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因明>>正文内容

量理寶藏論(七)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1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癸二、遮止錯亂
  子一、西藏前期學家主張:
  【立論者三二為六,敵辭者三二亦六。仲裁者三共通一,西藏學者許十六。】「立論者」之答辯方面:不答辯、詮說有過、不提出質詢,共三種。立論者斷除過失之時,詮釋方面:不斷除過、相似答辯、不適時機之答辯共六種。「敵辯者」質詢之時機方面:不質詢、不適當質詢、無關之質詢三種;揭過之時有三:不揭過、揭相似過、不適時機之揭過共六種。「仲裁者」有三過:不作辨別、顛倒辨別、非時機之判結共三種。共同性之過—聞識不專注共十六種。謂之:「此不應理。」
  【若排斥前述所攝,否則為非排斥性,關於仲裁無排斥,任意歸類極成過。】不答辯、詮說俱過、不斷除過。詮釋相似答辯,攝屬於立論者不詮說能立、或詮說非能立之範疇,至於答非所問,若需要之時機是為無過。若不需要之時機,則為非能立支分,敵辯者承認後,立論者不質詢、不適當之質詢是無具辯材性。無相屬之質詢,亦思維唯一之質詢,則非無相屬性。然若昏愚認為無相屬,則屬無辯材性。「無辯材」法稱論師認為攝屬於不詮說能立之支分,或不詮說過之範疇。諍理論云:「爾時,承許諍論後,不說稍具溫和語,或餘他作稍微溫和語,彼之時如是攝入相似因相?終究能立:是能了知不知之定義;是有境之故。不能詮說『能立之支分』謂之是排斥之根本處。謂之。別彼諸外,其餘非排斥。因此,前後期之因明學家主張,立論者除「相似因」和「無辯材」外,其他是根本排斥處,不應理。相似因與無辯材二者之詞表明一切之故。若攝集於彼二者,則由「功德無差別」之詞,轉成極成過,極具戲論,謂之無義。仲裁者根本非排斥之旨趣,二辯論者是排斥之重點。他支量論,亦未述彼。
  子二、破斥足目派之主張:
  【妨害誓立餘誓立,「相違」和「遮除」誓立,餘因相與其餘義,無義者與不知義,相屬義不適時機,「不全」「過多」與「重覆」,不隨詮說和無知,無辯材和散亂相,「承許」「期望」「捨辯難」,配合無隨行結合,宗派喪勢相似因,外道足目之敘述,是排斥二十二過,彼說法稱論師云:某些非排斥之說,若駁斥之攝二者。】彼諸分析之:〈註:「誓立」即所立宗、命題、宗旨之義。〉
  【妨害誓立之駁斥,謂非能立之支分。】若承許異品喻,則為妨害誓立,喻如聲為無常,眼所見性之故,謂之說法,敵辯者於總相方式遮反之。若眼所見性之故,謂聲為常,則妨害前之誓立宗故謂之。敵辯者之遮反故,誰確定捨棄立論者之誓立。他宗之欲許總相—常,是眼所見性,聲為眼所見性,詮為無常,故成懷疑,非妨害誓立。若謂愚者如何轉成?愚者何須總因相,容詮說唯取常,無法測察彼之故。云:信許異品且非排斥,詮謂非能立之支分,故是排斥。
  【其餘誓立之排斥,了知駁斥屬未定。】遮阻誓立觀察法相後,表明彼義為餘誓立。喻如:聲無常為誓立,設立眼所見性為因相之際,遮阻表述彼未定因,觀察法之別相—「總相」和「瓶」二者,非趣知一切,如瓶非趣行一切,聲亦非趣行一切,敘述第二誓立,謂之其餘誓立。排斥之處,不能成立彼誓立與餘誓立故,謂之是過。彼誓立非由餘誓立而成立。眼所見性,未必趣入總相謂之。「非趣行於一切,是眼所見性之故。」謂是所差別因相,彼故從前之誓立敘說餘誓立,雖諦實性,然亦敘明能立而非闡明所立。故若了知此立論者排斥,則詮說未定性是排斥。
  【誓立相違於因等,若詮誓立增上過,不詮轉成第三過,因相無過非排斥。】若誓立與因相相違,則為相違誓立。譬如:以不攝屬功能之實物為誓立後,以其除色體等外,不可緣取餘義故,謂設立因相。「誓立」與「喻」相違:譬如聲是常,如瓶謂之。「誓立」與「自詞」相違,喻如比丘尼為孕婦或無我謂之。
  自所成立「牛等」為不確定,而敘述於他人—敵者,則成相違。無觀待於自力,眼所見故等,相違於他所成立之「牛等」無常,故是相違,若承許二者則為不定因,彼諸不應理,結合因相詮說誓立性,轉成排斥故,能依於一切誓立宗,唯限於測察宗依不成立之差別。倘若不剔除誓立,若欲知有法和因相相違,豈非轉成相違?樂許是相違,然而誓立方式非因相之相違故,是排斥,若剔除誓立,詮說無義故消滅之。詮說相違性無義—敗者將不需要產生失敗故,如砍頭得到肢體。單一所立亦不趣入諸多因相,諸後來之因相無義故。無我亦無相違於誓立,滅除實體之親取者,而不滅除「聲義」之故。因相與誓立相違,喻:一切是一切,聚義結合實事之聲故,謂之。此闡述無「誓立」與「因相」二者之結合之義,「近於」陳述方式是「近圓結」之詞,或亦以「喻」說明,「聲無常,所作性是無常之故」謂之。量論云:「彼是第五喻,近圓結因相」。故不信許其一支,則不承許攝集彼其一支之聚合體故,無轉成相違之時機,六方之同時結合,亦非成立一聚體,無實體之自性,滅除一與諸多,故如是雖不成立一與諸多,亦非由相違之方式轉成過之義。因相與喻相違,煙成立有火,如設立霧氣為喻之說法?亦同品無隨行故,是不定過。因相與喻相違之方式非過,若謂此二過豈相違?云非如是,成立論式之先時,詮說因相之過故,意義敗壞,後時不趣入測察「因相」與「喻」相違故。因相與量相違,喻:火非能燃燒性,以其寒冷故謂之,亦是屬於不成立之相似因,故不應理。
  又答辯餘相違之宗,容許唯「牛」等等成立之方式,敘述餘不定因之說法,為不應理。唯「牛」有或無皆可,若不詮說彼諸之能立,則是懷疑之因故,是不定因,若詮說彼諸能立,則決定不趣入唯「牛」因相,無須懷疑。兩者之宗,由信認之方式,實為直接不定因,此之說法亦不應理。至於懷疑因相,攝入於不定因之故。又「喻具過」之方式,亦無排斥,「喻」攝入因相之範疇故,立論者之前宗與相似因不連繫,則非排斥處,若與相似因相繫,則詮說相似是排斥性,彼一切理論,非其餘排斥。
