比量。了解「破斥」,现量和「遮无」是能立比量。比量亦当能立「遮无」之不可得因而领悟「遮无」。能成立「遮非」之能立因相,而领悟「遮非」。如是领悟后,灭除法亦分为「是体性」和「相异体性」二者。首先:是苦乐者和缘色缘声之体性,应克除自能作性,能立「彼」故克除「非彼」。复次,于自相续若产生缘取色体,而不产生缘取声,则以何了知,无缘取声?云:若经验缘声,则为无错乱之原因。若专心一意则决定遍相,不可缘得决定识之果。若谓:云何不可缘得「决定识」?若有决定识,则应须转成确定余觉识之体性。若非如是,则「分别」与「无分别」二者当同时转入一体。遮除彼决定识亦是「果因」或「能遍不可得因」。然而应成立「能」「所」经验,诠说同一体性之现量。复次:破除是唯「净遍地」,唯「瓶」和是「瓶」「柱」和是「青」、「黄」等等。剔除彼唯一执着,余证识之作用,灭除实有相异量。亦若诸容许现见,遍地缘取事分,则如「瓶」或「头角」净事应剔除经验性。「由自性差别之经验,遮除其余即非余」。如:诸不许现见「无鼓声」、「油灯熄灭」等,缘取相违事相。剔除不可缘得决定识之果。若于前面地上微生物或若于寺庙无鼓声等,唯「彼」不显现。无现见性,当不成立为「无」,以其瞬间可能退失「眼根」「耳根」功能之故。然而同时存在彼诸,或若显见微细色身,或闻余声,则彼诸成立无实。故彼诸容现之事相缘取相违事,非彼之差别者之义与意识。一切为比量之作用。如是以量之阻除义,亦非遮除实有,而是于「无实」能知是「无」,彼亦是遮除所破斥事物之可缘得性,剔除一切所破斥之义,唯「彼量」外无余他之故。
  癸三?断诤:
  【谓「间接了悟」之说,「作用」、「比量」之旨趣。】若谓陈那论师之集量论,某些章节或谓间接了悟、或谓了知义之说法相违?彼间接了悟是从「现量之作用」,或「由修习因三式」,而瞬间产生比量之旨趣,量决定论云:非自性成立一切观待余他与自性相属之能立无错乱之故。「至于非现量之量,别比量外非余他」。
  第九章 详观现量
  丁二?各个事相之义分为二:
  戊一?现量有三:
  己一?真现量
  己二?遮反—似现量
  己三?量果
  己一?真现量有三:
  庚一?定义
  庚二?名相之分类
  庚三?各个事相之义
  庚一?定义分为二:
  辛一?破斥他宗:
  【经验断除增益妄。】西藏因明学者将现量和现量之量为相异之分析,现量之定义:离分别不错乱。与彼现量之量定义:前所未领悟之义,依经验力断除增益之说法,曰:不应理,量论未提及二分法。前所未领悟无具否定义,现量之自虚体—似现量断除增益为非有,前已述及。
  辛二?自宗主张:
  【现量无欺离分别。】顾名思义,观察离分别和无欺。复次:了解之定义,非圣言量所真实共许,非唯「摄属粗略心」与「分别心」。
  【分别是缘持声义。】释量论云:「若识缘声义,彼即是分别。」量决定论云:「分别:容许与诠说相融杂显现之识。」认定总义之说法亦不违越彼分别性。有一说:若诠说缘取总义,则信乐外道所承许根识未遍满于具分别之说法。若如是,则缘持声义之立名,亦未遍及不清净分别相似。有一说:「立名」含摄于不清净之分别故。若谓容许缘持「诠说」与「声」相揉杂之说法,亦未遍及缘持相杂?若谓定义设置其种类不相违?若如是,彼诸无论如何诠说亦同一种类不相违。「远离」之义作为所了解之实物后,经验分别之自证识,转成非离分别。若作分别之虚体,则比量亦转成离分别故。在此离分别之义,不能依于自虚体之定义。「无欺」之义,有一说:依有相唯识宗之主张,承许为「无欺」。有一说承许具有谛实境;有一说:承许于所持境不错乱,皆非法称论师之旨义。唯「无欺」亦存在于比量之所取境。若视作谛实义则无实义。若所持境作「能作义」,则于圣者相续中不遍及「自证」与「瑜珈」现量。释量论云:「此除所取相,有何余因事。」故不颠倒义。量决定论云:「谓不产生眼翳、旋火圈、船静止等等错觉故。」远离根、境、所作等等彼诸错乱之相续心。若谓需要此二不同类之遮除定义。有一说:是二者之说法。不知无欺之义,彼故若是真实义,则一切分别皆是颠倒性,谓无欺之说法,亦乐许成立「离分别」。有一说如同「俱分别」承许所持义不颠倒,有一说于所取境不颠倒性,亦得知不颠倒故。比量亦是不颠倒或思维遮除邪见之故,信乐是「离分别」。
  庚二?名相之分类:
  【彼无颠倒有四相。】以四现量作为分类之基准,唯「不颠倒」(以不同类之方法)或观待于邪见(是遮除力所作),是离分别无错乱性,彼四相若分类之—根、意、自证、瑜珈等四种现量。彼诸观待于外境是相异,观待于有境是同一体。
  【境和所依和有情,方式现量分类法。】现量若依「境」之分类:现见他境,义明二者(「根」、「自证」现量)现见自境为自证识,现见无自、他境为瑜珈现量。若依「所依」之分类;依于六根为义明二者,依于依他起性为自证现量,依于「禅定」为瑜珈现量。若依「有情」之分类:异生(凡夫)现量和圣者现量。
  【经部师谓四现量,分别说三唯识二。】确定现量之数量,依经部师之主张承认外界之义,法称论师所认许以「境」方式分为四种,经云:「诸比丘了知色有二相,「眼」和「意」谓之旨趣。若谓意现量不成立正量?云:根现量亦应不成立正量,以其微尘坏灭之故。若谓认许外界之义成立正量?云:如是意现量亦缘持彼之无间缘性岂有相违。若谓凡夫之他心通是余(自证)现量?云:「远离能所故,显现自心性,如彼明相性,不违越自证。」分别说部不承许自证识是现量。若依唯识宗则除「自证」与「瑜珈」现量二者外,余非有,此为法称论师之旨趣。
  庚三?各个事相之意义有四:
  辛一?根现量分为三:
  壬一?定义
  壬二?成立彼定义
  壬三?所确定声义
  壬一?定义分为二:
  癸一?破斥他宗:
  【分析设置定义误。】西藏大多数学者将根现量与彼根现量之定义分别解析。依次:能依于有身根而生增上缘,谓:所持义不错乱。和彼根现量之定义—增上缘能依于有身根后,前所未了解之义依经验力断决增益谓之说法?曰:不应理。此二分法之解说为无意义,前所未了解之义无具否定义,断决增益为非有前已述及。
  癸二?立自宗:
  【彼故根识不错乱。】唯「根识」之定义,能依于六根谓「识」,根现量之定义,能依于六根之不错乱识,彼亦是正量。
  壬二?成立彼定义亦分为二:
  癸一?成立从六根而生:
  【六根应能缘六境,确定成立随行、遮。】某些宗派虽不成立共许诸根,然依于彼诸有身根(五根),应是能认持五种实有境,能俱时作用力,彼体性为何,亦谓根之说。应成立由彼而生随行,依此从「根」、「义」相互无间断,从不可缘取根识二者之结果,乃至缘取「根」、「义」相互无间断后,可缘取持境之识故,成立能依于认定实有境之力。(即根识当成立能依根而产生。)如烟、火,或谓成立遮反故。
  癸二?成立离分别无错乱:
  【明现成立无分别。】根识是离分别,以其显现自境不相杂之故。(以明现外义自相是识故)。如现二月等当成立能遍相违可得因。乐许成立离分别。诸多理论之解说,于此不畅述。
  【缘取自相故无欺。】无欺当确定成立义自相。
  壬三?所确定声义:
  若谓产生现量之识,亦须如「境」和「作意」谓根识。安立唯一根名之原因为何?
