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花一世界
一花一世界
作者:任继春
高尔基曾经说过,读一本好书,仿佛是在同一位高尚的人谈话。当我悉心阅读星云法师所著的《迷悟之间》系列丛书(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1月出版)时,我的心深深为他内在慈悲之情和崇高心境所打动、所感染。特别是他的一篇题为《一朵小黄花》的短文,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这篇文章很短小,在一般人眼中可能也会流于平常,但我以为这恰恰是星云法师在寻常中见精神、在平凡中展示出的崇高和伟大。我以为,“一朵小黄花”不仅体现出佛教教义的根本,而且表现了宗教存在的真正意义。
“在欢送的人潮里,我的车子开动了,但我早已瞥见她手拿着一朵小黄花,抿着嘴角,羞涩地朝我看。就在车子将要离去时,她才一个箭步地追过来,将手上的黄花插在车窗上。我赶紧请司机停车,将手腕戴着的水晶念珠送给她。她露出真挚的笑容,泪水不断地夺眶而出。”这小女孩没有富人的珠宝与金钱,她也无法给予法师其他人可以给予的名誉与地位,可能自己连应该向法师说什么都不知道。她仅能拥有的就是这大自然中的一朵小小的黄花。这朵小黄花其实很普通,在自然界中可以随手采到。对于常人来讲,这实在算不了什么,但对于一个只有几岁小女孩来讲,这朵小小的黄花,却意义非常。它花费了她的心思,献出了她自己的爱心,期间也流溢着她那朴素而真切的感情。星云法师以他内在的伟大慈爱之心,在一瞬间便感受到了小女孩的真情,领略到了她所寄托的希望和她自己所拥有的纯真世界。在众人的目光中,星云法师满脸慈祥、静静地来到小女孩身边,欣然接受了她的奉献——那朵小小的黄花,并将自己身上所带的佛珠回赠给了她。不难想象,那小女孩会是多么的惊喜、多么的激动与多么的幸福。小女孩的行动获得了法师的认可,她的纯朴感情得到了法师真诚的回报,她心中美丽的希望在瞬间得以圆成。从她那张可爱的脸上,大家看出了她内心的激动、内心的幸福、内心的欢喜。那是星云法师将他自己内心所具有的慈悲与欢喜传递给了她,用春风化雨般的情感滋润了她那幼小的心灵。
星云法师的这一看似普通的举动,让小女孩处于幸福与欢喜之中,令在场的所有人无不为之动容,也使这世界充满阳光与温暖,使这世界变得更加美丽而动人。这温暖、阳光与美丽来自那内在的慈悲之情,那是人与人之间真实情感的美妙传递。众所周知,人之所以能区别于自然界的其他动物,是因为人具有理性思维的大脑。理性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重要标识。但是,我们还必然看到,从根本上讲,人也是情感的动物。“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情感也是人之为人的重要基础。失去了情感,人难免会走向极端,失去自我,成为理性的工具。梁漱溟先生对理性与情感做了深入的思考与分析。他认为,能够推动人去行动的真正力量,不是理性,而是人的情感。其实,中国人对情感的认识是非常深刻的,中华民族也是很珍视感情的民族。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名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为世人所传颂,因为它真切地道出了我们民族所拥有的对情感的认识与珍重。
今天,人们已经逐渐认识到,宗教是关于人生意义的学说,它不同于生活知识与技术常识,不能简单地用科学的手段与标准来衡量。现代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曾指出,“意义的范畴不同于存在的范畴。”我想,科学与宗教之所以得以长期存在却又难以相提并论的一个重要原因,或许也正在于此吧! “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寂静”为佛教不可违反的“三法印”,这“三法印”道出了佛教对大千世界、复杂人生的看法,也指明了实现生命意义的有效途径。2500多年前的释迦牟尼通过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与体察,得出了人生是充满痛苦的看法。他指出,只有运用自己的智慧,放弃无明执著,亲身见证佛法,才能步向涅之境,从而彻底摆脱痛苦,实现生死轮回之解脱。从他于公元前6世纪创立佛教到今天,已经过去了2500余年,在这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佛教由印度而向全世界广泛传播流布,已经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共同成为三大世界性宗教。在中国,民众对佛教的信仰更是十分普遍。历史学家认为,儒释道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所谓儒治世、佛治心、道治身,这一概括与归纳虽然不一定十分准确,但也说明了三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不可忽视。毛泽东同志曾语重心长地告诫中国共产党人,要读宗教的经典著作,要研究宗教。他特别说到,在中国如果脱离了佛教,中国人可能连话都说不全了。由此可见佛教对中国社会、中国民众的生活、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之巨大。
佛教信仰在中国十分普遍,对社会的影响十分广泛。从原初来看,佛教实是普通民众的信仰。佛教中有一非常重要的理念:众生平等。佛教认为每个人都具有佛性,包括“一菩提”的人。所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佛并非绝对超然的上帝,而是由人修证而成的。佛教认为,人人都具有佛性,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我的努力、自我修持、自我觉悟,达到成佛的理想境界。因此,佛教给所有的人以希望、以期盼、以寄托、以美丽圆满的人生。正如星云法师所言,佛教的真正精神在于“不舍一人”。
人是历史性的社会动物。在现实中,人不可避免地要生活在相当的空间与时间之中。因此,人的存在只能是相对的、有限性的存在。因此,相对性在人身上便具有了绝对的意义。而人所具有的理性、人向往崇高的情感,则又使人指向了无限。于是,在人身上便具有这有限与无限的双重特性。宗教可以说是人的内在情感的外现,是人向往崇高的精神体现,是人的无限性情感与有限性社会相遇的一个结果。没有人的内在无限性情感,宗教便失去了存在基础。这情感是人以有限去实现无限的伟大内在之情,是人牺牲自我以成就永恒的崇高力量。佛教出现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除去外在的经济社会原因外,我以为,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释迦牟尼本人所具有的内在情感。是他内心所具的慈悲救世、解脱众人苦难的无私之情,才真正导致了佛教的出现。佛教到今天之所以能够广传流布,历久弥新,绝不仅仅在于佛教的教义思想理论,更重要的是人们从佛陀身上感受到了一种拯救世人的崇高愿望和许许多多佛教徒实践出的伟大无私奉献精神。
其实,平等实为各宗教所共有的内在之基。透过历史我们可以看到,自古以来,平等与自由始终是处于不同社会历史阶段中人的不懈追求,是人们梦寐以求的精神向往。我以为,从根本上讲,它不能仅仅被认为是一种希望与理想,而应该看到,它其实是生命内在的本质必然要求。马克思曾深刻地指出,“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些绝不是什么概念的同义反复,而是对生命存在意义的深刻直觉与洞见。德国著名哲学家弗罗姆也曾讲到:“每一个个人都代表着全人类。”每一个生命个体都是一个独立而自足的存在,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因此,从生命存在意义上看,佛教讲的“一就是一切,一切就是一”的理论,不仅是深刻的,而且是十分重要的。它揭示着生命存在的奥秘,展示出宗教信仰自由的内在依据。
佛经云:“一花一世界。”每一个生命个体都是一个自足的世界,都需要阳光,需要理解,需要肯定,需要实现自己的生命意义。不知这“一朵小黄花”的故事、这“不舍一人”的佛教精神、这“一花一世界”的理论能否给我们提供一点思考和帮助呢?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