  【遮遣誓立攝不定,第二排斥是無義。】於宗遮遣誓立之義,為遮遣誓立。喻:誓立「聲無常」,設立眼所見性故;謂不決定趣入總因相故。遮阻之時謂:「誰說聲無常?」若捨棄前之誓立,則謂是遮遣誓立之排斥,此亦不應理,前時詮說決定性排斥之故;後時之遮遣誓立故,排斥無義。若謂如是亦是排斥?云:極成過,若不辯說遮除宗,則謂不辯說;若逃避辯說則亦獲得逃避辯說………等之其餘排斥。
  【餘因相圓滿論式,不定、不全非排斥。】遮除無差別因相後,欲許因相差別是其餘因相,猶如:此諸別相是同一體性,設立存在量之故謂之。黏泥之自性,現見瓦罐等等量之故。喜、憂與無明相繫諸別相,當緣取具有量,彼之自性現見「一與多」量故,謂相繫同體之不定因相。謂之駁斥後,若謂是一與彼體性不相繫之自性,敘述遮除無差別因相後,欲許「差別」是其餘因相,彼若存在其餘因相,則非能立前因相故是排斥,此亦不應理。若圓滿前之論式,是不定之過故,何須測察二者?若不圓滿論式,而且不給予答辯之時機,則不圓滿論式性非排斥。
  【立論不定他義故,排斥非敵者之過,詮說方式排除之,別彼外非餘排斥。】不相關真實之義者謂之他義,譬如設立:聲是常,非所觸之故。云何因相之聲義?因相之語音—「醯洛帝」之聲,緣所作究竟之詞,彼名與「阿叉惹爾」和近轉等之時機。陳述「非」,謂是排除他義之說法,亦是此義,立敵二論者攝屬成立支分與不揭發過之故。
  【無義者除詮說,非成立支外,非其餘。】相似於表述文字之順序是無義,譬如:聲是常,「雜哇噶札達」之故。如謂:「咱帕卡札塔」無敘述能立,是謂排除之說法,(外道認為)此亦不應理。「表述文字之順序」與詮說其餘「非成立之支」,為無差別於詮說「無義」,是詮說不能立之所立故。若謂如:「無差別」不相繫於「分析」,故詮謂「相似」無過?若如是不須要他義者,相似「無義」之故。若謂「無差別」與「分別」不相似,「無義」是無少許義,「他義」是轉成其餘他義?某一非立論者詮說「無義」,亦轉成排除,以其緣由類似之故。若謂非如是,為非時機之故?然則適此之時須詮釋謂:「說無義」。若如是不詮說成立彼之支分故,轉成排除。文字之順序亦非根本無文字意義,有時實有意義之故。若如是作為其餘排除是極成過,以掀打面頰與壓鉗腋下等等動作表現,亦轉成其餘意義。
  【無知義非義之聲,攝屬非成立之支,詮具三義敵辯者,不知立者非排除。】辯論會雖敵辯者詮釋三次,立論者尚不知,則為無知義,如是辯論與敵辯者詮說三次,尚且「無知」、「具雜染之聲」、「不共稱之詞」和「口吃之敘說」等等緣由故。若承許「成立無知義」故,謂排除之說法,此亦具雜染之聲等與「無義性」無區別,如是雖詮說三次,尚且無了知,則彼愚敵論者排除此立論者豈有道理,彼時為何不排除敵辯者之過,若信許愚者無知,則智者不勝,「排除」豈有此理,詮說無相繫之義,亦是無義性故,除無了知義外,非立論者一方之辭。
  【離義不相繫誑語,屬非成立之支分。】前後不相繫為離義,喻如十地經等等,不相繫前後之辭故,文字不相繫亦說屬為無義,若如是雖無相繫之論式,亦須詮說屬於「離義」,如是分析極成過,故文字分類後,如是無少許有不現見「功德」或「攝集」之過故,彼故此亦攝於詮說非成立支分之範疇。
  【非適時顛倒順序,由彼了知非排除,不了知義之詮說,攝屬非成立支分。】若顛倒順序而詮說成立支分,則非適當時機,若如此了知此誓立等之支分是「排除」。若謂雖顛倒順序然能了知義?云:雖能了知義亦是具聲過,類似遠離結合聲故,喻:善結合殘語(土音)而了知義,由彼了知義。藉由誓立等支分之順序,當轉成了知彼義,世俗亦以「業」與「作者」等彼了知,謂之說法,此不應理。了知(片斷)若殘語(土音)聲性,樂許彼性得了知義。何須相續?若謂了知殘語(片斷)之聲之初立名故了知彼義?若初立名後了知義,信許「片斷性之義」由初立名而了知,雖不知初立名,然而現見由俗語而了知義故,以隨言聲而陳述為無義。云:非如是,若謂:詮釋結合善行當投趣三善道?然則陳述者斷取說辭前端結合善行,而唯詮說「結合善行」亦轉趣行三善道否?或需要持明之咒聲,吾等不需要持明之咒聲。故不需要結合短少義難了解之聲,雖相異境之言語,亦各自熏習故依「了知聲」與「聲調」,結合善行亦如是了知義,故趣入聲之定義方式,是愚者之趣知義。若了知義,顛倒順序與否相似,如蓮花青色或青色蓮花。因此亦不需聲之順序,於義雖無誓立等等,然而了知義故何須排列順序?若了知義亦須詮釋則極成過故,彼亦是相似性之排除,不了知連合之論式,攝屬於無義之範疇,非排除之義。
  【不全是二支之過,無誓立等非排除。】論式若無任何適宜之支分,則為「不全」論式,從五支論式若不敘說任一適宜之支,則為詮說不具全故排除謂之。云:非如是,雖無誓立亦能了知義故,若謂雖了知義,然而不具全論式?如已知義結合無義之詞是應排除。吾等若不具全二支之論式,則攝屬於非成立之支。
  【多語攝屬非能立,汝之宗旨非排除。】若詮說多餘「因相」與「喻」,前時已成立後時,再加上詮釋多餘詞,故謂排除之說法。此亦信許成立論式決定者是吾等宗之過失,汝重複之敘說,無過,無需要之詮說,不計量為過之故。
  【重複詮說聲非過,重複義屬非能立,彼亦非成立論式,廣衍續說此非過。】除隨說外覆誦其餘「聲」與「義」,是為重述。喻:重複誦聲一謂:「聲無常無常」之詮說,重複誦意義:「聲無常,聲是壞滅之有法」謂之。於此不需詮說重複誦聲。以其攝屬於複誦義之故。若不複誦義,雖重複誦聲亦無過。猶如:汝喜我亦喜、汝看我亦看、汝吃我亦吃之說法。若凡任何存在當轉成實有;且若無當轉成無,彼是彼之因,其餘是結果謂之。至於重複誦義,如:詮釋誓立是過,此亦若引述成立之論式是過;然廣泛談論之時,非過。故辯者未了知而懷疑之時,裁判等等質問,雖再三重述然而無過。倘若樂許是學生,則為實義,若敵辯者和裁判再三重述一學生非學生是排除?仲裁者適當了知,若不知,則表明無法分功過,而欲許無差別學生取勝之諍論是所破斥。若依汝見,雖存在詮說三次,廣衍續說無決定或多或少之立名故。依諍理論之說法,再三重述非過,成立論式攝屬多餘詮說之內故,不稱為「過之義」故。「多餘詮說」與「重複述說」為相異,是愚者之分析,為極成過故。若一義,則重複述說是過。聽聞者諸多「所立」,承許諸多能立之時,雖重複述說因相亦無過,成立不相同義之故。