  【根非共同之因故,应是根识如鼓声。】「境」和「作意」是产生其它识之因故,欲许之实义不容易了解故,不作「境」、「识」等之名言。「根」是彼识之因,非共同性,谓「根识」作为名言。例如:鼓声亦须「士夫」和「鼓椎」。青苗亦须地与水,然而不诠说「棒槌之声」和「地之青苗」。以观待于非共同因后,说为「鼓声」和「青稞之苗」。如集量论云:「不共之因故,依根说彼名。」释量论云:「若生起现识,如根境是能,何故依二生,而不以彼说,由见能了知,决定立名言。」
  辛二?意现量:
  世尊谓犹如象王之顾视,趣向观外义之旨趣。随行经部师之后成唯识论谓抉择「意」与「义」之说有三:
  壬一?认识体性
  壬二?抉择自性
  壬三?断除余他诤论
  壬一?认识体性亦分为二:
  癸一?认识定义:
  【外境与根识二相,由无间缘生意识,能依彼后无错乱之识,是为意现量。】根识灭寂之剎那,彼是意根,「意」不作有根身之旨趣。「六根灭之际,是何识?是意」,意现量之定义,能依于意根之识而不错乱。彼量之定义,亦唯彼外其它不应理。
  癸二?认识事相:
  如量决定论云:「由根识无间缘而生,瞬间能持彼义是意」谓之。具有三差别法:增上缘:根识于具相续产生之时前一根识灭失之剎那。所持境:根识缘第二剎那之所持境。近取因:(无间缘)根识与专注于外境之意根,缘取外境之第二剎那产生之意识。
  壬二?抉择自性有三:
  癸一?自性产生之法
  癸二?自性转成量之合理性
  癸三?考察产生自性之时际
  倘若灭除五根现量后,若产生一意现量,则差别因当不产生差别果。
  子一:若谓产生五根则当实有诸多意识?谓有情各个识之因说法相违,
  应成诸多因者。
  【虽有诸多意现量,根识唯一自证识。】(根识)因相异故。从外观之相异意现量,然而有情不转成诸多相续心,从内省之,是唯一自证识之故。正如虽有诸多根识,然而不转成诸多相续心。
  子二?若谓意现量是量或非量:
  【无错乱之故是量,无相续故不决定。】真实义所持无错乱之识故。是现量。然如前述及由他力决定量,不能由自力决定量故,应未获得量之名言。根识之对境是色尘,若根识不能显现则不名为境。然而根识有相续由自力能决定量,意识无相续故,不能由自力决定量何以故?
  【由有根身产生根,故根识是有相续,除意根非余意根,彼之故彼无相续。】由有根身之前一剎那产生后一剎那之有根身故,犹如外道之相续,虽无常性然而无间断产生相似同类实有相续。意根:前五根识刚坏灭之际而产生。不由余根产生余意根故,以其无相续之故。凡夫不能结生意相续故,不能由自力而决定量。(圣者能结生意相续故具自力决定量)
  子三?若谓随根现量之相续断灭后产生一意现量或繁衍意现量。
  【「繁衍」和「最后」相续,两者皆存在能害。】(帝释慧)量庄严论:根识前一剎那断灭之后,希冀能生意现量。最先缘持根识最后专注意识之说法。曰:不应理。「根识由自力决定量,而意识不能由自力决定量繁衍而生意现量不应理之故。法上论师谓最后相续,产生意现量之旨趣亦不应理,无特殊缘由,相续前际不生意现量,然而后际生意现量不应理之故。
  癸二?自性转成量之合理性:
  【故根是根识之因,转成意识之缘由,自证故无余相续,故随行第三现量。】以根识之第一剎那作为近取之因后,第二剎那产生与彼相类同之根识,于彼之际亦转成意识之俱生缘之后,产生第一剎那之意现量。从外观之,产生「义」「明」现量二者,从内观之,产生唯一自证现量。若如是虽产生尽所有之现量,然亦摄集于自证识故。远离转成诸多相续之过。从这一方面产生,不生增衍意识之理论。彼二种:有无相续致使「有」、「无」决定量故。量庄严论之说法无过。产生相同数量故,远离法上论师说法之过。从吾等导师乡噶年达之旨趣,而获得现见此一合理性。彼故于二外境行使二现量之法,摄集于内敛观察,此自证现量之行使法,谓是第三现量。
  癸三?观察产生自性之际:
  若观察行使境,自证无余外境故,转成五种行使法,若加上根与意二者之前作意转成七种行使法。
  壬三?断除余他诤论:
  外道那麻普巴或谓缘取根之所持有,当转成裁决识,若缘取非根之所持有,则瞎子亦能视物?
  【缘取余境观待根,故于此无有二过。】以根之对境无间断缘取性不转成决定识,观待无间断根识性,瞎子等等不能得见故。远离上述二过。释量论云:「是故诸根识,无间缘所生,意能缘余境,故盲者不见。」
  辛三?自证现量分为三:
  壬一?定义:
  【自证之识之体性,现量智者们旨趣】。自证现量之定义,识自之体性不错乱,彼亦是量之定义,自证识:亦若可分为能证所证。从非自证之物质之一方观之,唯生「明识」—应是彼性,意识:从遮反物质之体性而产生。云何非物质之体性?此之际是自证识,依量庄严论之说。
  壬二?断诤:
  有一说自证现量不应理,无能证所证二者故。倘若虽无能证所证二者且具明识,则依数论师主张,与自生相似?
  【自生是前无而生,自证唯「遮反物质」,故自证、自生二者,非有相似之时际。】数论师:无需成立自生,无法不成立自生故,为无意义。自证:仅止于假设,唯产生「自证识」故。岂有相似!然声闻、分别说部和某些外道信许无自证识,此见解一切宗派所驳斥故,在此不畅述。
  壬三?测验自证是量、非量:
  若谓一切自证是量?云:一切现量不可能非量谓之叙说。
  辛四?瑜珈现量:
  世尊于一切法具无垢法眼,即离垢清净。集量论云:「诸瑜珈行者,离教观唯义。」。释量论云:「瑜珈智前说,彼等修所成」。若抉择瑜珈智分为三:
  壬一?认识瑜珈自性
  壬二?瑜珈境转成量之法
  壬三?能立瑜珈现量
  壬一?认识瑜珈自性亦分为三:
  癸一?定义
  癸二?分类
  癸三?思惟因。
  癸一?定义有二:
  子一?破斥他宗
  【分别设置定义妄。】西藏学者将瑜珈现量,和彼量之定义画分相异之解说,瑜珈现量之定义:由修习彼唯一增上缘之意识而生清净之义,是离分别不错乱性,瑜珈现量彼量之定义,能依于修习唯一增上缘后,先前所未了解真实义。经验能力断除增益谓之说法亦二分法解说。不应理,前所未了解—无具「否定」义,断除增益为非有如前已述及。
  子二?自宗主张:
  【修所生无欺现量,诸错乱者似现量。】彼唯「瑜珈识」之定义,是从禅修力量而显现,瑜珈现量之定义,真实义从禅修而生不错乱之智能,亦是彼量之定义。
  癸二?分类亦为二:
  子一?所依之分类:
  【三种圣位三现量,「学」和「无学」分为五。】声闻预流向、果等等有学位之「现量」。和「智能解脱」「俱分解脱」:离「烦恼障」与「禅定障」而解脱。是为无学位之现量二种。缘觉:能依于第四禅定一切道俱时解脱故。某宗派差别「有学」之无现量,承许彼诸有学圣者亦不违越「声闻」或「大乘」之任一说法。无学圣者:有利钝二种根器,大乘之有学圣位是十地之智能。大乘无学圣位是世尊现量,共为五种,此是共同分类法,若随顺各个宗派之说法,则某些声闻主张菩萨非圣位。不承许具瑜珈现量,某些大乘者主张声闻无现证「法无我」故,无真实瑜珈现量之定义。然而此具诸量论之顶珠—法称论师,亦随顺经部论师主张,现证四圣谛法性置于瑜珈现量,随后实事量力之结合无我者,若如是则五种圣者,皆测定具瑜珈现量。
  子二?依体性之分类:
  【彼诸有相与无相,分法二二共十相。】具有相:有学之声闻,若获得禅定之心,则能显现神通,若未获得禅定之心,则不能显现神通。无学之声闻于慧解脱分无具有五神通,「俱分解脱」和「缘觉」「佛陀」依次三千大千世界与无尽数世界皆显现。俱舍论云:「声闻麟喻佛,二、三千无数。」虽在此未提及菩萨。从十地经如是提及,然应了知百千、十万等等有情器世间。无相之智能—有学之声闻证悟遍计所执之无我,无学之声闻证悟俱生之「人无我」,缘觉证悟所持法自性无我,登地菩萨证二无我,诸佛证悟断除微细之所知障。
  癸三?思维因有三:
  子一?二智能之因:
  【方便智能善修习,相互转成因与缘,如所有与尽所有,当证成智能观照。】首先以愿行与禅定等各种情况之方便,作为近取之因,若空性智能转成俱生缘,尽所有智能展现出于一切所知。庄严经论云:「尽如彩结之差别,衣饰鲜艳呈现否,若如引伸彼之力,解脱智能呈现否。」以智能空性作为近取因,方便作为俱生缘,则尽如所有之智能明空显现。释量论云:「唯修法无我,转成彼自性,如现见实事。」
  子二?彼诸究竟位:
  【三世百劫无数劫,三种为彼究竟位。】积集三世福德资粮和修学人无我而究竟阿罗汉果,积集百劫福德资粮和修学一个半无我为利根缘觉,积集三大阿僧祇劫之福德资粮和空性具慈悲现证圆满菩提佛位。俱舍论云:「速三生解脱,麟觉百劫因,三祇劫成佛。」此证悟无我之分类,是共同乘之说。某些声闻和大乘不承许三种圣者证悟无我之相互差别,四圣谛之法性或一切法若不证得无我,则现证谛实为非有之故。然而承许尊卑之殊异,观待于「慈悲」和「方便」之差别。
  子三?观待方便说业果之差异:
  【二解脱方便势弱,具习气故非佛地,修习方便诸事明,断习气故是遍智。】不修学方便主修智能故,证悟人无我法无我之半,然而不恒时修学方便故,如未修习明识而心不明晰故,无法断习气之理。声闻、缘觉二圣不随行于利他大业。然而善知方便且禅修智能,则如学习工艺,心识明晰故。断除微细二障故。了知一切所知事物,兼具慈悲随行利他之故。彼是二圣与佛差别所在。释量论云:「众相多方便,经长时修习,于其功过相,当能极明显,心亦明显故,因习气永断,能仁为利他,胜出麟喻等,义故修方便,许彼是大师,具悲摧苦故,勤修诸方便,方便生彼因,不现彼难说。」
  若谓一切瑜珈现量是量与否?
