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晓云法师的教育悲心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马 逊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晓云法师的教育悲心 马 逊
  愿与行
  晓云法师早年曾师岭南派画祖高剑父先生学习绘画,稍后游学印度,在泰戈尔大学担任美术系客座教授。曾临摹阿姜塔佛教壁画,并独上喜马拉亚山写雪景,其画艺造诣精湛,诗意禅情洋溢,蕴含深邃的人生哲理,故尔获得岭南女画杰之盛誉。
  民国五十六年晓云法师应当时文化学院创辨人张其昀先生邀请来台,担任该校佛教文化研究所及艺术文化研究所的课程,并兼任佛研所所长。晓云法师擅长于从各种文化层面探讨时下教育问题,并时刻思惟如何将宗教人文精神,力挽社会狂澜于既倒。她发誓终身以教育为职志,为教育作一头耕牛,尝言道:“教育与我的生命是一体的,它将陪我到生命的最后一天……..”
  来台后,她每年都举辨清凉艺展,至今已办二十三届。清凉艺展以艺宣道,意境深远,发人深省,且发明“现代经变图”,就是将佛经的故事,以画作来表现。“现代经变图”与“传统经变图”之区别,在于一幅画只是叙述一个故事,并配以文字说明,予人以特别深刻的印象。使人容易了解其中含意。清凉艺展早年曾在美、德、加、 法、意、及东南亚世界各国展出,享誉国际。
  其实,晓云法师早在民国三十一年,青城山的千佛塔畔,阅读“憨山年谱”时,便萌生了束发出家的思想,并且思惟在其出家以后,自己应当从事那一种职务,以承担如来家业,饶益众生。她当时感到,若依她自己的心性、志向与能力而言,则以从事教育工作最为适合,于是发愿披剃后,“不建寺、不任主持,不为自己化缘,毕生致力于研究佛陀遗教,以及发扬佛教教育文化事业。”
  其后,晓云法师曾数次作环宇周行,旅游三十几个国家,也曾受邀举办无数次的画展,在旅途中,她既不拜会侨领,也不托人买画,环宇周行的主要目的,不单是为了展览,更重要的是参访各国的文化教育机构,收集资料和结识文教界的人士,为日后兴办佛教文化教育事业作好充份的准备。
  回到香港后,晓云法师曾创办过香港佛教文化艺术协会,慧海中学,慧人和慧泉两所徒置区天台小学。徒置区是香港英国政府收容大陆难民的楼宇,楼高七层,而屋顶的天台,可以一元港币的代价,租给宗教或民间慈善机构,晓云法师是唯一租下天台的佛教人士,兴办义学,教导当年大陆流亡至港的难胞子弟,称之为天台小学。晓云法师学养渊博,精通儒佛哲理,并将宗教、哲学、艺术、文学、融会入教育的范畴,为教育所用,是一位不畏艰辛、重亲躬实践的宗教家。
  三度易名的华梵大学
  晓云法师深感科技昌明,教育普及,然而人心困顿,是缘于现代教育偏重专业技能,忽略善导人心,以及与宇宙自然人伦相处之道。她所关心的是净化社会人心的问题、因此如何拓展心灵,提升人类生活质素的教育问题,一直是她特别重视关心的,也就是五育均衡的教育。她尝言道:“淑世牵怀德育荒。”所以她在筹建大学时,亦将人文学院列为优先成立的目标。
  然而在民国七十九年,政府刚开始同意私人办学,是以工程及医学等技术性的学院列为核准的目标,也只同意设独立学院,晓云法师不得已,改弦易辙先成立了“华梵工学院”,她认为专业科技更需兼备人文素养,否则心灵会显得更为空虚困顿,所以提倡以人文精神贯彻于科技的领域,同时更引申华严经中:“菩萨入世,当向五明处求。”所谓五明,即内明、因明、声明、工巧明,和医方明。专业的科学技术属于工巧明,这也是教育融通互会的最好说明。当时她还订定了“华梵工学院”的创校宗旨为:“人文与科技融汇,慈悲与智慧相生。”
  民国八十二年,教育部放宽私立大学院校设立系所的标准,于是晓云法师规划首创之“东方人文思想研究所”,该所主要以佛学、文学及艺术为三大组别。当时校内还有人担心招不到学生,但是晓云法师不为所动,结果报考的多达七十余人,而且还招收到程度相当不错的学生。同年向教育部申请易名为“华梵人文科技学院”。在这个阶段,晓云法师极力提倡:“身为现代人,不能没有科技,但是人文的精神必须加以发扬。尤其在华梵,二者不可偏废,必须力求其均衡发展。”她更将爱因斯坦的话,略作修饰而引述说:“人文没有科技是跛子,科技没有人文是瞎子。”她的人文思想的渊源是来自传统的东方,并朝向儒佛融通的一种教育思想,这也是华梵大学命名的由来,因为:“华”是指中华文化,而“梵”是指印度文化;中华文化可以五千年儒家思想为代表,所阐扬者,是道德和伦理,至于印度文化则是以两千多年的佛教思想为重心,也就是佛陀遗教中的智慧与慈悲的精神。