  【敵辯者不隨詮說,立者不詮諸論式,無過。需詮釋不說,屬無辯才之範疇。】辯論會立論者於論式詮說三次故。若敵論者不隨詮說,則謂無隨說之排除之說法。此亦不應理。首先隨說一切言詞,後時答辯者謂之。誰之誓立宗,隨容詮說與否,樂許詮說無顛倒之答辯。若答辯時不詮說,則屬無辯才,故是排除。隨依立論者所立,盡可採取非欺誑方法,於承認之論式廣衍隨詮無所需要。故對於不詮說能立論式因三式是過;和駁斥時若不詮說真實過是過;而不隨詮說則非過。又若前時隨詮說後,後時駁斥亦是詮說二次故,不需要之詮說成為排除。若諸多前宗,值彼一駁斥之際而隨詮說,隨詮說其餘之駁斥,在此時無意義故。彼無需要詮說亦攝屬不詮說成立之支,或攝屬不詮說過故。不作詮釋為排除之義。
  即使決定必需詮說三次,亦是虛妄。若為了彼方了知而詮說,或了解過程中必需詮說,若不希望彼方知道,雖唯說一次亦嫌多,若思維讓彼方產生痛若故詮說,彼方不了知之際已成立其目的,彼亦何須答辯三次?若詮釋時,耳根不清,迅速言語言詞過簡,詮不共許語、瞋語、傲慢、誹謗亦轉成彼義,於無知之答辯:「誰了知」,比不詮說更適宜。若不詮釋存在痛苦煎熬,思維此際已成立義。野蠻語,結合不相屬關係語,結結巴巴口吃者詮說三次。
  【許汝轉成彼排斥。】諍理論云:「彼故盡其從不認定論式,乃至於所詮說三次非如是。造成他人之痛苦故,當不趣入正法或辯論作用。」世親云:「任一唯欲許取勝,諍論詮者非正宗。」
  【無知義之敵辯者,別無辯才非其餘。】若仲裁者了知論式義,而敵辯者不知,謂無知義是「排除」之說法,此亦相似於不隨說,攝屬於無辯才性,依此無隨詮說,是無知於對境。若無了知對境,豈能了知而答辯?若不知答辯,雖隨說了知亦無義,無知亦即無知於答辯,彼二者皆無辯才,以其無知於答辯故。當成排除。彼諸存在少許差異境故,無知對境和無知於答辯設置相異。倘若無知,亦需要分「全不知」和「半不知」等等之其餘排除,是極成過。
  【無辯才屬「不說支」,或「不能揭過」謂之。】無了知義之答辯,是無辯才,若滅除彼方而無知於答辯,則是排除。譬如:彼論者詮說論式之後,不能答辯彼說,詮說「無義」或詮釋彼其餘順序,和敘述偈頌等故,違越時間且不詮說適值之義謂之。攝屬立論者不詮說成立論式之支分,或敵辯者不能揭過。
  【「散亂」、「誠實」非排斥,欺騙攝屬無辯才。】貪著所作業後捨棄諍論是散亂。喻:若彼方設置之論式,則前時此已作,後時當辯論,或斷決諍論之際謂若我現在等等,則謂散亂之排斥。此亦「生命」與「戒律」等等之故,趣入容許不作之事實,或無法說出之病原等等,若屬真實,則排除者是何?若無知答辯巧立欺誑因,則攝屬無辯才之範疇。倘若所有諍論趣入立、敵二者之成立和駁斥之方式,則信許「相似因」與「無辯才」二者攝屬一切排斥為真實。其餘無相屬之辯論實有複雜性,若思維彼存在其餘排斥,為非有。若於一所依不承認相違,承認無諍論,若不錯亂之諍論,則是真實義。妄說或不說,或無相繫,或虛妄,或譏笑等等任一作用,亦不超越於「相似因相」、「無辯才」二者。然則,從信許諍論後,恐懼或默不說話,或說其他無相繫,則相似因相攝屬何處?不詮說成立論式之支分,是排除之處。
  【承認所許知不知,依次不定不揭過。】承認自宗之過後,隨而承認期許趣入他宗之過。喻:「汝非小偷,是士夫之故」,後時說:「彼小偷亦是汝」謂之。觀察此引述,若謂是士夫亦形成小偷,汝亦轉成小偷,汝自己不欲許小偷之故,士夫非小偷之因相。如是說法應無過,汝自不欲許小偷故,敘述不定因之故。無知士夫之相似因相,而認取真正因後,汝自承許彼後引述於他人。若謂為何非「承許所許」之排除?彼之際,自己之過結合於他人故,非排除,無而不認知具過之因相具有過故,不詮說過是排除性。
  【二論者捨棄辯駁,攝屬無辯才範疇。】取得排除而不斷決性,為捨棄辯駁,立者之具能立之過是諍論不排斥,而捨棄彼是為排除謂之說法。復次,不知駁斥立論者具過之論式故,是無辯才之排除,而非其他。如是二者不趣入勝敗之名言。諍理論云:「如理觀察,二論者之任一,非同時具有勝敗,詮說相似能立故,無詮說真實過。」
  【無隨結合而結合,別無辯才外非餘。】結合彼非其餘排斥之處,謂:「於無隨而結合而說隨而結合。」謂之排斥之說法。觀察此說:立論者詮說真論式,敵辯者揭相似過,攝屬無辯才性非排斥之處。亦或敵辯者揭真實過,立論者增益為相似過之後而排斥,則攝屬詮說相似因相故,非排斥之涵義。
  【宗旨主張之勢弱,不詮成立支分性。】承許宗旨後,若隨論式之詞而謂:「未定之故」,則宗旨氣勢削弱。喻:數論師主張:「實有不滅,無不生」謂之,承許宗旨後,成立彼故,於一體性現見隨行轉成此別相謂之。若詮說一神我之自性,現見諸多變化,未決定「無不生實有不滅之誓立」。若欲許「實有現前」,「無實不現」,則「實有破滅」、「得到無」之承許,宗旨勢氣削弱,不承認彼謂:「宗當不成立」。此亦不詮說成立之各支故,是排斥之處。隨論式之詞而說「未定之故」,非排斥之處。
  【相似因相排斥處,喻如詮說似能破。】諸智者之頂髻慧珠,陳那論師駁斥外道之似能破之法,唯於集量論稍提述之。
  【相遇與否和因相,恆常不說與不生,結果同品與異品,妄見無別與所緣,猶疑義准諸應成,由集量論如理觀,增減詮說與不詮,理論與各自之喻,所立無常與詳析,違時相似之能破,二十四陳那遮止,故法稱置平捨心。】若各別分析相遇與不相遇,樂許共有二十五似能破而攝集一處。謂似能破之詞結合各個名詞之後,如謂相遇之似能破等等。陳那論師攝集於集量論之說,如理觀察廣衍之解析。法稱論師主張:陳那論師已遮阻故,暢述彼諸似能破嫌少些,若攝略之又嫌多故,平等捨心置之。諍理論云:「盡彼諸如是詳細表述之,謂唯如是?且或其他相亦是?彼所觀察之。此轉成極成過,故不信許。盡如量理,相似因相是駁斥之處謂之。唯彼說在此所期許,謂之。」