  壬二:瑜珈境转成量之法有三:
  癸一?证成瑜珈现量为正量:
  【裁决识和决定二,是分别故非现量,故一切瑜珈现量,是现量故成立量。】裁决识和决定二者是分别作用故,非现量之同分,前已述及。故现量测察能否引伸自力决定,而非测察是量或非量。
  癸二?瑜珈现量舍取之法:
  【一般士夫之正量,由确定性作取舍,诸圣众离分别心,谓:由禅定作取舍。】一般士夫之正量,现见现量结合经验之忆念故,由决定各个后作取舍,诸圣众未断除分别之习气,若恬然安住于自性。愿行与世间者相同。若安住于平等智,则禅定中作取舍。彼诸断除分别习气之圣众,从愿行证成首楞严大定,和宝印定等殊胜禅定力而作取舍。
  癸三?观测遍知三世之智能:
  然而世尊若不知过、未,则不容许谓遍一切智者,若是遍一切智:由现相而知则三世转成实有,若非由现相而知,则不容许谓具现量之法眼。
  【不可思议智能者,彼之智不可测议。】众生唯「昏沉」之杂染,亦不能测知觉醒者之觉识。能所取具杂染之短视之凡夫,难以测知变易之智能。彼诸圣众智能变易之故,遍知三世和他心等等不可思议。释量论云:「色等及心法、观察所取相,是觉未净者,瑜珈证叵思。」量决定论云:「是共许名言量之力所使然」。此西藏有一说:由现时量力了悟过、未时之说法,和显现过去、未来之境相后,谓之现时了悟说法。有一说:智能无实故,无遍知三世之智之说法,与圣言、理论皆相违,仅限于井底之蛙—(无知者)叙述解脱之道。
  壬三?能立瑜珈现量分三:
  癸一?证成体性
  癸二?成立定义
  癸三?断除—成立之义之不应理
  癸一?证成体性有二:
  子一?若成立过去时:
  【言辞功能定变易,前时所生亦能测。】帝释慧论师:凡叙述其它与实义相符且无相违之言辞,彼言辞功能,所量是现见彼之现量,如述说各自之境界。虽然彼十万般若经之叙说,亦与辞义相符且无相违谓之能成立论式之说法,若诠说论式知其诀窍则无相违于言辞。
  言辞:指世尊之智能圆满十二分教之言辞。
  言辞功能:如是言辞能依根本、行、住三法与三量无相违。彼之特殊功能。
  子二?成立—许未来产生瑜珈现量分为二:
  丑一?设置因相:
  【圆满禅修明见彼,阻止余边必成立。】任何能所依于禅修习境界中自然而然转成殊胜,若是禅修,彼义明晰现出,譬如禅修欲趣寂灭。禅修空性亦于能、所依禅修境界中,转成殊胜,是禅修。必定成立遮阻余边是自性因。彼自性因之有法,于自相续现量和他相续身语变化成立殊胜者之因相,至于「所立」,应非唯「容许产生」和非唯「必生性」,若和缘相遇,唯「容许」,不禅修亦存在。而且「若不与缘相遇」则修习者心态「必生性」亦「无成」之故。然而与禅修之支分不相离且若无相违缘,应是必然产生清晰现相。若因缘具足,且无相违缘,则如比测必然产生量果。
  丑二?成立彼(瑜珈现量)未来产生之法有二:
  寅一?成立宗法(第一因式)
  寅二?成立殊胜别相
  寅一?成立宗法有三:
  卯一?能所依
  卯二?禅修中转成殊胜
  卯三?禅修境界中当证成自证识
  卯一?能所依有二:
  辰一?破斥他宗:
  【有一说能依所依,先后觉性有二相,火与供灯作为喻,谓成立现量之说。】自证现量为克除前际与后际之觉性二边,成立居中之觉性为自证现量故。觉性之相续成立无前后际。若思惟如何克除前后际之觉性。于自相续中之自证现量,唯「觉性」成立由前一觉性而生故。若直接克除前一觉性不为唯「觉性」之前行。则间接克除前一觉性—非觉性别相之前行。如唯「烟」成立产生火之现量故。若直接克除如:不为火之前行—唯「烟」,则间接克除不为火之前行—「烟」之别相。复次;自相续成立产生后一觉性唯「觉性」之故。若直接克除不产生后一觉性唯「觉性」,则间接克除不产生后一觉性之一切别相。如成立唯「灯」之光芒照耀故,则间接克除光不照耀之一切别相之说法,此不应理。
  【不成立自证无穷,火灯比喻不适宜。】自证识成立于唯「当时」之相关系属者,然而不成立于生死之前后际。依裸体外道主张,最初出生心不由世间寂灭彼岸之心而生,承许由父母之身而生,而安立他因生之故。死心亦不生后相续心,如火熄灭,安立断了相续之故。倘若现时之唯「觉性」—成立因果关系,间接决定前、后世,则亦不可能产生断见之邪见。复次;比喻不相似,最先之烟须譬喻是由前一烟而生,最先之烟由异类—火而生,而烟之相续,由前一同类之烟而生。最初出生心由异类父母之身而生,后心由同类相续心而生,是裸体外道之主张故。则油灯亦须作如是之比喻熄灭时亦产生一余他油灯,油灯火照耀性遍及别相,承许比喻:心识遍及别相,而非产生后心之譬喻。
  辰二?许自宗分二:
  巳一?成立过去无穷尽
  巳二?成立未来无穷尽
  巳一?成立过去无穷尽亦分为二:
  午一?若设立因相:
  【心无观待其它因,成立前际无穷尽。】初生心法者,近取因应以前一心为前行,以其是唯「觉性」故,如现时之觉识谓之果因相。
  午二?成立彼法有二:
  a.宗法:「经验」或「成立因相」之遍(及)相,是唯识宗亦若「观待近取因非心何以故?裸体外道之答辩:「产生心之体性」观待近取因非心或产生「心之别相」,除观待近取因是心外亦观待余心。依后者是吾等所承许,五根:相异处之俱生缘而产生前五识之相异故。依前者:然观察此「现心识」从「无因」而生或从「因生」,若从无因而生,则无因不观待余因之故,「恒常」或成为「无」谓之合理克除之;若从「生因」观之,从「识」而生或从「色法」而生,若从识而生观之,则识之因成立识故,成立前世是彼识性。若从色法观之:是无根识之身或具根识之身或出入息三者,观察从何而生。若从无根识而生,则从各个微尘而生或从相聚微尘而生。从各个微尘而生观之,具足因相聚而无碍之故,由各个微尘应生各心。从相聚合微尘而生观之,则如手指虽丧失一指,亦不产生心,犹如因不具足之苗芽。释量论云:「各是功能性,应顿生众多,无余是因者,离一支亦非。」