  儒家最高之教育理念在于:“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而佛教则以:“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为生命实践的最终目的。她常说:“儒佛如双灯拱照,唯今人多不知珍惜,而我则是人弃我取。”
  民国八十六年,华梵学院终于正式审核通过改名为华梵大学,对于校内师生及护持委员都是一个莫大的鼓舞,因为这是中国佛教史上,第一所由佛教界人士所创立的现代化大学。为了庆祝华梵改大成功,她亲书:“挹取传统优良文化精神,创造时代新进适时教育。”并朝向以“人文为体,科技为用”的精致大学迈进。
  对于课程的规划,她一再的强调,华梵的特色必须建立在良好的通识教育。因为只有透过通识教育,人的心胸才能开阔,气度才会恢宏,眼光才会远大。她期待著藉由通识教育,加强学生的德育、美育和群育的陶成,尤其是将通识教育融入教育学程中,以培养未来中小学校的师资,更是她所重视的大事。
  “觉之教育”的教育理念
  佛教教育是以人为本,重视心性的调摄与净化,潜能的开发和智慧的增长。晓云法师提倡“觉之教育”,已经有三、四十年了。“觉之教育”是重视理性、自我反省的人本教育,可以扩大思惟的空间,让年轻人更成熟、更理智、更肯定自己,而达成自我实现的目标。晓云法师以宗教家的精神,深入阐扬基本教育的理念,对东方人文思想教育,尤多精辟卓越之见解。“觉之教育”具体的实施范围,则是透过华梵大学的校训,德、智、能、仁。
  所谓“德”,是指人的修为,晓云法师解释说:“内心谦下为功,外行忍让为德。”现在的人喜欢争第一,但不是品德修行上的第一,而是一味要逞老大,不了解真正的伟人心是宽大的,是谦虚的。所谓“德不孤,必有邻”,有德之人,必不寂寞,且会修“忍辱波罗蜜”,来成就自己的人格。
  至于“智”,法师谓之为一种内力之表现。能了然宇宙人生真理,造福人群。在今天这个价值观混淆的时代,年轻人若能冷静理智的面对多变的时代,凡事要观察、思考、判断,多听、多学、多思惟,培养自己的智慧,才能创造事业的成功。
  至于“能”,是需要培养的,凡事能认真学习,才能学有专精,然后手脑并用,以专业知识解决问题,这就是才能的发挥,才得尽心力服务人群。
  “仁”字,是两个人,也就是人际关系。和谐的人际关系,是成功的要素。如今各行各业,分工极为纤细。常须与人合作,讲求团队精神,才可能成功。佛教有四摄法,就是布施、爱语、同事、利行,以及慈、悲、喜、舍四无量心,都是与人相处之道。
  大自然的园林思想教育
  晓云法师的初衷,自创校之初,即是建立一所小型精致而充满人文气息的森林大学,因此园林思想是她的教育理念所规划的重点。
  法师是一位艺术家,热爱大自然,她的教育理念中,更蕴含十分深厚的园林思想,创校之初,她披荆斩棘,找寻了二十七个处所,最后选择了五百五十公尺的大仑山上,开拓华梵校园。对于景观境教她更是特别重视。她说:“中国人的人文思想,就是靠天地自然。”在“觉之教育”一书中,她曾提及道:“释尊昔日修道于山林,成道于树下,讲道于园林,而降生与示寂,皆在树下林中。”行化本迹几乎全在大自然的山林幽静处所。因此在华梵的校园中,她规划出五区十景,晓云法师虽为办学而疏于作画,作有“慰画笔”一文,然而,她却将三度空间的校园当作一辐平铺画纸,精心构思设计,挥洒自如。整个华梵校园饶富深意所策划的景观,几乎全是出自于她的巧思。
  晓云法师早年游学印度,曾担任泰戈尔大学客座教授,很明显的,五年在印度的生涯,对她有著相当程度的影响,这一点可自她当时的素描中窥见一斑。而华梵的校园内的精神象征,是一座顶重八吨、高二十七米的阿育王柱,广场前有赞美的对联:“威德庄严耀四方,昂藏高竖狮子王。”就是取材于印度。阿育王是印度孔雀王朝的君主,对佛经的结集与宏扬都有极大的贡献。校园内有三间自然教室,也是模仿自泰戈尔大学。她常说泰戈尔大学的师生浸淫在大自然中,若是听到鸟声,老师们会把课本合起来,和同学们暂时休息,来倾听鸟声。那一份优闲自在,令人悠然神往。如今华梵大学的校园内,除了有四面墙密闭式的教室、也有完全开放的自然教室,至于读书亭,应该是一种介乎两者之间的设计,以迎合各种不同教学场地的需要。