  茲於此依陳那論師二量論之引述〈相遇似能破〉喻如:聲為無常,勤勇而發故,如瓶之設立。敵辯者或謂:若因相與所立相遇,則如與海相會之水,融合於一體;若不相遇,則如聲是眼所見性故,不能成立謂之。〈因相似能破〉譬如前喻,若過早設立因相,則無所立故,因不能成立;若過遲設立因相,則已成立,故不需要;若同時設立因相,如牛角—無「因」與「有因」體性之說法。樂許此二者誹謗總因相,且是不知因三式之變化,於非過處詮說過,是未具因三式之相似因。集量論云:「相遇與否三時式,詮說不承許因相,彼諸遇不遇因相,詮說不全相似因。」〈常似能破〉喻如:若「聲無常」之說,且或具有無常之故,應轉成常,是諸法不轉變之體性故。此亦誓立之過,是相似因性,從不生實體而生,而且生起後轉成無性,而承許無常,不承許其具有無常之故。集量論云:「相繫無常故許常,應是唯因相此亦,是相似性宗之過。」
  〈不詮說似能破〉於前喻倘若說聲無常,於前例此因相無實故,應是常之說法,此亦不成立是相似因。集量論云:「詮前因無實,應成無所立,似不詮假聲,說論式能立,謂不成相似。」此亦是不全相似,由詮嫌少相似前能立。〈不生似能破〉於前例,倘若從聲產生之前,聲由勤勇無間而生之故,聲轉成無常。從勤勇無間而不生之故,聲亦轉成常謂之。
  若觀察此點,形成二因,從產生聲之前,若增益為能立,則轉成不成立相似;若產生聲,則是勤勇無間而生,成立聲無常。由勤勇無間而不生之故,間接的增益聲為常彼之時,是不定相似因。集量論云:「生前非因故,說相違不成,無生相似故,由增益而說。」〈果似能破〉譬如聲無常如瓶之說法,如詮謂:聲之所作性當不成立聲無常,於聲中無瓶之所作性。此詮說者隨自詮欲轉成第三聚,於聲中無瓶之果性。此說法是不成立相似。若謂瓶等之諸無常中,無聲之果性,則為相違相似,若彼性無「常」或「無常」之說法,是非共之相似喻體過,以其同法喻之故。彼之緣由?比量趣入總相,而不趣入別相,於此確定各別義,不趣入比量之故,不定因相似。集量論云:「由異果性分,見彼非能立,果相似此復,由說意成三。」謂之。
  〈同法似能破〉「同品」喻與「異品」喻成立遮反同法。譬如聲無常,勤勇而發故。設置之時,以虛空作為異品喻,敵辯者以虛空為同品喻,非有質身等性,能立—常,如是彼因性;以瓶為同品後,彼之異品—虛空詮說同品。〈異品似能破〉由相反前例,於二喻體,瓶結合於異品喻。此二者是不定相似,不敘說「隨行」、「隨遮」二喻,是喻相似。經云:「喻與異品者,成立餘同法,是同法相似,餘似異法同。」謂之設置。「顯餘不成故,俱似共不定。」;「此無隨行故,詮相似喻過。」謂之。
  〈分別似能破〉於前例中,以瓶同品故,成立無常性。至於瓶,由可燒性和眼所見性等方式,轉成無常。聲由不可燒性與所聞性等方式,謂是常。顛倒分別所立,如是結合其他喻體之說法。觀察之:若汝設置此,為能立因,則轉成相似相違,亦相似不定;若此為破斥因,則轉成「共」與「不共」之相似不定因。經云:「同品復說異,是分別相似,由不定差別,似過應成常,彼現亦是總。」
  〈無異似能破〉結合之分類有三:如是若成立聲無常,以瓶作為喻之時,瓶之可燒法等一切亦於聲可獲得;聲之所聞性法等,亦於瓶可獲得故,若如是一切相互皆轉成同一體之說法。此相似等同分別,是相似不定因,為無異相似之義。經云:「應成一性故,不作為差別。」因相與所立無差別故,譬如:成立聲無常,以其非實有之故。謂此設置是不成因相。經云:「所立、因無別,此復似不成。」復有,遮反無異之說。如勤勇所發成立聲無常,亦成立餘他法之故無異之說法,此相似相違。集量論云:「法能害所立,相類作無異,此似相違因,無過乃成難」。〈所緣似能破〉成立聲無常,設置勤勇所發為因相時,敵論者或謂此非無常之因相,既無因相又成立因相之故。喻如:閃電等現量或其餘現量當成立無常之故。凡無彼亦有此,彼非此之因故之說法。有一說或謂,勤勇所發非無常之因相,以其未遍相故。如成立樹具有思維,設置睏倦為因相謂之說法。
  觀察此說:「未遍之故。」詮釋為非能立,彼無「無常之因相」故。若觀察聲亦無「無常之因」,則是相似不成因。既其餘因相之成立故,此非因相—是相似不定因。若能作因,由其他之果而產生,則轉成非彼因是真實,因是能知之因故。諸多因相成立同一所立,豈有相違?經云:「於宗顯餘因,是可得相似,假不成、不定,彼因幻影性。」
  〈懷疑似能破〉於前例中,從「勤勇所發」現見有「顯相」與「產生」二者,在此是顯相?或是「產生」?謂之懷疑故,而謂此因相不能成立無常之說法。吾等主張顯相是產生性,此似能破亦是相似不定因。若增益勤勇所發因是「產生」後,能駁斥者,是相似不成因。勤勇所發是所緣因相,不許說由勤勇所發而產生因相之故。經云:「由餘義疑難,彼因詮猶豫,增益所立故,似不定不成。」
  〈義准似能破〉譬如:若勤勇所發故無常,則非勤勇所發之閃電等得以了知常義之說法,此亦是相似不定因。於勤勇所發成立無常,增益為非勤勇所發後,彼是不定性,法稱論師之旨趣。上述增益作用之故,是相似不定因。任何所立轉成未定因,因相是常為非有。
  然而勤勇所發之故,謂成立唯一無常;增益謂唯一勤勇所發故後,閃電等既非勤勇所發豈成立無常之諍論,彼閃電常亦無故,是相似不定因。經云:「由異品義說,不許名義准,此餘所立妄,不定成似因。」
  〈應成似能破〉於前例:唯一「瓶」為無常之因相,豈有此理?應不成立之諍論。此亦無隨遍式之故,相似喻之諍論故,謂之相似喻。前述果似能破,是因無隨行;此是所立無隨行。經云:「所許俱二處,取因似應成,比如似喻過。」謂之。此陳述「不全」與「不成」似能破等,若直接詮說,轉成未定因故,能詮中假立為所詮。量自疏云:「彼是能詮假設為所詮,若於他處不全之詮說相似謂之,如彼等等轉成所詮,若如是轉變,極其困難」謂之。於任何經論表述女性,彼諸與似能破相繫屬之黃門,答辯與彼相屬。世親論師所著成質難論述及,諸似能破為顛倒、不實、相違三種攝集於一處,相互錯亂故,非世親論師之旨趣故,在此不敘述。經云:「顛倒不真實,相違諸能破,成諍述三過,敘述無差別」謂之。