  倘若不从彼身而生,从具支身之物而生?则为可现不可得或者若一手动应全身皆动故,明显之克除。若谓从某一根产生识,依前例:若从六根相聚足而生,则一根不具亦当不产生意识。若从单独根而生,则如根之觉识,应缘持各个外境。释量论云:「如彼觉取故,意非从有根,生识能异故,亦非从一切。」复次根是为何?谓依有根身之说?或谓能缘外境之说?若由有根身观之,则由死尸当产生根识。若由能缘外境观之,能缘异于阿赖耶识,成立从识产生差别识。彼故觉识是根之因。释量论云:「诸根一一损,意觉非有损,此变则现见,彼等亦转变,故觉住所依,有依于觉性,是诸根之因,故是根从觉。」又有一说:由出入息产生识,若心识之因是出入息,则出入息之因是为何?若是心则成立前心,若是前出入息则虽无「身」与「心」,亦当显现出入息,若是身则因聚足而无碍故,从死尸亦当显现出入息。释量论云:「即于一息顿,亦缘多义故,非由彼决定。」谓从一出入息产生一心之生灭,和从一出入息产生多心之生灭之理论,于释量论而得知,故由出入息不产生心,而成立由心产生出入息,彼故产生识而成立量,剔除从「无因」生和由「异类之余因」生,若由同类之识成立「后识」之因,则此生之识依于前生之识为前行成立遍满相故。成立前际无穷尽。例如:瓶之相续后际断灭成立量。剔除观待余灭因故。若瓶之破灭成立不可画分,则如诸实体当成立剎那灭,此相似无观待因,然而「心」成立由「前心」而生故,是为因果关系,「瓶」成立彼坏灭之体性故是自性,故若近取之心成立「心」,则亦成立前生之心。释量论云:「故定由何性,作用随转心,彼无则不生,故是依于心。非识则非识,亲因故亦成。」
  己二?成立未来际无穷尽分为二:
  午一?具我执—别相成立未来无穷尽
  午二?无我执—别相成立未来无穷尽
  午一?见我执亦有二:
  未一?设立因相:
  【因聚足且无碍因,成立后际无穷尽。】「临死之心」法者,应决定产生后一相续心,以其因聚足且无阻碍之故,如刚相聚之苗芽谓之自性因。
  未二?成立之法有二:
  申一?宗法
  申二?成立遍相
  申一?宗法亦分为二:
  酉一?实体:
  谓:「聚足产生之因」是我执,克除我执是无我,无我执而证悟无我。
  酉二?须知抉择(彼)轮回之趣舍有三:
  戌一?破斥他宗。
  戌二?诠自宗。
  戌三?断诤。
  戌一:破斥他宗:
  【业、身、心是轮回因,断二者故谓苦行】。某一裸体外道主张:业身二者是轮回因故,从相聚而产生,若无任一支分,则不产生轮回果故。妨害彼业、身二者任其一之形成,而遮止轮回。如虽有种子,然若无养分、水等则不生青苗,彼故若谓以苦行来消灭罪业不取轮回?
  【不能不益不需故,业和身非灭尽道】。「业」不能灭尽,由于其无穷尽且无法尽知各个对治之故。若不断除由无明而生之欲爱(我执),则虽断尽昔时之业和身,亦投生后世无实际效益之故,若断尽了我执之欲爱,虽不灭尽业及身,然亦如薪尽之火,不趣生轮回性,不需断灭业身之故。释量论云:「非断业及身,无能对治故,无能故有爱,仍能生起故。」
  戌二?诠自宗分为二:
  亥一?认识趣生轮回因。
  亥二?观察彼之对治。
  亥一?认识趣生轮回因有二:
  干一?总相—产生唯「转世」之因
  【由彼无明产生因,烦恼、业、及轮回生。】趣生轮回之因←「我执」,若有我执则引生其余执取我所,由相顺我所而生贪,不顺我所而生瞋,聚集彼诸烦恼业后,引伸善业—三善道,恶业—三恶道和上二界之无覆无记故。释量论云:「有我则知他,我他分执瞋,由此等相系,起一切过失,故贪着于我,尔时当流转,非离贪有爱,依止诸发趣,非解脱惑业,彼名生死者。」圣龙树菩萨亦云:「业由烦恼生,由业生一切,世尊如是说」。彼故,唯识宗主张:产生相续后心,除「前一相续心」外,无余因。释量论云:「若时无待身,有识为余识,习气醒觉因,故从识生识。」
  干二:别相—产生根识之因。
  【由此处而生余处,彼之妙恶业所牵。】临死之心识作为产生根识之近取因,诸根作为产生根识之俱生缘,尔后产生后世之根识,根作为近取之因,心识作为俱生缘,尔后产生后世之根,彼根识二者之产生妙劣,是由增上缘业之作用。释量论云:「即此世五处,是生余身因,故从彼等生,业性主功德。」
  亥二?观察对治有二:
  干一?观待调伏之一方:
  【不违慈与自我故,非能断轮回根本。】对治瞋恚为仁慈,对治贪欲为不净观,对治伤害为悲愍,对治嫉妒为喜欢,对治一切修平等舍心之说法,观待调伏三毒之一方,或暂时唯「长远」之力量,不能断除根本我执—轮回,缘于慈等我执之因不相违之故。如甜、凉、泻剂、对治肺痨等病。彼亦从释量论云:「慈等愚无违,非极治罚过」。
  干二?究竟驳斥:
  【若无我与我相违,现见无我驳斥彼。】故我和无我二者,是能害所害之相违,如常、无常;或热触寒触。故证悟无我智能,拔除轮回之根本—我执境,得解脱后世趣轮回之果报。释量论云:「空见违彼故,与彼性诸过,相违善成立,由我我所执,有为为行境,贪爱是其因,彼之能害者,见无我相违,于苦颠倒觉,爱缚为生因,若谁无彼因,彼即不复生。」故自从「存在我执」乃至轮回无尽,故于能所依(禅修空性),若现见无我则轮回灭尽。
  戌三?断诤有二:
  亥一?趣生轮回因之断诤
  亥二?对治轮回因之断诤
  亥一?趣生轮回因之断诤又分为三:
  干一:断除最先三因之说法相违
  倘若取生亦需要业、身具生轮回之因,释量论云:「岂非具三因」之说法?我执之产生烦恼,由烦恼生业,由业产生身,彼二「身、业」互相裨助,临死之心投生后世之旨趣,不相违。
  干二:断除欲爱轮回因之说相违
  若谓:世尊云欲爱趣生轮回之因之说法相违。彼「欲爱因」无明故,所作近取之欲爱故,勤勇于获得贪爱境界等动念,趣行于生、住之旨趣不相违。释量论云:『「不知」是有因,未说唯说爱,能引相续故,欲爱无间故。』
  干三?谓断除—萨迦耶见是轮回因之说相违:
  经云:「若谓萨迦耶见为轮回因之说法相违,萨迦耶见是无明之别相,「众过彼为本,彼是萨迦耶」。「彼故诸过因,是无明谓之。」断除彼萨迦耶见则其余皆断故。某些声闻谓「无明」是唯「无知」,萨迦耶见是邪智故,外相不相似,而谓相违同一体?云:彼非相违同一体,不许同一体是相违经典、正理故。释量论云:「见明异品故,心所所缘故,与邪缘无明,故余不应理。」无明是觉识之逆品,彼亦非「无」之逆品,否则兔角亦应成无明故,应非其余逆品,以色法亦应成无明之故,彼故是相违性逆品。缘取心所,亦缘取所依、思想、时、外相、相似实物故。月灯论和十地经亦谓:云何远离无明?尽如清净之诸法?尤其是云何远离增益等说法。
  亥二?对治轮回因之断诤有二:
  干一?断除声闻趣涅盘之过:
  若远离无明故不趣生轮回。若谓「预流向」或唯「见道位」,则变成不趣生轮回?无明分为遍计所执、俱生我执二者,预流向圣者虽断遍计所执,然不断形成投趣轮回之因—俱生我执故,趣生轮回不相违。释量论云:『离萨迦耶见,初道应无有,未断俱生故,若断岂有「有」』。某一宗派主张:阿罗汉虽不断俱生我执,然而不趣生轮回,和八地菩萨,虽断俱生之我执,亦趣生轮回二者相违?针对此宗派主张各个答辩:a.阿罗汉虽不断除俱生我执,然彼无间缘欲爱断尽,不能引伸趣生轮回谓之说法。应不断除欲爱然由「自」或「他」之缘故觉醒后,趣入菩萨行之说法。非择灭性断我执故,不趣生轮回之说法。择灭性断我执故不取轮回谓之等不同见解,法称论师之旨义,引用经部师主张:近取因(增上缘)—俱生我执,无间缘欲爱漏尽,不取轮回之旨趣。释量论云:「已越有爱者,非余所能引,俱有已尽故。」b.八地菩萨具烦恼者之意识转依,俱生之无我故,承许慈悲心配合欲有。有一说十地菩萨相续心之后际不断俱生之我执,以存在无明之习气故,承许十地菩萨结合欲有。法称论师主张菩萨之根本慈悲亦是业,声闻除根本之慈悲外,亦适住于有余蕴之欲有之旨趣。释量论云:「离贪安住者,由悲或由业。」经云:「不欣于涅盘,不厌于生死,犹如帝释象,彼自住适时」。若谓实有慈悲则彼慈悲性是贪欲?彼二者「慈悲、贪欲」之「因」、「地」、「相」不相同,「贪欲」并非五近取蕴—常、乐、我、我所之想法,而是作意因。境—现见诸有情等。外相—需求心。慈悲之因,以痛苦之相续修习觉性,境:已持痛苦之因果,外相:欲远离痛苦之因果。若谓趣行众生之义为贪否?乐许得到立名如是说法,假如从泥淖中取金,从泥中抓虫之趣属法相同,然其思惟极大区别。故轮回之因是我执故,若无「我执之薪」,则烦恼之火熄灭,如是了断苦海相续之烟。
  干二?断除涅盘不禅修空性之过有二:
  坤一?若谓断除俱生我执故不取轮回则当
  不成立产生瑜珈现量:
  【虽无有最初种性,由火燃着见后际,如是虽无始轮回,见无我成立后际。】虽是无始之种性,然而火烧着后,现见后际(种性),火燃着后聚合顺缘且无逆缘,则决定显现后果,如是虽是无始轮回,然而「无我之火」燃烧「我执」之种性,成立彼诸轮回之后际,虽具足欲贪之顺缘,若无空性之逆缘,则决定出离轮回。彼故在未证悟空性现量之际,乐许禅修瑜珈现量(修习空性)。虽证悟空性若取后有之禅修瑜珈现量,则不能了断轮回之相续,修道当转成无义。
  坤二:唯「明相」禅修证成瑜
  珈现量:
  【产生明相具足因,则决定生无碍故。】产生唯「明识」之第二剎那,由识转成其余客尘,缘因具足,不需余因故,犹如破除我执决定生无我,无需余因故。彼论式故,任何无碍为无观待其余因,决定产生彼后果,既然无碍犹如具聚足之种性。然唯「明识」亦无障碍且除「明相」外无观待于其余因谓自性因相。然若乐许于唯明识不需(观待)其余因?睡眠、昏迷、灭尽定等等障碍何故无明识?唯是,彼诸六转识障碍明相,不欲许是阿赖耶识障碍明相故无过。
  申二:成立遍相:
  若谓解脱轮回且不了断唯明识之相续,唯明识依他起是无常故,当不转成「有为」之苦?云:阿赖耶识如镜之转依,解脱于一切现行谓之说法。法称论师亦云:转依之识不可思议说故,岂生凡夫所诠说之过。
  午二?无我执—别相成立未来无穷尽
  某一中观师欲许明相了断之相续,亦相违于不可思议
  之智能,此非法称论师之旨趣,不应理
  卯二?禅修境界中转成殊胜
  卯三?禅修境界中当证成自证识
  寅二:成立殊胜别相—(摄于成立体性)
  【由禅修灭等明相。】殊胜别相;譬如修习息灭贪欲等;当成立现见—产生明相,如是此因相,容许从因聚足后许产生结果,证成之义。若无障碍当成立真实义为自性因。
  癸二?成立「定义」:
  【无能所当成无欺。】禅修若断除能所二者,则当成无欺,若远离错乱则是知见清净远离义,彼故观照如适住于世俗谛,即尽如是胜义谛,「有相」、「无相」瑜珈现量二者,成立离分别,无错乱。释量论云:「由除分别网,是明了显现」。
  癸三:断除「证成之义」不合理有二:
  子一?「断证圆满」不合理之说:
  【无能无知非依故,谓无证断之解脱。】外道有一说:客尘是识自性故无能断除,即使能断除亦世俗凡夫所不知,假使知道后,一次断除亦如身体之污垢,重新覆盖故,而谓非有断德圆满。
  【非自性故有方便,断因故解脱应理。】尘垢为颠倒之增益,应是突然间故非自性,识是自性明光现相故,烦恼之因是我执,和相违彼我执存在无我故,而断除烦恼因性(尘垢)不再覆盖,如薪柴之火烬,不再产生异熟果之故。释量论云:「心自性光明,诸垢是客尘,故先无能者,成性后无能,生及过普起,说为复退转,断我见种故,是不退转性。」
  子二?断除断证圆满不应理分为二:
  丑一?断除—修习不应理。
  丑二?断除遍一切智非有
  丑一?断除—修习不应理
  【若谓「跳跃」「水」「金」喻,如是修习为非有。】既修习跳跃无尽故,而不修作跳跃。即使修习慈悲和智能等,心之自性繁衍无尽亦非有。又依如是掺水而火焰不燃着。虽修习空性和慈悲亦能稍许证悟,然不能趣行彼修行者自性境界中。又如金之溶化,若远离热火之源,则金又转成坚硬。唯限一次了悟空性和慈悲,若远离精勤奋发力量,则重又覆盖尘垢。故若谓慈悲等之智能圆满资粮遍及于一切所知。
  寅一?跳跃无穷尽修习应非有:
  【待精进故不坚实,重又生故喻不许。】跳跃是体力故,应极为有限,肺等诸五脏重量,存在于自身之体力,而有极限能量,彼故从前一跳跃不产生后一跳跃故,非有无极限之跳跃。慈悲智能等是心法故,能产生无量,从前一慈悲增展殊胜后一慈悲等故。喻如树、火或水银、金或从一种子传播后一种子增展至无限量。释量论云:「若时所修作,不复待勤力,余力转增胜,功渐除违逆,安住自力性,心中悲愍等,修生自然转,如火等于薪,水银与金等」。
  寅二?掺水当不成立火焰之喻非有:
  火焰之前,(水)不能依于所依之(火焰),以其干化水之故。水非火焰之自性之故。如精勤播种青稞种子,亦不产生稻苗。心识:由修习慈悲等转成自性,如薪柴燃烧转成火。释量论云:「非如是自性,益彼诸功能,于诸后殊胜,无办功能故,依非常住故」。
  寅三?溶金返转坚固性之喻非有:
  一般如疗养疾病,对治有二种类:a.重又返转b.不退返。A.如对治肺痨病掺用石榴处方,对治瞋恨应用仁慈心等,冶金应用火等是重又返转之对治法。B.然若对治肺痨病采用泻痢剂,对治烦恼修习空性,薪柴为火燃烧等是不再退返。释量论云:「有令生变化,有不复生者,有可还转故,如火于薪金,已灭诸过失,非如坚还生,彼体使无系,如灰不定故。无害真实义,于自性颠倒,尽力不能遮,觉持彼品故」。
  丑二?断除遍一切智非有分为二:
  寅一?设立诤论
  【空性由修习慈悲,乐许趣入自性中,遍所知无穷尽故,极难证成遍智说。】某一外道谓:现证空性不生轮回,修慈悲法为趣入利他行为,虽成立事势比量力,然而境、时、外相无穷尽,非所遍知故,如同天空有边无边?与有情之数目,若不知彼诸量,则不能称谓遍一切智,若了知彼诸量,则成为邪智者,非所知妄称谓「知」故。犹如现见兔角。针对此说。
  寅二?答辩
  卯一?遍知「极所需要义」之遍一切智者
  卯二?遍知「所知之义」之遍一切智者
  卯一?遍知「极所需要义」之遍一切智者:
  【根本之义无欺性,遍一切智如遍聚】。取舍轮回之因果性—四圣谛成立无欺量故,遍知「所需要之义」而成立遍一切智者,犹如诠说:「人皆聚合药皆全。」释量论云:「了知取舍性,及其诸方便,许彼为定量,非了知一切,随能见远否,要见所欲性,若见远是量,当来依鹫鸟」。量庄严论云:「若尽如是善了知,三善道和解脱道,唯遍知士夫之义,欲许圆满导师智。」亦如是。
  【遍知极所需之义,诸善巧者谓遍智,摄集一切而闻知,虽不知牛亦无过。】届中之偈颂。尔时欲许从轮回而解脱,彼之方便乐许遍一切智故,不急需之虫数和微尘数等又何须了知,为病者治疗病乐许知晓一切药方,虽不知牛之岁数,谁来诽谤。释量论云:「故应善观察,办彼所修智,此能知虫数,于我无所需。」然若破斥遍知「所知」之遍一切智者,应非如是,容许了知「急需之义」,不急需义如微尘数,知亦行不知亦行,置于平等舍心,犹如调养疾病,容许了知治病药物,其余置于平等舍心。量庄严论:「一切觉性之所为,非遮止一切智者,我之智识未能故,是承许知足寡欲」。
  卯二?遍知「所知之义」之遍一切智者:
  【复次比量之应用,是证成遍一切智。】复次虽唯遍知一切所知,应当成立比量。任何微细且难于现见境,若专注彼觉识,则易见其粗相。若意专注观视日光下之微尘,犹如观瓶。遍一切智者亦照见微而难悟之四圣谛义。谓之当成立因相。释量论云:「所取舍彼性,决定具方便,主要义无欺,余他是比量。」若谓其余所知不急需之故,或谓岂非心识不专?应非如是。有一说法:一切所知皆急需之故。不知所知之任其一,不能利益与彼相系之众生之义故,心意不专注为非有,一切所知急需之故。若谓叙述与一切无所急需之因之相违?不急需于自利方面,然急需于利他方面之旨趣不相违。若如是一切所知是错乱性,焉不导致具错乱现象?若不转依识则是错乱,若转依则是禅定之神变相故不可思议,前已述及。
  【一劫之际诠说因,如镜中同时映现,如是所知无穷尽,遍智一剎那遍知。】届中之偈颂。
  己二?似现量分为二:
  庚一?定义:
  【一切错乱之心识,承许是似现量性。】似现量之定义,识错乱之现相。
  庚二?分类:
  【彼分「有别」「无别」二;无别亦分意、根二,有别分三叙述之,谓六遮反邪见故。】
  辛一?无分别识为二:(A) 根识错乱如现见二月等。
  ?(B) 意识错乱如显相梦境等。
  辛二?分别识有三:
  集量论云:「错乱世俗智,比量及所生,念欲似现量」谓之六分法,阳焰误为水,缘取「牛」性等虚体二种世俗,破斥外道欲许为根识之故,观待谓一方之说(不依于因相)。比量和比测而生之二分别识是依于因相,忆念和耽着之二分别识,是不观待于现量和因相二者。释量论云:「似现量四种,分别识三种,从坏所依起,无分别一种。」
  己三?观察量果分为二:
  庚一?现量果
  庚二?比量果
  庚一?现量之果分为三:
  辛一?破斥他宗:
  【见解真实为量果。】外道—伺察派谓实义之见解:最先了知义相,是无分别量,其后差别于义之体性—欲许真实分别识为量果。如是云:「首先实有观待者,具有无分别意识,等同士夫愚痴心,产生真实无分别,欲许彼为正量性,彼之后是何心识,诸实法之理论等,意识耽着是为何?承许彼为量果性。」谓之说法,彼不应理;若与外义不相同,则当不成立量义之见解之故。
  【相会证义许量果。】吠陀派(持明)外道欲许「根」与「义」相会合,从而了知彼义为量果。如是云:根与义相会而产生适当之聚合体。谓是量果之说法,亦不合理。根与一切外义之自性,相会遇故,应成了悟一切故。
  【说彼差别、差别者。】胜论师主张:从六句实义缘持功德等等之差别谓量。谓差别者之识了悟实物欲许为量果。如是云:现见功德当了悟实物谓之说法,亦不应理。「量」、「果」二者若相异境,测量功德性了知实物不应理,犹如衡量青色为黄色。
  【某某许根识量果。】声闻分别说部欲许唯「根」设置境相,由彼量而生之识为量果。如是云:眼见诸色具能依,非彼所依之转识,何故诸色之中断,非现见之故谓之说法,亦不应理,唯「根」分别(思维)各个义,既无远近且色法是境之觉明,不应理之故。
  辛二?认定自宗之量果:
  【彼故能所设置之,因果二者为量果。】「量」、「果」二者非能生所生,彼亦是彼之自主,彼故非设置果义。」「是能设置者,非自性作用,彼力设彼故」。
  辛三?结合彼四宗派:
  【自证量果之理论,符合大多数宗派。】声闻分别说部不许自证识。倘若符合一切信许自证识之宗派说法,自所经验力产生「量」,真实自证之名言为「果」,譬如贪爱等感受,彼若置于自之境,能量所量依于果,以此结合于一切」。然而应不相似义证之量果。
  【提倡义证各宗派,权势而设置量果。】分别说部之主张:色等相遇而显现实义为「所量」,现见义为「量」,真实了知义之名言为「果」,承许「所量」和「量果」二者为同时之相异物。经部师主张:隐含之外义为「所量」,产生与实义相同之识为「量」,观察了解义之名言为「果」,「所量」和「量果」二者是相异之时域和体性。若依唯识师说法:虽无能所取觉识,所量与能量,依于此尽如是显现所作。有相唯识者主张:所持相分之自证识为「所量」,彼能取相分为「量」,真实自证识为「果」故,依苦乐领受所量和量果,承许同一体性与时域。无相唯识者主张:外义相分之增益为「所量」,彼能缘识为「量」,假有自证识之名言为「果」故,承许「所量」和「量果」二者,依毛发之幻相遮除同一体。如是从四宗派中,法称论师认为若承许外义,则依经部师之主张,若趣向所知领域中,则依无相唯识之主张为其旨趣。释量论云:「观察自体性,说自证是果」。若依经部师主张:世间名言量则义证是量果,彼能置义之自主故。虽是自证许义证。无论如何应是第二心法,若是依义证,从能依于外义是诠说二法,谓之故。是明义与明识二法,若依「唯识」非观待于外义,彼故于(赖耶)一体存在二法。于同一觉识由于无明杂染故,境相法和识相法二种,吾等亦随行法称论师之论说。西藏多数学者乐许随行于分别说部,彼唯止于无知事势比量力之理论。
  庚二?比量果,分为二:
  辛一?义理之宗派:
  【火之自性为所量,由烟而生遣余识,「是量」彼了悟谓果。是诸善巧之旨趣。】遣余方式误认火之义自相是「所量」。从烟之因相了知,彼火之觉识是「量」,由「烟之因相」了知「火之自相」,比量之名言,是「量之果」。
  辛二?唯识宗主张:
  有一说,果因相应非有。现见山有烟之时,若位于后山,则为二种情况:若有火则是无识之境故转成色法。若无火则观待于烟因相,转成邪智。倘若现时虽无火亦于烟显现火相之识,尔后士夫达于现场产生火之现相,当转成「烟为因」和「火为果」故。因果相反为非有,彼故若谓唯识宗之果因相应非有量果?