  华梵大学的校园有两条大道,其一是“大学之道”,另一是“菩提大道”,另有一小径名为三友路,沿途有松岗、竹林及梅园,遍植松、竹、梅。古称松、竹、梅为“岁寒三友”,松者,示刚毅不屈的精神;竹者,喻君子之高风高节,而梅者,则表坚忍自强的耐力,三友同行,亦象征古道热肠的情怀。至于“百丈寮”是提倡效法唐朝的百丈禅师,“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劳动精神。如今更在校园的后山那边“饮水思源”大石碑不远处,建造“清凉亭”和“话农苑”,并开辟农园,提供师生及善信共享荷锄之乐。华梵人徜徉在美好的山光水色中,与天地万物合而为一,自然是其乐融融。
  艺术的薰陶
  晓云法师素来提倡五育均衡的教育,由于她是位艺术家,所以特别重视美育的薰陶,她说:“中国的艺术是扶正教,助人伦,并丰富人生的内涵。”又尝言道:“人不必都会绘画,但是都需要具有三分艺术情操。”她的“禅画”,饶富人生哲理,导正人心的教育意义。例如“生命之雄”,“要从冰雪体人生”,“度过危崖知力健”,“且向有人行处行”,都是赞美悲智双运的菩萨精神。晓云法师首创“现代经变图”,延聘名师教导“莲华学佛园”的学生,如名画家董梦梅教授、政战艺术系主任郑正庆老师、岭南学派的林浓老师,都曾教过莲园的同学们作画,所谓“经变图”,就是藉著佛经中的故事,宣扬圣人的事迹,及佛教真理的画作,如今已完成的有“楞严经变图”,“法华经变图”等。而华梵大学的校园里,也有全国大学院校所罕见之文物馆,培养学生们的艺术欣赏能力。此外,晓云法师还擅长于编写歌词,国内著名的音乐大师如黄友棣、李中和教授都曾为其歌词谱曲,首首皆是易学易唱、词简意深、悦耳动听的歌曲,如海天门、白鸟等,如今华梵护持委员们更组成合唱团,由名音乐家萧沪音教授担任指挥,参加各种场合演出,并获得一致的好评。
  二部并进的教育
  对于有志追求人生真谛年轻人,晓云法师也同样十分重视,故早在民国五十六年创立“莲华学佛园”,至今已有二十多年了。“莲华学佛园”是有心培植僧材、以续佛慧命,这亦是晓云法师感到非常重要的工作。最初寄居于阳明山永明寺的一隅。成立至今,从不曾在任何刊物上发表过招生的文字,但是学生来源除了全省各地,也有来自东南亚各国。“莲华学佛园”的立园宗旨,是“般若思想、菩萨精神。”也就是佛陀智慧与慈悲的精神。在“莲华学佛园”除了讲授儒佛经典,念佛参禅外,同学们还须学习各种技能,真可谓是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诸如绘画,学习“经变图”,弹奏各种乐器,如钢琴古筝等;另学习唱歌及朗诵诗篇的训练;还要种植菜蔬、并延聘名师学习素食烹饪;而每一样才艺都学习得十分道地。
  另外,晓云法师还成立有“华梵佛学研究所”,每两年举办一次“国际佛教教育研讨会”,至今已办过十届了。明年即将筹办第十一届会议,导师拟将之扩大范围并延伸至文化层面,且改名为“国际佛教教育文化研讨会”。此外,还成立了“觉之书院”,每月定时举办人文思想讲座,都是迫切希望能培养学术界一种对生命价值探讨和提升的风气。
  晓云法师一生奉献文教,著作及画作都十分丰富,“流光集丛书”就是晓云法师一生笔耕的作品,其中反映她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内容包括教育,佛教,文艺,禅思,及参方环宇等五大类。已出版的有七十余册。将来“流光集丛书”整套完全出齐时,将有百本之多。
  从她的丛书中,我们可以追溯法师一生的心路历程,数十年来是连贯性、一气呵成的,所以今天创办华梵大学也决非偶然的事,所谓事有缘起本末。晓云法师终身为文化教育辛劳,鞠躬尽瘁,奉献一己心力,从艺术到文学,从哲学到教育,都为当今社会树立了棤模。行政院文化奖当然是一种有形的肯定,至于无形的成果,唯有靠华梵全体教师同仁们共同不断的努力,培植德学兼备的人才,善导社会,净化人心,才不致辜负晓云法师当年兴学的一番悲心。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