  然而集量論云:「諸似能破是,唯此等一分」謂之。無明晰詮釋,彼如理觀察稍許述說之。〈增長似能破〉喻如聲無常,勤勇所發之故,謂之說法。「聲」與「瓶」相似之故,聲應成有質身之說。〈趣行似能破〉如前例:瓶與聲相似之故,謂瓶應成非有質身之說法。〈詮說似能破〉若聲是所立,則理由相似之故,瓶亦應成所立謂之。〈不詮說似能破〉若瓶不轉成所立,則理由相似故,聲亦應成非所立。〈理論似能破〉若勤勇所發成立聲無常,則聲應是常,以其非有質身之故。喻如虛空。〈各自喻之似能破〉聲無常,是所知之故。如若設立瓶喻;相反若設立虛空喻,謂轉為常之說法。〈所立似能破〉聲無常謂具有五支論式之設置,則於瓶喻中亦須設立具有五支之論式謂之。有一說:有法如所立不成立之故,應結合其他因相。喻:聲無常,以其眼所見性故。謂之設立之說法。〈無常似能破〉聲無常如瓶謂之設立。謂:一切所知法,為何不設置於有法之說法?彼諸如其所立,唯應知攝屬於相似因之範疇內。各個破斥,惟恐具諸多文字之不再引述。理論似能破:因明前期學家主張:聲無常,勤勇所發之故。喻如瓶。如是設立:聲是常,所聞性故。喻聲性謂之說法,攝屬於不定因。他人或謂:「般羅迭夏耶噶噶惹那,般羅噶惹喃」之文詞,攝屬隱含詞義,觀待一方之解說,謂是遍滿敘述。喻如:五大是無常,設立具香味之故為因,則五大之一支「風」,和「虛空」不成立故;其「地」一支亦無法成立;水一支亦不成立;火之一支亦相似無法成立故,謂理論似能破之說法,攝屬不成因。超越時間似能破:婆羅門種姓長老派之主張,陳那論師已遮止,後時拔策之子等或謂:超越時間結合餘境。喻:聲是常,由結合而顯現之故。如有質身謂之。色質身既從前而存在,結合「瓶」和「現相」而顯相(瓶)之故,聲亦從前時存在後,結合「鼓」和「鼓椎」而出現聲之故。謂聲︰「是常」之觀察說法。種姓長老派或謂:彼是超越時間之排斥之說法。如是盡如「色身」與「燈火」結合,乃至於現見性,認為「能現」、「所現」同時為合理,若「鼓」與「鼓椎」相會,設若捨離—無聲(即有聲),則耳聞長遠之聲故,非同時故,謂超越時間是無因之果之說法。佛弟子主張:非超越時間攝屬不成因。樂許存在「理論似能破」和「超越時間似能破」之諸多分析,恐諸多文字敘述故,不再述說,彼諸可參閱其他論著。以上敘說,足可駁斥一切似能破而剔除之。
  【無知上述似能破,大部論疏之敘述,前期多數不了知,唯此一方敘述之。】屆中之偈頌。
  庚三:諍論時論式之分析有三:
  辛一、人
  辛二、目的
  辛三、詮法之方式
  辛一、分析人:
  【人物有三詮法六。】立論者:設置實體之義—立宗、斷過之論式二種。敵辯者:隨欲質詢、揭過之論式二種。仲裁者:隨詮說、分勝負之言語二種共六種。
  辛二、依目的方式分析有二:
  壬一、能立論式
  壬二、能破論式
  壬一、能立論式又分為:
  癸一、真能立詮法
  癸二、相似能立詮法
  癸一、真能立詮法亦分為三:
  子一、定義:
  【敘述因三式論式。】陳那論師謂闡述因三式是他利比量之故。倘若說明因三式之論式後,敵辯者不產生比量作用,某一外道認為是立論者之排斥過之說法,云:不應理,極成過之故。如是之際,無勝負之判決。諍理論之旨趣:彼能立論式亦使敵方了知所未了解之義,或雖了解「宗法」、「遍相之任一支」,然而不憶念其同分而能繫念之論式。
  子二、設立論式之方法有三:
  丑一、破斥不應理之宗旨
  丑二、詮說應理之宗旨
  丑三、斷諍
  丑一、又分為二:
  寅一、破斥因明前期之見解:
  【五支論式之誓立,會合圓結三多餘,總遍不全故非理。】數理師等之因明前期學家見解:山有火,以其有煙故。喻如:灶。山亦有煙故,謂有火。詮說五支論式,不應理,詮說總遍不全,「所立」、「會合」、「圓結」三者多餘之故。彼之旨趣:「了解義故是所立、無懷疑非所詮,詮所立故宗之詞,相續上亦無效力。」詮說隨遍、隨遮二論式亦是多餘,從隨遍、隨遮二者,結合具有決定遍相之一法故,而且了知義故,詳述二論式謂之。
  寅二、破斥西藏學者之見解:
  【二支亦結合三囀,五囀引誓立論式。】西藏學者有一說:二支論式亦結合第三囀聲。喻如:由山有煙,或所作性。有一說:結合第五囀聲,於山有煙之故,或聲亦所作之故謂之結合。如是彼多餘詞,應是引導誓立宗,與須詮說謂:有煙故有火,或謂:所作性故無常。
  【倘若不詮說誓立,論式不全須質問。】結合第三囀聲與第五囀聲,亦不須詮說誓立,以其了知義之故。如是思維,雖了知義然而彼文詞之效力不具全故,應引伸其他詞義。喻如:了知吃食物之義,亦謂具吃食物性,或謂吃食物之故。間接詮說云何具吃性?為何吃之故,須承許重新質問之思維。若立論者之論式不周全,其義適存於敵辯者之論式,則是詮說者之過。諍理論之旨趣:故結合無似能破之論式,亦云:由三任許一,謂不說「不全」謂之。
  丑二:自宗有—詮說應理之宗旨:
  寅一:愚者結合法:
  【愚者多或寡結合。】語詞結合二支論支,詮說宗法和隨遍式,具同法性之論式,喻:凡所作性是無常,如瓶、聲亦所作性。詮說宗法和隨遮式,具異法性之論式。喻:凡非無常彼非所作性,如虛空,聲是所作性謂之敘述。
  【前後二者無差別,終依配合圓結詞。】無論結合同法或異法之論式皆許,宗法與遍相之前,詮說任一皆許,無相違。喻如:山有煙或謂如灶。或謂聲所作性或如瓶。詮說宗法、遍相任一之前,亦可結合圓結辭。
  寅二:智者結合法:
  【智者詮說因相性。】詮說因相了知能繫念於遍相,成立唯「因相」名。喻如:立論者詮說「所作性遍及無常」,智者於彼說當成立。然則謂:「聲亦所作性。」之說法,若不詮說遍及聚義之論式;雖是智者,值彼之際須圓滿結合能立之論式;若是不圓滿論式,轉成質難之故。釋量論云:「喻彼性、因事,為不知者說,若對諸智者,但說因即足。」彼表述對於宗法之駁斥,詮說唯「遍相」,亦應知無過。故敵辯者之覺識當分為三別相:敵辯者對於宗此遍相二者:不容許繫念;容許繫念二者;雖存在容繫念,但無法繫念。彼前二種情況,非引述能立之境,第一無法成立;第二不繫念住之故。第三不繫念「宗法」、「遍相」二者,詮說得知同異法之論式義;不知宗法詮說得知宗法義,不知遍相詮說得知遍相義。
  丑三、斷諍:
  【集量論之攝略詞,敘述配對謂相違。】陳那論師主張,如欲許由自力決定量,亦產生他力決定量。與宗法:「相屬之所立,斷餘諸所立」謂之義。若謂「所立與相屬」敘述為配對後,必須詮說所立之敘述相違?