  【火现相习气心要,产生烟相之习气,彼故谓无欺士夫,是比量善巧旨趣。】现烟相之觉识,随系于彼现火因之习气心要中,剎那间转成他体故,明知习气之觉醒者,能燃着作义之火现相,比测能产生比量识,彼无欺士夫瑜珈行者之证成比量,释迦慧等论师主张:若比测外界之火,是现时时态,若以心比测火则是未来时态,若无障碍则二者相似无欺性。彼故能显现火相之觉识,从彼识而生故,谓烟现相之觉识从火相而生之诠说,而非从实火故。谓比测因法是果因相。自宗之主张,释量论云:「彼亦现烟觉,明醒习气者,现为火觉性,了知非火性,心续彼堪能,习气为心要,现烟觉明显,故从火生烟,智者有此说。」
  第十章 详析自利比量
  戊二?叙述比量
  【比量分二相自利,由因三式显现义。】比量分二相:
  己一?自利
  己二?他利
  己一?自利
  自利比量是真实比量,抉择自利比量分确定
  庚一?定义
  庚二?彼之自性二者
  庚一?定义:
  由因三式了解所量之觉识,亦比量之定义。不需要遮反定义,以比量无否定之义故。
  庚二?决定彼之自性有二:
  辛一?如何了解因相
  辛二?了解彼之所立
  辛一:如何了解因相又分为二:
  壬一:认识因相之观待实事
  壬二:详析观待之因相
  壬一?观待实事:
  癸一:第一因式之观待实事—「宗」
  癸二:随行式随遮式之观待实事—同品与异品
  癸三:设立彼诸观察实事应理
  癸一?第一因式之观待实事—宗亦分为三:
  子一?思维所比量之声义总相
  子二?决定适时之义为别相
  子一?思维所比量之声义总相亦分为三:
  丑一?认识比量之声—所取境
  丑二?决定摄入何种时机
  丑三?如何趣知声之定义
  丑一?认识比量之声—所取境
  【法与有法之聚体,诠述宗谓是真名,彼若唯取一支故,任二支分属假名。】从因明论:「宗」、「所立」、「所比量」皆是同义异名。彼诸所取境亦分为三:「欲知有法」、「所立法」二者摄属假名,彼诸之聚义摄属真名。陈那论师云:「因相所立是聚义,故法与有法二者,非主要属一方是安立所立性」,欲知有法趣入「宗」。法称论师谓:「宗即有法」、「所比量」,谓具有差别相之欲知有法,谓所立唯同品有之说法。「法」亦摄入「宗」。「因相随行于所立,若无所立则无因。」「聚义」亦诠说所立,故谓「宗」之辞。虽相续心亦无生效能谓之。除彼诸外,不摄属其余,决定宗之声义,是共称量故。
  丑二?决定摄入何种时机,然则谓「宗」法之叙说
  归属「有法」之法,或「所立法」之法,或是二者「聚义」之法,当成错乱?云:不成错乱,所有名声适当时机能了知各个义之故。彼「宗」亦摄属所比量等名声之际有三:抉择「因相之定义」之际摄属「欲知有法」。抉择遍相之际,摄属「所立法」。抉择「真实所立」之际摄属「聚义」故无错乱。如孙陀巴之名声。抉择因相之定义有一说:因总相之定义:「因三式」能决定名相、因相之相属关系。故非抉择于第一因式,因相之声无「唯独第一因式」之近因故。谓之说法?云:不应理?理由是「遍相之定义」亦摄入「因相之定义」转成错乱。
  故抉择「因相定义」之际是第一因式,若成立彼第一因式,则成立因支,若不成立「第一因式」,则不成立「因相之定义」谓之接近于共许,此是抉择第一因式故。是接近于趣知「欲知有法」谓宗之声。彼三者亦各具有三种时际:抉择定义与名相之相属之际。定义之实体作觉明之际。具定义之名相作名言之际,彼诸以喻解说易于了知。如是存在九聚因之二种假立第一种情况摄属假借名。其后二种诠说自名—能系念前时之假立名,不观待重新假立名之故。谓之说法亦未必定如是,若是共许比量力之际,则无论如何皆了知故,从大部量论如理阐述之故。
  丑三?如何趣入声之定义有二:
  寅一?真假名之差别
  寅二?思惟真假之法
  寅一?真假名之差别:
  【随欲说应用前名,了知彼性是真名,除唯一依彼缘由,了达其余许假名。】乐许无任何成立「义体性」之名,然而不观待其余缘由与目的。随欲者最初应用故是真名,且若了知彼义即显现彼之外相。观待他人共称名之目的与缘由后,应用其它(代名词)是假名。而且了知彼义且观待其它(意义)显现彼相。喻如具有脊峰垂胡设立「牛」为真名,「牛」于愚人转成假名,彼故彼诸具全「初立名」和「了知义」之差别。释量论云:「无错误而知,最初立名言,行境是实名。」其余错误了知谓丧失真义。帕姿哈雷云:「于愚者谓牛,许随属原因,唯义转成妄,声住于自义。」
  寅二:思惟真假法有二:
  卯一:思惟聚义为真实法
  【聚义为宗之名声,诸善巧原始成立。】聚义为「宗」之名声,外道论师原始以来,共同成立真名,易于了知故。
  卯二?思惟有法与法二支为假名之法分为三:
  辰一?设立所立之缘由:
  【假名观待余相似,和余相属之理由。】相似原因作为假名,如药为乌雅爪或士夫为狮子,相属原因作为(假名)亦分为二:a.因果相属;「因名」假立为「果」如于诠「日」为「日光」之说法。b.「果名」假立为「因」如该「醉」为「酒」之说法。相聚之相属一般亦乐许不违越因果关系。然而若依共通说法,以喻诠说之,谓观待布匹之一边之辞,曰:布边。观待「总聚」之名声假立「支分」名。如诠说:鼓声或根识,是为「支分」之声假立「聚义」。在此唯独「(所立)法」或「欲知有法」,各个假立为「所比量」之名,是观待于所比量之一部支之原因,如观待布匹之一边,安立为布匹。
  辰二:假立之目的
  若谓:诸声无目的,非期许超出根本之声义,谓之故「无目的」,以其它之名设立于其它?曰:不应理。此又分为二:
  巳一?所立法假立为「所立」之目的
  【「法」假设「所立」之名,相违因相为真因,邪见断除妄见故,声韵需要作假立。】若诠说因相随行于所立法。则相违之法亦实有随行否?可能具邪见之思惟,为断彼邪思故,谓因相随行于所立,有一说声韵学之需要假立所立。
  巳二?「有法」假立「所立」之目的:
  午一?有法假立「所立」实质目的
  午二?断除不假立「所立」之相似「宗」二者
  午一?有法假立「所立」实质目的
  【若诠有法有诤事,若遮诸边长时诤,若诠真名丧声韵,简易了解故谓宗。】若诠谓「有法之法」,则首先不知是存在于同品喻之有法,或是存在于异品喻之有法,是否为第一因式?产生妄见之思惟。如:「声法者,为无常,是眼所见性故。」于「不成因相」,亦即因相存在同品喻之有法误为第一因式,同时具全随行随遮二因式故,思惟是否真因产生邪见,遮除彼邪见之故。存在于欲知有法之第一因式,假名谓「宗法」。如是云:宗即有法,若无目的不需作假立?曰:不是,宗有法破斥一切之法之义故。彼有一说:虽诠说存在之宗有法谓第一因式?且不知同品喻,是指唯同品有。或谓遍及同品有之支分故。为阐明同品喻之同品有故。若谓诠有法之法,则当了知唯第一因式?曰:不应理,若断除这种主张,则须长时饶舌相续诤论。有法之声,须谓「欲知有法之说法」陈述之。若非如是,则焉是重新加上正能立?怀疑之思虑故。若第二次述说,谓有法之声是诤事,则岂无知为第一因式?设若如是叙述,则「了知」亦叙说一次能了知,而诠说二次应非智者,犹如剪指甲焉用斧头。倘若诠说有法之法,诚当如是形成事实,叙说「宗法」当转形成「假名」故,不依二者叙说,信许易于了解乐许谓「欲知有法之法,」之名,吐弃渣物何须绕于后头之思惟。若诠如是真名,乐许无少许不成立,然而谓随行、随遮「欲知有法之法」,诠说因三式之文字不均衡故不顺畅。宗法之有、无同品等等所作解说不妥当,故诸智者们平等舍心搁置之。因滴论云:虽间接了知义,唯近于「假立」,难成立文辞均衡,故完全断除。声韵学云:「文辞丧势尚可,声韵丧势则不可。」故舍弃彼诸产生邪见且难于诠释后,既无邪见且容易诠释故,假借谓「宗法」名之解说。