  【第三囀聲無相違,是彼士夫攝略故。】吾等謂「相屬之所立」解釋攝略彼第三囀聲之士夫之故,無相違。
  子三、論式之作用:
  【是產生比量之果。】彼能立論式使對方產生比量之結果。
  癸二、相似論式有二:
  子一:定義:
  【設立非真正能立,是為相似之論式。】設立一切非真正之能立論式,是相似論式。如云:「不成立所知部支,非有能知之效力,不成因三式、懷疑,非證悟者之能立。」
  子二、分類:
  【義、覺、聲之分析法,彼相似亦有三相。】設立不具全因三式,具有義之過;因相具全因三式,然而設置量未定,是具覺識之過;具足因三式,且量決定然而若不知道詮說,認為具聲之過三者。彼亦測察唯一自利比量「義之過」;測察利他比量是「覺識」與「聲」之過。
  壬二、能破論式亦有二:
  癸一、真能破
  癸二、相似能破
  癸一、真能破亦有二:
  子一、定義:
  【揭過方式遮邪見。】真能破之定義:於缺失揭發過處故,了解具有過。
  子二、分類:
  【境、體性、詮法分析,故能破分為三相。】若依對境方式分析,為「定義」、「因相」和「所立」三者;若依體性方式分析,為「義」、「覺識」、「聲」三者;若依詮法方式分析,為「真實」詮說和「虛偽」詮說二者。
  癸二、相似能破亦分為:
  子一、定義:
  子二、分類
  子一、定義:
  【相似過不揭詮過。】彼之定義:於過處不揭發過故,了解具有過。
  子二、分類有二:
  丑一、破斥他宗:
  【外道和西藏學者,信許定數不應理。】印度外道欲許二十二種能破,和二十四種似能破已經遮除。某一西藏學者主張:定義、因相和所立之非過處,詮說是過;義、覺識、聲之非過處詮說是過之說法。云:不應理。立論者設立真能立,對彼四面八方加以譏誹,讚嘆自己,或敘述無相屬之其餘論義,不含攝以上諸過之故。
  丑二、立自宗:
  【不揭過和揭非過,二分法不可思議。】如諍理論之解說:「不具全因三式之不揭過;不具全因三式詮說彼無過;或自讚毀他等詮說非過,彼諸之分類無窮盡故,不作細分。答辯亦無窮盡故,諸如此類於此不暢談。」謂之。
  辛三、詮法方式分析:
  【詮法方式分自續,應成二種敘自續。】
  壬一、自續論式:是真實能立論式故已述及。
  壬二、應成論式亦分為:
  癸一、應成立論
  癸二、答辯方法二種:
  癸一、應成立論又分為三:
  子一、破斥他宗
  子二、建立自宗
  子三、斷諍
  子一、破斥他宗有二:
  丑一、前期學家說法:
  【由四應成謂十四。雪山諸師許如是。】西藏諸學者欲許一般設立四種應成因,其分類:因相與遍相二者皆不成立;唯一因相不成立;唯一遍相不成立;二者皆成立等四種應成。喻如:對佛弟子而言,聲是常故,應非所量性之說法,則因、遍相二者既不成立量而且不承許;若謂聲是常故,應非所作性之說法,則因相之量既不成立且不承許;若謂聲是所量之故,應成常之說法,則遍相之量既不成立且不承許;二者皆成立亦分為四:二者皆成立;二者皆承許;因相成立,遍相承許;因相承許,遍相成立。
  二者量皆成立:佛弟子如欲許謂:聲是所作性故,應成無常謂之說法故,相似答辯和某些承許常,彼應成承許因相與遍相二者誓立量,與「顯現真應成」暫時性二種。
  聲是眼所見性故,和彼遍及常性之說。如:眼所見性故,應成常之詮說;若聲無常決定正量,則遮除誓立量;聲是常,若無決定與承許二者,則無遮除決定與承許,共三種情況。
  由所作性遍及常故之說法。如:聲是所作性故,應成常之說法,有無遮除誓立,如前述三者。
  聲常論者,是常故,應成非所作性故之說法。彼亦有無遮除之時,如前述三者。
  彼諸真實相似之分析:
  【從遮反能力與否,真實相似各為七。】十四過:因與遍相兩俱不成,兩俱不成之答辯;唯獨因相不成立,隨一不成之答辯;唯一遍相不成立,隨一不成之答辯;因與遍相二者量成立無遮遣誓立;二者承許遍相無遮遣誓立;因相量成立,承許遍相無遮遣誓立排除;承許因相,遍相量成立,無遮遣誓立排除欲許者故,共七種相似答辯。欲許二者量成立,遮遣承許排除;欲承許二者,遮遣「量」與「承許」二者排除。欲許因相量成立,遍相承許,遮遣量與承許之二者排除;欲許因相,承許遍相量成立,遮遣量和承許之二排除。七者答辯無法遮反,故真實相似。
  真實能立引伸與否之分類:
  六個半之不引伸;七個半之能引伸。雖然前六種應成過,連同第七應成之半,聲常論者承許常之聲所作性云:「所作性故、應是無常」。承許因相,遍相量成立,遮除誓立為量。然若不成立諍事有法,則不招引能立應成;若遮反之則不具全因三式之故。如是存在常之鬼瓶之說法。實有恆常之瓶之自相有法之故。云:應成無常謂之等等不成有法,結合一切。有一說:於此無遮除量。有一說:諍事(有法)性不成立故,如何遮除誓立?。趣知彼諍事性,雖無直接遮遣,然而趣入於其他存在間接遮遣。若於其他常無常相違之量,剋除彼二相聚合義,則別相亦間接之相剋鬼瓶—常與無常之相聚義。如是總相與諸多別相存在相屬性謂之說法,應成「虛空之功德,存在聲常。」之說法,遮遣亦應如是了知之說法。
  丑二、破斥彼說:
  【自續亦相似彼故,無因遍相相違故,似能破不許決定,故分四應成不當。】若決定設立應成論式有四種,則自續論式亦為何不分作四種?若謂自續論式亦決定「真實」、「相似」二種故,其餘何為?亦為何不相類似應成論式。因相和遍相二者皆不成立,與唯一因相不成立,亦不應理,若因不成立,則宗無效用之故。觀察遍相成立與否?如愚者之傳說中,於死屍尋求有無諸根。因與遍相二量皆不成立。若再劃分因相不成立,而遍相成立等等,則如似能破之再分類,極其過分。如諍理論云:「豈有可能得到因相之半不成立,和遍相之半不成立等等之分類。」
  【二不成立劃分餘,相違相似應成缺,無因遍相成立妄,彼故應成非十四。】「二者不成立」和「唯一因相不成立」可能之說法:既然無生命,且又具諸餘根,是錯亂。
  子二、建立自宗有二:
  丑一、真應成論式
  丑二、相似應成論式
  丑一、真實應成論式亦分為二:
  寅一:定義:
  【說承許後立不許。】真應成論式之定義:從承許之因相,招引不欲許之所立。
  寅二、分類有三:
  卯一、招引能立應成論式
  卯二、不招引能立應成論式
  卯三、彼諸之分析詮說喻
  卯一:招引能立應成論式有三:
  辰一:定義:
  【成立應成具三法。】招引直接應成論式故,若遮反則具全因三式,如是招引應成論式,須一具三法。敵辯者之承許實諦因相,成立隨遮式量,成立實有則遮除誓立量。承許因相故遮除不成立量。成立遍相性趣入同品故,而遮除相違因。而且觀待異品而遮除不定因。欲許遮遣誓立量故,是決定答辯。若遮反彼義,則轉成自續論式之三法。
  辰二、若遮反真應成論式則轉成論式合理性:
  【非實成立之論式,遮反有「成立」定義。】樂許不成立真因相量之故,非成立之論式。若遮反論式,則是具全因三式之真能立論式。
  辰三、由應成論式招引自續論式方法有二:
  巳一、破斥他宗:
  【有謂遮反應成法,招引能立之論式,若應成論式招引,自續宗法結合滅。】樂許應成論式之遍相,引伸自續論式之遍相,若謂應成論式之招引自續論式之宗法?於此有一說:應無煙,詮說為應成論式之誓立故,謂「招引」之說不應理。如:應成論式於此亦若詮為誓立,則屬過剩性之駁斥之故。有一說:敘述應成論式之因相謂:「無火之故。」詮說性引伸於緣取之覺識上,於所立無煙觀待之遮反,能立有煙謂之說法。云:不合理,招引無煙之覺識,故無法了知有煙,以其非「直接」或「間接」之所詮故。
  倘若能了知有煙,數論外道主張:聲非所作性之說,凡非所作性,彼是常,如虛空;聲亦非所作故,謂之詮說,亦當了知無常。有一說:應成論式之「宗法」和「遮除」二者,表示遮反之宗法,詮說承許山無火之宗法故,表明存在「欲知有法」—有煙之山,「遮除現見煙故」謂之。詮說:「遮除」故,既說明實有煙之體性,彼二者聚合後,說明欲知有法之根本實事火,實有煙之故。謂之不應理。謂:遮除—現見煙故,未見任何經論敘述為遮除應成之論式。若詮說:「應無煙」是詮說「應成之誓立」故,如過寬之詞,遮除亦屬是過寬詞。若遮反謂「遮除實有煙故」。則自續論式必須謂:「不遮除無煙故」。若非如是,當不能遮反論式。
  巳二、自宗主張:
  【如招引自續之義,如是遮反非應成。】樂許應成論式引伸為自續論式之義如遮反論式,應不引伸。如是若不詮說承許無火之因相,則當不成立應成論式之宗法。若詮說承許無火之因相,則詮說自續之所立故,轉成過寬論式,需遮反謂:「承許無火」之故,如此引述故應成之論式無過—一總相與諸多別相相繫之故,應成諸多別相謂之。謂「應無煙」,「無火之故」,設立應成論式之誓立,何以故質詢之?云:「應如是引述應成之論式,凡與諸多相繫,彼是諸多,如相異容器之核棗,一總相亦與諸多『別相』相繫,謂具同法性。任何非有,彼與諸多不相繫,如兔角。與諸多相繫屬之總相,亦非成一體,謂之具異法性。若任何無火則無煙,如河流。雖具水霧之山亦承認無火。詮說是同法性。若凡有煙,則有火,如灶。具有煙之山亦無火,且承許煙謂之,詮說異法之論式,應成諸多別相謂之。「應成無煙」,間接了知故,非直接詮說。
  卯二、不引伸能立應成論式之定義:
  【遮真應成不招引。】遮反「能破應成論式」—不招引。
  卯三、彼諸分類以喻詮說有二:
  辰一、不招引能立應成
  辰二、招引能立應成之分類
  辰一、不招引能立應成
  【自性與果彼定義,不可得(緣)三不招引。】地面上瓶量不可得之故,應無瓶,謂之自性不可得因。無煙因質礙力,應無火,無煙之故,謂之親果不可得因。不具有項峰垂鬍故,應非牛,謂之能遍不可得三種別相。不容許引伸能立應成論式,若瓶等成立量則亦成立所緣故,若無宗法,量不成立,則無遮除應成論式之誓立,且當不成立自續之宗法故。
  【其餘諸真實因相,應知能招引能立。】如前所敘述二十種真實因,應知能招引能立論式。
  辰二、引伸「能立」論式若分為
  巳一、自類應成論式
  巳二、他類應成論式
  巳一、自類應成論式:
  【遮反引伸四自類。】喻:東方火力普蔽有法,應成無火,以其有寒觸之故。自性相違自性可得應成。而引伸為:彼有法,應無寒觸,以其火力普蔽故。自性相違自性可得自續。「東方旃檀火力普蔽有法,應無旃檀之火,以其有寒霜之觸故。」謂之能遍相違之所遍可得應成,引伸為:「彼有法,應無寒霜之觸,以其有旃檀火力普蔽故。」謂之能遍相違所遍可得自續。「東方濃煙滾滾有法,應無濃煙冉昇,以其有寒果汗毛直豎之現象故。」謂之因相違果可得應成,引伸為:「彼有法,應無寒果汗毛直豎之現象,以其有濃煙冉昇故。」謂之因相違果可得自續。「瓶有法,應未決定滅壞,以其別自體滅因具觀待其他滅因故。」謂之互絕之能遍相違可得應成,引伸為:「彼有法,應非具觀待其他滅因,以其決定壞滅故。」謂之能遍相違可得自續。(註:本頌文原為五種,教授師明示係排版之誤)
  巳二、他類應成論式:
  【引伸他類有十四。】喻:「夜間無火之海上有法,有火,以其有煙故。」之果可得應成。「彼有法,無煙,以其無火故」因不可得自續故。敘述以上二者,則應成、自續二者相遍相相屬而且宗法相違,如於一諍事中無所立,而承許因相,一方詮說應成論式故,引伸為另一方之自續論式。如謂:「具煙之山有法,應無煙,以其無火之故。」為因不可得之應成。引伸為「彼有法,應有火,以其有煙之故。」謂果可得之自續。「夜間無火海上有法,應有火,以其有煙故。」謂果可得之應成。引伸為:「彼有法,是無煙,以其無火之故。」謂果可得之自續。「夜間無火海上有法,應有火,以其有煙故。」謂果可得之應成。引伸為:「彼有法,是無煙,以其無火之故。」謂因不得之自續。