  午三?「假立」与「不假立」之宗相似之断诤
  【谓宗与有法相似,共称方式具差别。】有一说,乐许名辞容易于解说,不剔除邪见之义,「宗」之名声趣入「欲知有法」、「所立法」、「聚义」三者故。宗法和聚义,谓「宗」,亦于因相存在宗同品思惟是第一因式否?于此产生邪见。若生邪见,则以眼所见故为因支,亦能立声无常。亦因相存在所比量之所立法是第一因式和具全随行随遮故。思惟是真因相否?产生如前之邪见。云:不相似。所谓「宗」是总声为真实,与「法」言辞相系,唯存在于欲知有法,则不摄属总相而获得别相。喻谓「手」之声,虽趣知人与马等总相,然而若与「具有」之辞相系,则其余(有情)虽同具手,然不摄入「具手」之名声,唯独摄入「大象」。与彼有法之声不相似,谓「有法」是总声与前例相同,亦与所谓「法」之声相属,不摄入唯第一因式。同品喻、异品喻二者亦趣入「有法之法」,与「具头之总声」之言辞相系,然而不摄属唯一大象之别相。一切有头者摄入:「具头」,如一切共许之故。彼故决定声之义,是唯「共许」量故。若诠「有法之法」,则三者皆共许故怀疑。若诠「宗法」,则含括外道论者,共许唯第一因式,不许余二者同、异品喻之有法,故无需怀疑。释量论云:「行故有手故,立有角及象,此声之所诠,世许非欲说。」之说法同一旨趣,如是应了知,因相存在于所比量为第一因式之说法。
  【宗与法相属之声,是唯诤事如具手,与法相属谓有法,无法决定如具头。】摄集之偈颂。
  除此尚有诸多种他答人之辩,共许量为实势比量力之诤论。譬如具手之故,人亦应成具手因具有手。若非如是,则大象亦应成非具手,谓之相似诤论故,诸外道喜欢分别观察,吾等不引述,彼故在此「宗」之名声是欲知有法。
  辰三?能害实事:
  【法与有法非所立,无所立之定义故。】所立之定义:无「成立」与无「遮除」量是认持为所比量,无彼二支分之故。
  子二?值此决定差别义(第一因式之诤事「宗」)
  由欲许之声除趣入业、作者、所作三者外,业转成之境,应非具所立之法,以过遍于真实之同品喻,而不周遍于相违之诤事故。作者或作用转成如欲愿之觉识,亦非具有所立之法,以其剎那间之「比量」或「邪见」之觉识,不遍及宗之诤事故。有一说:所立法无「成立」与「遮除」量之根本实事,亦不适时际北俱卢洲之妙屋等,亦非过遍故。
  【认持比事是欲知。】欲知有法之定义,无「遮除」「成立」之量,谓认持所立法之所比测之根本实事为何缘由?别相︱自利比量正因之欲知有法是立论者所认取,他利比量正因之欲知有法是敌论者所认取。若观察欲知有法:声是常或无常,则摄为「无知」、「邪见」、「怀疑」,断除比量之增益,唯一「无知」之范畴,「邪见」于释量论已述及。
  【成立欲知是宗法。】欲知有法于所设立之因相成立现量或比量故,是第一因式谓之宗法。
  癸二?随行随遮二者之观待实事同、异品有三:
  子一?破斥他宗
  子二?建立自宗
  子三?断诤
  子一?破斥他宗有三:
  丑一?前期说法
  【具有所立法与否,谓同、异二品之说。】有一说:追随宝积静论师主张:具有所立法为同品,不具所立法为异品之说法。所立法亦非唯能成立之因相,于欲知有法所认取比量之总类是火或无常等。所立之「具有」义,亦尽如欲知有法「具有」成立所立宗,若有烟故能立有火,则聚合一体和自性因无分别体性;若能依虚体,则具有能依自虚体。有一说:若欲许所立法之空与不空(同、异品),亦不超越彼性「具有」。
  【思维二品实相违,假立产生甚第三聚。】若误以为同异二品为实相违,一切所知可裁决分为二品,由实体断决或由虚体来断决,依前者观之,空性(法者)能立「遮无」之际。若瓶之实体是同品,则瓶之「所作性」和「无常」亦当转成遮无;若实瓶是异品,(形成非遮无),则「真实之瓶」和「实有常之空」等等诸相,亦转成不具有「遮无」之名言(不成立谛实)故,二者皆不应理,倘若实瓶,是与否二者转成第三聚,则丧失「断决」任一方之语辞。复次,若于虚体断决之,则能立所作性故无常之时,若唯「所知」虚体是同品(是无常时),则所知之常为非有。若唯「所知」虚体是异品(是常时),则所知无常转成非有。然而彼之时,唯「所知」若转成是同异二虚体与否,则丧失于虚体之断决语,故无论如何皆不应理!
  【某谓无知量之境,分为实虚二相说。】某些西藏学者无知量之境,能依「火」与「无常」等实体法成立所立法之时,断决为实体,虚体虽可能产生第三聚,然而无过,于虚体不作立破之故。能依「因相」与「遮无」之名言等虚体,成立所立法之时,断决为虚体,实体虽可能产生第三聚,应无过,以其实体不能作立破之故。成立之法:
  【具有「同」与「异」实法,虚法依自虚体说。】实体具有无分别体性与相异体性,成立二种实法,和成立虚体法能依自虚体共三种,喻如:「所作性」证成「无常」是无二体性,烟性成立火具相异性和所作性之自虚体,能依正因具全因三式故,成立因相等成立能依自虚体。虽结合彼诸三种义,于一切所立法之同品,有法与因相二者于真正因相之际为同品,于相违因相时为异品,于不定因相当转成如其所应之说法。
  丑二?破斥彼诸说法有三:
  寅一?作同异二品断语不应理
  寅二?成立虚实二分法不应理
  寅三?别相︱成立能依自虚体不应理
  寅一?同异二品作断语不应理分为二:
  卯一?同异二品不能作断语:
  【尽如虚实二分法,无法决定于二品,虽二品摄属实虚,诸善巧现见成立。】若能依实体法而成立,则于实体作断语二分法,若山成立具有火,则设立灰色物为因相之时,若灰色物是同品(有火),则水蒸气亦当转成有火,若灰色物是异品(无火),则烟亦转成无火,若灰色物容许同异二品,则丧失同异二品之断决。如是若同品,声成立勤勇所发,安立「有所作义」为因相之时,「有所作义」是同品,闪电和林园之花朵当转成具勤勇所发,若「有所作义」是异品,则瓶与鼓声亦转成不具勤勇所发,若是「有所作义」兼具二者,则丧失同异品之断决语。
  复次,若于虚体作断语,则所作性虚体有法,能立正因之名言,以诸善巧者现见成立具全因三式之故,设立因相之时,若唯「所知」之虚体是同品,则唯「所知」之自虚体,依于「能成立声无常」转成真因之因三式,若唯所知之虚体是异品,则所知性异品遍及因三式,而转成相违因,若异品不遍及因三式,则因三式转成非所知。有一说于此之际,唯「所知」之虚体是异品,然而不转成相违,彼二虚体相异故,譬如剎那遍及青色,然而不遍及青色之隐蔽分,如彼二虚体相异故思维之。「青色」和「瞬间」虽遍及于实体,然而不遍及「遣余」故。云:喻不相似,若相异性虚体不转成遍及于异品,则终究非有转成相违因相。
  复次,有一说所作性之虚体,能立声无常之因相。证成名言之际是同品,设立「所知」为因相。若容许直接诠说名声等比测,则唯「所知」容许具有作因相之名言故。若成立唯「因相」之名言,则于唯「所知」自虚体不具成立「声无常」之因相之名言,故是异品谓之说法,虽容许如是成立,然所知是异品之时,若不遍于所知性,则转成非所知,具若遍及所知性,则转成相违。此时亦摄属于同品,则转成不定因。倘若思惟遍及实体故,当不转成非所知,未遍及虚体故,当不成相违,则「虚」「实」体亦已成掺杂,岂形成唯一虚体法,彼故虚体亦「所知」、「所量」等是第三聚蕴。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

    办公地址:北京昌平区望都新地南区18号楼三单元501室 办公电话:010-81754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