  關於十二種相違可得:(東方大火力普蔽有法,應非大火力普蔽,以其有寒霜觸之故。)火與寒霜觸相互抵消成為能遍相違自性可得自續,與自性相違所遍可得應成二種論式。(東方濃煙普蔽有法,應非濃煙普蔽,以其有寒霜觸之故。)煙與寒霜觸相互抵消成為能遍相違果可得自續,與因相違所遍可得應成二種論式。(東方大火力普蔽有法,應非大火力普蔽,以其有寒果汗毛直豎之故。)火與寒果汗毛直豎互相抵消,成為因相違自性可得自續,與自性相違果可得應成二種論式。(東方濃煙普蔽有法,應非濃煙普蔽,以其有親因寒觸故。)煙與寒觸相互抵消,成為自性相違果可得自續,與因相違自性可得應成二種論式。(東方旃檀大火力普蔽有法,應非旃檀大火力普蔽,以其有寒觸故。)旃檀烈火與寒觸相互抵消,成為自性相違所遍可得自續與能遍相違自性可得應成二種論式。(東方旃檀烈火普蔽有法,應非旃檀烈火普蔽,以其有寒果汗毛直豎現象故。)旃檀烈火與寒果汗毛直豎相互抵消,成為因相違所遍可得自續,和能遍相違果可得應成二種論式。沉香樹成立樹故,若遮除樹性,則破除沉香樹之自續。「無樹碉堡有法,應無沉香樹,以其無樹故。」引伸謂:「彼有法,應有樹,以其有沉香樹故。」自性應成因引伸能遍不可得自續,相互引伸若一方成立隨遍式,則另一方轉成隨遮式。(東方濃煙滾滾有法,應非濃煙冉昇,以其有寒觸親因之故。)煙與寒觸親因互相抵消,成為果相違果可得自續,與因相違因可得應成二論式。(東方烈火普蔽有法,應非烈火普蔽,以其有寒觸親因故。)烈火與寒觸親因互相抵消,成為果相違自性可得自續,與自性相違因可得應成二論式。(東方旃檀火普蔽有法,應非旃檀火普蔽,以其有寒觸親因故。)旃檀火與寒觸親因互相抵消,成為果相違所遍可得自續,與能遍相違因可得應成二論式。(聲有法,應非所作,以是實常。)互絕相違成為能遍相違自性可得自續,和自性相違所遍可得應成二論式。(註:本頌文招引他類應成原為十六種,經教授師明示係十四種特在此註明。)
  丑二、相似應成之定義與分類:
  寅一、定義:
  【不許隨欲無所立。】相似應成之定義:不承許「確認之因相」,不招引所立。
  寅二、分類有四:
  因不成立;相違無遍相;不定且無遍相;欲許之答辯四種。
  子三、斷諍:
  【若是承許之因相,當有第四種因相,若不許確認因相,成立應成不應理。】外道有一說:若是他人確認之因相,當不攝於三因相之範圍內,否則當不成立應成之宗法,質問之。
  【觀察於他宗一切,成立應成非有過。】敵辯者如承許某法之所遍,不許某法能遍,趣入應成之論式。喻:吠陀持明派主張:一總與諸多別相繫屬。與具有支之一實物與諸多支分相繫;與數論師主張:虛空具功德認為聲是常;與有一說:如現見煙,承許無火等等詮說,應成無過。
  癸二、答辯之法有二:
  子一、破斥他宗:
  【雪山學者如是云,應成答辯謂有三。】西藏因明學者們主張,應成之答辯因相不成;遍相不成;欲許果三種為非有之說法。此不應理。
  【相違不定成一體,欲許相似當成二。究竟諸相似因相,當攝集一不成因。】同時攝入同異二品為不定因。唯攝入異品之相違二者,轉成同一遍相不成之相似因。若承許之,則一切相似因,轉成為因相不成,和遍相不成二者,如是,一切過失,當攝集於唯一不成因故。總之,一切應成過失謂:「不成」之詮說故,為之答辯。
  【若劃分不成為二,類似相違當成妄。】倘若樂許「因相」與「遍相」是二者不成立,而不區別因相與遍相二種,若謂:真不確認而諍論不舒暢?然則,樂許二者是遍相不成立,而不區別相違和不定二種相似應成,則謂類似不確認而諍論不舒暢。若相違之際,謂:「遍相不成立」之解說,則當成錯亂。喻:欲許聲所作性故。謂:「應是常,所作性故。」詮說相違之過。應成:「既然所作性是無常」,倘若謂:「遍相不成立」之詮說。則須間接承許所作性可能是常,如設立所知為因相。
  子二、立自宗:
  【故智者應成答辯,共有四解脫法門。】應成之答辯:相違、不定、不成、成立所許等四方法。
  【若無法倒轉答辯,隨行彼之真實宗。】若無法倒轉真應成之答辯,則憤怒、怨恨、自讚誹他、唱歌、狂笑任一種類,皆是竭智者卑鄙之法故,唯追隨真實義才是解脫。
  【如是能立與能破,量論義理誰通曉,此精明善巧學者,即住持圓滿佛教。】
  生生世世不間斷,諸善士尊前學習,
  此生稍聞頃即悟,遍知經論慶喜幢。
  調伏四方陳那法稱論,彼諸集量釋量相屬論;
  善了悟且知悉因辯法,清淨勝理成就理藏論。
  寂靜淡黃足目鵂鶹師,無慚派與異生莊嚴論,
  聲聞雪山群聚諸師們,摧伏惡慧依此大藏論。
  若未獲量理精髓,雖稍許具覺識力。
  量理一方不洞達,然日夜勤修演練,既恆常精進禪進,
  遠離世尊安樂道,惡世知足諸士夫,思維依止善知識。
  彼七支量論謂唯本論,捨棄愚夫惡宗我著此。
  彼諸善巧者欣悅此宗,匆聞修習非愚夫行境。
  善闡述故智眼開,如是所知如實說,善修得觀照一切,祈願救怙諸眾生。
  此所謂量理寶藏論,於北方雪域相傳而演繹,聲明、量明、詩韻學、聲韻學、修辭學與藻飾名,辭彙等善了知故,闡述、編著、辯論法而富於雄辯才華故。無顛倒於集量論和七支論量了悟,聖典、理論、口訣法等究竟義於覺識上獲得明現。釋迦比丘妙吉祥慶喜幢捨離詩韻後,易懂方式演繹之於吉祥薩迦廟,祈願萬事如意!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

    办公地址:北京昌平区望都新地南区18号楼三单元501室 办公电话:010-81754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